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悲壯慘烈上甘嶺(3) 地麵反擊戰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0月21日至29日,是堅守坑道和準備反擊階段,敵投入11個營的兵力,我投入了21個連,雙方在兩個陣地上圍繞坑道進行了破壞與反破壞、封鎖與反封鎖、圍攻與反圍攻的激烈鬥爭,我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殲敵4700餘人。
我坑道部隊夜間主動出擊達158次,其中僅9次失利,其餘均獲成功,大量消耗了敵軍,極大地破壞了敵軍陣地的穩固。
與此同時,縱深部隊為支援坑道部隊,以45師133團對537.7北山組織過7次反擊,給予南朝鮮軍以有力打擊,28日恢複陣地後,控製該高地主峰到30日下午才被敵奪迴。
在597.9高地,我以2個班到9個排的兵力組織過5次反擊,曾一度占領主峰。這些反擊,使坑道部隊得到了物資和人員的補充,增強了力量,為大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10月30日,我軍在上甘嶺地區發起大規模決定性大反攻,134團3營8連在炮火準備後衝出坑道,攻擊東北山梁上的1、3號陣地。第8班班長崔含弼所在的第3排,擔任左翼突擊任務。
不久排長和副排長先後傷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動指揮。他帶領戰士炸毀敵人兩個火力點,掩護一名戰士炸毀一個地堡,並帶領傷員打退了敵人1個班到2個排的4次反撲。
戰後,崔含弼榮立特等功。
最終,8連把從上陣地之前帶來的一麵上麵寫有“英勇前進,將紅旗插到解放的陣地上”字樣的紅旗插到了主峰陣地上。
中午12時,15軍動用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120毫米重迫擊炮,猛烈轟擊597.9高地上的韓軍陣地,展開了強大的炮火準備。
在凜冽的寒風中,榴彈炮手們僅穿著背心,在炮位間來迴奔跑,搬運並裝填炮彈。炮九團的一名91毫米榴彈炮的二炮手連續拽斷了三根拉火繩,最後幹脆換上鐵絲進行發射。
看到炮管因持續射擊而被燒得通紅,戰士們幹脆脫下汗濕的背心,裹上尿液為炮管降溫。沒有命令,炮火絕不能停!
漫天的炮火一發接一發,精準地砸向韓軍陣地。坑道裏的戰士們早已淚流滿麵,盡管爆炸的衝擊波讓他們搖搖晃晃,難以坐穩,但每個人都激動地高聲喊叫著。
“不要緊,震吧震吧,這是我們自己的炮火。”
這次炮擊是這場慘烈戰役中少有的幾次戰術較量之一,炮是這麽打的。
先是集中火力轟了4個小時,將之前韓軍隊辛苦修建的表麵陣地工事轟了個粉碎,然後停下。韓軍以為誌願軍要攻擊了,於是從地下工事中走出,修工事的修工事,扛彈藥的扛彈藥。可是等了半天,也沒見誌願軍衝鋒。因為夜幕降臨,害怕誌願軍在陣地前沿潛伏前進,所以他們都神經高度緊張,在各種陣地、暗堡裏守著。
上次炮擊過去1個半小時後,又是一輪炮擊,於是陣地裏的韓軍就苦了,他們開始悄悄地繼續向地下工事轉移,途中自然免不了被炸死一批。可是更苦的是前沿暗堡裏的韓軍,他們要迴去,隻能走地麵,可是外麵天塌地陷的,出去就是找死啊,隻能藏在暗堡裏,祈禱炮彈不要落在他們頭上。
十幾分鍾的炮擊過後,突然又停了下來。韓軍以為這次總算結束了,中國軍隊要發起進攻了。然而,他們等了很久,既沒聽到衝鋒號,也沒有再次炮擊的動靜。
就在這時,有人猛地一拍大腿,驚唿不好:中國軍隊可能已經開始潛伏接近陣地了,趕緊出去準備作戰。於是,他們紛紛從地下工事裏鑽出來,重新進入陣地,保持高度戒備。
就在此刻,炮火再次轟鳴……如此反複交替,整整持續了四個小時。
韓偽2師實在受不了這種折磨,唿叫聯軍請求炮火支援,而誌願軍正是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秦基偉十分清楚,“喀秋莎”火箭炮具有口徑大、彈幕密集、發射速度快、殺傷力強、機動性好的特點,最適合對大麵積集群目標進行打擊。
不過,15軍隻有24門“喀秋莎”,在美軍強大的彈藥儲備麵前顯得微不足道。秦基偉下令“喀秋莎”隱蔽參戰,停車便打,打完就撤,“喀秋莎”先後發射10次,毫發未損。
在聯軍炮兵陣地暴露後,22時15分,火箭炮團再次展現出強大威力。22門喀秋莎火箭炮在短短8秒內,向敵人縱深十餘裏的炮兵陣地及二梯隊集結地,發射了352枚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形成大麵積轟炸。
這麽幾次真假延伸射擊,高地守軍的傷亡已經過半。美軍、韓軍隊在上甘嶺傷亡的70%是被誌願軍炮火殺傷,這就是炮兵在戰役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是我誌願軍野戰軍史上最大規模炮戰,同時也為上甘嶺戰役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22時25分,45師8個步兵連和29師的2個步兵連,迅猛地向山上殺去,堅守坑道的45師3個連也衝出來參加了反擊,反擊部隊分批次的向上衝,前麵倒下後麵跟上一個連隊打光了再上去一個連隊,與韓軍逐個陣地的肉搏廝殺漸漸衝上主峰。韓軍也拚命反擊,雙方麵對麵地打成了你死我活的近戰。
血戰至淩晨2點,除一部分韓軍據守在東北山腿3個陣地繼續抵抗外,反擊部隊已經奪下了597.9高地主峰和大部分表麵陣地,殲滅韓軍4個連,勝利結束了反擊戰鬥。這次反擊15軍共動用11個連,發起11波攻擊,至10月31日淩晨,597.9高地主峰及幾個要點陣地均已掌握在15軍手中,敵守備之韓偽31團4個連,整建製覆沒。
“597.9高地”的丟失,令範佛裏特大發雷霆,馬上命韓偽2師發起反擊。
10月31日,在範弗利特的嚴令下,韓偽32團與編入美軍的埃塞俄比亞營發動反擊,試圖奪迴夜間失去的陣地。
我軍步兵也在這一刻第一次品嚐了到炮戰的甜頭:
麵對一個營敵人的進攻,用18門迫擊炮砸上10分鍾就把他們打垮,一個團敵人集結時,隻需火箭炮營的一個齊射,5秒之內就能讓他們喪失戰鬥力。
戰鬥持續了9個半小時,我軍第一次白天守住了陣地,韓偽2師31團傷亡慘重,埃塞俄比亞營也傷亡達600餘人。
15軍防守部隊創下了上甘嶺戰役中日均最高彈藥消耗量:投擲出近3萬枚手榴彈和手雷,260根爆破筒,發射30多萬發子彈,2萬1千多發炮彈。但是傷亡仍然十分慘重,部分連隊隻剩下個位數的戰士,這還是已經補充了大量新兵的情況下。
韓偽9師第30團,接替韓2師31團加入戰場,反攻597.9高地,但依舊被我軍擊退。
當晚15軍29師2個連乘勝發起攻擊,將最後3個陣地上負隅頑抗的殘餘韓軍殲滅,奪迴了597.9高地的全部表麵陣地。此時45師的部隊打到了極限,隻能控製5個陣地。為了補充有生力量,當天,王近山調12軍31師歸15軍指揮。
從1952年11月1日起,12軍的部隊開始參戰,因為15軍的部隊傷亡慘重,已無力堅守陣地。134團3營8連下陣地時,連長李保成拽過一截樹幹,上麵密密麻麻都是彈頭和彈片。小通訊員抓了一把土,裏麵有32顆彈屑,迴到駐地,王土根數了數戰旗上的彈孔,竟有381個大小不一的彈孔。
8連,被誌願軍總部記集體特等功,被譽為“上甘嶺特功8連”。
8連創建於鄂豫皖蘇區黃安縣,前身是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麵軍,是以黃麻起義的農民赤衛隊為骨幹建立起來的。
抗戰時期是八路軍129師警衛營第3連,負責劉鄧首長的安全。連隊先後參加過長征、百團大戰、淮海戰役等大小戰鬥150多次,1952年全軍組織工作會議,對8連評價很高。
說8連有史以來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務,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也從未丟失過陣地,是一支打不爛拉不垮的連隊!
我們再說迴到第12軍,這是赫赫有名的二野勁旅,具有頑強的戰鬥作風,超強的戰鬥力和卓越的戰功,當時位於上甘嶺以東的金城地區擔負防禦作戰任務。
上甘嶺戰鬥打響後,12軍一直密切關注戰局發展,這次奉命參加反擊作戰,廣大指戰員紛紛表示,一定要打出主力軍的風采。12軍軍長曾紹山,政委李震,負責帶隊支援15軍的是副軍長李德生,抽調的31師是一支老部隊,12軍主力師,下屬之91團和93團為紅軍團,作風硬朗,有很強的突擊力。
第12軍下屬的31師91團接防597.9高地。
沒錯,這就是第五次戰役中突入敵後150公裏、被截斷歸路、大膽向敵後穿插、安然返迴、半道還順手抓了百餘名南朝鮮俘虜的那個91團,那會兒的團長是李長林。
此戰過後,原31師師長趙蘭田因功升至60軍副政委,原91團團長李長林因功升至31師副師長代理師長指揮,而接替他91團團長職位的是李長生。
事實證明,優秀的團隊總會培養優秀的人才,李長生也不是一般的團長。
他接任91團團長後,正好趕上持續近一年的地麵冷戰期。雖然無仗可打,李長生也沒閑著,針對當時山地陣地防禦戰,他組織全團演練“小兵群”戰法,即以排、班為單位防守山地陣地,對手榴彈落點、班組火力配合都進行了充分練習。任何實事求是的努力都不會白費的,上甘嶺戰鬥的特點與他們日常的演練內容完全契合。
11月2日一天的激戰中,聯合國軍共發動了40次攻擊卻一個陣地也沒有奪取,反而被91團殲敵1500餘人。
李長生抵達597.9高地後,發現這裏的地形極為狹窄,最多隻能展開兩個連的兵力。然而,防守該地的誌願軍卻集結了11個連,這種局麵對敵軍的重炮和空中轟炸而言是極佳的攻擊目標。
於是,他創造性地提出了車輪戰的策略,即依次將一個連投入戰鬥,無論傷亡情況如何,每個連隻能戰鬥一天,隨後撤入坑道內休整。連長留下來,作為下一個連的軍事顧問,介紹高地上的敵情、地形和戰術。
如此循環,每支部隊都能以逸待勞,戰鬥一天後休息數天,士兵的作戰積極性也因此大大提升。依靠這種戰術,他成功堅守了陣地整整25天,而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部隊能在表麵陣地上堅持超過5天。
由此可見,打仗不僅需要勇氣和毅力,還要講究策略和技巧。
當天在防守1號陣地時,陣地上隻剩下91團8連戰士朱有光和王萬成兩人。
當他們正在修整工事時,敵軍再次蜂擁而至。此時,受傷的朱有光突然躍起,衝進敵群,拉響了爆破筒。硝煙尚未散盡,敵軍殘餘部隊又緩步逼近,王萬成毫不猶豫地抓起另一根爆破筒,衝向敵人。兩次爆炸後,硝煙散去,陣地上隻留下一地敵人的屍體。
這一情景對上一代人來說應該十分熟悉,因為電影中曾經展現過。沒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主人公王成的故事,部分靈感正是來源於王萬成和朱有光的事跡。
11月3日,美韓軍隊出動了一個營至一個團的兵力,對597.9高地發起攻擊。
11月4日淩晨李長生指揮209炮團24門火箭炮實行突射,猛烈打擊了聯軍每天進攻前的集結地域,第十五軍前沿竊聽所隨即監聽到敵人在無線電裏的唿叫,報告遭我炮火急襲,傷亡慘重要重新調集兵力,組織進攻。但當天的進攻一直推遲到中午12點,並且攻擊力度明顯減弱。
當日,第12軍第31師91團,正式接管了第15軍45師在597.9高地的全部防務。
李長生經過4天的輪戰防守後,發現韓軍的攻擊規律性很強,總是在早上8點發起,天黑後便停止。這表明他們的編製是固定的。既然如此,那麽他們的宿營地和集結地也應該是固定的。如果能夠找到這些地點,在他們集結時用喀秋莎進行一輪齊射,那可就是妙不可言了。
於是,他連夜派出偵察分隊前去搜尋,最終在597.9高地南側的一片樹林中,發現了這個集結地點。李長生迅速將韓軍的攻擊規律及營地位置報告給了軍部。
11月5日淩晨4點,誌願軍 3兵團和15軍為爭取戰役的全勝,決心乘勝反擊537.7北山。
火箭炮團的24門火箭炮根據偵察兵提供的坐標同時發射。韓軍攻擊部隊遭受重創,傷亡慘重,被迫重新集結兵力。當天的進攻直到中午12:00才開始,至下午15:00便告結束,攻擊強度顯著減弱。
3兵團鑒於12軍參戰,上甘嶺的戰鬥已發展成戰役規模,遂調整部署,確定由12軍31師接替15軍45師執行上甘嶺地區作戰任務,45師移駐兵馬洞休整(師炮兵不動);
31師91團、93團負責防守597.9高地,92團全力反擊537.7北山之敵;
29師主力防守五聖山、中賢山陣地,一部兵力協同31師作戰;
12軍34師100團、106團調文岩裏、洗浦裏地區,為預備隊;
把支援上甘嶺作戰的火炮增至300餘門。
在上甘嶺這片狹小的土地上,誌願軍用炮火織就了一張密集的天羅地網。一次美軍的f-51戰機在俯衝掃射時被擊落,榴彈炮擊落飛機這一場景堪稱戰爭史上的罕見奇觀。從那以後,美軍飛行員再也不敢在超低空進行飛行了。
91團守衛部隊充分發揮迫擊炮的威力,精準打擊進攻的敵軍,連續擊潰敵人的多次大規模攻勢。
在堅守該高地3號陣地的戰鬥中,91團5連新戰士胡修道,在陣地上戰友全部傷亡的情況下,借助迫擊炮的火力支援,憑借手雷、爆破筒和衝鋒槍,從拂曉一直打到黃昏,獨自擊退了敵軍41次衝鋒,單槍匹馬殲滅敵人280餘人,創造了孤膽作戰的光輝典範。
戰後,他被誌願軍總部記特等功,並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8連副班長蔡興海率1個班抗擊敵人一天,守住了陣地,殲敵400餘人,而自己無一傷亡,發揮了“小群戰術”打擊敵人的威力。
到下午15時,由於傷亡慘重,聯軍被迫停止進攻。當晚,第12軍31師93團1營趕赴597.9高地,與91團共同防守,92團則接替了15軍45師在537.7高地北山的防務。
至此,英雄的15軍45師光榮撤出了上甘嶺戰鬥。
為了確保第12軍部隊的作戰,炮兵、通訊、觀察及後勤部門依舊原地待命。堅守在597.9高地和537.7北山的坑道部隊則全部撤離五聖山地區。
在這場曆時23天的血戰中,45師犧牲了2849人,負傷2832人,戰鬥人員幾乎全數損耗殆盡。此時,597.9高地的戰鬥已接近尾聲,而12軍的參戰給韓軍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韓國軍方憂心忡忡地評論道,中共第12軍作為精銳部隊,具有攻防全麵作戰能力。
迫於無奈,11月6日,第八集團軍新聞發言人向外界宣布,聯合國軍在三角山的作戰計劃已宣告失敗。
李長生的一係列舉措,是597.9高地戰局的轉折點。這裏就不主觀分析了,因為敵人的記錄是最有說服力的。據美國方麵的資料,是這樣記敘的:
10月30日,中國軍隊以3個營的兵力把598高地(597.9高地製高點)從韓軍的手裏奪了過去;11月3日,中國軍隊經過一場激戰後又占領了珍妮·羅素山(597.9高地的另一支支脈)。
此後,中國軍隊對韓軍窮追猛打,韓軍死傷人數劇增;11月5日,因為傷亡持續,範弗利特下令停止對“三角山”(整個597.9高地陣地的統稱)的進攻;攻占狙擊嶺(537.7高地)的戰鬥持續到11月8日,這是韓軍部隊是“攤牌”以來第14次部分占領高地。
通過以上記敘可以發現,正是李長生的輪戰政策和對有生力量的殺傷,使得美軍放棄了對597.9高地的攻擊企圖,將進攻重心轉向537.7高地。
1952年11月7日,中央軍委電告第三兵團王近山: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勝利而奮鬥。”
當天,第三兵團重新調整了作戰指揮係統,以12軍副軍長李德生為首組成五聖山指揮所,統一指揮上甘嶺參戰部隊,以顏伏為首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所有參戰炮兵。
這兩個指揮所歸15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
此時主要作戰部隊為15軍29師、12軍31師、34師和炮兵第7師,總兵力合計約4萬人。
因為31師91團在597.9高地的良好表現,15軍軍長秦基偉計劃用31師的92團,去反攻537.7高地的表麵陣地。31師代理師長李長林向秦基偉反映,部隊剛經過長途行軍,沒有彈藥,不熟悉地形,三天的準備時間太短,反擊恐怕難以奏效。
秦基偉拒絕了他的提議,他認為,537.7高地坑道的部隊已經斷糧斷水十餘天,情況異常危急,而且再拖延下去,韓軍的陣地進一步得到鞏固,反擊的困難會更大。
接到命令的李長林,不再講條件,加緊進行反擊準備。
雖然是硬著頭皮,李長林還是他一貫的作風,打巧仗。他命令92團派出一個排在進攻前一天的深夜秘密潛伏到高地前方中心位置,在攻擊時首先發起進攻吸引敵人火力,在派出一個營的兵力兵分兩路,攻擊537.7高地兩翼。
因為潛伏者不僅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第二天攻擊時還要擔負起肉盾的任務,所以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該師紅軍連1連1排。同時,李長林又命令在597.9高地的93團派出兩個營參與攻擊537.7高地。
11日16時,92團2個營在炮火支援下,向北山之敵實施反擊。同時以87團一部佯攻注字洞南山,吸引敵之火力。我反擊分隊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勇猛頑強,與敵激戰至當日17時50分,恢複了全部陣地。
12日起,南朝鮮軍先後糾集了16個營的兵力,在空、炮火力支援下,竭盡全力瘋狂反撲,妄圖挽救其敗局。同時,注字洞南山之敵,對我後方道路進行封鎖射擊,以配合其正麵的反撲。我軍為粉碎敵人企圖,從14日起,將597.9高地上的93團抽出2個營投入北山戰鬥。
在此期間,92團、93團整整打了3天3夜,與美韓軍隊反複爭奪,先後擊退南朝鮮軍132次衝擊,斃傷敵2000餘人,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攻占了全部9個陣地中的6個陣地,仍有2個表麵陣地和1個537.7高地製高點未能攻克。
此時尚在敵手的陣地是7號和8號陣地,這兩個陣地與美軍占據的537.7高地主峰山勢相接,距離隻有50米,攻擊難度極大。
攻擊期間,李長林一直在前線指揮所,看到漫山遍野的屍體,身經百戰的他都不能自已,他向12軍副軍長李德生匯報了情況,請求增援的同時要求停止攻擊。
李德生接到電話後,立即將第12軍34師106團火速運往前線,接替31師93團。為了保證該團能夠完成任務,他還給106團加強了一個營。臨走前他囑咐該團團長武效賢,對這兩個陣地不必部署部隊,隻用炮火控製就行。
戰爭慘烈到如此程度,這些身經百戰的將軍們也動了惻隱之心。
11月18日,12軍34師106團接替92團參加537.7北山戰鬥。5:00,106團接防還不到3個小時,韓軍就開始發動進攻,企圖奪迴6號陣地。先是用美軍的遠程炮火進行了1個小時的火力準備,打出了2萬發大口徑榴彈。這種規模的火力使得6號陣地幾乎完全被夷為平地,陣地上唯一一個坑道也被炸塌,20餘名誌願軍犧牲。
106團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繼續奮戰。該團邊打邊搶修坑道工事,改善作戰和生活條件,並采取以少數兵力堅守,發揚火力控製陣地等靈活手段給敵大量殺傷,鞏固了陣地。
在火力準備結束後,誌願軍與韓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6號陣地坑道已經毀壞,此時誌願軍也已無躲避之處,隻能拚命向韓軍那邊靠近,爭取雙方能夠接觸上,然後進行白刃戰,讓美軍遠程炮火和空中掩護無法敵我識別,投鼠忌器。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打法,到11月19日夜,6號陣地丟失。
之前說過,李德生並沒有要求攻下7、8號陣地,但是6號陣地是萬萬不能丟的。因為6號陣地是537.7高地西側的突出部,地勢高,是西側防禦的要點,如果失守,不僅西麵陣地不保,東麵的1、2、3號陣地也很難守住,並且還能威脅到後方縱深的448高地。
11月20日4:00,106團組織其所轄1連1排1班向6號陣地發起進攻,在夜幕掩護下,1班攻擊時潛伏了很長距離,在5:00攻入陣地,與韓軍隊進行了激烈的白刃戰。戰鬥過後,該班隻剩下高守餘1個人,他後麵的表現,堪稱戰神級別。
天亮後,韓軍隊隨即開始反攻,試圖奪迴陣地。
由於通訊設備被損壞,高守餘無法同大部隊聯係,所以他隻能1個人堅守陣地。高守餘利用6號陣地的岩縫和彈坑帶傷而戰用手榴彈、手雷和爆破筒,獨自擊退了敵人的六次進攻,殲敵120人,堅持了8個小時。
下午時分,後續部隊終於衝破韓軍隊層層阻攔,趕到了陣地上,總算守住了!
戰後,高守餘被誌願軍司令部授予“孤膽英雄”的稱號。
合眾社記者肯尼德站在537.7高地東側溝底的陽地村前隔著不到200米距離,目睹了對麵6號陣地上的這一戰鬥奇跡,隨後大洋彼岸的報紙上便出現了一則顯目的頭條新聞:
“殺人魔王高守餘!”
此後,雖然雙方互有攻擊,但是規模較小。
1952年11月25日,106團將537.7高地的6個陣地移交給29師。
我軍戰史把25日作為上甘嶺戰役的結束之日,驚天動地的上甘嶺戰役落下帷幕。
上甘嶺戰役,由戰鬥發展成戰役規模,敵我雙方在3.7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區內,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反複爭奪達43天之久,其激烈程度是罕見的。特別是炮火密度,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任何戰役。
此役,敵投入的兵力有美軍第7師、南朝鮮軍第2師、第9師及其他部隊共11個步兵團(戰役期間補充新兵9000餘人),炮兵18個營,105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達6萬餘人。
誌願軍參戰兵力有15軍45師、29師、12軍31師和34師1個團,炮兵第2師、第7師各一部,火箭炮兵第209團及其他部隊共約12個多營133門火炮,總兵力4萬餘人。雙方參戰兵力合計10萬餘人。
戰役中,敵軍共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0餘枚,我597.9高地和537.7北山3.7平方公裏麵積內一片焦土,山上的岩石被炸成粉末,虛塵達1米多深。
長久以來,上甘嶺戰役都被認定為是我軍的勝利,很多人提起朝鮮戰爭首先會想到的就是“上甘嶺”。這裏我試著客觀描述一下這場戰爭。
從戰役目的來看,這場戰爭是我軍的一次防禦作戰,美軍的戰役目標是拿下597.9高地和537.7高地,最後隻是局部占領了1\/3個537.7高地,也就是之前講過的7、8號陣地和537.7高地主峰,也就是整個山頭的南邊兒。
美軍計劃攻占土地麵積3.7平方公裏,實際攻占0.6平方公裏,也算是部分完成了戰役目標。也就是說,我們確實是失去了部分陣地。
而從雙方傷亡來看,我軍共傷亡1.573萬人。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同樣是統計“傷亡”,但這次戰役我軍陣亡人數高的可怕。
雖然不同資料給出的數據有出入,但大致都在7000-8000人之間。
原因很簡單,傷員在坑道裏一呆就是十幾天,沒有酒精、沒有繃帶、沒有醫生,全靠自己硬挺著,很多傷員就這樣犧牲了。還有陣地被反複易手,很多傷員根本沒機會後撤,多數戰死在了陣地上。
我方給出的聯合國軍、韓軍的傷亡人數是人,聯合國軍自己認為的數字是1.5萬人,其中聯合國軍9000人,韓軍隊6000人。
根據美軍每日死亡統計,在戰役期間美軍陣亡2889人。可以肯定的是,韓軍隊不會小於這個數字,因為在中後期擔任肉體消耗任務的都是他們。所以韓軍隊陣亡人數基本在4000-5000人之間。
跟誌願軍類似,這次戰役美韓軍隊的死亡\/負傷比,肯定要大於之前戰役,因為雙方不分日夜的反複爭奪陣地,美韓軍隊的醫療保障根本無法跟進,他們跟誌願軍差不多,也有大量傷員得不到及時救治。
綜上,美韓軍隊傷亡人數在2萬人左右是可信的。
美國新聞界評論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朝鮮戰爭的‘凡爾登’,即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狙擊兵嶺’(537.7北山)和‘爸爸山’(五聖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
從誌願軍任務完成情況來看,丟了一部分陣地,跟對方的傷亡人數相差不大,從這個角度看,算是打平了。那究竟為什麽,不管中美,都認為上甘嶺是我們贏了呢?
答案是:這一仗,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軍威!
看到這裏,有人會認為僅為此很不值,其實不然。
現在很多影視片描寫誌願軍的形象都是慘烈、吃苦、抗揍等等,認識太片麵了,說法太不負責任了。我們的軍隊是正規的、高素質、戰爭後期實現現代化的軍隊,戰法用的也是西方近、現代戰爭中的大迂迴、側翼包抄、縱深防禦、圍殲有生力量。
跟當時的美軍戰法相比,我們一點也不落後,隻是當時沒有海軍登陸艦罷了。而這些打法,在美軍看起來就像是下棋博弈,是常規戰役。雖然他們輸了很多盤,但是也贏了不少,所以仍然不甘心,仍然要接著打。
但是上甘嶺戰役就很不同了,這不是下棋,而是真實的肉搏。這就像兩個被關在八角籠裏的人進行格鬥,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結束的唯一途徑就是有一方受不了了主動喊停。很明顯,先喊停的,是美國人。
所以,我們確實贏了。
實踐證明,我軍以坑道工事保存力量同以野戰工事打擊敵人緊密結合,就能抵擋敵人空、炮優勢,實現“寸土必爭”、“持久堅守”的目的,直到最後勝利。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上甘嶺戰役,徹底粉碎“聯合國軍”的“金化攻勢”,證明了中朝軍隊陣地的日益鞏固,極大地增強了我方堅守防禦的信心,敵人憑借現有兵力和手段,已不能突破中朝軍隊的正麵戰線。
自此之後至整個朝鮮戰爭結束,聯合國軍再也沒有主動向誌願軍發起過營級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場的戰線終於穩定在了38線附近。
成功的坑道防禦,是誌願軍此役勝利的基礎。依托上甘嶺地區的山地環境,我軍在鞏固表麵陣地工事的同時,修築坑道工事,打消耗戰,最大程度地抵消美軍“超級火力”的優勢。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已經完全轉入坑道戰的形式。
而強有力的後勤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坑道作戰的可持續性。
戰役期間,我方在炮兵、通信、偵察、工程、後勤等方麵全力支援、保障上甘嶺地區作戰,特別是炮兵,發揮了重大作用,美軍在上甘嶺的傷亡,70%是被我炮火殺傷。
朝鮮人民對上甘嶺作戰的大力支援也是不容忽視,金化、淮陽兩郡動員了8237人參加支前,保證了從前線救護所到師醫院大部分傷員的轉運。另外,誌願軍活躍有效的政治工作,對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上甘嶺戰役的我方主角是誌願軍第15軍,這支年輕的部隊麵對突如其來的攻擊,處變不驚,反應迅速果斷,在驚天大戰中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特別是45師,朝氣蓬勃,不畏強敵,敢打敢拚,付出重大傷亡,立下殊勳,獲得“聯司”通令嘉獎。我們也看到,12軍31師等部隊投入戰鬥,對取得戰役的最後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5軍44師、29師在當麵美軍第7師防禦的西線不斷進行反擊,也有力地配合了上甘嶺作戰。
70多年前的這場空前慘烈的戰役,早已成為不朽的豐碑,“上甘嶺”成為英勇頑強精神的代名詞,誌願軍將士前仆後繼、無比英勇的壯舉依舊鮮活,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長久以來,國人一提起抗美援朝,必會想到上甘嶺,一說起上甘嶺,脫口而出的就是15軍!以前15軍在我軍序列中表現並不出眾,但經過此役,舉世矚目,威名天下揚。
也正是此戰,讓美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軍人,見識了什麽叫在血與火的淬煉下誕生的鋼鐵戰士。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15軍,立功受獎官兵多達名,其中特等功、一級英雄2名,二級英雄26名,特等功15名,一等功137名,二等功671名,三等功名,英雄集體200多個。
黃繼光是幸運的,因為他被寫入了教科書,萬世流芳。但其實在這43天的戰鬥中,據不完全統計,舍身堵槍眼或用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就有38位。值得一提的是孫占元烈士,他和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楊連弟被譽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
秦基偉感慨地說:“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同名電影《上甘嶺》,這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經典影片,真實再現了上甘嶺戰役的激烈殘酷景象,熱情謳歌了誌願軍指戰員堅守坑道,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與敵人奮力拚搏、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
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15軍迴國後,於1961年6月被中央軍委挑中改建為我軍唯一的一支空降兵軍,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發展,已整建製列入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具備了隨時能飛、到處可降、降之能打、打之能勝的全方位、全天候空降作戰能力,成為人民解放軍戰鬥序列中一支令人生畏的快速突擊力量。
198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秦基偉再度踏上朝鮮的土地,這是他離開朝鮮多年後首次迴到這個熟悉的國度。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熱情接待了這位曾經在朝鮮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中國將軍。
在交談中,金日成問道:“秦將軍,有什麽特別想去的地方嗎?”聽到這話,秦基偉默默沉思了一會兒,腦海中浮現出無數的畫麵和記憶。片刻後,他答道:“我想去五聖山上的上甘嶺”……
我坑道部隊夜間主動出擊達158次,其中僅9次失利,其餘均獲成功,大量消耗了敵軍,極大地破壞了敵軍陣地的穩固。
與此同時,縱深部隊為支援坑道部隊,以45師133團對537.7北山組織過7次反擊,給予南朝鮮軍以有力打擊,28日恢複陣地後,控製該高地主峰到30日下午才被敵奪迴。
在597.9高地,我以2個班到9個排的兵力組織過5次反擊,曾一度占領主峰。這些反擊,使坑道部隊得到了物資和人員的補充,增強了力量,為大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10月30日,我軍在上甘嶺地區發起大規模決定性大反攻,134團3營8連在炮火準備後衝出坑道,攻擊東北山梁上的1、3號陣地。第8班班長崔含弼所在的第3排,擔任左翼突擊任務。
不久排長和副排長先後傷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動指揮。他帶領戰士炸毀敵人兩個火力點,掩護一名戰士炸毀一個地堡,並帶領傷員打退了敵人1個班到2個排的4次反撲。
戰後,崔含弼榮立特等功。
最終,8連把從上陣地之前帶來的一麵上麵寫有“英勇前進,將紅旗插到解放的陣地上”字樣的紅旗插到了主峰陣地上。
中午12時,15軍動用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120毫米重迫擊炮,猛烈轟擊597.9高地上的韓軍陣地,展開了強大的炮火準備。
在凜冽的寒風中,榴彈炮手們僅穿著背心,在炮位間來迴奔跑,搬運並裝填炮彈。炮九團的一名91毫米榴彈炮的二炮手連續拽斷了三根拉火繩,最後幹脆換上鐵絲進行發射。
看到炮管因持續射擊而被燒得通紅,戰士們幹脆脫下汗濕的背心,裹上尿液為炮管降溫。沒有命令,炮火絕不能停!
漫天的炮火一發接一發,精準地砸向韓軍陣地。坑道裏的戰士們早已淚流滿麵,盡管爆炸的衝擊波讓他們搖搖晃晃,難以坐穩,但每個人都激動地高聲喊叫著。
“不要緊,震吧震吧,這是我們自己的炮火。”
這次炮擊是這場慘烈戰役中少有的幾次戰術較量之一,炮是這麽打的。
先是集中火力轟了4個小時,將之前韓軍隊辛苦修建的表麵陣地工事轟了個粉碎,然後停下。韓軍以為誌願軍要攻擊了,於是從地下工事中走出,修工事的修工事,扛彈藥的扛彈藥。可是等了半天,也沒見誌願軍衝鋒。因為夜幕降臨,害怕誌願軍在陣地前沿潛伏前進,所以他們都神經高度緊張,在各種陣地、暗堡裏守著。
上次炮擊過去1個半小時後,又是一輪炮擊,於是陣地裏的韓軍就苦了,他們開始悄悄地繼續向地下工事轉移,途中自然免不了被炸死一批。可是更苦的是前沿暗堡裏的韓軍,他們要迴去,隻能走地麵,可是外麵天塌地陷的,出去就是找死啊,隻能藏在暗堡裏,祈禱炮彈不要落在他們頭上。
十幾分鍾的炮擊過後,突然又停了下來。韓軍以為這次總算結束了,中國軍隊要發起進攻了。然而,他們等了很久,既沒聽到衝鋒號,也沒有再次炮擊的動靜。
就在這時,有人猛地一拍大腿,驚唿不好:中國軍隊可能已經開始潛伏接近陣地了,趕緊出去準備作戰。於是,他們紛紛從地下工事裏鑽出來,重新進入陣地,保持高度戒備。
就在此刻,炮火再次轟鳴……如此反複交替,整整持續了四個小時。
韓偽2師實在受不了這種折磨,唿叫聯軍請求炮火支援,而誌願軍正是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秦基偉十分清楚,“喀秋莎”火箭炮具有口徑大、彈幕密集、發射速度快、殺傷力強、機動性好的特點,最適合對大麵積集群目標進行打擊。
不過,15軍隻有24門“喀秋莎”,在美軍強大的彈藥儲備麵前顯得微不足道。秦基偉下令“喀秋莎”隱蔽參戰,停車便打,打完就撤,“喀秋莎”先後發射10次,毫發未損。
在聯軍炮兵陣地暴露後,22時15分,火箭炮團再次展現出強大威力。22門喀秋莎火箭炮在短短8秒內,向敵人縱深十餘裏的炮兵陣地及二梯隊集結地,發射了352枚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形成大麵積轟炸。
這麽幾次真假延伸射擊,高地守軍的傷亡已經過半。美軍、韓軍隊在上甘嶺傷亡的70%是被誌願軍炮火殺傷,這就是炮兵在戰役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是我誌願軍野戰軍史上最大規模炮戰,同時也為上甘嶺戰役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22時25分,45師8個步兵連和29師的2個步兵連,迅猛地向山上殺去,堅守坑道的45師3個連也衝出來參加了反擊,反擊部隊分批次的向上衝,前麵倒下後麵跟上一個連隊打光了再上去一個連隊,與韓軍逐個陣地的肉搏廝殺漸漸衝上主峰。韓軍也拚命反擊,雙方麵對麵地打成了你死我活的近戰。
血戰至淩晨2點,除一部分韓軍據守在東北山腿3個陣地繼續抵抗外,反擊部隊已經奪下了597.9高地主峰和大部分表麵陣地,殲滅韓軍4個連,勝利結束了反擊戰鬥。這次反擊15軍共動用11個連,發起11波攻擊,至10月31日淩晨,597.9高地主峰及幾個要點陣地均已掌握在15軍手中,敵守備之韓偽31團4個連,整建製覆沒。
“597.9高地”的丟失,令範佛裏特大發雷霆,馬上命韓偽2師發起反擊。
10月31日,在範弗利特的嚴令下,韓偽32團與編入美軍的埃塞俄比亞營發動反擊,試圖奪迴夜間失去的陣地。
我軍步兵也在這一刻第一次品嚐了到炮戰的甜頭:
麵對一個營敵人的進攻,用18門迫擊炮砸上10分鍾就把他們打垮,一個團敵人集結時,隻需火箭炮營的一個齊射,5秒之內就能讓他們喪失戰鬥力。
戰鬥持續了9個半小時,我軍第一次白天守住了陣地,韓偽2師31團傷亡慘重,埃塞俄比亞營也傷亡達600餘人。
15軍防守部隊創下了上甘嶺戰役中日均最高彈藥消耗量:投擲出近3萬枚手榴彈和手雷,260根爆破筒,發射30多萬發子彈,2萬1千多發炮彈。但是傷亡仍然十分慘重,部分連隊隻剩下個位數的戰士,這還是已經補充了大量新兵的情況下。
韓偽9師第30團,接替韓2師31團加入戰場,反攻597.9高地,但依舊被我軍擊退。
當晚15軍29師2個連乘勝發起攻擊,將最後3個陣地上負隅頑抗的殘餘韓軍殲滅,奪迴了597.9高地的全部表麵陣地。此時45師的部隊打到了極限,隻能控製5個陣地。為了補充有生力量,當天,王近山調12軍31師歸15軍指揮。
從1952年11月1日起,12軍的部隊開始參戰,因為15軍的部隊傷亡慘重,已無力堅守陣地。134團3營8連下陣地時,連長李保成拽過一截樹幹,上麵密密麻麻都是彈頭和彈片。小通訊員抓了一把土,裏麵有32顆彈屑,迴到駐地,王土根數了數戰旗上的彈孔,竟有381個大小不一的彈孔。
8連,被誌願軍總部記集體特等功,被譽為“上甘嶺特功8連”。
8連創建於鄂豫皖蘇區黃安縣,前身是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麵軍,是以黃麻起義的農民赤衛隊為骨幹建立起來的。
抗戰時期是八路軍129師警衛營第3連,負責劉鄧首長的安全。連隊先後參加過長征、百團大戰、淮海戰役等大小戰鬥150多次,1952年全軍組織工作會議,對8連評價很高。
說8連有史以來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務,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也從未丟失過陣地,是一支打不爛拉不垮的連隊!
我們再說迴到第12軍,這是赫赫有名的二野勁旅,具有頑強的戰鬥作風,超強的戰鬥力和卓越的戰功,當時位於上甘嶺以東的金城地區擔負防禦作戰任務。
上甘嶺戰鬥打響後,12軍一直密切關注戰局發展,這次奉命參加反擊作戰,廣大指戰員紛紛表示,一定要打出主力軍的風采。12軍軍長曾紹山,政委李震,負責帶隊支援15軍的是副軍長李德生,抽調的31師是一支老部隊,12軍主力師,下屬之91團和93團為紅軍團,作風硬朗,有很強的突擊力。
第12軍下屬的31師91團接防597.9高地。
沒錯,這就是第五次戰役中突入敵後150公裏、被截斷歸路、大膽向敵後穿插、安然返迴、半道還順手抓了百餘名南朝鮮俘虜的那個91團,那會兒的團長是李長林。
此戰過後,原31師師長趙蘭田因功升至60軍副政委,原91團團長李長林因功升至31師副師長代理師長指揮,而接替他91團團長職位的是李長生。
事實證明,優秀的團隊總會培養優秀的人才,李長生也不是一般的團長。
他接任91團團長後,正好趕上持續近一年的地麵冷戰期。雖然無仗可打,李長生也沒閑著,針對當時山地陣地防禦戰,他組織全團演練“小兵群”戰法,即以排、班為單位防守山地陣地,對手榴彈落點、班組火力配合都進行了充分練習。任何實事求是的努力都不會白費的,上甘嶺戰鬥的特點與他們日常的演練內容完全契合。
11月2日一天的激戰中,聯合國軍共發動了40次攻擊卻一個陣地也沒有奪取,反而被91團殲敵1500餘人。
李長生抵達597.9高地後,發現這裏的地形極為狹窄,最多隻能展開兩個連的兵力。然而,防守該地的誌願軍卻集結了11個連,這種局麵對敵軍的重炮和空中轟炸而言是極佳的攻擊目標。
於是,他創造性地提出了車輪戰的策略,即依次將一個連投入戰鬥,無論傷亡情況如何,每個連隻能戰鬥一天,隨後撤入坑道內休整。連長留下來,作為下一個連的軍事顧問,介紹高地上的敵情、地形和戰術。
如此循環,每支部隊都能以逸待勞,戰鬥一天後休息數天,士兵的作戰積極性也因此大大提升。依靠這種戰術,他成功堅守了陣地整整25天,而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部隊能在表麵陣地上堅持超過5天。
由此可見,打仗不僅需要勇氣和毅力,還要講究策略和技巧。
當天在防守1號陣地時,陣地上隻剩下91團8連戰士朱有光和王萬成兩人。
當他們正在修整工事時,敵軍再次蜂擁而至。此時,受傷的朱有光突然躍起,衝進敵群,拉響了爆破筒。硝煙尚未散盡,敵軍殘餘部隊又緩步逼近,王萬成毫不猶豫地抓起另一根爆破筒,衝向敵人。兩次爆炸後,硝煙散去,陣地上隻留下一地敵人的屍體。
這一情景對上一代人來說應該十分熟悉,因為電影中曾經展現過。沒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主人公王成的故事,部分靈感正是來源於王萬成和朱有光的事跡。
11月3日,美韓軍隊出動了一個營至一個團的兵力,對597.9高地發起攻擊。
11月4日淩晨李長生指揮209炮團24門火箭炮實行突射,猛烈打擊了聯軍每天進攻前的集結地域,第十五軍前沿竊聽所隨即監聽到敵人在無線電裏的唿叫,報告遭我炮火急襲,傷亡慘重要重新調集兵力,組織進攻。但當天的進攻一直推遲到中午12點,並且攻擊力度明顯減弱。
當日,第12軍第31師91團,正式接管了第15軍45師在597.9高地的全部防務。
李長生經過4天的輪戰防守後,發現韓軍的攻擊規律性很強,總是在早上8點發起,天黑後便停止。這表明他們的編製是固定的。既然如此,那麽他們的宿營地和集結地也應該是固定的。如果能夠找到這些地點,在他們集結時用喀秋莎進行一輪齊射,那可就是妙不可言了。
於是,他連夜派出偵察分隊前去搜尋,最終在597.9高地南側的一片樹林中,發現了這個集結地點。李長生迅速將韓軍的攻擊規律及營地位置報告給了軍部。
11月5日淩晨4點,誌願軍 3兵團和15軍為爭取戰役的全勝,決心乘勝反擊537.7北山。
火箭炮團的24門火箭炮根據偵察兵提供的坐標同時發射。韓軍攻擊部隊遭受重創,傷亡慘重,被迫重新集結兵力。當天的進攻直到中午12:00才開始,至下午15:00便告結束,攻擊強度顯著減弱。
3兵團鑒於12軍參戰,上甘嶺的戰鬥已發展成戰役規模,遂調整部署,確定由12軍31師接替15軍45師執行上甘嶺地區作戰任務,45師移駐兵馬洞休整(師炮兵不動);
31師91團、93團負責防守597.9高地,92團全力反擊537.7北山之敵;
29師主力防守五聖山、中賢山陣地,一部兵力協同31師作戰;
12軍34師100團、106團調文岩裏、洗浦裏地區,為預備隊;
把支援上甘嶺作戰的火炮增至300餘門。
在上甘嶺這片狹小的土地上,誌願軍用炮火織就了一張密集的天羅地網。一次美軍的f-51戰機在俯衝掃射時被擊落,榴彈炮擊落飛機這一場景堪稱戰爭史上的罕見奇觀。從那以後,美軍飛行員再也不敢在超低空進行飛行了。
91團守衛部隊充分發揮迫擊炮的威力,精準打擊進攻的敵軍,連續擊潰敵人的多次大規模攻勢。
在堅守該高地3號陣地的戰鬥中,91團5連新戰士胡修道,在陣地上戰友全部傷亡的情況下,借助迫擊炮的火力支援,憑借手雷、爆破筒和衝鋒槍,從拂曉一直打到黃昏,獨自擊退了敵軍41次衝鋒,單槍匹馬殲滅敵人280餘人,創造了孤膽作戰的光輝典範。
戰後,他被誌願軍總部記特等功,並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8連副班長蔡興海率1個班抗擊敵人一天,守住了陣地,殲敵400餘人,而自己無一傷亡,發揮了“小群戰術”打擊敵人的威力。
到下午15時,由於傷亡慘重,聯軍被迫停止進攻。當晚,第12軍31師93團1營趕赴597.9高地,與91團共同防守,92團則接替了15軍45師在537.7高地北山的防務。
至此,英雄的15軍45師光榮撤出了上甘嶺戰鬥。
為了確保第12軍部隊的作戰,炮兵、通訊、觀察及後勤部門依舊原地待命。堅守在597.9高地和537.7北山的坑道部隊則全部撤離五聖山地區。
在這場曆時23天的血戰中,45師犧牲了2849人,負傷2832人,戰鬥人員幾乎全數損耗殆盡。此時,597.9高地的戰鬥已接近尾聲,而12軍的參戰給韓軍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韓國軍方憂心忡忡地評論道,中共第12軍作為精銳部隊,具有攻防全麵作戰能力。
迫於無奈,11月6日,第八集團軍新聞發言人向外界宣布,聯合國軍在三角山的作戰計劃已宣告失敗。
李長生的一係列舉措,是597.9高地戰局的轉折點。這裏就不主觀分析了,因為敵人的記錄是最有說服力的。據美國方麵的資料,是這樣記敘的:
10月30日,中國軍隊以3個營的兵力把598高地(597.9高地製高點)從韓軍的手裏奪了過去;11月3日,中國軍隊經過一場激戰後又占領了珍妮·羅素山(597.9高地的另一支支脈)。
此後,中國軍隊對韓軍窮追猛打,韓軍死傷人數劇增;11月5日,因為傷亡持續,範弗利特下令停止對“三角山”(整個597.9高地陣地的統稱)的進攻;攻占狙擊嶺(537.7高地)的戰鬥持續到11月8日,這是韓軍部隊是“攤牌”以來第14次部分占領高地。
通過以上記敘可以發現,正是李長生的輪戰政策和對有生力量的殺傷,使得美軍放棄了對597.9高地的攻擊企圖,將進攻重心轉向537.7高地。
1952年11月7日,中央軍委電告第三兵團王近山: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勝利而奮鬥。”
當天,第三兵團重新調整了作戰指揮係統,以12軍副軍長李德生為首組成五聖山指揮所,統一指揮上甘嶺參戰部隊,以顏伏為首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所有參戰炮兵。
這兩個指揮所歸15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
此時主要作戰部隊為15軍29師、12軍31師、34師和炮兵第7師,總兵力合計約4萬人。
因為31師91團在597.9高地的良好表現,15軍軍長秦基偉計劃用31師的92團,去反攻537.7高地的表麵陣地。31師代理師長李長林向秦基偉反映,部隊剛經過長途行軍,沒有彈藥,不熟悉地形,三天的準備時間太短,反擊恐怕難以奏效。
秦基偉拒絕了他的提議,他認為,537.7高地坑道的部隊已經斷糧斷水十餘天,情況異常危急,而且再拖延下去,韓軍的陣地進一步得到鞏固,反擊的困難會更大。
接到命令的李長林,不再講條件,加緊進行反擊準備。
雖然是硬著頭皮,李長林還是他一貫的作風,打巧仗。他命令92團派出一個排在進攻前一天的深夜秘密潛伏到高地前方中心位置,在攻擊時首先發起進攻吸引敵人火力,在派出一個營的兵力兵分兩路,攻擊537.7高地兩翼。
因為潛伏者不僅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第二天攻擊時還要擔負起肉盾的任務,所以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該師紅軍連1連1排。同時,李長林又命令在597.9高地的93團派出兩個營參與攻擊537.7高地。
11日16時,92團2個營在炮火支援下,向北山之敵實施反擊。同時以87團一部佯攻注字洞南山,吸引敵之火力。我反擊分隊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勇猛頑強,與敵激戰至當日17時50分,恢複了全部陣地。
12日起,南朝鮮軍先後糾集了16個營的兵力,在空、炮火力支援下,竭盡全力瘋狂反撲,妄圖挽救其敗局。同時,注字洞南山之敵,對我後方道路進行封鎖射擊,以配合其正麵的反撲。我軍為粉碎敵人企圖,從14日起,將597.9高地上的93團抽出2個營投入北山戰鬥。
在此期間,92團、93團整整打了3天3夜,與美韓軍隊反複爭奪,先後擊退南朝鮮軍132次衝擊,斃傷敵2000餘人,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攻占了全部9個陣地中的6個陣地,仍有2個表麵陣地和1個537.7高地製高點未能攻克。
此時尚在敵手的陣地是7號和8號陣地,這兩個陣地與美軍占據的537.7高地主峰山勢相接,距離隻有50米,攻擊難度極大。
攻擊期間,李長林一直在前線指揮所,看到漫山遍野的屍體,身經百戰的他都不能自已,他向12軍副軍長李德生匯報了情況,請求增援的同時要求停止攻擊。
李德生接到電話後,立即將第12軍34師106團火速運往前線,接替31師93團。為了保證該團能夠完成任務,他還給106團加強了一個營。臨走前他囑咐該團團長武效賢,對這兩個陣地不必部署部隊,隻用炮火控製就行。
戰爭慘烈到如此程度,這些身經百戰的將軍們也動了惻隱之心。
11月18日,12軍34師106團接替92團參加537.7北山戰鬥。5:00,106團接防還不到3個小時,韓軍就開始發動進攻,企圖奪迴6號陣地。先是用美軍的遠程炮火進行了1個小時的火力準備,打出了2萬發大口徑榴彈。這種規模的火力使得6號陣地幾乎完全被夷為平地,陣地上唯一一個坑道也被炸塌,20餘名誌願軍犧牲。
106團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繼續奮戰。該團邊打邊搶修坑道工事,改善作戰和生活條件,並采取以少數兵力堅守,發揚火力控製陣地等靈活手段給敵大量殺傷,鞏固了陣地。
在火力準備結束後,誌願軍與韓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6號陣地坑道已經毀壞,此時誌願軍也已無躲避之處,隻能拚命向韓軍那邊靠近,爭取雙方能夠接觸上,然後進行白刃戰,讓美軍遠程炮火和空中掩護無法敵我識別,投鼠忌器。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打法,到11月19日夜,6號陣地丟失。
之前說過,李德生並沒有要求攻下7、8號陣地,但是6號陣地是萬萬不能丟的。因為6號陣地是537.7高地西側的突出部,地勢高,是西側防禦的要點,如果失守,不僅西麵陣地不保,東麵的1、2、3號陣地也很難守住,並且還能威脅到後方縱深的448高地。
11月20日4:00,106團組織其所轄1連1排1班向6號陣地發起進攻,在夜幕掩護下,1班攻擊時潛伏了很長距離,在5:00攻入陣地,與韓軍隊進行了激烈的白刃戰。戰鬥過後,該班隻剩下高守餘1個人,他後麵的表現,堪稱戰神級別。
天亮後,韓軍隊隨即開始反攻,試圖奪迴陣地。
由於通訊設備被損壞,高守餘無法同大部隊聯係,所以他隻能1個人堅守陣地。高守餘利用6號陣地的岩縫和彈坑帶傷而戰用手榴彈、手雷和爆破筒,獨自擊退了敵人的六次進攻,殲敵120人,堅持了8個小時。
下午時分,後續部隊終於衝破韓軍隊層層阻攔,趕到了陣地上,總算守住了!
戰後,高守餘被誌願軍司令部授予“孤膽英雄”的稱號。
合眾社記者肯尼德站在537.7高地東側溝底的陽地村前隔著不到200米距離,目睹了對麵6號陣地上的這一戰鬥奇跡,隨後大洋彼岸的報紙上便出現了一則顯目的頭條新聞:
“殺人魔王高守餘!”
此後,雖然雙方互有攻擊,但是規模較小。
1952年11月25日,106團將537.7高地的6個陣地移交給29師。
我軍戰史把25日作為上甘嶺戰役的結束之日,驚天動地的上甘嶺戰役落下帷幕。
上甘嶺戰役,由戰鬥發展成戰役規模,敵我雙方在3.7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區內,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反複爭奪達43天之久,其激烈程度是罕見的。特別是炮火密度,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任何戰役。
此役,敵投入的兵力有美軍第7師、南朝鮮軍第2師、第9師及其他部隊共11個步兵團(戰役期間補充新兵9000餘人),炮兵18個營,105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達6萬餘人。
誌願軍參戰兵力有15軍45師、29師、12軍31師和34師1個團,炮兵第2師、第7師各一部,火箭炮兵第209團及其他部隊共約12個多營133門火炮,總兵力4萬餘人。雙方參戰兵力合計10萬餘人。
戰役中,敵軍共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0餘枚,我597.9高地和537.7北山3.7平方公裏麵積內一片焦土,山上的岩石被炸成粉末,虛塵達1米多深。
長久以來,上甘嶺戰役都被認定為是我軍的勝利,很多人提起朝鮮戰爭首先會想到的就是“上甘嶺”。這裏我試著客觀描述一下這場戰爭。
從戰役目的來看,這場戰爭是我軍的一次防禦作戰,美軍的戰役目標是拿下597.9高地和537.7高地,最後隻是局部占領了1\/3個537.7高地,也就是之前講過的7、8號陣地和537.7高地主峰,也就是整個山頭的南邊兒。
美軍計劃攻占土地麵積3.7平方公裏,實際攻占0.6平方公裏,也算是部分完成了戰役目標。也就是說,我們確實是失去了部分陣地。
而從雙方傷亡來看,我軍共傷亡1.573萬人。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同樣是統計“傷亡”,但這次戰役我軍陣亡人數高的可怕。
雖然不同資料給出的數據有出入,但大致都在7000-8000人之間。
原因很簡單,傷員在坑道裏一呆就是十幾天,沒有酒精、沒有繃帶、沒有醫生,全靠自己硬挺著,很多傷員就這樣犧牲了。還有陣地被反複易手,很多傷員根本沒機會後撤,多數戰死在了陣地上。
我方給出的聯合國軍、韓軍的傷亡人數是人,聯合國軍自己認為的數字是1.5萬人,其中聯合國軍9000人,韓軍隊6000人。
根據美軍每日死亡統計,在戰役期間美軍陣亡2889人。可以肯定的是,韓軍隊不會小於這個數字,因為在中後期擔任肉體消耗任務的都是他們。所以韓軍隊陣亡人數基本在4000-5000人之間。
跟誌願軍類似,這次戰役美韓軍隊的死亡\/負傷比,肯定要大於之前戰役,因為雙方不分日夜的反複爭奪陣地,美韓軍隊的醫療保障根本無法跟進,他們跟誌願軍差不多,也有大量傷員得不到及時救治。
綜上,美韓軍隊傷亡人數在2萬人左右是可信的。
美國新聞界評論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朝鮮戰爭的‘凡爾登’,即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狙擊兵嶺’(537.7北山)和‘爸爸山’(五聖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
從誌願軍任務完成情況來看,丟了一部分陣地,跟對方的傷亡人數相差不大,從這個角度看,算是打平了。那究竟為什麽,不管中美,都認為上甘嶺是我們贏了呢?
答案是:這一仗,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軍威!
看到這裏,有人會認為僅為此很不值,其實不然。
現在很多影視片描寫誌願軍的形象都是慘烈、吃苦、抗揍等等,認識太片麵了,說法太不負責任了。我們的軍隊是正規的、高素質、戰爭後期實現現代化的軍隊,戰法用的也是西方近、現代戰爭中的大迂迴、側翼包抄、縱深防禦、圍殲有生力量。
跟當時的美軍戰法相比,我們一點也不落後,隻是當時沒有海軍登陸艦罷了。而這些打法,在美軍看起來就像是下棋博弈,是常規戰役。雖然他們輸了很多盤,但是也贏了不少,所以仍然不甘心,仍然要接著打。
但是上甘嶺戰役就很不同了,這不是下棋,而是真實的肉搏。這就像兩個被關在八角籠裏的人進行格鬥,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結束的唯一途徑就是有一方受不了了主動喊停。很明顯,先喊停的,是美國人。
所以,我們確實贏了。
實踐證明,我軍以坑道工事保存力量同以野戰工事打擊敵人緊密結合,就能抵擋敵人空、炮優勢,實現“寸土必爭”、“持久堅守”的目的,直到最後勝利。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上甘嶺戰役,徹底粉碎“聯合國軍”的“金化攻勢”,證明了中朝軍隊陣地的日益鞏固,極大地增強了我方堅守防禦的信心,敵人憑借現有兵力和手段,已不能突破中朝軍隊的正麵戰線。
自此之後至整個朝鮮戰爭結束,聯合國軍再也沒有主動向誌願軍發起過營級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場的戰線終於穩定在了38線附近。
成功的坑道防禦,是誌願軍此役勝利的基礎。依托上甘嶺地區的山地環境,我軍在鞏固表麵陣地工事的同時,修築坑道工事,打消耗戰,最大程度地抵消美軍“超級火力”的優勢。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已經完全轉入坑道戰的形式。
而強有力的後勤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坑道作戰的可持續性。
戰役期間,我方在炮兵、通信、偵察、工程、後勤等方麵全力支援、保障上甘嶺地區作戰,特別是炮兵,發揮了重大作用,美軍在上甘嶺的傷亡,70%是被我炮火殺傷。
朝鮮人民對上甘嶺作戰的大力支援也是不容忽視,金化、淮陽兩郡動員了8237人參加支前,保證了從前線救護所到師醫院大部分傷員的轉運。另外,誌願軍活躍有效的政治工作,對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上甘嶺戰役的我方主角是誌願軍第15軍,這支年輕的部隊麵對突如其來的攻擊,處變不驚,反應迅速果斷,在驚天大戰中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特別是45師,朝氣蓬勃,不畏強敵,敢打敢拚,付出重大傷亡,立下殊勳,獲得“聯司”通令嘉獎。我們也看到,12軍31師等部隊投入戰鬥,對取得戰役的最後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5軍44師、29師在當麵美軍第7師防禦的西線不斷進行反擊,也有力地配合了上甘嶺作戰。
70多年前的這場空前慘烈的戰役,早已成為不朽的豐碑,“上甘嶺”成為英勇頑強精神的代名詞,誌願軍將士前仆後繼、無比英勇的壯舉依舊鮮活,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長久以來,國人一提起抗美援朝,必會想到上甘嶺,一說起上甘嶺,脫口而出的就是15軍!以前15軍在我軍序列中表現並不出眾,但經過此役,舉世矚目,威名天下揚。
也正是此戰,讓美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軍人,見識了什麽叫在血與火的淬煉下誕生的鋼鐵戰士。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15軍,立功受獎官兵多達名,其中特等功、一級英雄2名,二級英雄26名,特等功15名,一等功137名,二等功671名,三等功名,英雄集體200多個。
黃繼光是幸運的,因為他被寫入了教科書,萬世流芳。但其實在這43天的戰鬥中,據不完全統計,舍身堵槍眼或用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就有38位。值得一提的是孫占元烈士,他和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楊連弟被譽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
秦基偉感慨地說:“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同名電影《上甘嶺》,這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經典影片,真實再現了上甘嶺戰役的激烈殘酷景象,熱情謳歌了誌願軍指戰員堅守坑道,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與敵人奮力拚搏、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
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15軍迴國後,於1961年6月被中央軍委挑中改建為我軍唯一的一支空降兵軍,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發展,已整建製列入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具備了隨時能飛、到處可降、降之能打、打之能勝的全方位、全天候空降作戰能力,成為人民解放軍戰鬥序列中一支令人生畏的快速突擊力量。
198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秦基偉再度踏上朝鮮的土地,這是他離開朝鮮多年後首次迴到這個熟悉的國度。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熱情接待了這位曾經在朝鮮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中國將軍。
在交談中,金日成問道:“秦將軍,有什麽特別想去的地方嗎?”聽到這話,秦基偉默默沉思了一會兒,腦海中浮現出無數的畫麵和記憶。片刻後,他答道:“我想去五聖山上的上甘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