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今劉恆尚且還沒有立太子的打算,現在就喊著要給諸子封王,這裏頭意思就顯得有些微妙了!這是在催促他立太子嗎?反正不可能是催他立劉昌做太子,畢竟劉昌遠在千裏之外,怎麽也立不到他頭上去。
劉恆看著那個上書的大臣,原本在朝堂上並不顯眼,劉恆對他印象並沒有多少,他頓時開始懷疑,這位是不是受了誰的鼓動,想要搏一個從龍之功。從的是哪條龍,多半就是劉啟。劉恆倒是不信這事是竇家在後頭出力,竇皇後一向謹慎,等閑根本不敢出頭,之前還專門找劉恆請罪,自然不會在這個微妙的時候來逼宮,如此,隻怕就是誅呂功臣們了!他們一個個終於坐不住了!雖說這些人年紀不小了,但有道是老而不死是為賊,何況,他們也得為了子孫著想。他們這些人,當初幾乎是腦袋係在褲腰帶上才得了如今的富貴,該享受的也享受過了,如今需要考慮的就是身後事。
若是劉昌登基,肯定要給諸呂翻案,他們當初說呂氏謀逆,細節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就像是他們說少帝兄弟不是惠帝子一樣,是不是難道你們還比呂後更清楚不成!呂後難不成失心瘋了,讓自家子侄穢亂後宮,給自家親兒子戴綠帽子?尤其,實際上如今宮裏頭還是有個知情人的,惠帝的皇後張嫣至今還活著呢,雖說張嫣的身份如今不尷不尬,幾乎是被幽禁在宮中,但是當年的事情,還有人比她更清楚不成?
而若是呂氏沒有謀逆,他們搞出來的那一套,就不是什麽撥亂反正,而是弒君犯上,倒行逆施。這是足以夷三族的罪名,別以為後世都說什麽誅九族,實際上夷三族可比誅九族嚴重多了,所謂的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其實還是一家一姓,也就是一個戶口本上的人,而夷三族,說的便是父族、母族和妻族,那真的將你親戚一網打盡。到時候別說是什麽身後事了,一大家子人都得成孤魂野鬼。
這等利害關係擋在前頭,他們自然是得孤注一擲,不會允許劉昌有任何機會上位。遼國那邊太遠,他們的手伸不到那裏,而長安這邊,他們卻密密織就了天羅地網,不允許出現任何意外。
劉恆想到這裏,心中便是憤怒不已,這些人當年做下了那等事情,如今真的是將皇家的事情都當做是自個的事情了,以為什麽都能插一手,簡直是豈有此理!他心中盤算了一下當年參與了誅呂之人的名單,然後愈發惱火,不過麵上卻是一團和氣,並沒有任何動怒的意思,而是嘆道:「幾個皇子年紀都還小,哪裏擔當得起藩王的重任!」
下麵有的大臣大概以為劉恆這會兒已經心動了,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說道:「陛下當年為代王時,同樣尚是少年,諸位皇子乃是陛下所出,哪有虎父犬子的道理,何況,諸侯王就國,自有國相輔佐。有道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陛下雖說一腔愛子之心,但是還是得遵從祖製,叫諸位皇子及早封王就國,也好為陛下分憂!」
劉恆隻是說道:「各位卿家所言,朕知道了,朕再考慮一番!」
一般情況下,天子說考慮的時候,就已經是動搖了,下麵大臣一個個自然覺得自己是贏了,一個個都頗為得意。而作為丞相的張蒼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那些大臣喜笑顏開的模樣,心中卻是冷笑,上頭那位看著是個好脾氣的,但是,真要是跟他熟悉了,你就知道,這位才是個吃人不眨眼的呢!陳平要不是死得早,這會兒隻怕早就被天子抓住了把柄,如此,現任曲逆侯也隻能躲在自個封國裏麵自娛自樂,稍微有點異動,就是奪爵除國的下場。周勃如今就跟驚弓之鳥一番,生怕哪一天天子就要對他下手。當年為首的兩人尚且如此,其他這些人,當初不過就是一幫搖旗吶喊的小嘍囉,他們難道以為自己的脖子比那兩位還要硬嗎?竟是還想要硬扛到底,簡直是不知所謂!
張蒼根本不想摻和這種事情,哪知道劉恆根本不想讓他這個丞相置之事外,因此,便開口說道:「丞相以為如何?」
張蒼心中暗罵了劉恆一番,麵上卻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說道:「伏唯陛下能作威作福,諸皇子之事,雖說是國事,卻也是家事,陛下自己做主便是!」當初劉邦要分封諸子,張蒼其實就已經覺得,這事是個隱患,像是劉肥,一下子封了那麽大一個齊國,還都是富庶之地,雖說這些年經過呂後和這位不斷拆分,齊國諸王已經不成氣候了,但是吳王和楚王,卻成了心腹大患,而且他們還不是高皇帝的子孫,而隻是侄子,以後隨著皇位的更迭,各個諸侯王的血脈隻會距離天子越來越遠,而天子也會有自己的兒子,到時候想要分封自己兒子的時候,還能分到哪裏去呢?多半還得削藩,問題是,藩王難道會引頸就戮,老老實實被你削?到那個時候,天下又要大亂!
所以,在張蒼看來,在事情還沒有告一段落之前,就分封諸子,根本就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劉昌將來若是做了天子,他能看自己這些異母兄弟順眼,劉昌可不是那等長於婦人之手的柔懦天子,到時候頭一個喊著要削藩的就是他,天知道會搞出什麽亂子來。還不如先勸劉恆下定決心,以劉昌為嗣,然後跟劉昌商議,將他這些異母兄弟安排出去,到時候既然是他自己做的主,那麽刀子也不會砍到這些異母兄弟身上。因此,這會兒劉恆想要甩鍋,張蒼自然是將鍋給甩了迴去,你當初自個留下的禍害,自個解決吧,我就是個丞相,甭管你立誰,我都舉雙手贊成,你也別問我什麽意見了!<="<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劉恆看著那個上書的大臣,原本在朝堂上並不顯眼,劉恆對他印象並沒有多少,他頓時開始懷疑,這位是不是受了誰的鼓動,想要搏一個從龍之功。從的是哪條龍,多半就是劉啟。劉恆倒是不信這事是竇家在後頭出力,竇皇後一向謹慎,等閑根本不敢出頭,之前還專門找劉恆請罪,自然不會在這個微妙的時候來逼宮,如此,隻怕就是誅呂功臣們了!他們一個個終於坐不住了!雖說這些人年紀不小了,但有道是老而不死是為賊,何況,他們也得為了子孫著想。他們這些人,當初幾乎是腦袋係在褲腰帶上才得了如今的富貴,該享受的也享受過了,如今需要考慮的就是身後事。
若是劉昌登基,肯定要給諸呂翻案,他們當初說呂氏謀逆,細節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就像是他們說少帝兄弟不是惠帝子一樣,是不是難道你們還比呂後更清楚不成!呂後難不成失心瘋了,讓自家子侄穢亂後宮,給自家親兒子戴綠帽子?尤其,實際上如今宮裏頭還是有個知情人的,惠帝的皇後張嫣至今還活著呢,雖說張嫣的身份如今不尷不尬,幾乎是被幽禁在宮中,但是當年的事情,還有人比她更清楚不成?
而若是呂氏沒有謀逆,他們搞出來的那一套,就不是什麽撥亂反正,而是弒君犯上,倒行逆施。這是足以夷三族的罪名,別以為後世都說什麽誅九族,實際上夷三族可比誅九族嚴重多了,所謂的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其實還是一家一姓,也就是一個戶口本上的人,而夷三族,說的便是父族、母族和妻族,那真的將你親戚一網打盡。到時候別說是什麽身後事了,一大家子人都得成孤魂野鬼。
這等利害關係擋在前頭,他們自然是得孤注一擲,不會允許劉昌有任何機會上位。遼國那邊太遠,他們的手伸不到那裏,而長安這邊,他們卻密密織就了天羅地網,不允許出現任何意外。
劉恆想到這裏,心中便是憤怒不已,這些人當年做下了那等事情,如今真的是將皇家的事情都當做是自個的事情了,以為什麽都能插一手,簡直是豈有此理!他心中盤算了一下當年參與了誅呂之人的名單,然後愈發惱火,不過麵上卻是一團和氣,並沒有任何動怒的意思,而是嘆道:「幾個皇子年紀都還小,哪裏擔當得起藩王的重任!」
下麵有的大臣大概以為劉恆這會兒已經心動了,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說道:「陛下當年為代王時,同樣尚是少年,諸位皇子乃是陛下所出,哪有虎父犬子的道理,何況,諸侯王就國,自有國相輔佐。有道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陛下雖說一腔愛子之心,但是還是得遵從祖製,叫諸位皇子及早封王就國,也好為陛下分憂!」
劉恆隻是說道:「各位卿家所言,朕知道了,朕再考慮一番!」
一般情況下,天子說考慮的時候,就已經是動搖了,下麵大臣一個個自然覺得自己是贏了,一個個都頗為得意。而作為丞相的張蒼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那些大臣喜笑顏開的模樣,心中卻是冷笑,上頭那位看著是個好脾氣的,但是,真要是跟他熟悉了,你就知道,這位才是個吃人不眨眼的呢!陳平要不是死得早,這會兒隻怕早就被天子抓住了把柄,如此,現任曲逆侯也隻能躲在自個封國裏麵自娛自樂,稍微有點異動,就是奪爵除國的下場。周勃如今就跟驚弓之鳥一番,生怕哪一天天子就要對他下手。當年為首的兩人尚且如此,其他這些人,當初不過就是一幫搖旗吶喊的小嘍囉,他們難道以為自己的脖子比那兩位還要硬嗎?竟是還想要硬扛到底,簡直是不知所謂!
張蒼根本不想摻和這種事情,哪知道劉恆根本不想讓他這個丞相置之事外,因此,便開口說道:「丞相以為如何?」
張蒼心中暗罵了劉恆一番,麵上卻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說道:「伏唯陛下能作威作福,諸皇子之事,雖說是國事,卻也是家事,陛下自己做主便是!」當初劉邦要分封諸子,張蒼其實就已經覺得,這事是個隱患,像是劉肥,一下子封了那麽大一個齊國,還都是富庶之地,雖說這些年經過呂後和這位不斷拆分,齊國諸王已經不成氣候了,但是吳王和楚王,卻成了心腹大患,而且他們還不是高皇帝的子孫,而隻是侄子,以後隨著皇位的更迭,各個諸侯王的血脈隻會距離天子越來越遠,而天子也會有自己的兒子,到時候想要分封自己兒子的時候,還能分到哪裏去呢?多半還得削藩,問題是,藩王難道會引頸就戮,老老實實被你削?到那個時候,天下又要大亂!
所以,在張蒼看來,在事情還沒有告一段落之前,就分封諸子,根本就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劉昌將來若是做了天子,他能看自己這些異母兄弟順眼,劉昌可不是那等長於婦人之手的柔懦天子,到時候頭一個喊著要削藩的就是他,天知道會搞出什麽亂子來。還不如先勸劉恆下定決心,以劉昌為嗣,然後跟劉昌商議,將他這些異母兄弟安排出去,到時候既然是他自己做的主,那麽刀子也不會砍到這些異母兄弟身上。因此,這會兒劉恆想要甩鍋,張蒼自然是將鍋給甩了迴去,你當初自個留下的禍害,自個解決吧,我就是個丞相,甭管你立誰,我都舉雙手贊成,你也別問我什麽意見了!<="<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