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發現商機
“軍規嚴明是好事,也理當如此,”單子寅道,“但為何不與地方官商榷,若能解決貿易之困,於軍於民都是好事。”
再往前走,的確有些賣特產的小攤販,隻不過東西都不多,收取的價錢也很劃算,能看出來都是家中囤糧,味道很有特色,買一份人恨不得送兩份,也是不願糧食被糟踐,白白壞了太可惜。
“公子,不能再往前了,”玉樞提醒單子寅,“蒲甘那邊已經能望到,再往前或有危險。”
雲南與蒲甘本就是隔江相望,蒲甘邊境上也有些老百姓,有些在捕魚,有些在易貨,隻是他們那邊地方小,許多耕種之物匱乏,且蒲甘軍與單家軍可不一樣,他們一言不合便直接開搶,老百姓比大楚這邊苦太多了。
迎程程遙看蒲甘那邊的老弱百姓被他們的士兵狠揍和搶奪,拳頭都捏緊了。
“這時再看,更能感悟到,軍紀嚴明有多重要,”迎程程咬牙切齒道,“單老將軍真是高瞻遠矚。”
戍邊本就是為保家衛國,守護老百姓能安居樂業,若是不下如此紀律嚴明的軍令,任由士兵對百姓燒殺搶掠,與賊寇何異?
單家軍拚到最後之所以會如此舉步維艱,一因朝廷糧草補給不足,二因單廷昉下的如此軍令。
最初還有百姓當麵斥責他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單廷昉便就是如此將他們帶至此處,讓他們親眼見到蒲甘軍是如何對待他們的百姓的。
此先例一開,到最後誰能說清糧食是老百姓自願給的,還是被搶來的?
士兵手中有刀有槍,老百姓隻有腦袋一顆命一條。
單廷昉從不在此事上考驗人性,因為他根本輸不起。
單子寅從邊關迴來一趟,不知打通了什麽開關,整日在軍帳中寫寫畫畫。
九王爺倒是帶兵又去收拾了來犯賤的一支蒲甘軍,而且在同一天內連收兩道秘旨,隨後便理直氣壯地率領單家軍去綁了彭慶,直接將人交給了雲南巡撫濟寧。
“濟大人,彭慶此人本王便交給你,將他帶入京中,且聽陛下發落。”
迎程程這次幸虧是沒死,若是死了,如何同單子寅交代,如何同單家軍交代,如何同迎春笑交代,如何同天下百姓交代?
彭慶一路還罵罵咧咧,張嘴便是自己在大戰蒲甘軍中如何英勇如何威猛,濟寧壓根都要咬碎:“真是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濟寧押著彭慶赴京,九王爺仍舊率兵趕迴了邊境。
蒲甘軍雖也無力再戰,卻始終對雲南虎視眈眈,大軍若前腳離開雲南地界,他們後腳就能打過來燒傷搶掠。
“若不能一次將他們打服,往後便後患無窮。”
單子寅將他這幾日寫寫畫畫之物呈給九王爺看:“九王爺請過目。”
九王爺不太習慣他如此正經禮貌的態度,還有些警惕地後退一步:“本王方才可有說錯?”
蒲甘軍本就是這樣不將他們一次性打到服,就永遠蠢蠢欲動,永遠摩拳擦掌,對大楚而言永遠如鯁在喉,不能安穩。
單子寅搖頭道:“九王爺所言甚是。”
他再次把手中捧著的東西往前送了送:“因此更要請您過目。”
九王爺滿臉懷疑地接過來,卻隻看了一眼便精神一震:“以貿易止兵戈?”
“蒲甘小國,無地耕種,地勢較之我大楚,更適合捕魚,然則隻有江魚畢竟不夠,因此才隻想進犯我大楚從而掠奪物資,”單子寅道,“然而雲南物產豐富,被搶不可,若是能加以貿易,豈不兩全其美?”
更重要的是,大楚疆土廣闊,各地都能因地製宜,依山吃山,傍水吃水,還懂養蠶製絲,織布製衣,若能掃清雲南與他省交界之地流寇,則能打通貿易之路。
“但與蒲甘貿易,談何容易?”迎程程仍舊覺得不可思議,“大楚是想著貿易,蒲甘軍可隻想著掠奪。”
“因此便要九王爺率兵開刀,先將蒲甘與我大楚交界處的小鎮占領,然後大開貿易之門,待一切成熟之後,再往蒲甘境界抵近……”
九王爺點頭道:“隻是大楚如今國庫空虛,經不起長期戰火,待貿易穩定後,立即派兵和談。”
這就與先前和談的情況天差地別了。
最初和談,是大楚已因糧草短缺陷入尷尬境地,恰巧蒲甘軍也無力耗下去,這才停戰。
可蒲甘稍加休整後,便立刻卷土重來,反悔突擊。
而這次卻是已經攻入他們蒲甘地界,將戰場引入他們本土,一來宣揚了國力,我大楚即便糧草不足,依然有攻入你們蒲甘都城的實力,後來雖然戰機貽誤,依舊能再入邊境。
這就是天朝絕對的實力!
等到那時,蒲甘是想不接受貿易也難。
單子寅還道:“最初兩國貿易的幾年,單家軍必須派兵駐守,保護百姓,免遭蒲甘軍襲擊。”
九王爺卻道:“既是要維持貿易合作,便不能一日無軍駐守雲南,蒲甘一時拿不下,卻又不能聽之任之,防備之心不可無。”
聽他的口氣,恐怕日後雲南邊境須得長久派兵駐守了。
這次與蒲甘軍作戰,單子寅是臨陣被點將,可他終歸不是領兵作戰的料子,長此以往,單家軍主帥人選也是件令人頭痛之事。
隻不過此事恐怕也由不得九王爺做主,不知陛下最後會如何安排。
九王爺先問了一句:“剿滅流寇之事,此前你與單夫人被抓後,本王便已招安虎頭寨,他們常年行攔截綁架之事,熟悉流寇行事作風,派他們前來剿匪,倒是不成問題,隻是子寅打算如何開這貿易之路?”
“以迎春笑絲織品和成衣,來交換雲南本土特產,”單子寅伸出手指,在他方才呈給九王爺的紙條上點了點,“途徑此路,來完成。”
先在此前被流寇占領之地完成商號之間的貨物交換,再將貨物托運迴大楚都城和雲南邊境進行售賣。
等雲南邊境的大楚百姓先富起來,再談如何開通與蒲甘貿易之事。
“軍規嚴明是好事,也理當如此,”單子寅道,“但為何不與地方官商榷,若能解決貿易之困,於軍於民都是好事。”
再往前走,的確有些賣特產的小攤販,隻不過東西都不多,收取的價錢也很劃算,能看出來都是家中囤糧,味道很有特色,買一份人恨不得送兩份,也是不願糧食被糟踐,白白壞了太可惜。
“公子,不能再往前了,”玉樞提醒單子寅,“蒲甘那邊已經能望到,再往前或有危險。”
雲南與蒲甘本就是隔江相望,蒲甘邊境上也有些老百姓,有些在捕魚,有些在易貨,隻是他們那邊地方小,許多耕種之物匱乏,且蒲甘軍與單家軍可不一樣,他們一言不合便直接開搶,老百姓比大楚這邊苦太多了。
迎程程遙看蒲甘那邊的老弱百姓被他們的士兵狠揍和搶奪,拳頭都捏緊了。
“這時再看,更能感悟到,軍紀嚴明有多重要,”迎程程咬牙切齒道,“單老將軍真是高瞻遠矚。”
戍邊本就是為保家衛國,守護老百姓能安居樂業,若是不下如此紀律嚴明的軍令,任由士兵對百姓燒殺搶掠,與賊寇何異?
單家軍拚到最後之所以會如此舉步維艱,一因朝廷糧草補給不足,二因單廷昉下的如此軍令。
最初還有百姓當麵斥責他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單廷昉便就是如此將他們帶至此處,讓他們親眼見到蒲甘軍是如何對待他們的百姓的。
此先例一開,到最後誰能說清糧食是老百姓自願給的,還是被搶來的?
士兵手中有刀有槍,老百姓隻有腦袋一顆命一條。
單廷昉從不在此事上考驗人性,因為他根本輸不起。
單子寅從邊關迴來一趟,不知打通了什麽開關,整日在軍帳中寫寫畫畫。
九王爺倒是帶兵又去收拾了來犯賤的一支蒲甘軍,而且在同一天內連收兩道秘旨,隨後便理直氣壯地率領單家軍去綁了彭慶,直接將人交給了雲南巡撫濟寧。
“濟大人,彭慶此人本王便交給你,將他帶入京中,且聽陛下發落。”
迎程程這次幸虧是沒死,若是死了,如何同單子寅交代,如何同單家軍交代,如何同迎春笑交代,如何同天下百姓交代?
彭慶一路還罵罵咧咧,張嘴便是自己在大戰蒲甘軍中如何英勇如何威猛,濟寧壓根都要咬碎:“真是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濟寧押著彭慶赴京,九王爺仍舊率兵趕迴了邊境。
蒲甘軍雖也無力再戰,卻始終對雲南虎視眈眈,大軍若前腳離開雲南地界,他們後腳就能打過來燒傷搶掠。
“若不能一次將他們打服,往後便後患無窮。”
單子寅將他這幾日寫寫畫畫之物呈給九王爺看:“九王爺請過目。”
九王爺不太習慣他如此正經禮貌的態度,還有些警惕地後退一步:“本王方才可有說錯?”
蒲甘軍本就是這樣不將他們一次性打到服,就永遠蠢蠢欲動,永遠摩拳擦掌,對大楚而言永遠如鯁在喉,不能安穩。
單子寅搖頭道:“九王爺所言甚是。”
他再次把手中捧著的東西往前送了送:“因此更要請您過目。”
九王爺滿臉懷疑地接過來,卻隻看了一眼便精神一震:“以貿易止兵戈?”
“蒲甘小國,無地耕種,地勢較之我大楚,更適合捕魚,然則隻有江魚畢竟不夠,因此才隻想進犯我大楚從而掠奪物資,”單子寅道,“然而雲南物產豐富,被搶不可,若是能加以貿易,豈不兩全其美?”
更重要的是,大楚疆土廣闊,各地都能因地製宜,依山吃山,傍水吃水,還懂養蠶製絲,織布製衣,若能掃清雲南與他省交界之地流寇,則能打通貿易之路。
“但與蒲甘貿易,談何容易?”迎程程仍舊覺得不可思議,“大楚是想著貿易,蒲甘軍可隻想著掠奪。”
“因此便要九王爺率兵開刀,先將蒲甘與我大楚交界處的小鎮占領,然後大開貿易之門,待一切成熟之後,再往蒲甘境界抵近……”
九王爺點頭道:“隻是大楚如今國庫空虛,經不起長期戰火,待貿易穩定後,立即派兵和談。”
這就與先前和談的情況天差地別了。
最初和談,是大楚已因糧草短缺陷入尷尬境地,恰巧蒲甘軍也無力耗下去,這才停戰。
可蒲甘稍加休整後,便立刻卷土重來,反悔突擊。
而這次卻是已經攻入他們蒲甘地界,將戰場引入他們本土,一來宣揚了國力,我大楚即便糧草不足,依然有攻入你們蒲甘都城的實力,後來雖然戰機貽誤,依舊能再入邊境。
這就是天朝絕對的實力!
等到那時,蒲甘是想不接受貿易也難。
單子寅還道:“最初兩國貿易的幾年,單家軍必須派兵駐守,保護百姓,免遭蒲甘軍襲擊。”
九王爺卻道:“既是要維持貿易合作,便不能一日無軍駐守雲南,蒲甘一時拿不下,卻又不能聽之任之,防備之心不可無。”
聽他的口氣,恐怕日後雲南邊境須得長久派兵駐守了。
這次與蒲甘軍作戰,單子寅是臨陣被點將,可他終歸不是領兵作戰的料子,長此以往,單家軍主帥人選也是件令人頭痛之事。
隻不過此事恐怕也由不得九王爺做主,不知陛下最後會如何安排。
九王爺先問了一句:“剿滅流寇之事,此前你與單夫人被抓後,本王便已招安虎頭寨,他們常年行攔截綁架之事,熟悉流寇行事作風,派他們前來剿匪,倒是不成問題,隻是子寅打算如何開這貿易之路?”
“以迎春笑絲織品和成衣,來交換雲南本土特產,”單子寅伸出手指,在他方才呈給九王爺的紙條上點了點,“途徑此路,來完成。”
先在此前被流寇占領之地完成商號之間的貨物交換,再將貨物托運迴大楚都城和雲南邊境進行售賣。
等雲南邊境的大楚百姓先富起來,再談如何開通與蒲甘貿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