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抗美援朝的決定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5.6 抗美援朝的決定
1950年6月上旬,我黨召開七屆三中全會,偉人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報告,確定了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部署了1950年的中心工作。但半個月後,朝鮮戰爭的爆發,打亂了黨和國家的任務實施和工作安排。
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成立“聯合國軍”,幹預朝鮮戰爭之際,偉人就已高瞻遠矚,提出要保衛國防、組建東北邊防軍,並部署邊防軍兵力在鴨綠江邊;
8月上旬,朝鮮半島南端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時,警覺到美國擴大戰爭規模的可能性會增加,遂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美國武裝侵略朝鮮後中國應該采取的對策。
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國。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誌願軍的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
9月中旬,美軍7萬餘人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
聯合國軍向北一路推進,越過了三八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實際越界向北的是南朝鮮軍隊,而聯合國軍則停留在三八線附近。
南朝鮮軍隊進入北朝鮮境內後,幾乎未遭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他們一路勢如破竹,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逐漸退至鴨綠江邊,形勢岌岌可危,幾近崩潰。
1950年10月1日,麥克阿瑟通過東京的廣播電台,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鬥”。
金日成隨即帶著樸憲永趕往中國大使館,了朝鮮人民軍絕不投降、並將進行焦土抗戰的決心。隨後,寫信給北京,向中國政府提出援兵入朝的請求:
您對朝鮮人民為祖國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鬥爭,給予了極大的關懷與多方麵的支持,我謹代表朝鮮勞動黨,向您表達最誠摯的感謝!……在美國侵略軍登陸仁川之前,局勢對我們來說並非不利。
敵軍在接連的敗仗中,被我們壓縮至朝鮮南部的狹小區域,我們有望贏得最終的決定性勝利,美帝國主義的威信已降到穀底。
然而,為了挽迴顏麵,並達到將朝鮮變為其殖民地和軍事基地的目的,美帝國主義迅速集結了幾乎全部駐太平洋地區的陸海空軍兵力,於九月中旬以壓倒性優勢在仁川登陸,隨後占領了漢城……
當前的戰況異常嚴峻。盡管我人民軍對敵軍的登陸展開了頑強抵抗,但前線的形勢對我們極為不利。自戰爭爆發以來,敵軍每日晝夜不息地出動約千架各型飛機,對我前後方進行任意轟炸。在我們幾乎毫無防空力量的情況下,敵軍的空中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各條戰線上,敵軍在空軍掩護下,調動大量機械化部隊對我展開猛烈進攻,導致我方兵力與物資遭受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後方的交通、運輸、通訊及其他基礎設施也遭到大規模破壞,使得我方機動力進一步削弱。
敵人的登陸部隊已與南線部隊會合,成功切斷了我軍南北部隊的聯係,致使南部戰線的人民軍陷入被分割、孤立的境地,無法獲得武器彈藥補給,通訊中斷,甚至有部分部隊被敵軍分散包圍。
我們判斷,敵軍很可能繼續向三八線以北地區發起進攻。如果我們無法盡快改善當前的不利局麵,敵軍的計劃極有可能得逞。要確保我們的運輸、供給和部隊的機動力,必需具備強有力的空軍力量,而我們卻沒有充足的飛行師……
我們一定要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絕不允許敵人將朝鮮變為殖民地或軍事基地。我們一定要立下誓言,哪怕付出鮮血,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也要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和民主而鬥爭到底!
我們正全力以赴,編組訓練新的師團,並將南部的十幾萬部隊集結於對作戰有利的地區,同時動員全體人民,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目前,敵人趁我們處於危急關頭,絲毫不給我們喘息的機會。如果他們決意進攻三八線以北,僅憑我們自己的力量將難以抵禦這場危機。
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特別的援助。如果敵軍進攻三八線以北,我們急切期望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直接出兵,援助我軍作戰。以上是我們的意見,懇請您給予指示。
——金日成
為了節省翻譯時間,金日成直接用中文撰寫了這封信。如今,這封信仍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公開展出供人參觀。
10月1日晚,中央緊急召開政治局。與會人員全部眉頭緊鎖,大部分不同意出兵:建國才幾個月,要休養生息;對手太強大,為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大國,不劃算。
會上決定4日召開擴大中央政治局會議,再作討論。
並將不出兵決定,通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告喬大叔。
10月3日淩晨,中國政府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政府,鄭重表明對朝鮮戰爭的堅定立場:美軍正在企圖跨越三八線,擴大戰爭規模。如果美國軍隊真的采取這一行動,中國將不會袖手旁觀,必將進行幹預。並請印度向美方進行轉達。
然而,正在取得勝利的美國政府和軍隊,完全沒有放在心上,沒有對局勢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導致朝鮮戰爭進一步升級。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從10月4日下午到5日全天,接連開了3次。
10月4日下午,會議氣氛異常沉重。對於出兵一事,讚同者寥寥,反對的聲音卻相對較多。
10月5日下午,繼續召開會議,大將軍立場如下: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可是,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寶島,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如讓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就算我們打敗了,頂多也就是解放戰爭推遲了幾年。中國有的是山,咱們上山再接著打。?”
緊接著,表示願領兵前往朝鮮作戰。
與會者慨然。
聶榮臻後來迴憶道:“大將軍在會上的堅定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偉人說:“得賢將者,兵強國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得知中國決定出兵抗美援朝後,金日成隨即放棄了撤往東北沈陽的計劃,改把鴨綠江南岸朝鮮一側的江界,作為戰時首都。
根據中朝雙方協議,中國政府仍然允許朝鮮將被打殘的部隊,送往東北進行整編和訓練。
朝鮮人民軍的第67、68、69師及特種部隊共人,集中在灣溝地區;第32、75師及特種部隊人,集中在和龍地區;計劃在1950年11月5日前,再在延吉地區集結3個師及人的特種部隊。
此外,朝鮮人民軍的步兵學校和政治學校撤到了通化,坦克訓練團撤到了汪清,航空學校則撤到了延吉。為領導這些共十幾萬官兵的訓練,北朝鮮政府專門成立了由民族保衛相崔庸健負責的指揮部,並設立了三個軍級指揮所。
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施封鎖政策,新中國難以通過外交途徑與這些國家直接溝通。鑒於印度總理尼赫魯,與中國一直保持著友好和密切的關係,並且他個人堅持不結盟的中立立場,同時也與美英兩國有較多聯係,因此中國選擇印度,作為與西方溝通的第三國。
10月6日上午,召開軍委會議,討論了入朝作戰方案、更換武器裝備、後勤保障以及指揮所組建等問題。在出國前後的宣傳報道方麵,方針如下:
“在戰鬥打響之前,應絕對保密。打響之後,新華社在報導和廣播方麵也應注意分寸。要設法轉移敵人的視線,使其產生判斷上的錯覺,以便我軍各路部隊迅速隱蔽過江,取得戰鬥的主動權,力爭初戰的勝利,以提高士氣,穩定人心,扭轉被動局麵。”
10月7日,聯合國召開大會,通過了美國提案:
首先,聯合國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以確保整個朝鮮的穩定;
其次,在聯合國的指導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朝鮮建立一個統一的民主政府。
實際上,這項決議的真實意圖是為美軍越過三八線提供法理依據。
10月8日,美軍跨越了三八線。
中央發布《關於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
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命令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所轄4個野戰軍、3個炮兵師立即整裝待發,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
誌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由東北軍政主席高崗負責調配誌願軍的後勤補給物資。
當晚,中央派遣總理等人前往蘇聯,旨在詢問蘇聯對中國出兵的態度,並請求蘇聯提供武器和空軍支援。
10月9日,總理闡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是否出兵援朝的問題,說明了中國的實際困難,提出隻要蘇聯同意出動空軍給予空中掩護,中國就可以出兵援朝。
同時要求蘇聯援助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所需的軍事裝備,並向中國提供各種類型的武器與彈藥,以及提供陸軍輕武器的製造圖紙,供中國仿造。
當日,戰火已蔓延至中朝邊境,朝鮮邊境城市新義州,在炮火中化為一片火海。
由於當時誌願軍空軍力量有限,難以承擔戰爭中的空中掩護和防衛任務。在美國空軍掌握製空權,嚴重威脅中朝軍隊後方保障和交通線的情況下,蘇聯空軍的支援顯得尤為關鍵。
誰知,這個節骨眼上,美國一架轟炸機,誤炸了哈巴羅夫斯克附近的蘇聯軍用機場,蘇美雙方都擔心引發衝突。10月12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告知,蘇聯空軍尚未做好準備,蘇聯派遣空軍可能會遇到困難。
13日,就蘇聯反應,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出兵援朝問題。與會者一致認為,就算沒有空軍支援,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的情況下,我們仍應出兵援朝不變。
偉人會上表示:
“出兵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
“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10月18日,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重點討論了入朝作戰的部署與方針。
最終決定中國人民誌願軍按照既定計劃於10月19日入朝作戰。
偉大的抗美援朝,正式拉開序幕。
盡管蘇聯空軍在戰爭初期無法進入朝鮮,但承諾將對中國領土進行空中保護,並慷慨地答應向中國提供大量軍事裝備。
那時候的中國,要單獨應對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是不可能的。單是供應足夠的彈藥這一項任務,中國自身就無法完成。
以1951年第一季度為例,朝鮮戰場所需彈藥約為噸,而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即便是在加班加點的情況下,也隻能生產出1500噸。
當時,全球唯一有可能為中國提供武器彈藥的國家隻有蘇聯。蘇聯基本滿足了誌願軍在戰場上的需求,尤其是在停戰談判開始前,幾乎有求必應。
1950年11月7日,偉人在發給喬大叔的一封電報中提到:
“誌願軍部隊直接參加朝鮮軍事行動的有12個軍,計36個師,但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藥基數。今後隨著軍事行動的發展,我們在保障軍隊彈藥方麵勢必出現很大困難。
如果軍工生產方麵不出現變化,那麽,改換裝備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開始。為克服目前困難,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
具體要求是:14萬支蘇式步槍及5800萬發子彈,2.6萬支蘇式自動槍及8000萬發子彈,7000挺蘇式輕機槍及3700萬發子彈,2000挺蘇式重機槍及2000萬發子彈,1000支飛行員手槍及10萬發手槍子彈,還有1000噸tnt炸藥。
11月9日,喬大叔迴電表示,同意為36個師提供這些步兵輕武器,並承諾1951年1至2月全部運抵中國。蘇聯沒有食言,這批武器的到貨數量與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
誌願軍因此得以在朝鮮陸續為34個師更換裝備,剩餘2個師的武器則用於補充消耗,或分配給軍校和軍區進行訓練。
同時,我們要求蘇聯提供魚雷快艇、裝甲艦、獵潛艇和岸炮等海軍武器裝備,並計劃派遣海軍司令肖勁光前往莫斯科進行商談。喬大叔次日便複電表示同意。
11月17日,總理致電喬大叔,告知“新的戰役即將開始”,並指出“鴨綠江鐵路橋每天都在遭受敵機轟炸”,前線作戰形勢十分緊迫,急需從駐紮在旅順的蘇軍部隊中調撥500輛汽車。
當日便收到迴複:
“為盡快將汽車交付您,我已指示軍方不是從旅順調撥舊車,而是從滿洲裏交付新車。
11月20日將向中方代表移交140輛,11月25日至26日再移交255輛,剩餘車輛將在12月5日前盡快發出。此外,還將在滿洲裏站另外交付1000輛汽車。”
對於提出的為中國正在組建的空軍集團軍,派遣15名蘇聯軍事顧問的請求,也予以滿足。為了增強誌願軍的空軍作戰能力,還無償提供給中國372架最新型的米格-15戰機。
1950年9月,四野炮1師正在佳木斯開荒種地,發展生產。這時朝鮮半島以局勢緊張,就在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釜山登陸的時候,四野炮1師接到指示,停止一切農業生產活動,集結待命。我軍抗美援朝已經箭在弦上,部隊開展了廣泛的政治思想動員。
班組人人都要寫決心書。
四野炮一師26團5連副指導員麻扶搖,在寫決心書時,創作了這樣一首詩:
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國野心狼。
在第二天的部隊動員大會上,麻扶搖上去念了這首詩,贏得了大家的一致稱讚。會後,他將這誓詞抄寫在連隊黑板報上,這是見諸於文字的第一次發表。在隨後的團誓師大會上,他再次代表5連登台宣讀誓詞。很快,部隊的油印小報,把他的誓詞登了出來。
部隊隨後也就開拔到朝鮮,投入了戰鬥。
朝鮮戰爭爆發後,新華社派出了100多位記者、編輯和工作人員奔赴朝鮮戰場,進行采訪報道。
新華社資深記者陳伯堅被派駐到朝鮮前線進行采訪。在境內安東對炮一師的戰前動員的采訪中,他在某連的牆報上發現了這首詩。他抄在了筆記本上,並在文字上稍作修改。
1950年11月25日,新華社播發了陳伯堅的戰地通訊《在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他引用了這首詩。其中,把“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次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文章,並在顯要的位置刊登了這首詩,名字叫《打敗美帝野心狼》,引發了強烈反響。
當天,中國文化部藝術局的周巍峙正在田漢那裏開會,當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了當時麻扶搖所寫的出征詩後,很是欣賞,深受其中英雄氣概所感染,激動不已,馬上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他一邊開會,一邊輕聲哼唱,很快完成了重新譜曲。
同時,他把“抗美援朝鮮”改為“抗美援朝”,並以詩中最後一句“打敗美帝野心狼”為題,署名“誌願軍戰士”詞、周巍峙曲。歌曲發表在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上。後來,一家青年雜誌評論這首歌曲,說它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鬥進行曲。周巍峙受到啟發,便將歌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
很快,這首歌廣為流傳起來。當唱到了麻扶搖所在部隊的時候,首長和戰友們驚喜地問麻扶搖:“這不是你寫的詞嗎?”麻扶搖平靜地說:“不知道是不是我寫的。這兩個字‘跨過’,肯定不是我寫的。”他當時認為,這幾句誓詞,誰都寫得出來。它表達的是誌願軍官兵的共同心聲。
1951年3月,陳伯堅從朝鮮戰場迴國休整,解放軍總政治部跟他說,這首誌願軍戰歌獲得了一等獎,要把這筆獎金發給歌詞作者。陳伯堅連忙解釋他不是這首詩的原創者,這首歌詞的原創作者另有其人。
1953年,在全國開展的群眾歌曲評獎活動中,《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獲得一等獎。為了給作者發獎,有關部門輾轉查找,才在炮一師找到了詞作者麻扶搖。從此,《誌願軍戰歌》的詞作者,才改署麻扶搖的名字。
寫這首歌時,麻扶搖23歲,周巍峙34歲,二人共同譜寫了一曲時代戰歌。這首歌曲,從作詞、譜曲、發表,到唱響全國,僅有一個多月,一鳴驚人。歌詞僅有43個字,卻唿出了一個時代的最強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
1950年6月上旬,我黨召開七屆三中全會,偉人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報告,確定了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部署了1950年的中心工作。但半個月後,朝鮮戰爭的爆發,打亂了黨和國家的任務實施和工作安排。
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成立“聯合國軍”,幹預朝鮮戰爭之際,偉人就已高瞻遠矚,提出要保衛國防、組建東北邊防軍,並部署邊防軍兵力在鴨綠江邊;
8月上旬,朝鮮半島南端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時,警覺到美國擴大戰爭規模的可能性會增加,遂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美國武裝侵略朝鮮後中國應該采取的對策。
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國。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誌願軍的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
9月中旬,美軍7萬餘人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
聯合國軍向北一路推進,越過了三八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實際越界向北的是南朝鮮軍隊,而聯合國軍則停留在三八線附近。
南朝鮮軍隊進入北朝鮮境內後,幾乎未遭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他們一路勢如破竹,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逐漸退至鴨綠江邊,形勢岌岌可危,幾近崩潰。
1950年10月1日,麥克阿瑟通過東京的廣播電台,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鬥”。
金日成隨即帶著樸憲永趕往中國大使館,了朝鮮人民軍絕不投降、並將進行焦土抗戰的決心。隨後,寫信給北京,向中國政府提出援兵入朝的請求:
您對朝鮮人民為祖國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鬥爭,給予了極大的關懷與多方麵的支持,我謹代表朝鮮勞動黨,向您表達最誠摯的感謝!……在美國侵略軍登陸仁川之前,局勢對我們來說並非不利。
敵軍在接連的敗仗中,被我們壓縮至朝鮮南部的狹小區域,我們有望贏得最終的決定性勝利,美帝國主義的威信已降到穀底。
然而,為了挽迴顏麵,並達到將朝鮮變為其殖民地和軍事基地的目的,美帝國主義迅速集結了幾乎全部駐太平洋地區的陸海空軍兵力,於九月中旬以壓倒性優勢在仁川登陸,隨後占領了漢城……
當前的戰況異常嚴峻。盡管我人民軍對敵軍的登陸展開了頑強抵抗,但前線的形勢對我們極為不利。自戰爭爆發以來,敵軍每日晝夜不息地出動約千架各型飛機,對我前後方進行任意轟炸。在我們幾乎毫無防空力量的情況下,敵軍的空中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各條戰線上,敵軍在空軍掩護下,調動大量機械化部隊對我展開猛烈進攻,導致我方兵力與物資遭受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後方的交通、運輸、通訊及其他基礎設施也遭到大規模破壞,使得我方機動力進一步削弱。
敵人的登陸部隊已與南線部隊會合,成功切斷了我軍南北部隊的聯係,致使南部戰線的人民軍陷入被分割、孤立的境地,無法獲得武器彈藥補給,通訊中斷,甚至有部分部隊被敵軍分散包圍。
我們判斷,敵軍很可能繼續向三八線以北地區發起進攻。如果我們無法盡快改善當前的不利局麵,敵軍的計劃極有可能得逞。要確保我們的運輸、供給和部隊的機動力,必需具備強有力的空軍力量,而我們卻沒有充足的飛行師……
我們一定要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絕不允許敵人將朝鮮變為殖民地或軍事基地。我們一定要立下誓言,哪怕付出鮮血,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也要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和民主而鬥爭到底!
我們正全力以赴,編組訓練新的師團,並將南部的十幾萬部隊集結於對作戰有利的地區,同時動員全體人民,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目前,敵人趁我們處於危急關頭,絲毫不給我們喘息的機會。如果他們決意進攻三八線以北,僅憑我們自己的力量將難以抵禦這場危機。
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特別的援助。如果敵軍進攻三八線以北,我們急切期望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直接出兵,援助我軍作戰。以上是我們的意見,懇請您給予指示。
——金日成
為了節省翻譯時間,金日成直接用中文撰寫了這封信。如今,這封信仍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公開展出供人參觀。
10月1日晚,中央緊急召開政治局。與會人員全部眉頭緊鎖,大部分不同意出兵:建國才幾個月,要休養生息;對手太強大,為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大國,不劃算。
會上決定4日召開擴大中央政治局會議,再作討論。
並將不出兵決定,通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告喬大叔。
10月3日淩晨,中國政府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政府,鄭重表明對朝鮮戰爭的堅定立場:美軍正在企圖跨越三八線,擴大戰爭規模。如果美國軍隊真的采取這一行動,中國將不會袖手旁觀,必將進行幹預。並請印度向美方進行轉達。
然而,正在取得勝利的美國政府和軍隊,完全沒有放在心上,沒有對局勢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導致朝鮮戰爭進一步升級。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從10月4日下午到5日全天,接連開了3次。
10月4日下午,會議氣氛異常沉重。對於出兵一事,讚同者寥寥,反對的聲音卻相對較多。
10月5日下午,繼續召開會議,大將軍立場如下: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可是,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寶島,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如讓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就算我們打敗了,頂多也就是解放戰爭推遲了幾年。中國有的是山,咱們上山再接著打。?”
緊接著,表示願領兵前往朝鮮作戰。
與會者慨然。
聶榮臻後來迴憶道:“大將軍在會上的堅定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偉人說:“得賢將者,兵強國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得知中國決定出兵抗美援朝後,金日成隨即放棄了撤往東北沈陽的計劃,改把鴨綠江南岸朝鮮一側的江界,作為戰時首都。
根據中朝雙方協議,中國政府仍然允許朝鮮將被打殘的部隊,送往東北進行整編和訓練。
朝鮮人民軍的第67、68、69師及特種部隊共人,集中在灣溝地區;第32、75師及特種部隊人,集中在和龍地區;計劃在1950年11月5日前,再在延吉地區集結3個師及人的特種部隊。
此外,朝鮮人民軍的步兵學校和政治學校撤到了通化,坦克訓練團撤到了汪清,航空學校則撤到了延吉。為領導這些共十幾萬官兵的訓練,北朝鮮政府專門成立了由民族保衛相崔庸健負責的指揮部,並設立了三個軍級指揮所。
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施封鎖政策,新中國難以通過外交途徑與這些國家直接溝通。鑒於印度總理尼赫魯,與中國一直保持著友好和密切的關係,並且他個人堅持不結盟的中立立場,同時也與美英兩國有較多聯係,因此中國選擇印度,作為與西方溝通的第三國。
10月6日上午,召開軍委會議,討論了入朝作戰方案、更換武器裝備、後勤保障以及指揮所組建等問題。在出國前後的宣傳報道方麵,方針如下:
“在戰鬥打響之前,應絕對保密。打響之後,新華社在報導和廣播方麵也應注意分寸。要設法轉移敵人的視線,使其產生判斷上的錯覺,以便我軍各路部隊迅速隱蔽過江,取得戰鬥的主動權,力爭初戰的勝利,以提高士氣,穩定人心,扭轉被動局麵。”
10月7日,聯合國召開大會,通過了美國提案:
首先,聯合國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以確保整個朝鮮的穩定;
其次,在聯合國的指導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朝鮮建立一個統一的民主政府。
實際上,這項決議的真實意圖是為美軍越過三八線提供法理依據。
10月8日,美軍跨越了三八線。
中央發布《關於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
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命令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所轄4個野戰軍、3個炮兵師立即整裝待發,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
誌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由東北軍政主席高崗負責調配誌願軍的後勤補給物資。
當晚,中央派遣總理等人前往蘇聯,旨在詢問蘇聯對中國出兵的態度,並請求蘇聯提供武器和空軍支援。
10月9日,總理闡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是否出兵援朝的問題,說明了中國的實際困難,提出隻要蘇聯同意出動空軍給予空中掩護,中國就可以出兵援朝。
同時要求蘇聯援助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所需的軍事裝備,並向中國提供各種類型的武器與彈藥,以及提供陸軍輕武器的製造圖紙,供中國仿造。
當日,戰火已蔓延至中朝邊境,朝鮮邊境城市新義州,在炮火中化為一片火海。
由於當時誌願軍空軍力量有限,難以承擔戰爭中的空中掩護和防衛任務。在美國空軍掌握製空權,嚴重威脅中朝軍隊後方保障和交通線的情況下,蘇聯空軍的支援顯得尤為關鍵。
誰知,這個節骨眼上,美國一架轟炸機,誤炸了哈巴羅夫斯克附近的蘇聯軍用機場,蘇美雙方都擔心引發衝突。10月12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告知,蘇聯空軍尚未做好準備,蘇聯派遣空軍可能會遇到困難。
13日,就蘇聯反應,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出兵援朝問題。與會者一致認為,就算沒有空軍支援,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的情況下,我們仍應出兵援朝不變。
偉人會上表示:
“出兵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
“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10月18日,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重點討論了入朝作戰的部署與方針。
最終決定中國人民誌願軍按照既定計劃於10月19日入朝作戰。
偉大的抗美援朝,正式拉開序幕。
盡管蘇聯空軍在戰爭初期無法進入朝鮮,但承諾將對中國領土進行空中保護,並慷慨地答應向中國提供大量軍事裝備。
那時候的中國,要單獨應對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是不可能的。單是供應足夠的彈藥這一項任務,中國自身就無法完成。
以1951年第一季度為例,朝鮮戰場所需彈藥約為噸,而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即便是在加班加點的情況下,也隻能生產出1500噸。
當時,全球唯一有可能為中國提供武器彈藥的國家隻有蘇聯。蘇聯基本滿足了誌願軍在戰場上的需求,尤其是在停戰談判開始前,幾乎有求必應。
1950年11月7日,偉人在發給喬大叔的一封電報中提到:
“誌願軍部隊直接參加朝鮮軍事行動的有12個軍,計36個師,但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藥基數。今後隨著軍事行動的發展,我們在保障軍隊彈藥方麵勢必出現很大困難。
如果軍工生產方麵不出現變化,那麽,改換裝備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開始。為克服目前困難,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
具體要求是:14萬支蘇式步槍及5800萬發子彈,2.6萬支蘇式自動槍及8000萬發子彈,7000挺蘇式輕機槍及3700萬發子彈,2000挺蘇式重機槍及2000萬發子彈,1000支飛行員手槍及10萬發手槍子彈,還有1000噸tnt炸藥。
11月9日,喬大叔迴電表示,同意為36個師提供這些步兵輕武器,並承諾1951年1至2月全部運抵中國。蘇聯沒有食言,這批武器的到貨數量與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
誌願軍因此得以在朝鮮陸續為34個師更換裝備,剩餘2個師的武器則用於補充消耗,或分配給軍校和軍區進行訓練。
同時,我們要求蘇聯提供魚雷快艇、裝甲艦、獵潛艇和岸炮等海軍武器裝備,並計劃派遣海軍司令肖勁光前往莫斯科進行商談。喬大叔次日便複電表示同意。
11月17日,總理致電喬大叔,告知“新的戰役即將開始”,並指出“鴨綠江鐵路橋每天都在遭受敵機轟炸”,前線作戰形勢十分緊迫,急需從駐紮在旅順的蘇軍部隊中調撥500輛汽車。
當日便收到迴複:
“為盡快將汽車交付您,我已指示軍方不是從旅順調撥舊車,而是從滿洲裏交付新車。
11月20日將向中方代表移交140輛,11月25日至26日再移交255輛,剩餘車輛將在12月5日前盡快發出。此外,還將在滿洲裏站另外交付1000輛汽車。”
對於提出的為中國正在組建的空軍集團軍,派遣15名蘇聯軍事顧問的請求,也予以滿足。為了增強誌願軍的空軍作戰能力,還無償提供給中國372架最新型的米格-15戰機。
1950年9月,四野炮1師正在佳木斯開荒種地,發展生產。這時朝鮮半島以局勢緊張,就在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釜山登陸的時候,四野炮1師接到指示,停止一切農業生產活動,集結待命。我軍抗美援朝已經箭在弦上,部隊開展了廣泛的政治思想動員。
班組人人都要寫決心書。
四野炮一師26團5連副指導員麻扶搖,在寫決心書時,創作了這樣一首詩:
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國野心狼。
在第二天的部隊動員大會上,麻扶搖上去念了這首詩,贏得了大家的一致稱讚。會後,他將這誓詞抄寫在連隊黑板報上,這是見諸於文字的第一次發表。在隨後的團誓師大會上,他再次代表5連登台宣讀誓詞。很快,部隊的油印小報,把他的誓詞登了出來。
部隊隨後也就開拔到朝鮮,投入了戰鬥。
朝鮮戰爭爆發後,新華社派出了100多位記者、編輯和工作人員奔赴朝鮮戰場,進行采訪報道。
新華社資深記者陳伯堅被派駐到朝鮮前線進行采訪。在境內安東對炮一師的戰前動員的采訪中,他在某連的牆報上發現了這首詩。他抄在了筆記本上,並在文字上稍作修改。
1950年11月25日,新華社播發了陳伯堅的戰地通訊《在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他引用了這首詩。其中,把“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次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文章,並在顯要的位置刊登了這首詩,名字叫《打敗美帝野心狼》,引發了強烈反響。
當天,中國文化部藝術局的周巍峙正在田漢那裏開會,當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了當時麻扶搖所寫的出征詩後,很是欣賞,深受其中英雄氣概所感染,激動不已,馬上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他一邊開會,一邊輕聲哼唱,很快完成了重新譜曲。
同時,他把“抗美援朝鮮”改為“抗美援朝”,並以詩中最後一句“打敗美帝野心狼”為題,署名“誌願軍戰士”詞、周巍峙曲。歌曲發表在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上。後來,一家青年雜誌評論這首歌曲,說它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鬥進行曲。周巍峙受到啟發,便將歌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
很快,這首歌廣為流傳起來。當唱到了麻扶搖所在部隊的時候,首長和戰友們驚喜地問麻扶搖:“這不是你寫的詞嗎?”麻扶搖平靜地說:“不知道是不是我寫的。這兩個字‘跨過’,肯定不是我寫的。”他當時認為,這幾句誓詞,誰都寫得出來。它表達的是誌願軍官兵的共同心聲。
1951年3月,陳伯堅從朝鮮戰場迴國休整,解放軍總政治部跟他說,這首誌願軍戰歌獲得了一等獎,要把這筆獎金發給歌詞作者。陳伯堅連忙解釋他不是這首詩的原創者,這首歌詞的原創作者另有其人。
1953年,在全國開展的群眾歌曲評獎活動中,《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獲得一等獎。為了給作者發獎,有關部門輾轉查找,才在炮一師找到了詞作者麻扶搖。從此,《誌願軍戰歌》的詞作者,才改署麻扶搖的名字。
寫這首歌時,麻扶搖23歲,周巍峙34歲,二人共同譜寫了一曲時代戰歌。這首歌曲,從作詞、譜曲、發表,到唱響全國,僅有一個多月,一鳴驚人。歌詞僅有43個字,卻唿出了一個時代的最強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