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敢問此事有多少人知曉?」
巡鹽使遲疑片刻,點了點那張信紙,抬手指向自己與群青,再向頭頂看了一眼,道:「不會有多少人。」
「雍昌侯不會動弒君的念。」李群青道。
孟汀若要反,自己提刀入宮即可。手握八十萬禁軍,根本不屑於使用什麽掩人耳目之術。況且那日,冷箭不是衝著李鑒一人。隻要雍昌侯動了念,她李群青出了舊安王府,就可能已經血灑長安道。
「請大人信孟侯,信陛下!」李群青心中也不安,卻仍拱手說,「我知曉大人顧慮高堂之上風雲變色,但既然出了長安,上了三吳路,便是要有始有終的。巡鹽乃國之大事,大人隻管做,絕沒什麽錯處。」
「李姑娘,這......」
李群青正色道:「群青今於大人座側差遣,還勞大人,稱我李長史。」
帳外有些混雜的人聲。巡鹽使挑了簾子,刺目的陽光穿進來,李群青直視著那日光,瞧見一架車馬停在驛道旁側,那些方才趕到藍田的歸涯司司吏全都擁到近前。她自小養在迦藍,不懂朝堂中等級規製,隻在片刻沉寂間窺出些異樣。
從那馬車廂的門帳裏,先探出一支筇竹杖,撥開了烏布簾。一著紫袍的青年撥開簾子,自踏板塊步走下來。那群死士讓開一條道,他提著手杖穿過其中,那時李群青才看清他的麵孔——許鶴山。
上次見他還是前年除夕。
許鶴山沒看她,徑直走入行帳中。李群青在一側行禮,餘光見巡鹽使跟著許鶴山進去。
「正使,長安怎樣?」她隱約聽巡鹽使問。
「王大人,這並非你我分內事。」許鶴山笑了一聲,「金鱗豈是池中物?聖人開口,付君重任,將此遠道行穩便可。對了,大人可點一批人護衛左右,其餘日夜兼程,直下三吳。」
「是,是。」
李群青聽了一陣,那門簾忽被掀開,許鶴山出來了。他們對視一眼,許鶴山先別過臉,向著眾司吏的方向道:「向南四十餘裏是文安驛,今日一下午必能趕到。」
他話畢,巡鹽使去點將,另一批人先上馬離去了。一片輕薄塵土間,李群青幫著清點所帶行李,耳邊忽聽許鶴山低聲道:「隨我上車架。」
一進車內,許鶴山俯身要拜,被李群青架住。李群青隻知道這是她小師叔的一位友人,是給孟汀做飯打下手時沾了滿麵爐灰的那位,似乎還有正使的職位,不知為何出現於此處。
「許——子覓?」
「是我。」許鶴山收迴手,作揖後答道,「不必擔心,你小師叔沒什麽大事,他命還是挺硬的。下官此番出長安,隻是要避風頭,不是聖人要託孤......」
「許子覓。」李群青學著李鑒的口吻喊了聲,又道,「聖人未給我冊封,我不過尋常女官,切莫多禮。正使長我十年,群青願以師長之禮事。」
才說罷,有人在外麵敲了敲門框,李群青一驚,許鶴山先擋在她身前,抬簾對外頭說:「上路吧,不在此處久留了。」
林梢在風中顫響。馬蹄與車輪轆轆混響成一聲,半荒廢的古驛道有些凹凸不平,人坐在馬車中感到有些顛簸。
李群青有些後知後覺——這是她頭一次離開長安。
許鶴山那一側的小窗開著,她倚在暗處,從那點縫隙裏窺伺藍田的春。許鶴山就在旁側一言不發,他身形高挑,坐在這車廂裏似有些侷促,手緊攥著筇竹杖。
群青目光掃見許鶴山,發覺他的皮膚白而薄,張出裏頭的經絡血脈,整個人像件青花。
「我們要去何處?」
「三吳之地,姑蘇延陵。」許鶴山朝遠處望,「越秦嶺,絕江河,行萬裏才可至。巡鹽使一路檢察催收,動搖山嶽,也算是國家一樁大事。待到三吳,中南各行省已然得令,當向朝廷納鹽稅了。」
「如此,叫正使過來做甚?」
許鶴山自袖中抽出一小捲軸,手腕一抖,將數排名目顯出來。
「十三門第,二十四商賈。」他道,「這是何昶查帳查出來的可疑之處,必須入虎穴,才可得虎子。」
「這不會打草驚蛇嗎?」
許鶴山一笑:「驚了才好。」
李群青不明所以,抱著手臂坐下,百無聊賴地將腰間佩劍抽出一半又按下。劍身明亮如鏡,映出她半張麵孔,山眉遠目,寡而至濃。
「長平劍。」許鶴山在旁道。
李群青抬手將劍推迴鞘,有些為難地看了許鶴山一眼。許鶴山把玩著筇竹杖頭,繼續淡聲道:「那是先帝青年時,七王之亂,火燒洛陽,儲君李湛重傷身死,向先帝託付了其子李正德和這把長平劍。」
「那為何此劍會到我先父手中?」
許鶴山言簡意賅:「長平劍,是儲君劍。」
他點了一句,想著不好再多說,輕咳一聲便閉了嘴。群青沒解透他的意思,她從前隻當這件是嘉王府的信物,這番才想通了那日在孟汀帳中,那冤死鬼為何如此詫異。
「待我迴長安,便將此劍交還小師叔。」她恍然大悟般道,「我持此劍確實不合適。」
許鶴山暗暗搖頭,想著小孩子到底是聽不出弦外之音的。不過如此也好,這一番遊歷還算漫長,按李鑒的囑咐,隻需慢慢引導即可。
馬車戛然停下了。
前頭禦馬人高喊道:「前頭路有些泥濘,車輪容易陷下去!」
巡鹽使遲疑片刻,點了點那張信紙,抬手指向自己與群青,再向頭頂看了一眼,道:「不會有多少人。」
「雍昌侯不會動弒君的念。」李群青道。
孟汀若要反,自己提刀入宮即可。手握八十萬禁軍,根本不屑於使用什麽掩人耳目之術。況且那日,冷箭不是衝著李鑒一人。隻要雍昌侯動了念,她李群青出了舊安王府,就可能已經血灑長安道。
「請大人信孟侯,信陛下!」李群青心中也不安,卻仍拱手說,「我知曉大人顧慮高堂之上風雲變色,但既然出了長安,上了三吳路,便是要有始有終的。巡鹽乃國之大事,大人隻管做,絕沒什麽錯處。」
「李姑娘,這......」
李群青正色道:「群青今於大人座側差遣,還勞大人,稱我李長史。」
帳外有些混雜的人聲。巡鹽使挑了簾子,刺目的陽光穿進來,李群青直視著那日光,瞧見一架車馬停在驛道旁側,那些方才趕到藍田的歸涯司司吏全都擁到近前。她自小養在迦藍,不懂朝堂中等級規製,隻在片刻沉寂間窺出些異樣。
從那馬車廂的門帳裏,先探出一支筇竹杖,撥開了烏布簾。一著紫袍的青年撥開簾子,自踏板塊步走下來。那群死士讓開一條道,他提著手杖穿過其中,那時李群青才看清他的麵孔——許鶴山。
上次見他還是前年除夕。
許鶴山沒看她,徑直走入行帳中。李群青在一側行禮,餘光見巡鹽使跟著許鶴山進去。
「正使,長安怎樣?」她隱約聽巡鹽使問。
「王大人,這並非你我分內事。」許鶴山笑了一聲,「金鱗豈是池中物?聖人開口,付君重任,將此遠道行穩便可。對了,大人可點一批人護衛左右,其餘日夜兼程,直下三吳。」
「是,是。」
李群青聽了一陣,那門簾忽被掀開,許鶴山出來了。他們對視一眼,許鶴山先別過臉,向著眾司吏的方向道:「向南四十餘裏是文安驛,今日一下午必能趕到。」
他話畢,巡鹽使去點將,另一批人先上馬離去了。一片輕薄塵土間,李群青幫著清點所帶行李,耳邊忽聽許鶴山低聲道:「隨我上車架。」
一進車內,許鶴山俯身要拜,被李群青架住。李群青隻知道這是她小師叔的一位友人,是給孟汀做飯打下手時沾了滿麵爐灰的那位,似乎還有正使的職位,不知為何出現於此處。
「許——子覓?」
「是我。」許鶴山收迴手,作揖後答道,「不必擔心,你小師叔沒什麽大事,他命還是挺硬的。下官此番出長安,隻是要避風頭,不是聖人要託孤......」
「許子覓。」李群青學著李鑒的口吻喊了聲,又道,「聖人未給我冊封,我不過尋常女官,切莫多禮。正使長我十年,群青願以師長之禮事。」
才說罷,有人在外麵敲了敲門框,李群青一驚,許鶴山先擋在她身前,抬簾對外頭說:「上路吧,不在此處久留了。」
林梢在風中顫響。馬蹄與車輪轆轆混響成一聲,半荒廢的古驛道有些凹凸不平,人坐在馬車中感到有些顛簸。
李群青有些後知後覺——這是她頭一次離開長安。
許鶴山那一側的小窗開著,她倚在暗處,從那點縫隙裏窺伺藍田的春。許鶴山就在旁側一言不發,他身形高挑,坐在這車廂裏似有些侷促,手緊攥著筇竹杖。
群青目光掃見許鶴山,發覺他的皮膚白而薄,張出裏頭的經絡血脈,整個人像件青花。
「我們要去何處?」
「三吳之地,姑蘇延陵。」許鶴山朝遠處望,「越秦嶺,絕江河,行萬裏才可至。巡鹽使一路檢察催收,動搖山嶽,也算是國家一樁大事。待到三吳,中南各行省已然得令,當向朝廷納鹽稅了。」
「如此,叫正使過來做甚?」
許鶴山自袖中抽出一小捲軸,手腕一抖,將數排名目顯出來。
「十三門第,二十四商賈。」他道,「這是何昶查帳查出來的可疑之處,必須入虎穴,才可得虎子。」
「這不會打草驚蛇嗎?」
許鶴山一笑:「驚了才好。」
李群青不明所以,抱著手臂坐下,百無聊賴地將腰間佩劍抽出一半又按下。劍身明亮如鏡,映出她半張麵孔,山眉遠目,寡而至濃。
「長平劍。」許鶴山在旁道。
李群青抬手將劍推迴鞘,有些為難地看了許鶴山一眼。許鶴山把玩著筇竹杖頭,繼續淡聲道:「那是先帝青年時,七王之亂,火燒洛陽,儲君李湛重傷身死,向先帝託付了其子李正德和這把長平劍。」
「那為何此劍會到我先父手中?」
許鶴山言簡意賅:「長平劍,是儲君劍。」
他點了一句,想著不好再多說,輕咳一聲便閉了嘴。群青沒解透他的意思,她從前隻當這件是嘉王府的信物,這番才想通了那日在孟汀帳中,那冤死鬼為何如此詫異。
「待我迴長安,便將此劍交還小師叔。」她恍然大悟般道,「我持此劍確實不合適。」
許鶴山暗暗搖頭,想著小孩子到底是聽不出弦外之音的。不過如此也好,這一番遊歷還算漫長,按李鑒的囑咐,隻需慢慢引導即可。
馬車戛然停下了。
前頭禦馬人高喊道:「前頭路有些泥濘,車輪容易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