第71章 七亭七裏路,楓香樹,楓香染
直播之從香菇開始的科普 作者:蕭小嘯哈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康強的深入,鏡頭很快便來到了一條長階前。
康強一指長階便說道:“大家看,這是古時候人們攀登鼓山之道,而從山麓閩山第一亭登上2000多級台階,經過“七亭七裏路”就可到達古刹湧泉寺的山門。
值得注意的是,“七亭”不包含閩山第一亭,也就是旁邊位於山腳下的那個亭子。”
康強將鏡頭轉過去,眾人便看見山腳下的確有一個小亭子,而亭子內還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寫著五個大字。
閩山第一亭!
[剛在看:謔,好霸氣的話,第一亭啊!]
[跟誰說呢:有意思,2000台階才到湧泉寺,也就是說主播要走上2000台階才到達終點,這還不算去其他景點觀賞的台階,有得走了啊。]
[還上課也是:哈哈哈,主播相信我,我的心也在走哈哈哈。]
康強莞爾一笑,旋即抬腿走了上去,邊走邊說道:“閩山第一亭是鼓山登山古道的起點處,曾名“通霄亭”,也名“祝聖萬年亭”。
後麵這個名字是來自這裏原有的一塊石碑,上麵大書“祝聖萬年山”五個字,傳說是宋人筆跡,不過後來遺失了。
而根據清黃任《鼓山誌》記載,“祝聖萬年山”也是鼓山的別稱。
至於亭子最初是南宋時期建的,元代重建時候,以朱熹來鼓山時的題字“閩山第一”為額,因此也改了名字。
七亭第一亭是“東際亭”,而過閩山第一亭就是東際橋,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走的路,也是始建於南宋,後來明崇禎十一年福州名士、晚明大臣曹學佺重修。
曹學佺對鼓山感情很深,捐建不少,並留下多處題字和相關詩文。
東際橋上原本有東際亭,1998年重建後改題名為“天亭”。
橋上過亭就開始登山,此途中岩石上有諸多字刻可觀。”
不過走著走著康強也是發現了值得一說的科普對象了。
“兄弟們,看看誰認識這個。”
將鏡頭反轉,數棵葉子三裂的大樹映入眼簾。
[大哥神機妙算:三角槭!這是三角槭!]
[大概時間罵我:應該不是三角槭,主播不會在同一個植物上麵浪費時間,特別是語氣還像是看好戲的樣子……]
[東北大棉褲:你這一說我倒是遲疑了,所以這是啥樹啊?]
康強嗬嗬一笑說道:“這是楓香樹,和三角槭長得倒是很像,也有很多人認錯它們,不過它們可不一樣。
楓香樹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秋季紅葉樹種,葉片入秋經霜,幻為紅豔,楓葉流丹,層林盡染,豔麗奪目,故常被稱為“丹楓”。
像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楓,一名楓香,一名靈楓,一名欇欇……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霜後丹。
還有清朝陳淏子的《花境》曾描述“楓樹一經霜後,黃盡皆赤,故名‘丹楓’,秋色之最佳者。”
另外唐代杜牧的《山行》裏麵“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兩句詩其實說的就是楓香樹,而這兩句詩更是把楓香秋季紅葉描述得活靈活現。”
[魚非魚,你是狗:楓香樹我知道,好像古人說的楓樹通常就是說楓香樹。]
[兌獎sn碼:杜牧的詩寫的就是楓香樹嗎,這出名的要死啊!]
[告訴你什麽:楓樹和楓香樹有什麽區別嗎?不懂啊……]
康強走近幾步,靠近楓香樹說道:“楓香樹和楓樹可不一樣,楓香樹屬於蕈樹科楓楓香樹屬,而楓樹則屬於槭樹科槭屬。
另外楓香樹的葉片通常為三裂,邊緣有鋸齒,而楓樹的葉片種類更多,包括五裂和七裂的葉片。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它們的葉子著生方式和果實形狀,這個方法我們之前有在說三角槭上麵用過。
葉子互生,果實圓形帶刺,就是楓香樹。而葉子對生,翅果帶兩個“小翅膀”,則是楓樹,也可以叫做槭樹。
另外從分布區域來看,楓香樹通常生於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而槭樹屬的楓樹多生於東北、華北等北方地區。”
[西瓜水:再次學廢了!三角槭,槭樹,楓香樹,三個長得差不多的都不一樣,太難了吧(捂臉)]
[擱電腦上看:開始上強度了啊(捂臉)]
[管的你的嘛:那些專門研究這些種屬的,博聞廣記啊!(捂臉)]
而康強迴想了一下關於楓香樹的內容,隨即眼前一亮說道:“據說貴州的東南部流傳著一種獨特的染織技藝——楓香染,這個技藝可以說記錄了布依族、苗族、瑤族與漢族文化融合的曆史痕跡。
而楓香染的重要原料之一是楓香樹分泌的樹脂。
楓香脂是楓香樹分泌的具有香味的樹脂,如晉代嵇含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中寫道:楓香,樹似白楊,葉圓而歧分;有脂而香,其大如鴨卵。
這也能看出楓香樹的大體情況了。”
[咕咕咕子:染布啊,有點興趣了。]
[龍龜薄紗鱷魚:楓香染我不知道,但是看短視頻貴州那邊少數民族身上的布料都挺好看的。]
[還在那什麽課:主播這是打算教我們怎麽做嗎?(斜眼笑)]
康強哂然一笑。
“楓香染的工藝流程是將楓香樹脂與牛油按照1:1的比例混合,因為動物油脂能為楓香樹脂增添韌性和柔軟度,使樹脂不會輕易破碎或被染劑滲透。
然後再用文火煎熬後過濾便形成楓香油,之後用毛筆蘸上楓香油,在布上描繪圖案,再將織物浸入藍靛染缸中反複浸染,未被油脂覆蓋處將會呈現出藍色。
在染色完成後,將布料浸入沸水中脫去楓香油脂,這就顯現出了白色紋樣,不過脫脂後還要再經曆清水漂洗、捶打織物,晾曬、碾平等一係列步驟,這樣楓香染製品才算是完成了。”
[恭喜你打開了:好麻煩啊!]
[咕咕咕子:小本本記上,主播記得剪輯視頻發哦,我可是每期都有看的。]
[不想迴答了:yysy,主播剪輯技術不行,短視頻和直播的差別太大了。]
康強無奈,這技能點沒點到剪輯上麵也沒辦法啊。
深吸一口氣又說道:“在整個楓香染當中,藍色與白色是構成傳統楓香染的靈魂要素。
簡單的靛藍染料與楓香牛油的巧妙結合,產生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圖案,加之自然產生的冰裂紋效果,這便使得楓香染的韻致如同青花瓷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濃淡天成,散發著人文與自然融合的素雅之風。
而楓香染上麵的圖案以變形誇張的花、草、魚、蟲、雀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為輔。
而楓香染工藝是在蠟染工藝的影響下發展開來的。
曆史記載在宋太祖乾德五年到宋哲宗元符二年,南寧州也就是今天的惠水縣,先後派員赴京進貢十三次,進貢之物就有蠟染。
另外《宋史》四九三卷記載:南寧特產名馬、朱砂……蠟染布……。
由此可見貴州地區的蠟染工藝,在宋代就已經成熟了,從材料、工具、紋飾、製作工藝來看,惠水縣楓香染都具有獨立的工藝特征和審美價值。”
康強一指長階便說道:“大家看,這是古時候人們攀登鼓山之道,而從山麓閩山第一亭登上2000多級台階,經過“七亭七裏路”就可到達古刹湧泉寺的山門。
值得注意的是,“七亭”不包含閩山第一亭,也就是旁邊位於山腳下的那個亭子。”
康強將鏡頭轉過去,眾人便看見山腳下的確有一個小亭子,而亭子內還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寫著五個大字。
閩山第一亭!
[剛在看:謔,好霸氣的話,第一亭啊!]
[跟誰說呢:有意思,2000台階才到湧泉寺,也就是說主播要走上2000台階才到達終點,這還不算去其他景點觀賞的台階,有得走了啊。]
[還上課也是:哈哈哈,主播相信我,我的心也在走哈哈哈。]
康強莞爾一笑,旋即抬腿走了上去,邊走邊說道:“閩山第一亭是鼓山登山古道的起點處,曾名“通霄亭”,也名“祝聖萬年亭”。
後麵這個名字是來自這裏原有的一塊石碑,上麵大書“祝聖萬年山”五個字,傳說是宋人筆跡,不過後來遺失了。
而根據清黃任《鼓山誌》記載,“祝聖萬年山”也是鼓山的別稱。
至於亭子最初是南宋時期建的,元代重建時候,以朱熹來鼓山時的題字“閩山第一”為額,因此也改了名字。
七亭第一亭是“東際亭”,而過閩山第一亭就是東際橋,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走的路,也是始建於南宋,後來明崇禎十一年福州名士、晚明大臣曹學佺重修。
曹學佺對鼓山感情很深,捐建不少,並留下多處題字和相關詩文。
東際橋上原本有東際亭,1998年重建後改題名為“天亭”。
橋上過亭就開始登山,此途中岩石上有諸多字刻可觀。”
不過走著走著康強也是發現了值得一說的科普對象了。
“兄弟們,看看誰認識這個。”
將鏡頭反轉,數棵葉子三裂的大樹映入眼簾。
[大哥神機妙算:三角槭!這是三角槭!]
[大概時間罵我:應該不是三角槭,主播不會在同一個植物上麵浪費時間,特別是語氣還像是看好戲的樣子……]
[東北大棉褲:你這一說我倒是遲疑了,所以這是啥樹啊?]
康強嗬嗬一笑說道:“這是楓香樹,和三角槭長得倒是很像,也有很多人認錯它們,不過它們可不一樣。
楓香樹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秋季紅葉樹種,葉片入秋經霜,幻為紅豔,楓葉流丹,層林盡染,豔麗奪目,故常被稱為“丹楓”。
像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楓,一名楓香,一名靈楓,一名欇欇……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霜後丹。
還有清朝陳淏子的《花境》曾描述“楓樹一經霜後,黃盡皆赤,故名‘丹楓’,秋色之最佳者。”
另外唐代杜牧的《山行》裏麵“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兩句詩其實說的就是楓香樹,而這兩句詩更是把楓香秋季紅葉描述得活靈活現。”
[魚非魚,你是狗:楓香樹我知道,好像古人說的楓樹通常就是說楓香樹。]
[兌獎sn碼:杜牧的詩寫的就是楓香樹嗎,這出名的要死啊!]
[告訴你什麽:楓樹和楓香樹有什麽區別嗎?不懂啊……]
康強走近幾步,靠近楓香樹說道:“楓香樹和楓樹可不一樣,楓香樹屬於蕈樹科楓楓香樹屬,而楓樹則屬於槭樹科槭屬。
另外楓香樹的葉片通常為三裂,邊緣有鋸齒,而楓樹的葉片種類更多,包括五裂和七裂的葉片。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它們的葉子著生方式和果實形狀,這個方法我們之前有在說三角槭上麵用過。
葉子互生,果實圓形帶刺,就是楓香樹。而葉子對生,翅果帶兩個“小翅膀”,則是楓樹,也可以叫做槭樹。
另外從分布區域來看,楓香樹通常生於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而槭樹屬的楓樹多生於東北、華北等北方地區。”
[西瓜水:再次學廢了!三角槭,槭樹,楓香樹,三個長得差不多的都不一樣,太難了吧(捂臉)]
[擱電腦上看:開始上強度了啊(捂臉)]
[管的你的嘛:那些專門研究這些種屬的,博聞廣記啊!(捂臉)]
而康強迴想了一下關於楓香樹的內容,隨即眼前一亮說道:“據說貴州的東南部流傳著一種獨特的染織技藝——楓香染,這個技藝可以說記錄了布依族、苗族、瑤族與漢族文化融合的曆史痕跡。
而楓香染的重要原料之一是楓香樹分泌的樹脂。
楓香脂是楓香樹分泌的具有香味的樹脂,如晉代嵇含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中寫道:楓香,樹似白楊,葉圓而歧分;有脂而香,其大如鴨卵。
這也能看出楓香樹的大體情況了。”
[咕咕咕子:染布啊,有點興趣了。]
[龍龜薄紗鱷魚:楓香染我不知道,但是看短視頻貴州那邊少數民族身上的布料都挺好看的。]
[還在那什麽課:主播這是打算教我們怎麽做嗎?(斜眼笑)]
康強哂然一笑。
“楓香染的工藝流程是將楓香樹脂與牛油按照1:1的比例混合,因為動物油脂能為楓香樹脂增添韌性和柔軟度,使樹脂不會輕易破碎或被染劑滲透。
然後再用文火煎熬後過濾便形成楓香油,之後用毛筆蘸上楓香油,在布上描繪圖案,再將織物浸入藍靛染缸中反複浸染,未被油脂覆蓋處將會呈現出藍色。
在染色完成後,將布料浸入沸水中脫去楓香油脂,這就顯現出了白色紋樣,不過脫脂後還要再經曆清水漂洗、捶打織物,晾曬、碾平等一係列步驟,這樣楓香染製品才算是完成了。”
[恭喜你打開了:好麻煩啊!]
[咕咕咕子:小本本記上,主播記得剪輯視頻發哦,我可是每期都有看的。]
[不想迴答了:yysy,主播剪輯技術不行,短視頻和直播的差別太大了。]
康強無奈,這技能點沒點到剪輯上麵也沒辦法啊。
深吸一口氣又說道:“在整個楓香染當中,藍色與白色是構成傳統楓香染的靈魂要素。
簡單的靛藍染料與楓香牛油的巧妙結合,產生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圖案,加之自然產生的冰裂紋效果,這便使得楓香染的韻致如同青花瓷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濃淡天成,散發著人文與自然融合的素雅之風。
而楓香染上麵的圖案以變形誇張的花、草、魚、蟲、雀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為輔。
而楓香染工藝是在蠟染工藝的影響下發展開來的。
曆史記載在宋太祖乾德五年到宋哲宗元符二年,南寧州也就是今天的惠水縣,先後派員赴京進貢十三次,進貢之物就有蠟染。
另外《宋史》四九三卷記載:南寧特產名馬、朱砂……蠟染布……。
由此可見貴州地區的蠟染工藝,在宋代就已經成熟了,從材料、工具、紋飾、製作工藝來看,惠水縣楓香染都具有獨立的工藝特征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