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五次戰役(10)目標太大遠超能力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五次戰役,誌願軍一共投入了3個兵團、11個軍、33個師,此外還有炮兵師,人數到達了60萬,在地麵戰爭中占據著極大的優勢。
剛剛入朝的兩個兵團,聽之前的老部隊介紹經驗時,都以為美國人的防禦是雞蛋殼,一旦破了以後就好打多了。部隊裏開始盛行一瓶牙膏理論:隻要把從國內帶來的牙膏用完了,就可以順利迴家了。
這時的美軍以及聯合國軍,又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北上,把戰線推到了“三八線”附近,打算以此為基礎,和中朝軍隊進行談判。1951年4月,“聯合國軍”率兵跨過了“三八線”,打算從中朝聯軍的後側方登陸。
中朝經過商討之後,決定在敵軍的登陸之前,率先發起第五次戰役。戰役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很簡單,長期準備戰爭,爭取短期解決。滅敵幾個師,挫其銳氣,奪迴戰爭主動權。
第五次戰役在1951年的4月22日正式打響,當時我方兩線作戰。在西線的部署,以第3兵團從正麵突擊、第9兵團在左,第19兵團在右,實施戰役迂迴,分割圍殲當麵之敵。
東線是人民軍第3、5軍團,對陣韓軍兩個軍團。
我軍第9兵團在左側,很快突破了地方的防禦,很快將美軍、南朝鮮軍一部分兵力殲滅。40軍深入敵軍內部,完成對敵軍的分割。正麵的戰場上,和美軍、土耳其軍隊作戰,右側的19兵團,也很快突破了臨津江。
江南岸麵積狹小,我軍6個師遭到了敵軍的猛烈進攻,傷亡嚴重。
中朝人民軍隊經三晝夜連續作戰,雖在加平方向打開戰役缺口,對西線\"聯合國軍\"翼側造成嚴重威脅,但是美軍利用快速機動迅速補上了戰役缺口,最終整個戰役發展形成平推,殲敵不多。第一階段的戰爭很快結束。
在後期黨委會上,第一階段5個師被敵軍圍著打的錯誤被指出,因為第3兵團指揮時,用兵過多,導致戰場擁擠,這是第一階段失敗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組織出現問題的表現。
眼見西線沒有取得重大戰果,誌願軍決定主力轉移到西線大規模殲滅韓軍。
1951年5月16日,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打響,第3兵團、第9兵團隱秘東移,第3兵團中央突破,切斷了東西兩線敵人的聯係,第9兵團及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采取正麵突破、兩翼迂迴、層層包圍殲滅了韓第3軍團。
前期我軍有力牽製了敵部分主力,保障了部隊推進。
由於誌願軍穿插較遠,後勤難以承受,部隊吃不上飯,彈盡糧絕,已經沒有繼續打下去的力氣了,隻能原地等待補給,美軍抓住這個空檔,利用快速機動能力,迅速從西線調了兩個師到東線堵住了戰役缺口,戰線又被拉平,隻好結束了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錯誤更多,當時戰場上,違背誌司指示,第三兵團擅自將180師、179師,從川春西轉到了川春東北戰場,結果正麵進攻變得薄弱,這是一錯。
60軍主力東調後,又迅速在寒溪地區投入戰鬥,這是二錯。
本來180師當時還有友軍協同作戰,結果沒想到過早把39軍的兩個師調走,導致180師被孤立,這是三錯。
之後我軍決定後撤,打算把主力部隊移動到“三八線”,在南麵隻留下了少量的人馬。我軍麵對敵軍的進攻措手不及,在轉移組織中計劃不夠嚴密。
有的軍隊已經進入了防禦狀態,而有的軍隊還並沒有進入防禦地區,甚至都沒有很好的控製公路,導致我軍的防守防線出現了多處故障。
休息好了的“聯合國軍”很快抓住機會反撲,並且利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隊,大膽穿插到誌願軍後方,企圖利用中國軍隊的穿插迂迴的戰術圍殲誌願軍主力。
我軍最後損失慘重。被美軍穿插得七零八落,連一條像樣的阻擊線都沒有,於是就爆發了慘烈的鐵原阻擊戰、南芝浦裏阻擊戰、華川阻擊戰。
但這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是誌願軍第180師的重大損失。
當180師為其他的軍隊保駕護航、協助撤離以後,整個後方卻隻剩下了這一支孤軍。所以從大方向來看,第五次戰役失敗的原因,是組織不力,對敵軍不夠了解,指揮明顯出了問題。
第五次戰役,誌願軍戰損8.5萬人。能有這麽高的傷亡數量,和當時誌願軍急躁,以及部分人員指揮、組織不當有密切關係的。除此之外,美軍的武器裝備、後勤資源等方麵,也都優勝於我軍,於是在重重因素之下,盡管第五次戰役我軍勝利,卻並不圓滿。
曾經發生過一個鮮為人知的事件,它深刻地展現了180師的重大損失在誌願軍內部引發了多麽激烈的爭論與痛苦。據3兵團12軍代軍長肖永銀少將在其傳記中記述,12軍入朝後,在第五次戰役中的表現並不理想,誌司高層因此大為惱火,甚至帶著嘲諷地說道:“人家是權威,咱是丘八,你們不是劉的兵嗎?不是很講究戰術嗎?你們怎麽不講究?”
客觀來說,這番話確實有些過於嚴厲了。
這句話一出,原本就滿腔怒火的12軍將士愈發激動:“你把我們的手腳都綁住了,讓我們怎麽打仗!”王近山甚至在總部會議上拍桌子:“這叫什麽打法?這樣打下去,還有多少人填進去都不夠!”
12軍副政委李震親自執筆,撰寫五千言長文,聯名呈交中央軍委、第三兵團總部!
誌願軍的所有官兵都深陷於痛苦的反思之中。
張口太大,試圖一口吞下美軍,結果敵人沒消滅,反而磕到了自己的牙齒。這場戰役的目標遠遠超出了我軍的能力範圍,速戰速決解放南朝鮮的計劃成了泡影。我們必須重新評估美軍的戰鬥力。
我軍裝備過於落後,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我們需要研究全新的作戰方式,建立新的後勤支持係統,引進新的裝備。總而言之,我軍的現代化之路還很漫長,“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的傳統思維必須徹底摒棄。
那些曾經幫助我們贏得無數勝利的傳統法寶,該丟棄的必須果斷丟棄,而能幫助我們贏得現代化戰爭的新事物,無論其來源是敵人還是其他,都需要學習。
中央徹底調整了自己對朝鮮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決心與美國人長期對峙,直到完全拖垮對方為止。“我軍在每次戰鬥中,消滅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的美英士兵就足夠了。”這便是抗美援朝時期著名的“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戰術。
讓我們客觀地對第五次戰役進行總結。
從戰損情況來看,此次戰役中,“聯合國軍”共動用了17個師,約34萬兵力參戰;中朝方麵則派出誌願軍11個軍和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計42個師,參戰總人數超過68萬。我軍共殲滅敵軍8.2萬人,但自身損失也達8.5萬人(其中誌願軍損失7.5萬人,主要發生在部隊撤退階段)。
在中期撤退時,約有2萬人失蹤,尤以王近山的第三兵團因一時混亂失蹤人數最多,達1.6萬人,超過一個整師規模,這是誌願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次如此嚴重的損失)。這種傷亡極為罕見。
特別是誌願軍第64、65軍在臨津江一役中的慘烈遭遇,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悲痛的一幕。
在迴顧第五次戰役的結局時,常常提到一個詞——“不圓滿”或“很不圓滿”。
這種“不圓滿”首先體現在敵我雙方的戰損比上:
在這次戰役中,中朝聯軍雖然消滅了8.2萬敵軍,但我軍自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和逃散的人數達到8.5萬,甚至超過了殲敵的數量,教訓可謂十分深刻。
從戰役目標來看,在發起第五次戰役前,我們的小目標是成建製殲滅聯合國軍的幾個師。然而,實際戰果僅為殲滅了南朝鮮的4個師,聯合國軍方麵除了英軍損失接近一個旅外,美軍部隊並未成建製受損,整體目標並未實現。
我們的宏大目標是將美軍趕迴海邊,但實際情況是戰線反而被推後了30到40公裏,誌願軍在前兩個階段取得的戰果幾乎全部喪失,前線甚至退至比第四次戰役前更為靠後的地方,因此這一目標未能實現。
中央對這次戰役的問題總結為“三個一些”,即“打得有些急,打得有些大,打得有些遠”。
所謂“打得急了一些”,實際上指的是戰役發起的時機問題。由於戰前過於擔憂美軍可能在側後實施登陸,導致在準備尚未完全就緒的情況下,倉促發動了此次戰役,結果從一開始就使得戰果大打折扣。
所謂“打得大了一些”,實際上是戰役企圖的問題。一次戰役就想殲滅美軍幾個師、數萬人,殲敵目標設定過高,貪求過多,遠遠超出了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再加上戰術運用上存在的不足,最終導致在戰場上無法有效打擊敵人,既不能達到預期的殲敵效果,反而使己方傷亡增加。
所謂“打得遠了一些”,是指戰役企圖過於宏大,進而引發了戰役保障和戰局控製方麵的問題。為了達成既定的殲敵目標,誌願軍深入敵方縱深,進行了長距離的突襲,最遠已逼近三七線。這種推進導致了兩大難題:一是後勤補給難以跟上,二是停止進攻後難以擺脫敵軍的反撲。在戰役後期,部隊蒙受了較大的損失,這與上述兩個問題密切相關。
接下來談談具體戰場的勝敗情況。
西線最初的攻勢結果勉強算作平局,雖然推進速度很快,但殲敵數量有限,且自身損失不小。接著東線的進攻起初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很快轉為慘敗。在隨後的全麵防禦階段,西線的陣地全部失守,整個戰線相比開戰時向北被推迴了30到40公裏,可以說是小敗。
總的來說,我們的確失敗了,美軍也僅僅獲得了一場慘勝。單從對有生力量的殺傷效果來看,這次戰鬥比抗戰時期國軍所謂的任何一次“大捷”都更像是真正的大捷。
第五次戰役失敗的直接原因有兩個:
首先,在發起西線攻勢的初期,未能充分誘敵深入,結果在反攻時無法追擊,也難以形成包圍。
其次,在發動東線攻勢後,宋時輪軍團孤軍南下,深入敵境追擊,犯了兵家大忌。作為宋時輪兵團右翼的中路王近山兵團,本應在戰役開始後迅速向宋時輪兵團靠攏,以保護其側翼。
然而,由於王近山兵團既未能攻克麵前的敵人,又因宋時輪兵團南下速度過快,導致兩者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空隙,使得美軍有機可乘進行穿插。
盡管王近山兵團未能突破麵前的敵人,但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他,因為他的第3兵團已經借給了宋時輪兩個師,而他麵前卻有四個敵軍師,這也確實難以攻克。
不知道為什麽要把人民軍的3個兵團全部部署在最東側,也就是宋時輪兵團的左翼,然而左翼實際上並沒有太多敵軍。況且,左翼臨海,敵人不可能從海上穿插。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兵團並沒有隨宋時輪兵團南下深入,而是在宋兵團之前就已經北撤了,這到底是配合不當還是另有原因,至今不明。
這使得宋時輪的兩翼力量出現不平衡,反倒是較為薄弱的一側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此外,180師之所以陷入包圍,主要原因在於其所處的位置位於王近山兵團的最南端,承擔著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和保護宋時輪兵團的任務。然而,這一至關重要的位置卻交由戰鬥力相對較弱的180師負責,這樣的安排確實存在明顯的問題。
長期以來,第五次戰役一直是一場被忽略的戰爭,然而在中國曆史的各個時期,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這都是中國主動發起的最大規模的單次對外戰役。
中國先後派遣了3個兵團,共計11個軍、33個師和4個炮兵師,外加朝鮮人民軍的3個兵團,總兵力接近70萬人。與之對陣的聯合國軍與韓國軍隊地麵部隊合計出動了6個軍、17個師、3個旅和1個空降團,總數34萬人,加上海空軍,總兵力超過40萬。
這場戰役是海灣戰爭之前局部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即便放在世界大戰中,能超越此次規模的戰役也是屈指可數,且大多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
這樣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毫無疑問有許多值得總結的地方。
在如此規模的戰役中,依靠輕步兵在狹小區域內進行穿插,已無法實現分割包圍的效果。任何穿插行動如果沒有後續部隊的持續增援和穩定的後勤補給作為保障,極有可能因前線位置過於突出而被對手反製。
當然,這並不是說穿插戰術不可行,但前提條件是,必須集中使用成建製的機械化部隊,確保能夠快速突破、迅速穿插,並且還需空中劣勢不至於過大,以防止敵方空降或破壞補給線。
顯而易見,那時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美軍憑借其空中優勢和海軍的戰略性登陸佯動,足以彌補其陸戰部隊兵力上的不足,因此,想要將美軍趕迴海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勤保障是一個重大問題,在任何開展延展性進攻之前,必須確保後勤通道的順暢,否則將會自掘墳墓。
在防禦作戰中,僅依靠表麵陣地進行防禦會導致過高的傷亡,因為美軍在白天擁有強大的空中優勢,並且輔以地麵裝甲力量的突擊,使得陣地難以防守。
綜上所述,在上述問題解決之前,已不適合繼續對美軍發起大規模進攻,確實有些力不從心了。這也是為什麽第五次戰役成為抗美援朝運動戰階段的最後一場戰役的原因。
第五次戰役毫無疑問取得了顯著成果,徹底挫敗了“聯合國軍”試圖在朝鮮中部蜂腰地帶建立新防線以配合正麵進攻的作戰計劃,成功扭轉了第四次戰役以來的被動局勢,並大量消耗和繳獲了敵方的物資與裝備。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交鋒迫使“聯合國軍”重新審視誌願軍的戰鬥力,被動轉入戰略防禦,從而為停戰談判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中美兩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均有所轉變。
我們先來談談美國。
當美國初次進入朝鮮戰場時,其目標是直抵鴨綠江,進而統一整個朝鮮。然而,隨著中國誌願軍的入朝,並連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役,美軍被逐步逼退至三八線,甚至漢城也一度被中國軍隊攻占。此後,美國政府的策略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第三次戰役的後期,杜魯門政府便已打算以三八線為界,體麵地退出朝鮮戰場。從5月2日至5月14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了為期兩個星期的會議,專門討論如何應對朝鮮戰局。最終,委員會向杜魯門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通過談判來結束朝鮮戰爭。
杜魯門在5月15日同意了委員會的提議,並做出了以下批示:美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隻要蘇聯未在朝鮮或其他地方卷入戰爭,美國的首要戰略重點應放在防止蘇聯在西歐的可能侵略上,絕對不能在其他地方浪費資源。
美國對觀點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
首先,中國誌願軍展現出了極為強悍的戰鬥力,想要攻占北朝鮮幾乎已變得不可能。戰爭持續一年多,美軍傷亡人數已達到十萬,軍費開支也飆升至驚人的一百億美元,相當於二戰中美軍首年軍費的兩倍。
根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說法,“朝鮮戰爭仿佛一個無底洞,聯合國軍根本看不到任何勝利的曙光。”
另一個原因在於美國對其戰略重心的考量。美國始終認為,朝鮮戰爭背後的主謀是蘇聯,而蘇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亞洲。對於戰略重心放在歐洲的美國而言,這無疑是陷入了蘇聯精心設計的圈套。
對於麥克阿瑟堅持擴大戰爭的主張,杜魯門認為這是極其愚蠢的。即便美軍全力以赴推進到鴨綠江邊,中國方麵也會誓死抵抗,這樣一來,戰爭將會無休無止地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正是美國政府絕不願意看到的局麵。因此,主張戰爭擴大化的麥克阿瑟被撤職,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聽命的李奇微。
再來談談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主要目標是“保家衛國”,確保東北邊境的安全。
隨著前三次戰役的迅猛推進,中國方麵逐漸變得樂觀,認為將美國勢力逐出朝鮮並非不可能。然而,隨著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的結束,我們也逐步意識到一個問題:麵對美軍的現代化裝備,要想徹底擊敗他們,必須持續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資源,最關鍵的是,我們還需要建立一支同樣配備現代化武器裝備的軍隊。
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這件事即便動用全國的力量,依然難以實現。
最重要的一點,實話實說,我們入朝參戰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幫助小金統一朝鮮,而是為了保衛中國的邊境安全。如今戰局發展到這個階段,將戰線維持在三八線附近,已成為中美兩國都能夠接受的結果。
因此,中美雙方達成了共識,停戰談判成為共同的決定。
剛剛入朝的兩個兵團,聽之前的老部隊介紹經驗時,都以為美國人的防禦是雞蛋殼,一旦破了以後就好打多了。部隊裏開始盛行一瓶牙膏理論:隻要把從國內帶來的牙膏用完了,就可以順利迴家了。
這時的美軍以及聯合國軍,又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北上,把戰線推到了“三八線”附近,打算以此為基礎,和中朝軍隊進行談判。1951年4月,“聯合國軍”率兵跨過了“三八線”,打算從中朝聯軍的後側方登陸。
中朝經過商討之後,決定在敵軍的登陸之前,率先發起第五次戰役。戰役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很簡單,長期準備戰爭,爭取短期解決。滅敵幾個師,挫其銳氣,奪迴戰爭主動權。
第五次戰役在1951年的4月22日正式打響,當時我方兩線作戰。在西線的部署,以第3兵團從正麵突擊、第9兵團在左,第19兵團在右,實施戰役迂迴,分割圍殲當麵之敵。
東線是人民軍第3、5軍團,對陣韓軍兩個軍團。
我軍第9兵團在左側,很快突破了地方的防禦,很快將美軍、南朝鮮軍一部分兵力殲滅。40軍深入敵軍內部,完成對敵軍的分割。正麵的戰場上,和美軍、土耳其軍隊作戰,右側的19兵團,也很快突破了臨津江。
江南岸麵積狹小,我軍6個師遭到了敵軍的猛烈進攻,傷亡嚴重。
中朝人民軍隊經三晝夜連續作戰,雖在加平方向打開戰役缺口,對西線\"聯合國軍\"翼側造成嚴重威脅,但是美軍利用快速機動迅速補上了戰役缺口,最終整個戰役發展形成平推,殲敵不多。第一階段的戰爭很快結束。
在後期黨委會上,第一階段5個師被敵軍圍著打的錯誤被指出,因為第3兵團指揮時,用兵過多,導致戰場擁擠,這是第一階段失敗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組織出現問題的表現。
眼見西線沒有取得重大戰果,誌願軍決定主力轉移到西線大規模殲滅韓軍。
1951年5月16日,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打響,第3兵團、第9兵團隱秘東移,第3兵團中央突破,切斷了東西兩線敵人的聯係,第9兵團及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采取正麵突破、兩翼迂迴、層層包圍殲滅了韓第3軍團。
前期我軍有力牽製了敵部分主力,保障了部隊推進。
由於誌願軍穿插較遠,後勤難以承受,部隊吃不上飯,彈盡糧絕,已經沒有繼續打下去的力氣了,隻能原地等待補給,美軍抓住這個空檔,利用快速機動能力,迅速從西線調了兩個師到東線堵住了戰役缺口,戰線又被拉平,隻好結束了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錯誤更多,當時戰場上,違背誌司指示,第三兵團擅自將180師、179師,從川春西轉到了川春東北戰場,結果正麵進攻變得薄弱,這是一錯。
60軍主力東調後,又迅速在寒溪地區投入戰鬥,這是二錯。
本來180師當時還有友軍協同作戰,結果沒想到過早把39軍的兩個師調走,導致180師被孤立,這是三錯。
之後我軍決定後撤,打算把主力部隊移動到“三八線”,在南麵隻留下了少量的人馬。我軍麵對敵軍的進攻措手不及,在轉移組織中計劃不夠嚴密。
有的軍隊已經進入了防禦狀態,而有的軍隊還並沒有進入防禦地區,甚至都沒有很好的控製公路,導致我軍的防守防線出現了多處故障。
休息好了的“聯合國軍”很快抓住機會反撲,並且利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隊,大膽穿插到誌願軍後方,企圖利用中國軍隊的穿插迂迴的戰術圍殲誌願軍主力。
我軍最後損失慘重。被美軍穿插得七零八落,連一條像樣的阻擊線都沒有,於是就爆發了慘烈的鐵原阻擊戰、南芝浦裏阻擊戰、華川阻擊戰。
但這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是誌願軍第180師的重大損失。
當180師為其他的軍隊保駕護航、協助撤離以後,整個後方卻隻剩下了這一支孤軍。所以從大方向來看,第五次戰役失敗的原因,是組織不力,對敵軍不夠了解,指揮明顯出了問題。
第五次戰役,誌願軍戰損8.5萬人。能有這麽高的傷亡數量,和當時誌願軍急躁,以及部分人員指揮、組織不當有密切關係的。除此之外,美軍的武器裝備、後勤資源等方麵,也都優勝於我軍,於是在重重因素之下,盡管第五次戰役我軍勝利,卻並不圓滿。
曾經發生過一個鮮為人知的事件,它深刻地展現了180師的重大損失在誌願軍內部引發了多麽激烈的爭論與痛苦。據3兵團12軍代軍長肖永銀少將在其傳記中記述,12軍入朝後,在第五次戰役中的表現並不理想,誌司高層因此大為惱火,甚至帶著嘲諷地說道:“人家是權威,咱是丘八,你們不是劉的兵嗎?不是很講究戰術嗎?你們怎麽不講究?”
客觀來說,這番話確實有些過於嚴厲了。
這句話一出,原本就滿腔怒火的12軍將士愈發激動:“你把我們的手腳都綁住了,讓我們怎麽打仗!”王近山甚至在總部會議上拍桌子:“這叫什麽打法?這樣打下去,還有多少人填進去都不夠!”
12軍副政委李震親自執筆,撰寫五千言長文,聯名呈交中央軍委、第三兵團總部!
誌願軍的所有官兵都深陷於痛苦的反思之中。
張口太大,試圖一口吞下美軍,結果敵人沒消滅,反而磕到了自己的牙齒。這場戰役的目標遠遠超出了我軍的能力範圍,速戰速決解放南朝鮮的計劃成了泡影。我們必須重新評估美軍的戰鬥力。
我軍裝備過於落後,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我們需要研究全新的作戰方式,建立新的後勤支持係統,引進新的裝備。總而言之,我軍的現代化之路還很漫長,“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的傳統思維必須徹底摒棄。
那些曾經幫助我們贏得無數勝利的傳統法寶,該丟棄的必須果斷丟棄,而能幫助我們贏得現代化戰爭的新事物,無論其來源是敵人還是其他,都需要學習。
中央徹底調整了自己對朝鮮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決心與美國人長期對峙,直到完全拖垮對方為止。“我軍在每次戰鬥中,消滅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的美英士兵就足夠了。”這便是抗美援朝時期著名的“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戰術。
讓我們客觀地對第五次戰役進行總結。
從戰損情況來看,此次戰役中,“聯合國軍”共動用了17個師,約34萬兵力參戰;中朝方麵則派出誌願軍11個軍和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計42個師,參戰總人數超過68萬。我軍共殲滅敵軍8.2萬人,但自身損失也達8.5萬人(其中誌願軍損失7.5萬人,主要發生在部隊撤退階段)。
在中期撤退時,約有2萬人失蹤,尤以王近山的第三兵團因一時混亂失蹤人數最多,達1.6萬人,超過一個整師規模,這是誌願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次如此嚴重的損失)。這種傷亡極為罕見。
特別是誌願軍第64、65軍在臨津江一役中的慘烈遭遇,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悲痛的一幕。
在迴顧第五次戰役的結局時,常常提到一個詞——“不圓滿”或“很不圓滿”。
這種“不圓滿”首先體現在敵我雙方的戰損比上:
在這次戰役中,中朝聯軍雖然消滅了8.2萬敵軍,但我軍自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和逃散的人數達到8.5萬,甚至超過了殲敵的數量,教訓可謂十分深刻。
從戰役目標來看,在發起第五次戰役前,我們的小目標是成建製殲滅聯合國軍的幾個師。然而,實際戰果僅為殲滅了南朝鮮的4個師,聯合國軍方麵除了英軍損失接近一個旅外,美軍部隊並未成建製受損,整體目標並未實現。
我們的宏大目標是將美軍趕迴海邊,但實際情況是戰線反而被推後了30到40公裏,誌願軍在前兩個階段取得的戰果幾乎全部喪失,前線甚至退至比第四次戰役前更為靠後的地方,因此這一目標未能實現。
中央對這次戰役的問題總結為“三個一些”,即“打得有些急,打得有些大,打得有些遠”。
所謂“打得急了一些”,實際上指的是戰役發起的時機問題。由於戰前過於擔憂美軍可能在側後實施登陸,導致在準備尚未完全就緒的情況下,倉促發動了此次戰役,結果從一開始就使得戰果大打折扣。
所謂“打得大了一些”,實際上是戰役企圖的問題。一次戰役就想殲滅美軍幾個師、數萬人,殲敵目標設定過高,貪求過多,遠遠超出了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再加上戰術運用上存在的不足,最終導致在戰場上無法有效打擊敵人,既不能達到預期的殲敵效果,反而使己方傷亡增加。
所謂“打得遠了一些”,是指戰役企圖過於宏大,進而引發了戰役保障和戰局控製方麵的問題。為了達成既定的殲敵目標,誌願軍深入敵方縱深,進行了長距離的突襲,最遠已逼近三七線。這種推進導致了兩大難題:一是後勤補給難以跟上,二是停止進攻後難以擺脫敵軍的反撲。在戰役後期,部隊蒙受了較大的損失,這與上述兩個問題密切相關。
接下來談談具體戰場的勝敗情況。
西線最初的攻勢結果勉強算作平局,雖然推進速度很快,但殲敵數量有限,且自身損失不小。接著東線的進攻起初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很快轉為慘敗。在隨後的全麵防禦階段,西線的陣地全部失守,整個戰線相比開戰時向北被推迴了30到40公裏,可以說是小敗。
總的來說,我們的確失敗了,美軍也僅僅獲得了一場慘勝。單從對有生力量的殺傷效果來看,這次戰鬥比抗戰時期國軍所謂的任何一次“大捷”都更像是真正的大捷。
第五次戰役失敗的直接原因有兩個:
首先,在發起西線攻勢的初期,未能充分誘敵深入,結果在反攻時無法追擊,也難以形成包圍。
其次,在發動東線攻勢後,宋時輪軍團孤軍南下,深入敵境追擊,犯了兵家大忌。作為宋時輪兵團右翼的中路王近山兵團,本應在戰役開始後迅速向宋時輪兵團靠攏,以保護其側翼。
然而,由於王近山兵團既未能攻克麵前的敵人,又因宋時輪兵團南下速度過快,導致兩者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空隙,使得美軍有機可乘進行穿插。
盡管王近山兵團未能突破麵前的敵人,但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他,因為他的第3兵團已經借給了宋時輪兩個師,而他麵前卻有四個敵軍師,這也確實難以攻克。
不知道為什麽要把人民軍的3個兵團全部部署在最東側,也就是宋時輪兵團的左翼,然而左翼實際上並沒有太多敵軍。況且,左翼臨海,敵人不可能從海上穿插。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兵團並沒有隨宋時輪兵團南下深入,而是在宋兵團之前就已經北撤了,這到底是配合不當還是另有原因,至今不明。
這使得宋時輪的兩翼力量出現不平衡,反倒是較為薄弱的一側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此外,180師之所以陷入包圍,主要原因在於其所處的位置位於王近山兵團的最南端,承擔著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和保護宋時輪兵團的任務。然而,這一至關重要的位置卻交由戰鬥力相對較弱的180師負責,這樣的安排確實存在明顯的問題。
長期以來,第五次戰役一直是一場被忽略的戰爭,然而在中國曆史的各個時期,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這都是中國主動發起的最大規模的單次對外戰役。
中國先後派遣了3個兵團,共計11個軍、33個師和4個炮兵師,外加朝鮮人民軍的3個兵團,總兵力接近70萬人。與之對陣的聯合國軍與韓國軍隊地麵部隊合計出動了6個軍、17個師、3個旅和1個空降團,總數34萬人,加上海空軍,總兵力超過40萬。
這場戰役是海灣戰爭之前局部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即便放在世界大戰中,能超越此次規模的戰役也是屈指可數,且大多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
這樣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毫無疑問有許多值得總結的地方。
在如此規模的戰役中,依靠輕步兵在狹小區域內進行穿插,已無法實現分割包圍的效果。任何穿插行動如果沒有後續部隊的持續增援和穩定的後勤補給作為保障,極有可能因前線位置過於突出而被對手反製。
當然,這並不是說穿插戰術不可行,但前提條件是,必須集中使用成建製的機械化部隊,確保能夠快速突破、迅速穿插,並且還需空中劣勢不至於過大,以防止敵方空降或破壞補給線。
顯而易見,那時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美軍憑借其空中優勢和海軍的戰略性登陸佯動,足以彌補其陸戰部隊兵力上的不足,因此,想要將美軍趕迴海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勤保障是一個重大問題,在任何開展延展性進攻之前,必須確保後勤通道的順暢,否則將會自掘墳墓。
在防禦作戰中,僅依靠表麵陣地進行防禦會導致過高的傷亡,因為美軍在白天擁有強大的空中優勢,並且輔以地麵裝甲力量的突擊,使得陣地難以防守。
綜上所述,在上述問題解決之前,已不適合繼續對美軍發起大規模進攻,確實有些力不從心了。這也是為什麽第五次戰役成為抗美援朝運動戰階段的最後一場戰役的原因。
第五次戰役毫無疑問取得了顯著成果,徹底挫敗了“聯合國軍”試圖在朝鮮中部蜂腰地帶建立新防線以配合正麵進攻的作戰計劃,成功扭轉了第四次戰役以來的被動局勢,並大量消耗和繳獲了敵方的物資與裝備。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交鋒迫使“聯合國軍”重新審視誌願軍的戰鬥力,被動轉入戰略防禦,從而為停戰談判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中美兩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均有所轉變。
我們先來談談美國。
當美國初次進入朝鮮戰場時,其目標是直抵鴨綠江,進而統一整個朝鮮。然而,隨著中國誌願軍的入朝,並連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役,美軍被逐步逼退至三八線,甚至漢城也一度被中國軍隊攻占。此後,美國政府的策略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第三次戰役的後期,杜魯門政府便已打算以三八線為界,體麵地退出朝鮮戰場。從5月2日至5月14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了為期兩個星期的會議,專門討論如何應對朝鮮戰局。最終,委員會向杜魯門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通過談判來結束朝鮮戰爭。
杜魯門在5月15日同意了委員會的提議,並做出了以下批示:美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隻要蘇聯未在朝鮮或其他地方卷入戰爭,美國的首要戰略重點應放在防止蘇聯在西歐的可能侵略上,絕對不能在其他地方浪費資源。
美國對觀點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
首先,中國誌願軍展現出了極為強悍的戰鬥力,想要攻占北朝鮮幾乎已變得不可能。戰爭持續一年多,美軍傷亡人數已達到十萬,軍費開支也飆升至驚人的一百億美元,相當於二戰中美軍首年軍費的兩倍。
根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說法,“朝鮮戰爭仿佛一個無底洞,聯合國軍根本看不到任何勝利的曙光。”
另一個原因在於美國對其戰略重心的考量。美國始終認為,朝鮮戰爭背後的主謀是蘇聯,而蘇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亞洲。對於戰略重心放在歐洲的美國而言,這無疑是陷入了蘇聯精心設計的圈套。
對於麥克阿瑟堅持擴大戰爭的主張,杜魯門認為這是極其愚蠢的。即便美軍全力以赴推進到鴨綠江邊,中國方麵也會誓死抵抗,這樣一來,戰爭將會無休無止地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正是美國政府絕不願意看到的局麵。因此,主張戰爭擴大化的麥克阿瑟被撤職,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聽命的李奇微。
再來談談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主要目標是“保家衛國”,確保東北邊境的安全。
隨著前三次戰役的迅猛推進,中國方麵逐漸變得樂觀,認為將美國勢力逐出朝鮮並非不可能。然而,隨著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的結束,我們也逐步意識到一個問題:麵對美軍的現代化裝備,要想徹底擊敗他們,必須持續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資源,最關鍵的是,我們還需要建立一支同樣配備現代化武器裝備的軍隊。
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這件事即便動用全國的力量,依然難以實現。
最重要的一點,實話實說,我們入朝參戰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幫助小金統一朝鮮,而是為了保衛中國的邊境安全。如今戰局發展到這個階段,將戰線維持在三八線附近,已成為中美兩國都能夠接受的結果。
因此,中美雙方達成了共識,停戰談判成為共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