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皆是佛……


    美夢常常有,何妨日日求。平平惟憾願,小小愜懷休。本人也不善長於對聯,但以此機關對,看後偶得靈思,隨意對句。望君莫笑癡,善愛賞詩詞。但是其結果過去大半年之久,景區遲遲未公布結果,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商業宣傳、增強知名度的一種套路吧。


    但如果觀音山征聯這個信息存在欺騙,那我們這個社會真的是誠信全無了。假如打著廣東省楹聯學會的旗幟欺騙世人,那策劃者真的是無可救藥。不知道這種行為、這種方式,還有沒有中國人的風範?此征聯是真是假,民眾將拭目以待。


    36


    從觀音山迴公司之後,除了上班、休息、吃飯,有空餘時間喜歡窩在圖書室中。這期間認識了管理員小邵,方知他也是新縣人,並且兼任公司編輯。在小邵的介紹下,我認識了蘋。


    蘋是陝西人,在飯堂工作,虎年生人,與我同歲。那時公司吃食堂,用的是飯卡,認識她之後,我可以吃雙份。隻要有好吃的,她便給我留一份。不足兩月,我人明顯體重增加了許多,由於每天堅持跑步3公裏,並不顯胖,而是肌肉更突顯結實些,又常練少林拳,骨胳亦顯柔滑。


    至國慶節從深圳龍崗迴來後,就與蘋一起,有時去跳舞,有時去圖書館,偶爾也去溜冰場。由於我唱歌跑調,與吳友奎、袁英、李剛、曾光秀、廖琴等疏遠了些。


    偶爾與同在公司務工的堂哥一起喝喝酒,他是統計員,常與我聊些經濟上理財的事,但我那時並不感冒,笑笑應合著,總處於玩世不恭的狀態。


    現在想來,感情的陰影,那時傷得太深,癡心多情的我,陰影至終沒有從中掙脫走出來。有時觸碰了蘋那雙、纖長細膩如玉的手指,便不由想起了琳。


    時間在平平淡淡地與蘋交往中流逝。到春節時,工友們歸家了,而我也乘坐大巴包車迴至家中。


    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藍色的牛仔褲配著油光發亮的牛皮鞋,父母見了很高興。


    “不管掙了多少錢,能平安迴來就好!”


    父親在幫李哥建房,春節前都早出晚歸。由於相距不遠,李哥有時也跟著過來吃晚飯。


    家裏已不用去井裏或河裏挑水,現在用水泵抽水,比以前方便了許多。父親與哥哥在院中打了一口井,聽父親說由於所處地勢高,井深十餘米,足足費了半個月的時間。


    我在家也無所事事,夜裏看書,白天逛逛老家的風景,有時幫母親挖菜園,劈木材。閑暇中並去拜訪了同學、昔日的朋友。


    37


    在土門村,我去了彭小乾家,與他父親,聊起了山水關。


    山水關,當地居民也稱土門關。現民眾目前普遍認為,位於白雲山北嶺、馬崗山西嶺延續山脈偏北約十度角,距新縣沙窩鎮熊河南信葉公路(339省道)南約七百米處。西倚金泉山(大嶺山),東倚曹康(糟糠)坳(彭家寨),兩山夾著玉帶(白露)河,河間雷打石。以山扼險、以潭水為屏、建關於曹康坳。


    在山水關彭家寨,一米多寬用山石壘的寨牆仍在。在上麵可直視北麵的高山寨,在高山寨上,東可俯視陰山關,西可控從沷陂河沿支流河道而過往漢潢古道的客商。土門關也是從光山西北過往漢潢古道的必經之地。


    第一次經過山水關,那年隻有八歲。是晚上父親帶我去土門雲母廠看露天電影《少林寺》時去的。


    在村子裏父輩大人們經常講,雷打石是壓妖怪黑龍用的,也叫鎮妖石,下麵有潭,深不見底,剛好石頭把潭口罩壓了。遠古時有黑龍在土門關上遊鐵水潭專吃過往行人,被玉帝知道後,便下令截教趙公明攜雷公電母拿法寶下界降伏,黑龍見勢不妙,躍於山水關深潭,雷公念咒語壓黑龍於山水關深潭,黑龍法術高強,準備從熊河崖崗下遊蔡潭口處逃脫,雷公念動咒語,電母祭出法器,又遣一雷打石壓於蔡潭潭口。這兩處潭口上,到如今仍罩著雷打石。所以兒時路過時,顯得欲加恐懼,毛骨悚然,背後直冒冷汗。在漆黑的夜晚,大嶺山上瑩石所產生的熒光又時隱時現,更增添了一縷恐懼在心頭。


    因山水關旁邊沒有村落,所以顯得格外的寂靜,落葉聲都能分辨,再伴上河水拍擊雷打石和呢蟲的歡歌,偶爾青蛙“咕咕\"兩聲,在仲夏的夜晚,顯得格外陰森恐怖。


    那時為了建雲母廠,在彭家寨下,沿山從熊河修了一條至土門的繞山三米多寬的沙石公路。公路行至山水關時,因東側是百米懸崖,就沿河做了石岸,公路從山水關河中的雷打石旁經過,路旁有顆古柳,三十多年過去了,感覺柳樹還是兒時那般粗細。轉過雷打石前三十米山坳,便看到了百米開外的雲母廠房了。


    後來熊河至周河鄉的沙石公路修通後,行走的人和過往的車輛逐漸多了,那種兒時的恐懼感逐漸消退。再大了幾歲,就知道大人們講那些恐怖的傳說與故事,其中也是為了震懾我們小孩、夏天不要隨便到荒僻的地方去遊泳,以免發生意外。


    再後來,土門至周河鄉的沙石公路修通後,走了千餘年的漢潢古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與荒廢,但是斷斷續續現在仍然有跡可尋。那時學校裏義務砍柴時,一個人也敢單獨在山水關附近的山上打柴了。打完柴後,跑到清澈的小河洗臉、休息。坐在雷打石旁邊的古柳樹下,懸崖下山坳的涼風,順河一陣陣迎送拂麵吹過,攜著黃鶯的婉唱歡歌,山雀的特技舞蹈,水牛在潭邊悠閑地甩著尾巴,啃著河岸邊的青草。那種愜意與寧靜,時常便忘記了時間……


    此時斜陽在大嶺上的林梢逐漸西墜,照在彭家寨懸崖岩下的曹康(糟糠)坳,和折返在小河的水麵交輝相映,河麵如神話般演變成了一麵黃金鏡子。微風蕩過,形如剛出爐的金水向潭內全力湧動,前推後繼,連綿不斷。我的思緒便沉醉於這大自然造就的鬼斧神工的天然美景之中。這就是金泉山與金泉寺名稱的由來吧?而在金泉山熊河壪西處的衝林坳盡頭,與熊河壪東麵的崖崗山,東南麵是馬崗山嶺與彭家寨,在四麵環山,山勢西低東高,由西流向東的河麵上,那一幕霞輝返照,彩霞漫天,金波湧動,金光耀爍,煙樹環繞,炊煙嫋嫋的夕陽西下之天下佳景,會讓遊客心曠神怡、感慨萬千、樂不思蜀地拍手叫絕。


    土門關這裏奇峰、險嶺、雲海、怪石、夕照之神奇。讓你盡情領略北國江南之風韻。這裏山雄對峙,壑幽縱橫,層巒疊障;這裏群峰連綿,蜿蜒曲折;堰水如鏡,堰潭相連;清澈透明,碧波飛澗會讓你留連忘返。 這裏是百花爭豔,萬鳥爭鳴的春天;錦上添花,葳蕤多姿的盛夏 ;碩果累累,紅葉漫舞的金秋;冰雪裹枝,玉樹瓊花的嬈冬。四季之景,讓你分不清是繁華人間還是天宮仙境!


    據明史記載,陰山關(鎖關)以南為黃州轄區,而現今的沙窩鎮在清代前應屬黃州,故而古代光山(弋陽)縣三台八景之一的沙窩(堡)夕照之佳景,為康熙年間《光山誌》所載,通過地理與曆史考證,應屬現今的土門關彭家寨北熊河夕照之天下佳景。


    相傳土門關在春秋與戰國爭雄時,楚吞滅隗國、黃國、弦國後,又吞並了蔡國,蔡國的皇室後裔遁居於土門關至木陵關一帶滯守,明朝末年與李自成的割據戰中而覆亡。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的曹康坳蔡氏墓群,仍可尋跡當年蔡氏一族地位的尊貴與榮耀。


    民間傳說土門關設於三國時期,其為魏吳邊塞。在南北朝時期,木陵關(西界嶺)為齊、陳分界線,土門關與其相互支援,和陰山關,虎頭關互為犄角。


    據說唐時李世民在此處戰敗,為土門關金泉寺和尚雲凝所救,其坐擁天下後擴建垂山(白雲山)與金泉(迴龍)寺,封雲凝為兩座寺院住持。


    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在安史之亂後,於山水關的古道上留下一首《木陵關北逢人歸漁陽》詩,描繪一幅邊關百戰後無比淒涼的圖景——


    “逢君木陵路,匹馬向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


    在山水關河流下遊的大嶺山下一百多米的山坳處,是後漢皇帝劉知遠建沙土國時的居住地。在山水關,把控著“漢潢古道\"上和南方封建王朝的貿易與稅賦。據民間傳說,古時太平驛曾設立於熊河土門關。


    在宋代,土門關也是宋金,宋元對峙的屏障與軍事重地。相傳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守土門關時,戰亡於高山寨西側的馬莊。


    而河對岸大嶺山腳下,那傳說中的唐朝時重建的金泉(迴龍)寺,仍尋覓出一絲地基的蹤跡。大部分都成了開墾出來的水田,和一座本地特有的傳承建築——香木地的遺址。 當年的金泉寺也毀滅在日軍的炮火之下。


    新中國成立之前,據爺爺的訴說,從陰山關至汪家河,從汪家河至熊河土門關至木陵關,仍是漢潢客商的交通要道,解放後一零六國道的修通,才荒蕪了這條幾千年的古道。


    “惆悵英雄何處有?數間茅屋夕陽斜。\"品一品熊河這幾千年苦難滄桑,看一看雄關之下漢潢古道夕陽。想家了!迴去陪著年邁的父母住一住村間老屋青瓦房,又是一種怎樣的純樸自然迴歸的情愫?那曾經的冥冥鄉音,無論漂泊流浪在何方,經常遊蕩在我那善感的情愫夢幻裏徘徊……


    小河潺湲傾訴著遠逝的春秋風雨,險巍的青山屹立著千年雄關,幽深的古道、恬靜的沉潭、醉美的風景……


    又一次在思憶中,我漫步在山水關的青石古道上,深秋的紅葉在金陽下飄舞,染紅了我少時那一張稚嫩的臉……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又縈繞在心頭——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8


    山水關原為山石壘砌,正門為石條構成,門高一丈八尺,闊一丈六尺,一根長約六米條石橫跨關門上為門楣,上麵鐫刻著隸書“山水關”三個大字,遒勁有力。門洞深兩丈餘,上邊三塊大石板蓋頂,整座關門無片磚寸木,均為石質,且石榫相扣,滴雨不漏,技藝精湛,令人驚歎!


    相傳書法家蔡邕,董卓憐愛其才,官拜中侍郎,誅殺董卓後,王允將其下獄。《後漢書》載其亡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其實曹操當時與邕為摯友,聽說邕下獄,便買通獄卒偷梁換柱,將其救出,送至今山水關蔡潭一帶隱居,逸享晚年。


    後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山水關至木陵關一帶成為魏吳邊塞之地。


    赤壁之戰兵敗後操攜十三騎逃至山水關處養傷(後山水關南易名為曹康坳)。見此處為商旅通行要道,便重新建關立卡,傳蔡邕書寫關名。


    蔡邕屬儒家,忠孝俱名,操赤壁戰前錯殺了蔡瑁兄弟倆,其又斬殺孔融立威。邕感恩與操相救之情,忌操斬殺蔡瑁兄弟之恨。不好推諉,當時文姬於膝下,邕直言於女兒:“此乃奸雄也!吾不想為曹操而書。”私下將此事囑托文姬。


    而文姬當時書法平平,邕便命人搬來十八口大缸,磨墨裝滿,令文姬用筆醮墨練字,墨用完字即練成。


    然十八缸墨練習完成之後,文姬的字仍然是形似而神不韻,達不到一種形神俱美的境界。邕在一旁觀練心有不忍,便提筆寫下山水關三字,當寫到“關”時,隻寫了一個“門″字,想起自己不為曹操書寫的誓諾,便放下了筆。而文姬見狀,便補寫了門內的“關”字,仍是形到而韻不達,不及蔡邕那種神韻、那種飄逸絢彩的境界。


    山水關三字懸掛關口上之後,過往行人經過此處,遠遠看見的是“山水門″,而近觀便是“山水關”了。


    蔡文姬(名琰(173——?字昭姬,晉因避忌司馬昭,更字文姬),那一年,其三十六歲。


    唐李白仙遊至此地,又見小河旁有位婦人在修磨農具,若有所悟地拂袖長歎——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明未清初,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起義軍九進此地(屬光州),山水關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關門保留了下來。唯見藤蔓纏繞,深壑沉潭,雄關漫道,古木參天,梵音縈繞,巍然壯觀。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武漢北線保衛戰中,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徹底摧毀了千餘年金泉(大嶺)山下曹康坳側的金泉寺,與那巍巍矗立的雄關。


    當年爺爺講這個故事時,我還是懵懂童年,四十多年過去了,隨著時間的變遷,“山水關”的風景,烙印在縈繞的夢裏;神韻的“山水關”三個字,鐫刻在了心底……


    39


    悠悠淠水東流去,不見當年古道殤。風蝕雄關言曆史,金泉湧堰傲殘陽。


    那個臘日雪後的午後,我與舊時工友火爐旁侃談家鄉山水(土門)關的秀麗風光與千年傳承曆史時,其老父親講述了山水關糟糠坳的由來……


    西漢未期,公元8年王莽改製後,天下亂,布衣劉秀在南陽郡起兵,首次遭到了王莽政權的圍剿而潰敗,攜隨從數騎逃至山水關處,因隨從中有一位知己宋弘受傷,留養於山水關處村莊北麵一名姓鄭的農戶家中。


    鄭原是蔡族女婿,地位低下。蔡族在此處是大戶,因飽受蔡氏欺侮,而少於蔡族人走動。鄭家有女,生得異常美貌,不忍嫁入蔡氏一族,機緣巧合,此時正遇照顧宋弘時日久生情,喜結良緣。


    後劉秀建東漢,稱光武帝。宋弘亦官居大司馬。因光武帝姐夫意外死亡,其姐相中了宋弘,光武帝在說媒時被宋弘一句千古諺語迴拒——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娶妻當娶陰麗華”的光武帝深明大義,被宋弘迴絕後淡然一笑。此後佳話傳至現今的山水關,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糟糠坳!


    也有民間講述此處是後來唱戲《鍘美案》中的一處地名。


    隻因陳世美差人送走了秦香蓮,從開封一路南下,經漢潢古道至漢口乘船迴湖北均州,又怕事情敗露,公主知曉後皇家治罪,思量再三,便派韓琦追殺。


    剛好秦香蓮母子過山水關,來到敗落的金泉(迴龍)寺過夜,被韓琦趕上,因義士不忍下手殺陳世美舍棄的糟糠之妻,又無法迴去複命,自刎於此地。


    當地居民得知故事原委,亦取名此地糟糠坳。


    後來一代代傳下來,叫得順口的原故吧?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祝福的美好願望吧?逐漸改叫地名為曹康坳。


    也有民間傳說三國時期,曹操敗於赤壁之戰之後,殘兵敗將十三騎被關雲長從華容道放歸,由黃州逃至山水關,此地那時已經是魏國邊塞駐軍之地,因曹操受傷,在此養息數日,康複後才北上洛陽,後亦名為曹康坳。


    據民間傳言,曹操自始深愛蔡文姬,在山水關養傷期間,也是由蔡文姬照料。


    坐在山水關的雷打石上,金泉山與曹康坳秀麗的風光曆曆在目。河風隨波吟嘯,仿佛也在傾述著曆史的過往與滄桑……


    多年以後,我仔細地查閱了曆史、地理及民間傳說相比對,又多次探尋了山水關與虎頭關。


    目前所說的山水關位置,處彭家寨西南,而史書記載左金泉山(寺),右曹康(糟糠)坳。兩山夾一河地名民間有諸多爭議——


    據民間傳說與史料所知,黃帝在此處嚐百草以茶解毒,從楚入中原,劉秀複漢,曹操兵敗養傷,五胡亂華,南北朝之爭,隋唐戰亂;後又由五代十國的更替,宋金之戰、宋元之戰、明末清初之戰,清時於龍成的消藩之戰,民國軍閥之戰,北伐戰爭,國共之爭,抗日戰爭之後,直至新中國成立,早已是麵目全非。隻剩下史書上所說的地名與民間傳說了,又經過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兩次人口大遷徙,更是眾說紛紜。


    虎頭關與陰山關,木陵關形成漢潢古道上同一戰線,虎頭關與黃土關(據考證位於賽山寨與高山寨之間匡灣村馬莊處)相倚,與白沙關密邇,這樣才與曆史史料相符,漢潢古道的諸多爭論也迎刃而解。


    我經多年探尋研究考證認為,隋代以前此處應名為山水關。唐代改作虎頭關。唐代後又一次更名為梅林關。山水關、虎頭關與梅林關皆屬同一區域,位於如今熊河村範圍內的白露河流域。


    第一次縣政協相邀編輯《雄關古寨》一書時,我僅隻參與了山水關的撰稿,而熊河小寨、高山寨、打鼓寨、白雲山、木陵關、白沙關、黃土關、虎頭關等遺憾並末參與其中交流。


    40


    從土門壪迴來的路上,我登上了(小時侯經常玩耍、放牧耕牛、打柴、挖中藥、打野菜等)小寨。


    “淹沒了紅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眼前閃現出一道熟悉的風景……


    小寨,清代時亦名彭家寨。是熊河壪南偏東方的麵山。小寨東眺楊毛寨,東南為白雲山北峰處下延山脈馬崗嶺、南偏西下為懸崖,崖下便是白露河流與風景秀麗的山水關。正南山下為曹康(糟糠)坳,河西便是金泉(大嶺)山。


    小寨的曆史久遠,據老一輩講述,自熊河後山修建了烽燧台,在小寨上也建起了烽燧台。地勢東高西低,烽燧台建在寨東的高坡丘阜上,是曆代山水關駐軍、把控漢潢古道的哨所。 現如今西南麵百米懸崖下的白露河旁、新縣縣道周河鄉至熊河段、339省道公路,自西南向東北環繞穿行而過。


    寨分南北兩處大門,南門偏東,為馬崗下延山嶺,可通往楊毛寨與白雲山,山嶺右側順山窪向西南而下便是山水關。北門為通往熊河壪的山窪溝。寨西下延山嶺便是熊河村六村民組胡河(富河),傳說後漢前官府在此向過往商旅征收賦稅,後關卡移至黃州。白露河對岸為第七村民組劉畈,曾為後漢皇帝的居住地。在小寨上朝西俯望,金泉山如一座巨大的靠椅放置在白露河邊,而椅中正是劉畈壪所在地。


    寨牆為人工打鑿的山石所壘,寬約2米,最高處約為5米。小寨圍牆內麵積約為三十畝,東南西為山嶺,中間為山窪地,窪口麵向北門。


    山窪處曾建有房屋數十間,窪內有清泉,在北門邊形成二十平方米的水氹,氹內天然生長有蠑螈,也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希動物。亦叫中國火龍,形狀如同白露河內的小型娃娃魚兒,區別在於娃娃魚腹部為乳白色,而蠑螈腹部為橙紅色,並伴有黑斑,內含河豚素,屬巨毒物種。小時放牛或打柴在此歇息時,誤以為是小娃娃魚兒 ,據老人們那時講神話故事,娃娃魚是女媧娘娘的兒子變得 ,所以有了敬畏之心,和小夥伴們才沒有隨便捉著玩耍和用火燒著食用,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那時肚子餓了,寨上有野草莓,野李子,野百合,五味子,八月渣,彌猴桃,何首烏,毛粟子等許多野果充饑。有時也會在寨東的鬆林裏,拾一些食用的黃菌香菇(也叫黃紗菇)帶迴家。


    相傳曹操在此兵敗養傷。宋弘在此娶親。李世民被王世充在此處戰敗,幸得金泉寺和尚雲凝法師所救。抗金名將梁紅玉守山水關時,戰亡於北麵高山寨西側的馬莊。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農民軍,九進光州經過山水關,三次洗滅光州縣域。


    清代至民國時期,小寨周圍屬大地主彭頌臣家族的土地,彭氏在山水關設立鹽卡,把控著中原與荊楚的鹽稅。而小寨是戰略要地,彭氏花重金便把寨子重新修建,如銅牆鐵壁。


    一九三八年九月,武漢會戰打響,小寨與羊毛寨,變成了白雲山防線的抗日前沿陣地,宋希濂部在此,與當地民眾浴血奮戰四十八天,白露河被鮮血染紅,在此殲滅日寇無數。而小寨、也被日軍占據高山寨設立的迫擊炮陣地發射的炮彈,轟炸得麵目全非,數千年傳承的熊河古城,也炸毀成殘垣斷壁。隻剩下老街的北炮樓仍屹立著。聽老一輩講解,熊作芳將軍也帶領部隊,協助宋希濂部抗日。


    如今,小寨東、西嶺下也栽種成了杉木林,南北為油茶園,北麵山坡下便是扶貧興建的豫南黑豬康盛養殖基地。


    歸去來兮!遠去了戰火硝煙,站立於小寨南山門,淠水東逝,群山巍巍,溝壑縱橫,林濤陣陣,風嘯鳥鳴,夕陽西墜,金霞湧動。好一幅山水畫卷!


    在歲月的更迭中,古道邊的白露河見證了時光的飛逝,曆史的波瀾,堅忍不屈的民族抗日戰爭的人文精神,始終薪火相傳。這座在今天名不見經傳的小寨,在飽經滄桑的曆史上逢戰必爭。卻仍然是百花爭芳,青山綠水,風嘯雨潤,紅葉漫舞,碩果綴枝,玉樹瓊花,霜欺雪封的。′小寨,在悠悠聳立的白雲山下,白鷺翻飛的白露河,不知疲倦地為其四季傾心吟唱著歡歌……


    “金泉寺,有人說是小寨西南大嶺(金泉)山的迴龍寺,亦有人說是跑馬嶺東南側羅漢崖上宋弘所建的觀音寺。”而史誌上記載著虎頭關,還有一個重要標誌——‘西有破山囗’!而跑馬嶺東南側,此處金泉寺正西,確定是破山囗。而小寨西南側下無明顯標識性的破山口。經過了多少年與戰爭的洗禮,沒有地震、火山噴發、與現代機械化等外因的改變,地貌是不可能有所改變的。”


    我這樣想著……


    依史誌上記載小寨對麵的迴龍寺如果是金泉寺,而金泉寺對麵必定是曹康(糟糠)坳,而迴龍寺這裏河對麵,卻是小寨的懸崖。而在向南移,則是蔡氏古墓群了,直到近代“文化大革命”才被毀壞,山水關舊址在此,與史誌記載、民間傳說有些差異。而跑馬嶺東南所說的金泉(觀音)寺舊址,寺下是羅漢崖,而對岸則是羊毛寨(山)所在地,而曹康(糟糠)坳,有可能是河對岸現今的楊畈村椿樹坳,也有可能是熊河崖(窯)崗,皆與金泉寺下的羅漢崖相倚相對。據虎頭關史誌記載,南宋李埴《乞複五關之險疏》略雲:“虎頭關,形勢最險,兩山千仞,一澗衝激。”《元史》列傳第三十四張柔載:“世祖由大勝關,柔由虎頭關,與宋兵遇於沙窩,柔子弘彥擊破之,進與守關兵戰,敗之。”明弘治《黃州府誌》載,洪武四年,於虎頭關設有巡檢司。明嘉靖《光山縣誌》載:“虎頭關,在沙窩堡,左羅漢崖,右羊毛山。高峰嵂。中一澗,石磴崎嶔,最為險厄”。


    關於山水(土門)關的記載,我僅查到“左金泉山、右曹康坳,兩山衝澗,倚山險建關。”


    根據史誌、地理考證分析,曹康坳不可能建在金泉(迴龍)寺河流對麵的蔡氏古墓的旁邊。故山水關更名虎頭關、梅林關之後,皆同建在熊河跑馬嶺下的羅漢崖處。


    41


    當晚,我便記錄了山水關的民間傳說。而後來尋問父親時,他又講了一個官印山的故事。


    新縣熊河,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風水寶地,亦是道家的棲身修行之地。


    闡教廣成子,法力高強,十二金仙之一。三進碧遊宮, 進退自如。其法器有三:翻天印,雌雄雙劍,落魄鍾。1最厲害的莫過翻天印,禦敵可祭起,直擊頂門,印上便死。2雌雄雙劍,是類似幹將,莫邪的一對劍器。3落魄鍾,搖起可產生一種魔音,敵人聽到便魂飛魄散。


    這一日從東海碧遊宮迴來,路過江準嶺下的山水關,正遇截教龜靈聖母的兩個徒弟程林、程桂正在搶劫行人財物,並將兩名有姿色的女子劫向住所。


    程林、程桂本是青蛙與鯰魚兩種動物,碰巧分吃了元始天尊下山時鴻均老祖贈賞的饅頭梢修煉成仙,便結拜成了兄弟,發現此處風景秀美,甚合其心意,化名定居了此處。然得道之後,畜性難改,專吃漢潢古道上的過往行人、搶劫財物。


    趙公明降此處黑龍時,因念程桂、程林皆為截教道友,並沒有懲戒,而是嚴重警告了其兄弟倆,以至後來造成了仙家封神的因果殺身之禍。


    廣成子見狀便搖起了落魄鍾,這程桂、程林也念動咒語,引來東海之水想乘機逃走,廣成子便拔出雌雄雙劍,念動咒語,一劍斬傷了鯰魚尾。程桂便昂頭出了澗溪,順山勢躍起想駕雲遁去,廣成子又飛出一劍,順喉穿胸至腹,程桂當場斃命,化成石頭臥在山脊之上,形成了現在的鯰魚上山。此地山脊梁上有一處平地,也是青蛙精程林的釆氣修煉之地,故名青蛙嘴。百姓取山名曰程桂林或程林。後延至今。


    而程林見程桂已死,轉身即逃,想跳入金泉山中,廣成子又祭起番天印,正砸在程林頭頂上,腦漿蹦裂,又當場斃命,化成一座土山,名曰官印山。


    程桂、程林的住所,藏著其長期強搶的民女、少婦,程桂、程林斃命後,各自分了財物歸家。而其住所之地,為金泉山中的一處山穀窪口,當地百姓稱之小蜜窪,地名延至今日。


    小密窪西南處50米,村委會號召村民修建了水塘,使其增添了靜謐之美。


    而昔日的官印山,在前些年被開發商用現代化機械刨成了平地,如今閑置在339省道邊,改做了臨時貨場。


    而從大嶺山西側而流經此處的澗溪,建議可以向南改道,沿小密窪山側,從程林山口直瀉熊河河流,在西側懸崖形成瀑布,這樣在旅遊開發上,又增添一道美景。而沿鯰魚上山一側的溪澗便可填充修路,建成公園以便遊人參觀。


    不過,這隻是一個夢想而已,到落實成功,不知到猴年馬月。


    如今,小蜜窪依在,變成了鬱鬱青青的竹園與山茶園,山風唿嘯時,碧翠滾滾如浪滔,別有一番風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往事莫迴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道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道刀客並收藏往事莫迴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