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初期,誌願軍所裝備的高射炮多為繳獲自日軍的八八式75毫米高炮和九八式20毫米高炮,作戰能力相對較弱。


    高炮1團3營的3個高炮連在雲山戰鬥中英勇支援,雖然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但僅擊落了2架敵機,最終這3個連的高炮幾乎全部被摧毀,11名戰士英勇犧牲。


    然而,形勢很快發生了轉變。


    1950年11月,麥克阿瑟調集大量飛機對鴨綠江上的四座大橋進行轟炸,卻遭遇了剛剛部署到位的誌願軍蘇製高炮嚴密火力網。交戰首日,誌願軍高炮17團便成功擊落4架敵機。隨後,美軍海空力量悉數登場,包括f-51、f-4u、ad-1等螺旋槳戰機,以及f-80、f-84等噴氣式戰機,甚至b-29戰略轟炸機也輪番上陣,持續轟炸了整整一個月。


    然而,四座大橋巋然不動,反倒是美國飛機被我高射炮兵擊落了18架,另有百餘架受損。最終,美軍無奈放棄了對鴨綠江大橋的攻擊計劃。


    這些武器裝備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從蘇聯購買的。


    一門高炮的價格就高達數萬盧布。而高炮隻是建設防空網眾多環節中的一個環節,像搜索雷達、火控雷達、對空指揮儀、殲擊機、探照燈以及人員培訓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現代化的防空網完全是用資金堆砌出來的。


    金錢並非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行不通的。


    幸運的是,誌願軍得到了新生共和國強大的物資支持。


    1953年,中國的財政收入達到213.24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約81.5億,1953年匯率:1美元=2.617元人民幣)。而相比之下,民國時期財政收入最高的1936年,其收入還不足2億美元。


    1953年,中國鋼產量已達到177萬噸,這一數字相當於日本在1920年代的鋼產量水平。相比之下,1935年國民黨結束所謂“黃金十年”時,其控製地區的鋼產量僅有5萬噸。


    這是五億中國人民通過驅除寄生蟲與吸血鬼,建立現代化政權所創造的奇跡。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陸續派遣了4個野戰高炮師、21個城防高炮團、60個獨立高炮營、1個探照燈團、5個探照燈營和4個雷達站,參戰人數接近十萬。


    空軍先後派出了9個師18個團的殲擊機部隊,以及2個轟炸機師的部分部隊輪流參戰,一線兵力始終保持在3至4個師、6至8個團之間。蘇聯空軍則派遣了12個殲擊機師、4個高炮團和2個探照燈團參與輪戰,前線的殲擊機數量穩定在170至240架之間。


    根據戰後美國海軍和空軍公布的數據,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空軍損失了1466架戰鬥機,而美國海軍損失了1248架戰鬥機。包括其他國家的損失在內,“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中總計損失了超過3000架飛機。


    1952年5月31日,範弗裏特在記者招待會上坦承:“盡管‘聯合國軍’的空軍和海軍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試圖切斷共軍的補給線,但共產黨軍隊憑借難以置信的堅韌毅力,仍然成功將物資送達前線,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跡。”


    在1953年夏季攻勢前,洪學智已在前線儲備了24.8萬噸糧食和12.38萬噸彈藥。


    金城反擊戰中,誌願軍動用了1094門大炮,在重點戰區每公裏配置120門大炮,這一密度已達到了蘇德戰場的常規水平。在金城戰役的28分鍾炮火準備階段,誌願軍向聯合國軍陣地傾瀉了1900噸炮彈。


    在戰爭後期,中國人民誌願軍各部隊配備了更多的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尤其是從蘇聯引進的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威力巨大,在戰場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位老同誌在迴憶文章中描述了喀秋莎炮的強大威力。


    他提到,蘇聯製造的喀秋莎火箭炮炮彈體積龐大,可同時裝填16發炮彈,分為上下兩排,通過電發火點燃發射。在短短一秒鍾內,16發炮彈就如同16條火龍般飛向敵人的陣地,呈梅花形散落開來,殺傷力和震撼力都極其強大。


    炮彈落地半徑50米範圍內,即便敵人躲在掩體中也難以幸免,一樣會被震得七竅流血、昏迷不醒。當時,敵人曾汙蔑我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了原子武器,其實那正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


    接下來再談一談誌願軍的空軍。


    1950年10月13日,駐上海的蘇聯空軍部隊準備迴國,向中國有償移交了該部隊使用的38架米格-15戰鬥機,以及其他一些作戰飛機。與此同時,東北地區的別洛夫部隊也向中方移交了122架米格-15。


    蘇軍之所以在此時移交米格15,原因是他們即將換裝更為先進的米格15比斯。這款機型是米格15的重大改進版本,整體性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這是中國最早獲得的一批米格15。


    1951年初,蘇聯在推銷米格9戰鬥機被拒絕後,在同年6月至8月期間,向中國無償提供了372架米格15戰鬥機。


    1951年底,中國再次采購了244架米格15戰鬥機。


    截至1951年底,中國共接收了654架米格15戰鬥機,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8個空軍師。


    1951年12月,中、蘇、朝三國的空軍統一由中朝聯合空軍司令部指揮,編製包括蘇聯空軍的3個師、中國空軍的4個師以及朝鮮空軍的1個師。此外,中國還在第二、三線機場部署了4個空軍師,主要任務是為前線機場提供防空掩護。


    1951年1月21日上午,美國空軍出動20架f-84戰鬥機,對平壤至新安州一線的鐵路進行轟炸。中國誌願軍空軍第4師師長方子翼命令第10團28大隊大隊長李漢率領6架米格-15殲擊機起飛迎戰。


    在安州地區,雙方相遇時,f-84戰機正在對清川江橋實施俯衝轟炸。理論上,誌願軍此時占據了高度和視野的優勢,原本是一次極好的戰機。然而,誌願軍過早開火,暴露了位置,導致美軍迅速察覺。美軍戰機立即中止轟炸,隨即垂直爬升,並分成兩組行動,一組迎麵對誌願軍發動進攻,另一組則向南方撤離。


    李漢率隊追擊南逃的美軍飛機,並成功擊傷其中一架。然而在追擊過程中,6號機飛行員趙誌財不幸被美軍擊傷,他在跳傘時因高度過低而英勇犧牲。


    以上所述正是早期誌願軍空軍與美軍交鋒的縮影。空戰與陸戰截然不同,並非隻要給你一把好槍,幾天後便能熟練掌握。盡管誌願軍裝備的飛機性能優於大多數美軍戰機,但由於作戰經驗不足,戰損比顯得不夠理想。


    盡管如此,誌願軍空軍依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蘇空軍的頻繁攔截,很快迫使美軍戰鬥轟炸機的活動範圍退至清川江以南,並使得b29戰略轟炸機機群從1951年10月開始轉入夜間行動。


    在這場長達10個月的絞殺戰中,誌願軍空軍成功擊落了122架美軍飛機,並擊傷了41架。其中,美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戴維斯少校也在與中國飛行員的交戰中被擊落並喪命。


    自1952年初起,誌願軍的補給問題基本通過以上四個措施得以解決。


    1952年5月31日,範弗利特在漢城的記者會上無奈地承認:“盡管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竭盡全力,試圖切斷共產黨的補給線,但共產黨憑借著難以想象的頑強毅力,依然將物資運送到前線,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跡”;“被炸毀的鐵路,很少有無法在24小時內修複的”;“絞殺戰的結果令人感到失望”。


    中國人民誌願軍與朝鮮軍民攜手,經過十個月的反“絞殺戰”,成功突破了美國空軍的空中封鎖。從此,誌願軍後方交通線全麵貫通,縱橫交織,形成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基本解決了作戰物資的補給運輸難題,取得了戰略性的重大勝利。


    在這場戰鬥中,誌願軍付出了2300餘人的傷亡代價,損失了超過80架飛機、30多門高射炮、502台機車以及4550輛車輛。地麵部隊和空軍部隊總共擊落了359架敵機,並重創了888架敵機。


    當時,中國幾乎所有的高射炮部隊都進入朝鮮參戰,共有4個師、3個團和50個營,分別負責前線和後方的掩護任務。


    此外,在反絞殺戰中有一位女戰士必須要專門提一下,她就是解秀梅。


    1951年11月30日下午,解秀梅剛從山上打柴迴來,迴營路上,忽然遇到了9架來勢兇猛的敵機。敵機接二連三地低空俯衝,在誌願軍病房附近投下炸彈,手術所的房子被大火包圍,空氣中是飛揚的塵土和硝煙,死亡逼近。


    所有的人員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了轉移。


    大家在幫助一個又一個傷員陸續轉移後,才忽然發現,身負重傷的605團排長李永華不在其中。解秀梅得知李永華沒有轉移,毫不猶豫地衝進熊熊大火的屋子,冒著被滾滾濃煙和肆虐火舌吞噬的危險,奮不顧身地把李永華背了出來。


    剛出門外三四步,\"嘭、嘭\",兩個汽油彈落在手術所的房頂上。頓時房子被衝天大火吞沒。火星濺了他們一身。


    解秀梅急忙撲滅了李永華身上的火焰,背起他就跑。


    這時,敵機更加瘋狂起來。成串的炸彈驚天動地般落在他們的周圍。李永華生怕在這種萬分危險境地裏自己連累了她,便急促地催她:“快放下我,趕緊隱蔽!”解秀梅一心要將李永華救出去,咬緊牙關,全然不顧自己的性命,堅決地說:“我的任務就是保護你。”


    解秀梅背著李永華艱難前行,隻見山上煙火彌漫,什麽也看不見,衝出一段路後解秀梅在磕磕絆絆中不慎摔倒在地。敵機還在不停地轟炸,路過的房子火光衝天。


    衣服著火了,解秀梅急忙把火撲滅,背起李永華又繼續往前奔跑。敵機發現了他們,對準他們俯衝轟炸起來。


    在撤離的最後時刻,突然,一顆炸彈直向解秀梅的頭頂上落下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解秀梅馬上放下傷員,轉身迅速把他壓在身下,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以免他遭受傷害。


    炸彈投下來後,氣浪衝天,飛起的碎石和土塊把他們埋了起來。解秀梅的棉衣棉褲被打破好幾處,胳膊也受了傷,手上流滿了鮮血,李永華安然無恙。


    解秀梅顧不得傷痛,奮勇爬起來,又背起李永華使盡全力趕快向前跑。終於把李永華背到了山地防空洞。李永華得救了,解秀梅卻渾身無力地癱軟在了地上。


    解秀梅舍生忘死勇敢救出重傷員的英雄事跡,在朝鮮戰場上廣泛傳頌。


    1951年,解秀梅榮獲誌願軍總部為她記“一等功”英雄稱號,同年,經過戰火的洗禮與考驗,解秀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2年1月18日,解秀梅作為誌願軍歸國代表團成員,迴國匯報。5月23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解秀梅榮幸地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1952年5月25日,女戰鬥英雄解秀梅鬥誌昂揚地重返朝鮮戰場前線。


    10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在平壤隆重召開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國作戰兩周年紀念大會。解秀梅作為誌願軍代表,榮幸地向金日成舉杯敬酒,金日成親自宣布,授予解秀梅朝鮮最高榮譽勳章——國旗勳章。


    在盡人皆知、廣受喜愛的電影《英雄兒女》中,就有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麵:英雄王成的妹妹王芳在前線慰問中,突然遭到敵機的轟炸。危急時刻,王芳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了戰友老李同誌,而她自己卻受了重傷。


    更感人的是王芳那曲“風煙滾滾唱英雄”的《英雄讚歌》響徹中華大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解秀梅就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芳的真實原型。


    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前後總共產生了154名一等功臣,解秀梅則是其中唯一的女戰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