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的惠民政策 ,正溫暖著民眾的心。陡崗這處泉眼,經多方論證、調查、化驗,此處水源為優質礦物質山泉水。準備建一個大型的蓄水池,把熊河村土門壪、劉畈隊、胡河隊、熊河壪的自來水重新建成新型飲用水係統。到時建成以後,我們所用的飲用水源,就成了真正的\"井吧涼”綠色山泉水了。
然而,不到兩個月的日子,這一個美好的計劃最後泡湯了。熊河生產隊、胡河隊的水源,仍選在胡山水庫的壩埂之下的溪澗之中。原因是豹哥尋人注資失敗,在此河流段做漂流的項目泡湯了。這也導致了沸沸揚揚“古道探索灣”的投資項目,暫時又停滯了。
而立在村南頭的河埠石的道路旁,有一處轆轤井。此處水井離河邊十米,完全是河床過濾而來的水源,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為了戰略需要,在熊河建設民用防空洞時,在熊河駐軍解決衛生飲水時,而開鑿的一處水井,至今仍矗立在村子河邊的東南。
在山村靜寂的深夜,我若在夢中被布穀鳥鳴唱聲喚醒,時常同鄉親們在夜裏,一起用\"井吧涼”斟茶喝,茶香依舊滋潤在心頭,上初中輟學之後務工時,自己填的那首歌曲,便又情不由己地、飄在這難以割舍的鄉愁思緒之中——
青山中,雁在飛。 綠水上,鷺徘徊 。村口邊,芳草醉蔭蔭 。古道上,夕陽西沉沉。井吧涼,茶香醉了人 。轆轤繩,思念繞著心。大別山,夢裏又愔愔。遊子啊,鄉愁夜悵深 ,泉水總涔涔……
我們就這樣,反反複複聚在一起喝茶時,用那古老的木水桶,有時也去陡崗的山嶺上泉眼處、拉迴來兩桶\"井吧涼”。 喝著淳香的茶,我們饒有興趣地猜測著,當年,不知是哪位前輩,發現這一處山泉水,一直延續飲用至今……
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掘井人?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熊河人。 嗬,家鄉這讓人樂不思蜀的“井吧涼”。
今詩讚之——
雄關古道入心田,自是淮南第一泉。匹馬江湖多少事,一杯烈酒化雲煙。
159
春花開罷,也就是夏的蒞臨了。雨露晨霧滋潤著翠綠。昆蟲的傳播花粉醞釀了果實的喜悅,那懸在枝頭的桃,在端午前後喜上樹梢。
此時樹莢飛漾,山果蕩顫,微風拂來,晨霧環伺,滿是清新的山間,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在綠海中越野奔跑,每一次急促的唿吸,都口納芬芳,淡香怡人。
遺忘了暮鼓晨鍾,遠去了馬蹄聲聲。在現代化的社會,我卻獨愛自然。看這連綿蜿蜒的群山,看這迴旋的雁群,看這候鳥的天堂,看這山澗的飛瀑,看這山間碩果累累,看這滿山的綠海。
有時忘了,我生活在現代,昨夜也許是書看得久了,我思緒卻輪迴遠古,去懷想著那些讚譽風景的詩篇,在自然越野中品味輪迴的暢想,去感受那無限風光。
此時可以忘卻時間,滿身的汗水洗刷著心靈。空淡世間一切的瑣事煩惱,山間的風讓人神怡,山間的綠讓人歡暢,山間的霧讓人迷離,山澗的水讓人遐想,山間的鳥讓人俯視仰望……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山也還是那樣峰巒疊嶂,輕霧纏繞。此時霞光映染,陽光普照。山巔的風透林梢,鳥鳴歡躍。
又一天黎明後到來的晨曦,又一次的過往,越野在山間的石階棧道……
那年夏天,我開始成了弢爺的跟班,幫他在建築工地上做雜工、跑腿,賺一些工錢。
某日中午,弢爺來了客人,我們一起去了一家董店的農家飯店吃午飯,吃過飯後,弢爺有生意談,我便去了高敬亭故居。
高敬亭(1907年8月12日-1939年6月24日),原名高誌員,男,漢族,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鄂豫皖蘇區三年遊擊戰爭中的紅軍主要領導人,曾任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
這裏已是紅城紅廉文化教育基地。青山環繞,格外清幽的雅居。大門前的廣場是錦簌的花園,花園正前方擺放著英雄的雕像。
走入屋子,是將軍戰時戎裝的照片掛在正廳,而東西兩側用玻璃櫃子,裝著關於將軍的文獻。相片前的桌上,備有一本留言簿。
將軍戎馬一生,年少參加革命,維持了大別山根據地紅旗不倒,堅持革命鬥爭不動搖,創建成立了紅二十八軍,在與日寇的戰鬥中,威鎮大江南北,以棋盤嶺為代表的數次戰役,令敵寇聞風喪膽,打破了敵人吹噓不敗成為笑話。他是名副其實的偉大的無產階級戰士。
將軍雖有過錯,也是由於其長期單獨堅持革命,在大別山區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頑強戰鬥,所留下桀驁不馴的性格,成因與沒有定期從事、參於政治學習所造成的。
人非聖賢,焉能無錯?孰是孰非,斯人已去。今追往昔,遂留詩雲——
匹馬家山投革命,何堪赤血濺青龍。而今多少人間淚,豈使英雄飲恨容。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啼下”。我在迴去的路上,心頭浮起了陳子昂的詩《登幽州台歌》。
160
大別山, 英雄的山。山山埋烈骨,嶺嶺鑄忠魂。你是革命的故鄉,紅軍的搖籃。
你的野菜,曾為戰士飽餐;你的山泉,曾是戰士的甘露;你的岩洞,曾為戰士避風雨;你的每寸土地,都踏遍了戰士的足跡;你的革命豐碑,浸透了戰士的鮮血,鑄造了戰士的英魂。
腳踏紅色土地,傳承紅色精神。襟懷著一顆仰慕跳動炙熱的心,如約而至。
那年夏天,我騎摩托車帶著孩子,清晨四點去了鄭維山將軍故裏。
鄭維山(1915年8月—2000年5月9日),1915年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區(今屬河南省新縣)。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曆任分隊長、指導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和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等四次進攻戰役。在西征和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期間,參加了棗陽、新集、漫川關、儀南、營渠和反田頌堯“三路圍攻”、劉湘“六路圍攻”及廣昭、陝南等戰役戰鬥。在紅軍長征途中,三次爬雪山、三次過草地、兩次率部迎接兄弟紅軍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抗日軍政學校主任軍事教員、抗大二分校副校長、軍區教導團團長兼政委、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五一反掃蕩”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曆任張家口衛戍司令員、察哈爾軍區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參加了張家口保衛戰、石家莊戰役、淶水莊疃戰役、察南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和挺進大西北的戰役、戰鬥。
1950年任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至1971年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對部隊的戰備訓練和各項建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
十年動亂期間,被幽禁時期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1982年被任命為蘭州軍區司令員,為西北邊防建設和西北地區的綠化工作作出了貢獻。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0年5月9日1時10分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泗店鄉屋脊窪組,距新縣縣城13公裏。景區占地麵積為4.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200平方米,綠地麵積6萬平方米,水域麵積為2600平方米。
到了村口的藏槍池,天剛微微亮,從藏槍池到將軍故居,沿公路至紅四方麵軍將士紀念館。亦為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黨史學習基地。紀念館主要是介紹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的紅四方麵軍的誕生、發展和演變過程。裏麵陳列著革命時期珍貴的文物。
紅四方麵軍組建於1931年11月,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從黃麻、商南、六霍起義,到粉碎敵人的多次“會剿”,由一支僅有幾十人的遊擊隊發展成為8萬餘人的正規紅軍。
過了紀念館,至後山遠遠便看見將軍亭,拾階而上,到亭中而坐,便可仰觀花石寨,來龍嶺上的點將台、將軍石、碑林等,向下隱隱俯觀整個紀念館廣場的全貌。
大別山埋葬著數十萬烈士的英靈,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英雄的鮮血。這裏每一片楓葉,每一朵紅花,都是解血的原因。展示著烈士的魄。昭示著英雄的魂。矗立著曆史的碑。守候著幸福的家。監護著繁盛的國。
我來這兒,不僅喜歡這裏的紅色文化,更喜歡山間的微風徐徐蕩漾,在晨曦到來的清晨感覺,讓它輕拂內心的傷痕。我喜歡山間歡躍鳴唱的山鶯,總是在酣暢淋漓的運動中為你加油喝彩,讓它帶來心靈的愉悅。
綠海中的風拂動翠波,鬆濤陣陣,陽光透過枝梢的縫隙,那種新怡的觸感,似在夢中迴眸。
一個人,跑在山巔上的林間小道,靜諡的石階留下瞬間的足震,“咚噔”的足音,似遠古的戰鼓聲?也似那久遠的馬蹄聲?瞬間掩消在鬆濤聲中,在有節律的躍跳奔跑中,留下的隻是瞬間的零落風塵,曆程 ,也隻是過客瞬間的一道痕。
鬆濤依舊,澗流依舊,四季依舊輪迴著風景,又是一年夏天,物是人非,青山依在,綠水悠然。
人生,有幾度晨朝、幾度夕陽?一次次的征途,一次次相伴著酸甜苦辣,一次次的離合悲歡。
生長於大別山斯,唱著《東方紅》茁壯成長,聽著《春天的故事》熱情工作,演奏著《大中國》麵向未來。為您驕亦為您傲。
我如飄浮在這浩瀚大山之中的一粒塵埃,也如這一次在山間,一次曆程的過往,山道上逐漸消失的身影,也是我這位過客,隻有自己,才能觸感留下了一道消失的痕……
下山的時侯,孩子仍獨自在紅四方麵軍紀念館,拿著本子做著筆記。
161
前些時日,本人撰文《 <八月桂花遍地開> 開自熊河壪》,還有部分讀者,論王霽初為地主羔子、說的好聽點是地主分子,而不言其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一語即出,讓人思之萬千……
王烈士雖出身富庶之家,但其懷抱愛國之心,為中國革命事業拋頭顱,撒熱血,正如毛主席所說:“其死重於泰山!”
遙想當年,中國革命離開各類人群經濟的支持,何來槍炮子彈,何來社會資本為人民打拚天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高敬亭到熊河駐軍剿匪,而亂世中教書育人的太爺,傾其所有家中錢財為高團長捐資,又為其部隊分析地理、民俗、戰況,後又支持紅軍,帶走爺爺參加紅軍。新中國成立後,爺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因太爺在晚清時坐鎮過武昌府,家裏爺爺被列為“黑五類”,高帽遊街、政治批鬥,經受著各種苦難折磨。後來平反並領取紅軍補助款時,而爺爺笑著對我們講:“在那種戰火紛飛的年代,能活下來就是一種幸福,更何況現在國泰民安。”
當年爺爺讀書十二載,知書達禮之人。後來田地到戶後,對外界沉默寡言,與世無爭,以農業度日,並拿出太爺祖訓教育我——
<一>有國才立家,國強則民富。
<二>以德處世,以孝治家,以勤養家,以儉持家。
<三>忠厚傳家遠,書香留世長。
而本人讀書時,為了幫鄉鄰寫一下族譜中家人的名單,此事被時任學校教導主任汪老師知道了,還專門上了一堂班會課批鬥此事,說是封建社會的餘毒。嚴重危害政治思想。事過經年,現在我含笑想反問一下目前還活著的汪老師,有那麽嚴重嗎?您是怎樣紀念您的祖輩和父母的?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過去五十多年了。起源於共產主義理想下,無產階級在實行階級論的背景中,對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一種文化方式。而下延至基層,遭到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自身權欲與利益,傳播著扭曲的文化,導致了在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建設而停滯發展近十年,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曆程。
然而,不到兩個月的日子,這一個美好的計劃最後泡湯了。熊河生產隊、胡河隊的水源,仍選在胡山水庫的壩埂之下的溪澗之中。原因是豹哥尋人注資失敗,在此河流段做漂流的項目泡湯了。這也導致了沸沸揚揚“古道探索灣”的投資項目,暫時又停滯了。
而立在村南頭的河埠石的道路旁,有一處轆轤井。此處水井離河邊十米,完全是河床過濾而來的水源,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為了戰略需要,在熊河建設民用防空洞時,在熊河駐軍解決衛生飲水時,而開鑿的一處水井,至今仍矗立在村子河邊的東南。
在山村靜寂的深夜,我若在夢中被布穀鳥鳴唱聲喚醒,時常同鄉親們在夜裏,一起用\"井吧涼”斟茶喝,茶香依舊滋潤在心頭,上初中輟學之後務工時,自己填的那首歌曲,便又情不由己地、飄在這難以割舍的鄉愁思緒之中——
青山中,雁在飛。 綠水上,鷺徘徊 。村口邊,芳草醉蔭蔭 。古道上,夕陽西沉沉。井吧涼,茶香醉了人 。轆轤繩,思念繞著心。大別山,夢裏又愔愔。遊子啊,鄉愁夜悵深 ,泉水總涔涔……
我們就這樣,反反複複聚在一起喝茶時,用那古老的木水桶,有時也去陡崗的山嶺上泉眼處、拉迴來兩桶\"井吧涼”。 喝著淳香的茶,我們饒有興趣地猜測著,當年,不知是哪位前輩,發現這一處山泉水,一直延續飲用至今……
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掘井人?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熊河人。 嗬,家鄉這讓人樂不思蜀的“井吧涼”。
今詩讚之——
雄關古道入心田,自是淮南第一泉。匹馬江湖多少事,一杯烈酒化雲煙。
159
春花開罷,也就是夏的蒞臨了。雨露晨霧滋潤著翠綠。昆蟲的傳播花粉醞釀了果實的喜悅,那懸在枝頭的桃,在端午前後喜上樹梢。
此時樹莢飛漾,山果蕩顫,微風拂來,晨霧環伺,滿是清新的山間,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在綠海中越野奔跑,每一次急促的唿吸,都口納芬芳,淡香怡人。
遺忘了暮鼓晨鍾,遠去了馬蹄聲聲。在現代化的社會,我卻獨愛自然。看這連綿蜿蜒的群山,看這迴旋的雁群,看這候鳥的天堂,看這山澗的飛瀑,看這山間碩果累累,看這滿山的綠海。
有時忘了,我生活在現代,昨夜也許是書看得久了,我思緒卻輪迴遠古,去懷想著那些讚譽風景的詩篇,在自然越野中品味輪迴的暢想,去感受那無限風光。
此時可以忘卻時間,滿身的汗水洗刷著心靈。空淡世間一切的瑣事煩惱,山間的風讓人神怡,山間的綠讓人歡暢,山間的霧讓人迷離,山澗的水讓人遐想,山間的鳥讓人俯視仰望……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山也還是那樣峰巒疊嶂,輕霧纏繞。此時霞光映染,陽光普照。山巔的風透林梢,鳥鳴歡躍。
又一天黎明後到來的晨曦,又一次的過往,越野在山間的石階棧道……
那年夏天,我開始成了弢爺的跟班,幫他在建築工地上做雜工、跑腿,賺一些工錢。
某日中午,弢爺來了客人,我們一起去了一家董店的農家飯店吃午飯,吃過飯後,弢爺有生意談,我便去了高敬亭故居。
高敬亭(1907年8月12日-1939年6月24日),原名高誌員,男,漢族,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鄂豫皖蘇區三年遊擊戰爭中的紅軍主要領導人,曾任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
這裏已是紅城紅廉文化教育基地。青山環繞,格外清幽的雅居。大門前的廣場是錦簌的花園,花園正前方擺放著英雄的雕像。
走入屋子,是將軍戰時戎裝的照片掛在正廳,而東西兩側用玻璃櫃子,裝著關於將軍的文獻。相片前的桌上,備有一本留言簿。
將軍戎馬一生,年少參加革命,維持了大別山根據地紅旗不倒,堅持革命鬥爭不動搖,創建成立了紅二十八軍,在與日寇的戰鬥中,威鎮大江南北,以棋盤嶺為代表的數次戰役,令敵寇聞風喪膽,打破了敵人吹噓不敗成為笑話。他是名副其實的偉大的無產階級戰士。
將軍雖有過錯,也是由於其長期單獨堅持革命,在大別山區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頑強戰鬥,所留下桀驁不馴的性格,成因與沒有定期從事、參於政治學習所造成的。
人非聖賢,焉能無錯?孰是孰非,斯人已去。今追往昔,遂留詩雲——
匹馬家山投革命,何堪赤血濺青龍。而今多少人間淚,豈使英雄飲恨容。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啼下”。我在迴去的路上,心頭浮起了陳子昂的詩《登幽州台歌》。
160
大別山, 英雄的山。山山埋烈骨,嶺嶺鑄忠魂。你是革命的故鄉,紅軍的搖籃。
你的野菜,曾為戰士飽餐;你的山泉,曾是戰士的甘露;你的岩洞,曾為戰士避風雨;你的每寸土地,都踏遍了戰士的足跡;你的革命豐碑,浸透了戰士的鮮血,鑄造了戰士的英魂。
腳踏紅色土地,傳承紅色精神。襟懷著一顆仰慕跳動炙熱的心,如約而至。
那年夏天,我騎摩托車帶著孩子,清晨四點去了鄭維山將軍故裏。
鄭維山(1915年8月—2000年5月9日),1915年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區(今屬河南省新縣)。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曆任分隊長、指導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和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等四次進攻戰役。在西征和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期間,參加了棗陽、新集、漫川關、儀南、營渠和反田頌堯“三路圍攻”、劉湘“六路圍攻”及廣昭、陝南等戰役戰鬥。在紅軍長征途中,三次爬雪山、三次過草地、兩次率部迎接兄弟紅軍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抗日軍政學校主任軍事教員、抗大二分校副校長、軍區教導團團長兼政委、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五一反掃蕩”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曆任張家口衛戍司令員、察哈爾軍區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參加了張家口保衛戰、石家莊戰役、淶水莊疃戰役、察南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和挺進大西北的戰役、戰鬥。
1950年任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至1971年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對部隊的戰備訓練和各項建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
十年動亂期間,被幽禁時期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1982年被任命為蘭州軍區司令員,為西北邊防建設和西北地區的綠化工作作出了貢獻。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0年5月9日1時10分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泗店鄉屋脊窪組,距新縣縣城13公裏。景區占地麵積為4.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200平方米,綠地麵積6萬平方米,水域麵積為2600平方米。
到了村口的藏槍池,天剛微微亮,從藏槍池到將軍故居,沿公路至紅四方麵軍將士紀念館。亦為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黨史學習基地。紀念館主要是介紹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的紅四方麵軍的誕生、發展和演變過程。裏麵陳列著革命時期珍貴的文物。
紅四方麵軍組建於1931年11月,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從黃麻、商南、六霍起義,到粉碎敵人的多次“會剿”,由一支僅有幾十人的遊擊隊發展成為8萬餘人的正規紅軍。
過了紀念館,至後山遠遠便看見將軍亭,拾階而上,到亭中而坐,便可仰觀花石寨,來龍嶺上的點將台、將軍石、碑林等,向下隱隱俯觀整個紀念館廣場的全貌。
大別山埋葬著數十萬烈士的英靈,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英雄的鮮血。這裏每一片楓葉,每一朵紅花,都是解血的原因。展示著烈士的魄。昭示著英雄的魂。矗立著曆史的碑。守候著幸福的家。監護著繁盛的國。
我來這兒,不僅喜歡這裏的紅色文化,更喜歡山間的微風徐徐蕩漾,在晨曦到來的清晨感覺,讓它輕拂內心的傷痕。我喜歡山間歡躍鳴唱的山鶯,總是在酣暢淋漓的運動中為你加油喝彩,讓它帶來心靈的愉悅。
綠海中的風拂動翠波,鬆濤陣陣,陽光透過枝梢的縫隙,那種新怡的觸感,似在夢中迴眸。
一個人,跑在山巔上的林間小道,靜諡的石階留下瞬間的足震,“咚噔”的足音,似遠古的戰鼓聲?也似那久遠的馬蹄聲?瞬間掩消在鬆濤聲中,在有節律的躍跳奔跑中,留下的隻是瞬間的零落風塵,曆程 ,也隻是過客瞬間的一道痕。
鬆濤依舊,澗流依舊,四季依舊輪迴著風景,又是一年夏天,物是人非,青山依在,綠水悠然。
人生,有幾度晨朝、幾度夕陽?一次次的征途,一次次相伴著酸甜苦辣,一次次的離合悲歡。
生長於大別山斯,唱著《東方紅》茁壯成長,聽著《春天的故事》熱情工作,演奏著《大中國》麵向未來。為您驕亦為您傲。
我如飄浮在這浩瀚大山之中的一粒塵埃,也如這一次在山間,一次曆程的過往,山道上逐漸消失的身影,也是我這位過客,隻有自己,才能觸感留下了一道消失的痕……
下山的時侯,孩子仍獨自在紅四方麵軍紀念館,拿著本子做著筆記。
161
前些時日,本人撰文《 <八月桂花遍地開> 開自熊河壪》,還有部分讀者,論王霽初為地主羔子、說的好聽點是地主分子,而不言其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一語即出,讓人思之萬千……
王烈士雖出身富庶之家,但其懷抱愛國之心,為中國革命事業拋頭顱,撒熱血,正如毛主席所說:“其死重於泰山!”
遙想當年,中國革命離開各類人群經濟的支持,何來槍炮子彈,何來社會資本為人民打拚天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高敬亭到熊河駐軍剿匪,而亂世中教書育人的太爺,傾其所有家中錢財為高團長捐資,又為其部隊分析地理、民俗、戰況,後又支持紅軍,帶走爺爺參加紅軍。新中國成立後,爺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因太爺在晚清時坐鎮過武昌府,家裏爺爺被列為“黑五類”,高帽遊街、政治批鬥,經受著各種苦難折磨。後來平反並領取紅軍補助款時,而爺爺笑著對我們講:“在那種戰火紛飛的年代,能活下來就是一種幸福,更何況現在國泰民安。”
當年爺爺讀書十二載,知書達禮之人。後來田地到戶後,對外界沉默寡言,與世無爭,以農業度日,並拿出太爺祖訓教育我——
<一>有國才立家,國強則民富。
<二>以德處世,以孝治家,以勤養家,以儉持家。
<三>忠厚傳家遠,書香留世長。
而本人讀書時,為了幫鄉鄰寫一下族譜中家人的名單,此事被時任學校教導主任汪老師知道了,還專門上了一堂班會課批鬥此事,說是封建社會的餘毒。嚴重危害政治思想。事過經年,現在我含笑想反問一下目前還活著的汪老師,有那麽嚴重嗎?您是怎樣紀念您的祖輩和父母的?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過去五十多年了。起源於共產主義理想下,無產階級在實行階級論的背景中,對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一種文化方式。而下延至基層,遭到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自身權欲與利益,傳播著扭曲的文化,導致了在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建設而停滯發展近十年,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