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把手下的碗筷擺整齊,低聲勸我:「生氣了,那哄迴來不就好了嘛。」
我忽然被他逗笑了,我算是明白班花為什麽會看上他了,一個永遠情緒穩定且能提供情緒價值的人——對比之下我永遠隻會站著說風涼話。
我和耗子在天黑前分別了,他現在的住址離我公司很近,徒步過去就可以。我抱著牛皮紙箱乘上地鐵,在車廂的搖晃中開始了漫漫迴家路。
如果四季還在正常周轉,那現在應該是快要入夏的春天,和我剛遇見柳江時是同一個季節。
地鐵開到地上段時,我發現車窗外的天晴了,黃沙退到天邊,我頭頂上是難得一見的晴空。
我又鬼使神差一般打開箱子,在空無一人的車廂裏把校服拎出來,直覺告訴我,柳江是因為生氣了才不去拿這些舊物,但直覺同時又告訴我,事情不會有這麽簡單。
校服保存得很好,衣領上還有仿佛剛從烘幹機裏取出來的柔順劑味道,我順著衣袖從上摸到下,然後把校服舉起來,迎著日光去看。
終於我有了發現。
靠近衣兜的內側有一處布料不透光,似乎是被人縫了東西。我把校服翻過來,果然有個夾層。
縫線並不結實,但足以把裏麵的東西固定好,拽開連接處的縫線後,裏麵的東西露了出來。
這是一封——信?
第13章 接受柳江的挑戰
迴到住處,我把桌麵的東西清空,又把牛皮紙箱裏的東西統統倒在桌麵上,把校服展平,然後把信封放在上麵。
柳江確實有寫東西的習慣,但他的文字僅限於歌詞,從不會用來與人交流。
我把信封翻轉了幾個來迴,又舉起來朝著燈泡看。信封是被膠水粘上的,裏麵除了一張疊起的紙外沒有其他東西,燈影下,文字交錯在一起,看不清具體寫了什麽。
我從玄關拿來一支防身用的匕首,側過來,劃開了信封。
我的手很平靜,肚子裏的那股焦灼卻一直燒到了喉嚨,無論這封信上寫了什麽,它都一定是柳江想要留下來的。
疊起的紙張展平,裏麵的內容相當超乎我的想像。
「不要在春風裏等我
要鮮衣怒馬,要少年得意
叫作悔意的那天總會過去
醒來呀
我們一起忘記」
是一首詩,或者是一段歌詞。
就這?
我把紙前後翻轉幾次,又試圖去看紙縫間有沒有夾著什麽,結果什麽都沒有,這個信封裏所想要包含的隻是這一張紙。
仔細看看,這好像還是從柳江當時一直在用的草稿本上撕下來的,上端是整齊的裁開痕跡,沒有紙碴。
所以他想留下的東西並不是這封信本身,而是信裏的內容。
我把視線重新投迴到信紙上,感覺到一陣頭暈目眩,很羞恥的一件事就是,我的語文成績是最差的。
我記得詩歌專題是在初中語文裏學到的,詩歌這種體裁最適合人去發揮創意了,所有虛無縹緲的意象,所有毫無意義的辭藻,都可以堆,都可以加,而我在這文學的海洋裏坐立難安。
比起坐在那裏分析作者寫作的用意,我寧可去連考三場理綜。我生無可戀地坐到桌前,把柳江的信紙展平放在桌子上。
其實靜下心來看,他的這段詞還挺簡明易懂的,大概就是兩個年少分別的愛人對於重逢的期待——是這樣嗎?
那這種情況和我們之間有點像。
不過我很快推翻了這一想法,柳江不是會生悶氣的人,更不會在生氣時自己寫小情詩,又費老大勁把情詩縫在校服內側,他的情緒有時候確實起伏不定,但如此方式的起伏不定也不是他的作風。
除非他這麽做就是想讓我生氣,或者幹脆就是想讓我猜不透。
不對,不對——我又一次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柳江還在跟我生氣,他就不會為了我專門做這種事,如果柳江會專門為了我做這一套動作,那就不會是在跟我生氣。
在腦海裏彎彎繞了半天,我一個頭有兩個大,幹脆把信撥到一邊,開始看箱子裏剩餘的東西。
果然,不止校服,牛皮紙箱裏的其他東西也都是高中年代的老物,不過這些都沒什麽特別的,比如二十中學的畢業紀念保溫杯,一把筆墨早已幹涸的百樂中性筆,還有一疊沒來得及用的草稿本,以及耗子說的相冊。
我把椅子向前挪,展開了相冊。
相冊第一頁沒放照片,而第二頁剛一翻開,我就與這張許久沒見的臉正對了。
那是一張拍立得相紙,照片中的柳江躺在床鋪上,雙手舉著相機從上向下拍,閃光燈打開,沒有空餘的手去比出搖滾手勢,他就用表情表達了搖滾精神,略顯猙獰。
但柳江神奇就神奇在這些地方,無論是放在普通人多麽驚奇又古怪的要素,他都能做到輕鬆演繹,就比如這個現在看起來略顯中二的表情。
我又盯著看了一會兒,硬生生把自己看笑了。
我笑到書桌亂晃,桌麵上的牛皮紙箱都差點被顛到地上,我趕忙扶穩桌麵,把相冊翻到下一頁。
從第二頁起,影集開始豐滿了起來,照片裏什麽都有,人和物都拍,有學校的走廊,也有樓下的丁香花樹,有臉壓在課本上酣睡的耗子,還有一個坐在窗口的背影。
除去這張背影,其他照片看起來都是手機拍下後沖洗出來的,還有早期智能機過曝的殘影。唯獨背影這張清晰一些,和柳江的自拍一樣,是拍立得拍出來的。
我忽然被他逗笑了,我算是明白班花為什麽會看上他了,一個永遠情緒穩定且能提供情緒價值的人——對比之下我永遠隻會站著說風涼話。
我和耗子在天黑前分別了,他現在的住址離我公司很近,徒步過去就可以。我抱著牛皮紙箱乘上地鐵,在車廂的搖晃中開始了漫漫迴家路。
如果四季還在正常周轉,那現在應該是快要入夏的春天,和我剛遇見柳江時是同一個季節。
地鐵開到地上段時,我發現車窗外的天晴了,黃沙退到天邊,我頭頂上是難得一見的晴空。
我又鬼使神差一般打開箱子,在空無一人的車廂裏把校服拎出來,直覺告訴我,柳江是因為生氣了才不去拿這些舊物,但直覺同時又告訴我,事情不會有這麽簡單。
校服保存得很好,衣領上還有仿佛剛從烘幹機裏取出來的柔順劑味道,我順著衣袖從上摸到下,然後把校服舉起來,迎著日光去看。
終於我有了發現。
靠近衣兜的內側有一處布料不透光,似乎是被人縫了東西。我把校服翻過來,果然有個夾層。
縫線並不結實,但足以把裏麵的東西固定好,拽開連接處的縫線後,裏麵的東西露了出來。
這是一封——信?
第13章 接受柳江的挑戰
迴到住處,我把桌麵的東西清空,又把牛皮紙箱裏的東西統統倒在桌麵上,把校服展平,然後把信封放在上麵。
柳江確實有寫東西的習慣,但他的文字僅限於歌詞,從不會用來與人交流。
我把信封翻轉了幾個來迴,又舉起來朝著燈泡看。信封是被膠水粘上的,裏麵除了一張疊起的紙外沒有其他東西,燈影下,文字交錯在一起,看不清具體寫了什麽。
我從玄關拿來一支防身用的匕首,側過來,劃開了信封。
我的手很平靜,肚子裏的那股焦灼卻一直燒到了喉嚨,無論這封信上寫了什麽,它都一定是柳江想要留下來的。
疊起的紙張展平,裏麵的內容相當超乎我的想像。
「不要在春風裏等我
要鮮衣怒馬,要少年得意
叫作悔意的那天總會過去
醒來呀
我們一起忘記」
是一首詩,或者是一段歌詞。
就這?
我把紙前後翻轉幾次,又試圖去看紙縫間有沒有夾著什麽,結果什麽都沒有,這個信封裏所想要包含的隻是這一張紙。
仔細看看,這好像還是從柳江當時一直在用的草稿本上撕下來的,上端是整齊的裁開痕跡,沒有紙碴。
所以他想留下的東西並不是這封信本身,而是信裏的內容。
我把視線重新投迴到信紙上,感覺到一陣頭暈目眩,很羞恥的一件事就是,我的語文成績是最差的。
我記得詩歌專題是在初中語文裏學到的,詩歌這種體裁最適合人去發揮創意了,所有虛無縹緲的意象,所有毫無意義的辭藻,都可以堆,都可以加,而我在這文學的海洋裏坐立難安。
比起坐在那裏分析作者寫作的用意,我寧可去連考三場理綜。我生無可戀地坐到桌前,把柳江的信紙展平放在桌子上。
其實靜下心來看,他的這段詞還挺簡明易懂的,大概就是兩個年少分別的愛人對於重逢的期待——是這樣嗎?
那這種情況和我們之間有點像。
不過我很快推翻了這一想法,柳江不是會生悶氣的人,更不會在生氣時自己寫小情詩,又費老大勁把情詩縫在校服內側,他的情緒有時候確實起伏不定,但如此方式的起伏不定也不是他的作風。
除非他這麽做就是想讓我生氣,或者幹脆就是想讓我猜不透。
不對,不對——我又一次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柳江還在跟我生氣,他就不會為了我專門做這種事,如果柳江會專門為了我做這一套動作,那就不會是在跟我生氣。
在腦海裏彎彎繞了半天,我一個頭有兩個大,幹脆把信撥到一邊,開始看箱子裏剩餘的東西。
果然,不止校服,牛皮紙箱裏的其他東西也都是高中年代的老物,不過這些都沒什麽特別的,比如二十中學的畢業紀念保溫杯,一把筆墨早已幹涸的百樂中性筆,還有一疊沒來得及用的草稿本,以及耗子說的相冊。
我把椅子向前挪,展開了相冊。
相冊第一頁沒放照片,而第二頁剛一翻開,我就與這張許久沒見的臉正對了。
那是一張拍立得相紙,照片中的柳江躺在床鋪上,雙手舉著相機從上向下拍,閃光燈打開,沒有空餘的手去比出搖滾手勢,他就用表情表達了搖滾精神,略顯猙獰。
但柳江神奇就神奇在這些地方,無論是放在普通人多麽驚奇又古怪的要素,他都能做到輕鬆演繹,就比如這個現在看起來略顯中二的表情。
我又盯著看了一會兒,硬生生把自己看笑了。
我笑到書桌亂晃,桌麵上的牛皮紙箱都差點被顛到地上,我趕忙扶穩桌麵,把相冊翻到下一頁。
從第二頁起,影集開始豐滿了起來,照片裏什麽都有,人和物都拍,有學校的走廊,也有樓下的丁香花樹,有臉壓在課本上酣睡的耗子,還有一個坐在窗口的背影。
除去這張背影,其他照片看起來都是手機拍下後沖洗出來的,還有早期智能機過曝的殘影。唯獨背影這張清晰一些,和柳江的自拍一樣,是拍立得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