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頁
我成了被掉包的罪臣之子 作者:大葉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祖為了美化此等關係,便向天下昭告了寧氏先祖與其的私下盟約,將關係定性為上下從屬性,稱是為了迷惑前朝,故意分兵南北,以達到讓前朝左右支拙的目地,於是世人便一直以為,寧氏祖先是從高祖起勢時,就跟隨在側的老部屬,完全淹沒掉了他們曾有過分庭抗禮的時期。
老柱國公一直等到北境定鼎,驅涼羌於千百裏外的草原,不再有侵蝕國土的實力後,才受召迴朝,而高祖為了讓老柱國公安心,給了鐵劵,許了兒女婚事,並擁有荊北連同北境一地的鑄幣權。
隻寧氏先祖非常清醒,留了前兩樣的恩典,將鑄幣權歸還給了朝廷。
如此,開國之初的那場朝野文士的較量,讓現今匯聚在他身邊的在野文士,更懷揣了一股一雪前恥的勝負欲,無論如何都不會允許他身邊出現拖後腿之人,兩方拉扯之下,足以令淩湙放心目前的涼州布局,就算要擔心有人獨攬話語權,也得他有足夠的地盤或勢力讓他們爭奪才行。
而種種前因後果,也讓淩湙明白了當今一直忌憚寧氏的原因,怪道打壓如此,想來皇族秘史冊裏,當有寧氏先祖稱臣的詳細記載,縱算寧氏直係全無,旁枝鳩占鵲巢,也依然能令當今心生除而後快之心。
也不知是哪個太史酒後瘋言,說寧氏王氣未滅,仍有紫薇沖天之勢,於是便造成了朝野黨,在關注朝堂局勢時,總要時不時的去探一探寧氏子的出息問題。
淩湙聽後隻當有人弄鬼離間,目地當然是可以一直有藉口,將寧氏置於風口浪尖,達到最終消亡的結果。
倒是陳氏聽了這一段往事,無端生出期盼之心,聯繫起祖輩留於地宮中的財富,愈發相信寧氏有登頂氣運,小十年來已聯合在京的寧琅,秘秘往涼州輸送了不少財物,也因著有這番念想,近年來身體雖時不時小病一番,卻因有一股心氣撐著,倒也讓她過了好幾迴鬼門關,再有左姬燐跟著調養,如今卻是一副大好樣。
淩湙身處類黃袍加身前的階段,又豈不知身邊人的想望?隻不過他要借在野的有能之士幫他治理涼州,就得容忍這些人時不時的癡心妄念,隻要不念到他耳邊來,管他們背地裏如何想,兵在他手上,他不動,便誰也別想壓著他動。
爭奪天下?
他連北境都懶得爭,所圖從來隻是個安身立命之地,別說那個位置如冰錐刺骨,便是個香餑餑,也得看合不合他口味。
他不是別人可以裹挾著,去做某一件事的人,更何況是為了別人的理想,別人的目地。
便是現在的形勢,都有點超出他以前的打算,若不是責任心使然,又有陳氏需要照顧,他怕在發現那些人的野心之前,就跑了。
大徵苛政連連,百姓雖苦,可再苦也抵不過戰亂之苦,淩湙不希望讓野心支配,或者被別人的野心支配,成為讓百姓陷入水火的兇手或幫兇,那不是他來此世的目地,更非他一開始的心意。
可這矛盾心理並無人知,男子立於世,又有這大好形勢,好似就該生出野心,去往那高處夠一夠,不然就有違於男子本質,這於本來無甚大目標的淩湙而言,甚至生出了許多負擔之感,尤其當征荊北旨意到手後,更給人一種宿命歸途感。
淩湙有些不大開心。
而齊聚於城主府的眾人,則對征荊北之事生出激烈蓬勃的嚮往之情。
胡濟安斟酌著開口,「主上,其實聯姻也未嚐不可,若征荊北有了結果,平州與蘚州收復,那北境就恢復了五州鼎盛期,劃荊川線而治,似江州那般自鑄銅錢,那咱們……」便不會再受製於任何人了。
可大徵卻真的會陷入三分天下之局。
當今自建了問天閣後,不再過問朝事,諸般事宜全權交付太子處置,他隻常年駐紮在問天閣上,所需消耗,如一些珍貴藥財,稀奇玩物,全由太子出麵搜羅,在戶部數次無力支撐此項支出後,太子連連頒了多條增加課稅的旨意,鬧的各地百姓都因負擔不起而生了民亂。
此時江州提出以三百萬兩的稅銀,豁免五皇子罪責,放其出府的條件,被太子以脅迫朝廷為名拒絕,於是,江州那邊又生一計,往荊北派細作,聯絡涼羌王族,企圖以犯邊的戰事,消耗本就難以為繼的戶部銀子,以達到讓太子入不敷出,爾後妥協。
當今是不管這裏麵的計較的,他年歲已高,為了多活幾年,早把這些紛爭丟給了太子處理,哪怕民議沸騰,沸騰的也是太子不仁,但有一時供應不上他的,他就能以太子處理國事不力為由廢了他,反正又不是沒廢過。
太子現在正處於進退兩難當中,接受江州贈銀,就得接受五皇子復位,自由出入宮門,麵見君父的威脅,不接受江州銀錢,問天閣日耗千兩金的用度,便支撐不起,後果便是引來君父斥責,甚而動搖他的太子位。
太難了,此時他才深深理解了,太子不易做的說法。
淩湙敲著手裏的奏本,「那江州細作我給帶迴來了,明日便派人將其送給太子,連同他的口供一起,胡先生,麻煩您與闞閣老通信時告訴他,一定要藉此狠坑江州一筆錢,另用太子監國的權力,禁止五皇子離京。」
可以出府,可以在京中自由活動,但不能出京,不能給江州擁皇子勤王的藉口。
雖目前並無證據證明江州有另立異心,可歷史走向向來就那麽幾條,淩湙得防著他們那一手,而江州有如此獨大之勢,也要多虧高祖當年為了先一步拿到國璽,而對他們寬容收編的結果。
老柱國公一直等到北境定鼎,驅涼羌於千百裏外的草原,不再有侵蝕國土的實力後,才受召迴朝,而高祖為了讓老柱國公安心,給了鐵劵,許了兒女婚事,並擁有荊北連同北境一地的鑄幣權。
隻寧氏先祖非常清醒,留了前兩樣的恩典,將鑄幣權歸還給了朝廷。
如此,開國之初的那場朝野文士的較量,讓現今匯聚在他身邊的在野文士,更懷揣了一股一雪前恥的勝負欲,無論如何都不會允許他身邊出現拖後腿之人,兩方拉扯之下,足以令淩湙放心目前的涼州布局,就算要擔心有人獨攬話語權,也得他有足夠的地盤或勢力讓他們爭奪才行。
而種種前因後果,也讓淩湙明白了當今一直忌憚寧氏的原因,怪道打壓如此,想來皇族秘史冊裏,當有寧氏先祖稱臣的詳細記載,縱算寧氏直係全無,旁枝鳩占鵲巢,也依然能令當今心生除而後快之心。
也不知是哪個太史酒後瘋言,說寧氏王氣未滅,仍有紫薇沖天之勢,於是便造成了朝野黨,在關注朝堂局勢時,總要時不時的去探一探寧氏子的出息問題。
淩湙聽後隻當有人弄鬼離間,目地當然是可以一直有藉口,將寧氏置於風口浪尖,達到最終消亡的結果。
倒是陳氏聽了這一段往事,無端生出期盼之心,聯繫起祖輩留於地宮中的財富,愈發相信寧氏有登頂氣運,小十年來已聯合在京的寧琅,秘秘往涼州輸送了不少財物,也因著有這番念想,近年來身體雖時不時小病一番,卻因有一股心氣撐著,倒也讓她過了好幾迴鬼門關,再有左姬燐跟著調養,如今卻是一副大好樣。
淩湙身處類黃袍加身前的階段,又豈不知身邊人的想望?隻不過他要借在野的有能之士幫他治理涼州,就得容忍這些人時不時的癡心妄念,隻要不念到他耳邊來,管他們背地裏如何想,兵在他手上,他不動,便誰也別想壓著他動。
爭奪天下?
他連北境都懶得爭,所圖從來隻是個安身立命之地,別說那個位置如冰錐刺骨,便是個香餑餑,也得看合不合他口味。
他不是別人可以裹挾著,去做某一件事的人,更何況是為了別人的理想,別人的目地。
便是現在的形勢,都有點超出他以前的打算,若不是責任心使然,又有陳氏需要照顧,他怕在發現那些人的野心之前,就跑了。
大徵苛政連連,百姓雖苦,可再苦也抵不過戰亂之苦,淩湙不希望讓野心支配,或者被別人的野心支配,成為讓百姓陷入水火的兇手或幫兇,那不是他來此世的目地,更非他一開始的心意。
可這矛盾心理並無人知,男子立於世,又有這大好形勢,好似就該生出野心,去往那高處夠一夠,不然就有違於男子本質,這於本來無甚大目標的淩湙而言,甚至生出了許多負擔之感,尤其當征荊北旨意到手後,更給人一種宿命歸途感。
淩湙有些不大開心。
而齊聚於城主府的眾人,則對征荊北之事生出激烈蓬勃的嚮往之情。
胡濟安斟酌著開口,「主上,其實聯姻也未嚐不可,若征荊北有了結果,平州與蘚州收復,那北境就恢復了五州鼎盛期,劃荊川線而治,似江州那般自鑄銅錢,那咱們……」便不會再受製於任何人了。
可大徵卻真的會陷入三分天下之局。
當今自建了問天閣後,不再過問朝事,諸般事宜全權交付太子處置,他隻常年駐紮在問天閣上,所需消耗,如一些珍貴藥財,稀奇玩物,全由太子出麵搜羅,在戶部數次無力支撐此項支出後,太子連連頒了多條增加課稅的旨意,鬧的各地百姓都因負擔不起而生了民亂。
此時江州提出以三百萬兩的稅銀,豁免五皇子罪責,放其出府的條件,被太子以脅迫朝廷為名拒絕,於是,江州那邊又生一計,往荊北派細作,聯絡涼羌王族,企圖以犯邊的戰事,消耗本就難以為繼的戶部銀子,以達到讓太子入不敷出,爾後妥協。
當今是不管這裏麵的計較的,他年歲已高,為了多活幾年,早把這些紛爭丟給了太子處理,哪怕民議沸騰,沸騰的也是太子不仁,但有一時供應不上他的,他就能以太子處理國事不力為由廢了他,反正又不是沒廢過。
太子現在正處於進退兩難當中,接受江州贈銀,就得接受五皇子復位,自由出入宮門,麵見君父的威脅,不接受江州銀錢,問天閣日耗千兩金的用度,便支撐不起,後果便是引來君父斥責,甚而動搖他的太子位。
太難了,此時他才深深理解了,太子不易做的說法。
淩湙敲著手裏的奏本,「那江州細作我給帶迴來了,明日便派人將其送給太子,連同他的口供一起,胡先生,麻煩您與闞閣老通信時告訴他,一定要藉此狠坑江州一筆錢,另用太子監國的權力,禁止五皇子離京。」
可以出府,可以在京中自由活動,但不能出京,不能給江州擁皇子勤王的藉口。
雖目前並無證據證明江州有另立異心,可歷史走向向來就那麽幾條,淩湙得防著他們那一手,而江州有如此獨大之勢,也要多虧高祖當年為了先一步拿到國璽,而對他們寬容收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