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5.1 美國的全麵介入


    1945年,二戰結束,世界秩序重新洗牌,但戰勝國中的英國和法國都在戰後陷入了經濟和政治危機。


    相比之下,美國賺得盆滿缽滿,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然而,美國並不滿足於霸主地位,他們渴望成為世界秩序的主宰,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


    1950年6月25日淩晨,在朝鮮半島三八線的附近,雷鳴電閃,大雨滂沱。


    就在這劈劈啪啪的大雨聲中,無數的廣播裏,突然傳出了鏗鏘有力的聲音,原來是金日成政府,正在義正嚴辭的指責南朝鮮的李承晚政府,在美國操縱下,武裝侵犯三八線以北的地區,朝鮮人民軍已經開始奮起反擊,宣稱一定要把賣國賊李承晚的挑釁,如暴風驟雨般打下去!


    淩晨4時,無數信號彈升起,近千門各種口徑的火炮,紛紛發出怒吼,無數條飛旋的彈道劃過夜空,將黑夜映得通紅,霎那間,韓軍陣地就成了一片火海。


    7個師,10餘萬人的朝鮮人民軍躍出戰壕,以坦克為先導,越過三八線,潮水般地向南邊湧去。


    朝鮮內戰爆發了!


    開戰後,經過充分準備的朝軍主力兵分4路,勢如破竹地迅速南下:第一路攻翁津半島,第二路攻開城,第三路攻春川,皆以蘇式t34-85型坦克為先導;第四路為兩棲部隊,沿東海岸線南下,在江陵地區登陸。


    對於北朝鮮突然發起的進攻,不管是美國總統杜魯門,還是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都感到非常震驚,他們並沒有做任何的準備。


    據麥克阿瑟迴憶,朝鮮戰爭爆發那天淩晨,他是在睡夢中被報警電話叫醒的,聽到戰爭爆發的消息時“有一種離奇的噩夢似的感覺”,並自言自語道:“這怎麽可能。”


    戰爭爆發的消息通過新聞記者和各國駐韓大使迅速傳遍了世界。


    美國駐韓大使約翰·穆喬於1950年6月25日8點,將一紙電報發至國務院,報告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向韓國部隊發動了進攻。


    他說這是一次大規模的猛烈的襲擊,同過去那種邊界巡邏的衝突不同,是對韓國的全麵進攻。隨後穆喬發電報要求緊急向韓國軍隊提供彈藥援助。


    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馬上授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沃倫·奧斯汀的副手內斯特·格羅斯去找聯合國秘書長、挪威人特裏格韋·賴伊,請求召開安理會,以便得到聯合國對美國而後所采取行動的支持。


    正值周末,美國許多政府官員都在度假或外出。杜魯門也在密蘇裏州獨立城度周末,他已經收到了艾奇遜的初步報告。因為還沒有戰爭的進一步消息,艾奇遜建議總統還是按照原定計劃休假。杜魯門去了他兄弟維維安的農場,出席晚上舉行的家宴。


    杜魯門第二天中午前返迴了獨立城的家中,他估摸著艾奇遜會來電話。果然,中午12點35分,杜魯門接到了艾奇遜在度假地馬裏蘭州打來的電話,建議他盡快返迴華盛頓。


    聯合國秘書長賴伊說服安理會,在6月25日下午2點,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朝鮮戰局。但是在安理會通知蘇聯代表出席時,蘇聯方麵拒絕了參會。


    與此同時,13點57分,杜魯門也乘坐“獨立號”總統專機,從堪薩斯城機場起飛。


    在舒適的總統座機上,杜魯門眺望著舷窗外層層疊疊的白雲,心情實在無法平靜。


    二戰後,法國、意大利的共產黨力量都變得相當強大,在歐洲核心區,左翼思想深得人心。1947年喬大叔成立歐洲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法國、意大利共產黨也在其中。


    美國政府一直習慣用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來對待幾乎每一個美蘇對抗的事件。在杜魯門看來,肯定是蘇聯唆使朝鮮越過三八線進攻韓國。


    如果自由世界對共產主義的挑戰不做出幹預與迴應,共產黨一旦在朝鮮成功,他們在其他地方也會這樣幹,比如在西歐或者中東、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


    再說了,如果美國對朝鮮入侵的行為置之不理,曾對朝鮮長期實行殖民統治的日本就會產生恐慌感,會使部分人認為,盡管日本與美國結盟,但並不能由此保證免遭蘇聯侵略。


    相反,美國對韓國進行迅速、果斷的支持,可以消除日本人對他們自身命運的疑慮,從而增加日本接受美國保護的安全感。何況日本的工業潛力對美國又極為重要呢。


    總之,由蘇聯支持北朝鮮發起的對韓國的侵略若取得成功,將對美國在西歐的聲譽造成重大破壞,也會導致歐洲人對美國的實力與意誌產生深深的懷疑,更使韓國、日本這些亞洲盟國失望。


    杜魯門如此展望世界,使他在飛返華盛頓的途中,就已經傾向於進行幹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杜魯門把財政部長約翰·斯奈德請到他的座艙,商量一旦局勢嚴重,財政部將要采取的措施。


    兩人同意重新製定下一年度預算方案,斯奈德建議:“如果情況嚴重,我們應當著手研究目前的稅額要增加多少,以確立哪些新的稅收項目。”杜魯門表示同意,說:“要極為小心謹慎,避免出現過於龐大的財政赤字。”


    飛行途中,杜魯門發出電報,要求艾奇遜及軍方高官和外交顧問,19點半到白宮斜對麵的布萊爾大廈開會。此時白宮正在裝修,杜魯門一家暫時居住在布萊爾大廈。


    剛訪問韓國迴到東京的杜勒斯,幾天前還到三八線視察過,沒想到戰爭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打響,感覺到被北朝鮮人狠狠打了臉。


    6月25日10點35分,情緒激動的杜勒斯在東京給國務卿艾奇遜發電報,說如果韓國不能抵住並擊退進攻,應該使用美國軍隊,哪怕這樣做會冒引起與蘇聯衝突的風險,“坐視韓國遭受無端進犯,會災難性地引起一連串極易導致世界大戰的事件。”


    杜勒斯是第一個以文字形式提出美國應使用武力介入朝鮮戰爭的人。


    艾奇遜在當晚的會議前就給杜魯門看過這封電報,杜魯門在迴憶錄中還引用了該電報。顯然它對布萊爾大廈會議上決定出動美國海、空軍投入朝鮮戰場產生了重要影響。


    美國的國家機器行動迅速。在杜魯門返迴華盛頓之前,艾奇遜已於6月25日11點30分召集國務院與國防部及軍方的主要人員開會。


    艾奇遜認為,北朝鮮的進攻,是明目張膽地挑戰美國所擁有的國際地位。美國是大韓民國的保護者,而韓國這一地區對日本的安全又非常重要,因此必須使用武力作出迴應。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也主張采取堅決措施,介入朝鮮戰爭。他認為,為了抵抗蘇聯的侵略,美國必須在某個地方劃一條界線,而朝鮮的行為“提供了理想的時機和地點”。


    經過商議,他們同意美國必須采取堅決措施以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且通過了具體的行動計劃。


    該行動計劃建議:立即向韓國軍隊提供武器和其他裝備;派遣空軍保護在韓國的美國公民安全撤離;命令第七艦隊從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向北航行,進入寶島海峽,以防戰爭擴大到該地區;增加對印度支那地區反共產主義力量的軍事援助。


    會議一結束,參聯會先斬後奏,在沒有經過總統批準的情況下,將計劃通過電傳會議(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與遠東軍總部的一種通信方式)通知了東京的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更是斬而不奏,已經將計劃中的一項——向韓國提供軍事裝備付諸實施了。


    從美國到歐洲,當政者都非常擔心“共產主義有占領西歐的危險”。現在北朝鮮公然挑起吞並韓國的戰爭,說明這種危險已經蔓延到亞洲。


    在杜魯門飛抵華盛頓時,安理會正在紐約成功湖畔(聯合國大廈未建成之前的總部所在地)召開著緊急會議。


    朝鮮和韓國當時都不是聯合國成員。美國代表提議請韓國駐美大使兼駐聯合國觀察員張勉出席會議,這一要求獲得了批準;南斯拉夫代表則要求讓朝鮮外交官也出席會議,但遭到否決。


    張勉在會上宣讀了一份事先準備好的聲明,稱這是一場侵略戰爭,是一次滅絕人性的罪行,聯合國在韓國的建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有責任協助他的國家對抗侵略。


    蘇聯代表拒絕出席安理會。而美國正求之不得,向安理會提交了所起草的、指責朝鮮“對大韓民國的無端侵略行為”的提案。這一武斷結論在安理會遭到了激烈反對。


    挪威代表和埃及代表指出,“這是一場朝鮮人之間的戰鬥,從根本上講是他們之間的內戰,侵略隻能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采取的行動。”


    所以他們反對使用“侵略”一詞。


    法國代表則提出,既然要求在朝鮮實現停火,那就應該要求交戰雙方都停火,不能隻要求北朝鮮停火。隻有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完全支持美國的提案。


    經過激烈辯論,美國隻得同意將提案的有關內容進行修改,去掉“侵略”字眼:“北朝鮮對大韓民國發動的武裝進攻,構成了對和平的破壞。”


    “要求立刻停止敵對行動,促請北朝鮮當局立即將其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還要求聯合國所有成員國支持實施這一決議。


    當時安理會11個成員國,以9票讚成,零票反對(蘇聯缺席,南斯拉夫棄權)通過了第82(1950)號決議。


    該決議沒有指責朝鮮是“侵略者”,在聯合國及安理會之後的一係列決議中,始終沒有將北朝鮮的軍事行動定義為“侵略”。


    但幾乎沒有人相信北朝鮮會理睬這項決議。美國要求朝鮮立即撤迴至三八線以北,朝鮮拒絕,決心收複整個朝鮮半島。


    四個小時後,杜魯門又在布萊爾大廈召集了13位負責全國軍事和外交的高級官員,召開了緊急會議,他們是:


    艾奇遜和他的幾個主要助手,國防部長路易斯·約翰遜,陸軍部長弗蘭·佩斯,海軍部長弗蘭西斯·馬修斯,空軍部長托馬斯·芬勒特,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及其他三名聯席會議成員。


    會議開始後,首先是艾奇遜根據美國駐漢城大使穆喬通報的情況,匯報了朝鮮局勢。


    艾奇遜還在他的發言中說,國務院已經通過外交途徑向蘇聯發出照會,要求蘇聯盡力說服北朝鮮從三八線以南撤迴軍隊。


    匯報完畢,杜魯門要求艾奇遜提出國務院和國防部的建議。隨後,艾奇遜拋出了當天早些時候在國務院和軍方召開的會議上,他們所起草的行動計劃方案。方案提出了三項建議:


    (一)授權麥克阿瑟向韓國運送軍援計劃以外的武器和其他裝備;


    (二)動用空軍掩護美國婦女和兒童撤退,對企圖阻撓撤退的一切北朝鮮飛機和坦克進行還擊;


    (三)命令第七艦隊從菲律賓向北移動,以防止中國進攻寶島,同時勸阻國民黨人不要采取任何針對大陸的軍事行動。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與會者認為,美國不能放棄對韓國的幫助。


    但美國出麵援助韓國,蘇聯會不會介入到戰爭中?這也是他們有所忌憚的。


    經過對比分析,與會者認為,蘇聯在二戰中受到嚴重影響,元氣尚未恢複。在美蘇軍事力量對比中,美國占有很大優勢,蘇聯不敢動手。於是大家一致同意行動方案。


    會議最終做出決定:授權美國遠東陸海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使用一切可用的武器和彈藥,支援南朝鮮;命令美國遠東司令部和第7艦隊,迅速派遣海空軍力量,協助南朝鮮的防禦戰。


    美國高層判斷蘇聯不會介入朝鮮戰爭並非毫無根據。就在戰爭爆發的當天,國務院情報處向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交了有關朝鮮戰爭的情況報告,認為朝鮮戰爭是蘇聯利用代理人實現其戰略意圖的一場戰爭。


    報告就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與蘇聯的關係、蘇聯的意圖及戰爭對遠東格局的影響、美國的相應對策等問題作了全麵分析。


    中央情報局局長羅斯克·希倫科特也報告說,尚無跡象表明蘇聯打算支援北朝鮮,遠東蘇軍也沒什麽動靜。


    杜魯門決定采納國務院和國防部的建議,指示三軍參謀長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一旦聯合國那邊搞定出兵程序,即命令美國地麵部隊趕赴韓國。


    杜魯門還命令駐紮在菲律賓的第七艦隊立即啟程北上,但在該艦隊到達指定區域之前,暫不發表任何聲明。


    他還要求麥克阿瑟派出一個調查組前往韓國,對援助的方式和怎樣使用遠東的美軍力量作出第一手評估。


    美國此時認為,朝鮮背後力量要麽是蘇聯要麽是中國,而中蘇已經簽訂了同盟條約,因此朝鮮出兵,必然是經過中蘇雙方協商的。此外,還命令美國駐日本的四個陸軍師,隨時準備美軍的直接介入。


    此時,喬大叔非常希望在遠東地區爆發一場大規模衝突,這正是他支持金日成發動戰爭的原因所在。


    這場戰爭會讓我們與美國陷入對立局麵,一方麵迫使我們不得不向蘇聯尋求幫助,另一方麵則能夠牽製美國,讓它沒有精力應對歐洲,從而緩解蘇聯在歐洲的壓力。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美國開動戰爭機器,美國的核力量將不會首先打擊蘇聯,從而為蘇聯爭取時間,製造更多原子彈。要知道,當時美國擁有300顆原子彈,而蘇聯僅有3顆。


    喬大叔這一招四兩撥千斤運用得極為巧妙。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決定組建“聯合國軍”,並任命麥克阿瑟為總司令,全麵參與朝鮮戰爭。


    是年,麥克阿瑟已年滿七十。


    麥克阿瑟是美國乃至世界曆史上的“軍事政治名宿”。在美國,擁有最高軍銜的“五星上將”的他,被人們尊稱為“麥帥”、“戰神”、“二戰英雄”;在日本,一手主導了日本戰後民主化改革,被島國民眾敬畏的稱之為“太上皇”;而在韓國,其又被稱為“民族救星”,享受著韓國民眾的崇拜。


    除此之外,他頻出的各類“金句”,至今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他的桀驁不馴,乃至他使用的玉米芯煙頭、派克金筆等等,也都影響著時代潮流,直到今天。


    從某種意義上說,麥克阿瑟是傳奇一般的存在。


    可是軍銜和職務的步步高升,卻無法掩飾麥克阿瑟在戰功上的匱乏。二戰前,唯一值得一提的“功績”,是在1932年親自帶兵鎮壓了洛杉磯發生的“叛亂”,而對手是要求改善生活的貧困退伍老兵,可謂是相當諷刺。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很快對麥克阿瑟駐守的菲律賓發動襲擊。然而,“西點精英”出身的麥克阿瑟卻是束手無策,空軍還在在機場上就被消滅,麵對登陸的日軍,更是節節敗退。而麥克阿瑟,作為駐菲美軍的最高長官,竟然置麾下8萬多軍隊不管不顧,乘坐一艘魚雷艇開溜跑路,(其中美軍約1萬餘人)。


    在日本強弩之末的時候,麥克阿瑟總算硬氣了一次,采用“跳島戰術”,重返菲律賓。登陸的時候帶了不少記者,要求從多個角度對他拍照,提前還彩排了好幾次,才留下菲律賓登陸的經典照片。在這波操作下,麥克阿瑟晉升五星上將。


    將日本天皇拉下神壇,當上日本的“太上皇”。當時麥克阿瑟代表盟國在“密蘇裏”戰列艦上接受日本簽署投降書的時候,帶去了五隻派克筆,寫倆字就換一隻,事後還送給了不同的人,比日本崗村寧次拒不肯上交佩刀,可高明多了。


    作為軍隊指揮官,麥克阿瑟乏善可陳。但作為政治家,確實有一套。成為駐日盟軍司令後,日本天皇親自前去探望麥克阿瑟,早有準備的麥克阿瑟將天皇拉到鏡頭下,留下了那張著名的合影,照片上的日本天皇使勁地挺直腰板,站在比他高了不止一頭的麥克阿瑟旁邊,像個小醜。


    日本天皇就這樣被扯下了神壇,麥克阿瑟不僅改寫了日本憲法,還收下了天皇獻上的“昭和女神”—原節子,成為日本名副其實的“太上皇”。


    麥克阿瑟的“牛氣人生”,卻在朝鮮戰場戛然而止。


    一開始,杜魯門就說不要惹惱了中國人,而狂妄自大的麥克阿瑟卻說中國沒有真正的軍隊。在海空的支援下,登陸隻有2500人民軍駐守的仁川時,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語錄“迴家過聖誕”。不成想,在誌願軍麵前一敗塗地,三年的聖誕都沒能過成,後來實在打不過,想要撤退,杜魯門氣的要死“當初告訴你別過三八線,你不聽。不行,你不能退,必須進攻”。最後,還是撤了他的職。


    朝鮮戰場上的慘敗,麥克阿瑟沒有絲毫歉意,迴國後,臉不紅,心不跳的高調演講,說出那句“老兵不死,唯有凋零”,令無數美國大眾動容。


    偉大的麥克阿瑟,他親手粉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