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二次戰役(7)打贏了信心有了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50年12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取得了勝利。
此次戰役中,誌願軍共動員了9個軍、30個師,總計38萬人,殲滅敵軍3.6萬人,其中美軍2.4萬人。
這一戰役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不僅收複了平壤和朝鮮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失地,還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半島和甕津半島,挫敗了\"聯合國軍\"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企圖,這場勝利被稱為永載共和國史冊的“清長大捷”。
誌願軍在作戰中傷亡3萬零700人,另有5萬人因寒冷受傷。
在這場震撼世界的大規模戰爭中,大將軍給自認為了解中國的麥克阿瑟上了一堂關於戰役學的生動課。他運用了中國軍隊傳統的穿插迂迴戰術,徹底顛覆了麥克阿瑟的認知。
正如中國著名戰史學家徐焰所言:“一種獨特的戰術,往往比先進的武器更能展現出強大的威力。”
戰役結束時,恰逢西方“聖誕節”的前夕。美國攝影記者大衛·鄧肯詢問一名美國士兵:“如果我是上帝,你最想得到什麽?”
士兵低下頭,沉默片刻,艱難地吐出了一個詞:“明天”。
許多美國士兵再也無法迎接明天的到來,其中包括了綽號“鬥牛犬”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敗退途中,沃克不幸遭遇車禍,命喪於聖誕節前夕。他的上將軍銜隻能由美國國會追授。
而麥克阿瑟所吹噓的“聖誕節攻勢”徹底化為烏有,反倒是死亡的陰影成為美國士兵收到的“聖誕禮物”。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五次重要戰役中,若論哪一次最為精彩,戰果最為豐碩,莫過於第二次戰役。這場戰役不僅是朝鮮戰爭期間對美軍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還被稱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在第二次戰役打響前,中國領導人對戰局的判斷逐漸變得樂觀起來。
11月13日,那位偉人在總理起草給喬大叔的電報稿上批注:“據我觀察,朝鮮的戰局是有可能扭轉的。”
11月14日,他在新華社編發的《綜合各方對朝鮮戰爭反應》一文上作出批示:
“各帝國主義國家對於我誌願軍入朝反應慌亂,束手無策”;
“各新民主主義國家的領袖與人民對中國誌願軍抗美作戰深感振奮,我國的國際地位因此顯著提升,國內民心也大受鼓舞,畏懼美國的情緒大為減弱”。
11月18日,他致電誌司,特別強調:
“美國、英國和法國對我們束手無策,各國都彌漫著悲觀情緒。隻要我們的軍隊再取得幾場勝利,消滅數萬敵軍,國際局勢必將發生改變。”
第二次戰役發起後,戰事進展順利,中央認為朝鮮戰場上已經出現了“我軍大舉殲滅敵軍、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絕佳時機”,並要求誌司“激勵士氣,爭取大勝”。
根據當時的形勢,“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極好時機”,主要是指如果此次戰役能夠實現既定的殲敵目標(西線“殲滅五個美英師及四個南朝鮮師”、東線“殲滅兩個美軍師及一個南朝鮮師”),將能夠迫使美國“知難而退”,從而為“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盡管最終的實戰結果在殲敵數量上未能完全達到預期,但戰役本身所產生的戰略效應卻遠遠超出了戰前的估計。
通過這場戰役,中國開戰之初的被動局麵得以徹底扭轉,中朝軍民士氣高漲,重新點燃了將美軍逐出朝鮮半島、徹底解決朝鮮問題的希望之光。
中國出兵朝鮮僅一個半月,戰場局勢便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至第二次戰役結束時,誌願軍已經從鴨綠江邊推進至三八線,除了襄陽,三八線以北的朝鮮領土全數收複,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延安兩個半島也已落入中朝軍隊的掌控。
這一重大勝利,在誌願軍出兵朝鮮之前及初期都是難以預料的。
接下來,朝鮮戰場的局勢將如何演變,戰爭雙方是會在三八線附近停下,還是繼續推進,一時間成為局內外人士熱議和思考的焦點。
美國決策層圍繞著擴大戰爭、在既定限製下繼續作戰,還是選擇就地停戰的問題,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內部和盟國間的討論。中國方麵則麵臨著是乘勢而進,還是見好則止這樣一個重要而微妙的戰略選擇。
從戰場局勢來看,誌願軍已經占據了優勢地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遭遇突襲後,陷入了恐慌,全軍上下對戰爭的前景充滿了悲觀情緒。
然而,這場戰爭遠未呈現出壓倒性的局勢。
誌願軍入朝後接連奮戰,因無法得到充分整補,當部隊推進至三八線附近時,戰鬥和非戰鬥減員不斷增加,衣食匱乏,已顯露出極度的疲勞狀態。
一方是疲憊不堪的部隊,另一方則是心懷恐懼的部隊,因此,下一場戰役無論對哪一方來說,行動都將帶有明顯的勉強色彩。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次戰役的籌備開始展開。
誌願軍向南推進,不久便麵臨是否跨越三八線的抉擇。
12月8日,大將軍致電北京,針對下一次戰役是否越過三八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是否跨越三八線的關鍵應在於越線後能否實現殲滅敵人的目標:
若能消滅美韓軍各兩個師或給予其致命打擊,則“進越三八線,相機奪取漢城”;但如果無法達到上述殲敵目標,即便能夠越線,也應暫時不越,以避免增加下一步作戰的難度。
為創造越過三八線作戰的條件,他還列出了戰役準備中需解決的問題,如補充部隊兵員、改善後勤補給,以及空軍進駐朝鮮境內機場以掩護後方交通線等。
鑒於這些準備工作需要時間,大將軍認為,“決戰攻勢”應推遲到明年3月上旬開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戰役12月4日這一天,中朝兩軍正式成立了聯合司令部(簡稱“聯司”),由大將軍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統一指揮中朝部隊的作戰行動。
此次戰役中,誌願軍共動員了9個軍、30個師,總計38萬人,殲滅敵軍3.6萬人,其中美軍2.4萬人。
這一戰役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不僅收複了平壤和朝鮮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失地,還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半島和甕津半島,挫敗了\"聯合國軍\"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企圖,這場勝利被稱為永載共和國史冊的“清長大捷”。
誌願軍在作戰中傷亡3萬零700人,另有5萬人因寒冷受傷。
在這場震撼世界的大規模戰爭中,大將軍給自認為了解中國的麥克阿瑟上了一堂關於戰役學的生動課。他運用了中國軍隊傳統的穿插迂迴戰術,徹底顛覆了麥克阿瑟的認知。
正如中國著名戰史學家徐焰所言:“一種獨特的戰術,往往比先進的武器更能展現出強大的威力。”
戰役結束時,恰逢西方“聖誕節”的前夕。美國攝影記者大衛·鄧肯詢問一名美國士兵:“如果我是上帝,你最想得到什麽?”
士兵低下頭,沉默片刻,艱難地吐出了一個詞:“明天”。
許多美國士兵再也無法迎接明天的到來,其中包括了綽號“鬥牛犬”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敗退途中,沃克不幸遭遇車禍,命喪於聖誕節前夕。他的上將軍銜隻能由美國國會追授。
而麥克阿瑟所吹噓的“聖誕節攻勢”徹底化為烏有,反倒是死亡的陰影成為美國士兵收到的“聖誕禮物”。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五次重要戰役中,若論哪一次最為精彩,戰果最為豐碩,莫過於第二次戰役。這場戰役不僅是朝鮮戰爭期間對美軍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還被稱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在第二次戰役打響前,中國領導人對戰局的判斷逐漸變得樂觀起來。
11月13日,那位偉人在總理起草給喬大叔的電報稿上批注:“據我觀察,朝鮮的戰局是有可能扭轉的。”
11月14日,他在新華社編發的《綜合各方對朝鮮戰爭反應》一文上作出批示:
“各帝國主義國家對於我誌願軍入朝反應慌亂,束手無策”;
“各新民主主義國家的領袖與人民對中國誌願軍抗美作戰深感振奮,我國的國際地位因此顯著提升,國內民心也大受鼓舞,畏懼美國的情緒大為減弱”。
11月18日,他致電誌司,特別強調:
“美國、英國和法國對我們束手無策,各國都彌漫著悲觀情緒。隻要我們的軍隊再取得幾場勝利,消滅數萬敵軍,國際局勢必將發生改變。”
第二次戰役發起後,戰事進展順利,中央認為朝鮮戰場上已經出現了“我軍大舉殲滅敵軍、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絕佳時機”,並要求誌司“激勵士氣,爭取大勝”。
根據當時的形勢,“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極好時機”,主要是指如果此次戰役能夠實現既定的殲敵目標(西線“殲滅五個美英師及四個南朝鮮師”、東線“殲滅兩個美軍師及一個南朝鮮師”),將能夠迫使美國“知難而退”,從而為“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盡管最終的實戰結果在殲敵數量上未能完全達到預期,但戰役本身所產生的戰略效應卻遠遠超出了戰前的估計。
通過這場戰役,中國開戰之初的被動局麵得以徹底扭轉,中朝軍民士氣高漲,重新點燃了將美軍逐出朝鮮半島、徹底解決朝鮮問題的希望之光。
中國出兵朝鮮僅一個半月,戰場局勢便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至第二次戰役結束時,誌願軍已經從鴨綠江邊推進至三八線,除了襄陽,三八線以北的朝鮮領土全數收複,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延安兩個半島也已落入中朝軍隊的掌控。
這一重大勝利,在誌願軍出兵朝鮮之前及初期都是難以預料的。
接下來,朝鮮戰場的局勢將如何演變,戰爭雙方是會在三八線附近停下,還是繼續推進,一時間成為局內外人士熱議和思考的焦點。
美國決策層圍繞著擴大戰爭、在既定限製下繼續作戰,還是選擇就地停戰的問題,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內部和盟國間的討論。中國方麵則麵臨著是乘勢而進,還是見好則止這樣一個重要而微妙的戰略選擇。
從戰場局勢來看,誌願軍已經占據了優勢地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遭遇突襲後,陷入了恐慌,全軍上下對戰爭的前景充滿了悲觀情緒。
然而,這場戰爭遠未呈現出壓倒性的局勢。
誌願軍入朝後接連奮戰,因無法得到充分整補,當部隊推進至三八線附近時,戰鬥和非戰鬥減員不斷增加,衣食匱乏,已顯露出極度的疲勞狀態。
一方是疲憊不堪的部隊,另一方則是心懷恐懼的部隊,因此,下一場戰役無論對哪一方來說,行動都將帶有明顯的勉強色彩。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次戰役的籌備開始展開。
誌願軍向南推進,不久便麵臨是否跨越三八線的抉擇。
12月8日,大將軍致電北京,針對下一次戰役是否越過三八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是否跨越三八線的關鍵應在於越線後能否實現殲滅敵人的目標:
若能消滅美韓軍各兩個師或給予其致命打擊,則“進越三八線,相機奪取漢城”;但如果無法達到上述殲敵目標,即便能夠越線,也應暫時不越,以避免增加下一步作戰的難度。
為創造越過三八線作戰的條件,他還列出了戰役準備中需解決的問題,如補充部隊兵員、改善後勤補給,以及空軍進駐朝鮮境內機場以掩護後方交通線等。
鑒於這些準備工作需要時間,大將軍認為,“決戰攻勢”應推遲到明年3月上旬開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戰役12月4日這一天,中朝兩軍正式成立了聯合司令部(簡稱“聯司”),由大將軍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統一指揮中朝部隊的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