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得不分裂的南北朝鮮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章 朝鮮分裂內戰爆發
4.1 不得不分裂的南北朝鮮
朝鮮自古以來飽受日本侵略,多災多難。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就占領了朝鮮半島南端的任那地區(今斧山、金海一帶),並不斷進行擴張和蠶食。
直到6世紀中期,半島上的新羅王國才成功將日本侵略者驅逐出境。
7世紀中期,日本天智天皇借支援半島上的百濟王國之名,再次派兵入侵朝鮮。為應對這一威脅,新羅善德女王被迫向中國唐朝求救,最終唐太宗派大將李積出兵,才將日軍擊退。
16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國內的“戰國”局麵,實現了統一,再次對外擴張。他於1592年和1597年兩度發動對朝鮮的侵略。麵對豐臣秀吉的進攻,朝鮮李氏王朝不得不請求中國明朝的援助,明軍兩次出兵,最終成功將侵略者擊退。
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功崛起,而清朝政府則逐漸衰落。借此契機,日本加速推進對亞洲大陸的擴張侵略政策。1895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日本從此掌控朝鮮。1905年,日本進一步將朝鮮變為其“保護國”,到了1910年,直接吞並了朝鮮。
朝鮮滅亡後,朝鮮人民不甘心屈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持續展開多次反抗鬥爭。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19年的“三·一”運動。1919年3月1日由數千名學生在漢城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開始,隨後迅速演變為超過30萬人參與的示威遊行,最終發展成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反日民族大起義。從3月持續至5月底,波及全國,參與人數超過200萬。盡管如此,這場運動還是被日本軍警殘酷鎮壓了下去。
“三·一”運動失敗後,不願屈服於亡國命運的朝鮮愛國誌士,基本選擇了三條救國的道路:
第一部分,以金九為首,流亡至中國,得到了當時中國政府的同情和支持,隨後在上海盧灣區淡水路上建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抗日戰爭期間,他們曾刺殺日本將領,並組織了以宣傳為主的朝鮮義勇軍。
第二部分,以李承晚為代表,流亡美國,期望通過爭取美國和歐洲的支持,來實現朝鮮的獨立,他們在美國期間也積極進行抗日宣傳。
第三部分,是以金日成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守在朝鮮及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武裝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主義的侵略勢力一度猖獗。隨著1941年6月蘇德戰爭的爆發,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
1941年1月,在華盛頓召開的會議上,美、蘇、中、英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德、日、意三大法西斯國家的失敗命運從此不可避免。日本法西斯的覆滅,也為朝鮮民族的解放帶來了希望。
1943年12月,美、中、英三國首腦在埃及會晤,發表了著名的《開羅宣言》,明確承諾:“三大盟國深知朝鮮人民長期遭受奴役,決定在適當時機,使朝鮮獲得自由與獨立。”
在稍晚幾日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美、蘇、英三國首腦會晤後,羅斯福與喬大叔再次探討了朝鮮的未來。羅斯福表示,朝鮮“尚未具備建立並維持獨立政府的能力,至少需要經過四十年的托管”。對此,喬大叔表示讚同。
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再次討論了朝鮮問題。2月8日,羅斯福與喬大叔舉行會談,在雙方討論蘇聯參與對日作戰的條件後,羅斯福提出了關於領土托管的議題。他建議在朝鮮人民尚未做好自治準備之前,由蘇聯、美國和中國的代表共同對朝鮮實行托管,並強調托管期限越短越好。
可能是因為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在1944年3月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戰後對朝鮮和印度支那實行托管的計劃,羅斯福認為“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托管”。
喬大叔讚同托管的提議,但他仍然建議邀請英國參與其中。於是,中、美、蘇、英四國在戰後對朝鮮進行臨時托管的方案,便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了下來。但會議並未解決具體問題,隻是在提到對哪些領土將實行托管時說,“這將是有待以後達成協議的事情”。
杜魯門接任美國總統後,於1945年5月底派遣特使霍普金斯前往蘇聯會見了喬大叔。
喬大叔在會談中表示,關於四國托管朝鮮的政策並未發生變化。
1945年8月8日,根據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蘇聯履行承諾,在對德戰爭結束三個月後,正式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百萬蘇聯紅軍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猛烈進攻;與此同時,蘇聯的幾個紅軍師也越過東北邊境,迅速向朝鮮推進。當時,美國軍隊正忙於在衝繩島作戰,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美軍部隊也有上千公裏之遠。
蘇聯紅軍的行動讓美國十分焦慮,擔心朝鮮半島會完全落入蘇聯人的掌控。當晚,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等部門在五角大樓緊急召開會議,討論應對方案:如何才能不讓蘇聯在遠東占到便宜,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美國在遠東的利益?
在一番緊張的討論之後,一位從未去過朝鮮,名叫迪安·裏斯克的年輕上校參謀,受命在30分鍾內在朝鮮半島的地圖上劃出一條能被蘇、美國雙方接受的對日作戰“分界線”。這位上校沿用了19世紀歐洲殖民者瓜分非洲的思維方式,拿起一支紅色鉛筆,果斷利落地在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北緯38度線的邊界。
令美國人感到頗為意外的是,蘇聯並未對這條分界線提出異議。
蘇聯第一遠東方麵軍的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支援下,迅速切斷了日本關東軍與日本本土的聯係,12日占領了北朝鮮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24日又攻下平壤。隨後,蘇聯紅軍在三八線處戛然停止,不再繼續進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無條件投降,引發了遠東地區軍事和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同年9月,美國陸軍在朝鮮半島南部受理了日本的投降。
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區的受降範圍,經過蘇聯與美國協商決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線,以北為蘇軍的受降區域,以南則為美軍的受降區域。正是這條三八線,硬生生地將一個完整的國家分割為兩部分。
從此南、北朝鮮成為敵對雙方。
北朝鮮的麵積為22.11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900萬;而南朝鮮的麵積為12.27萬平方公裏,人口則有2000多萬。
曾經的朝鮮愛國者們也陸續返迴祖國:
二戰期間,以金日成為核心的朝鮮勞動黨成員,在中國東北和蘇聯流亡,這次隨著蘇聯紅軍進入了北朝鮮。
流亡在中國、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朝鮮臨時政府成員,以及為美國人所熟知的李承晚,則隨同美軍一起抵達了南朝鮮。據傳,每位歸國者在登機前,都必須先簽署一份支持美軍的聲明,方可登機。
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反法西斯同盟也因此自然解體。然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勢力範圍的爭奪,美蘇兩大超級大國逐漸對立,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迅速拉開帷幕。在這種情況下,爭奪原本應當獨立的朝鮮控製權,現在就成了蘇、美兩國與兩個陣營進行冷戰的具體表現。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其迴憶錄中毫不掩飾地指出:“美國在朝鮮沒有長期的利益,所希望的是朝鮮成為阻止蘇聯進攻日本的緩衝區。”他還寫道:“從美國的角度看,最終將是美國獨占整個朝鮮。”
蘇軍進入朝鮮後,支持朝鮮勞動黨組建臨時政府,不久便在北朝鮮成立了由金日成擔任委員長的臨時人民委員會。隨後展開土地改革,地主階級遭到清算,沒收的土地被黨委員會分配給符合條件的農民。同時,工廠、礦場和水力發電廠相繼複工,軍隊的編練工作也在有序進行,各項事務進展順利。
與北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軍控製的南朝鮮為了穩定局勢,隻能依賴原有的日本統治機構。1946年2月,駐南朝鮮美軍司令霍奇邀請李承晚、金九、金奎植和呂運亨等人組成一個顧問性質的聯合委員會,即國民代表民主議院,由李承晚擔任議長,意圖建立新的政權。然而,由於李承晚和金九等各派政治主張不同,矛盾重重,導致遲遲無法建立一個穩定的過渡政府。
根據開羅宣言的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聯、美國和英國的外長在莫斯科會議上達成一致,決定由駐紮在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統一的臨時政府,並對朝鮮進行為期三年的托管。然而,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消息傳來,南朝鮮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美軍進行了鎮壓。自那以後,美國在南朝鮮人民心中,就是第二個日本。因此,在1946年,駐朝美軍的處境十分被動,針對美軍的襲擊事件頻繁發生,南朝鮮政府不得不實施戰時軍事管製,嚴格執行宵禁和武器管理,並在各大重要城市增設崗哨,進行嚴格盤查。
此時的北朝鮮,土地改革已順利完成,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獲得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他們由衷地支持朝鮮勞動黨。隨著朝鮮局勢日益穩定,蘇聯也開始逐步撤軍。
在麵對國家分裂局麵的情況下,北朝鮮的金日成建議召開一個由“南、北朝鮮所有民主政黨、社會團體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作為實現祖國統一的當前措施之一”。
1948年,會議在平壤召開,南、北朝鮮共有56個政黨,454人參會,其中240人來自南朝鮮。會議明確反對南朝鮮單獨舉行“選舉”,並向美、蘇兩國發出電報,要求撤軍,讓朝鮮人民在無外部幹涉的情況下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會議的聯合聲明指出:“絕不承認南朝鮮單獨選舉的結果,也絕不承認和支持這一‘選舉’產生的單獨政府。”
美國非常清楚,如果按照金日成的方案進行全朝鮮的統一選舉,鑒於他當時作為“抗日英雄”所享有的聲望,最終結果必然是產生一個強大的、組織嚴密的,並且得到大多數下層人民支持的勞動黨政權,而這是美國堅決不願看到的。
與此同時,為了盡快擺脫南朝鮮的泥潭,1947年底,美國向聯合國提交了一項議案,建議在1948年11月之前,南北朝鮮同步進行聯合選舉,由聯合國派遣人員監督整個選舉過程,最終選出一個統一且為朝鮮人民所認可的政府。不久後,該議案順利通過。
1948年5月,聯合國代表抵達南朝鮮,著手組織朝鮮大選。同日,北朝鮮勞動黨政府宣布,既不參與選舉,也不承認其結果。
1948年7月12日,在美國的掌控下,南朝鮮無視北方的反對,舉行了單方麵的“選舉”。8月15日,“國民議會”通過了《大韓民國憲法》,宣布“大韓民國”成立,並單方麵推選李承晚為大韓民國總統。為了確保李承晚集團在這次大選中獲勝,美國軍政府在選舉前兩周,特意將駐軍數量增加了近50%,在軍港部署了驅逐艦和巡洋艦,同時警察人數也增加了40%以上。
大選前四天內,被逮捕的所謂政治犯多達人。
當天,美國遠東戰區司令麥克阿瑟親自抵達漢城,祝賀李承晚當選,並出席了他的就職典禮。
就這樣,大韓民國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成立,隨後聯合國承認其合法地位,並將其接納為成員國。
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金日成擔任國家元首兼內閣首相。隨後,蘇聯及東歐的各個共產黨國家紛紛承認並致以祝賀。
就這樣,一個擁有兩千年文明曆史的民族,在一夜之間被分裂成了兩個彼此仇視的敵國。
4.1 不得不分裂的南北朝鮮
朝鮮自古以來飽受日本侵略,多災多難。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就占領了朝鮮半島南端的任那地區(今斧山、金海一帶),並不斷進行擴張和蠶食。
直到6世紀中期,半島上的新羅王國才成功將日本侵略者驅逐出境。
7世紀中期,日本天智天皇借支援半島上的百濟王國之名,再次派兵入侵朝鮮。為應對這一威脅,新羅善德女王被迫向中國唐朝求救,最終唐太宗派大將李積出兵,才將日軍擊退。
16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國內的“戰國”局麵,實現了統一,再次對外擴張。他於1592年和1597年兩度發動對朝鮮的侵略。麵對豐臣秀吉的進攻,朝鮮李氏王朝不得不請求中國明朝的援助,明軍兩次出兵,最終成功將侵略者擊退。
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功崛起,而清朝政府則逐漸衰落。借此契機,日本加速推進對亞洲大陸的擴張侵略政策。1895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日本從此掌控朝鮮。1905年,日本進一步將朝鮮變為其“保護國”,到了1910年,直接吞並了朝鮮。
朝鮮滅亡後,朝鮮人民不甘心屈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持續展開多次反抗鬥爭。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19年的“三·一”運動。1919年3月1日由數千名學生在漢城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開始,隨後迅速演變為超過30萬人參與的示威遊行,最終發展成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反日民族大起義。從3月持續至5月底,波及全國,參與人數超過200萬。盡管如此,這場運動還是被日本軍警殘酷鎮壓了下去。
“三·一”運動失敗後,不願屈服於亡國命運的朝鮮愛國誌士,基本選擇了三條救國的道路:
第一部分,以金九為首,流亡至中國,得到了當時中國政府的同情和支持,隨後在上海盧灣區淡水路上建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抗日戰爭期間,他們曾刺殺日本將領,並組織了以宣傳為主的朝鮮義勇軍。
第二部分,以李承晚為代表,流亡美國,期望通過爭取美國和歐洲的支持,來實現朝鮮的獨立,他們在美國期間也積極進行抗日宣傳。
第三部分,是以金日成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守在朝鮮及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武裝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主義的侵略勢力一度猖獗。隨著1941年6月蘇德戰爭的爆發,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
1941年1月,在華盛頓召開的會議上,美、蘇、中、英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德、日、意三大法西斯國家的失敗命運從此不可避免。日本法西斯的覆滅,也為朝鮮民族的解放帶來了希望。
1943年12月,美、中、英三國首腦在埃及會晤,發表了著名的《開羅宣言》,明確承諾:“三大盟國深知朝鮮人民長期遭受奴役,決定在適當時機,使朝鮮獲得自由與獨立。”
在稍晚幾日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美、蘇、英三國首腦會晤後,羅斯福與喬大叔再次探討了朝鮮的未來。羅斯福表示,朝鮮“尚未具備建立並維持獨立政府的能力,至少需要經過四十年的托管”。對此,喬大叔表示讚同。
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再次討論了朝鮮問題。2月8日,羅斯福與喬大叔舉行會談,在雙方討論蘇聯參與對日作戰的條件後,羅斯福提出了關於領土托管的議題。他建議在朝鮮人民尚未做好自治準備之前,由蘇聯、美國和中國的代表共同對朝鮮實行托管,並強調托管期限越短越好。
可能是因為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在1944年3月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戰後對朝鮮和印度支那實行托管的計劃,羅斯福認為“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托管”。
喬大叔讚同托管的提議,但他仍然建議邀請英國參與其中。於是,中、美、蘇、英四國在戰後對朝鮮進行臨時托管的方案,便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了下來。但會議並未解決具體問題,隻是在提到對哪些領土將實行托管時說,“這將是有待以後達成協議的事情”。
杜魯門接任美國總統後,於1945年5月底派遣特使霍普金斯前往蘇聯會見了喬大叔。
喬大叔在會談中表示,關於四國托管朝鮮的政策並未發生變化。
1945年8月8日,根據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蘇聯履行承諾,在對德戰爭結束三個月後,正式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百萬蘇聯紅軍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猛烈進攻;與此同時,蘇聯的幾個紅軍師也越過東北邊境,迅速向朝鮮推進。當時,美國軍隊正忙於在衝繩島作戰,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美軍部隊也有上千公裏之遠。
蘇聯紅軍的行動讓美國十分焦慮,擔心朝鮮半島會完全落入蘇聯人的掌控。當晚,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等部門在五角大樓緊急召開會議,討論應對方案:如何才能不讓蘇聯在遠東占到便宜,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美國在遠東的利益?
在一番緊張的討論之後,一位從未去過朝鮮,名叫迪安·裏斯克的年輕上校參謀,受命在30分鍾內在朝鮮半島的地圖上劃出一條能被蘇、美國雙方接受的對日作戰“分界線”。這位上校沿用了19世紀歐洲殖民者瓜分非洲的思維方式,拿起一支紅色鉛筆,果斷利落地在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北緯38度線的邊界。
令美國人感到頗為意外的是,蘇聯並未對這條分界線提出異議。
蘇聯第一遠東方麵軍的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支援下,迅速切斷了日本關東軍與日本本土的聯係,12日占領了北朝鮮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24日又攻下平壤。隨後,蘇聯紅軍在三八線處戛然停止,不再繼續進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無條件投降,引發了遠東地區軍事和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同年9月,美國陸軍在朝鮮半島南部受理了日本的投降。
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區的受降範圍,經過蘇聯與美國協商決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線,以北為蘇軍的受降區域,以南則為美軍的受降區域。正是這條三八線,硬生生地將一個完整的國家分割為兩部分。
從此南、北朝鮮成為敵對雙方。
北朝鮮的麵積為22.11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900萬;而南朝鮮的麵積為12.27萬平方公裏,人口則有2000多萬。
曾經的朝鮮愛國者們也陸續返迴祖國:
二戰期間,以金日成為核心的朝鮮勞動黨成員,在中國東北和蘇聯流亡,這次隨著蘇聯紅軍進入了北朝鮮。
流亡在中國、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朝鮮臨時政府成員,以及為美國人所熟知的李承晚,則隨同美軍一起抵達了南朝鮮。據傳,每位歸國者在登機前,都必須先簽署一份支持美軍的聲明,方可登機。
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反法西斯同盟也因此自然解體。然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勢力範圍的爭奪,美蘇兩大超級大國逐漸對立,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迅速拉開帷幕。在這種情況下,爭奪原本應當獨立的朝鮮控製權,現在就成了蘇、美兩國與兩個陣營進行冷戰的具體表現。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其迴憶錄中毫不掩飾地指出:“美國在朝鮮沒有長期的利益,所希望的是朝鮮成為阻止蘇聯進攻日本的緩衝區。”他還寫道:“從美國的角度看,最終將是美國獨占整個朝鮮。”
蘇軍進入朝鮮後,支持朝鮮勞動黨組建臨時政府,不久便在北朝鮮成立了由金日成擔任委員長的臨時人民委員會。隨後展開土地改革,地主階級遭到清算,沒收的土地被黨委員會分配給符合條件的農民。同時,工廠、礦場和水力發電廠相繼複工,軍隊的編練工作也在有序進行,各項事務進展順利。
與北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軍控製的南朝鮮為了穩定局勢,隻能依賴原有的日本統治機構。1946年2月,駐南朝鮮美軍司令霍奇邀請李承晚、金九、金奎植和呂運亨等人組成一個顧問性質的聯合委員會,即國民代表民主議院,由李承晚擔任議長,意圖建立新的政權。然而,由於李承晚和金九等各派政治主張不同,矛盾重重,導致遲遲無法建立一個穩定的過渡政府。
根據開羅宣言的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聯、美國和英國的外長在莫斯科會議上達成一致,決定由駐紮在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統一的臨時政府,並對朝鮮進行為期三年的托管。然而,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消息傳來,南朝鮮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美軍進行了鎮壓。自那以後,美國在南朝鮮人民心中,就是第二個日本。因此,在1946年,駐朝美軍的處境十分被動,針對美軍的襲擊事件頻繁發生,南朝鮮政府不得不實施戰時軍事管製,嚴格執行宵禁和武器管理,並在各大重要城市增設崗哨,進行嚴格盤查。
此時的北朝鮮,土地改革已順利完成,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獲得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他們由衷地支持朝鮮勞動黨。隨著朝鮮局勢日益穩定,蘇聯也開始逐步撤軍。
在麵對國家分裂局麵的情況下,北朝鮮的金日成建議召開一個由“南、北朝鮮所有民主政黨、社會團體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作為實現祖國統一的當前措施之一”。
1948年,會議在平壤召開,南、北朝鮮共有56個政黨,454人參會,其中240人來自南朝鮮。會議明確反對南朝鮮單獨舉行“選舉”,並向美、蘇兩國發出電報,要求撤軍,讓朝鮮人民在無外部幹涉的情況下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會議的聯合聲明指出:“絕不承認南朝鮮單獨選舉的結果,也絕不承認和支持這一‘選舉’產生的單獨政府。”
美國非常清楚,如果按照金日成的方案進行全朝鮮的統一選舉,鑒於他當時作為“抗日英雄”所享有的聲望,最終結果必然是產生一個強大的、組織嚴密的,並且得到大多數下層人民支持的勞動黨政權,而這是美國堅決不願看到的。
與此同時,為了盡快擺脫南朝鮮的泥潭,1947年底,美國向聯合國提交了一項議案,建議在1948年11月之前,南北朝鮮同步進行聯合選舉,由聯合國派遣人員監督整個選舉過程,最終選出一個統一且為朝鮮人民所認可的政府。不久後,該議案順利通過。
1948年5月,聯合國代表抵達南朝鮮,著手組織朝鮮大選。同日,北朝鮮勞動黨政府宣布,既不參與選舉,也不承認其結果。
1948年7月12日,在美國的掌控下,南朝鮮無視北方的反對,舉行了單方麵的“選舉”。8月15日,“國民議會”通過了《大韓民國憲法》,宣布“大韓民國”成立,並單方麵推選李承晚為大韓民國總統。為了確保李承晚集團在這次大選中獲勝,美國軍政府在選舉前兩周,特意將駐軍數量增加了近50%,在軍港部署了驅逐艦和巡洋艦,同時警察人數也增加了40%以上。
大選前四天內,被逮捕的所謂政治犯多達人。
當天,美國遠東戰區司令麥克阿瑟親自抵達漢城,祝賀李承晚當選,並出席了他的就職典禮。
就這樣,大韓民國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成立,隨後聯合國承認其合法地位,並將其接納為成員國。
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金日成擔任國家元首兼內閣首相。隨後,蘇聯及東歐的各個共產黨國家紛紛承認並致以祝賀。
就這樣,一個擁有兩千年文明曆史的民族,在一夜之間被分裂成了兩個彼此仇視的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