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中美雙方的部署


    7月27日,首任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一邊向華盛頓匯報情況,一邊告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美韓聯軍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團司令,都不得撤離朝鮮半島。必須要麽堅守釜山,要麽戰死沙場,不會有類似敦刻爾克式撤退的機會。


    在命令前線死守的同時,麥克阿瑟著手從國內調遣部隊,駐紮在美國本土的第2、第3步兵師以及海軍陸戰隊第1師迅速整備,準備奔赴遠東。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陸軍先後投入了其總兵力的三分之一,最多時戰場上有名士兵參戰;空軍則投入了五分之一的兵力,期間共出動數萬架次飛機,戰場上同時作戰的飛機數量最多達到1700餘架;海軍方麵,美國幾乎動用了總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參戰的作戰飛機達到383架。在為期三年的戰爭中,共有十幾個師級單位參與了地麵戰鬥,朝鮮戰場上長期駐紮和活動的主要是7個師級編製的地麵部隊。


    美軍的配置堪稱豪華。


    第1騎兵師(1st cavalry division, usa),獨立戰爭時期由華盛頓組建的第2騎兵團,後與第3和第7騎兵團合並成立。曆經印第安戰爭、墨西哥遠征,參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被譽為“開國元勳師”。


    而美軍的第一海軍陸戰師(1st marine division, usa)更是享有極高的聲望,曾參與瓜島登陸戰、硫磺島戰役以及衝繩島戰役,最終登陸日本,被羅斯福總統授予“優異部隊”稱號,成為首支獲此殊榮的部隊。


    此外,美軍的第2步兵師、第3步兵師、第7步兵師、第24步兵師、第25步兵師、第40和第45步兵師,皆是參加過二戰的精銳主力師級作戰部隊,戰鬥經驗豐富,能征善戰。


    1950年7月7日,在聯合國大會上通過出兵決議後,16個國家開始籌備派遣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這支聯合國軍包括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和埃塞俄比亞的作戰部隊,此外還有來自瑞典、印度、丹麥、挪威和意大利的醫療隊。


    值得指出的是,韓國軍隊也在“聯合國軍”的指揮下行動。因此,如果將韓國軍隊計入,聯合國軍一方的參戰國家總數實際上應為17個。


    “聯合國軍”侵朝部隊最多時人數達93.26萬,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部隊則超過59萬,兩者總計超過152萬人。


    其中,美國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超過30萬;


    英國位居第二,出兵1.45萬人;


    加拿大排名第三,派出8123人;


    土耳其則以5400多人位列第四。


    其他參戰國家按兵力多少依次為: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英國是美國的鐵杆盟友,一舉派出了三支精銳部隊。


    兩個步兵旅,分別為第27旅和第29旅,共計作戰人員人,長期保持在朝鮮戰場上輪換部署的,有兩個旅的規模,出兵人數位列第二。特別是英國的第29旅,旗下的格勞斯特團、北桑伯蘭團和厄爾斯特團,都是擁有光輝曆史和卓越戰績的王牌部隊。


    加拿大派出的帕特裏克公主輕騎兵旅,共有7720名士兵參戰,外加海空後勤支援人員,全部由二戰老兵組成,出兵人數位列第三。


    據傳,土耳其旅的旅長亞茲吉準將為了能夠指揮該旅加入聯合國軍,主動請求降職一級。該部隊由3個步兵營、若幹炮兵和工程兵組成,總人數超過5400人,作戰部隊中排名第四。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五個以盎格魯-撒克遜族裔為主、語言相通、文化一致、宗教信仰相近、血緣關係密切的國家組建了“五眼聯盟”。


    這個聯盟比傳統的政治和軍事同盟更加緊密,其核心任務是,在成員國之間共享各自掌握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情報。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密切關注朝鮮局勢的發展。自從朝鮮戰爭爆發,尤其是美軍第七艦隊封鎖寶島海峽之後,中國政府始終對朝鮮戰爭的動向保持高度關注。


    如果朝鮮戰局惡化,北方蔣介石軍隊與美軍將會跨過鴨綠江直逼東北;


    在南方,有第七艦隊強大海空力量的支持,蔣介石也可以反攻大陸。


    顯然,國內外敵人勾結裏應外合,完全有可能將新中國扼殺於搖籃之中。


    為了防患於未然,果斷地製定了戰略部署。


    7月中旬,那位偉人將駐紮在中原地區的國家戰略預備隊,共三個野戰軍、三個炮兵師、三個高炮團和三個工兵團,調往東北鴨綠江沿岸。同時,在黑龍江屯墾並準備集體轉業的第42軍,也停止農耕作業,奉命前往丹東。這些部隊整合組成了東北邊防軍。


    日後,這四個野戰軍聲名遠揚,它們分別是“萬歲軍”38軍、“東北虎、常勝軍”39軍、第40軍和“旋風縱隊”第42軍。


    與此同時,還要求各大軍區務必在六個月內完成剿匪任務,整裝待命。


    金日成萬萬沒料到,他企圖通過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行動,竟會引來“聯合國軍”的幹預。在緊急情況下,他請求喬大叔出麵幹預,希望能通過蘇聯在聯合國的影響力阻止聯合國軍的介入。


    喬大叔也意識到事態已經擴大,便指示蘇聯駐聯合國代表,恢複參會,阻止聯合國軍幹預朝鮮戰爭。在朝鮮戰爭爆發一個多月後,8月1日,蘇聯代表首次出席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會議。蘇聯代表馬利克提出了一項提案,要求朝鮮戰爭各方立即停火,停止一切敵對行動。然而,該決議僅獲得3票通過,最終被否決。


    8月30日,朝鮮人民軍發起了釜山戰役,迅速突破洛東江防線,直指釜山。


    在此前的戰鬥中,人民軍采用了二戰時期蘇聯的戰術,通過集中裝甲部隊突破美韓軍隊陣地的一處,然後向兩翼敵軍的側後方進行迂迴。


    這一戰術屢次奏效,連機械化的美軍也無法招架。


    美軍抵擋不住,並非因為戰鬥力不足,而是由於參戰時,韓軍幾乎被消耗殆盡,兵力嚴重不足,各處陣地都難以防守,更別提拿出多餘的軍隊,與敵軍進行機動作戰、迂迴作戰。美軍隻能分散防守,堅持守住防線,最終卻被逐一擊破。


    然而,到了釜山,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美韓聯軍在釜山外圍布置了防禦,這就是著名的釜山環形防線。這個防線麵積很小,長度僅約160公裏,並且呈扇形結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側翼。


    與此同時,美軍的兩個師也相繼登陸,各個方向的兵力部署非常密集,這是美軍第一次在各個戰線上擁有了足夠的兵力。


    朝鮮這邊,雖然此前戰事進展順利,但存在一個極大的隱患。


    隨著他們不斷向南推進,補給線越來越長。而美軍的海空軍不斷進行襲擾,導致前線部隊的物資和糧食供應開始出現短缺。糧食問題相對容易解決,可以從當地掠奪,畢竟南朝鮮本就是糧食產區。然而,彈藥和武器的供應卻是個大難題,當地並沒有這樣的資源。要想有炮彈使用,必須從幾百公裏外運送,極為不便。


    釜山附近5000平方公裏的區域,此刻已經部署了約10萬美軍,而北朝鮮進攻的軍隊人數也大致相當,約為10萬。


    雙方在百餘公裏的戰線上陷入了拉鋸戰,每當北朝鮮人民軍試圖推進,都會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戰線因此陷入僵持。人民軍的力量在持續消耗,已經接近崩潰。前線再也無法獲得任何補給,所有的戰場優勢已轉移至美軍一方。美軍往往不惜投入數千發炮彈和幾十架飛機,哪怕隻是打擊有一個人民軍戰士在活動的地方。


    金日成和人民軍的將領們,深知時間對他們極為不利,寄望於此役取得最後勝利,迅速結束戰爭。為了這一目標,他們竭盡全力,甚至不惜將人民軍的最後一絲力量孤注一擲。


    戰鬥慘烈程度超乎想象。以至於以後活著迴到北方的人民軍將領們,發明了一個在朝鮮婦孺皆知的名詞——“洛東江歲月”?。


    通過這場戰鬥,人民軍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戰鬥力,憑借一股頑強拚搏的精神,竟然再次贏得了重大勝利。到9月3日,沃克將軍感到驚慌失措,因為人民軍已經在五個方向上突破了他的防線,第八集團軍和南朝鮮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


    9月3日,沃克在穩住陣腳後,展開反攻。


    第五陸戰團率先出擊,人民軍的防禦陣地瞬間化為火海。


    次日,美軍摧毀了九師司令部,人民軍吐了口血後,又從地上掙紮著爬起來給了美軍一拳,再次把美國人打退。這是人民軍迴光返照的一擊。


    到了9月5日,沃克手握二十萬大軍,麵對僅有六萬的人民軍,且在火力上占據絕對優勢,居然開始考慮是否應該退守至最後一道防線。第八集團軍甚至擬定了9月6日清晨撤退的命令。


    然而,沃克在清醒過來後果斷撤迴了這一命令。


    從那天起,直到仁川登陸為止,沃克沒有再發動大規模反擊,而是通過持續的小規模戰鬥,牽製住人民軍的主力。被人民軍鎖在釜山籠子裏的第八集團軍,準備在第十軍仁川登陸後一舉突破人民軍包圍圈,兩路人馬會師後,徹底的圍殲人民軍主力。


    而此時的人民軍,殺紅了眼,隻要稍微恢複一點力氣,就再次奮不顧身地衝向美軍,全然不知巨大的危機已經降臨。


    “他們是出色的軍人。”迴想起那場慘烈的釜山之戰,驕傲的麥克阿瑟,終於在心中對人民軍由衷地感歎了一句。


    早在8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便展開了對朝鮮戰局發展的兵棋推演。


    他們深入分析了美軍第八集團軍在二戰中的作戰曆史,得出結論認為:釜山環形防線隻是美軍的正麵牽製力量,美軍極有可能在吸引北朝鮮軍隊南下後,在朝鮮半島北方進行第八集團軍最擅長的兩棲登陸作戰,然後從中部攔腰切斷北朝鮮軍隊的補給線、聯絡線,將北朝鮮軍隊困死在釜山外圍。


    關於登陸地點,總參部曾擬定了四個選項,分別為仁川、海州、南埔和興南。


    而美軍在準備實施登陸時,也列出了幾個備選地點,即仁川、海州和南埔。


    最終,總參部判斷,美軍極有可能將登陸地點定在仁川。


    總參謀部將這份報告通報給了金日成。不僅中國,蘇聯也察覺到了朝鮮戰場上潛在的重大危機。在朝的蘇聯軍事顧問,同樣對美軍可能發起的兩棲登陸作戰進行了分析推測,但他們認為仁川不太可能成為美軍的登陸點。


    從客觀角度來看,仁川的確並非理想的登陸地點。


    通往仁川港的航道隻有兩條,分別是飛魚峽和東航道,但這兩條航道早已布滿水雷。此外,仁川的淺灘不適合大型軍艦停靠,而且其沿岸的防禦工事也相當堅固。


    中國總參的觀點認為,作戰應從敵方的思維角度考慮。那些港口寬闊、水深適宜、容易登陸的地點,必然會受到人民軍的嚴密防守,反而不利於部隊展開。而相對不適合登陸的地方,正如二戰中的諾曼底,其背後的交通條件和地形特征非常適合展開縱深攻勢。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仁川,盡管當地自然環境惡劣,且存在諸多登陸障礙,但也正因如此,在這裏登陸,才能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遺憾的是,朝鮮並未接受中國總參謀部的建議。


    隨後,麥克阿瑟在東京的作戰會議上力排眾議,堅決選擇仁川作為登陸地點。他在陳述理由時,與中國方麵的預測驚人地一致。他指出,由於仁川巷道已被布雷,且登陸條件極為惡劣,敵人不會預料到進攻會在此處展開。此外,攻占仁川的勝利還可以避免因在更北方登陸而麵臨嚴酷的冬季作戰。通過在仁川的行動,聯合國軍可以切斷朝鮮的補給線。


    而仁川之所以被選中,還因為它靠近漢城。


    由於受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影響,再加上美國反情報網絡的誤導,朝鮮方麵將後方主力部隊部署在了仁川以南的群山地區,隻有少數部隊向仁川調動。


    然而,這些部隊的機動速度過於緩慢,直到美軍開始登陸時,他們仍未能及時抵達。


    其實直到這個時候,朝鮮戰爭的局勢依然還有一線生機。


    美軍選擇在北側登陸,是因為北朝鮮的後方空虛,此時若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進駐北朝鮮後方填補這一空白,美軍即便成功登陸,也無法實現戰役目標。


    而最理想的填補力量,正是集結在鴨綠江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當年蔣介石雙拳出擊,一拳指向山東、一拳指向西北,那位偉人就曾果斷命令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如今他兵強馬壯,豈能看不到其中的利害關係。


    然而,中國此時並未出兵。


    《司馬法》有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大國參戰必須審時度勢,切不可輕啟戰端。


    盡管不直接介入,中國仍采取了“出而不戰”的部署,營造出如猛虎隱於山中的戰略態勢,有效威懾各方敵對勢力。這一策略與上述道理完美契合。


    當時,朝鮮在發起戰爭前並未通知中國,金日成自尊心強,不願中國幹預,因此我們沒有必要主動出手。無論是人性還是國家行為,都是如此——隻有等到他被打得奄奄一息時,才會對我們的援助心存感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