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北宋到大明滅亡幾百年的時間裏,中原王朝基本沒有真正地雄起過;這一定是體製上出了問題。


    鄭爽似乎總結出其中的因由:個人力量很渺小,組織很重要;一個好的組織不但可以讓每個成員發揮最大能力而且可以取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但一個壞的組織會讓人有勁兒也使不出來。


    北宋的文人儒士顯然正在把大宋這個組織搞壞,他們渴望的是讓老百姓以家庭為單位“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傳統也是渴望“垂拱而治”,就是把老百姓弄成一盤散沙然後放任自流。


    這樣隻會讀書不會做事的文人儒士們確實清閑了,可是官家自此以後空有龐大的人口以及碾壓地球上其他文明的文化和技術;卻無法向外輸出強悍的力量。


    所以自宋以降,華夏正統立國的中原王朝的開疆拓土就基本停止了,但是人越來越多;人又這麽聰明,巨大的能量總需要有地方釋放啊!


    既然向外無法釋放,那就隻能在內部消耗了;所以人們釋放自己能量的方向隻能是內鬥。


    真宗朝寇準為首的北黨和王欽若為首的南黨的內鬥僅僅是冰山一角,而真宗皇上的孫子輩手中新黨和舊黨之爭才是你死我活的搏殺。


    宋朝以降漢族不但在軍事上衰落,而且在經濟、文化上都開始失去了領先的優勢。


    毛病就出在那幫文人儒士身上,是那幫人徹底把華夏給玩壞了;文人集團具有統治性優勢,躺著都能過好日子;還需要為了和其他集團爭奪領導權不斷推出最優秀的人物,吸納新鮮血液,適應社會發展嗎?還需要不斷清除內部的汙穢保證先進性嗎?還需要拚死拚活去做事表現自己的能力嗎?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這種事傻子才去做;相反他們在肆無忌憚地傲嬌,怠工,貪汙,搜刮百姓。


    當然文人集團也看到這個集團掌權完全來自於偶然性,來自於出了一個腦殘的宋太宗;所以他們的地位其實非常不穩固,因此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的保衛自己的統治地位。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惜把皇帝培養成豬一樣的存在,還時刻惦記著把天下所有人也都教育成豬。


    他們讓無論皇帝還是百姓都相信了“大宋不殺士大夫”,但其實無論是宋太祖還是宋太宗都是殺過貪汙的文官的。


    這個手段不得不佩服,老趙老二時期可以找出一大堆的大宋皇帝殺貪官的事例;可是這幫文人竟然憑借著紅口白牙就把曆史顛覆了。


    至今“大宋不殺士大夫”已經成了政治正確,無人能夠挑戰;實在太可怕了。


    在宋太宗的縱容下,僅僅幾十年的時間;文人集團就給全天下的人洗了腦,把文人集團打造成一個超然的存在;法律對於他們完全不適用。


    更可怕的是文人的追求還不止於此,在不久之後他們終於通過程家兄弟打造出了終極武器“儒教”;把孔夫子打造成一尊與天地道德分庭抗禮的神。


    文人集團成為“孔夫子神聖”的代言人,徹底獲得了神職人員的身份。


    孔夫子的神職人員才能解釋神的旨意,皇帝隻有獲得神職人員的認可才能獲得“神的認可”;才能具有統治的合法性,這下連皇權在很多時候都無法與他們抗衡。


    毋容置疑,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但文人又總是遭排擠的對象,想後來的寇準被流放雷州半島客死他鄉國人懷念就是實例。


    宋朝的皇帝有時候拿士子們都無可奈何,以至於宋朝的文人很少有幾個砍頭的;所以後世很多年輕人都想穿越到宋朝去做一個快樂的文人。


    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還是發生了——身在宋朝福澤中的文人,對朝廷的抱怨卻最多;這些現象能從詩詞中讀出來。


    實話實說,大宋一朝;幾乎沒有幾個文人的仕途是一帆風順的。


    寇準、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甚至包括王欽若、蔡京之流都曾宦海沉浮。


    明明是文人掌管天下,為什麽文人都沒有坦蕩的仕途呢?難道自己人害自己人?這個問題確實困惑了不少人。


    總體來說,文人還是很維護文人的;比如在對武將的問題上文人寧願吃敗仗,也不願讓武將當軍事上的一把手;武將統統屈居在文人之下,永遠隻能做文人的副手。


    比如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文人永遠為文人說話;甚至皇帝要殺一個文人,所有文人都會跳出來為他辯護。


    從大的層麵來看:文人是一夥的,這樣看來,他們就應該互相攙扶、榮辱與共哦!


    但情況並非這樣,皇帝再傻也不願意讓臣子們抱團取暖;說得不好聽那叫結黨營私,再說難聽點兒那叫圖謀不軌;給你扣上個謀反的帽子都不為過。


    首先,皇帝是不願意文人們太團結的;那樣會威脅到他的皇權,這就注定了文人們的日子不會像他們想象的那麽好過。


    譬如剛才朝會上的爭論,大臣和大臣之間的互懟甚至謾罵;真宗皇上心中其實很高興。


    寇準和王欽若兩邊的人在遷移都城這個問題上的爭執、惡語相懟,不是蚌埠相爭,漁翁得利嗎?但宋真宗讓寇準這邊的人占了上風。


    宋真宗之所以讓寇準的人占了上風,那是因為遼國蕭太後二十萬大軍已經逼近滑州;滑州的朝廷禁軍一見遼軍的鐵蹄竟然逃之夭夭,而是魏勝、魏春、魏風幾個鐵鶻軍的將領組織當地百姓抵抗。


    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後又氣又恨又是感動。


    氣恨的禁軍,朝廷每年用那麽多的銀子養活他們;為的就是保家衛國,可是一見敵軍望風披靡;隻顧逃跑豈能對得起朝廷和老百姓交上來的賦稅?


    宋真宗被感動得是那些老百姓,老百姓組織起來纏住遼軍;滯留了契丹鐵騎向汴京進發的步伐,宋真宗差點啼哭起來。


    可他是皇上不能在朝會上輕易流淚,而對保衛國家的滑州百姓卻暗暗祈禱。


    宋真宗讓寇準這邊的人勝出,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少將軍鄭爽、千古一帝秦始皇、三國英雄魏延都在寇準的陣營中,咄咄逼人的遼軍還需要鄭爽這些武將去殺伐!


    鄭爽被宋真宗認定為武將,這是因為他在趕來東京的路上組織了一個鐵鶻軍自認為元帥。


    其實以鄭爽在後世的醫學博士文憑,在宋朝做個翰林學士是綽綽有餘的。


    鄭爽、秦始皇、魏延都是寇準召喚來的,從抗擊遼軍的層麵講是精忠報國;而被王欽若誣陷為叛逆之罪全是子虛烏有。


    遼軍壓境,宋真宗沒有工夫處理王欽若誣陷之罪;寇準說讓他判天雄軍宋真宗便同意了。


    判是判官不是主官,先這麽擱著;一旦打敗遼軍宋真宗還有機會將王欽若調迴來中央政府來,看來宋真宗對王欽若還是欣賞的;他忘不了王欽若南方人那種你儂我儂的柔細甜語。


    這就是我們仁慈的皇上宋真宗趙恆同誌,趙恆同誌也真夠仁慈的;敵軍壓境時用忠誠,敵軍撤退後用奸臣;才導致了他在澶淵之盟的後的泰山封禪,而勞民傷財。


    宋真宗這樣做似乎是最明智的選擇,大家為什麽不能心平氣和地將每天要進行的兩頓飯吃完呢!


    注意:宋朝人是吃兩頓飯,不像後世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那樣早晨睡懶覺,太陽落山後才海吃、死吃、大喝、猛喝,一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在大吃大喝上。


    要是寇準穿越到二十一世紀,那一定會成為年輕人的範兒;大吃大喝一宿再跳跳柘枝舞,一定是:“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移步錦靴空綽約,迎風繡帽動飄飄。”


    宋朝的文人跟皇上是好朋友,但他媽經不起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一個個自覺不自覺地為了爭奪利益而鬥得頭破血流,鬥到最後便就形成一種常態化的政治格局——黨爭。


    黨爭對於文人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但在真宗朝這種災難對皇上有好處;宋真宗就是要在兩黨之爭中左右逢源,保住他的皇位穩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之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上不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上不下雨並收藏大宋之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