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悲壯慘烈上甘嶺(2) 坑道保衛戰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聖山對於中朝軍隊的整個戰線來說至關重要,一旦這裏失守,整個戰線都會受到衝擊。
上甘嶺位於五聖山南麓,是兩個小山頭,海拔高度不到五聖山主峰的一半。守住這裏,能保住3.7平方公裏的土地,能為五聖山防線提供一個前出陣地,如此而已。
而即使丟了這裏,其後方還要五聖山主峰至高突峴這道高大屏障,別說2個師,就是兩個軍的美軍也拿不下。而美軍之所以要攻擊這裏,就是感覺這裏的位置不那麽重要,且位置突出,比較好打,中國軍隊應該不會死守。
誌願軍方麵由於範弗裏特戰前放出的多枚煙霧彈,15軍的前期防禦重心,並沒有放在上甘嶺上,主力44師以及炮兵部隊,被布置在了五聖山下方的西方山區域,軍長秦基偉認為五聖山地形陡峭不利於聯合國軍機械化部隊行動。
因此用於防守上甘嶺兩處高地的僅有45師兩個連的兵力,其中597.9高地共分12個陣地,由45師135團9連和8連1個排守衛。537.7高地共有9個陣地由135團1營1連駐守。
早在10月22日,也就是美軍攻占表麵陣地那會兒,15軍的上司第三兵團司令王近山就告訴秦基偉,守不住可以退迴五聖山,但是秦基偉的牛脾氣上來,就是不退。
美軍這邊也急了,各大新聞紛紛聚焦此事。
美軍一個師、韓軍兩個師,再加上十多個炮兵營以及數百架飛機的空中火力,合力進攻兩個小山頭卻久攻不下,甚至連國會議員們也開始拿這場戰爭議論紛紛。
美軍格外上心,我方高層自然也密切關注,中央軍委已指示誌司,隨時準備將“戰鬥”升級為“戰役”規模。
因此,上甘嶺的這兩個山頭早已超越了土地或戰線的爭奪,成為了關乎尊嚴的象征。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強者自居的心態大同小異,士兵可以犧牲,彈藥可以耗盡,但國家和軍隊的尊嚴絕不容有失。
上甘嶺戰役能夠堅持到最後勝利,坑道的作用功不可沒。
提到坑道,就不得不提時任15軍參謀長的張蘊鈺將軍。
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美韓聯軍的進攻選擇會是西方山,而不是易守難攻的上甘嶺,隻有張蘊鈺敏銳察覺到了危險信息,他始終認為上甘嶺地區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
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反對聲中,張蘊鈺力排眾議,堅持要在上甘嶺地區建立一套完整的坑道工事,用於防備美軍潛在的進攻風險,其中每個坑道位於陣地的反斜麵位置垂直於山體,內部縱深可達數十米。
正是這一珍貴提議,為誌願軍保存了更多的有生力量,也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早在戰役爆發的前幾個月,駐守五聖山地區的15軍,就已展開了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坑道挖掘工程,並摸索出了“打斜眼、少裝藥、緊填塞、放群炮、快排煙”等先進施工方法,改變了原先壕溝挖在山梁上的做法,挖山洞把兵藏在大山腹部。
駐紮在五聖山上甘嶺的15軍45師,還在上甘嶺開了42個鐵匠爐,利用收集到的廢鐵製品,造鐵錘1000餘把,鋼釺2200餘個,這種廢物利用的本事,簡直讓人歎為觀止。
通過拆除未爆炸的航彈和炮彈,提得炸藥3700餘公斤,靠著這些原始簡陋的材料,挖出合計9000多米長的坑道300餘條,坑道內建立糧庫60多個,彈藥庫60多個,每條坑道都配備了許多暗火力點與觀察哨。
在坑道外,還配置了明火力點、散兵坑、貓耳洞、馬蹄形或弓字型掩體,彼此通過總計5000多米長、160餘條的交通壕相連接,與坑道工事相互掩護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禦網。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共有大小坑道23條,其中,長50~100米的大坑道4條,10~30米的小坑道19條。大坑道是連的坑道,小坑道基本上是前沿班的坑道。在整個戰役過程中,除1條小坑道被飛機投下的重磅炸彈炸毀、6條小坑道因不能利用而暫時放棄外,其他16條大小坑道始終控製在誌願軍手裏。
秦基偉曾在日記中寫道:坑道戰就是當敵人爬到我們的身體上時,我們卻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鑽進了敵人的心髒裏打。
這些坑道的實際模樣並不像後來電影裏顯現的那般寬敞,它們一般高不過1.5米,寬不過1.2米,裏麵空間相當狹窄局促,大部分地方連人員站立都很不便。美軍戰後報告稱,誌願軍在597.9高地有“四通八達的地下堡壘”,其一號大坑道長達2000米,可屯兵1個營以上,顯然是誇大其詞。
不過,坑道對於誌願軍防禦作戰確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作人員掩蔽部,又可作指揮所、彈藥所、救護所;它既是在敵方猛烈火力打擊下保存有生力量的最好的屯兵場所,又是向敵方實施出擊和反擊的良好出發陣地。
誌願軍轉入陣地戰後,坑道便成為整個陣地防禦體係的骨幹成分。坑道與地麵工事相結合,大大增強了防禦部隊抗敵火力毀傷和兵力攻擊的能力,使得建設一條“攻不破的防線”有了可能。
當然,坑道本身也有局限性。陳賡就說過,如果使用不得法,坑道便是墳墓。秦基偉也說過,如果不加強坑道外的作戰,或者防守部隊不是萬不得已時才進入坑道,“就會增加坑道的消極因素”。
上甘嶺的坑道戰鬥,提出兩個重要的戰術問題:
一是在什麽情況下才可退往坑道?
盡管在敵方長時間、高強度的火力毀傷下,防守部隊放棄表麵陣地,退入坑道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絕不能一打就退。但實戰證明,隻有在情況極端不利時,才可退守坑道,退守坑道的時機既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
二是坑道內部隊怎樣與坑道外部隊協同作戰?
坑道內部隊與坑道外部隊的相互支援和配合至關重要。在敵方占據表麵陣地的情況下,坑道內的堅守是不可能長時間、孤立地進行的。實戰證明,坑道外部隊必須以火力和兵力配合坑道內的堅守行動,不僅要指定專門火力掩護和控製坑道口,而且要向占領表麵陣地的敵軍不斷實施反擊,堅決阻止敵方破壞坑道的行動。
同時,還要想方設法向坑道添補後勤補給,給坑道部隊以物資上的接濟和精神上的鼓勵,確保坑道鬥爭能夠長時間的堅持下去,並確保其能在爾後的反擊作戰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當然,這兩個戰術問題並不是一開始就認識到並得到解決的。
由於敵方毀傷火力太強,而上甘嶺兩高地的表麵工事,不到一天就被完全摧毀,防守部隊失去工事依托,不得不很快退進坑道。此後,盡管通過出擊和反擊多次恢複了表麵陣地,但由於始終無法進行有工事依托的作戰,表麵陣地隻能是一遍遍的失而複得、得而複失,無法鞏固。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第二階段一開始,由於軍和兵團後續梯隊尚未調動到位,一線師、團傷亡又大,對表麵陣地的反擊力度逐次減弱,對坑道內部隊支援不夠,致使坑道戰鬥陷於極端困難的境地。
上甘嶺戰役中,通過坑道作戰,我誌願軍在麵對6萬多敵人、3000架飛機、170多輛坦克、300餘門105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地麵工事被全麵摧毀的情況下,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及時給予了迴擊。
在1952年10月21日之後,美軍針對我方的坑道戰,改變了戰術。
占據表麵陣地的美軍使用炸藥炸、硫黃彈熏、噴火器燒等殘酷手段破壞坑道,並以火力封鎖、推土填埋和鐵絲網攔阻等方式封閉坑道口,企圖活活困死坑道內的誌願軍人員。
坑道內生存和作戰條件之惡劣,不身臨其境是難以想象的。
15軍戰後報告對坑道內的情況有這樣一段描述:
日子長久了,等了一天又一天,大反擊仍不來臨,敵人仍舊趴在頭頂上,坑道部隊忍受著想象不到的各種困難和折磨,真是度日如年。
坑道被打短,容量減小,人擠得不能行動,傷員更痛苦,烈士像砌磚一樣壘積起來,蓋上大衣。炮火的震蕩,使坑道點不著燈火硝煙、硫黃、血腥、尿屎和汗膩味使空氣惡濁到不堪忍聞,常引起人員的窒息。在坑道外零下二十度的氣候,而坑道內著單衣還難忍受。
坑道口升起的混濁空氣像工廠的煙囪冒煙,人員必須蹲下以便空氣的流通。因缺水,以尿解渴,飯也吃不進了。就在此情況下,坑道部隊堅持著英勇的戰鬥,輕傷員繼續作戰,重傷員參加擦槍等勤務。
上級命令傷亡過大的連隊撤出坑道,到後麵整補,很多幹部戰士仍堅持不出坑道,他們說:“坑道就是我們的家,還到哪裏去?”他們隻知道勝利就忘卻了死亡,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上甘嶺真是驚天地而泣鬼神。
他們堵在坑道的外部,用炮彈射擊洞口,朝洞中放毒氣和硫磺,甚至用巨石堵住了洞口,想要圍困我軍。
1952年10月23日夜間,我誌願軍45師為了減輕坑道中的壓力,決定組織一個連協同坑道內的另一個連(實際兵力僅相當於一個排)發起反擊,試圖重新奪迴597.9高地的1號和3號陣地。
在135團5連的配合下,8連再一次對597.9高地東北山梁上的第2號和第8號陣地發起反攻。第5連攻擊失利(據說5連是唯一一個上甘嶺戰役中沒有獲得榮譽稱號的連隊),在沒有配合的情況下,8連反複爭奪9次才占領了2號陣地,攻占8號陣地後,全連僅剩下5人。
10月23日晚,由於又無法固守表麵陣地,李保成帶著十幾個傷員和5個戰士繼續退守1號坑道,597.9高地反擊失利。
在堅守坑道的反複拉鋸戰中,8連每天消耗一個班的兵力,最多時補充到140人,最少時,至10月24日淩晨,連長李保成身邊就隻有5個戰士。這是8連第二次被打光,副連長侯有昌右胸被敵機槍子彈擊中,在坑道內4天水米未進,第5天犧牲。
第134團3營8連,一共被打光補充重建了3次,其中第4班重建了4次,班長更換了6次。8連成為了15軍參戰部隊中重建次數最多的連隊。
表麵陣地的反擊失敗,進一步加重了坑道內守軍的壓力。
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於美軍已經占領陣地多日,不僅對地形相當熟悉,而且還修建了工事,並利用了45師的一些防禦設施和坑道,極大地增加了誌願軍反擊的難度。
10月23日,上甘嶺的兩個高地爭奪戰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中央軍委向誌司發出指示,指出該地的戰鬥已升級為戰役規模,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上甘嶺前線的形勢越來越嚴峻,自23日起,坑道部隊每天平均損失一個班。為了彌補兵力,15軍軍長秦基偉不斷從軍部和師部抽調人員增援坑道,連隊、排級甚至班級單位接連被派往前線,軍、師兩級機關幾乎連勤雜人員都已耗盡。
秦基偉采用的這種添油戰術,對前線兵力的增強效果十分有限。
而且,這些非建製部隊抵達前線後,統一指揮問題、步炮協同問題、不同連隊的協同問題都是十分棘手的,導致了很多不應有的傷亡。仗打到現在,美軍在其他方向的進攻已經很弱了,完全可以抽調兵力補充兩高地方向,但秦基偉並沒有這麽做。
10月24日晚,秦基偉派出他的警衛連96人,在由連長、指導員帶領下前往597.9高地一號坑道。指導員王虜是秦基偉太行山時期的警衛員,跟隨秦基偉長達五六年,多次在戰場上冒死掩護過秦基偉。結果該連隊在通過上甘嶺山腳下的炮火封鎖區時,遭受到巨大傷亡,隻有24人到達一號坑道,犧牲的人中就包括王虜。
因此,對於這些非一線部隊來說,在不熟悉戰場地形,而且與其他部隊欠缺配合的情況下參戰,無異於去送死。
上甘嶺兩高地的坑道,雖然在戰前也儲存了一些給養和飲水,但沒想到需要在坑道裏堅持這麽長時間,進入坑道的人員會這麽多,結果,半個月的糧彈儲備5天就耗盡,儲存7天的飲水2天就用完,堅守坑道變得異常困難。
表麵陣地和堅守坑道也是反複拉鋸式進行的。
第15軍和第3兵團領導注視著上甘嶺兩高地拉鋸式的反複爭奪,並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是“繼續同敵人拚消耗呢?還是適可而止”?秦基偉擔心,這樣下去,指戰員心理會發生變化,坑道外部隊的進攻勇氣受挫,坑道內人員的信心和決心也會受到影響。
當夜,他向兵團報告反擊失利的情況。王近山迴電話,提出打與收兩個方案讓他選擇。
以敢打硬仗惡仗著稱的王近山都感到躊躇,可見這一仗打到何等艱苦的程度。
不僅是誌願軍,美軍也很慘。
而美7師傷亡同樣慘重,美軍自己描述8個營(大約4000人)傷亡2000餘人(相當於一半),但中方認為兩處高地共消滅敵軍8000餘人(相當於包括了韓2師)。
10月25日,範弗利特飛抵美第9軍軍部,親自指揮在上甘嶺方向的戰鬥。此時主攻的美第7師在12天內投入全師9個步兵營中的8個,傷亡2000餘人(美軍自己統計,誌願軍統計為自己傷亡4000,殺傷敵軍8000,含韓軍隊)。
範弗利特分析戰局後,認為這個地方的戰鬥模式非常像硫磺島戰役,雙方逐個陣地、逐個坑道的去爭奪,遠程火力效果不佳,拚的是隻能是有生力量的殺傷,不宜再將美軍放在這裏消耗了。所以,他下令美第7師撤下休整,主攻部隊改為韓偽2師,同時調韓偽6師作為總預備隊並負責主攻部隊的右翼。
這個命令的意思就是,美國人的命要更值錢,拚人命的仗就交給韓國人吧。
這一操作讓韓軍當場破了防,韓國在《朝鮮戰爭》一書中這樣寫道:
“當時軍團的這一措施,立刻激起輿論,給人一種隻顧減少美軍傷亡的印象,完全不顧前線的韓軍死活”。
不清楚範弗裏特是怎麽想的,但美國的理由確實很有說服力。畢竟,我們美國原本就是為你們韓國而戰,現在我們已經攻下了高地,讓韓國人來防守,這難道不是合情合理的嗎?
韓偽31團老老實實接手了美軍陣地,而他們的防務空缺則由韓偽2師32團補上。這一變化很快被我軍戰士察覺。8連從1號坑道派出的兩個戰鬥小組,連續炸毀了9號陣地的兩個地堡,結果發現裏麵橫七豎八地躺滿了韓國士兵,瞬間明白美國人早已撤走!
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在指揮所看到,對方黑壓壓一片一片的人頭在炮火掩護衝了上來。突然之間,對方的第二梯隊一片大亂,槍聲突然在敵人的背後打響。
崔建功大喜,連聲說:“打得好,打得好!”過了一會又問:“是哪支部隊穿插過去的?”
大家都說不知道,而且軍長那裏已經沒有可用的部隊了呀!
又問這邊的幾個陣地,也迴話說自己沒有向敵人後方派去過穿插部隊。
597.9高地上的觀察哨看到,原來是南朝鮮軍第二梯隊集合後準備出發的時候,他們背後一座美軍留下的碉堡裏突然射出成串的子彈,直接把南朝鮮軍的隊形打得七零八落。
由於戰場的白天是美軍空中力量的天下,守在坑道裏的誌願軍往往選擇在晚上阻止反擊收複陣地。被誌願軍的夜戰打怕了的美軍隻好連夜在自己控製的幾個高地上修起了一批碉堡。
怕死的美國人把碉堡修得非常堅固,他們用了高強度的特種混凝土,普通的迫擊炮打上去隻能留下一個白坑,就算是105mm的榴彈炮也隻能給它鬆鬆筋骨。
偏偏這座碉堡的位置又非常關鍵,它正好卡在南朝鮮軍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之間的必經之路上,無論是第一梯隊的往後撤還是第二梯隊的往前衝,都會被這座碉堡裏打出的子彈血洗。
稍懂戰術常識的人都知道,組織進攻第一梯隊後麵必須要有第二梯隊,第一梯隊突破,第二梯隊鞏固,如果打開突破口但後麵的部隊跟不上來,第一梯隊守不住,進攻犧牲再多人也全是白費。
很快597.9高地上的觀察哨就看到被美國人坑慘了的南朝鮮軍撤下去之後調整部署,抽調了一個連的部隊打算先拿下這個碉堡。
進攻之前南朝鮮軍打了一陣排炮給自己壯膽,炸得碉堡四周硝煙滾滾,就在遮天蔽日的硝煙中,三個人影悄悄地從碉堡裏跑了出來,潛伏在碉堡前麵一條廢棄的戰壕裏。
南朝鮮軍逼近碉堡後見沒有動靜,以為碉堡裏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膽子頓時大了起來,原來貓著腰的家夥都把腰直起來了。
這時,他們的身後突然伸出三支槍口一陣猛掃,碉堡裏又接連不斷地扔出一串手雷,南朝鮮軍前後受敵,打得落花流水。
他們埋伏的站位非常刁鑽,呈一個三角形,加上碉堡裏的正麵火力形成封閉的四邊形,把南朝鮮軍徹底關在火網裏。
這是一次漂亮的小兵群戰鬥。
南朝鮮軍不甘心失敗,他們重新組織了一個連,從四個方向朝著碉堡圍攏過來。
觀察哨目睹了剛剛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後,在步話機裏連聲唿叫:“目標需要炮火支援,需要炮火支援!”
很快,我軍的迫擊炮開火了,由於此時能夠用的迫擊炮所剩不多,炮彈更是金貴,掩護碉堡的火力不強。
但對於堅守碉堡的誌願軍來說這已經是莫大的支持,在我方炮火的掩護下,碉堡裏幾支衝鋒槍打得又準又狠,靠近的敵兵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紛紛倒下。從碉堡裏寥寥幾個誌願軍戰士展現出的戰術素養和單兵素質來看,這並不是普通的誌願軍。
25日這一天,南朝鮮軍不得不始終派出1-2個連的兵力牽製碉堡裏的火力來保障主力部隊對537.7高地的進攻,但這樣無疑使得正麵進攻的力量大為削弱。
就這樣敵人折騰了整整一天,毫無進展,而誌願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聽了597.9高地觀察哨的匯報後崔建功高興地說:“不管是誰打的,都應該授予特等功!”
他立即決定晚上派出通信員試圖和碉堡裏的誌願軍聯係,但敵人封鎖的火力很猛,通信員犧牲了好幾個也沒把消息送過去。
這個位於敵人後方,被幾千個敵軍團團包圍的碉堡就成了孤軍奮戰。
接到南朝鮮軍的報告之後,美國人才終於認識到:在南朝鮮軍進入戰線時,自己的人竟然沒打招唿就撤了,這才讓中國軍隊鑽空子白占了一個碉堡。
這個碉堡必須徹底毀掉,不然隻要南朝鮮軍一集結,就等著給人當靶子。
26日,美軍集中炮火和幾架轟炸機,開始重點攻擊這個碉堡,碉堡不斷中彈起火,碎石飛濺,熊熊燃燒,但南朝鮮軍卻依然不能接近碉堡。而在炮火的縫隙中,可以看到一共有五個誌願軍戰士的身影在閃動,同百倍於他們的敵軍在作戰。
前方陣地的我軍也在豁出全力支援這個碉堡,因為碉堡的位置是固定的,45師的炮兵隻要把炮彈往碉堡四周砸就可以了。
在45師的內部通信中,這個碉堡被稱為“無名陣地”。
就這樣,以“無名陣地”為圓心就形成了一個“火圈”,南朝鮮軍除了和碉堡裏的誌願軍死磕的同時,還要隨時提防抽冷子打過來的迫擊炮彈,進攻的效率低得可憐。
這天,這裏的戰鬥,幾乎比正麵戰線更加激烈。南朝鮮軍穿著墨綠色軍裝的屍體從碉堡周圍鋪開,從空中看去猶如一朵巨大的、墨綠色的死亡之花。
10月27日、28日,圍繞著碉堡的激烈槍炮聲依然連續不斷,美軍把重磅炸彈換成了燃燒彈,想要用高溫把碉堡裏的人活活烤死。
這一招十分狠毒但也見效,因為碉堡的混凝土鋼筋並不隔熱,裏麵的幸存者不得不離開碉堡,和圍上來的南朝鮮軍打起了白刃戰。
就這樣,區區幾名誌願軍勇士據守碉堡和成千倍於己的敵人打了四天四夜,這是十分關鍵的四天,因為南朝鮮軍對我軍正麵的攻擊嚴重受阻,讓45師得到不斷的補充和喘息的機會。
坑道作戰是上甘嶺的關鍵,而美韓軍進行反坑道作戰,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是最重要的。
武器,普通的步兵武器就夠了,炸不掉坑道,炸毀或封住坑道口也可以。誌願軍也有打韓國人的陣地,站不住腳被人從坑道反擊打下去的記錄。解決方案就是把預備隊全撒到陣地上,將韓軍整個堵在了老鼠洞裏,才拿下來。
所以,五位烈士阻擋住了韓國人的第二梯隊,使其不能順利投入到坑道陣地,這個功勞很大。隻有留住了坑道,才有上甘嶺的第二階段作戰順利進行。
10月28日,誌願軍某團四連排長田丙辛帶兩個班的部隊衝到了無名陣地。
就見碉堡的牆上用刺刀刻著五個大字:中國人在此!
然後出現在田丙辛麵前的,首先是堡壘外麵的三位烈士遺體。
一位烈士的遺體保存較好,躺在鴨絨睡袋裏麵,應該是犧牲較早,被其他烈士安置在睡袋裏麵。第二位烈士躺在一堆焦土邊上,身上的新棉衣已經被炮火撕得粉碎,子彈早已打穿了他的雙手,而手裏還有一顆手雷。第三位烈士的遺體在稍遠的地方,周圍敵屍重重疊疊,手指上是手榴彈線圈。
走到堡壘的門口,第四位烈士的遺體在堡壘門口,身上傷痕累累但沒有致命傷,懷裏抱著一根爆破筒。滿懷希望的田排長看到了第五人跪在射擊孔邊上,怒目圓睜,手指還扣在機槍的扳機上。走近才發現,這位烈士也犧牲了。
環顧後發現,這是一個美軍營級指揮所,沒有敵人進來的跡象。也就是說,五位烈士犧牲後,聯合國軍並沒有敢打進這個堡壘來看一下。堡壘周圍,敵人還有二十多具屍體沒運下去。堡壘裏麵的兩位烈士都沒有致命傷,堡壘裏沒有水,在美軍燃燒彈的炙烤下,他們很可能是被渴死的。
有一位烈士留下的筆記上有這麽一段:“吃的是美國餅幹,用的是美國槍,打的是美國子彈,消滅的是美國狼。”
無名陣地的五名烈士基本上是用美國人的裝備打的這幾天戰鬥。我們經常說要是誌願軍有了美國人的裝備,朝鮮戰爭會打成一個什麽樣子,那現在大家看到了,死傷在五名誌願軍烈士麵前的聯合國軍,何止於百倍。
根據情況分析,應該是五位烈士隨增援部隊到了陣地上,但是在猛烈炮火下,夜間地形地貌和白天差距太大,他們沒能找到坑道,卻一路深入了敵軍陣地。正好趕上了美七師和韓二師換防,這個指揮所被放棄了,於是五位誌願軍就潛入了這個堡壘。而且他們很沉得住氣,一直到敵人第二梯隊集結完畢,才一通猛揍,在聯合國軍的嗓子眼深深地紮了一根刺。
由於戰場上不能接迴自己的戰士,確認烈士的身份就成了大問題。從發現的遺物看,五位烈士不止一位識文斷字,可是他們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和部隊的番號。
僅在一位烈士身上的布片上,發現了“山西省”三個字,推測是來自十五軍前身——當年九縱的老戰士。由於上甘嶺上的部隊編製多、變動大、傷亡重,這五位烈士的身份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團。
我們說完五位無名英雄,在把目光轉移到正麵戰場。
韓軍隊的換防,竟意外打破了上甘嶺坑道戰場的僵持局麵。本認為韓軍比美軍戰鬥力弱,但是韓軍東方式的思維,卻把韓國人陰損毒辣壞的一麵全部表現了出來。
韓偽2師在接防當天,成功將誌願軍深達60多米的2號坑道炸斷了半截,兩人被壓死、六人受傷。與此同時,1號坑道的兩個出口也被他們炸塌,碎石淤塞得隻剩下一個碗口大的小孔能夠透氣。
對於向下傾斜的坑道,他們使用迫擊炮進行吊射,但發射的不是普通炮彈,而是毒氣彈和硫磺彈。麵對無法炮擊的洞口,他們先用巨石作為基底,再堆上碎石和泥土,將洞口嚴密封堵。對於周圍沒有巨石的洞口,他們用鐵絲網纏繞成網進行封堵。為了徹底切斷敵人的生路,他們在地麵搜尋坑道的通氣管,沿著通氣管鑿孔並裝藥爆破。
僅僅一天時間,誌願軍的坑道便被炸毀了近30米,四個入口徹底被堵塞和摧毀,造成坑道內4連和8連50餘人傷亡。
無奈之下,第45師炮兵指揮所將四門野炮推上菊亭和菊亭硯陣地,直接瞄準597.9高地的幾個主要坑道口,專門轟擊破壞坑道的韓軍,以掩護坑道口安全。
韓軍依舊無時無刻的對坑道進行破壞,用曲射炮轟炸坑道口,用毒氣罐、硫黃彈往洞裏熏,從坑道頂部鑿眼裝藥爆破,滾來巨石堵住洞口。將鐵絲網纏繞成團堵塞坑道等等。更嚴重的是,坑道部分塌陷,破壞了通訊係統,部分戰士被堵在截斷的坑道內,無法與後方聯係,後方也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無糧無水,可謂絕地。
時間一長兩處高地坑道部隊的處境開始一天天惡化。越打越短的坑道裏堆放著糞便、烈士遺體,空氣中彌漫著硝煙血腥味、毒氣,屍臭,溫度也超過了40度,置身其中的誌願軍戰士就連唿吸一口新鮮空氣都成了奢侈。
更重要的是缺乏補給,饑與渴如同兩把鈍刀子來迴的鋸著戰士們的咽喉,後勤部隊拚著命送進坑道一袋餅幹,卻沒有一個戰士主動去吃,幾乎停止分泌唾液的口腔在那一刻拒絕任何食物的吞咽。
不得已,主坑道的8連長李寶成帶頭喝起了“光榮茶”,也就是尿液。一個人的尿大夥輪著喝,到最後連光榮茶都成了稀缺資源,極度缺水的情況下根本尿不出來,即使尿出一點還得優先給傷員。
朝鮮本來就不是幹旱地區,在表麵陣地時,下雨、溪流都是水源,實在不行渴了抓把樹葉子吃也有點水分。但是在坑道裏,這些通通沒有。而在運輸途中,不管是用水壺還是用水桶,隻要是一炸就毀。
從22日到28日,整整7個晝夜,坑道裏沒接到後方補給的任何物資,當然也包括水。
而坑道裏最痛苦的就是那些轉運不下高地而滯留在坑道裏的傷病員們。趙連壁教授在《上甘嶺戰役戰救治療工作評價》中提到:“一個坑道有時囤積30至50名傷員,最多的擠到90名,坐臥在岩石上衣被不全,擁擠呻吟,空氣汙濁。
甚至蠟燭因缺氧而不能燃燒,再加之潮濕泥濘,血汙汗臭,大小便狼藉,傷口流膿生蛆,傷重犧牲後屍體腐臭,垃圾敗絮,混為一團,敵常向坑道口襲擊,生活的緊張困難已達極點。”
有的傷員疼得實在受不了便忍不住哼幾聲,可剛出聲,旁邊就馬上有傷員製止他,忍住點兒同誌,我們躺這兒什麽也不能幹,可他們還要打仗,別影響他們的情緒。於是大家都死死地用床單堵住嘴有的傷員活活疼死,至死,嘴裏咬住的床單還拽不下來。
537.7高地地形相對簡單,反擊成功率高,因此第45師每反擊上去一次,便趁機抓緊輪換一批堅守坑道的部隊,補充一次彈藥、食品和藥品清理一下坑道環境,所以坑道狀況相對好一些,但是整體局勢依舊嚴峻。
秦基偉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上甘嶺坑道的艱苦卓絕,但他不能撤下部隊,守住坑道是奪取勝利的關鍵一環,這是誌願軍從總部首長到第15軍士兵的共識。
隻有將坑道部隊釘子般釘牢在上甘嶺上死死拖住敵人,才能為勝利贏得時間。
為此秦基偉向軍後勤部和第45師下達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物資送進坑道,火線運輸員一批批地出發又一批批地倒在了路上,整個戰役期間第15軍僅前沿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16人,占傷亡總人數的14.8%。
坑道中的戰士,缺水少糧無藥,最艱苦的時候喝尿為生,在忍饑挨餓一周後,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帶領2名運輸員,終於衝破敵人封鎖線,猶如地獄中走一遭般將3袋蘿卜和一些慰問品帶進了1號坑道。
再後來,情急之下第45師黨委向火線運輸人員懸賞,凡送上去一簍蘋果者,記二等功,戰役中為坑道部隊運送的物資中僅蘋果就達4萬公斤。
運往15軍時炸沒了一批,15軍往前線運輸時炸沒了一批,運輸車輛全部被炸毀後,15軍不得不以單兵背著布袋往坑道裏運輸,最後分到每個坑道,通常隻有一個。這就是教科書中《一個蘋果》所講述的故事。
原定於10月22日結束的秋季戰術反擊戰被延長至11月底。
命令要求第15軍的左右鄰部隊——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65軍和第68軍,在朝鮮中部寬約180公裏的防線上,發起猛烈攻勢,實施戰役配合,全力支援上甘嶺作戰。,
為了全力保障上甘嶺戰役,誌願軍後勤部為第15軍準備了11萬發炮彈,按每門火炮發射300至500發的標準進行分配。後勤部立即組織馬車和人力車,日夜不停地進行搶運,並將僅剩的兩個汽車連全部投入到上甘嶺的彈藥和補給運輸中,確保物資消耗隨時得到補充總之,第15軍需要什麽,就盡全力供應什麽!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從10月21日至29日,坑道部隊夜間主動出擊達158次,其中僅9次失利,其餘均獲成功,累計殲敵2000餘人,大量消耗了敵軍,並極大破壞了敵軍陣地的穩固。
韓軍也沒閑著,在597.9高地表麵陣地日夜不停搶修工事,共修築了70多個永備火力點,部署了14門無後坐力炮和65挺重機槍,構成了完整的火力配係。在一般情況下最多容納兩個連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四個連,還在高地南側的反斜麵部署了兩個連,作為淺縱深的反擊力量。
24日淩晨4點,秦基偉向第三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及誌願軍總部匯報了45師的傷亡情況。隻打了十天,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竟然就拚殘了,放眼整個朝鮮戰場也從未出現如此集中、慘重的傷亡。
25日,第15軍在道德洞召開了作戰會議,這次會議徹底改變了上甘嶺戰役的進程。
除軍領導外,3個師的師長、政委都到會。會上,有人提出,敵人大打出手,勢頭正旺,是不是可以暫避其鋒芒,作戰略退卻。
秦基偉堅定地表示:
目前整個朝鮮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第15軍的光榮。隻要我們咬牙再挺一挺,敵人就比不了這個硬勁。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敵人也可能更困難,這個時候就要較量膽魄和意誌。
3個師長都讚同軍長的意見:
在上甘嶺堅決打下去,跟美國人比這個狠勁兇勁,這是朝鮮戰爭全局的需要。
會議對前段作戰中有關戰術問題作了檢討:
反擊部隊出發地距離目標過遠,在敵方猛烈炮火下,從500~1000米之外接敵衝鋒,運動中被大量殺傷,占領陣地後又無二梯隊源源投入和充分的彈藥供給,實在難以熬過敵方晝夜不停的連續反撲,這是造成反擊恢複陣地容易、擊退敵軍守住陣地困難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我們戰術動作的規律也被敵掌握,反擊時間總是十七時至二十二時,總是先經一次火力急襲,接著就是衝鋒。如此,敵當我火力準備時便準備好攔阻火力,開始對我運動道路及坑道口實施攔阻,殺傷我二梯隊,我火炮延伸,敵人也做好了反衝鋒準備;敵兵力大時,我被迫轉入坑道或反擊失利”。
會議最後確定:
“我之作戰方針是堅決打下去,直至收複陣地”;戰術上采取“打了一個再打一個,小打結合大打”,以不斷的小型反擊消耗敵人,先集中力量對597.9高地實施決定性反擊;反擊兵力,除第45師第133團、第135團外,作為預備隊的第29師第86團、第87團各1個營也要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軍領導同時指示:
“45、29師86、87團作一次切實研究,訂出執行的具體步驟,一定把敵反擊下去。”
26日,第45、第29師師長、政委——崔建功、聶濟峰、張顯揚、王新,聚集在德山峴第45師指揮所內,共同研究反擊作戰問題;配屬第15軍作戰的第12軍第31師政委劉瑄、副師長李長林也參加了會議。這幾個師的指揮員在一起開動腦筋,製訂出反擊方案,然後聯名上報。
27日,王近山和兵團副政委杜義德、參謀長王蘊瑞向第15軍下達作戰指示。
指示指明了當前作戰對朝鮮戰局的重大影響:
經13天戰鬥,給予敵人8000人以上的殺傷,敵人當前雖然還有力量繼續打下去,但其二線僅有第40師可機動使用;如果能把美軍第7師打殘,迫使第40師接替防務,其二線機動部隊就隻剩下3個遭受過嚴重打擊正在整補的師;如果同時也給韓軍第2師以慘重打擊,那就再也沒有部隊來接替它了。這樣,就會使敵人逐步轉入被動。因此,這一戰鬥對朝鮮戰局意義很大。
指示對當前戰場形勢和戰役發展最後結果作了分析:
經13天激戰,第45師傷亡已達4800人,其中陣亡近三分之二,有17個連所剩兵員在25人以下,有的連已經無兵,本身無力繼續下去;第44師用於防禦,第29師除防禦外隻有2個營準備用於反擊,軍、師兩級都沒有預備隊。
因此,兵團將剛從一線換下準備休整的第12軍第31師2個團留下,以第92團作為第44師預備隊,第91團準備繼第45師之後,用於五聖山前沿陣地之反擊爭奪。
此戰越打越艱苦困難,給敵人的殺傷也越大,最後結果,估計有兩個可能:
“一、經過再給敵人以大量殺傷,將敵擊退,陣地全部恢複,但還需要經過一段艱苦困難的鬥爭;二、敵將我一、九兩連陣地占去,爾後,並可能攻我四五四點四及四四八兩點,使我五聖山主陣地暴露,這樣對我極為不利,爾後則困難更多。”
指示明確:“我們的決心堅決打下去,力爭第一個前途。”
為此,提出了6點要求:
一是樹立長期打下去的思想,絕不能操之過急,準備與敵反複爭奪。“有機會則大反擊,無機會則小反擊,以小反擊創造大反擊的條件”,部隊輪番使用,邊補邊打,第91團用上後,第45師加速整補準備繼續作戰。
二是“反擊中的突擊部隊兵力不宜過大,地麵不宜放人過多,衝鋒距離縮短,動作迅速,求得以小的傷亡達到大量殺傷敵人”。
三是發揚“小兵群戰術動作”,夜晚多組織班排小反擊,擾亂和疲勞敵人,不讓其做工事。在組織營連的大反擊時,“反擊時間及出擊道路、兵力大小等不要形成規律為敵掌握”。
四是組織調整好參戰火炮。
五是研究坑道作戰的戰術,盡可能加強坑道內有生力量,利用坑道本身力量適時向敵反擊。“在敵炮擊時,我在坑道內做好準備,炮火停止敵步兵衝鋒時,我以少數步兵小組至班兵力即跳出,以衝鋒槍、手榴彈殺傷,敵被我擊退後,我再退迴坑道,準備打擊敵之再攻,如此反複的殲滅敵人,打退敵人直到敵人不攻了,我再到地麵上構築工事,這樣逐步達到我陣地全部恢複”。
六是其他方向主動以班排小部隊積極活動,牽製敵人,以分散敵之炮火。
指示電最後強調:
“我艱苦,敵亦艱苦;我困難,敵更困難。所以,我們必須以各種辦法去克服困難,克服了困難就可以爭取戰爭的勝利。”
根據已定下的作戰決心、方案和兵團、軍的指示,上甘嶺地區退守坑道部隊堅持坑道作戰,反擊部隊抓緊進行部署調整,準備實施決定性反擊。
上甘嶺位於五聖山南麓,是兩個小山頭,海拔高度不到五聖山主峰的一半。守住這裏,能保住3.7平方公裏的土地,能為五聖山防線提供一個前出陣地,如此而已。
而即使丟了這裏,其後方還要五聖山主峰至高突峴這道高大屏障,別說2個師,就是兩個軍的美軍也拿不下。而美軍之所以要攻擊這裏,就是感覺這裏的位置不那麽重要,且位置突出,比較好打,中國軍隊應該不會死守。
誌願軍方麵由於範弗裏特戰前放出的多枚煙霧彈,15軍的前期防禦重心,並沒有放在上甘嶺上,主力44師以及炮兵部隊,被布置在了五聖山下方的西方山區域,軍長秦基偉認為五聖山地形陡峭不利於聯合國軍機械化部隊行動。
因此用於防守上甘嶺兩處高地的僅有45師兩個連的兵力,其中597.9高地共分12個陣地,由45師135團9連和8連1個排守衛。537.7高地共有9個陣地由135團1營1連駐守。
早在10月22日,也就是美軍攻占表麵陣地那會兒,15軍的上司第三兵團司令王近山就告訴秦基偉,守不住可以退迴五聖山,但是秦基偉的牛脾氣上來,就是不退。
美軍這邊也急了,各大新聞紛紛聚焦此事。
美軍一個師、韓軍兩個師,再加上十多個炮兵營以及數百架飛機的空中火力,合力進攻兩個小山頭卻久攻不下,甚至連國會議員們也開始拿這場戰爭議論紛紛。
美軍格外上心,我方高層自然也密切關注,中央軍委已指示誌司,隨時準備將“戰鬥”升級為“戰役”規模。
因此,上甘嶺的這兩個山頭早已超越了土地或戰線的爭奪,成為了關乎尊嚴的象征。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強者自居的心態大同小異,士兵可以犧牲,彈藥可以耗盡,但國家和軍隊的尊嚴絕不容有失。
上甘嶺戰役能夠堅持到最後勝利,坑道的作用功不可沒。
提到坑道,就不得不提時任15軍參謀長的張蘊鈺將軍。
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美韓聯軍的進攻選擇會是西方山,而不是易守難攻的上甘嶺,隻有張蘊鈺敏銳察覺到了危險信息,他始終認為上甘嶺地區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
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反對聲中,張蘊鈺力排眾議,堅持要在上甘嶺地區建立一套完整的坑道工事,用於防備美軍潛在的進攻風險,其中每個坑道位於陣地的反斜麵位置垂直於山體,內部縱深可達數十米。
正是這一珍貴提議,為誌願軍保存了更多的有生力量,也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早在戰役爆發的前幾個月,駐守五聖山地區的15軍,就已展開了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坑道挖掘工程,並摸索出了“打斜眼、少裝藥、緊填塞、放群炮、快排煙”等先進施工方法,改變了原先壕溝挖在山梁上的做法,挖山洞把兵藏在大山腹部。
駐紮在五聖山上甘嶺的15軍45師,還在上甘嶺開了42個鐵匠爐,利用收集到的廢鐵製品,造鐵錘1000餘把,鋼釺2200餘個,這種廢物利用的本事,簡直讓人歎為觀止。
通過拆除未爆炸的航彈和炮彈,提得炸藥3700餘公斤,靠著這些原始簡陋的材料,挖出合計9000多米長的坑道300餘條,坑道內建立糧庫60多個,彈藥庫60多個,每條坑道都配備了許多暗火力點與觀察哨。
在坑道外,還配置了明火力點、散兵坑、貓耳洞、馬蹄形或弓字型掩體,彼此通過總計5000多米長、160餘條的交通壕相連接,與坑道工事相互掩護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禦網。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共有大小坑道23條,其中,長50~100米的大坑道4條,10~30米的小坑道19條。大坑道是連的坑道,小坑道基本上是前沿班的坑道。在整個戰役過程中,除1條小坑道被飛機投下的重磅炸彈炸毀、6條小坑道因不能利用而暫時放棄外,其他16條大小坑道始終控製在誌願軍手裏。
秦基偉曾在日記中寫道:坑道戰就是當敵人爬到我們的身體上時,我們卻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鑽進了敵人的心髒裏打。
這些坑道的實際模樣並不像後來電影裏顯現的那般寬敞,它們一般高不過1.5米,寬不過1.2米,裏麵空間相當狹窄局促,大部分地方連人員站立都很不便。美軍戰後報告稱,誌願軍在597.9高地有“四通八達的地下堡壘”,其一號大坑道長達2000米,可屯兵1個營以上,顯然是誇大其詞。
不過,坑道對於誌願軍防禦作戰確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作人員掩蔽部,又可作指揮所、彈藥所、救護所;它既是在敵方猛烈火力打擊下保存有生力量的最好的屯兵場所,又是向敵方實施出擊和反擊的良好出發陣地。
誌願軍轉入陣地戰後,坑道便成為整個陣地防禦體係的骨幹成分。坑道與地麵工事相結合,大大增強了防禦部隊抗敵火力毀傷和兵力攻擊的能力,使得建設一條“攻不破的防線”有了可能。
當然,坑道本身也有局限性。陳賡就說過,如果使用不得法,坑道便是墳墓。秦基偉也說過,如果不加強坑道外的作戰,或者防守部隊不是萬不得已時才進入坑道,“就會增加坑道的消極因素”。
上甘嶺的坑道戰鬥,提出兩個重要的戰術問題:
一是在什麽情況下才可退往坑道?
盡管在敵方長時間、高強度的火力毀傷下,防守部隊放棄表麵陣地,退入坑道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絕不能一打就退。但實戰證明,隻有在情況極端不利時,才可退守坑道,退守坑道的時機既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
二是坑道內部隊怎樣與坑道外部隊協同作戰?
坑道內部隊與坑道外部隊的相互支援和配合至關重要。在敵方占據表麵陣地的情況下,坑道內的堅守是不可能長時間、孤立地進行的。實戰證明,坑道外部隊必須以火力和兵力配合坑道內的堅守行動,不僅要指定專門火力掩護和控製坑道口,而且要向占領表麵陣地的敵軍不斷實施反擊,堅決阻止敵方破壞坑道的行動。
同時,還要想方設法向坑道添補後勤補給,給坑道部隊以物資上的接濟和精神上的鼓勵,確保坑道鬥爭能夠長時間的堅持下去,並確保其能在爾後的反擊作戰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當然,這兩個戰術問題並不是一開始就認識到並得到解決的。
由於敵方毀傷火力太強,而上甘嶺兩高地的表麵工事,不到一天就被完全摧毀,防守部隊失去工事依托,不得不很快退進坑道。此後,盡管通過出擊和反擊多次恢複了表麵陣地,但由於始終無法進行有工事依托的作戰,表麵陣地隻能是一遍遍的失而複得、得而複失,無法鞏固。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第二階段一開始,由於軍和兵團後續梯隊尚未調動到位,一線師、團傷亡又大,對表麵陣地的反擊力度逐次減弱,對坑道內部隊支援不夠,致使坑道戰鬥陷於極端困難的境地。
上甘嶺戰役中,通過坑道作戰,我誌願軍在麵對6萬多敵人、3000架飛機、170多輛坦克、300餘門105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地麵工事被全麵摧毀的情況下,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及時給予了迴擊。
在1952年10月21日之後,美軍針對我方的坑道戰,改變了戰術。
占據表麵陣地的美軍使用炸藥炸、硫黃彈熏、噴火器燒等殘酷手段破壞坑道,並以火力封鎖、推土填埋和鐵絲網攔阻等方式封閉坑道口,企圖活活困死坑道內的誌願軍人員。
坑道內生存和作戰條件之惡劣,不身臨其境是難以想象的。
15軍戰後報告對坑道內的情況有這樣一段描述:
日子長久了,等了一天又一天,大反擊仍不來臨,敵人仍舊趴在頭頂上,坑道部隊忍受著想象不到的各種困難和折磨,真是度日如年。
坑道被打短,容量減小,人擠得不能行動,傷員更痛苦,烈士像砌磚一樣壘積起來,蓋上大衣。炮火的震蕩,使坑道點不著燈火硝煙、硫黃、血腥、尿屎和汗膩味使空氣惡濁到不堪忍聞,常引起人員的窒息。在坑道外零下二十度的氣候,而坑道內著單衣還難忍受。
坑道口升起的混濁空氣像工廠的煙囪冒煙,人員必須蹲下以便空氣的流通。因缺水,以尿解渴,飯也吃不進了。就在此情況下,坑道部隊堅持著英勇的戰鬥,輕傷員繼續作戰,重傷員參加擦槍等勤務。
上級命令傷亡過大的連隊撤出坑道,到後麵整補,很多幹部戰士仍堅持不出坑道,他們說:“坑道就是我們的家,還到哪裏去?”他們隻知道勝利就忘卻了死亡,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上甘嶺真是驚天地而泣鬼神。
他們堵在坑道的外部,用炮彈射擊洞口,朝洞中放毒氣和硫磺,甚至用巨石堵住了洞口,想要圍困我軍。
1952年10月23日夜間,我誌願軍45師為了減輕坑道中的壓力,決定組織一個連協同坑道內的另一個連(實際兵力僅相當於一個排)發起反擊,試圖重新奪迴597.9高地的1號和3號陣地。
在135團5連的配合下,8連再一次對597.9高地東北山梁上的第2號和第8號陣地發起反攻。第5連攻擊失利(據說5連是唯一一個上甘嶺戰役中沒有獲得榮譽稱號的連隊),在沒有配合的情況下,8連反複爭奪9次才占領了2號陣地,攻占8號陣地後,全連僅剩下5人。
10月23日晚,由於又無法固守表麵陣地,李保成帶著十幾個傷員和5個戰士繼續退守1號坑道,597.9高地反擊失利。
在堅守坑道的反複拉鋸戰中,8連每天消耗一個班的兵力,最多時補充到140人,最少時,至10月24日淩晨,連長李保成身邊就隻有5個戰士。這是8連第二次被打光,副連長侯有昌右胸被敵機槍子彈擊中,在坑道內4天水米未進,第5天犧牲。
第134團3營8連,一共被打光補充重建了3次,其中第4班重建了4次,班長更換了6次。8連成為了15軍參戰部隊中重建次數最多的連隊。
表麵陣地的反擊失敗,進一步加重了坑道內守軍的壓力。
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於美軍已經占領陣地多日,不僅對地形相當熟悉,而且還修建了工事,並利用了45師的一些防禦設施和坑道,極大地增加了誌願軍反擊的難度。
10月23日,上甘嶺的兩個高地爭奪戰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中央軍委向誌司發出指示,指出該地的戰鬥已升級為戰役規模,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上甘嶺前線的形勢越來越嚴峻,自23日起,坑道部隊每天平均損失一個班。為了彌補兵力,15軍軍長秦基偉不斷從軍部和師部抽調人員增援坑道,連隊、排級甚至班級單位接連被派往前線,軍、師兩級機關幾乎連勤雜人員都已耗盡。
秦基偉采用的這種添油戰術,對前線兵力的增強效果十分有限。
而且,這些非建製部隊抵達前線後,統一指揮問題、步炮協同問題、不同連隊的協同問題都是十分棘手的,導致了很多不應有的傷亡。仗打到現在,美軍在其他方向的進攻已經很弱了,完全可以抽調兵力補充兩高地方向,但秦基偉並沒有這麽做。
10月24日晚,秦基偉派出他的警衛連96人,在由連長、指導員帶領下前往597.9高地一號坑道。指導員王虜是秦基偉太行山時期的警衛員,跟隨秦基偉長達五六年,多次在戰場上冒死掩護過秦基偉。結果該連隊在通過上甘嶺山腳下的炮火封鎖區時,遭受到巨大傷亡,隻有24人到達一號坑道,犧牲的人中就包括王虜。
因此,對於這些非一線部隊來說,在不熟悉戰場地形,而且與其他部隊欠缺配合的情況下參戰,無異於去送死。
上甘嶺兩高地的坑道,雖然在戰前也儲存了一些給養和飲水,但沒想到需要在坑道裏堅持這麽長時間,進入坑道的人員會這麽多,結果,半個月的糧彈儲備5天就耗盡,儲存7天的飲水2天就用完,堅守坑道變得異常困難。
表麵陣地和堅守坑道也是反複拉鋸式進行的。
第15軍和第3兵團領導注視著上甘嶺兩高地拉鋸式的反複爭奪,並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是“繼續同敵人拚消耗呢?還是適可而止”?秦基偉擔心,這樣下去,指戰員心理會發生變化,坑道外部隊的進攻勇氣受挫,坑道內人員的信心和決心也會受到影響。
當夜,他向兵團報告反擊失利的情況。王近山迴電話,提出打與收兩個方案讓他選擇。
以敢打硬仗惡仗著稱的王近山都感到躊躇,可見這一仗打到何等艱苦的程度。
不僅是誌願軍,美軍也很慘。
而美7師傷亡同樣慘重,美軍自己描述8個營(大約4000人)傷亡2000餘人(相當於一半),但中方認為兩處高地共消滅敵軍8000餘人(相當於包括了韓2師)。
10月25日,範弗利特飛抵美第9軍軍部,親自指揮在上甘嶺方向的戰鬥。此時主攻的美第7師在12天內投入全師9個步兵營中的8個,傷亡2000餘人(美軍自己統計,誌願軍統計為自己傷亡4000,殺傷敵軍8000,含韓軍隊)。
範弗利特分析戰局後,認為這個地方的戰鬥模式非常像硫磺島戰役,雙方逐個陣地、逐個坑道的去爭奪,遠程火力效果不佳,拚的是隻能是有生力量的殺傷,不宜再將美軍放在這裏消耗了。所以,他下令美第7師撤下休整,主攻部隊改為韓偽2師,同時調韓偽6師作為總預備隊並負責主攻部隊的右翼。
這個命令的意思就是,美國人的命要更值錢,拚人命的仗就交給韓國人吧。
這一操作讓韓軍當場破了防,韓國在《朝鮮戰爭》一書中這樣寫道:
“當時軍團的這一措施,立刻激起輿論,給人一種隻顧減少美軍傷亡的印象,完全不顧前線的韓軍死活”。
不清楚範弗裏特是怎麽想的,但美國的理由確實很有說服力。畢竟,我們美國原本就是為你們韓國而戰,現在我們已經攻下了高地,讓韓國人來防守,這難道不是合情合理的嗎?
韓偽31團老老實實接手了美軍陣地,而他們的防務空缺則由韓偽2師32團補上。這一變化很快被我軍戰士察覺。8連從1號坑道派出的兩個戰鬥小組,連續炸毀了9號陣地的兩個地堡,結果發現裏麵橫七豎八地躺滿了韓國士兵,瞬間明白美國人早已撤走!
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在指揮所看到,對方黑壓壓一片一片的人頭在炮火掩護衝了上來。突然之間,對方的第二梯隊一片大亂,槍聲突然在敵人的背後打響。
崔建功大喜,連聲說:“打得好,打得好!”過了一會又問:“是哪支部隊穿插過去的?”
大家都說不知道,而且軍長那裏已經沒有可用的部隊了呀!
又問這邊的幾個陣地,也迴話說自己沒有向敵人後方派去過穿插部隊。
597.9高地上的觀察哨看到,原來是南朝鮮軍第二梯隊集合後準備出發的時候,他們背後一座美軍留下的碉堡裏突然射出成串的子彈,直接把南朝鮮軍的隊形打得七零八落。
由於戰場的白天是美軍空中力量的天下,守在坑道裏的誌願軍往往選擇在晚上阻止反擊收複陣地。被誌願軍的夜戰打怕了的美軍隻好連夜在自己控製的幾個高地上修起了一批碉堡。
怕死的美國人把碉堡修得非常堅固,他們用了高強度的特種混凝土,普通的迫擊炮打上去隻能留下一個白坑,就算是105mm的榴彈炮也隻能給它鬆鬆筋骨。
偏偏這座碉堡的位置又非常關鍵,它正好卡在南朝鮮軍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之間的必經之路上,無論是第一梯隊的往後撤還是第二梯隊的往前衝,都會被這座碉堡裏打出的子彈血洗。
稍懂戰術常識的人都知道,組織進攻第一梯隊後麵必須要有第二梯隊,第一梯隊突破,第二梯隊鞏固,如果打開突破口但後麵的部隊跟不上來,第一梯隊守不住,進攻犧牲再多人也全是白費。
很快597.9高地上的觀察哨就看到被美國人坑慘了的南朝鮮軍撤下去之後調整部署,抽調了一個連的部隊打算先拿下這個碉堡。
進攻之前南朝鮮軍打了一陣排炮給自己壯膽,炸得碉堡四周硝煙滾滾,就在遮天蔽日的硝煙中,三個人影悄悄地從碉堡裏跑了出來,潛伏在碉堡前麵一條廢棄的戰壕裏。
南朝鮮軍逼近碉堡後見沒有動靜,以為碉堡裏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膽子頓時大了起來,原來貓著腰的家夥都把腰直起來了。
這時,他們的身後突然伸出三支槍口一陣猛掃,碉堡裏又接連不斷地扔出一串手雷,南朝鮮軍前後受敵,打得落花流水。
他們埋伏的站位非常刁鑽,呈一個三角形,加上碉堡裏的正麵火力形成封閉的四邊形,把南朝鮮軍徹底關在火網裏。
這是一次漂亮的小兵群戰鬥。
南朝鮮軍不甘心失敗,他們重新組織了一個連,從四個方向朝著碉堡圍攏過來。
觀察哨目睹了剛剛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後,在步話機裏連聲唿叫:“目標需要炮火支援,需要炮火支援!”
很快,我軍的迫擊炮開火了,由於此時能夠用的迫擊炮所剩不多,炮彈更是金貴,掩護碉堡的火力不強。
但對於堅守碉堡的誌願軍來說這已經是莫大的支持,在我方炮火的掩護下,碉堡裏幾支衝鋒槍打得又準又狠,靠近的敵兵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紛紛倒下。從碉堡裏寥寥幾個誌願軍戰士展現出的戰術素養和單兵素質來看,這並不是普通的誌願軍。
25日這一天,南朝鮮軍不得不始終派出1-2個連的兵力牽製碉堡裏的火力來保障主力部隊對537.7高地的進攻,但這樣無疑使得正麵進攻的力量大為削弱。
就這樣敵人折騰了整整一天,毫無進展,而誌願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聽了597.9高地觀察哨的匯報後崔建功高興地說:“不管是誰打的,都應該授予特等功!”
他立即決定晚上派出通信員試圖和碉堡裏的誌願軍聯係,但敵人封鎖的火力很猛,通信員犧牲了好幾個也沒把消息送過去。
這個位於敵人後方,被幾千個敵軍團團包圍的碉堡就成了孤軍奮戰。
接到南朝鮮軍的報告之後,美國人才終於認識到:在南朝鮮軍進入戰線時,自己的人竟然沒打招唿就撤了,這才讓中國軍隊鑽空子白占了一個碉堡。
這個碉堡必須徹底毀掉,不然隻要南朝鮮軍一集結,就等著給人當靶子。
26日,美軍集中炮火和幾架轟炸機,開始重點攻擊這個碉堡,碉堡不斷中彈起火,碎石飛濺,熊熊燃燒,但南朝鮮軍卻依然不能接近碉堡。而在炮火的縫隙中,可以看到一共有五個誌願軍戰士的身影在閃動,同百倍於他們的敵軍在作戰。
前方陣地的我軍也在豁出全力支援這個碉堡,因為碉堡的位置是固定的,45師的炮兵隻要把炮彈往碉堡四周砸就可以了。
在45師的內部通信中,這個碉堡被稱為“無名陣地”。
就這樣,以“無名陣地”為圓心就形成了一個“火圈”,南朝鮮軍除了和碉堡裏的誌願軍死磕的同時,還要隨時提防抽冷子打過來的迫擊炮彈,進攻的效率低得可憐。
這天,這裏的戰鬥,幾乎比正麵戰線更加激烈。南朝鮮軍穿著墨綠色軍裝的屍體從碉堡周圍鋪開,從空中看去猶如一朵巨大的、墨綠色的死亡之花。
10月27日、28日,圍繞著碉堡的激烈槍炮聲依然連續不斷,美軍把重磅炸彈換成了燃燒彈,想要用高溫把碉堡裏的人活活烤死。
這一招十分狠毒但也見效,因為碉堡的混凝土鋼筋並不隔熱,裏麵的幸存者不得不離開碉堡,和圍上來的南朝鮮軍打起了白刃戰。
就這樣,區區幾名誌願軍勇士據守碉堡和成千倍於己的敵人打了四天四夜,這是十分關鍵的四天,因為南朝鮮軍對我軍正麵的攻擊嚴重受阻,讓45師得到不斷的補充和喘息的機會。
坑道作戰是上甘嶺的關鍵,而美韓軍進行反坑道作戰,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是最重要的。
武器,普通的步兵武器就夠了,炸不掉坑道,炸毀或封住坑道口也可以。誌願軍也有打韓國人的陣地,站不住腳被人從坑道反擊打下去的記錄。解決方案就是把預備隊全撒到陣地上,將韓軍整個堵在了老鼠洞裏,才拿下來。
所以,五位烈士阻擋住了韓國人的第二梯隊,使其不能順利投入到坑道陣地,這個功勞很大。隻有留住了坑道,才有上甘嶺的第二階段作戰順利進行。
10月28日,誌願軍某團四連排長田丙辛帶兩個班的部隊衝到了無名陣地。
就見碉堡的牆上用刺刀刻著五個大字:中國人在此!
然後出現在田丙辛麵前的,首先是堡壘外麵的三位烈士遺體。
一位烈士的遺體保存較好,躺在鴨絨睡袋裏麵,應該是犧牲較早,被其他烈士安置在睡袋裏麵。第二位烈士躺在一堆焦土邊上,身上的新棉衣已經被炮火撕得粉碎,子彈早已打穿了他的雙手,而手裏還有一顆手雷。第三位烈士的遺體在稍遠的地方,周圍敵屍重重疊疊,手指上是手榴彈線圈。
走到堡壘的門口,第四位烈士的遺體在堡壘門口,身上傷痕累累但沒有致命傷,懷裏抱著一根爆破筒。滿懷希望的田排長看到了第五人跪在射擊孔邊上,怒目圓睜,手指還扣在機槍的扳機上。走近才發現,這位烈士也犧牲了。
環顧後發現,這是一個美軍營級指揮所,沒有敵人進來的跡象。也就是說,五位烈士犧牲後,聯合國軍並沒有敢打進這個堡壘來看一下。堡壘周圍,敵人還有二十多具屍體沒運下去。堡壘裏麵的兩位烈士都沒有致命傷,堡壘裏沒有水,在美軍燃燒彈的炙烤下,他們很可能是被渴死的。
有一位烈士留下的筆記上有這麽一段:“吃的是美國餅幹,用的是美國槍,打的是美國子彈,消滅的是美國狼。”
無名陣地的五名烈士基本上是用美國人的裝備打的這幾天戰鬥。我們經常說要是誌願軍有了美國人的裝備,朝鮮戰爭會打成一個什麽樣子,那現在大家看到了,死傷在五名誌願軍烈士麵前的聯合國軍,何止於百倍。
根據情況分析,應該是五位烈士隨增援部隊到了陣地上,但是在猛烈炮火下,夜間地形地貌和白天差距太大,他們沒能找到坑道,卻一路深入了敵軍陣地。正好趕上了美七師和韓二師換防,這個指揮所被放棄了,於是五位誌願軍就潛入了這個堡壘。而且他們很沉得住氣,一直到敵人第二梯隊集結完畢,才一通猛揍,在聯合國軍的嗓子眼深深地紮了一根刺。
由於戰場上不能接迴自己的戰士,確認烈士的身份就成了大問題。從發現的遺物看,五位烈士不止一位識文斷字,可是他們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和部隊的番號。
僅在一位烈士身上的布片上,發現了“山西省”三個字,推測是來自十五軍前身——當年九縱的老戰士。由於上甘嶺上的部隊編製多、變動大、傷亡重,這五位烈士的身份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團。
我們說完五位無名英雄,在把目光轉移到正麵戰場。
韓軍隊的換防,竟意外打破了上甘嶺坑道戰場的僵持局麵。本認為韓軍比美軍戰鬥力弱,但是韓軍東方式的思維,卻把韓國人陰損毒辣壞的一麵全部表現了出來。
韓偽2師在接防當天,成功將誌願軍深達60多米的2號坑道炸斷了半截,兩人被壓死、六人受傷。與此同時,1號坑道的兩個出口也被他們炸塌,碎石淤塞得隻剩下一個碗口大的小孔能夠透氣。
對於向下傾斜的坑道,他們使用迫擊炮進行吊射,但發射的不是普通炮彈,而是毒氣彈和硫磺彈。麵對無法炮擊的洞口,他們先用巨石作為基底,再堆上碎石和泥土,將洞口嚴密封堵。對於周圍沒有巨石的洞口,他們用鐵絲網纏繞成網進行封堵。為了徹底切斷敵人的生路,他們在地麵搜尋坑道的通氣管,沿著通氣管鑿孔並裝藥爆破。
僅僅一天時間,誌願軍的坑道便被炸毀了近30米,四個入口徹底被堵塞和摧毀,造成坑道內4連和8連50餘人傷亡。
無奈之下,第45師炮兵指揮所將四門野炮推上菊亭和菊亭硯陣地,直接瞄準597.9高地的幾個主要坑道口,專門轟擊破壞坑道的韓軍,以掩護坑道口安全。
韓軍依舊無時無刻的對坑道進行破壞,用曲射炮轟炸坑道口,用毒氣罐、硫黃彈往洞裏熏,從坑道頂部鑿眼裝藥爆破,滾來巨石堵住洞口。將鐵絲網纏繞成團堵塞坑道等等。更嚴重的是,坑道部分塌陷,破壞了通訊係統,部分戰士被堵在截斷的坑道內,無法與後方聯係,後方也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無糧無水,可謂絕地。
時間一長兩處高地坑道部隊的處境開始一天天惡化。越打越短的坑道裏堆放著糞便、烈士遺體,空氣中彌漫著硝煙血腥味、毒氣,屍臭,溫度也超過了40度,置身其中的誌願軍戰士就連唿吸一口新鮮空氣都成了奢侈。
更重要的是缺乏補給,饑與渴如同兩把鈍刀子來迴的鋸著戰士們的咽喉,後勤部隊拚著命送進坑道一袋餅幹,卻沒有一個戰士主動去吃,幾乎停止分泌唾液的口腔在那一刻拒絕任何食物的吞咽。
不得已,主坑道的8連長李寶成帶頭喝起了“光榮茶”,也就是尿液。一個人的尿大夥輪著喝,到最後連光榮茶都成了稀缺資源,極度缺水的情況下根本尿不出來,即使尿出一點還得優先給傷員。
朝鮮本來就不是幹旱地區,在表麵陣地時,下雨、溪流都是水源,實在不行渴了抓把樹葉子吃也有點水分。但是在坑道裏,這些通通沒有。而在運輸途中,不管是用水壺還是用水桶,隻要是一炸就毀。
從22日到28日,整整7個晝夜,坑道裏沒接到後方補給的任何物資,當然也包括水。
而坑道裏最痛苦的就是那些轉運不下高地而滯留在坑道裏的傷病員們。趙連壁教授在《上甘嶺戰役戰救治療工作評價》中提到:“一個坑道有時囤積30至50名傷員,最多的擠到90名,坐臥在岩石上衣被不全,擁擠呻吟,空氣汙濁。
甚至蠟燭因缺氧而不能燃燒,再加之潮濕泥濘,血汙汗臭,大小便狼藉,傷口流膿生蛆,傷重犧牲後屍體腐臭,垃圾敗絮,混為一團,敵常向坑道口襲擊,生活的緊張困難已達極點。”
有的傷員疼得實在受不了便忍不住哼幾聲,可剛出聲,旁邊就馬上有傷員製止他,忍住點兒同誌,我們躺這兒什麽也不能幹,可他們還要打仗,別影響他們的情緒。於是大家都死死地用床單堵住嘴有的傷員活活疼死,至死,嘴裏咬住的床單還拽不下來。
537.7高地地形相對簡單,反擊成功率高,因此第45師每反擊上去一次,便趁機抓緊輪換一批堅守坑道的部隊,補充一次彈藥、食品和藥品清理一下坑道環境,所以坑道狀況相對好一些,但是整體局勢依舊嚴峻。
秦基偉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上甘嶺坑道的艱苦卓絕,但他不能撤下部隊,守住坑道是奪取勝利的關鍵一環,這是誌願軍從總部首長到第15軍士兵的共識。
隻有將坑道部隊釘子般釘牢在上甘嶺上死死拖住敵人,才能為勝利贏得時間。
為此秦基偉向軍後勤部和第45師下達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物資送進坑道,火線運輸員一批批地出發又一批批地倒在了路上,整個戰役期間第15軍僅前沿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16人,占傷亡總人數的14.8%。
坑道中的戰士,缺水少糧無藥,最艱苦的時候喝尿為生,在忍饑挨餓一周後,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帶領2名運輸員,終於衝破敵人封鎖線,猶如地獄中走一遭般將3袋蘿卜和一些慰問品帶進了1號坑道。
再後來,情急之下第45師黨委向火線運輸人員懸賞,凡送上去一簍蘋果者,記二等功,戰役中為坑道部隊運送的物資中僅蘋果就達4萬公斤。
運往15軍時炸沒了一批,15軍往前線運輸時炸沒了一批,運輸車輛全部被炸毀後,15軍不得不以單兵背著布袋往坑道裏運輸,最後分到每個坑道,通常隻有一個。這就是教科書中《一個蘋果》所講述的故事。
原定於10月22日結束的秋季戰術反擊戰被延長至11月底。
命令要求第15軍的左右鄰部隊——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65軍和第68軍,在朝鮮中部寬約180公裏的防線上,發起猛烈攻勢,實施戰役配合,全力支援上甘嶺作戰。,
為了全力保障上甘嶺戰役,誌願軍後勤部為第15軍準備了11萬發炮彈,按每門火炮發射300至500發的標準進行分配。後勤部立即組織馬車和人力車,日夜不停地進行搶運,並將僅剩的兩個汽車連全部投入到上甘嶺的彈藥和補給運輸中,確保物資消耗隨時得到補充總之,第15軍需要什麽,就盡全力供應什麽!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從10月21日至29日,坑道部隊夜間主動出擊達158次,其中僅9次失利,其餘均獲成功,累計殲敵2000餘人,大量消耗了敵軍,並極大破壞了敵軍陣地的穩固。
韓軍也沒閑著,在597.9高地表麵陣地日夜不停搶修工事,共修築了70多個永備火力點,部署了14門無後坐力炮和65挺重機槍,構成了完整的火力配係。在一般情況下最多容納兩個連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四個連,還在高地南側的反斜麵部署了兩個連,作為淺縱深的反擊力量。
24日淩晨4點,秦基偉向第三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及誌願軍總部匯報了45師的傷亡情況。隻打了十天,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竟然就拚殘了,放眼整個朝鮮戰場也從未出現如此集中、慘重的傷亡。
25日,第15軍在道德洞召開了作戰會議,這次會議徹底改變了上甘嶺戰役的進程。
除軍領導外,3個師的師長、政委都到會。會上,有人提出,敵人大打出手,勢頭正旺,是不是可以暫避其鋒芒,作戰略退卻。
秦基偉堅定地表示:
目前整個朝鮮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第15軍的光榮。隻要我們咬牙再挺一挺,敵人就比不了這個硬勁。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敵人也可能更困難,這個時候就要較量膽魄和意誌。
3個師長都讚同軍長的意見:
在上甘嶺堅決打下去,跟美國人比這個狠勁兇勁,這是朝鮮戰爭全局的需要。
會議對前段作戰中有關戰術問題作了檢討:
反擊部隊出發地距離目標過遠,在敵方猛烈炮火下,從500~1000米之外接敵衝鋒,運動中被大量殺傷,占領陣地後又無二梯隊源源投入和充分的彈藥供給,實在難以熬過敵方晝夜不停的連續反撲,這是造成反擊恢複陣地容易、擊退敵軍守住陣地困難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我們戰術動作的規律也被敵掌握,反擊時間總是十七時至二十二時,總是先經一次火力急襲,接著就是衝鋒。如此,敵當我火力準備時便準備好攔阻火力,開始對我運動道路及坑道口實施攔阻,殺傷我二梯隊,我火炮延伸,敵人也做好了反衝鋒準備;敵兵力大時,我被迫轉入坑道或反擊失利”。
會議最後確定:
“我之作戰方針是堅決打下去,直至收複陣地”;戰術上采取“打了一個再打一個,小打結合大打”,以不斷的小型反擊消耗敵人,先集中力量對597.9高地實施決定性反擊;反擊兵力,除第45師第133團、第135團外,作為預備隊的第29師第86團、第87團各1個營也要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軍領導同時指示:
“45、29師86、87團作一次切實研究,訂出執行的具體步驟,一定把敵反擊下去。”
26日,第45、第29師師長、政委——崔建功、聶濟峰、張顯揚、王新,聚集在德山峴第45師指揮所內,共同研究反擊作戰問題;配屬第15軍作戰的第12軍第31師政委劉瑄、副師長李長林也參加了會議。這幾個師的指揮員在一起開動腦筋,製訂出反擊方案,然後聯名上報。
27日,王近山和兵團副政委杜義德、參謀長王蘊瑞向第15軍下達作戰指示。
指示指明了當前作戰對朝鮮戰局的重大影響:
經13天戰鬥,給予敵人8000人以上的殺傷,敵人當前雖然還有力量繼續打下去,但其二線僅有第40師可機動使用;如果能把美軍第7師打殘,迫使第40師接替防務,其二線機動部隊就隻剩下3個遭受過嚴重打擊正在整補的師;如果同時也給韓軍第2師以慘重打擊,那就再也沒有部隊來接替它了。這樣,就會使敵人逐步轉入被動。因此,這一戰鬥對朝鮮戰局意義很大。
指示對當前戰場形勢和戰役發展最後結果作了分析:
經13天激戰,第45師傷亡已達4800人,其中陣亡近三分之二,有17個連所剩兵員在25人以下,有的連已經無兵,本身無力繼續下去;第44師用於防禦,第29師除防禦外隻有2個營準備用於反擊,軍、師兩級都沒有預備隊。
因此,兵團將剛從一線換下準備休整的第12軍第31師2個團留下,以第92團作為第44師預備隊,第91團準備繼第45師之後,用於五聖山前沿陣地之反擊爭奪。
此戰越打越艱苦困難,給敵人的殺傷也越大,最後結果,估計有兩個可能:
“一、經過再給敵人以大量殺傷,將敵擊退,陣地全部恢複,但還需要經過一段艱苦困難的鬥爭;二、敵將我一、九兩連陣地占去,爾後,並可能攻我四五四點四及四四八兩點,使我五聖山主陣地暴露,這樣對我極為不利,爾後則困難更多。”
指示明確:“我們的決心堅決打下去,力爭第一個前途。”
為此,提出了6點要求:
一是樹立長期打下去的思想,絕不能操之過急,準備與敵反複爭奪。“有機會則大反擊,無機會則小反擊,以小反擊創造大反擊的條件”,部隊輪番使用,邊補邊打,第91團用上後,第45師加速整補準備繼續作戰。
二是“反擊中的突擊部隊兵力不宜過大,地麵不宜放人過多,衝鋒距離縮短,動作迅速,求得以小的傷亡達到大量殺傷敵人”。
三是發揚“小兵群戰術動作”,夜晚多組織班排小反擊,擾亂和疲勞敵人,不讓其做工事。在組織營連的大反擊時,“反擊時間及出擊道路、兵力大小等不要形成規律為敵掌握”。
四是組織調整好參戰火炮。
五是研究坑道作戰的戰術,盡可能加強坑道內有生力量,利用坑道本身力量適時向敵反擊。“在敵炮擊時,我在坑道內做好準備,炮火停止敵步兵衝鋒時,我以少數步兵小組至班兵力即跳出,以衝鋒槍、手榴彈殺傷,敵被我擊退後,我再退迴坑道,準備打擊敵之再攻,如此反複的殲滅敵人,打退敵人直到敵人不攻了,我再到地麵上構築工事,這樣逐步達到我陣地全部恢複”。
六是其他方向主動以班排小部隊積極活動,牽製敵人,以分散敵之炮火。
指示電最後強調:
“我艱苦,敵亦艱苦;我困難,敵更困難。所以,我們必須以各種辦法去克服困難,克服了困難就可以爭取戰爭的勝利。”
根據已定下的作戰決心、方案和兵團、軍的指示,上甘嶺地區退守坑道部隊堅持坑道作戰,反擊部隊抓緊進行部署調整,準備實施決定性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