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感謝大家支持新書《九鼎青雲誌》,每天兩更,希望大家多收藏,多評論,多推薦哈!)
汴京,作為東宋帝國的都城,城牆高聳,堅實厚重,內有皇城,氣勢磅礴,常駐人口數百萬,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當然是繁華無比。
換好通牒文書,交了城捐。陳安沒有選擇迴到一路顛簸的馬車裏,而是徒步跟隨馬車和同來的兩名校官進了城門。
陳安不是第一次來了,每年蜀英城雀市之後,都奉白榮之命將賬本和相關文書送來京城,他本人也要向戶部做賬務的口述。這份差事收入不高卻責任重大,但每年能去一趟京城,那也是蜀英城中人人向往的職位。
陳安是蜀英城本地人,瘦高個,三十來歲尚未婚配。。本是一個窮酸秀才,能識文斷字,也寫得一手好字。前幾年父母都相繼過世,留他一人守著一間小院。這個書生沒了父親的收入,度日艱難,便托人打點關係,在蜀英城安平大街靠近西城門的地方支了個攤兒。給人抄抄寫寫掙點吃食。
常年混跡繁華地段,又因麵目生得還算俊朗,平日裏都是長衫短靴,幹淨儒雅的讀書人打扮頗有氣度,漸漸就有了些人緣。便有人推薦做了雀市中臨時的一名文書。又因聰慧過人,懂得人情世故,便多方運作獲得了這個令人羨慕的職位。
雖說得來不那麽光明正大,但上任之後也算是勝任有餘。每年押送準時,與戶部交涉也很順暢。白榮也曾在人前稱讚,陳安這位置就坐穩了。
陳安腦子活,不似普通文人書生那般迂腐。懂得利用往返京城這公差謀些私利。很快便主動找上蜀英城中一些胭脂鋪、藥鋪、綢緞莊並達成合作。要知道蜀英城地處邊陲,那京城中的貨物在此地可是緊俏得很。
一進一出利潤豐厚,自然這居中的陳安獲得的提成也就可觀。陳安貪財,但也識大體。自己定下規矩,不販有三:煙土迷藥不販,孩童姬妓不販,軍機兵器不販。
這次又來到汴京,按照慣例,陳安和兩名校官進城後,第一時間就該前去戶部設立在東城的接待處,遞交文書然後入住安排好的驛館,等待入戶部述職的通知。有時候運氣好第二天就來人通告,不濟也就是三四天。
早些辦完戶部的事,便可在汴京城中完成那些其他的“差事”。一路趕來的那巨大的大板馬車就是做此用途,每次迴程,都是滿車的貨物。可這次陳安三人早早來到接待處,卻見接待處大門緊閉,門口連個衙衛都沒有。
“這位老哥,這戶部小衙門可是搬去了別處?”陳安在衙門口路邊茶攤坐下,打算跟這老板打聽打聽。
“遠道來的吧?這小衙門有半個多月沒開門了,也沒聽說搬去了別處。半月前那天一早,隻是見衙門裏出來人鎖上大門,領著衙衛就離開了,咱們平民百姓的,也不敢問呐,原本以為過兩天,結果這不都這麽久了也沒動靜。您說這客店酒樓的門麵,買賣做虧了,關門大吉的我見得多,這衙門口也關張,那可真是不多見啊。。。”
老頭常年看茶攤兒,南來北往的人在此歇腳,也見過聽過不少事。不過老頭一介平民,也不摻和客人們的談話。隻是看似忙碌的場景裏,老頭實是寂寞的。日積月累下來,老頭習慣了自言自語,有時候一邊在他那幾張桌子間來迴穿插,口中卻在口沫橫飛的聊著天兒,完全不顧有沒有人聽。陳安這一打聽,老頭開頭幾句還是答話,後來就像個話癆打開了話匣子,自顧自的聊開了。
陳安四處張望,見附近有個客棧,便起身過去打聽。果然店裏住著一些同樣不明所以,在此等候的外地客商、官吏。打聽來打聽去,也沒有任何有用的消息。
一盞茶功夫,陳安一臉無奈的迴到茶攤兒,叫走兩個校官。三人在這家客棧住下,在店裏吃過午飯,陳安便獨自出門了。他決定去順天府問問。汴京城的衙門都集中在東城,所以距離不遠,很快就到了。
遠遠就看見順天府門前軍士列隊,戰馬嘶鳴的場景,讓他心驚肉跳地趕緊止步。下意識感覺不對勁,於是稍稍繞道在皇城邊上遠遠看了一眼。果然不,皇城守軍,劍拔弩張!
一種不祥的感覺湧上心頭,趕緊跌跌撞撞跑迴了客棧。拉起校官,套上車就直接出了城。在城外最近的驛館住下,陳安對校官倆說暫作等待。一天之後,陳安在一天傍晚眼睜睜看著驛館內來了數名背插紅纓的騎兵,在驛館換馬後每人帶著兩馬奔向了不同方向。
“這是戰時用於傳送緊急軍報的紅纓官啊,都是八百裏加急軍報才能調用的。但緊急軍報都是送往京城,而現在卻是從京城向外送出。。。”
想到這裏陳安不再遲疑了,交代了校官趕緊趕馬車出發。自己用白榮的文書調了匹驛站的馬,策馬飛奔而去,希望能盡快趕迴蜀英城。
然而陳安的不安並沒有錯,相反可以說他的預判非常精準。就在他率先單騎離開後不久,便有一隊蒙麵黑衣騎士追上了趕馬車的那兩名校官。
逼停馬車後,四個大漢上去就將兩名校官拉下馬車,押在一旁,兩把月光下閃著寒光的鋼刀架在二人脖頸之上。接著一個首領模樣的大漢策馬來到兩人麵前,居高臨下盯著他們。
“搜!”
“是!”又有兩人下馬搜身。而從二人身上搜出白府的通牒文書讓他們當即送了命。
“城防官的登記名冊中,他們這一行是三人。驛站馬倌說的那個帶頭的瘦高男子不在此處,給我繼續追!”
這首領當先一騎飛奔竄出。
話說單人單騎的陳安,因莫名感覺到強烈不安而沒有選擇走管道,這使他保住了性命。可見他天生對危險有著敏銳的預判,而此人後來另有一番際遇,先按下不表,之後會有敘述。
那一隊騎士追出三天才無奈返迴複命。
“屬下無能!”
那騎士首領心驚膽戰地匍匐在地。
“算了,也怪不得你,那叫陳安的人進城不到三個時辰就發現端倪跑了,也必然甚是機敏。沒追上就沒追上吧,此人雖有懷疑但也沒有獲得什麽有用消息,我看他跑得快不過是保命而已。陳王那邊我會替你開脫,你自下去吧。”一個陰陽怪氣的男聲在那黑衣首領對麵響起,這人靠著椅背坐著,燈光昏黃,看不清麵目。
“劉公公明鑒!小的謝劉公公栽培,這是小的孝敬的白貨。。。小的。。小的告退。”
黑衣首領將一個沉甸甸的小布包放在身前茶幾之上,爬著出了這件暗室。還沒等他穩定心神起身,便感覺背心一疼,一把利刃穿胸而出,片刻此人就已經無力倒地。
“這點小事都辦不妥,留你何用?不盡心辦事,就算幹爹他老人家不罰,我劉全寶也得要了你的命!你們都給我記好了!”
尖銳難聽的語音再次響起。一邊說著,這聲音的主人身體前傾,伸手抓起剛才那‘死人’孝敬的白貨塞入袖中。茶幾上的燭光印在了他臉上,隻見這人生的是尖耳猴腮,薄薄的嘴皮上沒有任何胡須,細長的八字眉橫著,活脫脫尖酸刻薄、陰險狡詐的麵相。
算起來,陳安逃也似的往蜀英城趕的日子,與白青作別父親去往邊關的日子,是同一天。京城中的異動,蜀英城無人知曉,白府無人知曉。而隻過了三日,距離白青試煉計劃中的第一站陽平關僅50裏的一座城寨,一位背插紅纓的騎兵已經抵達。
值守寨門的軍士顯然認得來人這身裝束,遠遠就令人打開了寨門。這名‘紅纓官’策馬一路奔到主賬前,腳踏身下棗紅戰馬跳將下來。
戰馬雖是神駿,但此時已是力竭,一路被鞭策狂奔至此,已經是超過身體極限。再被禦馬之人這一踩踏,轟然倒地。寨中軍士圍上前來,隻見馬口白沫翻騰,喘著粗氣。
有人叫來軍中老馬倌,讓他趕緊看看這馬。一聲歎息之後,老倌兒撫摸著棗紅戰馬脖頸,扯下衣角擦拭著戰馬嘴角的白沫,怔怔看著漸漸失去生機的戰馬。不一會兒人群散去,隻留下愛馬老人黯然神傷。
他並不知,每位從京城驛館傳令而出的紅纓官,都帶著兩匹駿馬,而多數到達之時,隻剩一匹。可見軍令如何緊急?才能將此等神駒都視如草芥!是天地不仁,還是人心殘酷?
頭也不迴的奔進主帳,紅纓官取出背囊中上鎖的鐵盒,遞給了帳內主座之上的那名將軍,然後便退在一旁。此時他才顧上定眼觀瞧,隻見帳內左右各有五六名鐵甲將領入座,都屏氣凝神的盯著主座之人手中鐵盒。
“紅纓官一路辛苦,先下去休息吧。”
於是左右來人領走送信之人。紅纓官本想洗個熱水澡,再好吃好喝一頓。不料剛走出賬外,便眼前寒光一晃。接著自己的人頭點在地上,眼睛卻看見自己的身軀在另一旁慢慢倒下,視線漸漸模糊沉入一片黑暗,身首異處。
帳內眾人皆無心理會外麵的事情,都緊張的盯著主將。主將將套在脖子上的麻繩解下,再將麻繩上套著鑰匙插入鐵盒鎖孔轉動。“哢哢”兩聲,鐵盒順利打開。
一篇檄文念完,主將將其扔進火盆焚盡,轉身看向下方眾將。見眾將臉上都是驚喜異常,心中很是滿意。
“沒想到啊,陳王如此之快便將京中計劃實施到這等地步。接下來,得看我們這部分的進展了!”
主將陳昌挺起腰板說道。
“陳將軍,我們各自所屬軍中已經做了應該做的準備,就算現在鬧將起來,那白家也隻能束手就擒。”
“是啊,陳將軍,我們一眾兄弟蟄伏三年,拉攏如此多的軍中力量,就是等候陳王一聲令下啊!”
“咦,此言差矣!陳將軍,雖然您與陳王是族內弟兄,但我們響應陳王,實是聽命於您啊!”
帳內“群情激奮”令陳昌很是開心,那在京城裏行事的陳王是他遠房親戚,也因這層關係,當初聯絡眾人的任務便交給了他。而他聯絡的這些將官們聽聞他與陳王的這層關係,自然也奉他為主將。
“好,這東宋王朝建朝已三百年,也該換你我兄弟了,哈哈哈哈,來,大家滿飲此杯,今天好酒好肉,不醉不歸!”
眾人開始縱情酒肉。
席間,這陳昌雖與人勾肩搭背,推杯換盞,但也悄悄克製留有餘地,保持著清醒。待得帳內眾人東倒西歪,陳昌起身迴到了自己的營帳。擦了把臉,便坐於案後,拿出布防圖,將油燈撥亮了幾分。
原來,這看似粗獷的將軍,也並非一無是處。那眾人口中所謂的陳王,選此人施行這逆天之事,也並非頭腦發熱。
其實與此處一樣,東宋王朝的西部國境線上,還有多個被那陳王選定的城寨。當初陳安在驛站見過的那多名紅纓官,都已經陸續到達。
也是與此同時,意氣風發的白青少爺在穆安的帶領下,來到了已經暗流湧動的西部國境線,進駐陽平關。
危險並非每次都是沒有任何預兆的降臨,但此次東宋王朝的風雲突變,本該因陳安這個小人物提前預知,而讓白家有所準備,但一切卻並非如此進展。
隻因那已經逃脫追殺,本該順利抵達的陳安,卻似是命中注定一般,在途中遇見了一行人。不知何故遲遲未返迴蜀英城,遺憾錯失了那報信的時機!
汴京,作為東宋帝國的都城,城牆高聳,堅實厚重,內有皇城,氣勢磅礴,常駐人口數百萬,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當然是繁華無比。
換好通牒文書,交了城捐。陳安沒有選擇迴到一路顛簸的馬車裏,而是徒步跟隨馬車和同來的兩名校官進了城門。
陳安不是第一次來了,每年蜀英城雀市之後,都奉白榮之命將賬本和相關文書送來京城,他本人也要向戶部做賬務的口述。這份差事收入不高卻責任重大,但每年能去一趟京城,那也是蜀英城中人人向往的職位。
陳安是蜀英城本地人,瘦高個,三十來歲尚未婚配。。本是一個窮酸秀才,能識文斷字,也寫得一手好字。前幾年父母都相繼過世,留他一人守著一間小院。這個書生沒了父親的收入,度日艱難,便托人打點關係,在蜀英城安平大街靠近西城門的地方支了個攤兒。給人抄抄寫寫掙點吃食。
常年混跡繁華地段,又因麵目生得還算俊朗,平日裏都是長衫短靴,幹淨儒雅的讀書人打扮頗有氣度,漸漸就有了些人緣。便有人推薦做了雀市中臨時的一名文書。又因聰慧過人,懂得人情世故,便多方運作獲得了這個令人羨慕的職位。
雖說得來不那麽光明正大,但上任之後也算是勝任有餘。每年押送準時,與戶部交涉也很順暢。白榮也曾在人前稱讚,陳安這位置就坐穩了。
陳安腦子活,不似普通文人書生那般迂腐。懂得利用往返京城這公差謀些私利。很快便主動找上蜀英城中一些胭脂鋪、藥鋪、綢緞莊並達成合作。要知道蜀英城地處邊陲,那京城中的貨物在此地可是緊俏得很。
一進一出利潤豐厚,自然這居中的陳安獲得的提成也就可觀。陳安貪財,但也識大體。自己定下規矩,不販有三:煙土迷藥不販,孩童姬妓不販,軍機兵器不販。
這次又來到汴京,按照慣例,陳安和兩名校官進城後,第一時間就該前去戶部設立在東城的接待處,遞交文書然後入住安排好的驛館,等待入戶部述職的通知。有時候運氣好第二天就來人通告,不濟也就是三四天。
早些辦完戶部的事,便可在汴京城中完成那些其他的“差事”。一路趕來的那巨大的大板馬車就是做此用途,每次迴程,都是滿車的貨物。可這次陳安三人早早來到接待處,卻見接待處大門緊閉,門口連個衙衛都沒有。
“這位老哥,這戶部小衙門可是搬去了別處?”陳安在衙門口路邊茶攤坐下,打算跟這老板打聽打聽。
“遠道來的吧?這小衙門有半個多月沒開門了,也沒聽說搬去了別處。半月前那天一早,隻是見衙門裏出來人鎖上大門,領著衙衛就離開了,咱們平民百姓的,也不敢問呐,原本以為過兩天,結果這不都這麽久了也沒動靜。您說這客店酒樓的門麵,買賣做虧了,關門大吉的我見得多,這衙門口也關張,那可真是不多見啊。。。”
老頭常年看茶攤兒,南來北往的人在此歇腳,也見過聽過不少事。不過老頭一介平民,也不摻和客人們的談話。隻是看似忙碌的場景裏,老頭實是寂寞的。日積月累下來,老頭習慣了自言自語,有時候一邊在他那幾張桌子間來迴穿插,口中卻在口沫橫飛的聊著天兒,完全不顧有沒有人聽。陳安這一打聽,老頭開頭幾句還是答話,後來就像個話癆打開了話匣子,自顧自的聊開了。
陳安四處張望,見附近有個客棧,便起身過去打聽。果然店裏住著一些同樣不明所以,在此等候的外地客商、官吏。打聽來打聽去,也沒有任何有用的消息。
一盞茶功夫,陳安一臉無奈的迴到茶攤兒,叫走兩個校官。三人在這家客棧住下,在店裏吃過午飯,陳安便獨自出門了。他決定去順天府問問。汴京城的衙門都集中在東城,所以距離不遠,很快就到了。
遠遠就看見順天府門前軍士列隊,戰馬嘶鳴的場景,讓他心驚肉跳地趕緊止步。下意識感覺不對勁,於是稍稍繞道在皇城邊上遠遠看了一眼。果然不,皇城守軍,劍拔弩張!
一種不祥的感覺湧上心頭,趕緊跌跌撞撞跑迴了客棧。拉起校官,套上車就直接出了城。在城外最近的驛館住下,陳安對校官倆說暫作等待。一天之後,陳安在一天傍晚眼睜睜看著驛館內來了數名背插紅纓的騎兵,在驛館換馬後每人帶著兩馬奔向了不同方向。
“這是戰時用於傳送緊急軍報的紅纓官啊,都是八百裏加急軍報才能調用的。但緊急軍報都是送往京城,而現在卻是從京城向外送出。。。”
想到這裏陳安不再遲疑了,交代了校官趕緊趕馬車出發。自己用白榮的文書調了匹驛站的馬,策馬飛奔而去,希望能盡快趕迴蜀英城。
然而陳安的不安並沒有錯,相反可以說他的預判非常精準。就在他率先單騎離開後不久,便有一隊蒙麵黑衣騎士追上了趕馬車的那兩名校官。
逼停馬車後,四個大漢上去就將兩名校官拉下馬車,押在一旁,兩把月光下閃著寒光的鋼刀架在二人脖頸之上。接著一個首領模樣的大漢策馬來到兩人麵前,居高臨下盯著他們。
“搜!”
“是!”又有兩人下馬搜身。而從二人身上搜出白府的通牒文書讓他們當即送了命。
“城防官的登記名冊中,他們這一行是三人。驛站馬倌說的那個帶頭的瘦高男子不在此處,給我繼續追!”
這首領當先一騎飛奔竄出。
話說單人單騎的陳安,因莫名感覺到強烈不安而沒有選擇走管道,這使他保住了性命。可見他天生對危險有著敏銳的預判,而此人後來另有一番際遇,先按下不表,之後會有敘述。
那一隊騎士追出三天才無奈返迴複命。
“屬下無能!”
那騎士首領心驚膽戰地匍匐在地。
“算了,也怪不得你,那叫陳安的人進城不到三個時辰就發現端倪跑了,也必然甚是機敏。沒追上就沒追上吧,此人雖有懷疑但也沒有獲得什麽有用消息,我看他跑得快不過是保命而已。陳王那邊我會替你開脫,你自下去吧。”一個陰陽怪氣的男聲在那黑衣首領對麵響起,這人靠著椅背坐著,燈光昏黃,看不清麵目。
“劉公公明鑒!小的謝劉公公栽培,這是小的孝敬的白貨。。。小的。。小的告退。”
黑衣首領將一個沉甸甸的小布包放在身前茶幾之上,爬著出了這件暗室。還沒等他穩定心神起身,便感覺背心一疼,一把利刃穿胸而出,片刻此人就已經無力倒地。
“這點小事都辦不妥,留你何用?不盡心辦事,就算幹爹他老人家不罰,我劉全寶也得要了你的命!你們都給我記好了!”
尖銳難聽的語音再次響起。一邊說著,這聲音的主人身體前傾,伸手抓起剛才那‘死人’孝敬的白貨塞入袖中。茶幾上的燭光印在了他臉上,隻見這人生的是尖耳猴腮,薄薄的嘴皮上沒有任何胡須,細長的八字眉橫著,活脫脫尖酸刻薄、陰險狡詐的麵相。
算起來,陳安逃也似的往蜀英城趕的日子,與白青作別父親去往邊關的日子,是同一天。京城中的異動,蜀英城無人知曉,白府無人知曉。而隻過了三日,距離白青試煉計劃中的第一站陽平關僅50裏的一座城寨,一位背插紅纓的騎兵已經抵達。
值守寨門的軍士顯然認得來人這身裝束,遠遠就令人打開了寨門。這名‘紅纓官’策馬一路奔到主賬前,腳踏身下棗紅戰馬跳將下來。
戰馬雖是神駿,但此時已是力竭,一路被鞭策狂奔至此,已經是超過身體極限。再被禦馬之人這一踩踏,轟然倒地。寨中軍士圍上前來,隻見馬口白沫翻騰,喘著粗氣。
有人叫來軍中老馬倌,讓他趕緊看看這馬。一聲歎息之後,老倌兒撫摸著棗紅戰馬脖頸,扯下衣角擦拭著戰馬嘴角的白沫,怔怔看著漸漸失去生機的戰馬。不一會兒人群散去,隻留下愛馬老人黯然神傷。
他並不知,每位從京城驛館傳令而出的紅纓官,都帶著兩匹駿馬,而多數到達之時,隻剩一匹。可見軍令如何緊急?才能將此等神駒都視如草芥!是天地不仁,還是人心殘酷?
頭也不迴的奔進主帳,紅纓官取出背囊中上鎖的鐵盒,遞給了帳內主座之上的那名將軍,然後便退在一旁。此時他才顧上定眼觀瞧,隻見帳內左右各有五六名鐵甲將領入座,都屏氣凝神的盯著主座之人手中鐵盒。
“紅纓官一路辛苦,先下去休息吧。”
於是左右來人領走送信之人。紅纓官本想洗個熱水澡,再好吃好喝一頓。不料剛走出賬外,便眼前寒光一晃。接著自己的人頭點在地上,眼睛卻看見自己的身軀在另一旁慢慢倒下,視線漸漸模糊沉入一片黑暗,身首異處。
帳內眾人皆無心理會外麵的事情,都緊張的盯著主將。主將將套在脖子上的麻繩解下,再將麻繩上套著鑰匙插入鐵盒鎖孔轉動。“哢哢”兩聲,鐵盒順利打開。
一篇檄文念完,主將將其扔進火盆焚盡,轉身看向下方眾將。見眾將臉上都是驚喜異常,心中很是滿意。
“沒想到啊,陳王如此之快便將京中計劃實施到這等地步。接下來,得看我們這部分的進展了!”
主將陳昌挺起腰板說道。
“陳將軍,我們各自所屬軍中已經做了應該做的準備,就算現在鬧將起來,那白家也隻能束手就擒。”
“是啊,陳將軍,我們一眾兄弟蟄伏三年,拉攏如此多的軍中力量,就是等候陳王一聲令下啊!”
“咦,此言差矣!陳將軍,雖然您與陳王是族內弟兄,但我們響應陳王,實是聽命於您啊!”
帳內“群情激奮”令陳昌很是開心,那在京城裏行事的陳王是他遠房親戚,也因這層關係,當初聯絡眾人的任務便交給了他。而他聯絡的這些將官們聽聞他與陳王的這層關係,自然也奉他為主將。
“好,這東宋王朝建朝已三百年,也該換你我兄弟了,哈哈哈哈,來,大家滿飲此杯,今天好酒好肉,不醉不歸!”
眾人開始縱情酒肉。
席間,這陳昌雖與人勾肩搭背,推杯換盞,但也悄悄克製留有餘地,保持著清醒。待得帳內眾人東倒西歪,陳昌起身迴到了自己的營帳。擦了把臉,便坐於案後,拿出布防圖,將油燈撥亮了幾分。
原來,這看似粗獷的將軍,也並非一無是處。那眾人口中所謂的陳王,選此人施行這逆天之事,也並非頭腦發熱。
其實與此處一樣,東宋王朝的西部國境線上,還有多個被那陳王選定的城寨。當初陳安在驛站見過的那多名紅纓官,都已經陸續到達。
也是與此同時,意氣風發的白青少爺在穆安的帶領下,來到了已經暗流湧動的西部國境線,進駐陽平關。
危險並非每次都是沒有任何預兆的降臨,但此次東宋王朝的風雲突變,本該因陳安這個小人物提前預知,而讓白家有所準備,但一切卻並非如此進展。
隻因那已經逃脫追殺,本該順利抵達的陳安,卻似是命中注定一般,在途中遇見了一行人。不知何故遲遲未返迴蜀英城,遺憾錯失了那報信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