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禦守直接帶大軍陳兵列陣於吳軍的營門之外,連連叫戰,大有不攻破營寨誓不罷休的架勢。
吳軍的營寨依托大江上的水寨而建,背江而立,營寨四周一半臨水,隻有一半在陸地上,防守上要輕鬆一些。
鎮北軍來攻,黃敏便命令關閉營門,嚴密防守,另一邊則是讓水寨中的船隻加快行動,先運送兩萬將士返迴南岸。
即使之前經過江上大戰,又被方禦守埋伏掉損失五千人,吳軍在江北的兵力還有四萬餘,送兩萬迴南岸,寨中還有兩萬餘人防守,他覺得應該可以在鎮北軍的進攻下守住營寨。
“方禦守如此就是不希望我們撤軍返迴江南去對付他的騎兵。這是陽謀,我們還不得不跟著他的節奏去應對。”孫匡有些惱怒。
“我們先撤部分兵力迴南岸,已經能夠應付江南的騎兵,剩下兩萬人這裏與其對峙。在方禦守全軍壓來的情況下,全軍如果貿然南撤,可能全軍會出現混亂,被方禦守抓住機會大敗我們。主公,你可隨軍返迴寧都主持大局,穩定人心。有這南歸的兩萬兵馬,再加上各地駐軍,不斷縮小鎮北軍騎兵的活動空間,定可將其拿下。”
“騎兵行動迅捷,想要圍殲他們怕是困難。”
“我們江南與北方中原不同,河湖眾多,鎮北軍對江南地形又不甚熟悉,隻要利用好地形,就可以很好的限製他們的活動空間,然後調集重兵圍而殲之。”
“好,我這就迴寧都。”孫匡很是聽勸。
他留在江北大營中已無太大作用,而江南更需要他去主持大局。
孫匡隨軍返迴了寧都,大江北岸,鎮北軍和吳均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吳軍雖處於被動防守之勢,但黃敏不是個被動之人。
在全力防守營寨的時候,他也會尋求主動進攻的機會,依托擁有戰船之利,即使是被攻的一方,他也可以利用戰船要運送小股力量從其他地方登陸,在鎮北軍攻寨的時候襲擾其後方,增加鎮北軍攻寨的難度。
當然這些小股力量兵力不多,隻會讓鎮北軍不勝其煩,卻不會對鎮北軍造成太多傷害。
黃敏手上隻有兩萬人,可營外的鎮北軍人數是他的兩倍,為了保證防守不失,他每次派出去的最多也就千餘人。他不敢派出去太多,從而減弱削弱了營寨的防守力量。
“太師,孫逆撤迴了一半的兵馬。”
“我知曉,就是要他們如此。”方禦守自然知道吳軍撤走了一半,這都在他的預料之中,“我本就想著要讓吳軍撤迴一部分兵力,否則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鎮北軍攻寨屬於劣勢,根本沒有機會攻下對方營寨。如今四萬對兩萬,務必要吃下吳軍的這兩萬人馬,為後續南進減輕壓力。”
“隻是太師,孫逆的兵馬撤迴南岸,我們去江南的那一萬弟兄會不會有什麽問題?”
“他們將要麵臨的壓力可能是會非常大的。”
“江北這邊撤迴去的人馬應該有兩萬,想來江南孫逆在各地可能還有三四萬人馬,加一起就有五六萬人。在這數萬人馬的圍追堵截之下,那一萬騎兵恐難以安然退迴江北。”
“的確?所以我已經交代他們,如果事不可為便向西走荊襄北歸。”
“走荊襄?那可是南郡王的地界,他會讓我們的人從那裏離開?”
“南郡王如果對我們的騎兵動手,那便是將把柄送到了陛下手中。其公然對朝廷大軍動手,形同謀逆,陛下就有理由對南郡用兵。這應該是陛下最想要的東西。”
“可南郡王要是反了,我們可就要同時麵對兩方勢力,兵力上可能會有些捉襟見肘。”
“如果這次不能解徹底解決孫逆,後麵必然也會麵臨那種情況,隻不過是早是晚而已。與其讓南郡王和孫逆的實力進一步提升再戰,不如現在就戰。反正現在我們魏國北麵穩定了下來,沒有了北麵的威脅,朝廷正好可以集中力量解決南方之患。至於兵力不足,梁都不是還有十萬禁軍嘛,可隨時馳援宛城和徐淮。”
“是因為北境收複,太師才有這般的決策?”
“是。北方不穩定,禁軍無法輕動,而現在北方有北境軍,暫時無虞,機會難得。明日加大進攻力度,不要給黃敏一絲喘息的機會。”
“是。”
吳軍營寨的攻防戰越來越激烈。
隨著鎮北軍攻勢的加劇,吳軍營寨內的氣氛愈發緊張。黃敏站在營牆上,望著營外如潮水般湧動的鎮北軍,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他深知,這場戰役不僅關乎個人的榮辱,更關乎他黃家乃至整個江南的命運。
“將軍,鎮北軍的攻勢愈發猛烈了,我們該怎麽辦?”一名副將急匆匆地跑來,臉上滿是焦慮。
黃敏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說道:“傳令下去,讓所有人堅守崗位,不得有絲毫懈怠。隻要我們還有一口氣在,就絕不能讓鎮北軍踏入營寨一步!”
副將領命而去,黃敏則繼續凝視著前方的戰場。他深知,僅憑營寨內的兩萬兵力,在大魏戰神率軍全力進攻下,很難長時間抵擋住鎮北軍的猛攻。
他也明白這場戰役的關鍵在於拖延時間,為江南的吳軍爭取更多的時間。隻要孫匡能夠早一步解決那支突入江南的騎兵,那他們就可以翻牌,甚至獲得極佳的反擊機會。
鎮北軍的攻勢如同狂風驟雨般猛烈,箭矢如雨點般落在營寨之上,營牆上的守軍不斷有人倒下。但黃敏卻仿佛沒有看到一般,他的心中隻有一個信念:堅守到底!
與此同時,江南的吳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孫匡迴到寧都後,立即召集各地駐軍,配合南歸的兩萬人馬對鎮北軍的騎兵圍追堵截,有意識地將其趕往小網密集的地區。他深知,這是關乎自家生死存亡的一戰,容不得半點馬虎。
“各位將軍,鎮北軍的騎兵已經深入我江南腹地,我們必須盡快將其殲滅,以絕後患!”孫匡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決心。
各地駐軍將領和官員紛紛表態,表示願意聽從孫匡的調遣,共同抗擊鎮北軍。孫匡見狀,心中稍感寬慰。他知道情況不算太壞,這些人對自己的支持並不沒有減弱多少,人心還在他這裏。
在吳軍緊鑼密鼓地圍追堵截下,鎮北軍騎兵的將領們發現了問題。
江南開始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他們已經很難有什麽顯著的戰果,而且他們發現為了躲避吳軍的追擊,周圍的地形環境越來越不利於他們騎兵行動。
“將軍,我們該怎麽辦?孫逆顯然是在將我們趕到水域眾多的地域,再這麽下去,我們肯定要被他們困住。”
“此事太師早已預料,已給了指示。”
“請將軍明示。”
“傳令全軍,明日向西快速推進,如果遇到孫逆軍也不退避,直接殺穿過去。我們一路向西殺到荊襄。”
“去荊襄?”
“對,走荊襄北歸。”
“這……南郡……”
“太師既有令,我們依令而行即可,無需多言。”
“是。”
眼見就要抓住了那支騎兵,孫匡親自帶兵,前往預想的戰場,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鎮北軍的騎兵似乎已經察覺到了吳軍的動向,開始向西撤退,意圖前往荊襄地區。
“什麽?他們竟然想從荊襄逃跑?”孫匡聞言大怒,立即命令各地駐軍加速集結,務必在鎮北軍騎兵逃入荊襄之前將其截住。
他知道這支騎兵逃到荊襄,事情的主動權便不在自己手中。
吳軍的營寨依托大江上的水寨而建,背江而立,營寨四周一半臨水,隻有一半在陸地上,防守上要輕鬆一些。
鎮北軍來攻,黃敏便命令關閉營門,嚴密防守,另一邊則是讓水寨中的船隻加快行動,先運送兩萬將士返迴南岸。
即使之前經過江上大戰,又被方禦守埋伏掉損失五千人,吳軍在江北的兵力還有四萬餘,送兩萬迴南岸,寨中還有兩萬餘人防守,他覺得應該可以在鎮北軍的進攻下守住營寨。
“方禦守如此就是不希望我們撤軍返迴江南去對付他的騎兵。這是陽謀,我們還不得不跟著他的節奏去應對。”孫匡有些惱怒。
“我們先撤部分兵力迴南岸,已經能夠應付江南的騎兵,剩下兩萬人這裏與其對峙。在方禦守全軍壓來的情況下,全軍如果貿然南撤,可能全軍會出現混亂,被方禦守抓住機會大敗我們。主公,你可隨軍返迴寧都主持大局,穩定人心。有這南歸的兩萬兵馬,再加上各地駐軍,不斷縮小鎮北軍騎兵的活動空間,定可將其拿下。”
“騎兵行動迅捷,想要圍殲他們怕是困難。”
“我們江南與北方中原不同,河湖眾多,鎮北軍對江南地形又不甚熟悉,隻要利用好地形,就可以很好的限製他們的活動空間,然後調集重兵圍而殲之。”
“好,我這就迴寧都。”孫匡很是聽勸。
他留在江北大營中已無太大作用,而江南更需要他去主持大局。
孫匡隨軍返迴了寧都,大江北岸,鎮北軍和吳均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吳軍雖處於被動防守之勢,但黃敏不是個被動之人。
在全力防守營寨的時候,他也會尋求主動進攻的機會,依托擁有戰船之利,即使是被攻的一方,他也可以利用戰船要運送小股力量從其他地方登陸,在鎮北軍攻寨的時候襲擾其後方,增加鎮北軍攻寨的難度。
當然這些小股力量兵力不多,隻會讓鎮北軍不勝其煩,卻不會對鎮北軍造成太多傷害。
黃敏手上隻有兩萬人,可營外的鎮北軍人數是他的兩倍,為了保證防守不失,他每次派出去的最多也就千餘人。他不敢派出去太多,從而減弱削弱了營寨的防守力量。
“太師,孫逆撤迴了一半的兵馬。”
“我知曉,就是要他們如此。”方禦守自然知道吳軍撤走了一半,這都在他的預料之中,“我本就想著要讓吳軍撤迴一部分兵力,否則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鎮北軍攻寨屬於劣勢,根本沒有機會攻下對方營寨。如今四萬對兩萬,務必要吃下吳軍的這兩萬人馬,為後續南進減輕壓力。”
“隻是太師,孫逆的兵馬撤迴南岸,我們去江南的那一萬弟兄會不會有什麽問題?”
“他們將要麵臨的壓力可能是會非常大的。”
“江北這邊撤迴去的人馬應該有兩萬,想來江南孫逆在各地可能還有三四萬人馬,加一起就有五六萬人。在這數萬人馬的圍追堵截之下,那一萬騎兵恐難以安然退迴江北。”
“的確?所以我已經交代他們,如果事不可為便向西走荊襄北歸。”
“走荊襄?那可是南郡王的地界,他會讓我們的人從那裏離開?”
“南郡王如果對我們的騎兵動手,那便是將把柄送到了陛下手中。其公然對朝廷大軍動手,形同謀逆,陛下就有理由對南郡用兵。這應該是陛下最想要的東西。”
“可南郡王要是反了,我們可就要同時麵對兩方勢力,兵力上可能會有些捉襟見肘。”
“如果這次不能解徹底解決孫逆,後麵必然也會麵臨那種情況,隻不過是早是晚而已。與其讓南郡王和孫逆的實力進一步提升再戰,不如現在就戰。反正現在我們魏國北麵穩定了下來,沒有了北麵的威脅,朝廷正好可以集中力量解決南方之患。至於兵力不足,梁都不是還有十萬禁軍嘛,可隨時馳援宛城和徐淮。”
“是因為北境收複,太師才有這般的決策?”
“是。北方不穩定,禁軍無法輕動,而現在北方有北境軍,暫時無虞,機會難得。明日加大進攻力度,不要給黃敏一絲喘息的機會。”
“是。”
吳軍營寨的攻防戰越來越激烈。
隨著鎮北軍攻勢的加劇,吳軍營寨內的氣氛愈發緊張。黃敏站在營牆上,望著營外如潮水般湧動的鎮北軍,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他深知,這場戰役不僅關乎個人的榮辱,更關乎他黃家乃至整個江南的命運。
“將軍,鎮北軍的攻勢愈發猛烈了,我們該怎麽辦?”一名副將急匆匆地跑來,臉上滿是焦慮。
黃敏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說道:“傳令下去,讓所有人堅守崗位,不得有絲毫懈怠。隻要我們還有一口氣在,就絕不能讓鎮北軍踏入營寨一步!”
副將領命而去,黃敏則繼續凝視著前方的戰場。他深知,僅憑營寨內的兩萬兵力,在大魏戰神率軍全力進攻下,很難長時間抵擋住鎮北軍的猛攻。
他也明白這場戰役的關鍵在於拖延時間,為江南的吳軍爭取更多的時間。隻要孫匡能夠早一步解決那支突入江南的騎兵,那他們就可以翻牌,甚至獲得極佳的反擊機會。
鎮北軍的攻勢如同狂風驟雨般猛烈,箭矢如雨點般落在營寨之上,營牆上的守軍不斷有人倒下。但黃敏卻仿佛沒有看到一般,他的心中隻有一個信念:堅守到底!
與此同時,江南的吳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孫匡迴到寧都後,立即召集各地駐軍,配合南歸的兩萬人馬對鎮北軍的騎兵圍追堵截,有意識地將其趕往小網密集的地區。他深知,這是關乎自家生死存亡的一戰,容不得半點馬虎。
“各位將軍,鎮北軍的騎兵已經深入我江南腹地,我們必須盡快將其殲滅,以絕後患!”孫匡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決心。
各地駐軍將領和官員紛紛表態,表示願意聽從孫匡的調遣,共同抗擊鎮北軍。孫匡見狀,心中稍感寬慰。他知道情況不算太壞,這些人對自己的支持並不沒有減弱多少,人心還在他這裏。
在吳軍緊鑼密鼓地圍追堵截下,鎮北軍騎兵的將領們發現了問題。
江南開始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他們已經很難有什麽顯著的戰果,而且他們發現為了躲避吳軍的追擊,周圍的地形環境越來越不利於他們騎兵行動。
“將軍,我們該怎麽辦?孫逆顯然是在將我們趕到水域眾多的地域,再這麽下去,我們肯定要被他們困住。”
“此事太師早已預料,已給了指示。”
“請將軍明示。”
“傳令全軍,明日向西快速推進,如果遇到孫逆軍也不退避,直接殺穿過去。我們一路向西殺到荊襄。”
“去荊襄?”
“對,走荊襄北歸。”
“這……南郡……”
“太師既有令,我們依令而行即可,無需多言。”
“是。”
眼見就要抓住了那支騎兵,孫匡親自帶兵,前往預想的戰場,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鎮北軍的騎兵似乎已經察覺到了吳軍的動向,開始向西撤退,意圖前往荊襄地區。
“什麽?他們竟然想從荊襄逃跑?”孫匡聞言大怒,立即命令各地駐軍加速集結,務必在鎮北軍騎兵逃入荊襄之前將其截住。
他知道這支騎兵逃到荊襄,事情的主動權便不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