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劉娥在一旁靜靜聆聽淳於婉雲和真宗皇上對話,皇上說出“天明後朕要上早朝,讓寇準和王欽若當著大臣的麵擺擺他們各自的理由……”
皇上這句話不是引起南北黨爭的導火索嗎?劉娥在心中急劇地尋思著;這樣一來朝廷南北大臣的鬥爭將會白熱化,眼下強敵壓境;我們內部先爭執得不相上下,恨不能做烏眼雞你吃了他吃了你……
劉娥是政治女人,被宋太宗敕令從襄王府趕走後;蝸居怡蜀苑認認真真讀了幾年書,將大宋以前每個朝代能看的書幾乎看完;而悟出一個道理:王朝的爭權奪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南北黨爭由來已久;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盡管武力征服了南方幾個小國。
但南方小國像李煜那樣有才華的士子車量鬥載,對南方人不能做宰相的遺訓耿耿於懷;暗中積蓄力量跟北方士子明爭暗鬥。
劉娥是蜀人,蜀地是北方還是南方似乎很難說清;但劉娥把自己劃歸南方人的行列,從心理上支持王欽若、丁謂這些南方士子。
南人和北人相爭,互不服氣;最初是從科舉製度——狀元開始的。
科舉所考八股文代聖人立言,形式固定;科舉使讀書人把全部心力用在其上,以獲取功名利祿為終生目標。
科舉考試是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站在金字塔尖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
而狀元們籍貫的變化也反應了華夏經濟地理格局的巨大變遷,以前狀元主要出身於北方;伴隨著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向江南地區轉移,南方籍狀元數額逐漸增加。
隋文帝開科舉,隋煬帝設進士科;但華夏科舉史上有名可查的第一位狀元(文科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
唐代一般不舉行殿試,會試就是最後一次考試;所以狀元就是會試第一名。
唐代狀元並沒有高出一般進士之上的特殊榮耀,也不為史書所特別記錄;如王維、柳公權等人,史書中隻稱“中進士”,並不強調其狀元頭銜。
唐代狀元含金量低,究其原因就是唐代的試卷不僅不糊名;考官還會根據考生的推薦人遞上來的“行卷”決定錄不錄取。
所謂“行卷”,就是考生把平時寫的一些最得意的詩賦文章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呈送給朝廷權貴或者社會名流,請求他們向主考官推薦。
最有名的典故就是王維為了考中狀元而博取太平公主的推薦,便在宴會上給愛好音樂的太平公主彈琵琶借機送上自己的行卷。
所以,想成為唐代狀元不僅要拚才華更要拚關係;像王維這樣的名門子弟優勢相當明顯,也得投靠太平公主這樣的權貴才能獲得舉薦。
唐代的名門望族有“五姓七望”之說——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王維即是出身太原王氏。
這些名門望族無一不在北方,這也是唐代狀元以北方士子為主的原因之一。
相比北方,那時的南方雖然有八王之亂後南遷的世家大族;水稻生產也漸成規模,但論狀元數還是被北方碾壓。
改變這一狀況的是安史之亂,北方生靈塗炭人口南遷;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超越北方。
南方狀元的人數占比也從安史之亂前的一成多上升到三成以上。
到了宋代,南方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中心;宋初的時候通過大運河、汴河運達開封的南方漕糧為400萬石,幾十年後這一數字就增加至700萬石。
而整個北方黃河流域運抵京城的漕糧隻有200萬石,由此可見南方的富足。
百姓生活富足,就要開始增加教育上的投入;這直接的後果就是整個北宋時期,南方籍的狀元人數已能與北方並駕齊驅。
但北方還是領先一點,個中原因就是北宋初年的皇帝和宰相都是北方人;他們對南方士子多少還是有些偏見。
最偏激的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的遺訓之一就是“南方人不許當宰相”,十足的“地域黑”。
同樣不靠譜的還有他選狀元的方法——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
但在開寶八年(975年)的殿試中,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完成,同時交卷。
這下趙匡胤犯了難,沉吟許久;下令讓兩人在朝堂上摔跤,誰贏誰為狀元。
這不是太滑稽了嗎?滑稽的事情還不都是人幹的?
聖命難違,王嗣宗和陳識幹了起來;因為王嗣宗有點禿頭陳識則頭發茂密,陳識便被王嗣宗揪住頭發摔倒在地;王嗣宗就這麽中了狀元因而被人戲稱為“手搏狀元”。
趙匡胤這麽玩跟他行伍出身性情粗豪有關,但趙匡胤一介武夫卻十分鍾情於“文治”;在唐代科舉製度的基礎上作了兩大改革。
一是廢止了唐代以來的“公薦”製,考生再也不能從達官貴人以及主考官處獲得推薦。
二是開啟了殿試,進士們都成了“天子門生”。
這兩大改革都能減少營私舞弊現象的發生,為了防止主考官在評選時作弊;後來又有了“糊名彌封”和“謄錄法”,這些舉措大大增加了進士乃至狀元的含金量。
唐代士人取得功名後還要經過培訓考試合格,才有資格擔任官職。
而到了宋代隻要是進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和級別之高也是其他途徑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六六你在想甚!朕說要上早朝解決寇準和王欽若兩家的糾紛問題你怎麽不吭聲!”趙恆跟淳於婉雲說著話,見劉娥低頭沉思便就看向她問了一聲:“莫非六六不讚同朕在朝堂上解決寇王兩家的矛盾!”
“不不不……”劉娥慌忙站起身子向趙恆跟前近了幾步道:“六六和淳於姐姐完全讚同皇上在朝堂上解決寇王兩家的事,淳於姐姐你說是不是?”
淳於婉雲嘿嘿一笑,道:“老身給皇上講了那麽多話,目的就是提醒他不要被王欽若的花言巧語所蠱惑;寇準是堅定的抗戰派,朝廷一定要大力支持他才是!”
“看來姐姐對寇準還是偏向的!寇準在抗擊遼國方麵是堅定派,可他打擊南方士子卻是一把好榔頭!”劉娥直言不諱地將自己想說的話講出來,看向趙恆道:“六六剛才迴想起南北兩邊士子之爭的糗事來,卻是太祖爺的傑作!”
伸長脖子咽咽喉嚨道:“太祖有遺訓:南方人不許當宰相。這已經很荒唐了!”
趙恆和淳於婉雲見劉娥直言不諱地講出太祖爺荒唐的話,麵麵相覷愕然不已;可是現在是在家中也就沒有計較。
劉娥說完這句話咽咽喉嚨道:“宰相從狀元裏麵擢拔這是古訓,太祖便設立了殿試選拔舉子;規定凡參加殿試的舉子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但在開寶八年(975年)的殿試中,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完成同時交卷;這下太祖犯了難,沉吟許久下令讓兩人在朝堂上摔跤;誰贏誰為狀元。因為王嗣宗有點禿頭,陳識則頭發茂密;陳識被王嗣宗揪住頭發摔倒在地。王嗣宗就這麽中了狀元,因而被人戲稱手搏狀元……”
趙恆聽完劉娥的講述揚聲大笑,劉娥又道:“皇上你不要笑,大宋朝建國以來;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對南方士子打壓太重這是地域黑,妾身還望皇上仁慈一些;南方士子北方士子不都是皇上的臣子嗎?”
“六六講得好!”趙恆神情亢奮地拍起手來:“朕早就有這樣的想法,六六一提示更就有了信心……”
</p>
劉娥在一旁靜靜聆聽淳於婉雲和真宗皇上對話,皇上說出“天明後朕要上早朝,讓寇準和王欽若當著大臣的麵擺擺他們各自的理由……”
皇上這句話不是引起南北黨爭的導火索嗎?劉娥在心中急劇地尋思著;這樣一來朝廷南北大臣的鬥爭將會白熱化,眼下強敵壓境;我們內部先爭執得不相上下,恨不能做烏眼雞你吃了他吃了你……
劉娥是政治女人,被宋太宗敕令從襄王府趕走後;蝸居怡蜀苑認認真真讀了幾年書,將大宋以前每個朝代能看的書幾乎看完;而悟出一個道理:王朝的爭權奪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南北黨爭由來已久;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盡管武力征服了南方幾個小國。
但南方小國像李煜那樣有才華的士子車量鬥載,對南方人不能做宰相的遺訓耿耿於懷;暗中積蓄力量跟北方士子明爭暗鬥。
劉娥是蜀人,蜀地是北方還是南方似乎很難說清;但劉娥把自己劃歸南方人的行列,從心理上支持王欽若、丁謂這些南方士子。
南人和北人相爭,互不服氣;最初是從科舉製度——狀元開始的。
科舉所考八股文代聖人立言,形式固定;科舉使讀書人把全部心力用在其上,以獲取功名利祿為終生目標。
科舉考試是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站在金字塔尖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
而狀元們籍貫的變化也反應了華夏經濟地理格局的巨大變遷,以前狀元主要出身於北方;伴隨著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向江南地區轉移,南方籍狀元數額逐漸增加。
隋文帝開科舉,隋煬帝設進士科;但華夏科舉史上有名可查的第一位狀元(文科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
唐代一般不舉行殿試,會試就是最後一次考試;所以狀元就是會試第一名。
唐代狀元並沒有高出一般進士之上的特殊榮耀,也不為史書所特別記錄;如王維、柳公權等人,史書中隻稱“中進士”,並不強調其狀元頭銜。
唐代狀元含金量低,究其原因就是唐代的試卷不僅不糊名;考官還會根據考生的推薦人遞上來的“行卷”決定錄不錄取。
所謂“行卷”,就是考生把平時寫的一些最得意的詩賦文章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呈送給朝廷權貴或者社會名流,請求他們向主考官推薦。
最有名的典故就是王維為了考中狀元而博取太平公主的推薦,便在宴會上給愛好音樂的太平公主彈琵琶借機送上自己的行卷。
所以,想成為唐代狀元不僅要拚才華更要拚關係;像王維這樣的名門子弟優勢相當明顯,也得投靠太平公主這樣的權貴才能獲得舉薦。
唐代的名門望族有“五姓七望”之說——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王維即是出身太原王氏。
這些名門望族無一不在北方,這也是唐代狀元以北方士子為主的原因之一。
相比北方,那時的南方雖然有八王之亂後南遷的世家大族;水稻生產也漸成規模,但論狀元數還是被北方碾壓。
改變這一狀況的是安史之亂,北方生靈塗炭人口南遷;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超越北方。
南方狀元的人數占比也從安史之亂前的一成多上升到三成以上。
到了宋代,南方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中心;宋初的時候通過大運河、汴河運達開封的南方漕糧為400萬石,幾十年後這一數字就增加至700萬石。
而整個北方黃河流域運抵京城的漕糧隻有200萬石,由此可見南方的富足。
百姓生活富足,就要開始增加教育上的投入;這直接的後果就是整個北宋時期,南方籍的狀元人數已能與北方並駕齊驅。
但北方還是領先一點,個中原因就是北宋初年的皇帝和宰相都是北方人;他們對南方士子多少還是有些偏見。
最偏激的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的遺訓之一就是“南方人不許當宰相”,十足的“地域黑”。
同樣不靠譜的還有他選狀元的方法——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
但在開寶八年(975年)的殿試中,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完成,同時交卷。
這下趙匡胤犯了難,沉吟許久;下令讓兩人在朝堂上摔跤,誰贏誰為狀元。
這不是太滑稽了嗎?滑稽的事情還不都是人幹的?
聖命難違,王嗣宗和陳識幹了起來;因為王嗣宗有點禿頭陳識則頭發茂密,陳識便被王嗣宗揪住頭發摔倒在地;王嗣宗就這麽中了狀元因而被人戲稱為“手搏狀元”。
趙匡胤這麽玩跟他行伍出身性情粗豪有關,但趙匡胤一介武夫卻十分鍾情於“文治”;在唐代科舉製度的基礎上作了兩大改革。
一是廢止了唐代以來的“公薦”製,考生再也不能從達官貴人以及主考官處獲得推薦。
二是開啟了殿試,進士們都成了“天子門生”。
這兩大改革都能減少營私舞弊現象的發生,為了防止主考官在評選時作弊;後來又有了“糊名彌封”和“謄錄法”,這些舉措大大增加了進士乃至狀元的含金量。
唐代士人取得功名後還要經過培訓考試合格,才有資格擔任官職。
而到了宋代隻要是進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和級別之高也是其他途徑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六六你在想甚!朕說要上早朝解決寇準和王欽若兩家的糾紛問題你怎麽不吭聲!”趙恆跟淳於婉雲說著話,見劉娥低頭沉思便就看向她問了一聲:“莫非六六不讚同朕在朝堂上解決寇王兩家的矛盾!”
“不不不……”劉娥慌忙站起身子向趙恆跟前近了幾步道:“六六和淳於姐姐完全讚同皇上在朝堂上解決寇王兩家的事,淳於姐姐你說是不是?”
淳於婉雲嘿嘿一笑,道:“老身給皇上講了那麽多話,目的就是提醒他不要被王欽若的花言巧語所蠱惑;寇準是堅定的抗戰派,朝廷一定要大力支持他才是!”
“看來姐姐對寇準還是偏向的!寇準在抗擊遼國方麵是堅定派,可他打擊南方士子卻是一把好榔頭!”劉娥直言不諱地將自己想說的話講出來,看向趙恆道:“六六剛才迴想起南北兩邊士子之爭的糗事來,卻是太祖爺的傑作!”
伸長脖子咽咽喉嚨道:“太祖有遺訓:南方人不許當宰相。這已經很荒唐了!”
趙恆和淳於婉雲見劉娥直言不諱地講出太祖爺荒唐的話,麵麵相覷愕然不已;可是現在是在家中也就沒有計較。
劉娥說完這句話咽咽喉嚨道:“宰相從狀元裏麵擢拔這是古訓,太祖便設立了殿試選拔舉子;規定凡參加殿試的舉子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但在開寶八年(975年)的殿試中,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完成同時交卷;這下太祖犯了難,沉吟許久下令讓兩人在朝堂上摔跤;誰贏誰為狀元。因為王嗣宗有點禿頭,陳識則頭發茂密;陳識被王嗣宗揪住頭發摔倒在地。王嗣宗就這麽中了狀元,因而被人戲稱手搏狀元……”
趙恆聽完劉娥的講述揚聲大笑,劉娥又道:“皇上你不要笑,大宋朝建國以來;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對南方士子打壓太重這是地域黑,妾身還望皇上仁慈一些;南方士子北方士子不都是皇上的臣子嗎?”
“六六講得好!”趙恆神情亢奮地拍起手來:“朕早就有這樣的想法,六六一提示更就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