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喬大叔的遠東棋局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9年,曆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經曆了殘酷又艱苦的戰爭,終於從廢墟中站了起來。
1950年,這是艱難起步的第一年,中華民族的身上千瘡百孔,滿布創傷。
在14年抗戰和4年解放戰爭後,新中國的經濟數據慘不忍睹:
與此前最高年產數據相比,農業產值下降20%、糧食產量下降24.5%、棉花產量下降一半,煤產量下降一半,鋼產量下降八成。
經濟數據大滑坡,但肩負的責任卻越來越大,需要養活的人越來越多。1950年財政需要養活的人口有500萬的軍隊,900萬的公教、企業人員。
同時,由於1949年全國普遍受災,還有4000萬農村災民、400萬城市失業人口,龐大的人口需要國家的救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9年的財政收入隻能滿足支出的三分之一,1950年更是難上加難。
由於物資嚴重短缺,通貨膨脹數據也十分恐怖。從1949年7月到1950年1月,短短四個月,貨幣就膨脹了13.6倍。
資本殘餘勢力,在經濟戰線上,也在不斷的發起亡命衝擊。1950年初,相繼爆發了“銀元大戰”和“米棉大戰”,13個重點城市物價指數比1948年底上升超過70倍。
在國際上,美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就持續對我們進行經濟封鎖。
1949年,美國對華汽油出口減少94%,煤油減少99%,燃料油減少93%;
1950年1月,美國商務部停止精煉油對華出口;
2月,美國要求英國對華禁運;
3月,美國宣布《戰略物資管製辦法》,對機器設備、交通工具、金屬製品、化工原料等660餘種商品對華貿易實施管製;
4月,美國以削減貸款要挾所有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禁運戰略物資至中國。
1950年,也是解放戰爭任務最複雜的一年。
我們同時要麵對的,是尚存百萬的國民黨殘兵,是大後方的數千股土匪,是數十萬潛伏各處的特務分子,以及台灣、海南、青藏高原三大天險據點。
蔣介石敗退之前,在西南布局了所謂的“西南遊擊根據地”,專門培養了4700名骨幹,分散在雲貴川的深山老林,15個遊擊區、65萬土匪武裝,威脅著新中國大後方的安全;
大西北,22萬土匪依舊頑固不化,還在做武裝割據一方的美夢;
150萬解放軍化整為零,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剿匪戰爭。
在海南島,薛嶽率領十萬國民黨精銳部隊,在50餘艘軍艦的保護下,構建了陸海空一體的“伯陵防線”,解放軍四野將10萬大軍屯在海岸,卻因為缺少海軍而舉棋不定。
在寶島,200公裏的海峽,是當時隻有陸軍的解放軍難以跨越的天塹。解放軍50萬大軍屯兵在此,渴望能得到正在籌建的海空軍支援。
海軍司令肖勁光壓力山大,這年3月,他去沿海考察防務,因為沒有軍艦可用,隻能向漁民租了條破舊漁船,漁民非常驚訝:“你是海軍司令還要租我的漁船?”
四野將士眼見海軍支援無望,在1950年3月5日,在沒有飛機、軍艦的情況下,冒險發起了海南島戰役,開啟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後一場木帆船大兵團的登陸作戰。
四野戰士乘坐著木船,在蒼茫的大海上,抱著同歸於盡的決心,尋求到戰機,擊斃了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王恩華,硬是用木船打贏了現代軍艦,薛嶽目瞪口呆。
海南島的勝利極大,鼓舞了粟裕攻台兵團,全國資源向台海匯聚,正當解放戰爭第五大戰役即將發起、統一大業即將實現之時,朝鮮戰爭爆發了。
在祖國的西南,剛獨立的第三世界領袖印度正在趁火打劫,青藏高原被尼赫魯視為大國緩衝區。在這件事上,美國、英國甚至那個大國,都站在印度那一邊。
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版圖,雄雞昂首,看上去好像一切理所當然。但實際上,那是1950年,在祖國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解放軍將士用熱血和信念,艱苦換來的成果。
18軍3萬將士從四川出發,開啟三千裏雪域高原的長征,沒有公路可用、後勤極度匱乏。
10月,幾乎與誌願軍入朝同一時間,昌都戰役正式打響,18軍將士用14天時間,在青藏高原上強行軍1500裏,跨越金沙江、瀾滄江兩大天險,負重翻越12座海拔超過4800米的山口。
因為抗美援朝的高光,這一戰在國內少有人知,但從艱苦程度來看,與當時第九兵團在長津湖的情況不相上下。
這僅僅是開始,後麵還有更艱難的拉薩遠征。一路上,就連耐寒耐缺氧的騾馬,都累死了三分之二。
18軍軍長張國華說:“為了西藏解放,我們爬也要爬到西藏去。”
1950年1月,60歲的胡誌明在山林中赤足穿行17天,繞過法軍重重封鎖來到北京,懇請新中國援助越南人民趕走法國侵略者。
5月,金日成來京,請求新中國盡早在東北邊防部署兵力,並“交還”四野裏的數萬朝鮮人部隊與裝備。
在南部邊疆,新中國排除萬難讓2萬越軍主力入境休整,提供裝備、給養和訓練,用最好的資源,為胡誌明打造了一支鐵血雄獅。
陳賡大將、韋國清上將領銜40餘位身經百戰的指戰員親赴越南,並在5月中旬拿出了僅有的2000噸大米,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取得邊界戰役的勝利。
在中朝邊境,林彪將四野中的朝鮮戰士集中編為一個加強師,配上四野最好的槍械彈藥讓他們帶給金日成。
1950年的中國,從國家到集體,從集體到個人,感覺隨時都會倒下。
那一年,20-40歲青壯年的平均體重隻有52公斤、身高僅有161.5cm,文盲率高達80%,農村文盲率更達到95%,甚至遠遠不如隔壁印度。
那一年,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隻有40歲,女性隻有42.3歲。貧窮,戰爭,饑餓,自然災害,疾病……這一百多年來積貧積弱的沉重包袱,壓在了每個中國人的身上。
所以,1950年的冬天宋時輪率領第九兵團戰士入朝的時候,連朝鮮人看了說,天呐,這樣的“乞丐部隊”怎麽可能打得贏美國。
1949年到1950年,自然災害動不動就是百年一遇的強度。
1949年,一場全流域洪澇災害淹沒了1.2億畝耕地,糧食減產220億斤,災民4000萬,其中1000萬是無家可歸、無糧可吃的重災民。
1950年夏天,鄂豫皖連降暴雨,流域內4.3億畝土地被淹,1300萬人受災,津浦鐵路兩旁一片汪洋,綿延數十裏看不到頭。
唯一可慰藉的就是,我們還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以及肥沃的原野,大好的河山。
1950年是新中國最艱難的歲月,也是一個英雄主義的年份。
每一條戰線上,都在進行著逆天改命一般的艱苦奮鬥。
千頭萬緒中最需要解決的,是1945年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一係列附屬協定。
在條約裏,除了那些“友好合作”、“共同對日”的空泛言辭外,最重要的還包括以下幾點:
1.日本投降後,外蒙古將舉行獨立公投,國民黨政府尊重並承認公投的結果;
2、中蘇雙方共同管理長春鐵路,管理期限為30年;
3、旅順港作為中蘇雙方共享基地,使用期限為30年;
4、大連為一個國際自由港。
該條約的簽訂,意味著當時國民黨政府從法律層麵上,承認了雅爾塔協議中,強加給中國的秘密條款,這無疑是一種喪權辱國的行為。
條約簽訂不久,蘇軍便進駐東北地區。
在得知蘇軍進入東北後,中國共產黨迅速決策,從晉察冀邊區和山東調派大量精銳部隊及幹部前往東北,協助蘇軍打擊日軍。
此時,國民黨軍隊主要集結在華南地區,一旦日本投降,東北將出現權力真空。提前占領東北,將對未來全國局勢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我方派遣特使,多次向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詢問,如果美軍支持國民黨政府對中國共產黨發動戰爭,蘇聯方麵將作何反應。
彼得羅夫的迴應是,蘇聯不希望看到國共之間爆發戰爭。
此後,事情便再無下文。
局麵變得十分僵持。
蔣介石得知解放軍進入東北後,十分憂慮大後方的國軍因“抗戰”不能及時趕赴東北,進行地盤接收,使得共產黨占領東北。
為此,1945年9月11日,宋子文代表國民黨政府向美軍提出請求,希望借助美軍強大的運輸能力,將大西南的國軍運送至東北和華北,以爭奪地盤。
美國政府立刻表示同意,並提議美軍可以提前登陸,先占領地盤,等到國軍抵達後再進行交接。
這也正是抗戰勝利後,北京、青島等地出現大量美軍吉普車橫行的原因,而這一切都拜蔣介石的大後方抗戰戰略所致。
根據該計劃,美軍將分別在天津、大連、煙台、青島和秦皇島登陸,隨後國軍將進入東北地區以及平津。
二戰的創傷,讓喬大叔不願在此時與美軍正麵衝突,卻又不甘心輕易放棄對東北的影響。在得知蔣介石的計劃後,他建議中國共產黨將軍隊部署於沈陽和山海關,以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
同時,他暗中指示,將存放在沈陽、本溪、四平、長春、安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的日軍武器庫存及蘇軍繳獲的關東軍裝備,透過秘密途徑,大部分都轉交給駐守東北的解放軍。
根據解密信息,這批武器包括30萬支步槍(以38式為主),1.3萬挺機槍(主要是歪把子和92式),1.1萬具擲彈筒,以及2500門山炮和迫擊炮。
此外,還包含足以支撐兩年高強度作戰的物資和彈藥,外加大量日軍的軍服、棉衣、軍靴和鋼盔,足夠裝備五十萬兵力。
這次援助的意義仍然極為重大。
盡管這些日本製造的武器在當時已經落後於時代十年,但作為一整套係統化、通用化的軍事援助,對解放軍四野後來建立完善的軍備體係(後勤、維護和彈藥供應),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解放軍長期以來一直使用日製武器,操作起來也非常順手。在近距離火力支援方麵(如迫擊炮、擲彈筒、班用機槍),即便與接受美國援助的國軍相比,也不存在明顯的代差。
此外,日本在投降前曾提出“寧可放棄本土,也要保住滿洲”的策略,計劃要求滿洲的軍事實力足以支撐兩年高強度戰爭,因此東北地區儲存了大量彈藥。
這使得中國人民解放軍自成立以來,首次擁有了充足的彈藥補給。以上便是四野38軍和39軍在入朝初期大量使用日本武器的原因。
1945年10月4日,喬大叔不僅提供軍事裝備,還要求中國共產黨迅速接管長春、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並派遣部隊集中力量守衛山海關、營口、安東、葫蘆島,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
這是從抗戰爆發到1945年,這十幾年的時間裏,蘇聯僅有的一次對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援助。
東北民主聯軍(即後來的第四野戰軍)依照蘇聯的方案,迅速占領戰略要地,掌控東北地區,為與蔣介石的軍隊作戰做好準備。
然而,當喬大叔獲悉美軍已經在渤海灣多個港口登陸時,他意識到美軍要親自出手,去支持國民黨政府。如果繼續支持中國共產黨占領東北,便極有可能與美國發生直接對抗。
這次援助僅僅維持了36天,便戛然而止。
二戰結束後,喬大叔的核心策略是維護現有利益,避免與美軍正麵衝突,這一原則貫穿直到他去世。
最終,在各方妥協下,東北的基本局勢得以確定:國民黨軍隊占領了哈爾濱、沈陽、長春等重要城市,掌握了鐵路要道;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則在周邊的中小縣城站穩腳跟,發展根據地。
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蘇聯的這次變卦事件或許反而是一件好事。在接收日本武器後,東北民主聯軍一夜之間暴富。
八路軍入關時,算上原有的東北抗聯和其他抗日武裝,總兵力不過15萬人左右。進入東北後,部隊人數增至19萬。然而,在接收日軍裝備後,卻獲得了足以裝備50萬人的武器和大量彈藥。
在由出關八路軍和東北抗聯基礎上新組建的中國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中,曾出現了武器充足卻無人使用的罕見局麵。
由於形勢緊迫,隻得加速擴軍,大量收編流匪和地方保安武裝,總人數約為7萬,使得東北民主聯軍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展至30萬人。
然而,這些新增部隊缺乏堅定的戰鬥意誌,作戰時常隨局勢變化而搖擺不定。在隨後進行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中,大量士兵臨陣脫逃或投降。如果此時與實力正盛的國民黨軍隊正麵交鋒,勝負尚難預料。
喬大叔還是很希望看到中國共產黨能夠統一整個中國的。畢竟,在蘇聯的後方有一個共產黨大國,對蘇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至少他不用再擔心西伯利亞大鐵路被切斷的風險。
二戰結束後,在眾多新成立的共產黨國家中,與波蘭、匈牙利等依賴蘇聯力量驅逐法西斯的東歐國家不同,南斯拉夫和中國是兩個獨立的例外,這兩個國家的共產政權建立過程中,蘇聯的影響並不顯著。
在蘇軍到來之前,南斯拉夫遊擊隊已經穩固了他們的地位,全國超過一半的領土由鐵托領導的武裝力量掌控,最終90%的國土都由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遊擊隊解放。
因此,蘇聯在南斯拉夫的影響力並不大,也沒有駐軍。鐵托領導的南共具備很強的獨立自主性,雙方在1948年徹底決裂。
在中國這邊,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憑借自身力量擊敗了國民黨政府,因此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也非常強。一方是充滿強烈控製欲的大國沙文主義,另一方則是擁有高度獨立性的嶄新政權,在這種局勢下,衝突的爆發無可避免。
為了控製局勢,必須讓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陷入困境。
這並不難,隻需激化新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衝突即可。而且,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能夠轉移美國在歐洲與蘇聯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使其無暇在西歐發起針對蘇聯的行動。
1950年,這是艱難起步的第一年,中華民族的身上千瘡百孔,滿布創傷。
在14年抗戰和4年解放戰爭後,新中國的經濟數據慘不忍睹:
與此前最高年產數據相比,農業產值下降20%、糧食產量下降24.5%、棉花產量下降一半,煤產量下降一半,鋼產量下降八成。
經濟數據大滑坡,但肩負的責任卻越來越大,需要養活的人越來越多。1950年財政需要養活的人口有500萬的軍隊,900萬的公教、企業人員。
同時,由於1949年全國普遍受災,還有4000萬農村災民、400萬城市失業人口,龐大的人口需要國家的救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9年的財政收入隻能滿足支出的三分之一,1950年更是難上加難。
由於物資嚴重短缺,通貨膨脹數據也十分恐怖。從1949年7月到1950年1月,短短四個月,貨幣就膨脹了13.6倍。
資本殘餘勢力,在經濟戰線上,也在不斷的發起亡命衝擊。1950年初,相繼爆發了“銀元大戰”和“米棉大戰”,13個重點城市物價指數比1948年底上升超過70倍。
在國際上,美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就持續對我們進行經濟封鎖。
1949年,美國對華汽油出口減少94%,煤油減少99%,燃料油減少93%;
1950年1月,美國商務部停止精煉油對華出口;
2月,美國要求英國對華禁運;
3月,美國宣布《戰略物資管製辦法》,對機器設備、交通工具、金屬製品、化工原料等660餘種商品對華貿易實施管製;
4月,美國以削減貸款要挾所有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禁運戰略物資至中國。
1950年,也是解放戰爭任務最複雜的一年。
我們同時要麵對的,是尚存百萬的國民黨殘兵,是大後方的數千股土匪,是數十萬潛伏各處的特務分子,以及台灣、海南、青藏高原三大天險據點。
蔣介石敗退之前,在西南布局了所謂的“西南遊擊根據地”,專門培養了4700名骨幹,分散在雲貴川的深山老林,15個遊擊區、65萬土匪武裝,威脅著新中國大後方的安全;
大西北,22萬土匪依舊頑固不化,還在做武裝割據一方的美夢;
150萬解放軍化整為零,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剿匪戰爭。
在海南島,薛嶽率領十萬國民黨精銳部隊,在50餘艘軍艦的保護下,構建了陸海空一體的“伯陵防線”,解放軍四野將10萬大軍屯在海岸,卻因為缺少海軍而舉棋不定。
在寶島,200公裏的海峽,是當時隻有陸軍的解放軍難以跨越的天塹。解放軍50萬大軍屯兵在此,渴望能得到正在籌建的海空軍支援。
海軍司令肖勁光壓力山大,這年3月,他去沿海考察防務,因為沒有軍艦可用,隻能向漁民租了條破舊漁船,漁民非常驚訝:“你是海軍司令還要租我的漁船?”
四野將士眼見海軍支援無望,在1950年3月5日,在沒有飛機、軍艦的情況下,冒險發起了海南島戰役,開啟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後一場木帆船大兵團的登陸作戰。
四野戰士乘坐著木船,在蒼茫的大海上,抱著同歸於盡的決心,尋求到戰機,擊斃了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王恩華,硬是用木船打贏了現代軍艦,薛嶽目瞪口呆。
海南島的勝利極大,鼓舞了粟裕攻台兵團,全國資源向台海匯聚,正當解放戰爭第五大戰役即將發起、統一大業即將實現之時,朝鮮戰爭爆發了。
在祖國的西南,剛獨立的第三世界領袖印度正在趁火打劫,青藏高原被尼赫魯視為大國緩衝區。在這件事上,美國、英國甚至那個大國,都站在印度那一邊。
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版圖,雄雞昂首,看上去好像一切理所當然。但實際上,那是1950年,在祖國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解放軍將士用熱血和信念,艱苦換來的成果。
18軍3萬將士從四川出發,開啟三千裏雪域高原的長征,沒有公路可用、後勤極度匱乏。
10月,幾乎與誌願軍入朝同一時間,昌都戰役正式打響,18軍將士用14天時間,在青藏高原上強行軍1500裏,跨越金沙江、瀾滄江兩大天險,負重翻越12座海拔超過4800米的山口。
因為抗美援朝的高光,這一戰在國內少有人知,但從艱苦程度來看,與當時第九兵團在長津湖的情況不相上下。
這僅僅是開始,後麵還有更艱難的拉薩遠征。一路上,就連耐寒耐缺氧的騾馬,都累死了三分之二。
18軍軍長張國華說:“為了西藏解放,我們爬也要爬到西藏去。”
1950年1月,60歲的胡誌明在山林中赤足穿行17天,繞過法軍重重封鎖來到北京,懇請新中國援助越南人民趕走法國侵略者。
5月,金日成來京,請求新中國盡早在東北邊防部署兵力,並“交還”四野裏的數萬朝鮮人部隊與裝備。
在南部邊疆,新中國排除萬難讓2萬越軍主力入境休整,提供裝備、給養和訓練,用最好的資源,為胡誌明打造了一支鐵血雄獅。
陳賡大將、韋國清上將領銜40餘位身經百戰的指戰員親赴越南,並在5月中旬拿出了僅有的2000噸大米,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取得邊界戰役的勝利。
在中朝邊境,林彪將四野中的朝鮮戰士集中編為一個加強師,配上四野最好的槍械彈藥讓他們帶給金日成。
1950年的中國,從國家到集體,從集體到個人,感覺隨時都會倒下。
那一年,20-40歲青壯年的平均體重隻有52公斤、身高僅有161.5cm,文盲率高達80%,農村文盲率更達到95%,甚至遠遠不如隔壁印度。
那一年,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隻有40歲,女性隻有42.3歲。貧窮,戰爭,饑餓,自然災害,疾病……這一百多年來積貧積弱的沉重包袱,壓在了每個中國人的身上。
所以,1950年的冬天宋時輪率領第九兵團戰士入朝的時候,連朝鮮人看了說,天呐,這樣的“乞丐部隊”怎麽可能打得贏美國。
1949年到1950年,自然災害動不動就是百年一遇的強度。
1949年,一場全流域洪澇災害淹沒了1.2億畝耕地,糧食減產220億斤,災民4000萬,其中1000萬是無家可歸、無糧可吃的重災民。
1950年夏天,鄂豫皖連降暴雨,流域內4.3億畝土地被淹,1300萬人受災,津浦鐵路兩旁一片汪洋,綿延數十裏看不到頭。
唯一可慰藉的就是,我們還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以及肥沃的原野,大好的河山。
1950年是新中國最艱難的歲月,也是一個英雄主義的年份。
每一條戰線上,都在進行著逆天改命一般的艱苦奮鬥。
千頭萬緒中最需要解決的,是1945年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一係列附屬協定。
在條約裏,除了那些“友好合作”、“共同對日”的空泛言辭外,最重要的還包括以下幾點:
1.日本投降後,外蒙古將舉行獨立公投,國民黨政府尊重並承認公投的結果;
2、中蘇雙方共同管理長春鐵路,管理期限為30年;
3、旅順港作為中蘇雙方共享基地,使用期限為30年;
4、大連為一個國際自由港。
該條約的簽訂,意味著當時國民黨政府從法律層麵上,承認了雅爾塔協議中,強加給中國的秘密條款,這無疑是一種喪權辱國的行為。
條約簽訂不久,蘇軍便進駐東北地區。
在得知蘇軍進入東北後,中國共產黨迅速決策,從晉察冀邊區和山東調派大量精銳部隊及幹部前往東北,協助蘇軍打擊日軍。
此時,國民黨軍隊主要集結在華南地區,一旦日本投降,東北將出現權力真空。提前占領東北,將對未來全國局勢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我方派遣特使,多次向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詢問,如果美軍支持國民黨政府對中國共產黨發動戰爭,蘇聯方麵將作何反應。
彼得羅夫的迴應是,蘇聯不希望看到國共之間爆發戰爭。
此後,事情便再無下文。
局麵變得十分僵持。
蔣介石得知解放軍進入東北後,十分憂慮大後方的國軍因“抗戰”不能及時趕赴東北,進行地盤接收,使得共產黨占領東北。
為此,1945年9月11日,宋子文代表國民黨政府向美軍提出請求,希望借助美軍強大的運輸能力,將大西南的國軍運送至東北和華北,以爭奪地盤。
美國政府立刻表示同意,並提議美軍可以提前登陸,先占領地盤,等到國軍抵達後再進行交接。
這也正是抗戰勝利後,北京、青島等地出現大量美軍吉普車橫行的原因,而這一切都拜蔣介石的大後方抗戰戰略所致。
根據該計劃,美軍將分別在天津、大連、煙台、青島和秦皇島登陸,隨後國軍將進入東北地區以及平津。
二戰的創傷,讓喬大叔不願在此時與美軍正麵衝突,卻又不甘心輕易放棄對東北的影響。在得知蔣介石的計劃後,他建議中國共產黨將軍隊部署於沈陽和山海關,以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
同時,他暗中指示,將存放在沈陽、本溪、四平、長春、安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的日軍武器庫存及蘇軍繳獲的關東軍裝備,透過秘密途徑,大部分都轉交給駐守東北的解放軍。
根據解密信息,這批武器包括30萬支步槍(以38式為主),1.3萬挺機槍(主要是歪把子和92式),1.1萬具擲彈筒,以及2500門山炮和迫擊炮。
此外,還包含足以支撐兩年高強度作戰的物資和彈藥,外加大量日軍的軍服、棉衣、軍靴和鋼盔,足夠裝備五十萬兵力。
這次援助的意義仍然極為重大。
盡管這些日本製造的武器在當時已經落後於時代十年,但作為一整套係統化、通用化的軍事援助,對解放軍四野後來建立完善的軍備體係(後勤、維護和彈藥供應),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解放軍長期以來一直使用日製武器,操作起來也非常順手。在近距離火力支援方麵(如迫擊炮、擲彈筒、班用機槍),即便與接受美國援助的國軍相比,也不存在明顯的代差。
此外,日本在投降前曾提出“寧可放棄本土,也要保住滿洲”的策略,計劃要求滿洲的軍事實力足以支撐兩年高強度戰爭,因此東北地區儲存了大量彈藥。
這使得中國人民解放軍自成立以來,首次擁有了充足的彈藥補給。以上便是四野38軍和39軍在入朝初期大量使用日本武器的原因。
1945年10月4日,喬大叔不僅提供軍事裝備,還要求中國共產黨迅速接管長春、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並派遣部隊集中力量守衛山海關、營口、安東、葫蘆島,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
這是從抗戰爆發到1945年,這十幾年的時間裏,蘇聯僅有的一次對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援助。
東北民主聯軍(即後來的第四野戰軍)依照蘇聯的方案,迅速占領戰略要地,掌控東北地區,為與蔣介石的軍隊作戰做好準備。
然而,當喬大叔獲悉美軍已經在渤海灣多個港口登陸時,他意識到美軍要親自出手,去支持國民黨政府。如果繼續支持中國共產黨占領東北,便極有可能與美國發生直接對抗。
這次援助僅僅維持了36天,便戛然而止。
二戰結束後,喬大叔的核心策略是維護現有利益,避免與美軍正麵衝突,這一原則貫穿直到他去世。
最終,在各方妥協下,東北的基本局勢得以確定:國民黨軍隊占領了哈爾濱、沈陽、長春等重要城市,掌握了鐵路要道;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則在周邊的中小縣城站穩腳跟,發展根據地。
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蘇聯的這次變卦事件或許反而是一件好事。在接收日本武器後,東北民主聯軍一夜之間暴富。
八路軍入關時,算上原有的東北抗聯和其他抗日武裝,總兵力不過15萬人左右。進入東北後,部隊人數增至19萬。然而,在接收日軍裝備後,卻獲得了足以裝備50萬人的武器和大量彈藥。
在由出關八路軍和東北抗聯基礎上新組建的中國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中,曾出現了武器充足卻無人使用的罕見局麵。
由於形勢緊迫,隻得加速擴軍,大量收編流匪和地方保安武裝,總人數約為7萬,使得東北民主聯軍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展至30萬人。
然而,這些新增部隊缺乏堅定的戰鬥意誌,作戰時常隨局勢變化而搖擺不定。在隨後進行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中,大量士兵臨陣脫逃或投降。如果此時與實力正盛的國民黨軍隊正麵交鋒,勝負尚難預料。
喬大叔還是很希望看到中國共產黨能夠統一整個中國的。畢竟,在蘇聯的後方有一個共產黨大國,對蘇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至少他不用再擔心西伯利亞大鐵路被切斷的風險。
二戰結束後,在眾多新成立的共產黨國家中,與波蘭、匈牙利等依賴蘇聯力量驅逐法西斯的東歐國家不同,南斯拉夫和中國是兩個獨立的例外,這兩個國家的共產政權建立過程中,蘇聯的影響並不顯著。
在蘇軍到來之前,南斯拉夫遊擊隊已經穩固了他們的地位,全國超過一半的領土由鐵托領導的武裝力量掌控,最終90%的國土都由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遊擊隊解放。
因此,蘇聯在南斯拉夫的影響力並不大,也沒有駐軍。鐵托領導的南共具備很強的獨立自主性,雙方在1948年徹底決裂。
在中國這邊,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憑借自身力量擊敗了國民黨政府,因此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也非常強。一方是充滿強烈控製欲的大國沙文主義,另一方則是擁有高度獨立性的嶄新政權,在這種局勢下,衝突的爆發無可避免。
為了控製局勢,必須讓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陷入困境。
這並不難,隻需激化新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衝突即可。而且,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能夠轉移美國在歐洲與蘇聯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使其無暇在西歐發起針對蘇聯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