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市場經濟調控的今天,科技創新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日漸發達的今天,國家富強蒸蒸日上的今天,還有這樣扭曲而“明智”的人,思貽、思罔。
夜深時難免無奈地唏噓一聲,何哉????對這種極端思想的人,不免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那夜,我喝酒入夢神遊,我向一位很熟悉且形象很模糊的人傾訴。
“狗咬你一口,你還能去咬狗一口麽”?那人迴答著,“這幾年,大街上垃圾多了堪憂,垃圾人多了堪憂,垃圾的快餐文化更堪憂。掃垃圾的工人,也該上班了吧。”
我感覺在飄浮在沒有盡頭的海麵上動彈不得,那身影漸行漸遠……
“在做夢吧。”
在夢中問自己,然而自己認為夢醒了,我仍遲遲地在夢中沒有醒來……
162
星期六的那天早晨,雨後初晴,我迴到了熊河,在經過村口邊的公路時,我栽種路邊責任地上的白果樹,被商砼廠的廢渣掩埋三百平方米。
我便去村委會問情況,而村負責人迴答不知情。我很生氣地迴到縣城後,為了節省時間,方便解決此事,便去了縣信訪辦。
而此時村裏得到消息,便聯係當事人同我七十多歲的父親“暗度陳倉”簽上協約合同,並補償了六百元錢。
而自留地樹木是我栽種,戶口也與父母多年分離,並沒有同我這位戶主達成協議,我信訪時要求的複耕條件也未能實現,我不同意這種解決結果,而商砼廠委托本村村民,介紹堆放廢渣時說父親已簽協議,便起了衝突。我報了警,後來也不了了之。村委魏叔為此種解決事情途徑,讓我感到無可奈何,無可辯論是非。後經各方撮合,通過利佬,又給了一千元的樹木補償費用。
而那塊堆著商砼廠廢渣的地,再也不能種植農作物與栽植樹木了,隻能荒廢在那裏靜靜地躺著。有時卻變成了村民堆放物品的場所。直到利佬上位村委負責人,用土方重填,才栽上了風景樹。
聽說因環保不達標,商砼廠前段時間被政府勒令停產,並切斷了廠內電源。而我迴到老家時,商砼廠卻自行買了發電機,依舊沒有停產的跡象,依然還在繼續經營。
而我去油茶園的道路,再也沒有以前那麽寬闊易行,商砼廠用圍牆攔截著,也隻能無奈地繞走田間的纖陌小道了。
這是第一次與商砼廠產生糾紛而交涉,在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麵前,與村中受益匪淺的鄉鄰之間,也與父親雜亂的人際“關係網”之中,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風。我無能為力,聽之任之拿了補償的一千元而終結此事。
集體的耕地、林地,被企業占用,而部分弱勢村民卻無從得知,更無從談起補償問題。這在新型土地的變革之中,悄然地形成了一種無法彌補、潛在的社會矛盾。
國家2006年出台了土地紅線與嚴格控製耕地占用政策,對企業的用地審批絕不手軟,與村子直線距離百餘米、環境噪音、空氣汙染對村子有影響的商砼廠,在2013年開始建廠,而2016年才正式審批。而村子對麵的商砼廠,除了占用進入原敬老院的宅基地與進入公路的路基,其餘大部分占用的耕地,在國家土地紅線政策出台後十年,在部分村民不知道的情況下,集體土地轉租給商砼廠,不知道是怎麽通過審批的?
而此處建廠,對“古道探索灣”的投資建設,在環境的優勢中也釘入了一道楔子。誠想,誰可能在一個商砼廠對麵村子,重磅砸入上億的資金,去投資全域旅遊a級的千年古村落呢?
難免感歎,“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手段可通天”!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那一夜,我獨自喝醉了,一直睡到星期日的早上,兒子買迴了早餐,我才醒過來。
163
昨日西風涼夏景,而今月色已歸秋。何事孤蟬還怨懟,依棲村口惹雲憂。
轉眼又是一年秋。秋分的第五天是中秋節,父親在電話裏講院中的桂花開了。那天上午迴村,我帶著兒子,陪父母迴村過中秋節,買了幾斤肉,一盒磚橋月餅(20個)。到村口的時候,已近中午。我叫兒子先迴家看爺奶,而自己、想隨意在村口走一走。
村西頭的古瓷窯遺址石碑,依舊矗立在後山坡道旁。今天迴村,萋萋芳草已不複見,卻是一叢叢、一簇簇的黃菊,點綴於有些枯黃的青草叢間迎風飄擺,濃鬱的潤香襲麵吹過,有點涼、又有點馨絲的清新。
小時候的迴憶又襲上心頭……
那是一九八二年,我八歲,父親養殖白兔,為了喂兔子喝水,便帶我來此處挖厚約三公分的廢碗模。碗模比碗沉重了很多倍,兔子不容易將其打翻,即實用又不需花錢購買。父親清理幹淨後,我數個數。有一天放在院子裏的幾十個碗模一夜間全都失蹤了,不知被誰“借”了去?後來才聽說有人來村裏收購,每隻能賣五元錢。那時的稻米每市斤才值一角六分錢,我們當時全家人隻能惋惜了一迴。兩年後,也就是一九八五年,縣政府開始實施文物保護,次年底立了這塊石碑。
漸漸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村史發生了興趣,也翻閱了大量資料,知曉此處碗窯是取材於後山的紅粘土,從遺留下的瓷殘片的瓷釉分析,為唐末期至宋初期的青白瓷,應是後漢王朝時的產物。
西頭後山的紅粘土,富含諸多礦物質,不僅可以燒製瓷器,還可以醃製成色漂亮的鹹鴨蛋,蛋醃到半月之後,蛋白如新疆的純白色和田玉一樣,半渾晶亮透轍,油潤十足,蛋黃已變得紅丹丹如初升朝陽一樣豔麗,色澤深橙紅、與之南紅媲美。味道鮮脆可口,香氣怡人,別有一番美味,相似於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感受,品嚐之後讓人永不相忘。
周圍七裏八鄉的鄉親們經常過來取紅粘土,有的不遠幾百裏甚至上千裏,走時不忘帶點紅粘土醃鹹鴨蛋。
去年在西大山爬山看風景時,我遇到了一位曾在熊河信用社工作過的大姐,她說忘不了我們後山紅粘土醃的鹹鴨蛋,三十多年過去了,依舊記憶猶新,形如昨日。
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父親訂了一批、光山縣白雀園鎮酒廠、糧食酒方便運輸的編織箱。為了收購編織原材料所需要的細木條而缺乏現金,這位信用社工作的大姐知道後主動找到家裏,給予了一年期的無息貸款,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我久為她在為父老鄉親們經濟服務時,留傳的口碑所感動,第二天便迴去,專程挖了一小袋紅粘土送給了她。
小時候仍記得,奶奶一直堅持用棉花紡紗織布,織好的布除了染成黑、藍色與原白色提供爺爺做衣服,還用村西頭醃鹹蛋後遺留的紅粘土染布,夏天時自己做成泥紅色的偏大襟上衣,特別奪目好看。
彈指一揮間,三十餘年轉瞬即逝。村西頭的小山坡上,紅粘土依舊殷紅一片。
村西頭的紅粘土,帶著美味的牽念,更帶著一份濃濃的、厚重的鄉愁,一縷沉甸甸的、最美的鄉音,夾雜著菊香,在秋風中飄漾……
164
當我迴屋的時侯,桂香更濃烈了,直向鼻孔裏竄。我走進後院,看了一眼桂花樹,在分叉的小小的斜枝上,掛著哥哥晾曬的白襯衣,兩隻袖子正迎風飄擺著,我又模糊想起了小時候,奶奶白色的纏足布,晾曬時的情景……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首李煜填的詞我上學時特喜歡,聽當年教語文的老師講,李煜是叫舞妓纏著足、在金製的蓮花上跳舞而創作了《虞美人》。宋太祖聽後怒而賜酒毒殺之。
小時候記得,奶奶的腳也是用白色的棉布纏著的,棉布寬二十公分,長約兩米。後來漸漸隨著年齡的增長,讀的書多了,知道了纏足有的說是源於五代南唐李煜時期。有種說法是源自大禹治水時期,也有的說是源自隨煬帝時期。 關於纏足來源的版本很多。
在男權社會的封建時代,纏足是統治者歪曲的審美觀的體現,也是限製女性行動醜惡的惡作劇,纏足也是中國古代女性悲摧的曆史寫照。 以後宋朝紛紛效仿,在《水滸傳》中有了三寸金蓮之美稱。
而明朝當年崇禎皇帝自諡時,為了留個全屍,我懷疑當時在逃亡中慌亂時,尋的工具可能是宮女的纏足布最方便合適吧?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後,纏足的習俗才被徹底取消。同時也宣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走到了盡頭。
小時候夜晚牽著奶奶,在鄉鄰吃晚飯迴來,踩到自家庭院糞堆上了, 當時把腳給燙了,而奶奶則無殃。後來才知道原因,奶奶是用白棉布纏著足的。
小時候,記憶中的奶奶是拄拐杖走路的,而且有點蹣跚,背有點駝。但最深刻的印象是奶奶的纏足布。
一到晴天,便看見庭院裏桂花樹的樹枝上掛著隨風飄蕩的纏足布 。有時會看著奶奶一圈圈在足上纏繞,帶著童趣的好奇問奶奶,”疼不?”
後來 才知道奶奶出生在大戶人家,小時候被自己的母親強行纏足的,為的是將來有個好的歸宿。後來嫁給了讀了十二年書,當了紅軍文書、在戰場上受傷迴來的爺爺。
因為奶奶是纏足族,一生在農村沒幹過農活,就是連菜園也很少去。在家隻做飯,洗衣,做做衛生。
我九歲那年,奶奶因視力下降,幫爺爺做飯時,灶台裏添柴因腳不方便摔了跤,不小心把左邊的眼睛給掛傷了。由於行動不方便,就搬到二媽家養老了。
到了十三歲那年,奶奶病故了,帶著那份沉痛的憂思,一個時代留下的陋習宣告結束。在奶奶的一生中,纏足帶給行動上的束縛和身體的痛苦,在心靈深處的無奈與憂傷,時時在她靜坐時呆滯的目光、那憂鬱的眼神裏流淌。隨著時光的流逝,隻是曆史上點綴的一個音符罷了。 以此後的日子,再也沒看到過,那飄在桂花枝上的纏足布了。
那一天夜裏,與孩子在院中,吃著母親炒的當季花生,賞月之後,在我結婚時的床上,睡得很香。
天涼好個秋啊!
165
曆經了酷夏的炙熱蒸烤,在葳蕤繁亂的燥囂之後,霪霏的細雨驅走了伏暑。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不經意間身在秋之中,涼也來了,心也沉了,思緒添多了,牽絆也隨之多了。
柿子葉又將變黃、變紅了,村後山的麻櫟樹上的果子又快變紅了,婆娑的楓葉也將變紅了吧……
河道邊的稻田上,那對白鷺依然盤旋著翻飛嬉鬧。晶瑩剔透的露珠輕顫漾蕩在葉片上。麻雀兒俯視著累累碩果。
獼猴桃依傍垂懸在樹梢,青紅的油茶果壓彎了枝頭,山葡萄也紅的醉人,五味子也一串串地誘惑著我的食欲。酸紅的山李子,煞是好看,忍不住地吞了口涎水……
那一年的秋天,也是細雨纏綿,父親一隻手撐 著油皮傘,另一隻手扶背著不滿六周歲的我,在村子裏的泥濘道上,深一腳淺一腳地滑走,第一次把我送進了學校的大門。
那一年的秋天,也是冷雨霏霏,背上流浪行囊,在村口河道邊的喬木林下,妻揮手相送南下務工的我。
今秋,孩子已踏入高中的課堂。我卻已步入人生的秋天,關於秋天的記憶,讓我今夜亦無眠,讓我平靜地心底掀旋起波瀾,讓我在幽思的午夜蕩起漪漣……
秋高氣爽是她的炫景,紅葉漫山是她的極限,而春華秋實正是金秋的驕傲。是啊!若無春的播種、夏的耕耘,哪來秋的豐收?佛經雲---因與果,果為因;因果相連,佛之禪理。秋之循環,乃自然之道也。
秋思,是季節禪悟的最佳時令。
秋是風景升華的寫照,秋是聚散離合的抒情,秋是世態炎涼的盜版,秋也是返璞歸真的至善至美。
夜深時難免無奈地唏噓一聲,何哉????對這種極端思想的人,不免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那夜,我喝酒入夢神遊,我向一位很熟悉且形象很模糊的人傾訴。
“狗咬你一口,你還能去咬狗一口麽”?那人迴答著,“這幾年,大街上垃圾多了堪憂,垃圾人多了堪憂,垃圾的快餐文化更堪憂。掃垃圾的工人,也該上班了吧。”
我感覺在飄浮在沒有盡頭的海麵上動彈不得,那身影漸行漸遠……
“在做夢吧。”
在夢中問自己,然而自己認為夢醒了,我仍遲遲地在夢中沒有醒來……
162
星期六的那天早晨,雨後初晴,我迴到了熊河,在經過村口邊的公路時,我栽種路邊責任地上的白果樹,被商砼廠的廢渣掩埋三百平方米。
我便去村委會問情況,而村負責人迴答不知情。我很生氣地迴到縣城後,為了節省時間,方便解決此事,便去了縣信訪辦。
而此時村裏得到消息,便聯係當事人同我七十多歲的父親“暗度陳倉”簽上協約合同,並補償了六百元錢。
而自留地樹木是我栽種,戶口也與父母多年分離,並沒有同我這位戶主達成協議,我信訪時要求的複耕條件也未能實現,我不同意這種解決結果,而商砼廠委托本村村民,介紹堆放廢渣時說父親已簽協議,便起了衝突。我報了警,後來也不了了之。村委魏叔為此種解決事情途徑,讓我感到無可奈何,無可辯論是非。後經各方撮合,通過利佬,又給了一千元的樹木補償費用。
而那塊堆著商砼廠廢渣的地,再也不能種植農作物與栽植樹木了,隻能荒廢在那裏靜靜地躺著。有時卻變成了村民堆放物品的場所。直到利佬上位村委負責人,用土方重填,才栽上了風景樹。
聽說因環保不達標,商砼廠前段時間被政府勒令停產,並切斷了廠內電源。而我迴到老家時,商砼廠卻自行買了發電機,依舊沒有停產的跡象,依然還在繼續經營。
而我去油茶園的道路,再也沒有以前那麽寬闊易行,商砼廠用圍牆攔截著,也隻能無奈地繞走田間的纖陌小道了。
這是第一次與商砼廠產生糾紛而交涉,在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麵前,與村中受益匪淺的鄉鄰之間,也與父親雜亂的人際“關係網”之中,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風。我無能為力,聽之任之拿了補償的一千元而終結此事。
集體的耕地、林地,被企業占用,而部分弱勢村民卻無從得知,更無從談起補償問題。這在新型土地的變革之中,悄然地形成了一種無法彌補、潛在的社會矛盾。
國家2006年出台了土地紅線與嚴格控製耕地占用政策,對企業的用地審批絕不手軟,與村子直線距離百餘米、環境噪音、空氣汙染對村子有影響的商砼廠,在2013年開始建廠,而2016年才正式審批。而村子對麵的商砼廠,除了占用進入原敬老院的宅基地與進入公路的路基,其餘大部分占用的耕地,在國家土地紅線政策出台後十年,在部分村民不知道的情況下,集體土地轉租給商砼廠,不知道是怎麽通過審批的?
而此處建廠,對“古道探索灣”的投資建設,在環境的優勢中也釘入了一道楔子。誠想,誰可能在一個商砼廠對麵村子,重磅砸入上億的資金,去投資全域旅遊a級的千年古村落呢?
難免感歎,“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手段可通天”!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那一夜,我獨自喝醉了,一直睡到星期日的早上,兒子買迴了早餐,我才醒過來。
163
昨日西風涼夏景,而今月色已歸秋。何事孤蟬還怨懟,依棲村口惹雲憂。
轉眼又是一年秋。秋分的第五天是中秋節,父親在電話裏講院中的桂花開了。那天上午迴村,我帶著兒子,陪父母迴村過中秋節,買了幾斤肉,一盒磚橋月餅(20個)。到村口的時候,已近中午。我叫兒子先迴家看爺奶,而自己、想隨意在村口走一走。
村西頭的古瓷窯遺址石碑,依舊矗立在後山坡道旁。今天迴村,萋萋芳草已不複見,卻是一叢叢、一簇簇的黃菊,點綴於有些枯黃的青草叢間迎風飄擺,濃鬱的潤香襲麵吹過,有點涼、又有點馨絲的清新。
小時候的迴憶又襲上心頭……
那是一九八二年,我八歲,父親養殖白兔,為了喂兔子喝水,便帶我來此處挖厚約三公分的廢碗模。碗模比碗沉重了很多倍,兔子不容易將其打翻,即實用又不需花錢購買。父親清理幹淨後,我數個數。有一天放在院子裏的幾十個碗模一夜間全都失蹤了,不知被誰“借”了去?後來才聽說有人來村裏收購,每隻能賣五元錢。那時的稻米每市斤才值一角六分錢,我們當時全家人隻能惋惜了一迴。兩年後,也就是一九八五年,縣政府開始實施文物保護,次年底立了這塊石碑。
漸漸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村史發生了興趣,也翻閱了大量資料,知曉此處碗窯是取材於後山的紅粘土,從遺留下的瓷殘片的瓷釉分析,為唐末期至宋初期的青白瓷,應是後漢王朝時的產物。
西頭後山的紅粘土,富含諸多礦物質,不僅可以燒製瓷器,還可以醃製成色漂亮的鹹鴨蛋,蛋醃到半月之後,蛋白如新疆的純白色和田玉一樣,半渾晶亮透轍,油潤十足,蛋黃已變得紅丹丹如初升朝陽一樣豔麗,色澤深橙紅、與之南紅媲美。味道鮮脆可口,香氣怡人,別有一番美味,相似於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感受,品嚐之後讓人永不相忘。
周圍七裏八鄉的鄉親們經常過來取紅粘土,有的不遠幾百裏甚至上千裏,走時不忘帶點紅粘土醃鹹鴨蛋。
去年在西大山爬山看風景時,我遇到了一位曾在熊河信用社工作過的大姐,她說忘不了我們後山紅粘土醃的鹹鴨蛋,三十多年過去了,依舊記憶猶新,形如昨日。
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父親訂了一批、光山縣白雀園鎮酒廠、糧食酒方便運輸的編織箱。為了收購編織原材料所需要的細木條而缺乏現金,這位信用社工作的大姐知道後主動找到家裏,給予了一年期的無息貸款,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我久為她在為父老鄉親們經濟服務時,留傳的口碑所感動,第二天便迴去,專程挖了一小袋紅粘土送給了她。
小時候仍記得,奶奶一直堅持用棉花紡紗織布,織好的布除了染成黑、藍色與原白色提供爺爺做衣服,還用村西頭醃鹹蛋後遺留的紅粘土染布,夏天時自己做成泥紅色的偏大襟上衣,特別奪目好看。
彈指一揮間,三十餘年轉瞬即逝。村西頭的小山坡上,紅粘土依舊殷紅一片。
村西頭的紅粘土,帶著美味的牽念,更帶著一份濃濃的、厚重的鄉愁,一縷沉甸甸的、最美的鄉音,夾雜著菊香,在秋風中飄漾……
164
當我迴屋的時侯,桂香更濃烈了,直向鼻孔裏竄。我走進後院,看了一眼桂花樹,在分叉的小小的斜枝上,掛著哥哥晾曬的白襯衣,兩隻袖子正迎風飄擺著,我又模糊想起了小時候,奶奶白色的纏足布,晾曬時的情景……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首李煜填的詞我上學時特喜歡,聽當年教語文的老師講,李煜是叫舞妓纏著足、在金製的蓮花上跳舞而創作了《虞美人》。宋太祖聽後怒而賜酒毒殺之。
小時候記得,奶奶的腳也是用白色的棉布纏著的,棉布寬二十公分,長約兩米。後來漸漸隨著年齡的增長,讀的書多了,知道了纏足有的說是源於五代南唐李煜時期。有種說法是源自大禹治水時期,也有的說是源自隨煬帝時期。 關於纏足來源的版本很多。
在男權社會的封建時代,纏足是統治者歪曲的審美觀的體現,也是限製女性行動醜惡的惡作劇,纏足也是中國古代女性悲摧的曆史寫照。 以後宋朝紛紛效仿,在《水滸傳》中有了三寸金蓮之美稱。
而明朝當年崇禎皇帝自諡時,為了留個全屍,我懷疑當時在逃亡中慌亂時,尋的工具可能是宮女的纏足布最方便合適吧?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後,纏足的習俗才被徹底取消。同時也宣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走到了盡頭。
小時候夜晚牽著奶奶,在鄉鄰吃晚飯迴來,踩到自家庭院糞堆上了, 當時把腳給燙了,而奶奶則無殃。後來才知道原因,奶奶是用白棉布纏著足的。
小時候,記憶中的奶奶是拄拐杖走路的,而且有點蹣跚,背有點駝。但最深刻的印象是奶奶的纏足布。
一到晴天,便看見庭院裏桂花樹的樹枝上掛著隨風飄蕩的纏足布 。有時會看著奶奶一圈圈在足上纏繞,帶著童趣的好奇問奶奶,”疼不?”
後來 才知道奶奶出生在大戶人家,小時候被自己的母親強行纏足的,為的是將來有個好的歸宿。後來嫁給了讀了十二年書,當了紅軍文書、在戰場上受傷迴來的爺爺。
因為奶奶是纏足族,一生在農村沒幹過農活,就是連菜園也很少去。在家隻做飯,洗衣,做做衛生。
我九歲那年,奶奶因視力下降,幫爺爺做飯時,灶台裏添柴因腳不方便摔了跤,不小心把左邊的眼睛給掛傷了。由於行動不方便,就搬到二媽家養老了。
到了十三歲那年,奶奶病故了,帶著那份沉痛的憂思,一個時代留下的陋習宣告結束。在奶奶的一生中,纏足帶給行動上的束縛和身體的痛苦,在心靈深處的無奈與憂傷,時時在她靜坐時呆滯的目光、那憂鬱的眼神裏流淌。隨著時光的流逝,隻是曆史上點綴的一個音符罷了。 以此後的日子,再也沒看到過,那飄在桂花枝上的纏足布了。
那一天夜裏,與孩子在院中,吃著母親炒的當季花生,賞月之後,在我結婚時的床上,睡得很香。
天涼好個秋啊!
165
曆經了酷夏的炙熱蒸烤,在葳蕤繁亂的燥囂之後,霪霏的細雨驅走了伏暑。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不經意間身在秋之中,涼也來了,心也沉了,思緒添多了,牽絆也隨之多了。
柿子葉又將變黃、變紅了,村後山的麻櫟樹上的果子又快變紅了,婆娑的楓葉也將變紅了吧……
河道邊的稻田上,那對白鷺依然盤旋著翻飛嬉鬧。晶瑩剔透的露珠輕顫漾蕩在葉片上。麻雀兒俯視著累累碩果。
獼猴桃依傍垂懸在樹梢,青紅的油茶果壓彎了枝頭,山葡萄也紅的醉人,五味子也一串串地誘惑著我的食欲。酸紅的山李子,煞是好看,忍不住地吞了口涎水……
那一年的秋天,也是細雨纏綿,父親一隻手撐 著油皮傘,另一隻手扶背著不滿六周歲的我,在村子裏的泥濘道上,深一腳淺一腳地滑走,第一次把我送進了學校的大門。
那一年的秋天,也是冷雨霏霏,背上流浪行囊,在村口河道邊的喬木林下,妻揮手相送南下務工的我。
今秋,孩子已踏入高中的課堂。我卻已步入人生的秋天,關於秋天的記憶,讓我今夜亦無眠,讓我平靜地心底掀旋起波瀾,讓我在幽思的午夜蕩起漪漣……
秋高氣爽是她的炫景,紅葉漫山是她的極限,而春華秋實正是金秋的驕傲。是啊!若無春的播種、夏的耕耘,哪來秋的豐收?佛經雲---因與果,果為因;因果相連,佛之禪理。秋之循環,乃自然之道也。
秋思,是季節禪悟的最佳時令。
秋是風景升華的寫照,秋是聚散離合的抒情,秋是世態炎涼的盜版,秋也是返璞歸真的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