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今日喝的又是菊花茶。突然想起來近日裏風流紈絝的段世子如同銷聲匿跡了一般,再沒聽到他的半分消息。蕭何兀自覺得有些不對勁,轉念一想又笑自己多心,誰知道段衡跑到哪個溫柔鄉去消受美人恩了。這麽吝嗇的人,正好別來打擾自己。她正準備把窗戶封上幾根木條防止段衡半夜翻窗,還要吩咐小廝日後安王府的段世子一來,就說自己不在,千萬別給放進來。離他遠點,免得哪天又帶自己去逛青樓還不請客,嗑個瓜子還被笑話。萬一被他發現了自己的女兒身,那自己都不敢想象事情會落到如何糟糕的地步。
與此同時,段衡正和季長歌在一處。季長歌雖然初來乍到,也知曉安王府世子段衡的風流名聲。可是風流歸風流,紈絝也未必就不好。同林大人說到南遊的助興節目時,二人擬了數個都有缺憾,不是太危險就是太無聊。他隨口歎息“如若天助,請賜予在下一位能人”,林大人茅塞頓開,便極力向他推舉這位名聲在外的段世子。
此刻,他正向這位貴氣逼人的世子請教。
段衡聞言嘴角一笑,頗為不屑。
“聽聞季大人能人善任,竟連這樣的小事也做不好嗎?”
季長歌聽罷神色無異,更加恭敬了。
“季某確實無能,不若世子遊遍天下,觀遍世間。還請世子賜教。”
段衡見他確實誠心誠意,便收起不屑,不再為難他。他抽出腰間的折扇,並不展開,隻是一下一下敲著左手心。
“季大人有考慮過歌舞嗎?”
季長歌並不在意他的隨意不羈,認真思索後迴答。
“世子所言,季某與林大人也曾考慮過,但是宮中的歌舞千篇一律,萬難推陳出新,恐公主乏味。”
段衡又笑了起來,他慢慢地在屋子裏踱步,走到書桌前的時候瞥見季長歌的手稿,拿起來細細端詳,半響也沒出聲。
季長歌也不急,由著他看。
段衡抬眼間瞥見季長歌尤為耐心,便隨手把扇子擲在桌子上,頭也不抬地說。
“季大人真是有趣,宮裏的不好,那宮外的呢?”
季長歌尚在沉吟,段衡已經拿起扇子大步地走了。這讓季長歌很是無奈,看著有些發亂的書桌,他上前準備整理。第一張紙上的確還是自己昨日寫的《寒山論》,隻是其上多出的三個圓圈尤為明顯。
連起來看,正是“越人歌”。
季長歌停下手中的動作,靜靜看著那三個圓圈出神。自己在久州任職時,似乎聽聞過這首《越人歌》,但是由於久州地處古越地邊緣,受其文化熏陶並不十分深厚,這種歌舞在久州並不常見。久州更多崇尚的是千百年來自發形成的民俗民風,故季長歌知《采蓮子》卻不知《越人歌》。
直到季長歌細細查訪一番之後,方才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越人歌》是南方獨有的歌舞,在淮左、清池一帶很是流行,講述了以擺渡為生的越女傾慕乘坐自己小舟的王子,愛慕之情深切,卻又苦於王子即將離去,害羞與著急交織之下,隻好搖船槳邊用越地的語言唱出了如此纏綿悱惻的一首歌。越地的語言很是難懂,正所謂“鳥聲禽唿,言語不同”。王子聽到了,被歌中的情感所感染,便問越女這是什麽歌,從而明白了越女的心意,由此傳為一段佳話。
說到古越地,久州氣候溫和,四季如春。但稍南一些的地方,譬如淮左、清池一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越地,氣候濕熱潮濕,雨量充沛,有縱橫交錯、星羅密布的江河湖海,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當地百姓熟諳水性,善於行舟,因而在水邊舟上發生的有趣故事頗多,但惟屬《越人歌》最為聲情並茂,感人心神。當然,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除了使得這一帶民間流傳的故事美好,更是利於水戰。兩座重城呈先後之勢保護身後地處咽喉要塞的久州,保障了其後大殷北方的萬裏江山,寸寸國土。
先皇在時,曾有一場淮池之戰,淮左、清池的百姓們便是駕著靈活的小舟,在此與駛著高大樓船前來侵擾的奉國人周旋,並且成功誘敵進淺且窄的閬江一處支流,使之不得迴身,幾欲擱淺,最終大獲全勝。
故而《越人歌》是古越地文化中濃縮的一顆明珠,結合了越地崇拜圖騰的文化特征,跳舞時臉上會帶著畫滿圖騰紋樣的麵具,很是特別。因其曲調婉轉悠長,鼓點清晰,且動作隨歌而動,頗有幾分祭祀祝禱的意味。
季長歌一邊翻閱《越人歌》的資料,覺得很是適合,一邊心裏暗歎。
段衡這個世子看起來胸無大誌,頗為不羈,雖貴為國戚貴胄,卻不顧他人特殊的目光,率性而為。不入朝堂不問國事,隻做這清都山水郎,疏狂十載,半世逍遙。想必世子胸腔中的山河,定要比書裏記載的要更為具體生動許多吧。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人生向來如局,易得易失。
雖說段世子這數載恍惚如夢,但贏得的又何止幾分薄幸之名?
段衡從季長歌書房出來後,不自覺地哼起了《越人歌》的曲調。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首越地的民歌曲調很是古老,但哼起來仍舊有情深意重,纏綿悱惻的感覺。
段衡有些恍惚,自己是什麽時候聽到這首歌的?
記得那個時候自己好像才十七,剛剛認清自己身份背後暗含的尷尬與無奈。一時間百感交集,皇都在天子腳下,琴棋書畫詩酒茶,美人英雄貴胄家,熱鬧非凡什麽沒有?但他從來沒有哪一次像那段時間一樣想拚命逃離這座繁華又空洞的都城。
最終在一個滿月的夜晚,他就著定北河的河水,躺在舟上望著滿天星空,聽舟底下的流水嘩嘩作響,就這麽一路向南,到了久州,到了淮左,到了清池。
他隱下了自己世子的尊貴身份,像是一個真正的雲遊詩人,四海為家。得見久州的純樸民風,十月荷花;淮左清池的地道歌舞《越人歌》。在那三個月裏,他像一個藝術家一樣去欣賞,去挖掘。因為唯有在這須臾片刻的聲色犬馬當中,他才能夠忘卻自己的憤懣和不滿。
當他再歸來的時候,眉宇間的失意已經被風流浪蕩掩蓋。自那以後,皇都的朝堂之上少了一個年輕的身影,煙花柳巷,觥籌交錯之間多了一位貴公子。
段衡從來懂得隱忍,懂得暗察,但卻不懂得寬恕和自古以來的君臣一夢,或許是不會懂,抑或是不願懂。
段衡沒想到作為自己紈絝名聲遠傳證據的經曆,今日會幫到這位新晉上位的三品參將。據說朝堂之上,這位季長歌出盡了風頭,竟讓慕初然把這協助辦理南遊事務的差事給了他。
嗬——向來討厭故作高深,搖尾乞求聖恩的大臣們。幫與不幫,向來隻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生,一念死。
不過段衡想起他書桌上那篇《寒山吟》,字跡頗有風采,辭藻之中並不十分符合當下流行的華彩紛呈,卻也少了幾分靡靡之音。通篇看來清新淡雅,想象獨特,寫得倒真是不錯。自己心下半分驚豔半分讚賞,便擲扇提筆,幫他圈出了這難題的答案。
“寒山之地,成於古越而往來古今。控百川而立大澤,接青天而引風煙。山中地沃林深,哺養萬物,長有空山猿啼,皓首靈鳥。寒山煢煢不定,如島失嶼,偶有擅漁者見之,無不撫胸纓汗,迴舟啞然。故而遠人不遊,歌者不遊。有好行者數次訪澤,凡凡不得其處。”
“寒山有兮大澤中,芳菲生兮百靈鳴。”段衡應著《越人歌》的曲調隨口吟了兩句,又不知像笑哪位庸人一般,大笑著低頭。
季長歌想得倒是美,可這世上哪有海上寒山,能夠上接青天引來風煙雲靄,能夠讓人視之就害怕得冒冷汗,歸去的路上竟然連話也說不得。
詩以言情,文以明智。
身陷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便是處在天下風暴的風眼,看似平靜卻牽一發而動全身。且看你季長歌,如何獨善其身?
萬般風骨,終將消磨。世間處處,安得寒山?
季長歌雖然在久州擔任過兩年的守備,但對於古越當地歌舞這種頗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文化並不十分了解。而跳這種舞蹈的,必然既要有古越地文化的深刻浸淫,也要有對於皇室的衷心虔誠。在多番訪問尋找之下,終於找到了幾支清池裏的知名班子。
此日正是九月十三,季長歌給了她們兩日的時間準備,將會最後挑選一支在公主生辰那日獻舞。
這兩日間自是忙忙碌碌,十分辛苦。
與此同時,段衡正和季長歌在一處。季長歌雖然初來乍到,也知曉安王府世子段衡的風流名聲。可是風流歸風流,紈絝也未必就不好。同林大人說到南遊的助興節目時,二人擬了數個都有缺憾,不是太危險就是太無聊。他隨口歎息“如若天助,請賜予在下一位能人”,林大人茅塞頓開,便極力向他推舉這位名聲在外的段世子。
此刻,他正向這位貴氣逼人的世子請教。
段衡聞言嘴角一笑,頗為不屑。
“聽聞季大人能人善任,竟連這樣的小事也做不好嗎?”
季長歌聽罷神色無異,更加恭敬了。
“季某確實無能,不若世子遊遍天下,觀遍世間。還請世子賜教。”
段衡見他確實誠心誠意,便收起不屑,不再為難他。他抽出腰間的折扇,並不展開,隻是一下一下敲著左手心。
“季大人有考慮過歌舞嗎?”
季長歌並不在意他的隨意不羈,認真思索後迴答。
“世子所言,季某與林大人也曾考慮過,但是宮中的歌舞千篇一律,萬難推陳出新,恐公主乏味。”
段衡又笑了起來,他慢慢地在屋子裏踱步,走到書桌前的時候瞥見季長歌的手稿,拿起來細細端詳,半響也沒出聲。
季長歌也不急,由著他看。
段衡抬眼間瞥見季長歌尤為耐心,便隨手把扇子擲在桌子上,頭也不抬地說。
“季大人真是有趣,宮裏的不好,那宮外的呢?”
季長歌尚在沉吟,段衡已經拿起扇子大步地走了。這讓季長歌很是無奈,看著有些發亂的書桌,他上前準備整理。第一張紙上的確還是自己昨日寫的《寒山論》,隻是其上多出的三個圓圈尤為明顯。
連起來看,正是“越人歌”。
季長歌停下手中的動作,靜靜看著那三個圓圈出神。自己在久州任職時,似乎聽聞過這首《越人歌》,但是由於久州地處古越地邊緣,受其文化熏陶並不十分深厚,這種歌舞在久州並不常見。久州更多崇尚的是千百年來自發形成的民俗民風,故季長歌知《采蓮子》卻不知《越人歌》。
直到季長歌細細查訪一番之後,方才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越人歌》是南方獨有的歌舞,在淮左、清池一帶很是流行,講述了以擺渡為生的越女傾慕乘坐自己小舟的王子,愛慕之情深切,卻又苦於王子即將離去,害羞與著急交織之下,隻好搖船槳邊用越地的語言唱出了如此纏綿悱惻的一首歌。越地的語言很是難懂,正所謂“鳥聲禽唿,言語不同”。王子聽到了,被歌中的情感所感染,便問越女這是什麽歌,從而明白了越女的心意,由此傳為一段佳話。
說到古越地,久州氣候溫和,四季如春。但稍南一些的地方,譬如淮左、清池一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越地,氣候濕熱潮濕,雨量充沛,有縱橫交錯、星羅密布的江河湖海,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當地百姓熟諳水性,善於行舟,因而在水邊舟上發生的有趣故事頗多,但惟屬《越人歌》最為聲情並茂,感人心神。當然,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除了使得這一帶民間流傳的故事美好,更是利於水戰。兩座重城呈先後之勢保護身後地處咽喉要塞的久州,保障了其後大殷北方的萬裏江山,寸寸國土。
先皇在時,曾有一場淮池之戰,淮左、清池的百姓們便是駕著靈活的小舟,在此與駛著高大樓船前來侵擾的奉國人周旋,並且成功誘敵進淺且窄的閬江一處支流,使之不得迴身,幾欲擱淺,最終大獲全勝。
故而《越人歌》是古越地文化中濃縮的一顆明珠,結合了越地崇拜圖騰的文化特征,跳舞時臉上會帶著畫滿圖騰紋樣的麵具,很是特別。因其曲調婉轉悠長,鼓點清晰,且動作隨歌而動,頗有幾分祭祀祝禱的意味。
季長歌一邊翻閱《越人歌》的資料,覺得很是適合,一邊心裏暗歎。
段衡這個世子看起來胸無大誌,頗為不羈,雖貴為國戚貴胄,卻不顧他人特殊的目光,率性而為。不入朝堂不問國事,隻做這清都山水郎,疏狂十載,半世逍遙。想必世子胸腔中的山河,定要比書裏記載的要更為具體生動許多吧。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人生向來如局,易得易失。
雖說段世子這數載恍惚如夢,但贏得的又何止幾分薄幸之名?
段衡從季長歌書房出來後,不自覺地哼起了《越人歌》的曲調。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首越地的民歌曲調很是古老,但哼起來仍舊有情深意重,纏綿悱惻的感覺。
段衡有些恍惚,自己是什麽時候聽到這首歌的?
記得那個時候自己好像才十七,剛剛認清自己身份背後暗含的尷尬與無奈。一時間百感交集,皇都在天子腳下,琴棋書畫詩酒茶,美人英雄貴胄家,熱鬧非凡什麽沒有?但他從來沒有哪一次像那段時間一樣想拚命逃離這座繁華又空洞的都城。
最終在一個滿月的夜晚,他就著定北河的河水,躺在舟上望著滿天星空,聽舟底下的流水嘩嘩作響,就這麽一路向南,到了久州,到了淮左,到了清池。
他隱下了自己世子的尊貴身份,像是一個真正的雲遊詩人,四海為家。得見久州的純樸民風,十月荷花;淮左清池的地道歌舞《越人歌》。在那三個月裏,他像一個藝術家一樣去欣賞,去挖掘。因為唯有在這須臾片刻的聲色犬馬當中,他才能夠忘卻自己的憤懣和不滿。
當他再歸來的時候,眉宇間的失意已經被風流浪蕩掩蓋。自那以後,皇都的朝堂之上少了一個年輕的身影,煙花柳巷,觥籌交錯之間多了一位貴公子。
段衡從來懂得隱忍,懂得暗察,但卻不懂得寬恕和自古以來的君臣一夢,或許是不會懂,抑或是不願懂。
段衡沒想到作為自己紈絝名聲遠傳證據的經曆,今日會幫到這位新晉上位的三品參將。據說朝堂之上,這位季長歌出盡了風頭,竟讓慕初然把這協助辦理南遊事務的差事給了他。
嗬——向來討厭故作高深,搖尾乞求聖恩的大臣們。幫與不幫,向來隻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生,一念死。
不過段衡想起他書桌上那篇《寒山吟》,字跡頗有風采,辭藻之中並不十分符合當下流行的華彩紛呈,卻也少了幾分靡靡之音。通篇看來清新淡雅,想象獨特,寫得倒真是不錯。自己心下半分驚豔半分讚賞,便擲扇提筆,幫他圈出了這難題的答案。
“寒山之地,成於古越而往來古今。控百川而立大澤,接青天而引風煙。山中地沃林深,哺養萬物,長有空山猿啼,皓首靈鳥。寒山煢煢不定,如島失嶼,偶有擅漁者見之,無不撫胸纓汗,迴舟啞然。故而遠人不遊,歌者不遊。有好行者數次訪澤,凡凡不得其處。”
“寒山有兮大澤中,芳菲生兮百靈鳴。”段衡應著《越人歌》的曲調隨口吟了兩句,又不知像笑哪位庸人一般,大笑著低頭。
季長歌想得倒是美,可這世上哪有海上寒山,能夠上接青天引來風煙雲靄,能夠讓人視之就害怕得冒冷汗,歸去的路上竟然連話也說不得。
詩以言情,文以明智。
身陷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便是處在天下風暴的風眼,看似平靜卻牽一發而動全身。且看你季長歌,如何獨善其身?
萬般風骨,終將消磨。世間處處,安得寒山?
季長歌雖然在久州擔任過兩年的守備,但對於古越當地歌舞這種頗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文化並不十分了解。而跳這種舞蹈的,必然既要有古越地文化的深刻浸淫,也要有對於皇室的衷心虔誠。在多番訪問尋找之下,終於找到了幾支清池裏的知名班子。
此日正是九月十三,季長歌給了她們兩日的時間準備,將會最後挑選一支在公主生辰那日獻舞。
這兩日間自是忙忙碌碌,十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