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的消息傳到梁都的時候,趙靜鵬已經率軍進入荊襄的消息隨後也傳到梁都,之間根本沒有相隔多長時間。
洪複帝還在與眾朝臣商量如何應對孫匡染指荊襄的時候,得知南郡王葉德理竟私自派兵前往荊襄,勃然大怒。眾朝臣對此也是連連反責。
“陛下,南郡守趙靜鵬未得召令私自領兵離開駐兵,此乃大罪。而其麾下軍隊數據已遠超規製,這明顯就要謀逆,請陛下嚴懲趙靜鵬和南郡王。”
“請陛下嚴懲。”
……
坐在上麵的洪複帝一直一言不發,臉上陰沉得可怕。
許久之後,洪複帝總算開口,“先帝為孫賊所害,朕恨不能親臨戰場討賊。如今孫賊又欲侵擾荊襄,王兄出兵討賊報仇正是讓朕欣喜之事,何罪之有?不僅無罪還應有賞。朕要下旨嘉獎南郡王,並許其入荊襄禦敵,定要將孫賊趕出荊襄。”
洪複帝的反應讓不少朝臣驚異。南郡如此,本應該是大罪,陛下剛剛也是憤慨,怎麽現在就要獎賞南郡王,還允許南郡王出兵荊襄?
不過一些深諳世事的朝臣已經想明白洪複帝如此做的原因。
現在大魏國實力空虛,即使南郡王做出這等之事,朝廷就算是想治其罪,也無力執行。與其隻是下道旨給其定個罪名逼其現在就叛亂,還不如順著南郡下道旨安撫他們,待以後有力量時再和南郡算總賬。
心中不爽地給南郡下完旨,洪複帝又給兵部下了命令,讓他們再從梁都周邊征召士卒,組建一支人數不少於三萬的新軍,訓練成軍之後,派一定忠心將領統率駐於宛城。
這意思已經非常明顯,新軍就是用來對付南郡的。
征召新軍,兵部是沒有什麽意見,隻是戶部提出意見。
“陛下,國庫恐無力支撐三萬新軍。”
“袁愛卿何出此言?現在國內豪強四起,正是需要更多軍隊鎮壓的時候,難道你要阻攔朕?”
“陛下,臣並不是反對組建新軍,隻是國庫中的確無充足銀錢。去年北境為北蠻所占,江南又因孫賊反於朝廷,少了兩地賦稅,尤其江南更是我大魏的重要賦稅來源。去年收上來的賊稅不足往年的六成。加之梁都大戰之後的修複花了很一筆錢,還要供給鎮北軍南征,我戶部實在難以拿出錢銀來支撐三萬新軍的組建。”
洪複帝明白袁良說的沒錯,隻是他之前沒有過多的關注到朝廷的財力。沒有錢銀支撐,即使他貴為天子,也有許多事無法做成。
“那袁爰卿戶部可以支撐朕組建多少數量的新軍?”
“啟稟陛下。戶部找補一下應該可以再擠出一萬軍隊所需。”
“一萬?”洪複帝有些不滿意,不過也沒有再強求,“一萬就一萬吧。朕從禁軍中劃一萬人到新軍,讓宛城軍湊夠二萬人。李愛卿,宛城軍要盡快成軍,給太師那邊分攤些壓力。”
“臣遵旨。”
荊襄局勢變換的消息不僅傳到了梁都,也傳到了徐州。
方禦守當即召集鎮北軍將領商量對策。
“已得到消息,孫匡派兵去了荊襄,兵力應該有三四萬,其中還有鎮南軍的身影,也就是說壽郢的五萬軍隊並不全是鎮南軍。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嚐試去攻打壽郢。”
“太師,雖然壽郢的五萬軍隊不是鎮南軍,我們恐也難以在短時間裏麵攻下壽郢。”
“書生,你這話有些太不相信我們鎮北軍自己的實力了。就算是壽郢裏麵的是鎮南軍,我們也一定可以拿下壽郢。”
“瘋子,我隻是闡述事實,哪裏像你隻知道一味的蠻幹。”
“那書生,你就準備留在這裏當縮頭烏龜?”
“當然不是。我隻是說不能蠻幹。以我們現在和壽郢那裏相同的兵力,即使拿下壽郢也需要耗費不短的時間,那孫匡早就已經徹底拿下荊襄,到時他們在揮軍北上支援,我們隻能無功而返,還白白耗費精力。”
“曹將軍說的的確在理。孫匡選擇在這個時候對荊襄用兵,明顯就是想要在我們正式交戰之前,將西麵的威脅解除掉。他們肯定擔心在與我們戰事焦灼的時候,朝廷從荊襄東進襲其後方。”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盡快對壽郢用兵,讓孫匡無法安心攻去荊襄。”
“荊襄九府常年處於安穩環境中,哪裏有什麽力量抵擋孫匡的入侵,估計現在都已經被孫匡拿下了大半。”
“那我們就不能在壽郢耗費太多的時間。不如我們冒些風險直接繞過壽郢南下,直擊江南腹地?”
“這……壽郢可是有五萬守軍,如果他們選擇攻擊我們後部,我們豈不是要陷入被兩麵夾擊的境地?”
“我就是要讓壽郢中的那五萬敵軍出來,隻有將他們從壽郢城中調出來,我們才有可能在短時間裏麵擊敗他們。雖然這樣風險可能會大一些,但是我相信我們鎮北軍可以應付得了。”
“書生,你這說的倒是對我胃口。太師,我覺得可以按照老曹說的來。”
“太師,我們也覺得老曹說的方法可行。”
“末將複議。”
方禦守看向下首的那些將領,對於眾將討論出來的對策比較的認可,原本他也是準備這麽去做的。
“命令。”
“聽令。”
“鎮北軍所屬,明日三更,全軍向南進發,從東麵與壽郢保持五十裏距離繞過壽郢。如果壽郢城中出兵,我們就迴頭與之一戰,如果壽郢攻兵不動,那我們就長驅直入江南,攻城拔寨。”
“是。”
駐紮徐州已有月餘的鎮北將軍終於是出動了,五萬人浩浩蕩蕩地從徐州城外的軍營出發,向南而行。
鎮北軍出動的消息很快就被壽郢方麵的探子發現,報於壽郢。
壽郢軍中主帥並不是鎮南軍統領將軍黃敏,而是鎮南軍副統領左輔機。黃敏帶著三萬鎮北軍去了荊南,便將壽郢之事交給了自己的副將,對其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看住方禦守率領的鎮北軍,等待他解決掉荊南四府帶兵迴來就行。
“左統領,鎮北一動,方向正是我們這裏。看來是大將軍攻占荊南的消息被他們知道,等不及來進攻我們。”
“這本來就在大將軍的預料之中,我們做好守城的準備,一定要將鎮北軍擋在壽郢城下。”
左輔機和壽郢城中眾軍都以為鎮北軍南下是來進攻壽郢的,隻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鎮北軍行至壽郢城北五十裏的地方,突然調轉方向,朝東麵而去。
左輔機在聽到哨騎換迴來的消息時,一時間也沒有反應過來,不過很快他就想明白鎮北軍這是要繞過壽郢去江南。
現在江南的所有兵力幾乎都在壽郢和荊襄,如果讓鎮北軍進入江南腹地,那對他們絕對是致命的,而且黃敏有交代,他在壽郢這裏的任務就是盯住鎮北軍。所以他是一定不能就這樣看著鎮北軍從身邊跑掉。
“命令全軍整軍,我們出城與鎮北軍一戰。”
“左統領,我們放棄堅城與鎮北軍在城外野戰,恐怕會落於下風。”
“你是怕了?雖然這裏隻有兩萬鎮南軍,但是我們一點不懼鎮北軍。不說現在的鎮南軍已經不是原來的鎮南軍,軍中一半都是新兵,我們戰勝他們輕輕鬆鬆。而且我們必須要出城去戰他們,不能讓他們越過壽郢。”
“左統領,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等鎮北軍到了壽郢南邊後,我們再從後麵追擊他們。然後讓南邊的安排防禦,這樣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兩麵夾擊。”
“南邊哪裏還有軍可調?隻有寧都還有一萬。那是守衛寧都的最後力量不能輕動。而且,寧都的那萬人想要趕過來也需要時間,在這之前,壽郢與寧都之間怕是要被鎮北軍肆虐一遍。勿要再言出城戰。”
“遵命。”
壽郢城門大開,城中將士有序地衝出城門,也不進行整軍,就往東麵追去。
追了四十多裏路,他們在壽郢東麵終於追上了鎮北軍,而鎮北軍已經在那裏擺好陣勢等著他們。
“整軍!應戰。”左輔機下達軍令。
鎮北軍就在他們五裏之外,嚴陣以待,他們可不能以追擊陣型來應對。要在鎮北軍攻來之前,重新調整好陣型。
他想的沒錯,鎮北軍那邊已經知道壽郢軍已到陣前不遠處,當即下令,全軍向前壓去。他可不會和敵人客氣,這樣的好機會稍縱即逝,把握住就可能獲得戰鬥的勝利。
鎮北軍軍陣快速推進,很快就推進到壽郢軍跟前,壽郢軍的陣型還沒有部署完,隻能勉強應戰。
方禦守在排兵布陣時,將那些新兵布置在中軍,有自己領著,以防守的陣型穩定推進,然後將鎮北軍那些戰力強大的老兵分別布置在兩翼,有司馬厲和另一位鎮北軍副將帶領著,衝擊敵軍左右兩軍,希望可以快速擊穿他們,從左右兩邊對壽郢軍中軍形成包抄,一舉殲滅壽郢全軍。
方禦守布置得非常好,的確是打了壽郢軍一個措手不及,左右兩軍在與鎮北軍的對陣中很快敗下陣來。
隻是鎮北軍左右兩翼並沒有完成對壽郢軍中軍的包抄。
雖然壽郢軍因為追擊而來,左右兩軍來不及展開陣型,第一時間沒有擋住鎮北軍的衝擊,但是左輔機反應很快,從中軍那邊派來支援,幫助左右兩軍穩住了局勢。這還是方禦守給壽郢軍中軍的壓力不夠,讓他們還有多餘的力量可以騰出來去幫助其他方向。他親自指揮的中軍新兵還是太多了一些,使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在作戰中也是不夠狠厲,行動不果斷。
方禦守在心中惋惜。這些新兵還是需要好好練練。如果現在手上的是原來的鎮北軍,今日絕對可以在一輪衝擊下就拿下這五萬壽郢軍。
現在壽郢軍抗住了鎮北軍極具優勢衝擊,雖然損失不小,但也是逐步穩住陣勢,那麽接下來就是兩軍真正實力的較量。
戰場到處是慘烈的肉搏空氣中彌漫著硝煙與血腥的氣息。
雙方的步兵方陣相互推進,巨大的圓盾相互交錯,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壁壘,,長矛手緊隨其後,長矛如林,閃爍著寒光,不斷刺穿敵軍的防線。短兵相接時,刀劍相交之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每一聲都伴隨著戰士的怒吼與哀嚎。
將領們也是身先士卒,揮舞著長槍或長劍,帶領士兵衝鋒陷陣,他們的身影在硝煙中若隱若現,成為了士兵們心中的燈塔。而士兵們奮勇向前,每一次揮砍、每一次衝刺,都是對命運的抗爭,對榮耀的追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場上的局勢不斷變化,壽郢軍再次顯現出頹勢,原本已經穩住陣型再次開始混亂。
左輔機下令壽郢軍有序向壽郢方向後撤,想要與鎮北軍脫離戰鬥。方禦守並沒有選擇讓鎮北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兩軍交戰到現在已經近兩個時辰,鎮北軍也是疲憊不堪,天色已經昏暗。而且壽郢軍後撤的方向是壽郢城,他們即使追過去,也不可能再多獲得什麽戰果。
“今日就想到這裏。退後十裏安營紮寨。”
今日鎮北軍與壽郢軍一戰,一直占據著優勢,獲得的戰果也是不俗,斬殺過萬壽郢軍,自己隻是損失五六千人馬。隻是這樣的結果並無法讓方禦守滿意,因為這次沒有能夠重創壽郢軍,後續鎮北軍就無法快速突進江南腹地,也不能輕鬆拿下壽郢。後麵想要繼續之前的計劃就有些難,壽郢軍隻要跟著他們,他們就會被拖住。
方禦守戰在營中看著那些士卒在那裏紮寨,心裏開始盤算調整後續計劃。
同一時間,壽郢城中左輔機站在城牆上看著鎮北軍駐紮的方向。
“左統領,今日我們損失有些多。”
“嗯,雖然有些大,但是能夠接受。”
“那明日我們怎麽辦?再出城與鎮北軍戰嗎?”
“出城還是出城,隻是不交戰,跟著他們就行。那樣他們就不能快速突進江南腹地就行,拖到大將軍率軍北歸。”
“我等明白了。左統領英明。”
洪複帝還在與眾朝臣商量如何應對孫匡染指荊襄的時候,得知南郡王葉德理竟私自派兵前往荊襄,勃然大怒。眾朝臣對此也是連連反責。
“陛下,南郡守趙靜鵬未得召令私自領兵離開駐兵,此乃大罪。而其麾下軍隊數據已遠超規製,這明顯就要謀逆,請陛下嚴懲趙靜鵬和南郡王。”
“請陛下嚴懲。”
……
坐在上麵的洪複帝一直一言不發,臉上陰沉得可怕。
許久之後,洪複帝總算開口,“先帝為孫賊所害,朕恨不能親臨戰場討賊。如今孫賊又欲侵擾荊襄,王兄出兵討賊報仇正是讓朕欣喜之事,何罪之有?不僅無罪還應有賞。朕要下旨嘉獎南郡王,並許其入荊襄禦敵,定要將孫賊趕出荊襄。”
洪複帝的反應讓不少朝臣驚異。南郡如此,本應該是大罪,陛下剛剛也是憤慨,怎麽現在就要獎賞南郡王,還允許南郡王出兵荊襄?
不過一些深諳世事的朝臣已經想明白洪複帝如此做的原因。
現在大魏國實力空虛,即使南郡王做出這等之事,朝廷就算是想治其罪,也無力執行。與其隻是下道旨給其定個罪名逼其現在就叛亂,還不如順著南郡下道旨安撫他們,待以後有力量時再和南郡算總賬。
心中不爽地給南郡下完旨,洪複帝又給兵部下了命令,讓他們再從梁都周邊征召士卒,組建一支人數不少於三萬的新軍,訓練成軍之後,派一定忠心將領統率駐於宛城。
這意思已經非常明顯,新軍就是用來對付南郡的。
征召新軍,兵部是沒有什麽意見,隻是戶部提出意見。
“陛下,國庫恐無力支撐三萬新軍。”
“袁愛卿何出此言?現在國內豪強四起,正是需要更多軍隊鎮壓的時候,難道你要阻攔朕?”
“陛下,臣並不是反對組建新軍,隻是國庫中的確無充足銀錢。去年北境為北蠻所占,江南又因孫賊反於朝廷,少了兩地賦稅,尤其江南更是我大魏的重要賦稅來源。去年收上來的賊稅不足往年的六成。加之梁都大戰之後的修複花了很一筆錢,還要供給鎮北軍南征,我戶部實在難以拿出錢銀來支撐三萬新軍的組建。”
洪複帝明白袁良說的沒錯,隻是他之前沒有過多的關注到朝廷的財力。沒有錢銀支撐,即使他貴為天子,也有許多事無法做成。
“那袁爰卿戶部可以支撐朕組建多少數量的新軍?”
“啟稟陛下。戶部找補一下應該可以再擠出一萬軍隊所需。”
“一萬?”洪複帝有些不滿意,不過也沒有再強求,“一萬就一萬吧。朕從禁軍中劃一萬人到新軍,讓宛城軍湊夠二萬人。李愛卿,宛城軍要盡快成軍,給太師那邊分攤些壓力。”
“臣遵旨。”
荊襄局勢變換的消息不僅傳到了梁都,也傳到了徐州。
方禦守當即召集鎮北軍將領商量對策。
“已得到消息,孫匡派兵去了荊襄,兵力應該有三四萬,其中還有鎮南軍的身影,也就是說壽郢的五萬軍隊並不全是鎮南軍。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嚐試去攻打壽郢。”
“太師,雖然壽郢的五萬軍隊不是鎮南軍,我們恐也難以在短時間裏麵攻下壽郢。”
“書生,你這話有些太不相信我們鎮北軍自己的實力了。就算是壽郢裏麵的是鎮南軍,我們也一定可以拿下壽郢。”
“瘋子,我隻是闡述事實,哪裏像你隻知道一味的蠻幹。”
“那書生,你就準備留在這裏當縮頭烏龜?”
“當然不是。我隻是說不能蠻幹。以我們現在和壽郢那裏相同的兵力,即使拿下壽郢也需要耗費不短的時間,那孫匡早就已經徹底拿下荊襄,到時他們在揮軍北上支援,我們隻能無功而返,還白白耗費精力。”
“曹將軍說的的確在理。孫匡選擇在這個時候對荊襄用兵,明顯就是想要在我們正式交戰之前,將西麵的威脅解除掉。他們肯定擔心在與我們戰事焦灼的時候,朝廷從荊襄東進襲其後方。”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盡快對壽郢用兵,讓孫匡無法安心攻去荊襄。”
“荊襄九府常年處於安穩環境中,哪裏有什麽力量抵擋孫匡的入侵,估計現在都已經被孫匡拿下了大半。”
“那我們就不能在壽郢耗費太多的時間。不如我們冒些風險直接繞過壽郢南下,直擊江南腹地?”
“這……壽郢可是有五萬守軍,如果他們選擇攻擊我們後部,我們豈不是要陷入被兩麵夾擊的境地?”
“我就是要讓壽郢中的那五萬敵軍出來,隻有將他們從壽郢城中調出來,我們才有可能在短時間裏麵擊敗他們。雖然這樣風險可能會大一些,但是我相信我們鎮北軍可以應付得了。”
“書生,你這說的倒是對我胃口。太師,我覺得可以按照老曹說的來。”
“太師,我們也覺得老曹說的方法可行。”
“末將複議。”
方禦守看向下首的那些將領,對於眾將討論出來的對策比較的認可,原本他也是準備這麽去做的。
“命令。”
“聽令。”
“鎮北軍所屬,明日三更,全軍向南進發,從東麵與壽郢保持五十裏距離繞過壽郢。如果壽郢城中出兵,我們就迴頭與之一戰,如果壽郢攻兵不動,那我們就長驅直入江南,攻城拔寨。”
“是。”
駐紮徐州已有月餘的鎮北將軍終於是出動了,五萬人浩浩蕩蕩地從徐州城外的軍營出發,向南而行。
鎮北軍出動的消息很快就被壽郢方麵的探子發現,報於壽郢。
壽郢軍中主帥並不是鎮南軍統領將軍黃敏,而是鎮南軍副統領左輔機。黃敏帶著三萬鎮北軍去了荊南,便將壽郢之事交給了自己的副將,對其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看住方禦守率領的鎮北軍,等待他解決掉荊南四府帶兵迴來就行。
“左統領,鎮北一動,方向正是我們這裏。看來是大將軍攻占荊南的消息被他們知道,等不及來進攻我們。”
“這本來就在大將軍的預料之中,我們做好守城的準備,一定要將鎮北軍擋在壽郢城下。”
左輔機和壽郢城中眾軍都以為鎮北軍南下是來進攻壽郢的,隻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鎮北軍行至壽郢城北五十裏的地方,突然調轉方向,朝東麵而去。
左輔機在聽到哨騎換迴來的消息時,一時間也沒有反應過來,不過很快他就想明白鎮北軍這是要繞過壽郢去江南。
現在江南的所有兵力幾乎都在壽郢和荊襄,如果讓鎮北軍進入江南腹地,那對他們絕對是致命的,而且黃敏有交代,他在壽郢這裏的任務就是盯住鎮北軍。所以他是一定不能就這樣看著鎮北軍從身邊跑掉。
“命令全軍整軍,我們出城與鎮北軍一戰。”
“左統領,我們放棄堅城與鎮北軍在城外野戰,恐怕會落於下風。”
“你是怕了?雖然這裏隻有兩萬鎮南軍,但是我們一點不懼鎮北軍。不說現在的鎮南軍已經不是原來的鎮南軍,軍中一半都是新兵,我們戰勝他們輕輕鬆鬆。而且我們必須要出城去戰他們,不能讓他們越過壽郢。”
“左統領,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等鎮北軍到了壽郢南邊後,我們再從後麵追擊他們。然後讓南邊的安排防禦,這樣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兩麵夾擊。”
“南邊哪裏還有軍可調?隻有寧都還有一萬。那是守衛寧都的最後力量不能輕動。而且,寧都的那萬人想要趕過來也需要時間,在這之前,壽郢與寧都之間怕是要被鎮北軍肆虐一遍。勿要再言出城戰。”
“遵命。”
壽郢城門大開,城中將士有序地衝出城門,也不進行整軍,就往東麵追去。
追了四十多裏路,他們在壽郢東麵終於追上了鎮北軍,而鎮北軍已經在那裏擺好陣勢等著他們。
“整軍!應戰。”左輔機下達軍令。
鎮北軍就在他們五裏之外,嚴陣以待,他們可不能以追擊陣型來應對。要在鎮北軍攻來之前,重新調整好陣型。
他想的沒錯,鎮北軍那邊已經知道壽郢軍已到陣前不遠處,當即下令,全軍向前壓去。他可不會和敵人客氣,這樣的好機會稍縱即逝,把握住就可能獲得戰鬥的勝利。
鎮北軍軍陣快速推進,很快就推進到壽郢軍跟前,壽郢軍的陣型還沒有部署完,隻能勉強應戰。
方禦守在排兵布陣時,將那些新兵布置在中軍,有自己領著,以防守的陣型穩定推進,然後將鎮北軍那些戰力強大的老兵分別布置在兩翼,有司馬厲和另一位鎮北軍副將帶領著,衝擊敵軍左右兩軍,希望可以快速擊穿他們,從左右兩邊對壽郢軍中軍形成包抄,一舉殲滅壽郢全軍。
方禦守布置得非常好,的確是打了壽郢軍一個措手不及,左右兩軍在與鎮北軍的對陣中很快敗下陣來。
隻是鎮北軍左右兩翼並沒有完成對壽郢軍中軍的包抄。
雖然壽郢軍因為追擊而來,左右兩軍來不及展開陣型,第一時間沒有擋住鎮北軍的衝擊,但是左輔機反應很快,從中軍那邊派來支援,幫助左右兩軍穩住了局勢。這還是方禦守給壽郢軍中軍的壓力不夠,讓他們還有多餘的力量可以騰出來去幫助其他方向。他親自指揮的中軍新兵還是太多了一些,使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在作戰中也是不夠狠厲,行動不果斷。
方禦守在心中惋惜。這些新兵還是需要好好練練。如果現在手上的是原來的鎮北軍,今日絕對可以在一輪衝擊下就拿下這五萬壽郢軍。
現在壽郢軍抗住了鎮北軍極具優勢衝擊,雖然損失不小,但也是逐步穩住陣勢,那麽接下來就是兩軍真正實力的較量。
戰場到處是慘烈的肉搏空氣中彌漫著硝煙與血腥的氣息。
雙方的步兵方陣相互推進,巨大的圓盾相互交錯,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壁壘,,長矛手緊隨其後,長矛如林,閃爍著寒光,不斷刺穿敵軍的防線。短兵相接時,刀劍相交之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每一聲都伴隨著戰士的怒吼與哀嚎。
將領們也是身先士卒,揮舞著長槍或長劍,帶領士兵衝鋒陷陣,他們的身影在硝煙中若隱若現,成為了士兵們心中的燈塔。而士兵們奮勇向前,每一次揮砍、每一次衝刺,都是對命運的抗爭,對榮耀的追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場上的局勢不斷變化,壽郢軍再次顯現出頹勢,原本已經穩住陣型再次開始混亂。
左輔機下令壽郢軍有序向壽郢方向後撤,想要與鎮北軍脫離戰鬥。方禦守並沒有選擇讓鎮北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兩軍交戰到現在已經近兩個時辰,鎮北軍也是疲憊不堪,天色已經昏暗。而且壽郢軍後撤的方向是壽郢城,他們即使追過去,也不可能再多獲得什麽戰果。
“今日就想到這裏。退後十裏安營紮寨。”
今日鎮北軍與壽郢軍一戰,一直占據著優勢,獲得的戰果也是不俗,斬殺過萬壽郢軍,自己隻是損失五六千人馬。隻是這樣的結果並無法讓方禦守滿意,因為這次沒有能夠重創壽郢軍,後續鎮北軍就無法快速突進江南腹地,也不能輕鬆拿下壽郢。後麵想要繼續之前的計劃就有些難,壽郢軍隻要跟著他們,他們就會被拖住。
方禦守戰在營中看著那些士卒在那裏紮寨,心裏開始盤算調整後續計劃。
同一時間,壽郢城中左輔機站在城牆上看著鎮北軍駐紮的方向。
“左統領,今日我們損失有些多。”
“嗯,雖然有些大,但是能夠接受。”
“那明日我們怎麽辦?再出城與鎮北軍戰嗎?”
“出城還是出城,隻是不交戰,跟著他們就行。那樣他們就不能快速突進江南腹地就行,拖到大將軍率軍北歸。”
“我等明白了。左統領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