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避風亭海市成詩句 百花洲點撥王象春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作者:心慈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極紫薇殿,尋道可問天。
蓬萊靈犀地,三島有神仙。
頭頂烈日炎炎,海上微風習習,避風亭裏士紳官僚,文人雅士,說古道今,談笑風生。
一時間,有昂首吟詩者,有低頭懷古者,有遠眺思鄉者,文人氣氛十足。
當然,所聊最多者,也就是圍繞著眼前的蓬萊仙山了。
開始談的還是蓬萊仙山的曆史典故,神話傳說之類,可聊著聊著,聊到了海市蜃樓。
這個話題一出,無形中便引發了去年蓬萊仙島出現海事的事上,這一下引起士紳名流,文人騷客的話匣子。
畢竟那場海市蜃樓持續時間太長,整座登州府上下沒看到的人少之又少。
董其昌對如此神奇之事非常的感冒,認真仔細的聽在場之人的描述。
海市出現之前,登州城內白雲落地,如棉花般鋪滿大街小巷,城內庭院樓閣如浮空中,市民行於街道之上,有如雲中漫步。
午時北方海市漸顯,蓬萊閣遠處的雲海翻滾,在那翻滾的雲層中出現了一條細小的裂縫,在那裂縫的中間,先出現一個尖尖的塔。
然後就是高入雲端反射著七彩霞光的樓,廣闊無垠的巨城,城裏川流不息的仙家車馬,最後還出現沒有風帆,無比巨大的仙船……
聽得興起,董其昌奮起,對袁可立一拱手:“如此美景,怎能無詩作,禮卿乃親身經曆者,距離那海市如此之近,其中體會定是與他人不同,何不以此景為題作詩一首,以作留念。”
亭內眾文士齊齊起身,拱手垂裳躬身,同請袁軍門賜詩助興。
袁可立也被如此氣氛烘托的有些上頭。起身拱手:“雖然老夫是那海市的親曆者,又得諸位如此抬愛推薦,老夫隻好獻醜。”
見袁軍門願意賦詩一首,馬上有人高喊:“來人,拿紙筆來。”
亭外有人應聲,馬上有人送來筆墨紙硯,眾文人墨客紛紛動手,抬幾的抬幾,鋪紙的鋪紙,研墨的研墨。
袁可立起身走到窗口,目視北方,靜心沉思,迴憶海市場景。
此情此景,在場所有人全都平心靜氣,鴉雀無聲,避風亭裏頓時落針可聞。
良久,轉身走到書幾前,提筆落紙,隻聽沙沙沙響,筆走龍蛇,一氣嗬成。
袁可立放下毛筆,拱手笑道:“臨時之作,未曾仔細推敲,大家見笑見笑。”
等袁可立離開書幾,退迴位置喝茶,知府魯庭延來到書幾前,拿起宣紙,一目十行觀之。
隨大聲朗讀:“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並序
餘建牙東牟,歲華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為機務纓纏,罔克一覯。
甲子春,崐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諸事之未集。又兩閱月,始鹹結局,於是乃有暇晷。
仲夏念一崐日,偶登署中樓,推窗北眺,於平日滄茫浩渺間,儼然見一雄城在焉。
因遍觀諸島 ,崐鹹非故形,卑者抗之,銳者夷之,宮殿樓台,雜出其中。諦觀之,飛簷列棟,丹堊崐粉黛,莫不具焉。
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參崐差遠邇,橋梁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
崐世傳蓬萊仙島 ,備諸靈異 ,其即此是與?
自巳曆申,為時最久,千態萬狀,未易殫述,崐豈海若緣餘之將去而故示此以酬夙願耶?
因作詩以記其事雲。
登樓披綺疏,天水色相溶。
雲靄洚無際,豁達來長風。
須臾蜃氣吐,島嶼失恆蹤;
茫茫浩波裏,突忽起崇墉。
垣隅迥如削,瑞采鬱蔥蔥。
阿閣疊飛檻,煙霄直蕩胸。
遙岑相映帶,變幻紛不同。
峭壁成廣阜,平巒秀奇峰。
高下時翻覆,分合瞬息中。
雲林蔭琦珂,陽麓煥丹叢。
浮屠相對峙,崢嶸信鬼工。
村落敷洲渚,斷岸駕長虹。
人物出沒間,罔辨色與空。
倏顯還倏隱,造化為元功。
秉鉞來渤海,三載始一逢。
縱觀臨巳申,渴腸此日充。
行矣感神異,賦詩愧長公。”
魯庭延讀完,亭裏叫好聲一片。董其昌上前接過詩作,字字研讀,細細品味,久久不能迴神。
登州府教諭李為珩大唿:“如此佳作,當刻碑與做後世共賞。”
聽得李為珩唿籲,亭內眾文人墨客,官僚士紳皆附和:“對,此等雄文,當得刻碑傳世。”
董其昌從詩文中覺醒,也隨聲附和:“對,此等妙文,當立碑傳世,來人,筆黑伺候,老夫當親自書寫碑帖。”
董其昌,何許人也,知名的大書法家大畫家,其人書法字畫價值千金,一字難求。
如此書畫大家親自操筆書寫碑帖,其藝術價值無法估算。
如此盛事,怎可以假以下人之手,眾文人墨客親自上手,鋪開紙張,手壓四角。
董其昌握筆於手,氣沉丹田,運筆如飛似行雲流水,氣勢磅礴,幾吸間,一百七十如拳大字,躍然紙上。
運氣收筆,董其昌長舒一口氣,對自己的作品很是滿意。
程風知道董其昌書畫雙絕,也伸長了脖子看,可惜啥也沒看見。
魯庭延等董其昌書寫完畢,才站出來提議:“諸位同僚,諸位賢達,本官提議,刻碑所需銀錢,由大家共同出資如何?”
眾人附和:“此等盛事,我等自當共同出資。”
馬上有人站出來:“老朽不才,願出銀五兩。”
“下官雖俸祿微薄,也願出銀一兩略表心意。”
“學生貧困,沒有多金,願出銀一兩。”
“草民慚愧,願出銀十兩。”
……
大家積極獻銀,在場三十餘人,共得白銀一百三十兩。
魯庭延笑道:“非常感謝諸位的慷慨解囊,現得白銀一百三十兩,刻字立碑九十兩足矣。”
由袁可立作詩並序,董其昌親筆書寫,觀海市詩刻碑立於避風亭,永傳後世共觀之的事,就這樣被確定的下來了。
九月十二,董其昌啟程南下南京,袁可立攜子袁樞,學生程風出城相送十裏,揮淚告別。
送走了董其昌,袁可立馬上麵臨自己是否應召迴京的問題?
程風知道,不管自己是否開啟忽悠模式,老師最後還是會應召的。
所以程風隻是象征性的。對老師進行了言語上的開導。並且說自己有感覺,老師的位置肯定不隻是個郎中。
程風提議讓師娘直接乘船到天津去等待。咱們師徒三人走陸路,遊山玩水慢慢的走,旅行能讓人心情愉悅,有利於身心健康。
咱們隻需要在十月初進入德州,十月中旬進入滄州,十月下旬進入北京就行,正好可以避開很多齷齪的事。
師徒商定行程,程風召集負責人開會,安排了下一步的行程安排。
臨了還單獨留下種花桂英,單獨交待:“桂英姐姐,你們到天津後如果有一京城姓沈的人家拿著沈老將軍的書信找上門去。
馬上安排3005艦把他們送到台灣淡水村去。到時提醒雲珠姐姐,不要打聽對方的任何消息。
注意兩點,第一,隻要人到,馬上離開,一分一秒都不能在天津耽擱。第二,他們不是移民是貴客,送到淡水村後一定要安排好住宿。”
九月十五日,袁可立,袁樞,程風,月兒,木蘭,馬哲武,王雲,袁家五位老卒,在環球郵政登州局一百騎士鏢師的護送下,分乘三輛馬車,輕裝簡從,前往萊州府。
宋氏帶著丫鬟婆子一眾人等,隨著種花桂英乘船走海路前往天津衛,劉有財在海河上買了一家小船廠,在豐年村,麵積不大,但有自己的碼頭,801艦,3005艦正好可以在小船廠靠岸。
當天子夜,艦隊進入海河,停靠豐年船廠碼頭。十六日上早,宋氏進入天津衛城,住進環球商行天津分行。
而袁可立程風一行,剛在萊州城裏吃過早餐,程風本想前往萊州府衙拜訪萊州府同知石三畏。
不想還沒有出門,萊州知府賀自鏡,同知鮑孟英,通判郭顯業等就上門拜見袁軍門。
程風聽見來的同知姓鮑,好奇的問:“石三畏石大人到哪裏去了?”賀知府告之:“石三畏石大人早在六月就調入京城為官,己經不在萊州府。”
賀自鏡得知麵前這個小孩就是石三畏口中的文登縣神童程知秋,更加的熱情了。
麵對賀自鏡的熱情好客,袁可立在萊州城停留了三天。
九月十九,萊州城門大開,萊州府各界名流齊聚西門,歡送袁軍門進京。
前往青州路途遙遠,中間有好幾次險地響馬橫行,對這段路的危險性,石三畏早有提醒。
而且四年前袁可立到登州赴任時,就是在這條官道同當時的白蓮教打過好幾仗,據說師母都親自上陣擂鼓助威。
程風一膽小怕死的人,身邊隻有一百騎兵哪裏放得了心,護衛隊又整合了萊州郵政鏢局的一百騎士鏢師,搞出了整整的二百騎兵。
萊州府又調了一百名府兵護送。身邊有了三百雄兵,程風才放了一點點心。
一行人慢慢悠悠的走了兩天才到青州,路上時不時的有流民出現,或是一家或是數家成一群的樣子。
車馬靠近青州城,三百騎兵入境,動靜實在太大,早早的就驚動了青州官衙。
結果就是青州府派出一百府兵,接管了萊州府兵的護送任務。萊州府兵連青州的城門都沒有的進,便被打發迴了萊州府。
程風的商業之手剛進入青州,還沒有形成影響力,與地方官府還沒有形成真正利益關係。
袁可立帶著程風在青州官僚圈應酬了兩天,也算是幫學生站了台。
九月二十三,袁可立離開青州,前往濟南,原本程風是想轉道去泰安府登泰山的。
但是青州府衙知道袁軍門是進京赴任的,提前派人前往濟南通報了袁可立的行程。
這使得程風擔心,有心人會利用不正常行程做文章,對老師不利,不敢提議走泰安。自然打算登泰山的計劃,也就泡了湯。
一行人晃晃悠悠的又走了兩天,這一路上,程風發現流民明顯的多了起來,已經出現好幾幫數十人的隊伍。
大少仔細的觀察了這些流民的氣色,雖然都不怎麽好,但總體上感覺應該能支撐到青州去。
隻要是去找自家的,到了青州沒死的,青州商行就會負責提供粥食,那就有機會活下來了。
這一路行來,已經快進入山東腹地,但從肉眼能看到的情況,山東農村依然是蕭條嚴重。
四年前的白蓮教起義,搞得本就民不聊生的山東百姓更是雪上加霜,緊接著就是兩年的大旱,山東的百姓連氣都沒有機會喘一口。
能堅持到現在才開始出來小規模的逃荒潮,這已經是盡了百姓最大的努力了。
九月二十五日,一行人才到濟南城,離城十裏就被濟南府的府兵攔了下來,濟南知府樊時英早安排有府兵在此等候,青州兵也沒有進濟南府的機會,就被禮送迴了青州。
大少跟著袁可立父子在濟南的官場應酬,也算是長了不少的見識。
在濟南知雲樊時英,同知蘇維梯的陪同下,公費遊玩了趵突泉,大明湖,秦瓊廟大佛山等名勝古跡。
可惜由於連年大旱,濟南的泉水也接近枯竭,趵突泉都突不出水來。可就算是看不到泉水,程風還是很喜歡趵突泉的清幽。
這日,一行人遊玩大明湖,來到大明湖南岸百花洲,見有一莊園,雕欄畫棟,亭院幽靜。
莊園正門大開,大門兩側有數十莊丁,丫鬟站立,正中有一老者,四五十歲左右,著一身月白道袍,身後有一青年相隨。
見袁可立一行到來,老者上前數步拱手笑迎:“聽聞幾位大人遊覽大明湖,想必會路過寒舍,老朽已在此等候多時。”
程風看著這老頭身後那雕梁畫棟的豪宅,暗自腹誹:天天都住在這公園裏,還好意思說是寒舍。
樊知府笑道:“袁大人,這位是原南京吏部郎中王象春王大人,今年剛致仕迴鄉,居於此處問山亭。”
袁可立微笑拱手:“王大人,幸會幸會,老夫遊覽至此,多有打擾。”
王象春哈哈一笑:“袁軍門光臨寒舍,令問山亭栩栩生輝。”
程風看著這個老頭,心生疑慮:“這人竟然叫王象春,會不會是吳橋那個王象春?”
正疑惑不解就聽王象春道:“與文快來拜見幾位大人。”
王象春身旁那青年上前躬身行禮:“學生王與文見過袁大人,見過樊大人,見過蘇大人。”
王象春道:“這是犬子王與文。”
程風一聽,青年叫王與文,那就沒錯,定然是吳橋兵變的導火索之一王象春沒錯了。
袁可立微笑抬手:“王公子免禮。”
“謝大人。”王與文躬身謝過退到王象春身後。
袁可立招手叫道:“樞兒,虛穀過來拜見王大人。”
袁樞,程風上前躬身行禮:“學生袁樞,程風見過王大人。”
袁可立道:“這是老夫兒子袁樞,這是老夫的學生程虛穀。”
王象春笑著抬手虛扶:“二位公子免禮。”
“謝王大人。”袁樞,程風也退到袁可立身邊。
王象春笑道:“幾位大人請移步入寒舍品茶小敘。”
袁樊蘇三人齊齊抬手:“幾位大人請。”
程風跟著走進問山亭院,看到的都是藝術與繁華。雖說已到冬季,大量的樹木已經落光了樹葉,都變得光禿禿的。但這庭院裏四季常青的樹木如圓柏,冬青,斑竹竟然還有不少。
幾位大人走在前麵,王與文陪同袁樞走在後方。袁樞牽著程風一路欣賞這冬天難得一見的綠色。
王象春非常的熱情,看得出來,袁可立等人的到來王象春很高興,中午就在那問山亭大擺筵席,招待一眾人等。
筵席之上大家都相談甚歡。程風卻在旁邊慢條斯理的吃著東西,在思考著怎麽找機會和這王象春家談一談一隻雞的事。
等到午飯過後又上了甜點,大人們都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又是相互商業吹捧一番。
眼看著大人們的吹捧告一段落,程風才抓住一個機會插口道:“老師,學生有一事,是關於王公子的,學生本不願意多事。
隻是學生覺得這事好像有些大,又覺得王大人為人客氣,不是陰險狡詐之人,對咱們又這麽熱情,不說心裏有些不安。
可是這事實在太玄幻,說了又怕王大人心裏不高興,學生有些猶豫,不知當說不當說。”
袁可立笑道:“猶豫那就不要說了。”
程風點頭:“是,”後,還真的埋頭吃點心,不再說話了。
可袁可立不讓說,王象春好奇啊,聽說是關於自己兒子的事情,他就想聽一聽這個小孩會說啥。
王象春笑道:“說說不礙事的,小孩子嘛,心裏有什麽話還是說出來的好,悶在心裏會長不高的。”
程風側頭看看袁可立,還是不說話。
王與文也說道:“既然是有關於我的事情,那程公子就說說唄,讓我也聽聽。”
程風隻是笑笑,還是隻吃著甜點不說話。
程風這麽一搞,旁邊吃瓜的兩個有些坐不住了,樊時英笑道:“袁公,讓他說說唄,小孩子嘛,有時候胡言胡語也是挺有趣的。”
蘇維挮也道:“是啊,袁公。讓他說說唄,好聽不好聽的,隻當一樂。”
袁可立本來聽程風說話那口氣,便知道肯定不是有什麽好事。聽程風說猶豫當說不當說,便隨口說不當說就不說。
沒想到自己不讓說,別的人就非常的好奇,沒有辦法,隻能笑著摸摸程風的小腦袋:“既然各位大人都想聽你說啥,那你就說說也無妨。”
既然老師都開了口讓自己說,程風也就不客氣了。
嘿嘿一笑:“各位大人,我是小孩子,小孩子說些童言童語很正常嘛,誰小的時候不幻想著自己是神仙呢,誰還沒扮演過大神仙是吧?
如果我說的話不好聽,各位大人也莫往心裏去,就當我小孩子胡言亂語,瞎說的。”
王象春哈哈一笑:“沒事的,你隻管說就是了,你說什麽我們都當你是胡言亂語。”
程風起身,對王象春抱拳行禮:“恭敬不如從命,那學生就說了。”
王象春笑道:“快說吧,大家都等著呢。”
程風站直身子,收了臉上的微笑,一臉認真的說道:“剛才在貴府門口的時候,我就見王公子眉心有一條極淡的黑氣若隱若現。
學生覺得有些奇怪,像王公子這樣風流倜儻,英俊瀟灑的貴公子,眉間怎麽會有黑氣出現。
仔細觀察 發現那黑氣來自於北方。學生掐指一算……”
“噗”的一聲,王與文,袁樞同時笑噴。
袁樞笑道:“師弟,你還會掐指一算?”
王與文忍了忍自己的笑意:“程小公子,你才多大,都學會算命了。”
程風笑笑:“二位哥哥沒笑,等我把話說完,你們且聽之,信與不信,自是隨得己心。”
王與文笑道:“行行行,你說,我們且聽之。”
程風掃眼一看,在場的眾人個個麵帶微笑看著自己,就像在看小孩子耍猴戲。
程風也無所謂,繼續道:“學生掐指一算,那黑氣來自北方一個叫吳橋的地方,不知王大人,你們家在吳橋縣可有產業?”
王象春笑道:“有,我家在吳橋縣有一片莊子。”
“那就對了,有些事情學生不能明說,隻能提醒王公子一下,今後十年內在吳橋,或者其他的地方,遇見了那些討飯的,帶刀劍的,特別是騎馬當兵過路的。
萬一吃了你們家的雞啊鴨啊,或者是其他的什麽東西,王公子千萬大方點,丟失的什麽東西,就當是被黃鼠狼給叼了,別去追個什麽責任,討個什麽說法。
特別是提醒你們家的什麽莊頭,莊丁,仆人什麽的,在自家周圍有外來軍隊的時候,丟失了個雞啊鴨的,就當不知道,莫去查問是誰幹的,別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斤斤計較,死抓住不放。
就算被人占了一些便宜,吃了一些東西,也值不了幾個錢,就為百十個銅板的事,平白惹那屠滿門的殺身之禍不劃算。”
程風覺得話都說到這份上,再說就差直接挑明了,至於有沒有效果,那隻能看天意。
其他人聽了程風的話,隻當著笑話來聽,可能沒有當迴事。但王象春聽了程風的話,還真沒有不當迴事。
坊間都有傳聞,說江湖上有一些奇人,什麽小孩子,小女子,和尚道士姑婆子,都不能小看,中間可能就藏有高人。
這叫程虛穀的小孩,聽著他說的話像是小孩子在說故事,但是仔細琢磨他的話,卻是有邏輯可尋的。
更何況他是袁可立的學生,不是普通的小孩,也因為他是個小孩,能說出前後關聯明顯的話,更不能掉以輕心。
還真不能把他的話,當成普通小孩的話來聽,特別是那一句招來屠滿門的話不得不重視。
王象春小心問:“那可有破解之法?”
程風搖頭:“說實在的王大人,我也不知道,你們家如果按我說的去做了,萬事都不斤斤計較,事情最終還是要發生,那也沒辦法。
隻能說那就是天意,非人力所能為。你們家能做的唯一辦法就是:隻要有機會跑,不要猶豫,不要有僥幸心理,用最快的速度逃出山東去。”
王象春笑道:“程小公子今日說的話,老朽聽到心裏去了,今後定會約束家裏人,萬事絕不斤斤計較,盡量不以人發生爭執。”
王象春看了一眼程風脖子上的項圈長命鎖:“來人。”
“老爺,小的在。”
“去庫房裏拿一方端硯,還有那雞血石的金項圈來,我與程小公子很是有緣,初次見麵,怎麽也得送個見麵禮才行。”
袁可立笑道:“小孩子一通胡言亂語,王大人不必計較。這見麵禮還是免了吧。”
王象春笑道:“袁公客氣了,程小公子今日一席話,價值萬金。小小見麵禮不值一提。”
傍晚,袁可立一行才從王象春家問山亭離開,王象春親自送出三裏方止。
迴濟南的路上,袁樞看著馬哲武抱著的那方價值不菲的端硯,又看看程風脖子上新增的金晃晃的,鑲嵌著雞血石的金項圈。
袁樞忍不住的打趣道:“還是師弟厲害,大家都是出門遊玩,人人空手而迴。
隻師弟靠著一張小嘴,一通胡言亂語,竟也換得滿載而歸。
隻是師弟,你對王大人說的那些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程風微笑道:“世上有些事情是不能明說的,這事隻能天知地知我知,事情發生了大家才能共知。
隻希望我今天說的話,能對王與文起到一些警示吧,如果在事情發生的那一天,他能夠想起我的話來,別去斤斤計較追究什麽責任。
真能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那就是王大人整個家族的福氣,也是吳橋縣,新城縣數萬百姓的福氣,更是山東數百萬百姓的福氣。”
袁樞被程風的話逗得都快笑出聲了:“師弟,你以為你是諸葛亮啊,還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程風沒接袁樞的話,隻看著袁可立歎息道:“老師,學生盡力了,如果未來某些事情還是要發生,那隻能是天意,是人力不可為,老師到時候千萬別把發生的事都怪罪到自己身上去,平白的影響了自己的身體。”
“唉!”袁可立看著這個如同神棍一般的小弟子,輕輕摸了摸他的頭,發出一聲無奈的歎息。也不知道歎的是人還是事。
就這樣,從大明湖百花洲王象春家出來之後的幾天裏,袁可立一行人在出去遊山玩水,身邊多了一個王家的大少爺,王與文鞍前馬後的陪同買單。
大少等人足足在濟南晃蕩了五天,直到十月初一才離開濟南城。
過了濟南,真的是一馬平川,極目遠眺,十裏地距離能夠輕鬆看到。兩年大旱,草都不生,目光所及之處一片荒蕪。
程風以為出了濟南往北,肯定要坐船渡過黃河,沒成想黃河沒在濟南城邊,出濟南城十裏隻有一條小清河,河水也隻有一線細流,眼看著就要幹枯,河麵上還有一條石橋可以通行,根本就用不了船。
上一世的時候,程風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崇禎十二年時,建奴搶劫濟南城,是如何在那麽短的時間,找到如此多的船隻跨過黃河的?
而且返迴時還帶著四十六萬人口家畜,倒底是如何過的黃河,大少就沒有想通。
現在總算是知道了,濟南城外壓根就沒黃河。從山東到長城就沒有一條可以阻擋騎兵進出的河流。
站在約等於古黃河的小清河石橋旁,程風好奇的問:“老師,學生記得濟南城北就是黃河,今日怎的不見?”
袁可立笑道:“這裏五百多年前確實是黃河主河道,後來南宋朝建炎二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
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成南北兩條出口入海,這條河就是黃河古道,因為主河道奔淮河去了,這裏水量銳減,早在二百年前就不再屬於黃河河道,這都改名叫小清河了。”
程風好奇的問:“可是老師,大明堪輿萬國全圖上明明白白畫著,這裏就是黃河出海河口啊。”
袁可立笑道:“那圖是永樂朝時候就有了的,那時候的黃河還是兩個出海口,堪輿圖上自然就是兩處入海口。
上次為師給你看的那渤海地域堪輿圖上也有這條河,那是咱們用的堪輿圖都是從朝廷的堪輿萬國圖上拓下來的。”
這下程風更加的肯定了,早在二百年前就廢棄的古河道,那利瑪竇剛到中國幾年,濟南他都沒有到過,自然是不知道地圖上的老黃河故道已經廢棄數百年沒用。
所以在抄堪輿萬國全圖的時候,把古黃河畫成兩條入海口就很正常了。畢竟作業是抄的,哪裏知道作業的對錯,自然也沒本事改正。
過了小清河三十裏就是齊河鎮,過齊河三十裏,出現了一條河道,大少特意停下車來查看這條三、四十米寬河道,河床少說也四五米深,河道中間有條二、三米寬的小溪流,看樣子再不下雨就要斷流。
找在河裏取水的村民打聽,才知道這條河叫溫聰河,向東十五裏匯入徒駭河。過河前行十裏就是禹城縣。
到達禹城縣,隊伍不再前進,袁樞把禹城驛站包了下來安頓人馬。
程風見看看時間還早,便帶著月兒,木蘭,馬哲武,王雲拿上紙筆工具,叫了二十名護衛鏢師跟隨,一人一馬二十四騎出了北城門而去,程風還不會騎馬,隻能與馬哲武同乘。
來到禹城北的徒駭河旁,這條河可比前麵的溫聰河寬大多了,河道少說寬度也有百米,幹旱了兩年,這河竟然還有五六米的水麵。
至於還有多深,看看河床兩邊的結構,估計也就不到半米。單從河堤上長草的位置高,這河正常的水位不會低於三米。
找了一處土丘爬了上去,站在高處,程風拿著望遠鏡查看周邊地形,見少爺拿著望遠鏡看,月兒幾人也拿出自己的望遠鏡查看。
見大家都在看,程風笑道:“哥哥姐姐們,可把四周看仔細了,等會把這地形繪製出來,咱們比比誰繪製的好。”
等大家都繪製完成,程風並沒有評價誰畫的更好,更準。
隻是指著北麵的一條細線說到:“從這裏往北看,那個那條在樹木線的地方,應該也是一條河,咱們過去看一看,留五名護衛在這裏打信標。”
程風要了月兒的紅圍巾,指了指土丘上最高的那棵樹對一護衛說:“你上去把這條紅圍巾拴到那樹尖上去,然後你們五人在這裏守著等我們迴來。”
護衛接過紅圍巾爬上樹去拴好,程風這才揮揮手:“咱們走,到北麵去。”
十九人翻身上馬,走到官道後向北跑了十裏地,來到一條河床很寬的小溪流處,大少下了馬:“月兒,王雲,你們倆帶五名護衛向西,沿河道查看河堤情況,最少五裏。
木蘭,馬哲武,你們倆帶五名護衛向東,沿河堤查看十裏。注意把地形圖繪製仔細了。”
左右派出人手,程風自己帶著五名護衛找了處地勢較高處,用望遠鏡找到南麵的紅圍巾。
估算了一下自己與紅圍巾之間的距離,又觀察了周邊地形地貌,把這些地形地貌繪製好,就等待馬哲武,王雲迴來。
等四人的地形圖全部交到程風手裏,大少全看了一遍後,笑著說道:“都畫的挺不錯嘛。走吧,咱們迴去。”
四人還等著少爺評選哪個畫的好呢?結果他根本就沒有做出任何的評價,就把四人的圖紙全都揣在了自己的懷裏。
十月初二,一行人又是慢慢悠悠的,走走停停,七十裏路程直到申時才到平原縣,看看時辰不早,三百多號人,又把平原縣的驛站包了下來。
平原縣是名副其實的平原,縣城周邊一個小山丘都沒有,真的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別看這裏離德州還有八十裏,可是這裏已經有成片的德王府農莊了。
十月初三,太陽都老高了,袁可立,程風才吃完早餐,慢慢吞吞的離開平原縣,一行人走到正午,才到一條叫馬頰河的地方。
打從濟南出來,程風還是第一次見到成片的樹林。沿著河堤兩岸,兩岸都是光禿禿沒有葉子的樹林,少說也有上千畝。
官道上有一石橋貫通南北,石橋上竟然有人設卡收過路費。這是程風一路走來,見到的第一處收費站。
程風很是好奇,但見老師,師兄的臉色,好象是早就知道這裏有卡的樣子。
大少小聲的問袁樞:“師兄,這是那裏的官府設的卡,怎麽守卡的不是衙門的人?”
袁樞笑道:“這不是官府設的卡,是德王府設的,很多年前就有。”
大少更好奇了:“為什麽德王可以在此處設卡?”
袁樞道:“因為這周圍的地都是德王府的,這片樹林,這條河,那座橋都是德王府的。
所以德王府在這裏設卡很正常,師弟也不用擔心,咱們有官憑,不用給銀子。”
程風笑笑:“我也隻是擔心在過路的銀錢,咱們也就三百多號人,這過路費再高,還能高到天上去。我隻是想,這地方的百姓有些慘,走個路還得花錢。”
要過橋的時候,大少站在車箱的外麵,認真的觀察了這處收費站及周邊的環境,暗自感歎,如果沒有這收費站點杵在這個地方,這裏還真是殺人越貨得好地方。
過了馬頰河,不過十餘裏就是德州城。袁可立本不想驚動城裏的官府,可惜才走到城門外,就看見有一群官員在城門外等候。
袁可立無奈,隻能下車步行。袁樞牽著程風的手緊隨其後。
雙方見麵,有一官員上前拱手道:“袁大人,下官乃戶部主事王佐,在德州等候大人多日了。
今有戶部文書傳達,原定兵部右侍郎袁可立升任兵部左侍郎,望早日抵達到任。”
王佐把手裏的文封遞給袁可立:“袁大人,這是戶部調任文書,請查驗簽收。”
袁可立接過文書,查驗了封口火漆完好。當著眾人官員的麵打開文封,取出裏麵的文書查驗無誤後,在王佐的移交憑證上簽字確認。
公事完成,大家開始相互見禮寒暄,一套流程走完,搞得在後麵打混的程風都跟著頭暈。袁樞暗自乍舌:“還真被師弟說中了,這走著走著還真的升了官。”
跟隨德州府一眾官員進入德州城,在城內驛站住下。第二天,安排濟南府兵返迴濟南,袁可立開始了德州的各種應酬活動,結果又是三天才應酬完。
十月初七日,袁可立離開德州,德州府排出二百府兵,把袁可立一行送到宋門村,目送袁可立離開山東,進入河北地界,德州官僚們才算鬆了口氣。
離開山東,進入河北十餘裏,就來到進入河北的第一個縣城吳橋縣。
程風看著這座毫不起眼的小縣城,暗自感歎,就這麽個不起眼的地方,誰能想到幾年後孔有德會從這裏開始了他的造反之路,把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明,那吊命的氧氣管閥門給關了大半。
也不知道自己在王象春家說的那些話有沒有作用!不過,程風原本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阻止吳橋兵變的發生。曆史的車輪不是你想阻止就能阻止的。
程風隻是想提前給袁可立打個預防針,省得事情發生的時候,他把事情全怪罪到自己的頭上,活活把自己給鬱悶死。
二百多人的隊伍進入吳橋,並沒有引起吳橋百姓的關注,這吳橋地處交通要道,每天過往的人馬不計其數,上千人馬過境都常見,幾百人的隊伍,百姓早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蓬萊靈犀地,三島有神仙。
頭頂烈日炎炎,海上微風習習,避風亭裏士紳官僚,文人雅士,說古道今,談笑風生。
一時間,有昂首吟詩者,有低頭懷古者,有遠眺思鄉者,文人氣氛十足。
當然,所聊最多者,也就是圍繞著眼前的蓬萊仙山了。
開始談的還是蓬萊仙山的曆史典故,神話傳說之類,可聊著聊著,聊到了海市蜃樓。
這個話題一出,無形中便引發了去年蓬萊仙島出現海事的事上,這一下引起士紳名流,文人騷客的話匣子。
畢竟那場海市蜃樓持續時間太長,整座登州府上下沒看到的人少之又少。
董其昌對如此神奇之事非常的感冒,認真仔細的聽在場之人的描述。
海市出現之前,登州城內白雲落地,如棉花般鋪滿大街小巷,城內庭院樓閣如浮空中,市民行於街道之上,有如雲中漫步。
午時北方海市漸顯,蓬萊閣遠處的雲海翻滾,在那翻滾的雲層中出現了一條細小的裂縫,在那裂縫的中間,先出現一個尖尖的塔。
然後就是高入雲端反射著七彩霞光的樓,廣闊無垠的巨城,城裏川流不息的仙家車馬,最後還出現沒有風帆,無比巨大的仙船……
聽得興起,董其昌奮起,對袁可立一拱手:“如此美景,怎能無詩作,禮卿乃親身經曆者,距離那海市如此之近,其中體會定是與他人不同,何不以此景為題作詩一首,以作留念。”
亭內眾文士齊齊起身,拱手垂裳躬身,同請袁軍門賜詩助興。
袁可立也被如此氣氛烘托的有些上頭。起身拱手:“雖然老夫是那海市的親曆者,又得諸位如此抬愛推薦,老夫隻好獻醜。”
見袁軍門願意賦詩一首,馬上有人高喊:“來人,拿紙筆來。”
亭外有人應聲,馬上有人送來筆墨紙硯,眾文人墨客紛紛動手,抬幾的抬幾,鋪紙的鋪紙,研墨的研墨。
袁可立起身走到窗口,目視北方,靜心沉思,迴憶海市場景。
此情此景,在場所有人全都平心靜氣,鴉雀無聲,避風亭裏頓時落針可聞。
良久,轉身走到書幾前,提筆落紙,隻聽沙沙沙響,筆走龍蛇,一氣嗬成。
袁可立放下毛筆,拱手笑道:“臨時之作,未曾仔細推敲,大家見笑見笑。”
等袁可立離開書幾,退迴位置喝茶,知府魯庭延來到書幾前,拿起宣紙,一目十行觀之。
隨大聲朗讀:“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並序
餘建牙東牟,歲華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為機務纓纏,罔克一覯。
甲子春,崐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諸事之未集。又兩閱月,始鹹結局,於是乃有暇晷。
仲夏念一崐日,偶登署中樓,推窗北眺,於平日滄茫浩渺間,儼然見一雄城在焉。
因遍觀諸島 ,崐鹹非故形,卑者抗之,銳者夷之,宮殿樓台,雜出其中。諦觀之,飛簷列棟,丹堊崐粉黛,莫不具焉。
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參崐差遠邇,橋梁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
崐世傳蓬萊仙島 ,備諸靈異 ,其即此是與?
自巳曆申,為時最久,千態萬狀,未易殫述,崐豈海若緣餘之將去而故示此以酬夙願耶?
因作詩以記其事雲。
登樓披綺疏,天水色相溶。
雲靄洚無際,豁達來長風。
須臾蜃氣吐,島嶼失恆蹤;
茫茫浩波裏,突忽起崇墉。
垣隅迥如削,瑞采鬱蔥蔥。
阿閣疊飛檻,煙霄直蕩胸。
遙岑相映帶,變幻紛不同。
峭壁成廣阜,平巒秀奇峰。
高下時翻覆,分合瞬息中。
雲林蔭琦珂,陽麓煥丹叢。
浮屠相對峙,崢嶸信鬼工。
村落敷洲渚,斷岸駕長虹。
人物出沒間,罔辨色與空。
倏顯還倏隱,造化為元功。
秉鉞來渤海,三載始一逢。
縱觀臨巳申,渴腸此日充。
行矣感神異,賦詩愧長公。”
魯庭延讀完,亭裏叫好聲一片。董其昌上前接過詩作,字字研讀,細細品味,久久不能迴神。
登州府教諭李為珩大唿:“如此佳作,當刻碑與做後世共賞。”
聽得李為珩唿籲,亭內眾文人墨客,官僚士紳皆附和:“對,此等雄文,當得刻碑傳世。”
董其昌從詩文中覺醒,也隨聲附和:“對,此等妙文,當立碑傳世,來人,筆黑伺候,老夫當親自書寫碑帖。”
董其昌,何許人也,知名的大書法家大畫家,其人書法字畫價值千金,一字難求。
如此書畫大家親自操筆書寫碑帖,其藝術價值無法估算。
如此盛事,怎可以假以下人之手,眾文人墨客親自上手,鋪開紙張,手壓四角。
董其昌握筆於手,氣沉丹田,運筆如飛似行雲流水,氣勢磅礴,幾吸間,一百七十如拳大字,躍然紙上。
運氣收筆,董其昌長舒一口氣,對自己的作品很是滿意。
程風知道董其昌書畫雙絕,也伸長了脖子看,可惜啥也沒看見。
魯庭延等董其昌書寫完畢,才站出來提議:“諸位同僚,諸位賢達,本官提議,刻碑所需銀錢,由大家共同出資如何?”
眾人附和:“此等盛事,我等自當共同出資。”
馬上有人站出來:“老朽不才,願出銀五兩。”
“下官雖俸祿微薄,也願出銀一兩略表心意。”
“學生貧困,沒有多金,願出銀一兩。”
“草民慚愧,願出銀十兩。”
……
大家積極獻銀,在場三十餘人,共得白銀一百三十兩。
魯庭延笑道:“非常感謝諸位的慷慨解囊,現得白銀一百三十兩,刻字立碑九十兩足矣。”
由袁可立作詩並序,董其昌親筆書寫,觀海市詩刻碑立於避風亭,永傳後世共觀之的事,就這樣被確定的下來了。
九月十二,董其昌啟程南下南京,袁可立攜子袁樞,學生程風出城相送十裏,揮淚告別。
送走了董其昌,袁可立馬上麵臨自己是否應召迴京的問題?
程風知道,不管自己是否開啟忽悠模式,老師最後還是會應召的。
所以程風隻是象征性的。對老師進行了言語上的開導。並且說自己有感覺,老師的位置肯定不隻是個郎中。
程風提議讓師娘直接乘船到天津去等待。咱們師徒三人走陸路,遊山玩水慢慢的走,旅行能讓人心情愉悅,有利於身心健康。
咱們隻需要在十月初進入德州,十月中旬進入滄州,十月下旬進入北京就行,正好可以避開很多齷齪的事。
師徒商定行程,程風召集負責人開會,安排了下一步的行程安排。
臨了還單獨留下種花桂英,單獨交待:“桂英姐姐,你們到天津後如果有一京城姓沈的人家拿著沈老將軍的書信找上門去。
馬上安排3005艦把他們送到台灣淡水村去。到時提醒雲珠姐姐,不要打聽對方的任何消息。
注意兩點,第一,隻要人到,馬上離開,一分一秒都不能在天津耽擱。第二,他們不是移民是貴客,送到淡水村後一定要安排好住宿。”
九月十五日,袁可立,袁樞,程風,月兒,木蘭,馬哲武,王雲,袁家五位老卒,在環球郵政登州局一百騎士鏢師的護送下,分乘三輛馬車,輕裝簡從,前往萊州府。
宋氏帶著丫鬟婆子一眾人等,隨著種花桂英乘船走海路前往天津衛,劉有財在海河上買了一家小船廠,在豐年村,麵積不大,但有自己的碼頭,801艦,3005艦正好可以在小船廠靠岸。
當天子夜,艦隊進入海河,停靠豐年船廠碼頭。十六日上早,宋氏進入天津衛城,住進環球商行天津分行。
而袁可立程風一行,剛在萊州城裏吃過早餐,程風本想前往萊州府衙拜訪萊州府同知石三畏。
不想還沒有出門,萊州知府賀自鏡,同知鮑孟英,通判郭顯業等就上門拜見袁軍門。
程風聽見來的同知姓鮑,好奇的問:“石三畏石大人到哪裏去了?”賀知府告之:“石三畏石大人早在六月就調入京城為官,己經不在萊州府。”
賀自鏡得知麵前這個小孩就是石三畏口中的文登縣神童程知秋,更加的熱情了。
麵對賀自鏡的熱情好客,袁可立在萊州城停留了三天。
九月十九,萊州城門大開,萊州府各界名流齊聚西門,歡送袁軍門進京。
前往青州路途遙遠,中間有好幾次險地響馬橫行,對這段路的危險性,石三畏早有提醒。
而且四年前袁可立到登州赴任時,就是在這條官道同當時的白蓮教打過好幾仗,據說師母都親自上陣擂鼓助威。
程風一膽小怕死的人,身邊隻有一百騎兵哪裏放得了心,護衛隊又整合了萊州郵政鏢局的一百騎士鏢師,搞出了整整的二百騎兵。
萊州府又調了一百名府兵護送。身邊有了三百雄兵,程風才放了一點點心。
一行人慢慢悠悠的走了兩天才到青州,路上時不時的有流民出現,或是一家或是數家成一群的樣子。
車馬靠近青州城,三百騎兵入境,動靜實在太大,早早的就驚動了青州官衙。
結果就是青州府派出一百府兵,接管了萊州府兵的護送任務。萊州府兵連青州的城門都沒有的進,便被打發迴了萊州府。
程風的商業之手剛進入青州,還沒有形成影響力,與地方官府還沒有形成真正利益關係。
袁可立帶著程風在青州官僚圈應酬了兩天,也算是幫學生站了台。
九月二十三,袁可立離開青州,前往濟南,原本程風是想轉道去泰安府登泰山的。
但是青州府衙知道袁軍門是進京赴任的,提前派人前往濟南通報了袁可立的行程。
這使得程風擔心,有心人會利用不正常行程做文章,對老師不利,不敢提議走泰安。自然打算登泰山的計劃,也就泡了湯。
一行人晃晃悠悠的又走了兩天,這一路上,程風發現流民明顯的多了起來,已經出現好幾幫數十人的隊伍。
大少仔細的觀察了這些流民的氣色,雖然都不怎麽好,但總體上感覺應該能支撐到青州去。
隻要是去找自家的,到了青州沒死的,青州商行就會負責提供粥食,那就有機會活下來了。
這一路行來,已經快進入山東腹地,但從肉眼能看到的情況,山東農村依然是蕭條嚴重。
四年前的白蓮教起義,搞得本就民不聊生的山東百姓更是雪上加霜,緊接著就是兩年的大旱,山東的百姓連氣都沒有機會喘一口。
能堅持到現在才開始出來小規模的逃荒潮,這已經是盡了百姓最大的努力了。
九月二十五日,一行人才到濟南城,離城十裏就被濟南府的府兵攔了下來,濟南知府樊時英早安排有府兵在此等候,青州兵也沒有進濟南府的機會,就被禮送迴了青州。
大少跟著袁可立父子在濟南的官場應酬,也算是長了不少的見識。
在濟南知雲樊時英,同知蘇維梯的陪同下,公費遊玩了趵突泉,大明湖,秦瓊廟大佛山等名勝古跡。
可惜由於連年大旱,濟南的泉水也接近枯竭,趵突泉都突不出水來。可就算是看不到泉水,程風還是很喜歡趵突泉的清幽。
這日,一行人遊玩大明湖,來到大明湖南岸百花洲,見有一莊園,雕欄畫棟,亭院幽靜。
莊園正門大開,大門兩側有數十莊丁,丫鬟站立,正中有一老者,四五十歲左右,著一身月白道袍,身後有一青年相隨。
見袁可立一行到來,老者上前數步拱手笑迎:“聽聞幾位大人遊覽大明湖,想必會路過寒舍,老朽已在此等候多時。”
程風看著這老頭身後那雕梁畫棟的豪宅,暗自腹誹:天天都住在這公園裏,還好意思說是寒舍。
樊知府笑道:“袁大人,這位是原南京吏部郎中王象春王大人,今年剛致仕迴鄉,居於此處問山亭。”
袁可立微笑拱手:“王大人,幸會幸會,老夫遊覽至此,多有打擾。”
王象春哈哈一笑:“袁軍門光臨寒舍,令問山亭栩栩生輝。”
程風看著這個老頭,心生疑慮:“這人竟然叫王象春,會不會是吳橋那個王象春?”
正疑惑不解就聽王象春道:“與文快來拜見幾位大人。”
王象春身旁那青年上前躬身行禮:“學生王與文見過袁大人,見過樊大人,見過蘇大人。”
王象春道:“這是犬子王與文。”
程風一聽,青年叫王與文,那就沒錯,定然是吳橋兵變的導火索之一王象春沒錯了。
袁可立微笑抬手:“王公子免禮。”
“謝大人。”王與文躬身謝過退到王象春身後。
袁可立招手叫道:“樞兒,虛穀過來拜見王大人。”
袁樞,程風上前躬身行禮:“學生袁樞,程風見過王大人。”
袁可立道:“這是老夫兒子袁樞,這是老夫的學生程虛穀。”
王象春笑著抬手虛扶:“二位公子免禮。”
“謝王大人。”袁樞,程風也退到袁可立身邊。
王象春笑道:“幾位大人請移步入寒舍品茶小敘。”
袁樊蘇三人齊齊抬手:“幾位大人請。”
程風跟著走進問山亭院,看到的都是藝術與繁華。雖說已到冬季,大量的樹木已經落光了樹葉,都變得光禿禿的。但這庭院裏四季常青的樹木如圓柏,冬青,斑竹竟然還有不少。
幾位大人走在前麵,王與文陪同袁樞走在後方。袁樞牽著程風一路欣賞這冬天難得一見的綠色。
王象春非常的熱情,看得出來,袁可立等人的到來王象春很高興,中午就在那問山亭大擺筵席,招待一眾人等。
筵席之上大家都相談甚歡。程風卻在旁邊慢條斯理的吃著東西,在思考著怎麽找機會和這王象春家談一談一隻雞的事。
等到午飯過後又上了甜點,大人們都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又是相互商業吹捧一番。
眼看著大人們的吹捧告一段落,程風才抓住一個機會插口道:“老師,學生有一事,是關於王公子的,學生本不願意多事。
隻是學生覺得這事好像有些大,又覺得王大人為人客氣,不是陰險狡詐之人,對咱們又這麽熱情,不說心裏有些不安。
可是這事實在太玄幻,說了又怕王大人心裏不高興,學生有些猶豫,不知當說不當說。”
袁可立笑道:“猶豫那就不要說了。”
程風點頭:“是,”後,還真的埋頭吃點心,不再說話了。
可袁可立不讓說,王象春好奇啊,聽說是關於自己兒子的事情,他就想聽一聽這個小孩會說啥。
王象春笑道:“說說不礙事的,小孩子嘛,心裏有什麽話還是說出來的好,悶在心裏會長不高的。”
程風側頭看看袁可立,還是不說話。
王與文也說道:“既然是有關於我的事情,那程公子就說說唄,讓我也聽聽。”
程風隻是笑笑,還是隻吃著甜點不說話。
程風這麽一搞,旁邊吃瓜的兩個有些坐不住了,樊時英笑道:“袁公,讓他說說唄,小孩子嘛,有時候胡言胡語也是挺有趣的。”
蘇維挮也道:“是啊,袁公。讓他說說唄,好聽不好聽的,隻當一樂。”
袁可立本來聽程風說話那口氣,便知道肯定不是有什麽好事。聽程風說猶豫當說不當說,便隨口說不當說就不說。
沒想到自己不讓說,別的人就非常的好奇,沒有辦法,隻能笑著摸摸程風的小腦袋:“既然各位大人都想聽你說啥,那你就說說也無妨。”
既然老師都開了口讓自己說,程風也就不客氣了。
嘿嘿一笑:“各位大人,我是小孩子,小孩子說些童言童語很正常嘛,誰小的時候不幻想著自己是神仙呢,誰還沒扮演過大神仙是吧?
如果我說的話不好聽,各位大人也莫往心裏去,就當我小孩子胡言亂語,瞎說的。”
王象春哈哈一笑:“沒事的,你隻管說就是了,你說什麽我們都當你是胡言亂語。”
程風起身,對王象春抱拳行禮:“恭敬不如從命,那學生就說了。”
王象春笑道:“快說吧,大家都等著呢。”
程風站直身子,收了臉上的微笑,一臉認真的說道:“剛才在貴府門口的時候,我就見王公子眉心有一條極淡的黑氣若隱若現。
學生覺得有些奇怪,像王公子這樣風流倜儻,英俊瀟灑的貴公子,眉間怎麽會有黑氣出現。
仔細觀察 發現那黑氣來自於北方。學生掐指一算……”
“噗”的一聲,王與文,袁樞同時笑噴。
袁樞笑道:“師弟,你還會掐指一算?”
王與文忍了忍自己的笑意:“程小公子,你才多大,都學會算命了。”
程風笑笑:“二位哥哥沒笑,等我把話說完,你們且聽之,信與不信,自是隨得己心。”
王與文笑道:“行行行,你說,我們且聽之。”
程風掃眼一看,在場的眾人個個麵帶微笑看著自己,就像在看小孩子耍猴戲。
程風也無所謂,繼續道:“學生掐指一算,那黑氣來自北方一個叫吳橋的地方,不知王大人,你們家在吳橋縣可有產業?”
王象春笑道:“有,我家在吳橋縣有一片莊子。”
“那就對了,有些事情學生不能明說,隻能提醒王公子一下,今後十年內在吳橋,或者其他的地方,遇見了那些討飯的,帶刀劍的,特別是騎馬當兵過路的。
萬一吃了你們家的雞啊鴨啊,或者是其他的什麽東西,王公子千萬大方點,丟失的什麽東西,就當是被黃鼠狼給叼了,別去追個什麽責任,討個什麽說法。
特別是提醒你們家的什麽莊頭,莊丁,仆人什麽的,在自家周圍有外來軍隊的時候,丟失了個雞啊鴨的,就當不知道,莫去查問是誰幹的,別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斤斤計較,死抓住不放。
就算被人占了一些便宜,吃了一些東西,也值不了幾個錢,就為百十個銅板的事,平白惹那屠滿門的殺身之禍不劃算。”
程風覺得話都說到這份上,再說就差直接挑明了,至於有沒有效果,那隻能看天意。
其他人聽了程風的話,隻當著笑話來聽,可能沒有當迴事。但王象春聽了程風的話,還真沒有不當迴事。
坊間都有傳聞,說江湖上有一些奇人,什麽小孩子,小女子,和尚道士姑婆子,都不能小看,中間可能就藏有高人。
這叫程虛穀的小孩,聽著他說的話像是小孩子在說故事,但是仔細琢磨他的話,卻是有邏輯可尋的。
更何況他是袁可立的學生,不是普通的小孩,也因為他是個小孩,能說出前後關聯明顯的話,更不能掉以輕心。
還真不能把他的話,當成普通小孩的話來聽,特別是那一句招來屠滿門的話不得不重視。
王象春小心問:“那可有破解之法?”
程風搖頭:“說實在的王大人,我也不知道,你們家如果按我說的去做了,萬事都不斤斤計較,事情最終還是要發生,那也沒辦法。
隻能說那就是天意,非人力所能為。你們家能做的唯一辦法就是:隻要有機會跑,不要猶豫,不要有僥幸心理,用最快的速度逃出山東去。”
王象春笑道:“程小公子今日說的話,老朽聽到心裏去了,今後定會約束家裏人,萬事絕不斤斤計較,盡量不以人發生爭執。”
王象春看了一眼程風脖子上的項圈長命鎖:“來人。”
“老爺,小的在。”
“去庫房裏拿一方端硯,還有那雞血石的金項圈來,我與程小公子很是有緣,初次見麵,怎麽也得送個見麵禮才行。”
袁可立笑道:“小孩子一通胡言亂語,王大人不必計較。這見麵禮還是免了吧。”
王象春笑道:“袁公客氣了,程小公子今日一席話,價值萬金。小小見麵禮不值一提。”
傍晚,袁可立一行才從王象春家問山亭離開,王象春親自送出三裏方止。
迴濟南的路上,袁樞看著馬哲武抱著的那方價值不菲的端硯,又看看程風脖子上新增的金晃晃的,鑲嵌著雞血石的金項圈。
袁樞忍不住的打趣道:“還是師弟厲害,大家都是出門遊玩,人人空手而迴。
隻師弟靠著一張小嘴,一通胡言亂語,竟也換得滿載而歸。
隻是師弟,你對王大人說的那些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程風微笑道:“世上有些事情是不能明說的,這事隻能天知地知我知,事情發生了大家才能共知。
隻希望我今天說的話,能對王與文起到一些警示吧,如果在事情發生的那一天,他能夠想起我的話來,別去斤斤計較追究什麽責任。
真能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那就是王大人整個家族的福氣,也是吳橋縣,新城縣數萬百姓的福氣,更是山東數百萬百姓的福氣。”
袁樞被程風的話逗得都快笑出聲了:“師弟,你以為你是諸葛亮啊,還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程風沒接袁樞的話,隻看著袁可立歎息道:“老師,學生盡力了,如果未來某些事情還是要發生,那隻能是天意,是人力不可為,老師到時候千萬別把發生的事都怪罪到自己身上去,平白的影響了自己的身體。”
“唉!”袁可立看著這個如同神棍一般的小弟子,輕輕摸了摸他的頭,發出一聲無奈的歎息。也不知道歎的是人還是事。
就這樣,從大明湖百花洲王象春家出來之後的幾天裏,袁可立一行人在出去遊山玩水,身邊多了一個王家的大少爺,王與文鞍前馬後的陪同買單。
大少等人足足在濟南晃蕩了五天,直到十月初一才離開濟南城。
過了濟南,真的是一馬平川,極目遠眺,十裏地距離能夠輕鬆看到。兩年大旱,草都不生,目光所及之處一片荒蕪。
程風以為出了濟南往北,肯定要坐船渡過黃河,沒成想黃河沒在濟南城邊,出濟南城十裏隻有一條小清河,河水也隻有一線細流,眼看著就要幹枯,河麵上還有一條石橋可以通行,根本就用不了船。
上一世的時候,程風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崇禎十二年時,建奴搶劫濟南城,是如何在那麽短的時間,找到如此多的船隻跨過黃河的?
而且返迴時還帶著四十六萬人口家畜,倒底是如何過的黃河,大少就沒有想通。
現在總算是知道了,濟南城外壓根就沒黃河。從山東到長城就沒有一條可以阻擋騎兵進出的河流。
站在約等於古黃河的小清河石橋旁,程風好奇的問:“老師,學生記得濟南城北就是黃河,今日怎的不見?”
袁可立笑道:“這裏五百多年前確實是黃河主河道,後來南宋朝建炎二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
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成南北兩條出口入海,這條河就是黃河古道,因為主河道奔淮河去了,這裏水量銳減,早在二百年前就不再屬於黃河河道,這都改名叫小清河了。”
程風好奇的問:“可是老師,大明堪輿萬國全圖上明明白白畫著,這裏就是黃河出海河口啊。”
袁可立笑道:“那圖是永樂朝時候就有了的,那時候的黃河還是兩個出海口,堪輿圖上自然就是兩處入海口。
上次為師給你看的那渤海地域堪輿圖上也有這條河,那是咱們用的堪輿圖都是從朝廷的堪輿萬國圖上拓下來的。”
這下程風更加的肯定了,早在二百年前就廢棄的古河道,那利瑪竇剛到中國幾年,濟南他都沒有到過,自然是不知道地圖上的老黃河故道已經廢棄數百年沒用。
所以在抄堪輿萬國全圖的時候,把古黃河畫成兩條入海口就很正常了。畢竟作業是抄的,哪裏知道作業的對錯,自然也沒本事改正。
過了小清河三十裏就是齊河鎮,過齊河三十裏,出現了一條河道,大少特意停下車來查看這條三、四十米寬河道,河床少說也四五米深,河道中間有條二、三米寬的小溪流,看樣子再不下雨就要斷流。
找在河裏取水的村民打聽,才知道這條河叫溫聰河,向東十五裏匯入徒駭河。過河前行十裏就是禹城縣。
到達禹城縣,隊伍不再前進,袁樞把禹城驛站包了下來安頓人馬。
程風見看看時間還早,便帶著月兒,木蘭,馬哲武,王雲拿上紙筆工具,叫了二十名護衛鏢師跟隨,一人一馬二十四騎出了北城門而去,程風還不會騎馬,隻能與馬哲武同乘。
來到禹城北的徒駭河旁,這條河可比前麵的溫聰河寬大多了,河道少說寬度也有百米,幹旱了兩年,這河竟然還有五六米的水麵。
至於還有多深,看看河床兩邊的結構,估計也就不到半米。單從河堤上長草的位置高,這河正常的水位不會低於三米。
找了一處土丘爬了上去,站在高處,程風拿著望遠鏡查看周邊地形,見少爺拿著望遠鏡看,月兒幾人也拿出自己的望遠鏡查看。
見大家都在看,程風笑道:“哥哥姐姐們,可把四周看仔細了,等會把這地形繪製出來,咱們比比誰繪製的好。”
等大家都繪製完成,程風並沒有評價誰畫的更好,更準。
隻是指著北麵的一條細線說到:“從這裏往北看,那個那條在樹木線的地方,應該也是一條河,咱們過去看一看,留五名護衛在這裏打信標。”
程風要了月兒的紅圍巾,指了指土丘上最高的那棵樹對一護衛說:“你上去把這條紅圍巾拴到那樹尖上去,然後你們五人在這裏守著等我們迴來。”
護衛接過紅圍巾爬上樹去拴好,程風這才揮揮手:“咱們走,到北麵去。”
十九人翻身上馬,走到官道後向北跑了十裏地,來到一條河床很寬的小溪流處,大少下了馬:“月兒,王雲,你們倆帶五名護衛向西,沿河道查看河堤情況,最少五裏。
木蘭,馬哲武,你們倆帶五名護衛向東,沿河堤查看十裏。注意把地形圖繪製仔細了。”
左右派出人手,程風自己帶著五名護衛找了處地勢較高處,用望遠鏡找到南麵的紅圍巾。
估算了一下自己與紅圍巾之間的距離,又觀察了周邊地形地貌,把這些地形地貌繪製好,就等待馬哲武,王雲迴來。
等四人的地形圖全部交到程風手裏,大少全看了一遍後,笑著說道:“都畫的挺不錯嘛。走吧,咱們迴去。”
四人還等著少爺評選哪個畫的好呢?結果他根本就沒有做出任何的評價,就把四人的圖紙全都揣在了自己的懷裏。
十月初二,一行人又是慢慢悠悠的,走走停停,七十裏路程直到申時才到平原縣,看看時辰不早,三百多號人,又把平原縣的驛站包了下來。
平原縣是名副其實的平原,縣城周邊一個小山丘都沒有,真的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別看這裏離德州還有八十裏,可是這裏已經有成片的德王府農莊了。
十月初三,太陽都老高了,袁可立,程風才吃完早餐,慢慢吞吞的離開平原縣,一行人走到正午,才到一條叫馬頰河的地方。
打從濟南出來,程風還是第一次見到成片的樹林。沿著河堤兩岸,兩岸都是光禿禿沒有葉子的樹林,少說也有上千畝。
官道上有一石橋貫通南北,石橋上竟然有人設卡收過路費。這是程風一路走來,見到的第一處收費站。
程風很是好奇,但見老師,師兄的臉色,好象是早就知道這裏有卡的樣子。
大少小聲的問袁樞:“師兄,這是那裏的官府設的卡,怎麽守卡的不是衙門的人?”
袁樞笑道:“這不是官府設的卡,是德王府設的,很多年前就有。”
大少更好奇了:“為什麽德王可以在此處設卡?”
袁樞道:“因為這周圍的地都是德王府的,這片樹林,這條河,那座橋都是德王府的。
所以德王府在這裏設卡很正常,師弟也不用擔心,咱們有官憑,不用給銀子。”
程風笑笑:“我也隻是擔心在過路的銀錢,咱們也就三百多號人,這過路費再高,還能高到天上去。我隻是想,這地方的百姓有些慘,走個路還得花錢。”
要過橋的時候,大少站在車箱的外麵,認真的觀察了這處收費站及周邊的環境,暗自感歎,如果沒有這收費站點杵在這個地方,這裏還真是殺人越貨得好地方。
過了馬頰河,不過十餘裏就是德州城。袁可立本不想驚動城裏的官府,可惜才走到城門外,就看見有一群官員在城門外等候。
袁可立無奈,隻能下車步行。袁樞牽著程風的手緊隨其後。
雙方見麵,有一官員上前拱手道:“袁大人,下官乃戶部主事王佐,在德州等候大人多日了。
今有戶部文書傳達,原定兵部右侍郎袁可立升任兵部左侍郎,望早日抵達到任。”
王佐把手裏的文封遞給袁可立:“袁大人,這是戶部調任文書,請查驗簽收。”
袁可立接過文書,查驗了封口火漆完好。當著眾人官員的麵打開文封,取出裏麵的文書查驗無誤後,在王佐的移交憑證上簽字確認。
公事完成,大家開始相互見禮寒暄,一套流程走完,搞得在後麵打混的程風都跟著頭暈。袁樞暗自乍舌:“還真被師弟說中了,這走著走著還真的升了官。”
跟隨德州府一眾官員進入德州城,在城內驛站住下。第二天,安排濟南府兵返迴濟南,袁可立開始了德州的各種應酬活動,結果又是三天才應酬完。
十月初七日,袁可立離開德州,德州府排出二百府兵,把袁可立一行送到宋門村,目送袁可立離開山東,進入河北地界,德州官僚們才算鬆了口氣。
離開山東,進入河北十餘裏,就來到進入河北的第一個縣城吳橋縣。
程風看著這座毫不起眼的小縣城,暗自感歎,就這麽個不起眼的地方,誰能想到幾年後孔有德會從這裏開始了他的造反之路,把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明,那吊命的氧氣管閥門給關了大半。
也不知道自己在王象春家說的那些話有沒有作用!不過,程風原本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阻止吳橋兵變的發生。曆史的車輪不是你想阻止就能阻止的。
程風隻是想提前給袁可立打個預防針,省得事情發生的時候,他把事情全怪罪到自己的頭上,活活把自己給鬱悶死。
二百多人的隊伍進入吳橋,並沒有引起吳橋百姓的關注,這吳橋地處交通要道,每天過往的人馬不計其數,上千人馬過境都常見,幾百人的隊伍,百姓早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