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和張百忍兩人之間的大戰吸引了萬眾矚目,特別是那道奇異的光幕,一些高手很容易看出這是實體劍氣所化,雖然精煉都不高,但是這的的確確是實體劍氣。


    張百忍受傷不淺正在靜養,而孫奇也同樣如此。對於孫奇而言,它的十場比賽已經全部結束,雖然隻贏了九場,應該也可以晉級。魏子衡別在當天的下午完成了自己最後一場比賽,取得了十連全勝。他所遇到的對手並沒有那麽的強,但是足夠刁鑽,沒有誰都是十項全能的,在劍術上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王詡雖然總是擔心自己會輸,不過他的接下來運氣還是不錯,最後的一場還是贏了。


    五人第一輪的所有戰鬥全部結束,魏子衡和清蓮拿到了十連全勝,而其他的三位都拿到了九勝,總體而言,這個成績放在外界的那些人眼中已經是非常優秀了。


    在進行完第一輪比賽後,所有人也開始不同程度的休息或者說練習劍術。第一輪通常是為了淘汰那些弱者,從近4000人中選出500人,這個選拔出來的人還是比較強的。


    團體賽按照分組的方式,總共有100組,以五個組為一個組別,每一個組別取前兩位勝利者。總共包含也要淘汰300名。這僅剩的200人,可是接下來的重中之重。參加名劍大會的高手全部會匯聚在這200人中,參加一對一巔峰對決的第三輪,同時第三輪也是最為殘酷的,因為隻能一局定勝負輸了,便沒有機會了。


    200人,100人,50人,25人。即使通過了重重的,戰鬥在第三輪取得了四連勝,但是依舊還逃不過一個被去除名額的命運。主辦方以及觀眾會共同選出25人中在第兩輪表現最差的那個。這樣的賽規就必須要求這些高手們要在第二輪團體賽的時候,要有充分的表現。


    最後的24個人才是整個民間大會的真正佼佼者。


    不過是否能走到那一步?就目前而言,還有些遙遠。


    如何戰勝別人不是一味的了解去尋找別人的缺點,而是如何強化自己的優點。魏子衡靜靜的盤坐在越國使臣的房間之中,細細的思考著。


    魏子衡緩緩的拿出了,他時不時看過的孫子所贈予的那十三篇。魏子衡先前實際上都已經瀏覽過了好幾遍,雖然自己心裏清楚,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奈何自己並沒有太多的時間細心鑽研,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以及哲學似乎也不能了解。


    現在趁著他盤坐休息的時候,緩緩的拿出了這精致的錦帛,看著上麵的字跡,不禁陷入了沉思。


    長卿公孫武盡畢生心血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又著成此書。他被後世的一些兵家之人推崇為兵家的代表。


    魏子衡默默的歎了一口氣,說道:“或許等我迴到晉國的時候才有可能用到吧。似乎現在的晉國不太和平。六卿的權利難道說已經開始壓製國君了嗎?”


    亂神門的那位趙雷,之後又和魏子衡相遇,敘述了一下有關於晉國的情況,似乎形勢不容樂觀。


    根據趙雷的訴說,似乎很早的時候,六卿已經不再是六卿,在十幾年前,因為一個邑食的關係,導致了一些不和睦的事情發生,中行氏和範氏因此被打壓,現在的晉國朝堂似乎由韓,趙,魏,智氏四位大卿所掌控。而且爭鬥愈演愈烈,自己的家族魏卿,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這場權利的紛爭之中和越國的處境不同。


    越王不壽實際上僅僅是因為權力而已,中央的集權以及王室的象征依舊很龐大。而一直稱霸在中原威名遠揚的晉國,此時卻發生著十分嚴重的國君危機。權力分散暫且不說,更為嚴重的是王室的象征,也在一天一天的削弱。晉國國君軟弱無能已是事實,各位卿大夫蜂擁奪權也不假。如此情形,晉國實際上岌岌可危。


    晉國一直都是北方的強國,自從賦予了卿大夫過大的權利之後,禍根也由此開始蔓延。這個事情也不是一件很隱晦的事,凡是熟知中原朝政的一些人都有所耳聞。


    魏子衡當聽到了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裏非常擔心,畢竟自己作為魏家的人,對於這種事情,怎麽能夠不擔心呢?


    也同樣在這個時候,魏子衡也想清楚了,當時孫馳為什麽會說?也許在三兄弟當中,自己是最有可能去使用這一本兵書。現在看來,似乎一切都有所了然。孫馳遊曆各國了解不少事情,恐怕他以前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後麵而準備吧!


    魏子衡此時懷著不同的心情翻開了這十三篇。細心研讀著每一個字,感受著文藻之間帶來的神奇奧妙,領會著詞句之間所蘊含的傳神魅力。這十三篇書寫方式極為獨特,以排比的方式,上下連通貫穿如一。引用大量的事實論據,以簡明的語言來表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在這十三篇中,魏子衡最喜歡的是一篇名為九變的一篇。


    開頭便是這樣的話。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雖然這段話很明顯指的是打仗用兵的一般規律,將帥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組成軍隊,出征後遇到山林險阻,沼澤水窪等難以通行的地,稱之為圮地。後麵與之對應的便是其他衢地,絕地,圍地,死地。


    這很明顯是與兵法相鉤連,但是實際上也可以換個角度去理解這段話。萬事要有變通,因地製宜采取合適的方法。所有的事情在於一個變字,如何善用變才能,百戰百勝。人生行走江湖闖蕩世間也是這樣的道理。任憑你武力再高,能力再強,擁有無上的能力,但是終究你是人。無法突破人的這個局限,你終究還是有所變。


    所以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但是仔細想想,這個世界上何為智者,何為庸者。智者所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確的嗎?人們常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也是君王憑借一家之力統治全國的一個口號而已。這對於世界上大多數人而言,在那些智者的眼中都是一群庸者。他們不了解,或者根本就對這些東西完全沒有概念。顧好他們平常的生活,或許就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但是對於統治者的那群人而言,似乎就有些隨心所欲了。


    孫子的這篇兵法中很明確的談到了這一點。開頭的那一段話是最明確的。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後麵也有些細節的話語,以兵家的觀點出發,闡述人生大道。


    魏子衡放下了手中的錦帛,站起身來,在房間直走不斷的遊走著。


    一時間感悟繁多,他是一個讀書人,但是更擅長在書中尋找智慧,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智慧。


    就例如孫子這十三篇的第一篇,計,魏子衡看的時間是最長的。


    在世人眼中的這個計,更多的是陰謀詭計,但是在孫子口中,這個計的意思是算計。是充分衡量敵我實力優劣的對比,即“五事七計”(道、天、地、將、法;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兩者高下立判。如果說權謀之計是塗抹在利刃上的毒藥,講究巧;孫子則主張實實在在地鑄造出一把絕世利器,講究最拙的基本麵,而不是操作麵。戰場上就是靠刺刀見紅的硬功夫,沒有任何投機取巧。說到底,這十三篇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而是講實力決勝的書。畢竟計謀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孫子的核心觀點十分明確。


    孫子的開篇,計。慎之又甚,充滿了敬畏之心,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和老子道家“精妙玄微,深不可識”的道不同,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真理,就是極其實際的“上下同欲者勝”。運用到現實就是操練士卒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樣運用自如,靜若泰山,動若猛虎,可進可退,千變萬化。能夠做到像大將一樣點兵多多益善,首先要練的是組織領導操練的硬功夫。


    孫子的核心思想有一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老子也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知己,後知人,儒家孔子也有相似的言論,但是並不明確,貫穿著仁,細細想來,似乎也有不少的偏差。知並不是簡單的了解,而是充分的了解雙方實力的優劣。甚至在開戰之前就已在心中構建了模型,對雙方可能麵臨的處境進行全方位的預判,因而“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在這個基礎上,再講究“兵者,詭道也”,能夠抓住對方的弱點進行攻破,沒有弱點,也要羅列出十二條詭道,逼對方誤判,引誘對方失誤。“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因而高手對決,就像超一流的棋手對弈,盤麵看上去反倒平淡無奇,但這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平淡,一招一式都力重千鈞,別無選擇,死死的撕咬在一起,在反複攻擊和堅守中等待轉機,不讓對方有任何閃展騰挪的機會,場麵亦樸素得近乎原始的角鬥。


    這世間的萬千大道,實際上都是由無數的微小的道理而構成。抓住眼前細小的事物,感悟著世間錯綜複雜的大道。這本來就是,現在諸子百家領袖們所做的事情。道理很簡單,隻是看你站在什麽角度去感悟而已。


    無論是人道還是劍道,還是蒼生大道?


    歸根究底,這是心道。心境所向才是萬物之本。心若偏離,則萬物具崩。


    魏子衡一天下來的研讀,他從未感受到這種感覺,這種哲學似乎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但是卻總有感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望穿秋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望穿秋淚並收藏六韜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