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


    序


    ——


    意識是什麽?


    這本該是最先被迴答的問題——不然,接下來的陳述隻會讓你一次又一次產生相同的疑問——但它又是直到最後也沒被迴答的問題。其實,不隻是這篇文章,整個靈學界都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


    不但迴答不了,靈學界還厚顏無恥地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意識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我想,那篇由十餘位“公會”的靈學家所撰寫、僅僅幾千字的《初級靈學》一定弄得你一頭霧水。


    簡單總結一下,他們寫作的模式隻有兩種:一種是用一堆你不明白的詞解釋一個你不明白的詞,而另一種是,更糟糕的,用一個你不明白的詞解釋一堆你不明白的詞。


    現在,不開玩笑地說,這篇文章是寫給已讀完《初級靈學》的你的。


    我要從頭開始講,從那個被稀裏糊塗地燒死的異教徒開始講,一直講到現在,有某個靈學組織(其實就是“公會”)用似真似假的《靈》係列故事告知世人靈學界存在的現在。


    這一百五十多年的靈學史,加上你耳熟能詳的幾個人名,再以多段趣事做點綴,組合出來的東西絕對要比《初級靈學》易懂而有趣許多。


    順便一提,那個寫《靈》係列故事的安迪,我在某個座談會上見過他一麵。他看上去是個挺不錯的人,隻是莫名其妙地,長得有點亞洲化。


    等等,說不定他就是亞洲人……


    再就是,艾米莉亞·沃爾頓小姐,我實在沒理由相信你會讀這篇文章,但如果你讀了,我想讓你知道,我的辦公室位於公會的後門附近,而那一次,你偷偷買了一根熱狗迴來,結果被我從門縫中看到了。


    我知道自己不該把這件事寫在這篇文章裏,畢竟你的完美形象容不得一根熱狗的玷汙(其實還有罌粟籽麵包、洋蔥切片、醃黃瓜和黃芥末),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果這種事有幸再發生一次,我一定會把你吃熱狗的那一幕也看到。


    ————————————————


    一、本該擁有更準確名字的“靈學”


    ————————————————


    十九世紀末葉是靈學的啟蒙時期。


    在那之前,靈學更像是神學中一個不能被正常提及的分支。一群過分虔誠又過分理性的教徒聚集到一起,想要弄清楚上帝的本質。當然,他們尋求的答案不是記載於《聖經》中的、有些含糊不清的那個,而是既準確又理性,還能被一定數量的研究結果所證實的那個。這種褻瀆造物主的做法,自然隻能在暗中進行。


    經過漫長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外加罕有發生的非人道主義實驗,這群人還真的找到了一個答案,更準確地說,是找到了一個字眼——意識。


    至於這個“意識”,你先不要去想它在字典裏的定義。如果對它進行描述,它應該就是那個能讓你思考,以及能讓你感受與抒發情緒的東西。你當然也可以用其它的字眼來命名它,像是“思想”,“意念”,“靈魂”,或者“大白菜”。好吧,最後一個是我瞎編的,以便闡明我的意思。


    在靈學中,“意識”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代指一種獨立於物質與能量之外的存在形式。而上文提到的那群教徒認為,上帝的本質是所有意識的集合。人所擁有的意識是上帝給予的,並且曾經是上帝的一部分。


    所以,意識是什麽?它總得是某個東西吧。就像“能量”也是一個抽象概念,你顯然不能說自己看到了一個“動能”,但你可以說自己看到了一些粒子或幾段波,而“粒子”或“波”就足以迴答“能量是什麽”的問題。感謝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我們還知道在條件滿足時,能量與物質可以相互轉換。換句話說,如果拋開“意識”的概念不談,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已經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統一。剩下的,就是看m理論的證明和外星人毀滅全人類哪個先發生就好。


    麻煩的是,意識獨立於物質與能量之外,因此,迴答“意識是什麽”,就成了與迴答“上帝是物質還是能量”一樣的難題。好在,一位名叫亞倫·所羅門(aaronsolomom)的教徒找到了答案,而這個答案是:


    這個問題永遠都無法被迴答。


    所羅門將意識的存在形式分為兩種,即遊離態意識與附著態意識。遊離態意識是不具有意義的。它無法被測量,也無法被定性。附著態意識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大白菜”,你可以在任何一種生物上找到。也就是說,在意識附著於生物之前,它的實質不能被迴答,而在附著之後,它的實質已經改變,所以即使被迴答了,也不會是正確的答案。


    所羅門欣喜地將自己的理論分享給其他的教徒。他甚至還留了個心眼,沒有用“遊離態意識”與“附著態意識”之類涉嫌褻瀆上帝的字眼。他隻是說,上帝以非人類所能理解的形式存在著,而當上帝以耶穌降臨時,他已經改變了存在的形式,以便人類能夠理解。因此上帝永遠隻能被瞻仰,不能被解讀。


    這本來是一番好話。可惜的是,所羅門的表達技巧實在是太爛了,以至於他的話在更多教徒聽來,就像在說“上帝並不存在”一樣。嗯,他沒過多久就被燒成了灰。


    雖然所羅門稀裏糊塗地把自己弄死了,他有關遊離態與附著態意識的理論卻被後輩們沿用了下來。


    還記得我說過十九世紀末葉是靈學的啟蒙時期吧,它同時也是靈學徹底消失於普通社會的時期。


    這一切,全部源自於一本書的出現——那本對神學造成了最大衝擊的書——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進化論直接否定了“大白菜”的存在,而且證明得十分有理有據。不過,達爾文並不知道,傳承了所羅門思想的教徒們已經在多年間找到並藏起了好幾個會眨眼轉頭的娃娃,十幾幅會無緣無故從牆上掉落的畫,以及一堆能在空中飄來飄去的衣服。


    這群教徒的發現證明了一件事:意識不光可以將生物選為載體,也可以將非生物選為載體。這也變相證明人類的意識不是進化而來的,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被賦予的。


    為了與已知的生命形式作出區分,教徒們給“有意識附著的非生物”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靈。


    有了亞倫·所羅門的經曆作為參考,教徒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有多麽糟糕。一方麵,他們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造物派與進化派水深火熱的鬥爭,另一方麵,他們還要同時向神學界與科學界隱瞞自己的學術成果。這段活在夾縫中的歲月終於讓他們做出了一個影響後世的決定。他們悄悄地脫離了教會,並帶走了所有與“靈”相關的學術成果,也把“靈”存在的事實向整個人類社會隱瞞了起來。


    當這群人要為自己的學術命名時,他們又想起了“先行者”亞倫·所羅門。雖然他們一直在研究的是意識,但被他們隱藏起來的靈卻是能夠證明所羅門枉死的證據。


    於是,抱著總有一天要為所羅門洗刷冤屈的執念,“意識學”被最終命名為了“靈學”。


    ————————


    二、小小的維特


    ————————


    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前不久,也正是亞倫·所羅門被燒死後的第十三年,“意識”先於“能量”走進了量化的時代。


    那一年,靈學家康納德·維特(konradvint)首次發現附著態意識的振動波形,進而確定了意識的最小單位。


    為了能直觀地明白這一切,我們不妨來類比量子力學。


    早年間的科學界認為能量是連續的。不僅如此,很多其它的物理學概念,如自轉,角動量等也是連續的。這個“連續”的意思,指的是“可以被無限分割”。換句話說,也就是不存在最小值。然而,著名的阿基裏斯悖論卻極大地挑戰了這個所謂的“連續”。


    至於阿基裏斯,如果你一時半會兒對不上號的話,可以想想在好萊塢電影《特洛伊》中,由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那個十分能打的勇士。而在悖論中,如此身手矯健的人,卻連一隻烏龜都追不上。其實,如果“連續”的概念真的成立,管他是超人還是閃電俠,都別想追上這隻烏龜。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悖論好了:


    阿基裏斯看到前方有一隻烏龜,他頓時來了興趣,準備追上對方——你問他為什麽會來這種興趣?我怎麽知道,大概是想煮湯喝吧。阿基裏斯奮起直追,很快便跑完了他在當初看到烏龜時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烏龜也一直在向前爬,而在他跑完這段距離的時間裏,對方也向前爬出了一段距離。沒辦法,阿基裏斯隻好再跑完對方爬出的距離,但在這段時間裏,烏龜又爬出了一段距離。阿基裏斯隻好再追,而對方也再爬。再追,再爬……照這樣追下去,阿基裏斯恐怕是永遠也喝不上烏龜湯了。


    當然,這個悖論聽上去更像是一個笑話,但它也說明處於阿基裏斯與烏龜之間的東西(我們不提“空間”這個詞,因為那樣會產生誤解,這一點在下一章中有具體說明。)並不是“可以被無限分割”的。在某一個時刻,阿基裏斯與烏龜之間的距離已經達到了有意義的最小值。由於烏龜比阿基裏斯要慢,在阿基裏斯跑完這個最小值的時間裏,烏龜顯然無法爬完與這個最小值相同的距離,而它實際爬出的距離,因為比最小值還要小,所以即使存在,也是沒有意義的。阿基裏斯終於如願以償,可以去燒水了。


    上麵提到的最小值,在物理學中稱為普朗克長度。它的提出者是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好幾個中間名字)·普朗克。


    將同樣的思考方式類比到能量上,便有了能量的最小單位——量子。


    再將同樣的思考方式類比到意識上,便有了意識的最小單位——好吧,這個比較複雜。還記得“意識獨立於物質與能量之外”的說法吧。如果我們把意識的最小單位稱為“意識子”,或“靈子”(天呐,這個聽上去真的很酷),不免會有將其物質化或能量化的嫌疑。所以,我們就先稱它為“大白菜子”好了。


    事實上,靈學界中根本沒人為“大白菜子”命名。這其實是有前車之鑒的。把上帝命名為“意識”的那次不就出事了嘛。


    靈學家康納德·維特發現附著態意識必然處於振動的狀態。與能量相同,意識的振動也不是連續的,而是以“大白菜子”為最小單位進行的。小於“一大白菜子”的振動即使存在,也是不具有意義的。換句話說,有意義的附著態意識隻能以“大白菜子”的整數倍進行振動。


    遵循了大多數靈學家與科學家的自戀傳統,康納德·維特將意識的最小單位命名為“1維特”,簡寫為“1維”(1vin)。


    ——————————————


    三、靈學中特有的概念——表達


    ——————————————


    有了“1維特”這個概念,我們一直在說的“大白菜”瞬間變得易懂了許多。


    這裏我們需要再次借鑒量子力學的思考方式。把“1維特”想象成是一個點。


    你大概想說:不是不能物質化麽!


    呃,這個是真的沒有辦法。我們總不能用無法理解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無法理解的東西吧。如果對你有幫助,你可以不去想象一個畫在紙上的點,而想象什麽更特殊的……比如說,上帝的點!對,按照所羅門的想法,上帝就是由一堆這樣的點組成的。後來,維特發現了“附著態意識必然振動,遊離態意識必然不振動”的事實。結合這兩者,我們便可以說:上帝是由一堆不振動的點組成的,而我們自己,人類,則是由一副生物外殼,外加一堆振動的點所組成的。


    說到這裏,上述的所有內容終於串聯到一起了。


    意識在獨立存在的時候,是一些不振動的點,並且不具有意義。這樣的意識稱為遊離態意識。


    當意識依附於載體之後(載體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能量),它必然以“1維特”的整數倍進行振動,而這種振動也讓它具有了意義。這樣的意識稱為附著態意識。


    你看,人類意識的誕生需要經曆一個從無意義到有意義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無意義的東西並不是不存在的。


    這個在某種程度上同時肯定(或否定)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過程,靈學中稱之為“表達”。


    “表達”不僅僅適用於意識,也適用於物質與能量。為了更明確地理解“表達”這一概念,讓我們看迴普朗克長度與阿基裏斯悖論的例子。


    為了追上烏龜,阿基裏斯需要跑過最後一個普朗克長度,但“跑過”這個詞似乎用得不太恰當。小於普朗克長度的空間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阿基裏斯要如何“跑過”它呢?總不能空間翹曲吧。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超能力了,走一步路就能翹曲好多次。這裏,就需要引入“表達”的概念。靈學認為空間是連續的,但不是每一部分的空間都具有意義。想要具有意義,就需要“表達”,也就是達到普朗克長度。如果比普朗克長度還小,就會撞出一個黑洞,導致其無法測量——好吧,這裏我跳了一大步。我畢竟是靈學家,又不是來這裏給你上物理課的——即使這樣的空間確實存在,卻也是沒有意義的。


    結合這一切,我們終於明白了亞倫·所羅門在他生命將盡時究竟經曆了什麽。


    沒錯,早在“1維特”的概念被提出以前,所羅門就已經明白了一件事。而這件事,恐怕表達能力再好的人也無法將它說得好聽點吧。


    [上帝是存在的,卻也是沒有意義的。


    ——亞倫·所羅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雨中孤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迪書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迪書籍並收藏雨中孤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