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異常艱苦的戰爭,交戰雙方的經濟力量和軍事裝備異常懸殊。


    我們麵臨的對手,是擁有高度現代化技術裝備的美軍。


    美國是高度工業化的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力量居世界首位。其軍隊擁有高度現代化的技術裝備。


    它把自己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大部分兵力投入戰爭,並且運用了除原子技術以外的現代軍事技術的一切成果。


    在長期的國內戰爭中,我軍習慣於從敵人手中繳獲所需的武器裝備,從戰區群眾中征集所需的衣食和物資,這就是所謂的“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


    而在朝鮮戰場,地域狹小,又經曆戰爭洗劫,作戰地區群眾所剩無幾,誌願軍作戰物資靠就地征集極為困難,而美軍敗退後即使有作戰物資丟棄,也常將其炸毀,誌願軍取之於敵十分困難。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地籌措”和“取之於敵”的供應方式,已經適應不了出國作戰的客觀要求,誌願軍絕大多數的軍需物資,都需要從國內進行統籌供應,然後再由誌願軍後勤部門,幾經輾轉,運往前線。


    巨大無比的軍事物資消耗,加上朝鮮特殊的作戰環境,對誌願軍的後勤體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正式做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其後勤保障準備如下:


    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集中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


    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共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


    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準備;


    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1個月的糧草、汽油;


    趕製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按收容4萬名傷員準備醫院及5000副擔架等。


    盡管如此籌措,當年10月誌願軍入朝後,戰役意圖非常受製於後勤能力。


    第一次戰役時,戰線距我國國境線隻有幾十公裏,可當戰役進行到第10天,部隊前進到距國境線170千米,糧彈就供應不上了,隻能被迫停止進攻。


    前三次戰役,後勤部門對全軍的糧食供應,僅達到需要量的1\/4左右,彈藥隻能做到重點補給。第四次戰役,因為缺糧,兩個軍被迫推遲出發,由一開始的進攻,被動轉入機動防禦。


    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誌願軍參戰的11個軍中,僅1個軍補充了9天糧食;第二階段,9個軍參戰,有4個軍未補足糧食。糧彈供應不足,是誌願軍不得不停止進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誌願軍作戰隻能靠自身攜帶糧彈,帶幾天也就代表能打幾天,每次戰役隻能持續7至10天,這被敵人稱為“禮拜攻勢”。


    更嚴重的是,誌願軍的後勤補給,始終要麵對美軍空襲帶來的巨大威脅。


    誌願軍入朝後,美空軍兵力大多用於重點破壞我後方的物資補給,致使鴨綠江北和鐵路沿線大量的物資無法運出。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敵軍共出動104萬多架次,投擲和發射各種彈藥69萬多噸。


    敵機的狂轟濫炸,使誌願軍後方人員、物資等遭受嚴重損失,交通運輸線經常中斷,物資無法及時補充前線,作戰行動受到極大的限製。


    美軍掌握了製空權,每天出動的飛機平均接近800架次,最多時超過2400架次,晝夜不停地進行巡邏和猛烈轟炸,見到中朝兩國的車輛或人員便立即發動攻擊。


    由於朝鮮國土狹小,所有城市和鄉村幾乎都被炸成廢墟,橋梁和道路也全部被摧毀。美軍的地麵部隊全部機械化,擁有大量火炮和坦克,火力強大,機動性高,進行的是現代化的多兵種聯合作戰。


    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戰爭留下的彈痕滿目,國家亟待重建,經濟基礎極為薄弱。


    中國人民誌願軍不僅沒有空軍和海軍,陸軍裝備也非常陳舊,基本依靠步兵和少量炮兵進行作戰。這種情況使得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誌願軍在行軍、作戰和後勤補給方麵麵臨極大的困難。


    行軍的艱苦程度堪比戰鬥。


    一位老同誌迴憶說:敵軍的作戰物資可以依靠汽車運輸,而我們卻隻能靠自己攜帶。每個人都必須自備一個月的口糧和超過20斤的熟食,還有個人的衣物、被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武器彈藥,以及戰場上挖掘坑道所需的鐵鍬、鐵鎬等工具。每名戰士的負重都超過了120斤。


    背負著如此沉重的大背包,行動的艱難可想而知。


    進入朝鮮後,敵機頻繁空襲,我們隻能夜間行軍,白天則在山溝裏休息。為了躲避敵機轟炸,我們專挑小路前行。


    身上的負擔實在太重,壓得人步履蹣跚,每次短暫停歇時,士兵們隻能靠一根木棍支撐著身體,想坐下後再站起來就難如登天,往往需要同誌們相互拉扶,才能重新站立起來。


    在這艱難的行軍中,大家通過互相幫助,體質好的同誌幫體弱的背東西、扛槍,彼此鼓勵,一步步艱難前進。


    我們最盼望陰天和下雨,雖然濕重的物品讓負擔更重,但這樣我們可以走大路,敵機無法襲擊,行軍速度也能加快。從熙川到仁川,不到300裏的路程,我們足足走了一個多月。生活條件同樣艱苦,沒有蔬菜就找野菜吃,喝冷水,吃炒米、炒麵維持生存。


    斷炊是常有的事。


    一位老同誌迴憶:陣地上的生活極為艱難,隨身帶的糧食和幹糧吃完後,由於後勤補給不上,就隻能斷炊了。最好的主食不過是高粱米和玉米碴,根本沒有蔬菜和肉類,許多戰士因此患上了夜盲症。


    有一次戰鬥,炊事班在炮火中無法把飯送上來,我們整整戰鬥了一天,連一口東西都沒吃,饑渴難耐。正當大家焦急萬分時,有個戰士發現溝裏有人影在動,仔細一看才發現是炊事班的同誌冒著生命危險來送飯。


    我們立刻派人去接應,但美軍對陣地的封鎖非常嚴密,飛機見到任何目標就進行追蹤轟炸,投擲炸彈和汽油彈,結果炊事班的同誌全體犧牲。我們沒能吃上飯,隻能在山裏尋找野果充饑,等野果吃完了,就去挖野草根吃。


    山上沒有水源,後勤也無法送水上來。我們組織了夜間搶水行動,但美軍的照明彈和探照燈徹夜照射,夜空亮如白晝。一顆照明彈可以持續照亮二十多分鍾,接連不斷的照明彈在天空綻開,隨時可能暴露我們的行蹤。


    雖然每次行動都組織了火力掩護,但下山找水的戰士幾乎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很難再迴來。偶爾一次成功了,也就等於挽救了全體戰士的性命,保住了部隊的戰鬥力。


    寒冷是極為嚴峻的敵人。


    一位老戰士迴憶起他所在的第66軍196師586團,攻克華嶽山時的戰鬥經曆。他說:


    戰鬥勝利結束後,部隊開始撤退。當時,雖然連隊在戰鬥中陣亡和負傷的戰士並不多,但凍傷的卻超過了三分之二,導致整個連隊幾乎喪失了戰鬥力。


    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遍地冰雪,天寒地凍,氣溫達零下 40 攝氏度;二是戰鬥時間長,整整一天一夜;三是缺乏防寒設備和防寒經驗,戰士們大多穿膠鞋,所以被凍傷的很多。


    他說,自己和大多數戰友的雙腿和腳部組織已經凍壞,為了減輕凍傷,隻能讓戰友破開河上的冰,用冷水泡腳,試圖把凍住的鞋子和腳分開,但效果並不明顯。此時,他們已經無法站立,更無法行走,隻能靠著毅力匍匐前進。


    當時沒有擔架隊,也沒有救護人員,大家隻能用刺刀敲打著僵硬的雙腿,發出梆梆的聲響。就這樣,他們爬行了大約三四裏路,終於到達了一個小山村。村裏的房屋大多已被敵機炸毀,隻有半山腰的一間草房還完好無損。


    到達時,大家的膝蓋和棉褲都已經被磨破,鮮血直流。因為沒有醫生,隻能撕破米袋和衣物,簡單包紮傷口。重傷員被安置在唯一的草房裏,其他戰友隻能用稻草圍住,在露天度過寒冷的夜晚。


    白天,敵機頻繁轟炸,有的戰友在轟炸中受傷。兩三天後,師部終於派來了醫療隊進行救治。經過熱敷,他們的雙腳腫脹不已。醫生為他們的腳部塗上碘酒消毒,然後用繃帶包紮。每次換藥時,繃帶都連著血肉和膿水一起被撕下,痛苦難以忍受。那些凍傷更為嚴重的戰友不得不截肢,甚至有一些人因感染破傷風而失去了生命。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整個後勤工作中,周恩來負責擔任“總後勤部長”,而前線軍事的總指揮由彭德懷擔任。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跨越邊境,參與朝鮮戰爭。在出兵之前,詳細部署了部隊在武器彈藥、車輛補給、傷員救治以及後勤人員調配等方麵的工作,並明確提出要依靠國內供應進行作戰的方針。


    在誌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總後勤部長親自關注並解決了從後勤保障所需的幹部、部隊、車輛、物資、經費、運輸問題,到爭取蘇聯軍事物資援助以及停戰談判等各個方麵的事務。


    總後勤部長親自部署並檢查了70萬人的後勤供應計劃執行情況,並根據戰場形勢及時進行補充和調整。由於朝鮮北部在入冬後氣候極為寒冷,部分部隊缺少足夠的冬裝,周恩來得知情況後,每天兩次打電話催促後勤部門加緊生產和運輸。


    中共中央確定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後,總後勤部長安排軍委總後勤部派員前往東北調查後勤供應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1951年1月下旬,總後勤部長與聶榮臻等人前往沈陽,參加了由李富春主持的東北軍區和誌願軍的第一次後勤工作會議。會上,針對誌願軍服裝不適宜作戰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


    例如,他建議將不便於防空和爬山的大蓋帽改為“解放帽”;將不易脫下的套頭式單衣改為開襟式。此外,為了防止山地作戰時衣服被樹枝勾住,或者棉絮墜落影響保暖效果,建議將誌願軍的棉服改為加絎線的款式,這種設計後來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誌願軍服裝。


    關於誌願軍的後勤保障工作,總後勤部長從武器彈藥的配備、糧食的供應與攜帶,到衣帽、鞋襪等細節,事無巨細地進行精確計算和審核。他曾表示,隻要東北方麵有需求,我們將全力以赴,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成為堅實的後盾。


    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聶榮臻肩負起組織誌願軍出國作戰的重任。


    無論是誌願軍的編組、訓練、集結,還是武器裝備的運輸、後勤保障、軍工生產等,他都需要統籌安排。同時,傷病員的安置、兵力的補充、部隊的輪換以及幹部前線見學等各項工作,聶榮臻也都親自部署和實施。


    聶榮臻在迴憶錄中,詳細記錄了抗美援朝時期的後勤保障工作,尤其是吃飯難的問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迴憶道,當時軍委總後勤部剛剛成立,機構不夠完善,基礎薄弱,作戰物資的保障主要由東北軍區負責,華北軍區也承擔了一部分任務。


    聶榮臻多次提醒軍區後勤部門,強調抗美援朝是全黨全軍的頭等大事,是重中之重,隻要前線需要的物資,我們有的必須提供,缺少的也要想盡辦法籌措,務必盡量滿足前線的需求。


    他還特別囑托,凡是途經華北前往朝鮮的部隊,軍區一定要盡地主之誼,盡可能為他們補齊所需的彈藥物資,並安排一次團以上幹部的聚餐。


    由於戰線的延伸和美軍飛機的頻繁轟炸,誌願軍的後勤保障問題變得愈加嚴重,物資運輸困難重重。在那段時間裏,聶榮臻幾乎每天都接到關於前線供應問題的電報,有時一天會收到一大堆。


    他印象深刻的一些電報包括:


    有部隊在第一次戰役中餓了整整三天;有的部隊隻能靠稀飯維持戰鬥;還有的部隊一邊作戰一邊派人挖土豆來填飽肚子。而最令他難以忘懷的是第二次戰役期間,正值朝鮮最寒冷的季節。


    在這場戰鬥中,我軍殲滅敵軍3.6萬人,但自己傷亡超過3萬人,且有5.1萬多人因凍傷失去了戰鬥力。


    誌司曾發來一封電報,內容隻有簡短的六個字:“饑無食,寒無衣。”


    聶榮臻讀後,心情無比沉重。


    為了將物資送到前線,他想盡了各種辦法。為了解決誌願軍的吃飯問題,國內迅速組織和動員東北、華北的城市大規模生產炒麵。隨後,武漢、南京、長沙等地的機關和市民也紛紛參與到炒麵製作中。


    不久後,數百萬斤炒麵被集中運往前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部隊普遍反映,長時間食用炒麵配雪水導致腹脹和腹瀉,副食品的匱乏也讓許多人患上了夜盲症,結果還是造成了大量非戰鬥減員。


    各種消息不斷傳迴後方,通常先由總參進行匯總,然後由聶榮臻負責落實。他們製定了許多應對措施:增派汽車團、申請購置車輛、緊急培訓司機、增調工程兵修建道路、調集搶修鐵路的人員和設備、抽調大批醫護人員前往戰場、加緊組織高射炮部隊的訓練並盡快派遣出國參戰、責令總後勤部改進被服和裝備,改善熟食供應……


    聶榮臻後來迴憶說:“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整個後勤工作都是在總後勤部長的領導和關懷下展開的。關於這方麵的每一件事情,我幾乎都要向他請示。他事無巨細地過問……總之,他為誌願軍的後勤保障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


    1951年8月18日至9月18日,9月29日至10月22日,聯合國軍相繼展開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


    1951年8月,美軍依托其空中優勢發起了“夏季攻勢”。


    時任美國遠東空軍司令的奧托·威蘭製定了“空中絞殺戰”計劃:動用了約1600架飛機,占朝鮮戰場空軍總兵力的70%左右,計劃在90天內摧毀北朝鮮的鐵路係統,力圖使其“鐵路運輸徹底癱瘓”,切斷誌願軍前線與後方的聯係,達到“窒息”誌願軍前線部隊的目的。


    在朝鮮鐵路網的咽喉要道“三角形”地區,這段僅80公裏長的鐵道線每天都遭到美軍200架次以上飛機的轟炸,投下的炸彈總數高達3.8萬枚,幾乎平均每半米就有一枚炸彈。而在朝鮮全境1200公裏的鐵路線上,美軍共投下了超過10萬噸炸彈。


    洪水肆虐,加之敵軍轟炸,誌願軍的補給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前線部隊的存糧一度隻夠維持不到一周,後方部隊也隻能勉強支撐不足兩周。1951年9月,前線士兵已經開始挖野菜、剝樹皮,甚至煮皮帶來充饑。


    當年在呂宋島,山下奉文因為畏懼美軍的製空權,不敢暴露自己的補給線,結果隻能任人甕中捉鱉。誌願軍不願重蹈覆轍,要想避免這種困境,必須勇敢地把補給線擺上台麵,堂堂正正與美軍空軍一較高下。因此,學會如何在現代戰爭中構建“鋼鐵補給線”是至關重要的!


    戰爭是人力與物力的較量,尤其是在麵對擁有高度技術裝備的美帝時,若沒有最基本的物資保障,戰勝敵人將無從談起。


    ——誌願軍黨委關於供應問題的指示


    為了維持兵力優勢並防備美軍可能在後方登陸,誌願軍在朝鮮的兵力已增至77萬人,分梯次布滿整個北朝鮮。由於當地並非產糧區,誌願軍所需的糧食、彈藥和後勤物資全都依賴國內運輸。然而,洪水衝毀了大量鐵路和公路,許多山區道路被淹沒,幾乎無法修複。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奇微抓住了時機,決定發起一場新的戰役。


    這次戰役是一場空地協同的立體作戰。空中力量以朝鮮北方的鐵路為主要目標,實施了著名的空中封鎖戰役,即“絞殺戰”。


    同時,地麵部隊發起了夏季攻勢,進攻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人民軍防守的北漢江東岸,從艾幕洞至東海岸高城,約80千米的防禦正麵。自8月中旬起,聯合國軍從前線到縱深共建了三道防線,部署了18個師、1個旅和1個空降團,並聯合韓軍進行戰役前的準備。


    此時,美軍提出恢複談判,正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完成這次戰役的部署。


    8月19日,美軍聯合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集結了約三個師的兵力,發起夏季攻勢,目標是朝鮮人民軍從北漢江到東海岸約80公裏範圍內的防線。


    同日,中國軍事警察在中立區巡邏時,遭遇了身份不明的武裝人員的攻擊,排長姚慶祥當場中彈遇難。隨後,雙方代表迅速趕往現場進行調查。通過提取的子彈口徑確定,這些武裝人員使用的是美製武器。


    根據現場勘察和目擊者的證詞,這些武裝人員從南方,也就是美軍控製區滲透進來,人數大約為30人。中朝代表隨即向美方提出了質詢。8月21日,美國代表作出迴應:聯合國軍無法約束南朝鮮遊擊隊的行動,此次事件與聯合國軍無關。


    8月22日晚10點20分,一架美軍戰鬥轟炸機進入中立區,低空盤旋五圈。首先投下了兩枚照明彈,隨後又投下了四枚燃燒彈和十二枚航彈,全部落在了中國代表團駐地附近。美軍之所以選擇轟炸中國代表團駐地,是為了尋找開戰的借口。如果能順便炸死幾位中朝軍隊的高級將領,那對他們來說更是意外之喜。


    8月23日,中朝代表向美方發出通知,要求終止談判。接到這一通知後,美軍談判代表威脅道:“那就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來替我們辯論吧!”緊接著,美軍便展開了他們早已策劃好的攻勢。


    首先談談這場持續了三個月之久的空中絞殺戰。


    實際上,美軍這種戰術早有前例可循。


    二戰期間,美軍曾對駐紮在意大利的德軍後勤補給線發起過一次戰略性空襲。意大利北部多山,交通線一旦中斷,修複起來極為艱難。此次空襲給駐意大利的德軍造成了嚴重打擊,有效阻礙了德軍對意大利的掌控和支援。


    美軍此次的戰術是,在朝鮮北部劃定一個重點打擊區域(北緯38度15分至39度15分),並通過大規模的空中火力對該區域進行持續的轟炸,主要目標是誌願軍的鐵路和公路運輸係統。


    李奇微在製定計劃時說道:“我們要用空中轟炸這根繩子,慢慢地把中國巨人勒死。”


    美國人對自身的力量充滿了極度的自信,甚至在絞殺戰剛剛開始時,遠東空軍第五航空隊司令埃佛勒斯特中將,便自信滿滿地對記者們表示:“如果我們對鐵路實施全麵的阻滯突擊,就能削弱敵人到如此程度,使得第八集團軍能夠通過一次地麵攻勢將其擊潰,或者迫使敵人主動將部隊撤退到滿洲境內附近,從而縮短其補給線。”


    洪學智在迴憶起當時的心境時,用了十二個字:“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心急如焚!”作為誌願軍的後勤司令員,他肩負著確保近百萬大軍糧草充足、彈藥充沛的重任,可想而知他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見到疲憊不堪、臉色青黃的洪學智,對他說:“洪大個子,敵人打算把戰爭轉移到我們後方了。這將是一場破壞與反破壞、絞殺與反絞殺的殘酷鬥爭。前線由我負責,後方則是你的職責。你一定要全力以赴打贏這場戰役,任何情況隨時向我報告!”


    洪學智奉命離開。


    根據當時美軍情報部門的分析,在前線戰區,中朝部隊共擁有60個戰鬥師,每個師每天需要的補給量為40噸。由此推算,中國的後勤部隊每天至少要運輸2400噸的物資。如果每輛卡車的載重量為4噸,那麽一天的補給就需要600輛卡車來運輸。


    考慮到從鴨綠江到誌願軍前線往返需要10天,整個運輸任務至少需要6000輛卡車才能完成。而如果使用火車,每天則至少需要120節車皮才能將物資運至前線。因此,一旦公路和鐵路線被切斷,中朝前線的軍隊將陷入混亂,無需交戰。


    為了實現戰役目標,李奇微對責任區進行了細致劃分,將之前確定的重點攻擊區域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交由三支不同的部隊負責,這三支部隊是美空軍第五航空隊、美海軍陸戰隊第一航空隊和第77特混艦隊。


    在重點轟炸區域,平均每天出動5至6批次,每批次由60至100架飛機組成的大編隊,集中對目標進行投彈。在一條長達73公裏的鐵路上,美軍共投下了枚炸彈,平均每隔不到2米就有一枚炸彈。


    盡管如此,美國人仍覺得不夠,他們還在投擲的炸彈中摻入了大量定時炸彈,這些炸彈在落地時不會立即爆炸,而是在誌願軍後勤保障部隊修路時突然引爆,這樣不僅破壞了道路,還對人員造成了傷害。


    截至8月底,重點攻擊區域內的所有鐵路和橋梁均已癱瘓,無一能夠通行。部分前線的誌願軍甚至連續半個月無法獲得糧食供應,隻能依靠挖野菜充饑,出現了糧食斷供的情況。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的地麵部隊再次發起夏季攻勢,局勢已經變得異常緊迫。


    1951年9月,美軍海空力量共出動飛機3027架次,10月增至4128架次,11月更是飆升至8343架次。


    美軍炸毀後由誌願軍修複的橋梁多達190座次,之後這些橋梁再度遭到破壞,又再次被修複。同樣,鐵路也經曆了類似的命運,先後被破壞並修複的地點超過4000處。


    在此期間,大量物資在途中被炸毀,而前線部隊的必需品中,僅有一小部分能夠順利運達,遠遠不足所需的四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糧食斷絕,甚至連彈藥也無法送達。前線地麵部隊在抵抗美軍夏季攻勢時,曾出現過用石頭抵禦敵軍的情況。


    朝鮮戰爭發展到現在,已演變為一場後勤對抗的戰爭。這種局麵不同於三大戰役時百萬群眾推車運送物資的情況,誌願軍麵臨了全新的挑戰。為了突破李奇微的防線,洪學智采取了四種策略,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