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帝也是發愁,這各種大大小小的災情年年都有,年年都得發愁,小災小愁,大災大愁,一旦災情嚴重老百姓就沒有活路,老百姓一沒活路就豁出去造反,一造反他這龍椅就坐不穩當。
說到底這做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讓老百姓有飯吃,老百姓有飯吃便天下太平,若是這天下可耕之地更多一些,生產的糧食更多一些?
文昭帝不由想起昨日路過尚書房,聽到陳宴安說的那番言論,以及給皇子們布置的作業,關於農事工具,關於耕牛。
他忽然開口道:「牛廢則農廢,這耕牛對農事的重要不用朕多說,隻是我朝歷來提倡百姓養牛,卻收效甚微,諸卿可有良策?」
眾臣麵麵相覷,這正說著抗旱呢,怎麽突然就跑到「養牛」上了?
細一琢磨,倒也不奇怪,這是中州大旱引發皇帝對糧食的擔心了,眾臣紛紛進言,左右是那些老生長談的東西,皇帝沒興趣聽,命眾臣每人上一道關於如何增加耕牛數量的摺子上來,要求須得有新意,不得敷衍。
下早朝,皇帝一身疲倦地迴到養和殿,下麵人忙擺了早膳上來,張公公服侍著皇帝換上一身常服,小太監端著水盆過來,皇帝淨過手,想了想,對旁邊張公公道:
「你去傳朕的口諭,叫宋景辰那小孩寫一篇關於「養牛」的策論上來。」
張公公一愣,忍不住輕聲提醒道:「陛下,那孩子才八歲。」
文昭帝:「豈不聞長江後浪推前浪,八歲又如何,我看他比朕的滿朝文武都更有想法些。」
張公公心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這話也就您自個兒說行,下麵誰敢在您麵前說這種話呀,那不是找著送人頭嗎?」
文昭帝踱步到餐桌前坐下,方才徐徐道:「朕倒也不指望他一個八歲小娃娃真能幫朕解決這耕牛的難題,惟其年幼而心繫國事,實堪嘉許勉之。」
張公公忙躬身道,「陛下拳拳愛才之心實在是那孩子的福氣,奴才這就去辦。」
文昭帝道:「這樣吧,你就告訴他,若他能想出讓朕滿意的好點子來,朕重重有賞。」
「老奴明白。」
「嗯,你去吧,順便帶上今年進貢的荔枝、櫻桃之類小孩子愛吃的玩意兒,就說是朕賞的。」
張公公領命出了養和殿,暗自心驚皇帝對宋景辰一個小娃娃的重視,作為皇帝身邊最信任的大太監,能勞駕他親自去傳聖旨的人家可不多,這宋家不可等閑視之。
隻能說是張公公凡事習慣想太多,皇帝確有愛才之心,說寵信卻還不至於,不過這樣的誤會對宋家隻有好處罷了。
因著宋景辰在書院讀書,張公公想了想,陛下的聖旨既然是特意傳給宋景辰小娃的,那他索性就去書院跑一趟吧。
張公公騎馬帶著兩名小太監到書院門口,守門的是陳宴安府上的下人,見識頗廣,一見張公公這身打扮,就知道是宮裏來的,慌忙上前行禮詢問。
張公公翻身下馬,手裏的韁繩順手扔給旁邊人,目不斜視往書院裏走,道:「陛下口諭,著你們書院宋景辰出來接旨。」
守門的下人不敢怠慢,慌忙跑進去找陳宴安稟報,「老爺,老爺,陛下的口諭,要辰哥兒出去接旨。」
陳宴安一聽是皇帝給宋景辰的口諭,聯想到他同皇帝說那番話,心中有數,知道是好事,袖子一甩,樂嗬嗬召集全體書院師生趕緊跟著宋景辰出來接旨。
一路往外急走著,宋景辰有點納悶,忍不住小聲問陳宴安,「師傅,陛下怎麽突然給我傳旨呀?」
陳宴安笑著摸了摸他頭,「別怕,陛下賞識你呢。」
「賞識我?」
「嗯,快走吧,一會兒你就知道了,別耽誤了接旨。」
師生們跟在後麵不敢吭聲也不敢問,走廊上隻有衣裳窸窣和雜遝淩亂的腳步聲,這可是聖旨呀。
一眾人唿唿啦啦迎出來,遠遠地,陳宴安看到一身錦衣華服的張公公吃了一驚,他沒想到皇帝竟然派身邊的大太監親自過來傳旨,忙輕推了辰哥兒一把,「辰哥兒,快去接旨。」
宋景辰大步上前,朝著張公公躬身一禮,「景辰見過張公公。」
張公公一甩手中拂塵,白淨麵皮上素來寡淡冷漠的眸子露出幾分笑意:「辰哥兒,陛下給你的口諭,快跪下接旨吧。」
宋景辰依言跪下,張公公轉達了皇帝的意思,又命人把皇帝賞賜的食籃拿過來,交由宋景辰。
宋景辰謝過,近前一步,眨了眨眼,小聲道:「張公公,我可以讓我的同窗們一同分享皇帝陛下的賞賜嗎?」
張公公微愣,作為皇帝的心腹之人,他隨口一句話便可送人上青雲,反之亦可斷人仕途甚至生死,身上積威甚重,宋景辰竟然不怕他。
張公公笑道:「陛下既是賜給了你,你看著辦就是了。」
「多謝張公公。」
「不必謝我,記得好好完成陛下交給你的策論,完成的好,陛下有重賞。」
「我會的,也請張公公替我向陛下謝過。」說著話,宋景辰舉了舉手中的食籃。
「時候不早,老奴還要迴宮中復命,就不與你多說了。」張公公朝宋景辰身後的陳宴安點了點頭。
陳宴安拱手:「張公公慢走。」
張公公折身出門,後麵一群學生都傻了。
青天白日的,他們莫不是在做夢。<="<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說到底這做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讓老百姓有飯吃,老百姓有飯吃便天下太平,若是這天下可耕之地更多一些,生產的糧食更多一些?
文昭帝不由想起昨日路過尚書房,聽到陳宴安說的那番言論,以及給皇子們布置的作業,關於農事工具,關於耕牛。
他忽然開口道:「牛廢則農廢,這耕牛對農事的重要不用朕多說,隻是我朝歷來提倡百姓養牛,卻收效甚微,諸卿可有良策?」
眾臣麵麵相覷,這正說著抗旱呢,怎麽突然就跑到「養牛」上了?
細一琢磨,倒也不奇怪,這是中州大旱引發皇帝對糧食的擔心了,眾臣紛紛進言,左右是那些老生長談的東西,皇帝沒興趣聽,命眾臣每人上一道關於如何增加耕牛數量的摺子上來,要求須得有新意,不得敷衍。
下早朝,皇帝一身疲倦地迴到養和殿,下麵人忙擺了早膳上來,張公公服侍著皇帝換上一身常服,小太監端著水盆過來,皇帝淨過手,想了想,對旁邊張公公道:
「你去傳朕的口諭,叫宋景辰那小孩寫一篇關於「養牛」的策論上來。」
張公公一愣,忍不住輕聲提醒道:「陛下,那孩子才八歲。」
文昭帝:「豈不聞長江後浪推前浪,八歲又如何,我看他比朕的滿朝文武都更有想法些。」
張公公心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這話也就您自個兒說行,下麵誰敢在您麵前說這種話呀,那不是找著送人頭嗎?」
文昭帝踱步到餐桌前坐下,方才徐徐道:「朕倒也不指望他一個八歲小娃娃真能幫朕解決這耕牛的難題,惟其年幼而心繫國事,實堪嘉許勉之。」
張公公忙躬身道,「陛下拳拳愛才之心實在是那孩子的福氣,奴才這就去辦。」
文昭帝道:「這樣吧,你就告訴他,若他能想出讓朕滿意的好點子來,朕重重有賞。」
「老奴明白。」
「嗯,你去吧,順便帶上今年進貢的荔枝、櫻桃之類小孩子愛吃的玩意兒,就說是朕賞的。」
張公公領命出了養和殿,暗自心驚皇帝對宋景辰一個小娃娃的重視,作為皇帝身邊最信任的大太監,能勞駕他親自去傳聖旨的人家可不多,這宋家不可等閑視之。
隻能說是張公公凡事習慣想太多,皇帝確有愛才之心,說寵信卻還不至於,不過這樣的誤會對宋家隻有好處罷了。
因著宋景辰在書院讀書,張公公想了想,陛下的聖旨既然是特意傳給宋景辰小娃的,那他索性就去書院跑一趟吧。
張公公騎馬帶著兩名小太監到書院門口,守門的是陳宴安府上的下人,見識頗廣,一見張公公這身打扮,就知道是宮裏來的,慌忙上前行禮詢問。
張公公翻身下馬,手裏的韁繩順手扔給旁邊人,目不斜視往書院裏走,道:「陛下口諭,著你們書院宋景辰出來接旨。」
守門的下人不敢怠慢,慌忙跑進去找陳宴安稟報,「老爺,老爺,陛下的口諭,要辰哥兒出去接旨。」
陳宴安一聽是皇帝給宋景辰的口諭,聯想到他同皇帝說那番話,心中有數,知道是好事,袖子一甩,樂嗬嗬召集全體書院師生趕緊跟著宋景辰出來接旨。
一路往外急走著,宋景辰有點納悶,忍不住小聲問陳宴安,「師傅,陛下怎麽突然給我傳旨呀?」
陳宴安笑著摸了摸他頭,「別怕,陛下賞識你呢。」
「賞識我?」
「嗯,快走吧,一會兒你就知道了,別耽誤了接旨。」
師生們跟在後麵不敢吭聲也不敢問,走廊上隻有衣裳窸窣和雜遝淩亂的腳步聲,這可是聖旨呀。
一眾人唿唿啦啦迎出來,遠遠地,陳宴安看到一身錦衣華服的張公公吃了一驚,他沒想到皇帝竟然派身邊的大太監親自過來傳旨,忙輕推了辰哥兒一把,「辰哥兒,快去接旨。」
宋景辰大步上前,朝著張公公躬身一禮,「景辰見過張公公。」
張公公一甩手中拂塵,白淨麵皮上素來寡淡冷漠的眸子露出幾分笑意:「辰哥兒,陛下給你的口諭,快跪下接旨吧。」
宋景辰依言跪下,張公公轉達了皇帝的意思,又命人把皇帝賞賜的食籃拿過來,交由宋景辰。
宋景辰謝過,近前一步,眨了眨眼,小聲道:「張公公,我可以讓我的同窗們一同分享皇帝陛下的賞賜嗎?」
張公公微愣,作為皇帝的心腹之人,他隨口一句話便可送人上青雲,反之亦可斷人仕途甚至生死,身上積威甚重,宋景辰竟然不怕他。
張公公笑道:「陛下既是賜給了你,你看著辦就是了。」
「多謝張公公。」
「不必謝我,記得好好完成陛下交給你的策論,完成的好,陛下有重賞。」
「我會的,也請張公公替我向陛下謝過。」說著話,宋景辰舉了舉手中的食籃。
「時候不早,老奴還要迴宮中復命,就不與你多說了。」張公公朝宋景辰身後的陳宴安點了點頭。
陳宴安拱手:「張公公慢走。」
張公公折身出門,後麵一群學生都傻了。
青天白日的,他們莫不是在做夢。<="<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