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下意識的抬手接過了王承恩畢恭畢敬呈上的密疏,他再次疑惑的看了一眼麵前這位侍奉了自己多年的老太監。
盡管已經拿在了手裏,但此刻的崇禎皇帝實在是沒有心思去關心武平衛一名小小的指揮使想用密疏去檢舉何人。
以魏淵的官職,連在奉天殿內站立的資格都沒有。如果不是兵部文書中提到了亳州失陷,而魏淵身為武平衛指揮使難辭其咎的話。估計魏淵這封密疏會匯同來自全國各地的密疏一起,整齊的排列在乾清宮的禦案之上,等待著在某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被大明帝國的最高主宰隨手翻開。
時辰已近正午,初春耀眼的陽光散落於金黃色琉璃瓦之上,透過奉天殿朱紅色的門窗毫無保留的傾瀉到了站立的文武百官身上。在殿內金磚的映射下,整座大殿之內顯得金碧輝煌,唯獨龍椅之上的方寸之地顯得暗淡了許多。
在這一片暗淡之中,崇禎皇帝臉上的表情讓人捉摸不定。大殿內站立的文武百官顯得各懷心事,有人時不時的偷瞄一眼皇上,在心裏猜測著剛剛小太監遞上的奏疏是否同自己有關。
崇禎已經仔仔細細的盯著魏淵的密疏看了三遍了,他生怕自己遺漏了哪些重點亦或是看錯了密疏的內容。
王承恩看出了皇帝臉上恍惚的神色,他躬身請示。
“皇爺?”
崇禎的眼皮略微抬了抬,看到王承恩後他急忙雙手將密疏塞給了這位老太監。
“王承恩,快把這封密疏讀給百官們聽!”
崇禎的語氣中夾雜著急促與喜悅,仿佛還有著一絲絲的不確定。他現在急需王承恩與殿內的百官們一起來驗證自己剛剛的判斷。
這下輪到王承恩疑惑了,伺候了皇帝這麽多年,朝堂之上崇禎如此表現確實少見。他也想看看到底魏淵的密疏有什麽樣的魔力,帶著好奇心王承恩用略顯尖銳但卻底氣十足聲音,立於禦台之上宣讀著魏淵的密疏。
“臣武平衛指揮使魏淵萬死請罪,崇禎十三年二月二十四。賊寇‘曹操’羅汝才引兵五萬進犯武平、亳州兩城。臣統兵與賊人鏖戰於武平城下,雖僥幸退敵。然實無力分兵東救,致使亳州失陷。”
殿內的浙黨官員一聽到這,不僅為魏淵的身家性命捏了把汗。他們深知崇禎的脾氣秉性,這位急功近利的帝國主宰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敗。而且這位自視甚高的君王極度反感手下人為失敗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魏淵對亳州失陷一事進行辯解,無疑觸碰了皇帝的逆鱗。
百官都認為,崇禎之所以要王承恩宣讀奏疏,就是為了給大家樹立一個反麵典型,引以為戒。
此刻內閣首輔周延儒也暗地裏準備好了一會兒的覲見之言了,他自信自己至少有五種不同的方式來說服皇帝誅殺魏淵。
正在高聲宣讀詔書的王承恩突然停下了,他有些不敢相信的轉過臉瞧向了崇禎,迎著他的則是君王那難以抑製的興奮眼神。
王承恩繼續道:
“然幸得聖上庇護,臣在領兵追敵的戰鬥中生擒賊首羅汝才。隨後引兵班師武平,於崇禎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複克亳州,全殲萬餘賊兵。”
王承恩宣讀的密疏在此戛然而止,整座奉天殿內的時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滿朝文武皆不敢相信自己耳中所聽到的內容。
“奪迴亳州府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
“竟然生擒了賊首羅汝才?”
“這、這魏淵說的到底是真是假啊?”
“這怎麽可能啊?魏淵一個黃毛小兒能生擒那‘曹操’不成?”
片刻的沉寂之後,朝堂之上到處都響起了竊竊私語之聲。
盡管後世之人在談論起明末農民戰爭之時,經常掛在嘴邊的唯有李自成、張獻忠兩人。但就崇禎十三年初的時局來看,李自成還算不上朝廷頭號的心腹之患。最令大明朝為之頭疼的無疑隻有張獻忠與羅汝才二人。如果兩人非要分個高下的話,那此時流賊的核心人物隻能‘曹操’羅汝才。
論資格,他是與高迎祥同在崇禎初年就拉起了造反大旗,屬於三十六營主要的首領之一。論實力,羅汝才號稱擁兵十餘萬,軍力更是在張獻忠之上。
因此今日魏淵生擒曹操羅汝才,對於大明朝廷的震撼無異於當年孫傳庭生擒闖王高迎祥。
就在滿朝文武還沒有從魏淵帶來的巨大震撼中緩過神來的時候,周延儒向前邁了一步,撩衣跪倒,高唿萬歲!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啊!羅汝才乃中原流賊之首,此賊被擒,我大明江山無憂矣!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朝堂之內的眾位官員見周延儒此舉,也紛紛跪倒在地,山唿萬歲。在百官的恭賀聲中,崇禎皇帝難得的露出了笑臉,他有些蒼白的臉上泛出了難得一見的紅光。這位帝國的最高主宰,此刻就好像拿到了心愛玩具的孩童般,緊握著魏淵的密疏,在禦台之上來迴的走動著。
“好!好啊!朕要魏淵將羅汝才押解到京城來。朕要在午門舉辦獻俘儀式!朕要讓全天下的子民都知道這件大喜事!”
說話之間,極度興奮的崇禎仿佛看到了一幅無比榮光的畫麵。在這幅畫麵中,他看到了自己端坐於午門之上,自己心愛的三位皇子侍立於一旁,各位王公貴族和文武百官則垂立於午門兩側。在雄壯的軍樂聲中魏淵恭敬的獻上俘虜,而聚集在大明門以外街道上的幾十萬京城軍民們則遙望著宮闕的方向歡聲雷動,齊唿萬歲。
猛然間崇禎好像又想起了什麽一般,急忙說道:
“對了!朕還要親自去太廟進行祭告,將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告訴給列祖列宗們。”
奉天殿內的百官看著有些亢奮的皇帝,一時間都不知道說些什麽才好。自顧自的轉了幾圈之後,崇禎好像剛剛發現百官們還跪在地上一樣。
“眾位愛卿,快快平身!”
還沒等周延儒的身子完全站起來,崇禎便著急的問道:
“周閣老,你說獻俘於午門可好啊?”
“啊,好!陛下您聖斷!獻俘賊首可使我大明朝的臣子們看到聖上您的天威浩蕩—”
沒等周延儒開始自己長篇大論的歌功頌德之詞,之前已經坐迴到龍椅之上的崇禎皇帝擺了擺手,急不可耐的打斷道:
“若是獻俘的話,亳州與京師相距千裏之遙。再加上河南複起的李自成,押送囚犯的這一路可不太平。若是這羅汝才半路出了閃失那可如何是好?”
“呃,微臣倒是有一策,可以一試。”
講話的乃是禮部侍郎曾賀平,浙黨出身。
“曾愛卿,你有何良策盡管說來便是。”
“依微臣之見,可將那羅汝才由陸路押解至海州。而後經水路直抵天津衛。此法雖說耗時,但卻很是周全。”
翻看一下地圖便知道曾賀平口中的耗時可不是隨便說說的,依照明朝的交通運輸速度,這位曾侍郎畫出的線路至少要比由亳州直接北上入京多走上數月不止。
不得不說,曾賀平的辦法那是絕對的安全。亳州位於中原流賊活動的前沿,再往東往南便鮮有大規模的流賊出沒了。等到了海上,流賊們更是沒有實力與強大的大明水師相抗衡的。
然而崇禎皇帝對這個辦法顯得很是不以為然,他巴不得魏淵能夠插上翅膀,立刻把羅汝才帶到自己的麵前才好呢。
沒等皇帝表態,周延儒便站出來反對了。他厲聲的質問道:
“曾侍郎你還是我大明朝的臣子嗎?”
“不知首輔大人何處此言啊?”
曾賀平倒是顯得不卑不亢。
“哼,照你曾侍郎剛剛那麽講。難道亳州以北,京師以南都被那賊人占去了不成?”
“下官並無此意,隻是此法相對安全而已。”
“安全?曾侍郎你還真是會說笑。如今上奉天子聖明,下有將士同心。我大明堂堂的官軍押解著朝廷的欽犯,何人膽敢造次。那些宵小之輩躲避我官軍的追擊還來不及呢,又怎會主動前來送死呢?我看曾侍郎你是被流賊嚇怕了吧。”
曾賀平原本就並非能言善辯之輩,一時間被周延儒駁的啞口無言。東林黨人講究“非我同類,即為仇敵。”對於仇敵的觀點,不論對錯那是要一律堅決反對的。
東林黨人出身的士大夫們大多善辯,可能論起政治遠見與治國才能他們並不擅長。但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扛著正義的大旗不假思索的去批評其他黨派的的觀點,他們可是很專業的。畢竟做事情是需要努力的,而批評人動動嘴就可以了。
果然,周延儒那不切實際的理想觀念與崇禎皇帝不謀而合。在痛斥了一番曾賀平危言聳聽之後。崇禎皇帝很快便敲定了由亳州直接一路向北,直穿中原的獻俘計劃。
眼前的問題處理完,接下來便是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今日魏淵立下如此奇功,眾位愛卿以為如何賞賜他好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人,第一個站出來為魏淵這個打著“浙黨”標簽的將領請賞的,竟然就是東林黨的領袖、內閣首輔周延儒。
就在王承恩宣讀密疏之時,這位內閣首輔大人已經敏銳的發現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所在。那就是魏淵為什麽要以密疏的形式來向皇帝報捷,而沒有通過楊嗣昌。
周延儒意識到,這是魏淵釋放出的一個信號。一個在他看來脫離“浙黨”,投入東林黨人懷抱的信號。於是周延儒決定為魏淵的“棄暗投明”納一份投名狀。
“啟奏陛下,老臣以為魏淵魏將軍乃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如今外有建虜為禍,內有流賊橫行。陛下應多多提拔魏淵這種年輕有為的將領。”
崇禎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周閣老所言極是,你以為魏淵擔任何職妥當啊?”
“老臣以為可由魏淵出任鳳陽總督一職,節製河南諸軍務。”
盡管已經拿在了手裏,但此刻的崇禎皇帝實在是沒有心思去關心武平衛一名小小的指揮使想用密疏去檢舉何人。
以魏淵的官職,連在奉天殿內站立的資格都沒有。如果不是兵部文書中提到了亳州失陷,而魏淵身為武平衛指揮使難辭其咎的話。估計魏淵這封密疏會匯同來自全國各地的密疏一起,整齊的排列在乾清宮的禦案之上,等待著在某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被大明帝國的最高主宰隨手翻開。
時辰已近正午,初春耀眼的陽光散落於金黃色琉璃瓦之上,透過奉天殿朱紅色的門窗毫無保留的傾瀉到了站立的文武百官身上。在殿內金磚的映射下,整座大殿之內顯得金碧輝煌,唯獨龍椅之上的方寸之地顯得暗淡了許多。
在這一片暗淡之中,崇禎皇帝臉上的表情讓人捉摸不定。大殿內站立的文武百官顯得各懷心事,有人時不時的偷瞄一眼皇上,在心裏猜測著剛剛小太監遞上的奏疏是否同自己有關。
崇禎已經仔仔細細的盯著魏淵的密疏看了三遍了,他生怕自己遺漏了哪些重點亦或是看錯了密疏的內容。
王承恩看出了皇帝臉上恍惚的神色,他躬身請示。
“皇爺?”
崇禎的眼皮略微抬了抬,看到王承恩後他急忙雙手將密疏塞給了這位老太監。
“王承恩,快把這封密疏讀給百官們聽!”
崇禎的語氣中夾雜著急促與喜悅,仿佛還有著一絲絲的不確定。他現在急需王承恩與殿內的百官們一起來驗證自己剛剛的判斷。
這下輪到王承恩疑惑了,伺候了皇帝這麽多年,朝堂之上崇禎如此表現確實少見。他也想看看到底魏淵的密疏有什麽樣的魔力,帶著好奇心王承恩用略顯尖銳但卻底氣十足聲音,立於禦台之上宣讀著魏淵的密疏。
“臣武平衛指揮使魏淵萬死請罪,崇禎十三年二月二十四。賊寇‘曹操’羅汝才引兵五萬進犯武平、亳州兩城。臣統兵與賊人鏖戰於武平城下,雖僥幸退敵。然實無力分兵東救,致使亳州失陷。”
殿內的浙黨官員一聽到這,不僅為魏淵的身家性命捏了把汗。他們深知崇禎的脾氣秉性,這位急功近利的帝國主宰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敗。而且這位自視甚高的君王極度反感手下人為失敗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魏淵對亳州失陷一事進行辯解,無疑觸碰了皇帝的逆鱗。
百官都認為,崇禎之所以要王承恩宣讀奏疏,就是為了給大家樹立一個反麵典型,引以為戒。
此刻內閣首輔周延儒也暗地裏準備好了一會兒的覲見之言了,他自信自己至少有五種不同的方式來說服皇帝誅殺魏淵。
正在高聲宣讀詔書的王承恩突然停下了,他有些不敢相信的轉過臉瞧向了崇禎,迎著他的則是君王那難以抑製的興奮眼神。
王承恩繼續道:
“然幸得聖上庇護,臣在領兵追敵的戰鬥中生擒賊首羅汝才。隨後引兵班師武平,於崇禎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複克亳州,全殲萬餘賊兵。”
王承恩宣讀的密疏在此戛然而止,整座奉天殿內的時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滿朝文武皆不敢相信自己耳中所聽到的內容。
“奪迴亳州府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
“竟然生擒了賊首羅汝才?”
“這、這魏淵說的到底是真是假啊?”
“這怎麽可能啊?魏淵一個黃毛小兒能生擒那‘曹操’不成?”
片刻的沉寂之後,朝堂之上到處都響起了竊竊私語之聲。
盡管後世之人在談論起明末農民戰爭之時,經常掛在嘴邊的唯有李自成、張獻忠兩人。但就崇禎十三年初的時局來看,李自成還算不上朝廷頭號的心腹之患。最令大明朝為之頭疼的無疑隻有張獻忠與羅汝才二人。如果兩人非要分個高下的話,那此時流賊的核心人物隻能‘曹操’羅汝才。
論資格,他是與高迎祥同在崇禎初年就拉起了造反大旗,屬於三十六營主要的首領之一。論實力,羅汝才號稱擁兵十餘萬,軍力更是在張獻忠之上。
因此今日魏淵生擒曹操羅汝才,對於大明朝廷的震撼無異於當年孫傳庭生擒闖王高迎祥。
就在滿朝文武還沒有從魏淵帶來的巨大震撼中緩過神來的時候,周延儒向前邁了一步,撩衣跪倒,高唿萬歲!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啊!羅汝才乃中原流賊之首,此賊被擒,我大明江山無憂矣!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朝堂之內的眾位官員見周延儒此舉,也紛紛跪倒在地,山唿萬歲。在百官的恭賀聲中,崇禎皇帝難得的露出了笑臉,他有些蒼白的臉上泛出了難得一見的紅光。這位帝國的最高主宰,此刻就好像拿到了心愛玩具的孩童般,緊握著魏淵的密疏,在禦台之上來迴的走動著。
“好!好啊!朕要魏淵將羅汝才押解到京城來。朕要在午門舉辦獻俘儀式!朕要讓全天下的子民都知道這件大喜事!”
說話之間,極度興奮的崇禎仿佛看到了一幅無比榮光的畫麵。在這幅畫麵中,他看到了自己端坐於午門之上,自己心愛的三位皇子侍立於一旁,各位王公貴族和文武百官則垂立於午門兩側。在雄壯的軍樂聲中魏淵恭敬的獻上俘虜,而聚集在大明門以外街道上的幾十萬京城軍民們則遙望著宮闕的方向歡聲雷動,齊唿萬歲。
猛然間崇禎好像又想起了什麽一般,急忙說道:
“對了!朕還要親自去太廟進行祭告,將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告訴給列祖列宗們。”
奉天殿內的百官看著有些亢奮的皇帝,一時間都不知道說些什麽才好。自顧自的轉了幾圈之後,崇禎好像剛剛發現百官們還跪在地上一樣。
“眾位愛卿,快快平身!”
還沒等周延儒的身子完全站起來,崇禎便著急的問道:
“周閣老,你說獻俘於午門可好啊?”
“啊,好!陛下您聖斷!獻俘賊首可使我大明朝的臣子們看到聖上您的天威浩蕩—”
沒等周延儒開始自己長篇大論的歌功頌德之詞,之前已經坐迴到龍椅之上的崇禎皇帝擺了擺手,急不可耐的打斷道:
“若是獻俘的話,亳州與京師相距千裏之遙。再加上河南複起的李自成,押送囚犯的這一路可不太平。若是這羅汝才半路出了閃失那可如何是好?”
“呃,微臣倒是有一策,可以一試。”
講話的乃是禮部侍郎曾賀平,浙黨出身。
“曾愛卿,你有何良策盡管說來便是。”
“依微臣之見,可將那羅汝才由陸路押解至海州。而後經水路直抵天津衛。此法雖說耗時,但卻很是周全。”
翻看一下地圖便知道曾賀平口中的耗時可不是隨便說說的,依照明朝的交通運輸速度,這位曾侍郎畫出的線路至少要比由亳州直接北上入京多走上數月不止。
不得不說,曾賀平的辦法那是絕對的安全。亳州位於中原流賊活動的前沿,再往東往南便鮮有大規模的流賊出沒了。等到了海上,流賊們更是沒有實力與強大的大明水師相抗衡的。
然而崇禎皇帝對這個辦法顯得很是不以為然,他巴不得魏淵能夠插上翅膀,立刻把羅汝才帶到自己的麵前才好呢。
沒等皇帝表態,周延儒便站出來反對了。他厲聲的質問道:
“曾侍郎你還是我大明朝的臣子嗎?”
“不知首輔大人何處此言啊?”
曾賀平倒是顯得不卑不亢。
“哼,照你曾侍郎剛剛那麽講。難道亳州以北,京師以南都被那賊人占去了不成?”
“下官並無此意,隻是此法相對安全而已。”
“安全?曾侍郎你還真是會說笑。如今上奉天子聖明,下有將士同心。我大明堂堂的官軍押解著朝廷的欽犯,何人膽敢造次。那些宵小之輩躲避我官軍的追擊還來不及呢,又怎會主動前來送死呢?我看曾侍郎你是被流賊嚇怕了吧。”
曾賀平原本就並非能言善辯之輩,一時間被周延儒駁的啞口無言。東林黨人講究“非我同類,即為仇敵。”對於仇敵的觀點,不論對錯那是要一律堅決反對的。
東林黨人出身的士大夫們大多善辯,可能論起政治遠見與治國才能他們並不擅長。但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扛著正義的大旗不假思索的去批評其他黨派的的觀點,他們可是很專業的。畢竟做事情是需要努力的,而批評人動動嘴就可以了。
果然,周延儒那不切實際的理想觀念與崇禎皇帝不謀而合。在痛斥了一番曾賀平危言聳聽之後。崇禎皇帝很快便敲定了由亳州直接一路向北,直穿中原的獻俘計劃。
眼前的問題處理完,接下來便是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今日魏淵立下如此奇功,眾位愛卿以為如何賞賜他好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人,第一個站出來為魏淵這個打著“浙黨”標簽的將領請賞的,竟然就是東林黨的領袖、內閣首輔周延儒。
就在王承恩宣讀密疏之時,這位內閣首輔大人已經敏銳的發現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所在。那就是魏淵為什麽要以密疏的形式來向皇帝報捷,而沒有通過楊嗣昌。
周延儒意識到,這是魏淵釋放出的一個信號。一個在他看來脫離“浙黨”,投入東林黨人懷抱的信號。於是周延儒決定為魏淵的“棄暗投明”納一份投名狀。
“啟奏陛下,老臣以為魏淵魏將軍乃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如今外有建虜為禍,內有流賊橫行。陛下應多多提拔魏淵這種年輕有為的將領。”
崇禎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周閣老所言極是,你以為魏淵擔任何職妥當啊?”
“老臣以為可由魏淵出任鳳陽總督一職,節製河南諸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