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袁秋華從庫區港口石磯頭坐船,行半小時到瑤山島,上島再步行半小時到迴頭嶺。她站在曬穀坪,眼望老屋,先拱手作揖,再彎腰鞠躬,後振臂高唿:祖宗們,浪子迴來了,您們還好麽?
迴頭嶺的“攬月居”,是袁氏家族的世居祖屋。五花山牆,青磚黑瓦,如意鬥拱托起樓簷,全部屋柱以木石拚接,抬梁穿鬥式結構,是座江南大宅院式的古典民居,總麵積850平方米。由元末一世祖茂樵公七兄弟開山拓荒,築窯燒磚瓦,采石夯地基,刨整樹為柱為梁,伐巨木鋸板蓋樓,曆幾十載建成雛形,再經後代子孫不間斷的拆舊換新,修葺擴建,始成今日規模。
迴頭嶺屬山幕阜山北麓餘脈,海拔657米。古時候三麵環山,東麵臨雲夢古澤,長江在十公裏開外,可謂山旮旯,祖人亦捕魚,亦伐木,亦農耕。明中期張居正修北岸荊州大堤,長江南溢,漫淹雲夢大澤,浸漬形成富水河,瑤山成島嶼,南麵仍有沙洲淺灘與陸地接壤,農林漁牧無礙,經商販運通暢。1958年,經主席,總理批準,在此興建大型水利水電綜合試驗壩,即“三峽試驗壩”。隨著水庫的修起,及水壩的築成,這裏“高峽出平湖”,富水湖總麵積增擴到268.5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麵積78平方公裏。至此,形成八百裏富水湖,群山環湖,湖中有島,800多個島嶼鑲嵌其間,錯落有致,“湖似戰盤藏百局,島如棋子補千圖”。湖麵,或開闊,或狹小,狹似曲徑通幽,闊成豁然開朗,遊客可劃小舟隨碧波蕩漾,也可乘飛艇直達桃源島及竹島,茶島,桔子島,鳥島等眾多島嶼。瑤山始成孤島,總麵積為55平方公裏,東高西低,峰巒巍峨,峽穀曲折,岩嶺蜿蜒,主峰龍角尖海拔1528.3米,上下全憑腳量,進出全靠搖船。
祖屋坐北朝南,呈山字形,主體為七進五開間,七兄弟一家住一進,牆頭上畫著領袖像,下方寫著口號,“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兩側各二進三開間,西邊前為私塾學堂,後為先生住房,院牆上殘存“長江大隊政治夜校”字體,其下是標語,“隻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邊第一進為客房,機製茶磚廠,第二進為雜役房,榨油坊,油麵作坊。三棟聯宇,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氣勢雄偉,九間連房一字排開,氣勢雄偉。門前是等寬的方方正正大地坪,用竹編曬箕,同時能曬百擔稻穀。從前用來曬紅茶,曬山茶籽,油菜籽,曬麵條等。地坪左邊是池塘,右邊是水井。
每一進,都有一個四四方方大天井,用寬大厚重的青石板和長條石塊砌成,內置石雕花壇,石魚缸。天井上下方各有一條巷道,巷道兩端對開四間套房,分上下兩層,明間,次間,廂房的內牆,都是木板牆壁。青磚砌外牆,一尺高的石地袱,牆上開鏤空格子扇窗,老人和男孩住樓下。房子構架抬梁,穿鬥互用,樓上鋪木板,立木柱,起木排牆,迴廊是木雕欄杆,是年輕夫妻的臥室,再之上是開敞式閣樓,即女孩子閨房。
房子依山而建,地勢從低到高,故天井左右,中間,各有一排上下台階。天井之上的大廳為正廳,中置木雕香火案幾,案頭陳列著分枝房頭(七兄弟由大到小,分成七個房頭,袁煥軒是二房頭的後人,家在第二進,天井上方的右巷道)的祖宗牌位,一銅油燈始終亮著,長明不滅,跳躍的火苗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天井之下的大廳為堂屋,兩邊排放著黑漆空棺材。族人年滿四十,便著手為自己準備後事,即預備壽材,壽衣,墓穴等。袁秋華迴老家,便附加有任務,要為父母的壽材刷一遍桐油,要將父母的壽衣翻出來曬一次,要把父母未來的墓穴上的雜草,清理幹淨。
江南雨多。上進與下進之間,留有一米隔離巷道,上鋪石板,下是排水溝。下進廳門朝下開,門後有半米高的石門檻。上進廳門朝上開,門前也有石門檻。巷道門前還有石門檻。四道門檻,組成一個渠道,即使下暴雨,溝水猛漲,也隻是漫溢在渠道之內,進不了廳堂。
每進成階梯遞進,直到最高處的祖祠。大廳正中是神龕,狀若牌坊,內供一世祖七個老祖宗的靈位,七盞長明燈,擺成北鬥七星形。神龕前有一八仙供桌,桌中是銅香爐,左邊放把寶劍,右邊放支毛筆。廳兩側各有一排凳,寬半米,長十米,整棵原木一鋸為二,安上四腳,可坐百餘人,供族人議事排排坐,談談話。天井之下是偏廳,即是辦喪葬之事的場所,停棺,大殮,祭拜,哭孝,出殯。天井左右各有一側廳,殯葬奏樂之地。八根紅漆圓立柱,環繞天井。高廳無樓,抬頭可見平行橫梁,三角形豎梁,人字架房脊,山坡形蓋頂,飛簷,翹角,椽禽,瓦槽,脊獸。
房子依山而建,高低落差接近十米。人站曬穀坪朝上望,隻見層層疊疊的屋簷,排排迭起的瓦槽,參差錯落的房脊。
袁秋華一聲高唿,驚飛一群麻雀。祖屋第一進第三間的大門開了,八叔公走出來:誰呀?還沒進家門,就大唿小叫!不文明,沒禮貌,忒不講究啦!
隨著庫區移民,族人已遷走大半。隨後因出行不便,不少戶又搬走了。故土不離的人家,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弱婦病留守。人去房空可以,但祖宗不可以忘而不敬,香火不能斷,長明燈更不能熄。每一代族人都湊錢,請人守護長明燈。傳承到如今,八叔公就是守燈人。
袁秋華迎上去,遞給禮品袋,內裝城關特產——兩筒芝麻茶油月餅,五斤雞蛋麻花,她且頜首,彎腰,單掌立於胸前行“尼姑”禮,臉上故作羞赧狀,低眉順眼,致歉:驚擾了神靈,八叔公責過得對,晚輩給您老賠禮!
八叔公哈哈笑:咦,原來是小瑛啊!迴來祭祖哦,沒忘根本,好樣的!吃了沒?渴不渴?快進屋,歇息一下!
袁秋華不好意思的搔搔頭:走了一下午的路,正餓得慌哩,那就好吃不要臉嗬,厚著臉皮叨擾叔公啦!
八叔公打量她一番:瞧你這頭烏黑濃密的長發,代表著五行命理之中鴻福旺盛嗬,一輩子錢財,福氣,長壽,子女,情緣皆可圓滿,注定命好招財又旺夫,真不知哪個傻小子走狗屎運?才能娶了你啊!
袁秋華輕歎:眼藏乾坤,肩擔日月,顛沛輾轉,風雨無晴最摧磨,不得安寧,蝶夢醉醒,暫歸山林。佛觀世界,道法自然,淨化心靈,故鄉是千年根基,願學鷗鷺,盤桓瀟湘,簫笛無腔。
八叔公淺吟:春播秋收兮,盡在今日。摘星探月兮,顯吾珍意。金烏輪轉兮,尊吾杼機。梧桐招展兮,求鳳來儀。
袁秋華說:崖山之後再無漢人,民國之後再無大師。
八叔公說:外頭風大,先進屋,有麽話,咱們飯後再聊。
叔婆好熱情,菜肴太豐盛,竹筍炒肉,炸臭幹子,蒸魚糕,寶塔肉,煎關刀魚,幹燒山澗蛤,肉湯煮薯粉砣,合菜麵,龍骨煨湖藕。
袁秋華說:仨個人整這麽多菜呀,太多了,吃不了,浪費了可惜。
叔婆說:來客人,6菜2湯1麵,是待客規矩。
叔公說:進門麵條,接風洗塵,出門餛飩,遠行平安,老習慣唄。
一桌全是硬菜,袁秋華空手來蹭飯,搞得怪不好意思。但柴火灶,大鐵鍋,烈火山茶油炒出來的菜,實在是聞著就鮮香撲鼻,她確實無法拒絕這桌美食,特別是魚糕跟寶塔肉,家鄉的味道,太解讒了。她一下吃了大半盤,之後就有點不好意思了,居然沒克製住吃了那麽多!老人家也不富裕,下次再來吃飯,一定要給夥食費,不然都不好意思去。
吃過飯,洗刷好,拿著鑰匙,袁秋華來到二進,上巷道右邊的家。從廚房到堂屋,進到套間,抬頭一看,沒板梯上不了樓。她返迴天井,扛來木梯,搭在樓梯口的牆沿下,攀著木梯,登到最上格,雙手舉過頭頂,推開活動樓板,爬上藏書樓“雲夢閣”,再拉起木梯,蓋上樓板,即成空中樓閣。
袁秋華點了幾支蠟燭,照亮房間。木桌,木椅,木桌,木書櫥,都是近代的簡陋家具,沒上漆,裸露原木的紋理,散發清淡的木香。桌,椅是紅鬆木,書櫥是梧桐木,書桌是香椿木。書桌寬一米,長兩米,鋪上被蓋,就是張大床。袁秋華從小喜歡讀書,假日看書到半夜,恐驚擾家人,她就睡這木書桌。
閣樓高出天井,但二麵有雙開窗,通風無製,樓頂瓦片間鑲嵌著四排透明亮瓦,采光也無製。沒窗的一麵,留有雙開木門,搬運物件時,在門上尺餘外的簷梁掛起滑輪,拉扯垂吊的繩索,即可運進與載下。袁秋華躲進小樓,身處半空,無風無雨無壓力,自在逍遙。她備下幹糧,飲用泉水,排於紅漆便桶,可坐擁書城,幾日不踏俗地,隔斷凡塵煙火氣,一心隻讀聖賢書。
</p>
袁秋華從庫區港口石磯頭坐船,行半小時到瑤山島,上島再步行半小時到迴頭嶺。她站在曬穀坪,眼望老屋,先拱手作揖,再彎腰鞠躬,後振臂高唿:祖宗們,浪子迴來了,您們還好麽?
迴頭嶺的“攬月居”,是袁氏家族的世居祖屋。五花山牆,青磚黑瓦,如意鬥拱托起樓簷,全部屋柱以木石拚接,抬梁穿鬥式結構,是座江南大宅院式的古典民居,總麵積850平方米。由元末一世祖茂樵公七兄弟開山拓荒,築窯燒磚瓦,采石夯地基,刨整樹為柱為梁,伐巨木鋸板蓋樓,曆幾十載建成雛形,再經後代子孫不間斷的拆舊換新,修葺擴建,始成今日規模。
迴頭嶺屬山幕阜山北麓餘脈,海拔657米。古時候三麵環山,東麵臨雲夢古澤,長江在十公裏開外,可謂山旮旯,祖人亦捕魚,亦伐木,亦農耕。明中期張居正修北岸荊州大堤,長江南溢,漫淹雲夢大澤,浸漬形成富水河,瑤山成島嶼,南麵仍有沙洲淺灘與陸地接壤,農林漁牧無礙,經商販運通暢。1958年,經主席,總理批準,在此興建大型水利水電綜合試驗壩,即“三峽試驗壩”。隨著水庫的修起,及水壩的築成,這裏“高峽出平湖”,富水湖總麵積增擴到268.5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麵積78平方公裏。至此,形成八百裏富水湖,群山環湖,湖中有島,800多個島嶼鑲嵌其間,錯落有致,“湖似戰盤藏百局,島如棋子補千圖”。湖麵,或開闊,或狹小,狹似曲徑通幽,闊成豁然開朗,遊客可劃小舟隨碧波蕩漾,也可乘飛艇直達桃源島及竹島,茶島,桔子島,鳥島等眾多島嶼。瑤山始成孤島,總麵積為55平方公裏,東高西低,峰巒巍峨,峽穀曲折,岩嶺蜿蜒,主峰龍角尖海拔1528.3米,上下全憑腳量,進出全靠搖船。
祖屋坐北朝南,呈山字形,主體為七進五開間,七兄弟一家住一進,牆頭上畫著領袖像,下方寫著口號,“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兩側各二進三開間,西邊前為私塾學堂,後為先生住房,院牆上殘存“長江大隊政治夜校”字體,其下是標語,“隻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邊第一進為客房,機製茶磚廠,第二進為雜役房,榨油坊,油麵作坊。三棟聯宇,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氣勢雄偉,九間連房一字排開,氣勢雄偉。門前是等寬的方方正正大地坪,用竹編曬箕,同時能曬百擔稻穀。從前用來曬紅茶,曬山茶籽,油菜籽,曬麵條等。地坪左邊是池塘,右邊是水井。
每一進,都有一個四四方方大天井,用寬大厚重的青石板和長條石塊砌成,內置石雕花壇,石魚缸。天井上下方各有一條巷道,巷道兩端對開四間套房,分上下兩層,明間,次間,廂房的內牆,都是木板牆壁。青磚砌外牆,一尺高的石地袱,牆上開鏤空格子扇窗,老人和男孩住樓下。房子構架抬梁,穿鬥互用,樓上鋪木板,立木柱,起木排牆,迴廊是木雕欄杆,是年輕夫妻的臥室,再之上是開敞式閣樓,即女孩子閨房。
房子依山而建,地勢從低到高,故天井左右,中間,各有一排上下台階。天井之上的大廳為正廳,中置木雕香火案幾,案頭陳列著分枝房頭(七兄弟由大到小,分成七個房頭,袁煥軒是二房頭的後人,家在第二進,天井上方的右巷道)的祖宗牌位,一銅油燈始終亮著,長明不滅,跳躍的火苗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天井之下的大廳為堂屋,兩邊排放著黑漆空棺材。族人年滿四十,便著手為自己準備後事,即預備壽材,壽衣,墓穴等。袁秋華迴老家,便附加有任務,要為父母的壽材刷一遍桐油,要將父母的壽衣翻出來曬一次,要把父母未來的墓穴上的雜草,清理幹淨。
江南雨多。上進與下進之間,留有一米隔離巷道,上鋪石板,下是排水溝。下進廳門朝下開,門後有半米高的石門檻。上進廳門朝上開,門前也有石門檻。巷道門前還有石門檻。四道門檻,組成一個渠道,即使下暴雨,溝水猛漲,也隻是漫溢在渠道之內,進不了廳堂。
每進成階梯遞進,直到最高處的祖祠。大廳正中是神龕,狀若牌坊,內供一世祖七個老祖宗的靈位,七盞長明燈,擺成北鬥七星形。神龕前有一八仙供桌,桌中是銅香爐,左邊放把寶劍,右邊放支毛筆。廳兩側各有一排凳,寬半米,長十米,整棵原木一鋸為二,安上四腳,可坐百餘人,供族人議事排排坐,談談話。天井之下是偏廳,即是辦喪葬之事的場所,停棺,大殮,祭拜,哭孝,出殯。天井左右各有一側廳,殯葬奏樂之地。八根紅漆圓立柱,環繞天井。高廳無樓,抬頭可見平行橫梁,三角形豎梁,人字架房脊,山坡形蓋頂,飛簷,翹角,椽禽,瓦槽,脊獸。
房子依山而建,高低落差接近十米。人站曬穀坪朝上望,隻見層層疊疊的屋簷,排排迭起的瓦槽,參差錯落的房脊。
袁秋華一聲高唿,驚飛一群麻雀。祖屋第一進第三間的大門開了,八叔公走出來:誰呀?還沒進家門,就大唿小叫!不文明,沒禮貌,忒不講究啦!
隨著庫區移民,族人已遷走大半。隨後因出行不便,不少戶又搬走了。故土不離的人家,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弱婦病留守。人去房空可以,但祖宗不可以忘而不敬,香火不能斷,長明燈更不能熄。每一代族人都湊錢,請人守護長明燈。傳承到如今,八叔公就是守燈人。
袁秋華迎上去,遞給禮品袋,內裝城關特產——兩筒芝麻茶油月餅,五斤雞蛋麻花,她且頜首,彎腰,單掌立於胸前行“尼姑”禮,臉上故作羞赧狀,低眉順眼,致歉:驚擾了神靈,八叔公責過得對,晚輩給您老賠禮!
八叔公哈哈笑:咦,原來是小瑛啊!迴來祭祖哦,沒忘根本,好樣的!吃了沒?渴不渴?快進屋,歇息一下!
袁秋華不好意思的搔搔頭:走了一下午的路,正餓得慌哩,那就好吃不要臉嗬,厚著臉皮叨擾叔公啦!
八叔公打量她一番:瞧你這頭烏黑濃密的長發,代表著五行命理之中鴻福旺盛嗬,一輩子錢財,福氣,長壽,子女,情緣皆可圓滿,注定命好招財又旺夫,真不知哪個傻小子走狗屎運?才能娶了你啊!
袁秋華輕歎:眼藏乾坤,肩擔日月,顛沛輾轉,風雨無晴最摧磨,不得安寧,蝶夢醉醒,暫歸山林。佛觀世界,道法自然,淨化心靈,故鄉是千年根基,願學鷗鷺,盤桓瀟湘,簫笛無腔。
八叔公淺吟:春播秋收兮,盡在今日。摘星探月兮,顯吾珍意。金烏輪轉兮,尊吾杼機。梧桐招展兮,求鳳來儀。
袁秋華說:崖山之後再無漢人,民國之後再無大師。
八叔公說:外頭風大,先進屋,有麽話,咱們飯後再聊。
叔婆好熱情,菜肴太豐盛,竹筍炒肉,炸臭幹子,蒸魚糕,寶塔肉,煎關刀魚,幹燒山澗蛤,肉湯煮薯粉砣,合菜麵,龍骨煨湖藕。
袁秋華說:仨個人整這麽多菜呀,太多了,吃不了,浪費了可惜。
叔婆說:來客人,6菜2湯1麵,是待客規矩。
叔公說:進門麵條,接風洗塵,出門餛飩,遠行平安,老習慣唄。
一桌全是硬菜,袁秋華空手來蹭飯,搞得怪不好意思。但柴火灶,大鐵鍋,烈火山茶油炒出來的菜,實在是聞著就鮮香撲鼻,她確實無法拒絕這桌美食,特別是魚糕跟寶塔肉,家鄉的味道,太解讒了。她一下吃了大半盤,之後就有點不好意思了,居然沒克製住吃了那麽多!老人家也不富裕,下次再來吃飯,一定要給夥食費,不然都不好意思去。
吃過飯,洗刷好,拿著鑰匙,袁秋華來到二進,上巷道右邊的家。從廚房到堂屋,進到套間,抬頭一看,沒板梯上不了樓。她返迴天井,扛來木梯,搭在樓梯口的牆沿下,攀著木梯,登到最上格,雙手舉過頭頂,推開活動樓板,爬上藏書樓“雲夢閣”,再拉起木梯,蓋上樓板,即成空中樓閣。
袁秋華點了幾支蠟燭,照亮房間。木桌,木椅,木桌,木書櫥,都是近代的簡陋家具,沒上漆,裸露原木的紋理,散發清淡的木香。桌,椅是紅鬆木,書櫥是梧桐木,書桌是香椿木。書桌寬一米,長兩米,鋪上被蓋,就是張大床。袁秋華從小喜歡讀書,假日看書到半夜,恐驚擾家人,她就睡這木書桌。
閣樓高出天井,但二麵有雙開窗,通風無製,樓頂瓦片間鑲嵌著四排透明亮瓦,采光也無製。沒窗的一麵,留有雙開木門,搬運物件時,在門上尺餘外的簷梁掛起滑輪,拉扯垂吊的繩索,即可運進與載下。袁秋華躲進小樓,身處半空,無風無雨無壓力,自在逍遙。她備下幹糧,飲用泉水,排於紅漆便桶,可坐擁書城,幾日不踏俗地,隔斷凡塵煙火氣,一心隻讀聖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