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極端低溫、暴風雪天氣,再加上長津湖地區複雜的山地、交通情況,為交戰雙方製造了極大的困難。


    1951年11月28日,美軍將領們,包括麥克阿瑟在內,依據飛機偵察獲取的誌願軍動向進行了分析,認為戰區的公路因積雪未消,誌願軍受製於這一惡劣的自然環境,難以再調動更多兵力,無法繼續發動如同11月27日那樣的大規模進攻。


    然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師長史密斯的判斷卻截然不同。


    史密斯清楚地意識到,局勢已經變得極為嚴峻。下碣隅裏不僅是陸戰1師的指揮中心和補給基地,還是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進退的必經之路,其戰略位置至關重要。史密斯判斷,這場戰鬥的核心位置必然位於下碣隅裏。


    11月28日清晨,一夜未眠,坐守興南司令部,靠著現代化通訊工具,指揮陸戰1師在長津湖作戰的美軍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急電麥克阿瑟、阿爾蒙德等人,要求航空兵力支援,並從興南司令部,乘坐直升飛機趕往長津湖地區下碣隅裏。


    28日上午,史密斯的直升飛機上在長津湖地區幾個主要的戰略要點往來飛行,他在觀察誌願軍運動和兩軍對峙態勢以後,即向阿爾蒙德報告陸戰1師各部在長津湖地區的危險處境,再次申請航空火力和空中支援。


    史密斯通過無線電通訊向駐防柳潭裏的陸戰7團團長利茲伯格下達命令:“掘壕據守!”


    接著,史密斯又給下碣隅裏美軍下達了同樣的“掘壕據守”命令。


    掘壕據守,看似呆板,在實戰中,一旦有了強大的現代化火力支持,任何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戰術,都難以將其攻破。


    同時,史密斯要求下碣隅裏美軍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在一周之內,搶修、擴建一個簡易機場。


    史密斯又下令,駐紮在古土水的第1陸戰團,派出精銳部隊向北發起進攻,以打通與下碣隅裏的聯係。他則按照第10軍司令官阿爾德蒙的指示,在下碣隅裏設立了聯合指揮所,統一指揮美陸戰1師和美7師31團。


    史密斯的這一係列作戰指令,極大強化了美軍在下碣隅裏的防禦情況。


    中午時分,阿爾蒙德乘坐直升機抵達下碣隅裏,同行的還有第7師副師長霍茲等隨行人員。此刻,第10軍原定的進攻計劃,顯然已無法繼續落實,但阿爾蒙德仍然不願立即做出調整。


    他對關於中國軍隊的情報持懷疑態度,認為短時間內如此大規模的中國部隊突然出現在戰場上,而空中偵察卻毫無發現,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他堅持,除非麥克阿瑟下達新的命令,否則現有的進攻計劃不能輕易終止。


    史密斯對此表示反對,拒絕接受。


    美國戰史對阿爾蒙德與史密斯的關係進行了詳盡分析,指出史密斯是一位經驗豐富、性格沉穩的老兵,但略顯刻板;相較之下,阿爾蒙德則表現得性格強硬、行事粗暴,好勝心極強,並且對麥克阿瑟唯命是從。


    關於此事,美國戰史給予了如下評價:


    此役史密斯最受讚譽的兩點是:


    首先,他成功的將前線的兩個陸戰團,在柳潭裏進行整合,避免了因兵力分散而導致被敵人逐個擊破的危險。


    其次,他果斷將三分之一的兵力投入到守衛後方的補給線,並全力補強下碣隅裏的作戰基地,特別是修建了一條後來被證明至關重要的飛機跑道。


    阿爾蒙德未能成功說服史密斯,意興闌珊的他動身飛往了新興裏。


    在那裏,他為第31團戰鬥隊進行了戰前動員,鼓勵他們不要被“幾個中國洗衣工”嚇倒,勇敢的繼續向北推進,直抵鴨綠江。對於那些在前線艱苦作戰的士兵來說,這個命令顯得極為荒謬且不切實際。


    阿爾蒙德剛離開,便有人憤怒咒罵,甚至把他臨時授予的勳章扔進了雪地。相比之下,遠在華盛頓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則表現得更加緊張和憂慮。


    他們致電麥克阿瑟,要求撤銷所有與防禦計劃相衝突的指令,並采取措施整合東西兩線的作戰力量。


    麥克阿瑟並不支持將第8集團軍與第10軍在朝鮮“蜂腰部”形成一條防線的計劃,然而他也明確指出,第10軍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迅速收縮至鹹興和興南地區,擺脫在長津湖一帶被孤立和包圍的局麵。


    11月28日白天,美軍為恢複各部隊間的聯係並打破分割包圍,在大量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對誌願軍發起了反擊。


    清晨6點,美軍從後浦方向出動12輛坦克,向誌願軍第27軍第80師242團駐守的新岱裏陣地發起進攻。然而,經過一番激戰,在損失了4輛坦克後,美軍被迫撤退。


    拂曉時分,美軍從南北兩側發起猛攻,目標是誌願軍第20軍59師(轄第175、176、177團)駐守的死鷹嶺東、西兩側陣地,意圖打通柳潭裏與下碣隅裏,並接應死鷹嶺西北角殘存的美軍部隊。


    與此同時,柳潭和困水裏的美軍也在北側展開了行動,對誌願軍第59師175團的陣地進行了四輪猛烈的攻擊,尤其是在1419.2高地的爭奪戰中,戰鬥尤為激烈。


    白天,美軍占領了這座高地;到了夜間,誌願軍發起反擊,又成功將其重新奪了迴來。南麵的美軍從下碣隅裏出發,多次猛烈進攻嶺東第59師177團的西興裏陣地,但均被誌願軍擊退。


    11月28日晚,第27軍80師(轄第238、239、240團)與81師(轄第241、242、243團)的部分部隊,再次對新興裏和內洞峙展開攻勢。第80師238團與第239團分別從兩個方向進攻新興裏,衝入村內。


    因遭遇敵軍自動火器和坦克的猛烈反擊,部隊傷亡慘重,進展極其緩慢,最終不得不在拂曉前撤迴。


    與此同時,第80師240團在進攻內洞峙時,得到了6門75毫米山炮的火力支援,並在進攻前實施了5分鍾的急速火力壓製。經過一整夜的激烈戰鬥,最終成功擊潰了駐守該處的美軍。


    11月29日淩晨4時,美軍在內洞峙棄屍300餘具,留下4門榴彈炮後撤離,隨後與新興裏的美軍會合。由於第80師未能成功發動對新興裏的第二次進攻,因此未能按原計劃轉移兵力,去支援和配合友軍在下碣隅裏的作戰。


    第27軍79師負責柳潭裏的作戰任務,但當晚並未展開攻擊行動。


    在抵擋美軍反擊的同時,宋時輪與陶勇指示各部隊,重新調整部署,並計劃於28日晚再度發動進攻。當天16時,宋時輪和陶勇向第27軍軍長彭德清與政委劉浩天發去電報,傳達了殲滅敵軍的命令。


    正當美軍在下碣隅裏緊張備戰之際,第9兵團第20軍58師(轄第172、173、174團),已於28日淩晨3時抵達長津湖戰區。第58師製定了“南北兩側佯攻策應,東西方向主力夾擊”的作戰計劃。


    在長津江東側,命令第172團從鬆亭裏向北進攻,奪取東山的製高點作為據守據點;同時,命令第174團派出一個營,負責攻打水曲裏,切斷下碣隅裏與新興裏的聯係。


    在長津江西側,第173團從紅門裏出發,向東北方向發起進攻,目標直指京下裏及其周邊的機場。


    第174團的其餘兩個營則由南向北發起進攻,首先殲滅島內的敵軍,隨後與江東主力配合,合力圍剿下碣隅裏的敵人。


    58師前身是新四軍1師1旅,後為華東野戰軍一縱1師,是標準的粟裕嫡係部隊,時任師長兼政委黃朝天。


    第58師師長黃朝天,年僅14歲便投身紅軍,參加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戰役及二萬五千裏長征,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在戰前,他提出要集中優勢兵力,快速分割敵軍,避免與敵人陷入僵持或逐次投入兵力的局麵,嚴防混亂或兵力過於集中。


    他與師政委朱啟祥和參謀長胡乾秀明確了分工:自己留守江西負責指揮,而朱啟祥與胡乾秀則前往江東執行作戰指揮任務。


    58師由172、173和174三個團組成,全師1.5萬餘人。


    第58師匆匆趕到,卻遇到了重重困難。


    第58師接到命令後,於22日冒著風雪啟程,翻越東白山。行軍途中,依照30年代日軍繪製的舊地圖行進,由於地圖存在誤差,地形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加上風雪阻隔,根本無法翻越。部隊的進程被嚴重延誤,他們一周時間才抵達戰場,士兵隨身攜帶的幹糧幾乎消耗殆盡。


    第58師必須迅速結束戰鬥,才能退下戰場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在緊急情況下,第58師師長兼政委黃朝天急於求勝,決意速戰速決,調動全師兵力,分路在下碣隅裏以南的上坪裏、富盛裏地區隱蔽展開,從東、南、西三麵,形成對下碣隅裏的包圍態勢。


    美軍這邊,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根據27日晚的戰況,以及下碣隅裏偵察部隊的報告,判明誌願軍有一部兵力肯定已經包圍了下碣隅裏。於是史密斯任命陸戰1團3營營長裏奇中校為指揮官,統一指揮在下碣隅裏的所有美軍,全權負責下碣隅裏防務。


    美軍通過空中偵察,和偽裝成朝鮮老百姓潛入58師陣地的韓軍,基本摸清了58師的部署,裏奇判斷誌願軍的主攻方向將是南和西南。


    28日夜幕降臨後,風雪愈加猛烈,夜間氣溫驟降至零下40攝氏度。


    這種極端天氣,直接挑戰人類的生存極限。


    就在如此惡劣的、災難般的極端氣候下,一場人與人的,同時又是人與自然的大戰,又開始了。


    晚上10點半,下碣隅裏,美軍陣地前的絆索照明彈爆炸了。在或慘白或幽綠色的照明彈映照下,美軍哨兵驚愕地發現,誌願軍正趟著沒過膝蓋的積雪,向下碣隅裏的機場防線發起猛烈衝鋒。


    引爆絆索照明彈的,是負責偵察和進攻的誌願軍前衛小股部隊。


    這是第58師以及整個三野,在國內戰爭中積累的寶貴實戰經驗。為了提升作戰的精準性與效率,圍攻時通常先派出小股部隊進行初步攻擊,借此試探敵方的火力強度和防禦情況,待確定主要進攻方向後,再集中優勢兵力與火力發動針對性進攻。


    誌願軍的偵察進攻迅速結束後,第58師立即選擇地勢較為平坦的左翼,做為主攻方向,集中18門82毫米迫擊炮、54門60毫米迫擊炮,作16分鍾的炮火準備。


    第58師在穿插進攻下碣隅裏的過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難。為了確保部隊的攻擊力,各部不惜減少糧食和其他物資的攜帶量,硬生生將大部分迫擊炮,以及為每門炮準備的100發炮彈運送到戰場。


    正因如此,到了戰鬥當天,第58師已經幾乎斷糧。


    不過,由於攜帶了大量的迫擊炮和炮彈,下碣隅裏的攻擊行動,是誌願軍在長津湖戰役期間,唯一一場火力較為猛烈的戰鬥。


    炮火準備完畢,誌願軍隨即展開全麵進攻。


    霎時間,零下40度的冰雪荒原不再沉寂,地麵沸騰了起來,哨聲、軍號聲、喊殺聲、槍炮聲交織著迴蕩在整個夜空……


    誌願軍第58師以夜襲見長,攻擊力極強,是華野和三野的首要主力師。


    在戰鬥打響前,第58師師長兼政委黃朝天發現下碣隅裏的防禦相對薄弱,隨即下令,以第173團擔任左翼、第172團擔任右翼、第174團作為預備隊,向下碣隅裏發動了一場誌在必得的猛烈攻勢。


    然而,經過史密斯在28日一天的調動部署,下碣隅裏原本僅有3個連的美軍作戰部隊,現已增援至58個單位,超過3900人被編入防禦陣列。


    這些部隊被編為下碣隅裏衛戍部隊,由美陸戰1團3營營長托馬斯·裏奇統一指揮,圍繞下碣隅裏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環形防禦體係。


    這也導致戰事變得異常激烈。


    零下40度的嚴寒,極大地限製了誌願軍的火力運用和衝鋒展開,許多迫擊炮彈落地未炸,完全失效。漫天的飛雪夾雜著狂風,再加上過膝的積雪,使得誌願軍的衝鋒步伐大大減緩。


    誌願軍的進攻遲緩,給予美軍從容調整火力的機會,轉而以遠程優勢火力,壓製誌願軍攻勢。


    朝鮮戰爭可謂機械化戰爭發展至巔峰之戰。在戰場上,美軍憑借機械化火力,靈活應戰,速度顯然遠遠快過誌願軍的步兵衝鋒。


    誌願軍損失嚴重。


    此時,第58師已經察覺,下碣隅裏戰場的實際情況與之前掌握的情報存在較大差異,但由於戰鬥已經打響,已無調整機會,隻能按照既定計劃推進進攻。


    第173團在西線和南線的戰鬥中,率先從左翼向美軍的主防禦陣地發起衝鋒。第172團則在東線擔任配合作戰任務。


    左翼的地形雖然看似平坦、防守薄弱、易於突破,但實際上美軍不惜一切代價在此布置了大麵積的雷區,布滿炸彈、地雷、鐵絲網、絆索照明彈以及用手榴彈引爆的5加侖汽油罐等各種防禦手段,火力兇猛,防守異常嚴密。


    盡管誌願軍在衝鋒前進行了炮火準備,但他們所使用的迫擊炮,雖然適合國內火力較弱的戰場環境,卻在麵對美軍布置的防禦體係時顯得力不從心。美軍的防線由坦克和雷場等設施構成,僅依靠迫擊炮進行清除和壓製,顯然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誌願軍的炮擊過後,美軍的雷場幾乎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此刻,誌願軍衝鋒的步兵已經臨近美軍陣地,不得不以血肉之軀,前赴後繼地衝過美軍的雷區。


    雷場中爆炸聲此起彼伏,誌願軍各部隊吹著口哨、喊著口號,彼此唿應,不斷向美軍陣地發起衝鋒。


    當時,由於史密斯一再要求美軍加強火力,美軍不僅在機場外圍陣地設立了雷區,還部署了由輕重機槍、無後坐力炮、迫擊炮、坦克炮、榴彈炮等多種火力構成的淺縱深防禦。


    戰事突發之際,美軍各部展開猛烈射擊,誌願軍頂著密集火力突進,傷亡慘重。


    下碣隅裏之戰是一場典型的夜戰。


    不過,由於史密斯緊急調撥的夜視設備,美軍的指揮官、觀察哨、炮兵及主要火力,都能夠借助這些科技手段,對戰憑借夜戰經驗而展開夜戰的誌願軍。


    兩軍裝備差距懸殊,戰況異常嚴峻。


    11月29日子夜,雖然美軍以猛烈火力,進行覆蓋和攔阻,但是第173團3000多名戰士,毫無畏懼,迎著彈雨,輪番發起強攻。在付出極其慘重的犧牲後,他們最終逼近了下碣隅裏以西,京下裏小村的美軍陣地。


    然而,誌願軍雖然曆經艱險,成功接近了美軍陣地,卻沒法對付潘興坦克的有效武器。無奈之下,隻能憑借炸藥包、爆破筒,以及自己的血肉之軀,與駐守京下裏的美軍坦克展開殊死搏鬥。


    近兩個小時的激烈血戰,第173團傷亡慘重,戰鬥力明顯削弱。與此同時,隨著戰線的拉長,戰況愈發激烈,通訊不暢,由於,第173團傷亡過多,建製已經混亂,部隊陷入了營、連各自為戰的局麵。


    第173團幾乎已喪失了戰鬥能力。


    在最後關頭,第173團的一個分隊,約兩個連的兵力突入下碣隅裏,甚至迫近史密斯的指揮部。


    然而,由於誌願軍連、營級單位尚未裝備無線電通訊設備,第173團一部在攻入下碣隅裏後,無法與第58師指揮部取得聯係,陷入到既沒有友軍協同配合,又無法獲得後方的補給和最新指令的尷尬境地。


    於是,誌願軍眼見擊退美軍,便進入了他們的帳篷和附近的民居內,搜尋食物和衣物。


    戰機正在失去……


    11月29日,淩晨兩點。


    就在第173團一部衝入下碣隅裏的同時,第58師第172團的4000餘名官兵作為右翼,正在對下碣隅裏東線及東丘製高點,發起同樣猛烈的進攻。


    其中,駐守東丘的美軍,主要是隸屬於美軍第3師的一個采用“幫對體製”的工兵連。所謂“幫對體製”部隊,指的是由美軍與韓軍按大致4:6的比例組成的部隊,因此整體戰鬥力較差。


    當戰鬥打響時,誌願軍發出紅色信號彈,指示進攻。早已潛伏在山間的誌願軍戰士,立刻展開行動。昏暗的信號彈光映照出山巒的輪廓,伴隨著誌願軍的唿嘯衝鋒,天地震撼。


    美軍居高目睹這一幕,震驚不已,迅速放棄了極其重要的東丘主陣地。隨後,這支美軍撤退到山坡斜麵,在增援部隊的支援下,勉強在機場前方構築了一道防線,進行抵抗。


    誌願軍突襲奪取了東丘製高點,牢牢控製了通往古土裏的要道。


    這樣一來,不僅將整個下碣隅裏盡收眼底,甚至憑借一顆步槍子彈,就能擊穿美軍在下碣隅裏的環形防禦陣地。


    這種局勢,令美軍感到十分緊張。


    美軍的運氣不錯,東丘激戰結束後,一名美軍通訊兵由於沒能及時撤離,躲藏在山岩中,避開了誌願軍的戰場清理行動,隨後他利用scr-300便攜電台,與下碣隅裏的美軍指揮所成功取得了聯係。


    美軍在下碣隅裏戰場兵力不足,此時突然得到通訊兵的引導,迅速集結遠程火力,對東丘發動了猛烈的炮擊。


    下碣隅裏是美軍前方部隊的後勤基地,彈藥實在是太多了,裏奇調集了大部分火炮,用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30餘門迫擊炮,對東丘展開了壓製性炮火襲擊。


    美軍僅在半小時內,便向麵積不足2平方公裏的東丘陣地,傾瀉了近2000發榴彈和4000餘發迫擊炮彈,如此猛烈的火力,58師172團的戰士們前所未見。


    這樣的火力密度形成的火牆,別說是誌願軍,任何生物都沒法通過的,這樣一來,誌願軍就無法利用東丘形成突破。這也是沒有辦法,火力差距太懸殊了。


    於是172團在東山轉入防禦,並打退了裏奇在5時20分組織起來的反擊,315人的美軍反擊部隊傷亡170人以上,東山在誌願軍手裏紋絲不動。這是當時裏奇能拚湊出來的全部兵力了。


    當時,第173團的一部分正好突入下碣隅裏,而第172團已經占領了東丘的製高點。那麽,根據某些戰史的設定,如果第173團和第172團能夠指揮得當,抓住戰機,協同對下碣隅裏發起夾擊,是否有可能扭轉下碣隅裏的戰局呢?


    答案是:大概率無法實現。


    原因在於寒冷、饑餓、火力不足、通訊不暢以及複雜的地形。


    盡管第173團一部已深入下碣隅裏縱深,但由於遲遲未能收到新的作戰命令,饑寒交迫之下,他們不得不分散到美軍駐地和附近的民居等地,尋找食物和禦寒物資。


    同樣,激戰過後的172團一部,在占領東丘後,也處於饑寒交迫的困境中,遲遲沒有接到新的作戰命令,隻能留守原地,靜候指示。


    此外,自28日夜間發動攻勢以來,激戰一直持續到29日深夜。誌願軍在寒冷的曠野中奮戰,糧食和彈藥耗盡,體力不支,已難以承受最後的進攻。


    而且,也缺乏無線電通訊設備,無法及時調整作戰計劃,糧食和彈藥又無法得以補充,隻能眼睜睜地錯失戰機。


    截至11月29日淩晨2點,第172團和第173團的攻勢相繼受挫,傷亡慘重,戰況陷入僵持。第20軍第58師決定派遣預備隊第174團,發起最後一輪攻勢,力圖贏得最終勝利。誌願軍調集兵力,迅速轉向下碣隅裏機場,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下碣隅裏戰鬥已進入到白熱化階段。


    此時此刻,雙方官兵在茫茫雪原上往返廝殺,激烈鏖戰,槍炮拽光明滅閃爍,死亡與酷寒密布於深邃、幽暗而又無休無止的漫天風雪夜,血腥、冷酷至極。


    美軍依托強大的火力網頑強抵抗,然而誌願軍戰士毫不畏懼,不顧生死,一次次向美軍陣地發起衝鋒……


    戰鬥與前一天柳潭裏的初次交鋒相似,誌願軍如潮水般的猛烈攻勢,總是被美軍密集的火力網阻擋在陣地前方。


    但誌願軍依舊頑強無畏,在稀疏的機槍和迫擊炮火力掩護下,不斷地發起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勢不可擋,一波一波,無休無止。


    在連續頑強的進攻下,誌願軍最終憑借輕武器,摧毀了結合部的坦克,一度突破了美軍在下碣隅裏機場的防禦圈,衝上機場跑道,並與正在施工、備戰的美陸戰1師工兵連,展開了激烈的混戰。


    此時,美軍在下碣隅的兵力已然耗盡,隻能動員約50名通信兵、工兵營指揮所的後勤人員等,組織反擊,試圖封堵突破口。


    美軍局勢變得危險起來。


    誌願軍如潮水般展開攻勢,迅速向機場縱深推進,絲毫無視美軍的零星抵抗。


    與此同時,作為誌願軍的主要支援火力,60毫米迫擊炮和重機槍,伴隨步兵衝鋒前移。美軍在環形陣地上匆忙堆放的彈藥和油料,裸露在外、堆積如山,已處在誌願軍迫擊炮的射程範圍內。一旦遭到攻擊,即便隻有一發炮彈命中,都會可能引發一場震天動地的大爆炸。


    這對美軍來說,是極其可怕的情況。如果誌願軍確實對這些物資發起了襲擊,那麽在很大程度上,長津湖戰役的戰史將因為這場大爆炸,而不得不重新書寫進程。戰後,史密斯迴憶起長津湖的激烈戰鬥,心中充滿憂慮的同時,也暗自慶幸美軍能夠避開這場劫難。


    29日淩晨3時後,下碣隅裏戰鬥進入到最激烈、最關鍵的時刻,可能是因為戰事激烈,也可能是因為誌願軍太渴望得到這批物資補充,未對美軍物資進行襲擊,忽略了這一戰機。


    與此同時,美軍集中火力和兵力,先後對誌願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機場、東丘、京下裏小村等地,發動了又一輪猛烈反擊。


    在機場戰事僵持的關鍵時刻,下碣隅的美軍指揮所內,參謀、文員、工兵和駕駛員等紛紛武裝起來,對誌願軍展開了反擊,進行近戰,甚至發生了肉搏戰。


    美軍的戰鬥意誌頑強,士氣高昂,幾乎可以與誌願軍媲美。


    在激烈的戰鬥中,美軍再次憑借其夜視設備的優勢,掌握了夜間作戰的主動權,通過猛烈的火力壓製,迫使誌願軍後續部隊後撤,致使最早衝上跑道的誌願軍官兵,成為孤軍。這支誌願軍部隊,經過頑強奮戰,最終全體壯烈犧牲。


    隨後,美軍立即展開了對機場的搶修工作。


    時間飛逝,黎明已悄然逼近。對於誌願軍來說,沒有空中掩護,失去黑夜便等於喪失了戰機。因此,誌願軍必須在天亮前抓住最後的時機,繼續展開突擊,力求盡快解決戰局。


    經過持續6、7個小時的激烈交鋒,誌願軍的糧彈幾乎耗盡,傷亡慘重。雖然仍在奮力進攻,但實際戰鬥力已逐漸減弱,攻擊顯得越來越無力。


    這時,交戰雙方都在全力以赴,進行天亮前的最後的搏殺。


    不過,誌願軍受製通信不暢、糧彈短缺,兵力優勢難以發揮。同時,占據美軍受暴風雪影響,以優勢的地空遠程火力援助戰場效率極低。


    更為兇險的是,就在雙方激戰的這天,寒流持續襲擊蓋馬高原,長津湖夜間氣溫跌落零下40度以下,如此酷寒天災威脅,使得交戰雙方既要疲於激戰,又要與大自然搏殺,為風雪災民,遭遇數量極大的非戰鬥減員,都是處境非常艱難。


    天亮之前,雙方都將預備隊投入戰場。


    11月29日拂曉,6時,第58師集結約1500人,以營連為單位,發起了這次突襲的最後一輪衝鋒。


    然而,這次攻擊依舊未能成功。


    天亮前,美軍h連恢複陣地。美軍i、h連僅傷亡79人。


    打了一晚上沒啃動美軍後,58師錯誤判斷,認為下碣隅裏的美軍有1萬餘人。


    隨後,第58師開始撤退,悄然脫離戰線。


    黎明時分,暴風雪早已不知何時悄然止歇。


    凝視著眼前遼闊而空曠的雪原,迴頭望去,戰地救護所內滿是痛苦哀嚎的傷員。經過一夜激戰的美軍官兵感到慶幸,難以想象昨晚竟然發生了如此慘烈的戰鬥。


    陣地餘煙嫋嫋,本來潔白雪原被炮火、硝煙、鮮血、腐炭汙染,斑駁難看。如此場麵沉浸徹骨酷寒,正將昨晚的戰爭與死亡,塑造成一個慘淡清晨的碑刻。


    北風淒厲,陣亡者遺體為嚴寒凍結,依然是他們最後戰鬥的姿勢。


    在這般嚴酷的寒冬和慘烈的戰鬥中,長津湖戰區的美軍官兵,在一夜之間,意識到兵臨絕境。然而,由於未接到撤退的命令,他們隻能堅守在柳潭裏的陣地上。


    戰後,第20軍在檢討中寫道:


    “第58師未能完成殲滅下碣隅裏敵軍的任務,主要是由於在戰鬥組織、指揮和戰術指導上存在嚴重失誤。主力過早投入,攻擊點選擇不當,加之通信聯絡不暢,導致江東與江西無法協同作戰,最終被敵人各個擊破。”


    這場戰鬥中,一線部隊指揮員傷亡嚴重,這既體現了他們身先士卒的崇高精神,同時也暴露出部分指揮員過於專注個人殺敵,未能充分履行指揮職責的不足。


    根據第58師戰後檢討的總結:“此次戰鬥中,許多指揮員隻依靠個人的勇敢,未能履行指揮員應有的職責,親自衝鋒在前,卻忽視了對部隊的統領,結果導致指揮員傷亡比例過高,部隊失去指揮,陷入混亂,從而削弱了整體的戰鬥力。”


    11月29日清晨,陸1師師長史密斯發出指令,命令駐紮在下碣隅裏以南18公裏處古土水的聯軍陸1師第1團組建一支特遣隊,火速前往增援下碣隅裏。


    就在這一天,美軍第1陸戰師主力與第7師第31團戰鬥隊,共計1.8萬人,已經在長津湖地區被誌願軍第9兵團包圍。美軍部隊被分割成五個部分,分別被包圍在柳潭裏、德洞山、新興裏和下碣隅裏四個孤立據點內。


    長津湖地區第1陸戰師主力被分割包圍的消息迅速在美國政界和社會各界引發了強烈震動。作為美軍的王牌部隊,第1陸戰師一直被視為精銳中的精銳。如果他們在長津湖戰役中全軍覆沒,對美國而言,這將是一場難以承受的巨大災難。


    這一天,史密斯師長已獲得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的批準,可以指揮撤退。他著手策劃撤退行動,並分析柳潭裏和下碣隅裏的戰況。他推測,中國軍隊可能缺乏足夠戰力和後勤補給,來維持縱深衝擊。


    因此,他決定利用這一優勢,依托下碣隅裏據點和機場,製定一個的全麵撤退計劃。


    29日上午,史密斯召集聯合指揮部的幕僚、參謀和軍官們召開會議,共同探討撤退計劃。在會上,史密斯對大家鄭重承諾:“孩子們,我一定會帶你們安全撤離。”


    隨後,史密斯在此次作戰會議中發布了三項作戰指令:


    首先,是重新奪迴東丘的製高點;


    第二,需加快擴建下碣隅裏機場的步伐;


    第三,要求分散在長津湖地區的美軍陸戰1師及第7師麥克勞恩戰鬥群等各部隊,立即向下碣隅裏集結,準備從長津湖地區進行全麵撤退。


    會議剛結束,美軍就立即集中力量,向堅守東丘的誌願軍第172團各營、連的陣地發動了猛烈攻勢。


    當日,戰場籠罩在嚴寒之下,山頭遍布冰層,極端氣溫與複雜地形,使雙方地麵行動都變得艱難無比。


    激戰持續至黃昏,堅守東丘各高地的誌願軍第172團各部雖然失去與團、師指揮部聯係,但是他們在糧彈告絕,傷亡慘重之下,卻數次擊退優勢美軍的進攻。


    第172團的阻擊作戰中,出了一位新中國首位特等功臣,特級戰鬥英雄,他就是楊根思。


    1950年9月,楊根思光榮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後來我們通常將此次參會的英模人員統稱為“全國戰鬥英雄”,這是楊根思第七次獲得榮譽稱號。


    在會議期間,楊根思聽說美帝國主義的戰火已經燒到了鴨綠江畔,並派飛機轟炸和掃射我東北邊境,他感到非常憤怒,用自己的筆寫下了:“楊根思決心保衛世界和平!”


    會議結束後,領導批準楊根思可以迴家看看,但他聽說自己所在的部隊已經北上到達了兗州,準備入朝參戰,於是他直接購買了去兗州的車票,在那裏趕上了大部隊。


    1950年11月7日,楊根思正式跟隨部隊入朝參戰,他被任命為誌願軍第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


    連隊入朝時已是冬天,由於物資補給不夠到位,很快有人凍傷,所有人的耳朵、手腳都被凍得裂開口子。楊根思發動各班研究防凍的土辦法,有的班將毛巾剪成兩塊,縫在軍帽兩邊捂住耳朵,有的班把引火的玉米殼用來包腳墊鞋。


    在楊根思的帶領下,全連169人沒有一個非戰鬥減員。


    11月28日晚,誌願軍經過激烈的戰鬥,完成了對下碣隅裏的包圍,上級知道美軍的王牌陸戰1師天亮後必定會突圍,命令楊根思帶領3連堅守1071高地,這是美軍突圍的必經之路,楊根思向上級保證:人在陣地在!


    楊根思迴到連隊以後,根據地形對防守進行了周密的部署,1071高地東南的小高嶺是阻擊美軍的第一道防線,但這裏受地形限製,隻能擺開一個排的兵力,楊根思決定親自帶領3排駐守在這裏。


    原本生龍活虎的戰士們,如今全都餓得無精打采,有的在係著鞋帶,有的在整理手榴彈袋,所有人都默默無語,沒人開口。營部的通信員挑著兩小筐土豆,趕來救急:“楊連長,這些地蛋是團部批準發給我們前衛營全營的。營長指示,應該優先給三連。”


    楊根思親手將地蛋分給每位戰士,每人三個,大家啃了幾口,隨後便上了陣地。


    11月29日,成群結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猛烈地向1072高地發起衝鋒,甚至出動了八輛坦克。每次衝上來都被打退,接著再度進攻,卻又丟下一片屍體倉皇撤退。楊根思甚至親自帶領一名戰士,用炸藥包炸毀了一輛重型坦克……


    激戰從清晨持續到中午,楊根思已經無法記清楚擊退了美軍多少次進攻,隻見幾百具美軍的屍體早已堆滿了小高嶺。


    幸存的戰士們望著不遠處機場上起降不停的美軍飛機,滿心遺憾地感歎道:唉,根本不用動用重炮,隻要有一門迫擊炮,發射幾發炮彈,那機場就會被摧毀,包圍圈內的上萬名美軍也就全軍覆沒了!


    巨大的轟鳴聲從天空傳來,楊根思抬頭望去,眼前的景象令他震驚。上百架敵機密密麻麻地分成幾層,瘋狂地向他們撲來,竟然隻是為了轟炸僅僅十幾名中國戰士!與此同時,地麵上百餘門重炮也開始猛烈轟擊陣地。


    美軍決心要奪下楊根思的陣地,因為這裏不僅能俯瞰機場,還牢牢卡住了公路的咽喉!美軍的狂轟濫炸持續了許久,炮火終於停息時,楊根思對那些從廢墟中爬出來的戰士們堅定地說道:“隻要有我們的勇敢,就沒有敵人的頑強!”這句話後來成為中國軍隊廣為傳頌的名言。


    在擊退敵人8次衝鋒後,陣地上僅剩下三人。楊根思叫來了已經打光了子彈的重機槍排長:“帶著負傷的射手趕緊撤退,快撤!”


    排長正等著他的下文,楊根思卻說道:“不用多說了,指導員會把三連帶好的……”兩名傷員含淚向他敬了一個禮,然後撤出了陣地。


    此時,陣地上隻剩下楊根思一人,天色已經接近黃昏。他率領一個排殲滅了數百名美軍,還留下了兩個活口,足夠迴本,真是大賺了一筆!


    楊根思整理著滿是煙熏痕跡的軍裝,環顧著已經空無一人的陣地,將能找到的所有tnt炸藥一塊塊收集起來,捆成了一個重達幾十斤的炸藥包。隨後,他尋到一個能避開敵方火力的地方,安靜地躺了下來,等待美軍的下一次衝鋒……


    一陣猛烈的炮火覆蓋過後,美軍很快又發起了第9次衝鋒。


    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高舉著藍色軍旗,帶領著幾百名美軍大搖大擺地向高地走去,確信這裏的中國軍人已經全部陣亡。此時,楊根思站了起來,果斷拉燃導火索,徑直衝向那麵美國軍旗,那裏聚集了最多的美軍。


    看到這個衝鋒而來的中國士兵,美軍旗手頓時慌亂,丟下軍旗掉頭逃跑,幾百名美軍陸戰隊員也跟著慌亂撤退。麵對這個視死如歸的中國戰士,有人爬,有人跑。


    楊根思毅然踏過那麵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旗,繼續衝向四散逃竄的美軍士兵,英雄楊根思壯烈地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


    楊根思犧牲時,年僅28歲。


    楊根思被譽為新中國首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並頒發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


    大將軍為他親筆題詞,稱讚他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國際主義的偉大戰士,誌願軍的模範指揮員”。


    1951年12月11日,他生前所在的連隊被命名為“楊根思連”。


    我們再迴到11月29日早晨。


    陸1師師長史密斯29日清晨下令下碣隅裏以南18公裏處古土水的聯軍陸1師第1團組織一支特遣隊,迅速增援下碣隅裏。


    按照誌願軍的戰役計劃,在第58師圍攻下碣隅裏時,提前穿插到古土水與下碣隅裏之間第60師以及師屬炮團的具體任務是:戰役打響後,占據有利地形,監視古土水的美軍,徹底切斷古土水與下碣隅裏之間的聯係,相機配合第58師攻占下碣隅裏。


    當時第60師為了穿插迅速到位,甚至下令輕裝扔掉大衣,後也成為導致第60師嚴重凍傷的原因之一。


    接到史密斯的命令後,古土水的聯軍組建了一個特遣隊:英海軍陸戰隊第41分遣隊(235人)、陸1團3營g連(205人)、美步7師第31團(北極熊團)1營b連(190人)、陸戰1師坦克營d連的兩個排、陸5團反坦克排、陸1師直屬隊的人事情報後勤通訊戰勤憲兵和韓軍,陸1師摩托化營和美陸軍377卡車運輸營負責司機與卡車運輸步兵,共有921人,17輛坦克,100餘輛卡車。


    因為負責帶隊的是一個叫德賴斯代爾的英國海軍中校,故按照美軍慣例,稱為德賴斯代爾特遣隊。


    11月29日上午9時30分,特遣隊從古土水出發,很快就遇到了第60師沿公路布置的三道防線與壕溝路障,激戰爆發了。


    戰鬥激烈,第60師的兩個團基本喪失戰鬥力,該師僅有的兩名華東一級戰鬥英雄毛杏表與壽誌高(連級)雙雙犧牲,聯軍方麵德賴斯代爾身負重傷。


    德賴斯代爾特遣隊雖然突破了兩道防線,但由於勤雜人員與100餘輛汽車的拖累,行動速度非常緩慢。到了下午4時左右,英軍一輛彈藥車被誌願軍的炮彈擊中,猛烈的爆炸與大火將特遣隊的行軍隊形切割成兩段。


    這時無線電裏傳來師長的命令:不惜代價,向下碣隅裏攻擊前進。因為德賴斯代爾已經身負重傷,部隊由陸1團g連連長希特爾上尉代理指揮,兩人商量了後決定:後衛部隊轉向返迴古土水,前衛部隊(陸1團g連、坦克連、部分英軍與北極熊連1個排)則由坦克開路強行突擊前進。


    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前半段,突破了20軍60師阻截,17輛美軍m26坦克、英41突擊隊四分之三的兵力、美陸戰1團g連的全部人馬和少量美31團b連的官兵,還在冒著誌願軍的射擊向北前進。


    第20軍60師,以一萬二千餘人的絕對優勢兵力,在占據有利地形,提前修築工事以逸待勞的情況下,雖然殲滅200餘名敵軍,也抓獲了200餘名俘虜,但最終沒有能夠阻擋住不足千人、雜牌拚湊的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實在無法算作圓滿完成任務。


    雖然第60師對此戰的戰鬥傷亡和傷員無人處理後凍傷的情況緘口如瓶,但從幾天後陸1師全體撤離長津湖,再次路過此地,第60師隻能出動兩千餘人的兵力阻擊來看,此戰的傷亡應該不小,特別是連華東一級戰鬥英雄,這類重點受保護的對象,都不得不拿出來拚了,可見兵力也是用到了極限。


    晚上7點左右,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前半段,開到距離下碣隅裏隻有兩公裏的位置。在這裏,誌願軍58師173團對他們進行了頑強阻擊。誌願軍居高臨下的猛烈火力摧毀了幾輛特遣隊的卡車。許多誌願軍戰士,隨即從公路兩側的高地上蜂擁而下,向公路上的特遣隊前半段殺來。


    見此情景,西特上尉手提一支卡賓槍跳下車子,來迴走動,命令士兵們立即下車防禦。接著,他又跑到打頭陣的17輛m26坦克處,用卡賓槍接連敲打坦克的兩側,為坦克指引射擊方向。


    這樣,西特組織起了公路上的防禦,使部隊沒有陷入進一步的混亂,而是有條不紊地以坦克和步兵的火力構成了一道彈幕,打死了許多湧上來的誌願軍戰士。不過,仍有一小隊誌願軍戰士麵對著火網勇敢地衝到了美軍坦克麵前,用炸藥包炸毀了一輛m26坦克。


    最後,誌願軍173團的官兵們見公路上的美英軍隊已經構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網,根本無法衝垮,因而退迴公路兩側的高地上。特遣隊清理掉公路上被摧毀的卡車和坦克,繼續前進。


    晚上7點15分,美軍看到了正在修築下碣隅裏機場的陸戰隊工兵點起的探照燈燈光。隨後,在閃亮的探照燈燈光的照映下,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前半段的車隊魚貫進入下碣隅裏環形陣地。增援進入下碣隅裏。


    雖然德賴斯代爾特遣隊遭受重創,但其精銳,400名作戰隊員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成功到達下碣隅裏,為此後幾天下碣隅裏保衛戰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使得整個戰局逐漸向有利於聯軍的方向發展。


    德賴斯代爾特遣隊雖然完成了任務,但是代價卻是非常大,特別是將非戰鬥人員與物資列入特遣隊,使之成為步兵的累贅,不能不說是一個敗招。


    裏奇中校立即將增援部隊中的陸戰1團g連調到東丘正麵,替換了在那裏構築防線的勤務兵、通信兵以及麥亞斯的烏合之眾,在東丘山腳下下和西坡上建立起了一道比較像樣的防線。而隨g連一同到達的英41突擊隊的主力則被裏奇布置在下碣隅裏鎮內,擔任預備隊。這支美軍部隊非常重要,為後來美軍守住下碣隅發揮了重要作用。


    夜幕降臨,風雪驟然停歇,明月高懸,星光寥落。


    陸戰1師派出去的韓國便衣偵察兵迴來了。他們偽裝成平民,察明了誌願軍58師的集結地點。美軍隨即派出了夜航飛機,在引導照明彈的協助下,對東丘及其周邊的多條道路和村莊進行了偵察和轟炸。


    當時,第58師正準備發動夜間襲擊,作戰部隊已在下碣隅裏周圍埋伏、部署並進行調動。美軍在地麵特工的指引下,發射了照明彈,照亮了整個戰場,發現誌願軍人數眾多,隨即美軍出動所有夜航飛機,對下碣隅裏周圍地區,進行了多輪覆蓋式的大規模轟炸。


    1950年11月29日夜間,美軍戰機進行的轟炸持續了一整夜,這是在長津湖戰役期間,美軍首次派出機群進行的大規模轟炸。


    遇此空襲,第58師不得不放棄當晚的進攻計劃,隱蔽起來。這次轟炸給予58師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為夜間總攻而進行的集結行動,在嚴重的空中威脅下被迫終止。


    隻有173團在後半夜對h連和i連的陣地進行了一次規模比較大的試探性攻擊,但經過短暫交火,進攻不久就停止了。這樣,下碣隅裏美軍度過了基本平靜的一夜。


    誌願軍減緩了攻勢,美軍則加快了部隊的收縮行動。


    11月30日,德賴斯代爾特遣隊中的陸戰1團g連再次反攻東丘,未果。


    這時,美軍陸戰1師第1工程營的一部分,以及美軍第31團團部和坦克連,共約300名士兵和16輛坦克等部隊,陸續撤迴下碣隅裏。


    就此,美軍在下碣隅裏的防禦力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無論是兵力還是火力,都已經超過了誌願軍第58師。此時,僅靠58師的兵力已完全不可能奪取下碣隅裏。


    11月30日入夜後,烏雲在下碣隅裏上空重新聚集起來。月亮不見了,下碣隅裏又陷入一片黑暗和寒冷中。誌願軍再次對下碣隅裏發動大規模夜襲。


    58師的進攻方案為:


    172團和173團仍按28日夜的進攻方向,分別向東丘正麵和下碣隅裏南麵、西南麵出擊。原為預備隊的174團在這一夜也投入戰鬥,和173團一同衝擊下碣隅裏南麵、西南麵。


    這樣,誌願軍172團就將麵對美陸戰1團3營g連和美7師31團坦克連的陣地,173團和174團則將麵對美陸戰1團3營h連、i連的陣地。從這樣一種配置中,可以看出58師已經下了全部血本。


    58師以陸戰隊的h連和i連為主攻對象,用兩個團從這裏進攻,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其擊破,從這裏徹底摧毀下碣隅裏環形陣地。


    由此,第58師三個團的進攻方向就全部撞在了三個美陸戰隊步槍連的槍口上。陸戰1團g連、h連、i連是美軍在下碣隅裏僅有的三個步槍連,其防守的地段也是整個環形陣地最為堅固的地方。


    戰事至12月1日天亮後結束。


    經過11月28日夜和30日夜對下碣隅裏的兩次猛攻,58師的減員數量在6500人左右。其中,有1500人戰死,包括被敵軍地麵火力打死、死於空襲、凍死;近5000人被地麵敵對火力、空襲擊傷或被凍傷,大部分是凍傷。


    剩下的官兵們也都凍得發僵,又累又餓,不少士兵三天沒有進食,攜帶的彈藥也消耗殆盡。58師全憑極度頑強的信念堅持著。因為58師已經失去了攻堅戰力,隻好原地監視下碣隅裏美軍,並等待26軍增援。


    12月5日,26軍76師和77師到達下碣隅裏,78師還在途中。此時58師已經凍餓交迫,減員嚴重,172團、173團和174團縮編為35個排,僅剩800人。


    然而,遠在江界的第9兵團司令部,卻並不了解下碣隅裏前線發生的細節。


    當時,宋時輪等人根據陶勇的作戰報告分析敵情,樂觀認為,經過誌願軍兩天數次夜襲,美軍加強下碣隅裏防禦,實屬與被圍柳潭裏、新興裏等地的美軍一樣,都是應對無策,坐等被甕中捉鱉的無奈之舉。


    為此,北京根據第9兵團上報戰況,專門致電第9兵團:


    “圍而不殲,讓其日夜唿援,這樣便吸引援敵一定到來,使我有援可打”。


    這時,第9兵團確實對美軍下碣隅裏飛機場的戰役價值評估,有所誤差。


    因為缺乏與美軍作戰經驗,宋時輪、陶勇等人,在基本脫離了美軍對戰役簡易機場的常態利用的認識上,簡單認定美軍的下碣隅裏機場,如同淮海戰役中被包圍的國軍機場。事實上,中美兩軍鏖戰長津湖的關鍵,確實就是下碣隅裏這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小的簡易機場。


    說到底,還是第9兵團對美軍與國軍的裝備差距、戰力差距、作戰思維的差距等等情況,缺乏全麵的認識與了解。


    最後,第9兵團製訂了攻擊、控製下碣隅裏飛機場的計劃,不使被圍美軍撤走,以及調整兵力,準備對美軍第5、第7兩團之南退部隊予以殲滅。


    同時,留下美軍柳潭裏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釣魚,以及向南預備打援古土裏援軍,最終實現全殲長津湖美軍的新的作戰計劃。


    國內戰爭經驗對宋時輪、陶勇等人決策長津湖戰役影響極大。被圍長津湖的美軍,絕非被圍淮海戰場的國軍。遠不是被包圍了,就可以用圍點打援的軍事行動,輔以老鄉過來吃白麵饅頭的政治分化,即可解決的問題。


    我們再說迴58師。


    20軍58師移交陣地,執行兵團下達的命令,穿插向古土裏以南的黃草嶺,堵截陸戰一師退路。


    12月8日,58師以黃草嶺為核心,依托兩側地形有利的高地,阻截美軍南撤。


    172團在黃草嶺陣地與敵激戰。


    此時,58師傷亡和非戰鬥減員已非常嚴重,戰鬥力已經下降到了穀底,因此戰至15時,1350高地、1304高地和黃草嶺陣地已全部失守,58師拚盡最後努力將173團和174團所有還能作戰的人員集中起來,編成四個連,由58師參謀長胡乾秀親自率領,進行反擊才奪迴了1304高地。


    但是美軍飛機發現並攻擊了誌願軍前線指揮所,包括胡乾秀和174團政委郝亮在內的指揮所人員全部犧牲,胡乾秀也是長津湖之戰中,誌願軍犧牲的最高級別的指揮員。


    16時,美國陸戰5團前頭部隊1營也投入了戰鬥,與陸軍暫編營共同攻占1457高地,見天色逐漸暗下來,陸戰5團1營便停止前進,以一個連守備1457高地作為屏障,主力則在公路附近構築工事,就地組成環形陣地。


    由於8日夜間氣溫的急劇下降,造成了誌願軍大量凍傷減員,所以9日的戰鬥,美軍遇到的阻力相對減輕了很多。陸戰7團1營擊破沿途輕微抵抗,一路南下,直抵水門橋。


    10日下午,在古土裏與真興裏之間的20軍58師和60師經過連日苦戰,兩個師合在一起還能作戰的人員也不超過200人,根本無力阻止美軍陸戰1師南撤,20軍軍長張翼翔實在不甘心,命令60師參謀長蔡群帆率領這一百多人銜尾追擊。但給美軍陸戰一師已造成不到太大困擾了。


    至此,58師開始了為榮譽而戰,他們在長津湖戰役中的使命也基本完成。


    58師先後三次對下碣隅裏進行攻堅。


    第一次因投入兵力過少,沒有使用好預備隊,導致功敗垂成;


    第二次即11月29日晚上的進攻,因戰前部隊集結遭到空襲,攻擊規模比較小;


    第三次攻堅,投入全部兵力,但美軍的增援兵力和坦克火炮已到位,導致傷亡很大,沒有取得戰果。


    隨後,全師穿插黃草嶺堵截美軍,在美航空兵轟炸及地麵部隊的攻擊下,經受了再一次打擊。


    此後,再難以形成戰鬥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