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目錄——
————————————————————————
靈學簡介
意識
表達級
趨強性與趨存性
成長性與再生性
內折中效應與內同化效應
外折中效應與外同化效應
靈
縱靈
傳統驅靈與海默三大定律
機械驅靈與意識同化器
束靈與收容
————————————————————————
————
靈學簡介
————
靈學是研究意識的本質、特征、存在形式,以及其它相關領域的學術。
靈學認為:意識是獨立於物質與能量之外的存在。
“表達”是靈學中特有的抽象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從無意義到有意義的過程”。換句話說,在進行表達之前,無論是物質、能量還是意識都不具有意義。
物質的表達結果是某種形態。
能量的表達結果是某種變化。
物質與能量可以直接進行表達,意識卻需要借助載體才可以進行表達。這種載體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能量。
意識的表達結果是某種情緒(當載體為物質)或趨勢(當載體為能量)。
意識依附於載體的行為,稱為“載體附著”。
未進行載體附著的意識稱為“遊離態意識”。這種狀態下的意識並不具有意義,且不可以進行表達。
已完成載體附著的意識稱為“附著態意識”。這種狀態下的意識依然不具有意義,但可以通過表達讓本身具有意義。
舉例來說,人類便是有意識附著的物質。
靈學研究表明:意識的最佳載體是生物,其次是非生物,最次是能量。
有意識附著的非生物稱為“靈”。
————
意識
————
意識的單位是維特(vint),簡稱維(vin),取自於靈學家康納德·維特的姓氏。
遊離態意識通常以小寫字母p表示。
附著態意識通常以大寫字母p表示。
附著態意識表達的結果是由其振動的波形決定的。意識的振動波形分為三種。其中,α與β波形為“活躍波形”,γ波形為“非活躍波形”。以活躍波形振動的附著態意識稱為“活躍附著意識”,記作pa。以非活躍波形振動的附著態意識稱為“非活躍附著意識”,記作pi。
一個載體所承載的總意識記作pt,有pt=pa+pi。
如果當前載體上的所有意識都以γ波形振動,即pt=pi,那麽此時載體上的意識沒有進行任何表達,且不具有任何意義。
如果xvin的附著態意識全部以非γ的波形w進行振動,並因此完成表達結果e,那麽則稱x是e的“表達所需意識”,記作pe;w是“表達所需波形”,記作we。
附著態意識完成單次表達的條件是:pa=pe,wa=we。
當單次表達在pe>1vin的條件下才能完成時,1vin的意識會率先進入活躍振動狀態。這1vin的意識稱為本次表達的“母意識”。此時pa<pe,表達無法完成。為了完成表達,母意識會激活1vinpi的活躍振動狀態,使其變為1vinpa。如果此時pa仍然小於pe,那麽當前所有pa會分別激活1vinpi的活躍振動狀態。同樣的激活行為重複發生,直到pa=pe為止。這個完成附著態意識單次表達的過程,稱為“連協振動”。
單次表達中,所有pa的振動波形均與母意識的振動波形一致。母意識的振動波形與表達所需波形(we)一致。
如果當前參與表達的所有pa都能分別激活1vinpi的振動狀態,則稱本次連協振動為“完全連協振動”。
當pe不為2的次方數時,在促使pa=pe的連協振動中會出現部分pa放棄激活pi的情況。有此種情況發生的連協振動稱為“半完全連協振動”。
舉例來說,如果完成表達的條件是pe=7vin,we為α波形,那麽1vin的意識會率先進入活躍振動狀態,並以α波形振動,成為母意識。此時wa=we,pa=1vin。因為pa<pe,表達條件未被滿足,所以連協振動第一次發生——1vinpi被母意識激活。此時pa=2vin,pa<pe。表達條件依然未被滿足,連協振動第二次發生——現有的2vinpa分別激活1vinpi。此時pa=4vin,pa<pe。表達條件依然未被滿足,連協振動第三次發生——理論上,會有4vinpi被分別激活,導致pa=8vin,pa>pe,但為了滿足表達條件,半完全連協振動發生,其中1vinpi不被激活,導致pa=7vin,pa=pe,表達條件得到滿足,表達得以完成。
當完全連協振動發生多次以後,會出現部分現有pa無法激活(而非放棄激活)pi的情況。有此種情況發生的連協振動稱為“非完全連協振動”。當非完全連協振動發生時,即使pa<pe,連協振動也會被迫終止,表達不會被完成。
————
表達級
————
表達級定義:附著態意識進行表達的程度。
附著態意識以α波形振動所完成的表達稱為“正向表達”。附著態意識以β波形振動所完成的表達稱為“負向表達”。
對於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而言,正向表達會產生正麵的情緒。表達級越高,這種情緒則越強烈。同樣對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負向表達會產生負麵的情緒。表達級越低,這種情緒則越強烈。
對於以能量為載體的意識而言,正向表達會產生正向的趨勢。表達級越高,這種趨勢則越明顯。同樣對以能量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負向表達會產生負向的趨勢。表達級越低,這種趨勢則越明顯。
正向表達時,記we=wa=1。負向表達時,記we=wa=-1。在兩種活躍波形下,根據完全連協振動發生的次數,附著態意識的表達被劃分為-6至+6,總共十三個級別。
0表達級:
當pa=1vin(即隻有母意識以活躍波形振動)時,與振動波形無關,意識表達的級別為0級。
正表達級:
當2vin≤pa<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1級。
當8vin≤pa<32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2級。
當32vin≤pa<12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3級。
當128vin≤pa<512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4級。
當512vin≤pa<204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5級。
當pa>204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6級。
負表達級:
當2vin≤pa<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1級。
當8vin≤pa<32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2級。
當32vin≤pa<12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3級。
當128vin≤pa<512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4級。
當512vin≤pa<204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5級。
當pa>204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6級。
——————
趨強性與趨存性
——————
趨強性定義: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主動追求更強烈的表達的特性。
趨強性是所有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共同具有的特性。
靈學通常將物質分為生物與非生物兩大類。在作為意識的載體時,生物與非生物的性質有所不同(時而完全相反),其趨強性也不盡相同。
以生物為載體的意識會主動追求更高(更接近正6)的表達級;以非生物為載體的意識會主動追求更低(更接近負6)的表達級。
趨存性定義: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主動抗拒在有可能損失意識時繼續進行表達的特性。
載體承載意識的極限值稱為“最大承載力”,記作pm。不同載體的pm可能不同。在單一載體上,pm是一個變量,會受到當前表達級的影響。
對於以生物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表達越強烈(表達級越接近正6或負6),則pm越小。對於以非生物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表達越微弱(表達級越接近0),則pm越小。
當pt>pm時,無法被承載的意識會轉化為遊離態意識,造成意識受損。
趨存性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避免意識受損的發生——進行非完全連協振動就是其中的一種。
——————
成長性與再生性
——————
成長性定義:生物載體上,總意識(pt)隨時間增長的特性。
非生物載體不具有成長性。
以生物為載體的意識成長的速率稱為“成長率”,以vg表示。vg通常以維特/年(vin/y)來計量。
隨著pt的增長,對應不同表達級的pm也會增長。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物將更容易達到更高或更低的表達級。
對於生物載體而言,vg與年齡成反比例函數。vg在生物出生時達到最大值,在生物自然死亡時歸零。
靈學認為,pt的增長發生在每次連協振動結束之後。因此,情感波動較大的生物,其vg通常較高。
再生性定義:生物載體上發生意識受損後,剩餘的附著態意識進行意識再生的特性。
非生物載體不具有再生性。
當生物載體因某種原因損失意識後,載體上剩餘的意識會再生出與損失的意識相同vin的附著態意識。意識再生的速率稱為“再生率”,以vr表示。vr通常以維特/秒(vin/s)來計量。靈學中,vin/s這個常用單位通常記作蘭德爾(ran),其源自於靈學家荷馬·蘭德爾的姓氏。
損失的意識(轉化為遊離態的意識)記作pd。對於生物載體而言,vr與pd成反比例函數。
當pd=0時,生物載體擁有理論上的最大vr,以vrm表示。生物載體上,pt因成長性增長時,其vrm會以極低的比例增長。
當pd=50%pt時,vr=0。
當pd>50%pt時,生物載體失去再生性。
pd>50%pt的情況稱為“不可逆性受損”。當不可逆性受損發生時,載體失去全部承載力,其承載的附著態意識將在短時間內全部轉化為遊離態意識,並導致載體的死亡。
——————————
內折中效應與內同化效應
——————————
在單一載體上,意識可以同時進行兩次或更多次的表達。
多次表達中,各表達分別由獨立的母意識完成。各母意識所引發的連協振動彼此獨立,被激活的意識僅活躍於各自的表達,不會疊加而引發更強烈的表達。如果所有母意識的振動波形相同,則稱該多次表達為“同向多次表達”。如果至少有1vin母意識與其它母意識的振動波形不同,則稱該多次表達為“異向多次表達”。
同向多次表達發生時,參與各個表達的pa會相互影響,並最終使每一個表達的pa都變為各表達pa的平均值,即:
pa=(pa1+pa2+pa3……+pan)/n
各表達的振動波形保持不變,即:
wa=wa1=wa2=wa3……=wan
這種現象稱為“內折中效應”。
內折中效應發生時,原pa低於平均pa的表達會進行更多的連協振動,以增加pa,而在原pa高於平均pa的表達中,最後被連協振動激活的一部分pa會轉化為pi,以減少pa。
異向多次表達發生時,所有振動波形相同的表達會發生內折中效應,並因此產生兩個以不同活躍波形振動的平均pa,記為paα與paβ。
單一載體上,等量以不同活躍波形振動的平均pa會相互抵消,並同時轉化為pd。即:
pd=2*min{paα,paβ}
這種現象稱為“內同化效應”。
內同化效應發生時,paα與paβ中原pa較小的表達逐漸消失。原pa較大的表達不改變振動波形,其剩餘的pa成為表達的最終pa,其振動波形成為表達的最終振動波形,其表達結果成為“最終表達結果”。即:
pa=|paα-paβ|
wa=waα*[(paα-paβ)/(|paα-paβ|)]
——————————
外折中效應與外同化效應
——————————
不同表達之間的相互影響不僅僅存在於單一載體上,也存在於兩個獨立的載體之間。這種影響(即pa的變化量)對於這兩個獨立的載體是相同的,但影響程度會受到載體之間的直線距離(r),以及載體直線距離上介質的阻力係數(k)的削弱。
將兩個載體相互影響時的削弱率記作t,有:
t=k^-(r1*k1+r2*k2+r3*k3……+rn*kn)
其中k為同化常量。
不難看出,當兩個載體重合(即不同的表達在單一載體上進行),或載體之間介質的阻力係數為0時,t=1,且為t的最大值。
設,載體a完成表達pe=paa,we=waa;載體b完成表達pe=pab,we=wab。
當waa與wab相同時,兩個載體之間發生外折中效應。兩個載體上pi的變化量(δpi)相同,有:
δpi=t*[max{paa,pab}-(paa+pab)/2]
發生外折中效應的兩個載體中,原pa較小的載體上會有δpi的pi被激活為pa,原pa較大的載體上會有δpi的pa轉化為pi。
當waa與wab不同時,兩個載體之間發生外同化效應。兩個載體上pd的變化量(δpd)相同,有:
δpd=t*min{paa,pab}
兩個載體上表達的振動波形保持不變。
——
靈
——
對於以非生物為載體的意識而言,當表達級無限接近於0時,載體的最大承載力也會無限接近於0。也就是說,在靈完成第一次表達之後,其以後表達的最終振動波形隻能與該次表達的振動波形一致。
靈的第一次表達稱為“決定性表達”。
遊離態意識會以任何生物作為載體。相比之下,靈的形成則更具巧合性。大多數的靈形成於生物載體死亡後的短暫時間內——依附於生物載體的意識在完全進入遊離態之前,將附近的非生物選為新的載體,並完成了載體附著。這種情況稱為“突發性載體附著”。
突發性載體附著的完成並不意味著靈的形成。如果周遭附著態意識的表達級接近於0,或其振動波形與靈決定性表達的振動波形相反,外折中效應或外同化效應會間接使靈的pt減少。如果其pd超過50%pt,靈便會因為不可逆性受損而消失。
所有已知生物中,人類是意識最理想的載體。其平均pt與pm在所有生物中最高,但在載體死亡時導致突發性載體附著的機率也最大。根據美國靈學組織“公會”的統計:每約三十八萬次普通人類死亡會導致一次突發性載體附著。約0.32%完成突發性載體附著的靈能在完成決定性表達後存活下來。多於99%的決定性表達為負表達級表達。
幾乎所有的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縱附著於本體載體的意識。這種操縱包括且不僅限於:主動將本體的一部分意識轉化為遊離態,將主動轉化為遊離態的意識附著於其它載體,以及將意識轉化為能量。
靈學原本將靈操縱意識的行為稱為“縱靈”。隨著靈學的發展,極少數的人類也被發現可以操縱本體的意識,於是“縱靈”一詞逐漸變為了意識操縱能力的總稱。
另外,突發性載體附著在能夠進行縱靈的生物死亡時極易發生。
——
縱靈
——
縱靈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操縱意識的能力。
縱靈能力一共有七種。依照稀有度由低到高分為:“主動遊離”、“重附著”、“主動轉化”、“能量附著”、“物質附著”、“遊離吸收”以及“逆向轉化”。
主動遊離:
定義:將部分本體的意識轉化為遊離態意識的能力。
主動遊離是最基礎的縱靈。
隻有非母意識的活躍意識能夠轉化為遊離態意識。轉化的遊離態意識稱為“主動遊離意識”,記作pda。如果pda再次有意義化,其表達結果會沿用轉化前的pa與wa。
折中效應與同化效應同樣會影響pda,因此一次主動遊離中的所有pda隻可能以同一種活躍波形振動。
主動將本體意識轉化為遊離態的速率稱為“遊離率”,以vd表示。vd通常以維特/秒(vin/s)來計量。
主動遊離時:vd=pda/s
隨著pt的減少,趨存性對主動遊離的抑製會逐漸加強。
與pd相同,當pda>50%pt時,意識體也會遭受不可逆性受損。
重附著: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重新附著到自身載體上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是進行重附著的前提。
生物的再生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幹擾重附著的進行。如果生物在主動遊離開始至重附著結束期間再生出了一定量的意識,則這部分意識會取代等量試圖進行重附著的pda,保持生物的pt不變。被取代的pda會轉化為遊離態意識,並且不再受到本體的控製。
重附著的意識會失去與其主動遊離前的母意識的聯係,並因此進入非活躍狀態。
主動轉化: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轉化為能量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是進行主動轉化的前提。
將主動遊離意識轉化為能量的速率稱為“轉化率”,記作vt。vt通常以維特/秒(vin/s)來計量。
在可以進行主動轉化的單一載體上,vt與pda成反比例函數。
當pda=0時,載體擁有理論上的最大vt,以vtm表示。單一載體的vtm一般不發生顯著的改變。
當pda=50%pt時,vt=0。
可進行主動轉化的載體的vtm一般在其vrm的一倍到四倍之間。
主動轉化的實質是將pda轉化為能量。
根據靈學家荷馬·蘭德爾提出的主動轉化能量公式(由於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同一年提出了質能方程,主動轉化能量公式又被靈學家們戲稱為意能方程):
et=pda*pa^2*l(其中,et為主動轉化生成的能量,pa為主動轉化時本體最終表達的活躍意識,l為蘭德爾常量)
可推導出主動轉化功率公式:
ew=vt*l*pa^2
即主動轉化生成能量的速率正比於本體轉化率以及本體表達級的平方。
能量附著: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附著到非本體的能量上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與重附著是進行能量附著的前提。
以能量為載體的意識不具有趨強性、趨存性、成長性或再生性。
能量附著完成時,所有附著於能量的意識會因為失去與母意識的聯係而進入非活躍狀態。完成能量附著的意識的表達結果由進行能量附著的本體決定。
物質附著: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附著到非本體的物質上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與重附著是進行物質附著的前提。
完成物質附著的意識不再受到進行物質附著的本體的控製,並且可以像本體一樣進行縱靈。
遊離吸收:
定義:將遊離態意識附著到本體的載體上的能力。
進行遊離吸收是唯一能讓靈的pt增加的方法。
通過遊離吸收而獲得的意識稱為“吸收意識”,記作po。
單一載體的pt因po的增加而增加時,其載體最大承載力(pm),再生率(vr),以及轉化率(vt)不發生改變。載體失去po時,pm,vr與vt也不發生改變。
遊離吸收的對象可以是普通遊離態意識,也可以是非本體的pda。當po因吸收普通遊離態意識而增加時,po在載體上以非活躍波形振動。當po因吸收非本體的pda而增加時,po在載體上以吸收的pda的活躍波形振動。這部分po會與載體上原有的活躍意識發生內折中效應或內同化效應。
逆向轉化:
定義:將部分非本體的能量轉化為本體意識的能力。
逆向轉化僅存在於靈學理論中,靈學史上並沒有任何記錄能證明其真實存在。
——————————
傳統驅靈與海默三大定律
——————————
對靈而言,pa越小則pm越小。因為靈不具有再生性,所以任何使靈的pa降低的外同化效應都可能導致其意識永久受損(使其pt永久減少)。另外,絕大多數的靈隻能進行負向表達,而生物又更傾向於進行正向表達。因此,為阻止與附近生物之間發生外同化效應,靈往往會通過縱靈對生物造成傷害,以此迫使其進行負向表達。
“驅靈”指的通過一係列手段,讓靈遭受不可逆性受損的做法。
傳統驅靈包含三個步驟:探知靈的位置;以束靈麵限製靈的行動;造成靈的不可逆性受損。在早先的驅靈行動中,能完成第一個步驟的人稱為通靈師,能完成第二個步驟的人稱為束靈師,能完成最後一個步驟的人稱為驅靈師。不過隨著驅靈行業的發展,各式各樣的驅靈方式應運而生,“驅靈師”一詞也逐漸變為了所有驅靈工作者的總稱。
安德魯·海默是曆史上最為傑出的靈學家之一。其提出的海默三大定律作為驅靈的理論基礎,引領了數代的驅靈師們。
海默第一定律(又稱“百分之百定律”):當兩個單體無限接近時,兩者受外同化效應的影響率無限接近百分之百,兩者損失的意識相等。
海默第二驅靈定律(又稱“百分之五十定律”):擁有主動轉化能力的單體在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總意識時,轉化率為0。
海默第三定律(又稱“零定律”):靈在0表達級上的最大承載力為0。
——————————
機械驅靈與意識同化器
——————————
隨著靈學的發展,傳統驅靈逐漸被機械驅靈所取代。
具有特殊功能的機械不僅能引發更快、更穩定的外同化效應,同時也能極大減小驅靈過程中人員傷亡的概率。
眾多具有驅靈功能的機械中,“意識同化器”的實戰表現最為出眾,其在驅靈行動中的使用也最為頻繁。此類機器的工作原理是以靈為中心,創造一個以空氣或光為載體,不斷進行正表達級表達的束靈球麵,並讓這個球麵環繞目標,直到目標發生不可逆性受損為止。
靈學工作者通常將意識同化器(consciousnessassimter)稱為“高環繞意識生成器”(highlyembracingmentalitygenerator),或海默(hemor),以此紀念已故的靈學家安德魯·海默。
————
束靈與收容
————
“束靈”指的是將靈的總意識降至百分之五十,再以特殊裝置對其進行收容,而不對其造成進一步傷害的做法。
根據海默第二定律:靈在pd=50%pt時,vt=0,即失去主動轉化能力,從而無法再對生物造成傷害。因此,束靈與驅靈所達到的效果幾乎一樣,前者卻不剝奪靈的生存權利。
“公會”是美國最先對靈進行收容的組織。公會通常以六名成員為行動單位,配合束靈箱與意識手環等輔助設備完成收容工作。
</p>
——目錄——
————————————————————————
靈學簡介
意識
表達級
趨強性與趨存性
成長性與再生性
內折中效應與內同化效應
外折中效應與外同化效應
靈
縱靈
傳統驅靈與海默三大定律
機械驅靈與意識同化器
束靈與收容
————————————————————————
————
靈學簡介
————
靈學是研究意識的本質、特征、存在形式,以及其它相關領域的學術。
靈學認為:意識是獨立於物質與能量之外的存在。
“表達”是靈學中特有的抽象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從無意義到有意義的過程”。換句話說,在進行表達之前,無論是物質、能量還是意識都不具有意義。
物質的表達結果是某種形態。
能量的表達結果是某種變化。
物質與能量可以直接進行表達,意識卻需要借助載體才可以進行表達。這種載體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能量。
意識的表達結果是某種情緒(當載體為物質)或趨勢(當載體為能量)。
意識依附於載體的行為,稱為“載體附著”。
未進行載體附著的意識稱為“遊離態意識”。這種狀態下的意識並不具有意義,且不可以進行表達。
已完成載體附著的意識稱為“附著態意識”。這種狀態下的意識依然不具有意義,但可以通過表達讓本身具有意義。
舉例來說,人類便是有意識附著的物質。
靈學研究表明:意識的最佳載體是生物,其次是非生物,最次是能量。
有意識附著的非生物稱為“靈”。
————
意識
————
意識的單位是維特(vint),簡稱維(vin),取自於靈學家康納德·維特的姓氏。
遊離態意識通常以小寫字母p表示。
附著態意識通常以大寫字母p表示。
附著態意識表達的結果是由其振動的波形決定的。意識的振動波形分為三種。其中,α與β波形為“活躍波形”,γ波形為“非活躍波形”。以活躍波形振動的附著態意識稱為“活躍附著意識”,記作pa。以非活躍波形振動的附著態意識稱為“非活躍附著意識”,記作pi。
一個載體所承載的總意識記作pt,有pt=pa+pi。
如果當前載體上的所有意識都以γ波形振動,即pt=pi,那麽此時載體上的意識沒有進行任何表達,且不具有任何意義。
如果xvin的附著態意識全部以非γ的波形w進行振動,並因此完成表達結果e,那麽則稱x是e的“表達所需意識”,記作pe;w是“表達所需波形”,記作we。
附著態意識完成單次表達的條件是:pa=pe,wa=we。
當單次表達在pe>1vin的條件下才能完成時,1vin的意識會率先進入活躍振動狀態。這1vin的意識稱為本次表達的“母意識”。此時pa<pe,表達無法完成。為了完成表達,母意識會激活1vinpi的活躍振動狀態,使其變為1vinpa。如果此時pa仍然小於pe,那麽當前所有pa會分別激活1vinpi的活躍振動狀態。同樣的激活行為重複發生,直到pa=pe為止。這個完成附著態意識單次表達的過程,稱為“連協振動”。
單次表達中,所有pa的振動波形均與母意識的振動波形一致。母意識的振動波形與表達所需波形(we)一致。
如果當前參與表達的所有pa都能分別激活1vinpi的振動狀態,則稱本次連協振動為“完全連協振動”。
當pe不為2的次方數時,在促使pa=pe的連協振動中會出現部分pa放棄激活pi的情況。有此種情況發生的連協振動稱為“半完全連協振動”。
舉例來說,如果完成表達的條件是pe=7vin,we為α波形,那麽1vin的意識會率先進入活躍振動狀態,並以α波形振動,成為母意識。此時wa=we,pa=1vin。因為pa<pe,表達條件未被滿足,所以連協振動第一次發生——1vinpi被母意識激活。此時pa=2vin,pa<pe。表達條件依然未被滿足,連協振動第二次發生——現有的2vinpa分別激活1vinpi。此時pa=4vin,pa<pe。表達條件依然未被滿足,連協振動第三次發生——理論上,會有4vinpi被分別激活,導致pa=8vin,pa>pe,但為了滿足表達條件,半完全連協振動發生,其中1vinpi不被激活,導致pa=7vin,pa=pe,表達條件得到滿足,表達得以完成。
當完全連協振動發生多次以後,會出現部分現有pa無法激活(而非放棄激活)pi的情況。有此種情況發生的連協振動稱為“非完全連協振動”。當非完全連協振動發生時,即使pa<pe,連協振動也會被迫終止,表達不會被完成。
————
表達級
————
表達級定義:附著態意識進行表達的程度。
附著態意識以α波形振動所完成的表達稱為“正向表達”。附著態意識以β波形振動所完成的表達稱為“負向表達”。
對於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而言,正向表達會產生正麵的情緒。表達級越高,這種情緒則越強烈。同樣對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負向表達會產生負麵的情緒。表達級越低,這種情緒則越強烈。
對於以能量為載體的意識而言,正向表達會產生正向的趨勢。表達級越高,這種趨勢則越明顯。同樣對以能量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負向表達會產生負向的趨勢。表達級越低,這種趨勢則越明顯。
正向表達時,記we=wa=1。負向表達時,記we=wa=-1。在兩種活躍波形下,根據完全連協振動發生的次數,附著態意識的表達被劃分為-6至+6,總共十三個級別。
0表達級:
當pa=1vin(即隻有母意識以活躍波形振動)時,與振動波形無關,意識表達的級別為0級。
正表達級:
當2vin≤pa<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1級。
當8vin≤pa<32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2級。
當32vin≤pa<12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3級。
當128vin≤pa<512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4級。
當512vin≤pa<204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5級。
當pa>2048vin,並以α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正6級。
負表達級:
當2vin≤pa<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1級。
當8vin≤pa<32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2級。
當32vin≤pa<12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3級。
當128vin≤pa<512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4級。
當512vin≤pa<204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5級。
當pa>2048vin,並以β波形進行振動時,意識表達的級別為負6級。
——————
趨強性與趨存性
——————
趨強性定義: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主動追求更強烈的表達的特性。
趨強性是所有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共同具有的特性。
靈學通常將物質分為生物與非生物兩大類。在作為意識的載體時,生物與非生物的性質有所不同(時而完全相反),其趨強性也不盡相同。
以生物為載體的意識會主動追求更高(更接近正6)的表達級;以非生物為載體的意識會主動追求更低(更接近負6)的表達級。
趨存性定義:以物質為載體的意識主動抗拒在有可能損失意識時繼續進行表達的特性。
載體承載意識的極限值稱為“最大承載力”,記作pm。不同載體的pm可能不同。在單一載體上,pm是一個變量,會受到當前表達級的影響。
對於以生物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表達越強烈(表達級越接近正6或負6),則pm越小。對於以非生物為載體的意識而言,表達越微弱(表達級越接近0),則pm越小。
當pt>pm時,無法被承載的意識會轉化為遊離態意識,造成意識受損。
趨存性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避免意識受損的發生——進行非完全連協振動就是其中的一種。
——————
成長性與再生性
——————
成長性定義:生物載體上,總意識(pt)隨時間增長的特性。
非生物載體不具有成長性。
以生物為載體的意識成長的速率稱為“成長率”,以vg表示。vg通常以維特/年(vin/y)來計量。
隨著pt的增長,對應不同表達級的pm也會增長。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物將更容易達到更高或更低的表達級。
對於生物載體而言,vg與年齡成反比例函數。vg在生物出生時達到最大值,在生物自然死亡時歸零。
靈學認為,pt的增長發生在每次連協振動結束之後。因此,情感波動較大的生物,其vg通常較高。
再生性定義:生物載體上發生意識受損後,剩餘的附著態意識進行意識再生的特性。
非生物載體不具有再生性。
當生物載體因某種原因損失意識後,載體上剩餘的意識會再生出與損失的意識相同vin的附著態意識。意識再生的速率稱為“再生率”,以vr表示。vr通常以維特/秒(vin/s)來計量。靈學中,vin/s這個常用單位通常記作蘭德爾(ran),其源自於靈學家荷馬·蘭德爾的姓氏。
損失的意識(轉化為遊離態的意識)記作pd。對於生物載體而言,vr與pd成反比例函數。
當pd=0時,生物載體擁有理論上的最大vr,以vrm表示。生物載體上,pt因成長性增長時,其vrm會以極低的比例增長。
當pd=50%pt時,vr=0。
當pd>50%pt時,生物載體失去再生性。
pd>50%pt的情況稱為“不可逆性受損”。當不可逆性受損發生時,載體失去全部承載力,其承載的附著態意識將在短時間內全部轉化為遊離態意識,並導致載體的死亡。
——————————
內折中效應與內同化效應
——————————
在單一載體上,意識可以同時進行兩次或更多次的表達。
多次表達中,各表達分別由獨立的母意識完成。各母意識所引發的連協振動彼此獨立,被激活的意識僅活躍於各自的表達,不會疊加而引發更強烈的表達。如果所有母意識的振動波形相同,則稱該多次表達為“同向多次表達”。如果至少有1vin母意識與其它母意識的振動波形不同,則稱該多次表達為“異向多次表達”。
同向多次表達發生時,參與各個表達的pa會相互影響,並最終使每一個表達的pa都變為各表達pa的平均值,即:
pa=(pa1+pa2+pa3……+pan)/n
各表達的振動波形保持不變,即:
wa=wa1=wa2=wa3……=wan
這種現象稱為“內折中效應”。
內折中效應發生時,原pa低於平均pa的表達會進行更多的連協振動,以增加pa,而在原pa高於平均pa的表達中,最後被連協振動激活的一部分pa會轉化為pi,以減少pa。
異向多次表達發生時,所有振動波形相同的表達會發生內折中效應,並因此產生兩個以不同活躍波形振動的平均pa,記為paα與paβ。
單一載體上,等量以不同活躍波形振動的平均pa會相互抵消,並同時轉化為pd。即:
pd=2*min{paα,paβ}
這種現象稱為“內同化效應”。
內同化效應發生時,paα與paβ中原pa較小的表達逐漸消失。原pa較大的表達不改變振動波形,其剩餘的pa成為表達的最終pa,其振動波形成為表達的最終振動波形,其表達結果成為“最終表達結果”。即:
pa=|paα-paβ|
wa=waα*[(paα-paβ)/(|paα-paβ|)]
——————————
外折中效應與外同化效應
——————————
不同表達之間的相互影響不僅僅存在於單一載體上,也存在於兩個獨立的載體之間。這種影響(即pa的變化量)對於這兩個獨立的載體是相同的,但影響程度會受到載體之間的直線距離(r),以及載體直線距離上介質的阻力係數(k)的削弱。
將兩個載體相互影響時的削弱率記作t,有:
t=k^-(r1*k1+r2*k2+r3*k3……+rn*kn)
其中k為同化常量。
不難看出,當兩個載體重合(即不同的表達在單一載體上進行),或載體之間介質的阻力係數為0時,t=1,且為t的最大值。
設,載體a完成表達pe=paa,we=waa;載體b完成表達pe=pab,we=wab。
當waa與wab相同時,兩個載體之間發生外折中效應。兩個載體上pi的變化量(δpi)相同,有:
δpi=t*[max{paa,pab}-(paa+pab)/2]
發生外折中效應的兩個載體中,原pa較小的載體上會有δpi的pi被激活為pa,原pa較大的載體上會有δpi的pa轉化為pi。
當waa與wab不同時,兩個載體之間發生外同化效應。兩個載體上pd的變化量(δpd)相同,有:
δpd=t*min{paa,pab}
兩個載體上表達的振動波形保持不變。
——
靈
——
對於以非生物為載體的意識而言,當表達級無限接近於0時,載體的最大承載力也會無限接近於0。也就是說,在靈完成第一次表達之後,其以後表達的最終振動波形隻能與該次表達的振動波形一致。
靈的第一次表達稱為“決定性表達”。
遊離態意識會以任何生物作為載體。相比之下,靈的形成則更具巧合性。大多數的靈形成於生物載體死亡後的短暫時間內——依附於生物載體的意識在完全進入遊離態之前,將附近的非生物選為新的載體,並完成了載體附著。這種情況稱為“突發性載體附著”。
突發性載體附著的完成並不意味著靈的形成。如果周遭附著態意識的表達級接近於0,或其振動波形與靈決定性表達的振動波形相反,外折中效應或外同化效應會間接使靈的pt減少。如果其pd超過50%pt,靈便會因為不可逆性受損而消失。
所有已知生物中,人類是意識最理想的載體。其平均pt與pm在所有生物中最高,但在載體死亡時導致突發性載體附著的機率也最大。根據美國靈學組織“公會”的統計:每約三十八萬次普通人類死亡會導致一次突發性載體附著。約0.32%完成突發性載體附著的靈能在完成決定性表達後存活下來。多於99%的決定性表達為負表達級表達。
幾乎所有的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縱附著於本體載體的意識。這種操縱包括且不僅限於:主動將本體的一部分意識轉化為遊離態,將主動轉化為遊離態的意識附著於其它載體,以及將意識轉化為能量。
靈學原本將靈操縱意識的行為稱為“縱靈”。隨著靈學的發展,極少數的人類也被發現可以操縱本體的意識,於是“縱靈”一詞逐漸變為了意識操縱能力的總稱。
另外,突發性載體附著在能夠進行縱靈的生物死亡時極易發生。
——
縱靈
——
縱靈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操縱意識的能力。
縱靈能力一共有七種。依照稀有度由低到高分為:“主動遊離”、“重附著”、“主動轉化”、“能量附著”、“物質附著”、“遊離吸收”以及“逆向轉化”。
主動遊離:
定義:將部分本體的意識轉化為遊離態意識的能力。
主動遊離是最基礎的縱靈。
隻有非母意識的活躍意識能夠轉化為遊離態意識。轉化的遊離態意識稱為“主動遊離意識”,記作pda。如果pda再次有意義化,其表達結果會沿用轉化前的pa與wa。
折中效應與同化效應同樣會影響pda,因此一次主動遊離中的所有pda隻可能以同一種活躍波形振動。
主動將本體意識轉化為遊離態的速率稱為“遊離率”,以vd表示。vd通常以維特/秒(vin/s)來計量。
主動遊離時:vd=pda/s
隨著pt的減少,趨存性對主動遊離的抑製會逐漸加強。
與pd相同,當pda>50%pt時,意識體也會遭受不可逆性受損。
重附著: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重新附著到自身載體上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是進行重附著的前提。
生物的再生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幹擾重附著的進行。如果生物在主動遊離開始至重附著結束期間再生出了一定量的意識,則這部分意識會取代等量試圖進行重附著的pda,保持生物的pt不變。被取代的pda會轉化為遊離態意識,並且不再受到本體的控製。
重附著的意識會失去與其主動遊離前的母意識的聯係,並因此進入非活躍狀態。
主動轉化: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轉化為能量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是進行主動轉化的前提。
將主動遊離意識轉化為能量的速率稱為“轉化率”,記作vt。vt通常以維特/秒(vin/s)來計量。
在可以進行主動轉化的單一載體上,vt與pda成反比例函數。
當pda=0時,載體擁有理論上的最大vt,以vtm表示。單一載體的vtm一般不發生顯著的改變。
當pda=50%pt時,vt=0。
可進行主動轉化的載體的vtm一般在其vrm的一倍到四倍之間。
主動轉化的實質是將pda轉化為能量。
根據靈學家荷馬·蘭德爾提出的主動轉化能量公式(由於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同一年提出了質能方程,主動轉化能量公式又被靈學家們戲稱為意能方程):
et=pda*pa^2*l(其中,et為主動轉化生成的能量,pa為主動轉化時本體最終表達的活躍意識,l為蘭德爾常量)
可推導出主動轉化功率公式:
ew=vt*l*pa^2
即主動轉化生成能量的速率正比於本體轉化率以及本體表達級的平方。
能量附著: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附著到非本體的能量上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與重附著是進行能量附著的前提。
以能量為載體的意識不具有趨強性、趨存性、成長性或再生性。
能量附著完成時,所有附著於能量的意識會因為失去與母意識的聯係而進入非活躍狀態。完成能量附著的意識的表達結果由進行能量附著的本體決定。
物質附著:
定義:將主動遊離意識附著到非本體的物質上的能力。
能夠進行主動遊離與重附著是進行物質附著的前提。
完成物質附著的意識不再受到進行物質附著的本體的控製,並且可以像本體一樣進行縱靈。
遊離吸收:
定義:將遊離態意識附著到本體的載體上的能力。
進行遊離吸收是唯一能讓靈的pt增加的方法。
通過遊離吸收而獲得的意識稱為“吸收意識”,記作po。
單一載體的pt因po的增加而增加時,其載體最大承載力(pm),再生率(vr),以及轉化率(vt)不發生改變。載體失去po時,pm,vr與vt也不發生改變。
遊離吸收的對象可以是普通遊離態意識,也可以是非本體的pda。當po因吸收普通遊離態意識而增加時,po在載體上以非活躍波形振動。當po因吸收非本體的pda而增加時,po在載體上以吸收的pda的活躍波形振動。這部分po會與載體上原有的活躍意識發生內折中效應或內同化效應。
逆向轉化:
定義:將部分非本體的能量轉化為本體意識的能力。
逆向轉化僅存在於靈學理論中,靈學史上並沒有任何記錄能證明其真實存在。
——————————
傳統驅靈與海默三大定律
——————————
對靈而言,pa越小則pm越小。因為靈不具有再生性,所以任何使靈的pa降低的外同化效應都可能導致其意識永久受損(使其pt永久減少)。另外,絕大多數的靈隻能進行負向表達,而生物又更傾向於進行正向表達。因此,為阻止與附近生物之間發生外同化效應,靈往往會通過縱靈對生物造成傷害,以此迫使其進行負向表達。
“驅靈”指的通過一係列手段,讓靈遭受不可逆性受損的做法。
傳統驅靈包含三個步驟:探知靈的位置;以束靈麵限製靈的行動;造成靈的不可逆性受損。在早先的驅靈行動中,能完成第一個步驟的人稱為通靈師,能完成第二個步驟的人稱為束靈師,能完成最後一個步驟的人稱為驅靈師。不過隨著驅靈行業的發展,各式各樣的驅靈方式應運而生,“驅靈師”一詞也逐漸變為了所有驅靈工作者的總稱。
安德魯·海默是曆史上最為傑出的靈學家之一。其提出的海默三大定律作為驅靈的理論基礎,引領了數代的驅靈師們。
海默第一定律(又稱“百分之百定律”):當兩個單體無限接近時,兩者受外同化效應的影響率無限接近百分之百,兩者損失的意識相等。
海默第二驅靈定律(又稱“百分之五十定律”):擁有主動轉化能力的單體在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總意識時,轉化率為0。
海默第三定律(又稱“零定律”):靈在0表達級上的最大承載力為0。
——————————
機械驅靈與意識同化器
——————————
隨著靈學的發展,傳統驅靈逐漸被機械驅靈所取代。
具有特殊功能的機械不僅能引發更快、更穩定的外同化效應,同時也能極大減小驅靈過程中人員傷亡的概率。
眾多具有驅靈功能的機械中,“意識同化器”的實戰表現最為出眾,其在驅靈行動中的使用也最為頻繁。此類機器的工作原理是以靈為中心,創造一個以空氣或光為載體,不斷進行正表達級表達的束靈球麵,並讓這個球麵環繞目標,直到目標發生不可逆性受損為止。
靈學工作者通常將意識同化器(consciousnessassimter)稱為“高環繞意識生成器”(highlyembracingmentalitygenerator),或海默(hemor),以此紀念已故的靈學家安德魯·海默。
————
束靈與收容
————
“束靈”指的是將靈的總意識降至百分之五十,再以特殊裝置對其進行收容,而不對其造成進一步傷害的做法。
根據海默第二定律:靈在pd=50%pt時,vt=0,即失去主動轉化能力,從而無法再對生物造成傷害。因此,束靈與驅靈所達到的效果幾乎一樣,前者卻不剝奪靈的生存權利。
“公會”是美國最先對靈進行收容的組織。公會通常以六名成員為行動單位,配合束靈箱與意識手環等輔助設備完成收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