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三次戰役持續了8天。


    誌司已經意識到,這場戰爭很可能演變為一場持久戰。盡管中國軍隊的精神力量和戰鬥意誌十分強大,但由於國力極度貧弱,無法充分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能,在美國強大的物質實力麵前,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誌願軍的各位將領在勝利麵前,依然保持著對局勢的清醒判斷。作為其中一位代表,長期在前線奔波的“旋風司令”韓先楚,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他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的勝利源於敵軍對我方虛實不明、輕敵冒進的弱點。然而,當敵軍開始變得謹慎,甚至高估誌願軍的實力時,誌願軍絕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或頭腦發熱。


    前線上的韓先楚,親眼目睹了美軍強大的火力,和充足的物資供應,令他感到極大的衝擊與震撼。對麵的美軍直升機頻頻飛來,不僅運來彈藥、食物、睡袋和藥品,還能迅速撤走傷員。而我們的誌願軍戰士卻饑腸轆轆,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中,在冰天雪地裏深一腳淺一腳地追擊,在凍得堅硬如鐵的塹壕中苦苦的堅守,戰鬥的時候,也隻能在雪地上鋪一條毯子,趴在上麵射擊……


    他們的脖子上掛著的一條長長的米袋子,維持日常的供給,而美軍一個五公斤的鐵盒打開,營養搭配得當,盒子裏甚至還準備了香煙、火柴,甚至手紙。


    韓先楚稱這是美軍的“整體國家實力”。


    每一位曾經踏上朝鮮戰場的中國軍人,都深深感受到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的這種“整體國家實力”帶來的巨大衝擊。正因為親身經曆了朝鮮戰爭,歸國後的將領們無不成為推動中國軍隊現代化的中堅力量。


    豪言壯語再難讓他們失去理智,朝鮮戰場讓他們對物資與精神力量的對比,產生了深入骨髓的感悟。


    言歸正傳,誌願軍入朝後連續發動了三個攻勢戰役。


    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都是以攻勢對抗攻勢的反攻行動;


    第三次戰役則是針對已經做好防禦準備的敵人展開的進攻,戰役的主要行動形式是攻堅突破並向縱深推進。


    這場以疲憊之師對抗驚恐之敵的進攻戰役就此拉開了序幕。


    第二次戰役西線的主要戰鬥行動剛剛結束,誌願軍總部便開始規劃下一個戰役的進攻方向和目標。


    12月8日13時,誌司向西線的6個軍發布了開進部署命令:


    “為挫敗美偽軍固守三八線的企圖,首要任務是消滅偽一師、偽六師、美廿四師和美騎一師,要求在十六日拂曉前抵達戰役攻擊的準備位置,計劃十七日展開戰役進攻。”當時確定的攻擊目標,直指平壤以南的中和、祥原、遂安一帶的敵軍。


    同日18時,誌司向中央軍委作出報告:


    “下一次戰役預計可在十八九日展開,預計月底前結束。如果能按計劃完成殲敵目標,則會越過三八線,伺機攻占漢城;如果未能實現目標,則將在三八線以北數十裏處停止作戰,待明年再戰。”


    誌司焦急地在君子裏司令部等待中央的迴電。


    12月13日,中央的迴電終於到了,明確指出:從國際局勢來看,必須粉碎美英利用三八線整頓軍隊、準備再戰的陰謀,必須越過三八線!


    新的戰役即將開始,誌司將領們內心卻充滿矛盾:從軍事角度來看,戰爭不宜打,但從政治層麵而言卻不得不打。在收到指示要越過三八線的電報後,首先表示讚同,隨後大家討論如何越過三八線。


    並提出第三次戰役中的“穩進方針”——專門打南朝鮮軍,目標縮小,能吃就吃,適時收兵。


    誌司認為:“我們一定要慎重,做到適可而止。政治上要求我們突破三八線,我們就堅決突破三八線,之後采取‘穩進’方針。突破即是勝利,千萬不要打得太遠、太深,否則會有很多困難,對我們不利。殲敵,能殲多少算多少,殲多了更好,殲少了也無妨。總之,突破三八線後,根據情況適可而止。”


    12月19日深夜,誌司一方麵堅定了作戰的決心,積極展開準備工作;另一方麵,再一次向中央提出建議。這個進諫不僅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


    在我看來,朝鮮戰爭依然將是一場相當漫長而艱苦的鬥爭。


    敵軍已從進攻態勢轉為防禦,戰線縮短、兵力集中,正麵戰場範圍縮小,增加了縱深優勢,這對他們的聯合兵種作戰有利。我軍目前仍應采取穩步推進的策略。


    要避免過度消耗部隊的戰鬥力,盡管目前形勢還未達到極限,但我軍已經兩個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整,物資補給也未能及時到位,再加上氣候寒冷,這些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我在8日的電報中建議暫時不越過三八線作戰。收到你13日的複電後,現已遵照指示越線作戰。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發生,失敗的可能性不大,但攻擊受阻、勝利成果不顯著的風險依然存在……


    計劃先集中四個軍殲滅偽軍第一師,然後伺機殲滅偽軍第六師。如果戰役進展順利,再攻擊春川的偽三軍團;若形勢不利,則適時收兵。


    12月21日,中央複電,明確表示完全讚同這個作戰思路,指出當前美英軍隊集中在漢城一帶,進攻條件不佳,我軍應以偽軍為主要打擊目標。


    從總體戰略來看,隻要能夠消滅全部或大部分偽軍,美軍將陷入孤立狀態,無法在朝鮮長期駐留。如果能夠殲滅美軍幾個師,朝鮮問題將更容易解決。關於此次戰役,如果戰局順利並能找到足夠的糧食,春川、加平、洪川一帶可能會有機會殲滅更多的偽軍。


    並指出,這次戰役的主動權掌握在我方手中,因此可以從容不迫地展開戰鬥,避免讓部隊過度疲憊。對於適時收兵、適可而止的建議,表示認可,並強調:“如果戰鬥進展不順利,就應當及時撤退,轉移到合適的地點整頓休息,再伺機作戰。這一意見也是正確的。”


    二人在戰略和戰役兩個層麵達成了對作戰方針的共識。


    隨後,誌願軍領導人進行了商討,並征求各部隊的意見,最終敲定了具體的作戰部署方案。與此同時,韓先楚受命前往前線指揮作戰,他在對敵情和戰場形勢進行深入分析後,形成了自己的判斷。


    19日中午12時,他致電誌司,提出以春川為中心建立基本戰役布局的建議,核心在於盡可能多地殲滅布防在一線的韓軍。對於集中在漢城方向的美英軍主力,他的建議是先在其側翼製造威脅,之後視情況再進行側後方的攻擊。


    李奇微當時認為,中國軍隊有可能將其最強的力量集中在第8集團軍防線中心的西側,而在東側則可能進行次要攻擊。


    韓先楚提出以春川為主要打擊目標,這顯然超出了李奇微的預期。


    稍後,誌司正式發布了作戰部署令:西線誌願軍將6個軍編組為2個突擊集團,分別稱為左縱隊和右縱隊。


    其中,右縱隊由第38、第39、第40、第50軍組成,配備了6個炮兵團,負責主攻任務。右縱隊由韓先楚統一指揮,計劃在永平以西30公裏寬的戰線進行突破,向議政府方向展開進攻。


    左縱隊作為輔攻力量,由第42軍和第66軍組成,並配屬了一個炮兵團。由第42軍軍長吳瑞林和政委周彪共同指揮,他們將在永平以東36公裏的正麵發起突破,進而向加平和春川方向展開進攻。


    誌願軍六個軍共23萬人,以及人民軍三個軍團共7萬餘人,浩浩蕩蕩地向朝鮮南方進發。


    與此同時,在大後方,為了確保數十萬大軍的補給,全中國上下都已全麵動員,號召大家務必完成炒麵煮肉的生產任務。炒麵是一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方便食品,由小麥、大豆、高粱米或玉米按照一定比例炒熟、磨碎並加鹽製成。


    在打仗的時候,誌願軍戰士隨身挎一根炒麵袋,餓了就抓一把炒麵塞進嘴裏,再就上幾口雪,便能繼續戰鬥。這是當時中國軍隊能夠獲得的最佳野戰食品。這種食用便捷的炒麵伴隨著戰士們取得了無數勝利,大家感激的喊出了“為炒麵立功”的口號。


    然而,炒麵作為軍隊長期的主食是行不通的。負責誌願軍後勤工作的洪學智迴憶道,炒麵的含水量很低,長期吃很容易上火,許多戰士因此患上口角炎,甚至出現肚脹的情況。另外,炒麵營養成分單一,也缺乏維生素,許多戰士因為長期吃,甚至患上了夜盲症。


    麵對這些問題,洪學智不得不集思廣益,絞盡腦汁尋求解決方案。最終的辦法雖然簡單有效,卻令人心酸:一是煮鬆樹葉子喝;二是閉著眼喝活蹦亂跳的蝌蚪。


    由於國力的孱弱,雖然中國軍隊英勇善戰、堪稱舉世無雙,卻依然遭受了諸多艱難困苦。


    一直想上前線的洪學智,沒有得到批準,被命令把後勤的重任給承擔起來。


    接連兩次戰役,都因為後勤問題而遭遇重創,部隊中怨聲載道。


    韓先楚所反映的部隊困境更讓洪學智寢食難安。他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想辦法改善誌願軍的後勤保障,讓前線的將士吃飽穿暖,打敗美國人……”


    洪學智幾乎被逼到了絕境,意識到若要打贏現代化戰爭,必須徹底改變那種“小米加步槍、倉庫設在前方”的傳統後勤模式,在他的腦海中,已開始醞釀一場關於中國軍隊後勤係統的重大變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