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高懸於紫禁城的上空,這座天子的居看起來安詳寧靜。
極建殿那重簷歇山頂上簷角下安放著的九隻神獸在夜色中顯得栩栩如生。夜間的風徐徐吹過下簷的風鈴,清脆的金屬撞擊聲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悅耳。
極建殿向後有一條平緩向上的禦道。禦道的中間是一副長達十六米、寬約四米的雲龍石雕。石雕上浮刻著祥雲、盤龍、滄海和懸崖等景致,看起來氣吞山河威嚴壯麗。在這條禦道的盡頭便是平台,又稱為雲台。此處視野極佳,可以將四周皇城景色盡收於眼底。
平台議政是大明朝的一項製度,由於萬曆中期以後,皇帝不再理朝政,因此就停止了平台議政,崇禎皇帝登基之後為扭轉朝廷的危局再開平台議政。
此時平台上錦衣衛林立,一個個持刀戒備。太監們則緊張的為議政做著準備。但正中間那把龍椅之上卻是空空蕩蕩。
皇座的主人崇禎皇帝正在金磚鋪地、華貴富麗的極建殿中焦慮的思索著遼東的對策,吳三桂的那封奏疏像一把巨石壓在了他的胸口,讓他喘不過氣來。
“寧遠衛副將吳三桂急報:
本月初五豪格、多鐸率清兵再犯寧遠。總兵金國鳳率軍出北山岡與之鏖戰,矢盡力竭,國鳳及二子皆戰死。副總兵楊振因解鬆山之圍至呂洪山遇伏,全軍盡覆。振被執令往鬆山說降。至城下振與從官李祿告城中人堅守,援兵即日至矣。清軍於城下殺害振、祿二人。如今寧遠城中斷餉已久,營伍紛紜,號令難施,人心不一,末將恐難以節製。望朝廷早發糧餉,速派援軍。
萬急!”
一日之間遼東重鎮寧遠連損正副兩總兵,又麵臨時刻被攻陷的境地,這讓崇禎如何能不揪心呢。
要知道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中連山、塔山、鬆山、錦州為聯防據點的關寧錦防線是大明抵抗清軍的最後一道屏障。若是關寧防線有失,那山海關就會直接暴露在女真人的鐵蹄之下,如此北京城將永無寧日了。因此寧遠城有難就意味著關寧防線危矣!
不僅如此,前線陣亡的金國鳳、楊振等人都是如今遼東軍中朝廷依賴的中堅力量。尤其是金國鳳,他在年初的鬆山之役中以區區三千守軍麵對皇太極親率的八旗精銳五萬餘人堅守城池達兩個月之久,最終皇太極在損兵折將之後灰溜溜的退迴了沈陽。這一仗讓崇禎皇帝龍心大悅,更是看到了擊敗皇太極的希望。可沒想到這個希望才剛剛出現就如流星般迅速的隕落了。
痛失愛將,邊疆告急。麵對這些崇禎怎能不憂心忡忡呢。
他默默的駐足於空蕩蕩的大殿之內,長長的歎了口氣慢慢的從正殿踱到側殿之內,這裏的一麵牆上掛著他平日裏喜歡的對聯,都是名家手筆。
此時崇禎邁步來到一副對聯前想借書畫來轉嫁一下自己鬱悶的心情。之間這幅對聯寫得墨飽筆圓,端莊渾厚,是這側殿當中的上乘之作,那副對聯寫道: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萬幾清暇,瑤編披覽惜三餘。
看過以後,崇禎的心情更糟了,他不禁感慨地說:
“如今還有什麽‘四海升平’,還說什麽‘萬幾清暇’!”
他搖搖頭,又背著手離開了側殿。就在他剛剛迴到大殿寶座上之際,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輕輕的推開宮門走了進來。他來到崇禎麵前很是恭敬的小聲說道:
“皇上,人都到齊了。”
聽到王承恩的話,崇禎強打精神直奔平台而去。
“皇上駕到!”
正在平台上候著的眾位大員們紛紛跪倒施禮。
“吾皇萬歲萬萬歲!”
崇禎一屁股坐到了龍椅之上注視著匍匐在地上的高官們一言不發。這正是他的馭下之術,他要讓這些朝臣們一個個心裏發虛從而畏懼自己這個皇帝。可今日卻出現了意外,兵部尚書洪承疇突然開口說道:
“臣有緊急軍情上奏皇上!”
崇禎冷冷的看著他迴答說:
“洪愛卿你真是及時啊!朕不召你這遼東軍情怕是要等到天亮才會到達吧。”
“遼東軍情?”
洪承疇一臉茫然的看著崇禎道:
“微臣實在不知遼東有何軍情啊?微臣要奏報的是於穀城再次作亂的張獻忠啊!”
“張獻忠?!他怎麽了?”
聽到洪承疇突然說出這個名字崇禎不由得心裏一驚!
“啟奏聖上,本月初一初左良玉率軍追擊於穀城再次作亂的張獻忠,結果逾房縣八十裏,被張獻忠設伏圍困。左軍遠道奔襲,兵困馬乏,致使大敗。前鋒將羅岱被俘,左良玉大敗奔還,軍符印信盡失,軍資損失千萬有餘,士卒死者萬人。”
這個消息將原本準備質問洪承疇遼東軍情的崇禎一下子呆在了原地,過了半晌他憤怒的拍著禦案怒吼道:
“左良玉無能!熊文燦誤事!來啊!傳朕旨意,熊文燦大言無實以致賊寇喘息。如今局麵熊文燦罪無可恕,拿之問罪!左良玉損兵折將本應重罰,念其功勞現削職留其戴罪之身以期立功自贖。”
身旁的太監們急忙將崇禎的話擬成旨意連夜下發。
洪承疇跪在原地不禁自鳴得意,原來他早就通過眼線知道了午門前馬盡忠闖宮的事情。於是洪承疇決定以毒攻毒,將今日白天壓下的一封關於張獻忠的奏疏在此時連夜上奏於皇上。以期達到轉嫁崇禎怒火的目的,遼東軍情的事反正已經是死無對證了。洪承疇決定裝傻到底,絕不承認。
從現如今崇禎皇帝的反應來看,他的計劃很成功。崇禎自以為馭下功夫了的,可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脾氣秉性意見完全被人摸透了。想要耍猴卻不想反被猴子給戲弄了。
果然,崇禎沒有再追問軍情被延誤之事。而是一臉陰鬱的將遼東的軍情的內容說了出來。最後他開口問道:
“如今外有清兵犯境圍攻寧遠。內有張獻忠、羅汝才再次作亂禍亂荊楚。各位都是內閣、六部,監軍、廠衛的當家人,說說吧!”
崇禎話音剛落,內閣首富、年近六旬頭發花白的薛國觀急忙叩首說道:
“此時天色已深,皇上龍體要緊啊!微臣鬥膽請皇上歇息,容臣等連夜商議對策。明日天亮之時請皇上聖斷。”
崇禎冷冷的看著眼前的這位首輔大人冷冷的迴應說:
“此時皇太極肯定沒睡吧,寧遠城的將士們肯定也沒睡吧,甚至那張獻忠、羅汝才之流怕是也沒睡吧!朕這個皇帝又如何睡得著呢?你們現在就給朕籌劃出個對策來,朕聽著!”
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薛國觀額頭上不禁滲出豆大的汗珠來。崇禎接著說道:
“薛國觀,你是內閣首輔。你先說吧!”
被崇禎皇帝點了名,首輔薛國觀眼看躲不過去了隻好支支吾吾的迴答說:“皇上您是知道的,打仗其實打的就是錢糧。可現如今我朝每年的稅收隻有八百餘萬量,而朝廷僅僅戍邊一項就需要一千餘萬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眼下當務之急是補上軍費這個大窟窿。軍費到位了,自然遼東問題、流寇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了。”
薛國觀之所以這麽說是有緣由的,因為在兩個月前的平台議政之時,楊嗣昌曾經提出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那就是籌餉,即向農民加征。當時薛國觀是極力反對,他提出的助餉之議,即向皇親國戚借款。
雖然在當時崇禎批準薛國觀的助餉之議,但後來因為明朝皇室宗親的極力反對隻能不了了之。今天薛國觀重提此話,用意頗深。
作為十七歲就用雷霆手段剿滅魏忠賢及其閹黨的崇禎皇帝來說,薛國觀的話外之音他一目了然。那就是要重提助餉之議,然而在此時的平台之上楊嗣昌也看出了薛國觀的用意。如果崇禎再次采納了助餉之議,那他楊嗣昌剛剛進行的籌餉計劃豈不是就要半途而廢了。想到這楊嗣昌心裏暗想:
“薛國觀啊薛國觀!既然你膽敢阻撓我的剿匪大計,那可就不要怪我楊某人狠心了。”
想罷楊嗣昌突然在一旁進言道:
“首輔大人之前所提的助餉之議倒是個解決軍費的好辦法,隻是在具體執行上還應當謀劃妥當才是。”
崇禎一聽也覺得有理,上一次的助餉之議他決定的太過於倉促。以至最後阻力匆匆難以實施。這一次既然楊嗣昌也覺得可行,正好借此機會再次啟動助餉之事。
“恩,楊閣老說的在理。薛愛卿,你再詳細的說一下你的助餉之議。”
看到自己長久以來的政敵楊嗣昌都當麵逢迎自己了,薛國觀不禁有些得意起來。於是他便開始滔滔不絕的談起了自己征收助餉的計劃。
可薛國觀不知道的是,老謀深算的楊嗣昌已經在他快步前行的大路上挖下了一處大坑就等著他跳進來了。
眾人聽著薛國觀慷慨陳詞一番之後,楊嗣昌開始了自己蓄謀已久的殺招。
“薛首輔講的真是精辟,眼光獨到直擊時弊。但下官有一個疑問,不知首輔大人能否當麵賜教。”
平日裏清高不遜的楊嗣昌說話都如此客氣,薛國觀更是有些飄飄然起來。
“楊閣老哪裏的話,不足之處您盡管指出。”
“隻是不知這助餉之銀從哪位皇親國戚處征收合適呢?”
楊嗣昌的聲音不大,他的臉上掛著一絲笑意冷冷的看著首輔大人。薛國觀這時像是被人施了魔法一般呆在了原地。他突然意識到剛剛侃侃而談之間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致命的失誤。他說的話本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他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一個錯誤的地點說了正確的話。如今在這平台之上他薛國觀若是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惹來殺身之禍!
極建殿那重簷歇山頂上簷角下安放著的九隻神獸在夜色中顯得栩栩如生。夜間的風徐徐吹過下簷的風鈴,清脆的金屬撞擊聲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悅耳。
極建殿向後有一條平緩向上的禦道。禦道的中間是一副長達十六米、寬約四米的雲龍石雕。石雕上浮刻著祥雲、盤龍、滄海和懸崖等景致,看起來氣吞山河威嚴壯麗。在這條禦道的盡頭便是平台,又稱為雲台。此處視野極佳,可以將四周皇城景色盡收於眼底。
平台議政是大明朝的一項製度,由於萬曆中期以後,皇帝不再理朝政,因此就停止了平台議政,崇禎皇帝登基之後為扭轉朝廷的危局再開平台議政。
此時平台上錦衣衛林立,一個個持刀戒備。太監們則緊張的為議政做著準備。但正中間那把龍椅之上卻是空空蕩蕩。
皇座的主人崇禎皇帝正在金磚鋪地、華貴富麗的極建殿中焦慮的思索著遼東的對策,吳三桂的那封奏疏像一把巨石壓在了他的胸口,讓他喘不過氣來。
“寧遠衛副將吳三桂急報:
本月初五豪格、多鐸率清兵再犯寧遠。總兵金國鳳率軍出北山岡與之鏖戰,矢盡力竭,國鳳及二子皆戰死。副總兵楊振因解鬆山之圍至呂洪山遇伏,全軍盡覆。振被執令往鬆山說降。至城下振與從官李祿告城中人堅守,援兵即日至矣。清軍於城下殺害振、祿二人。如今寧遠城中斷餉已久,營伍紛紜,號令難施,人心不一,末將恐難以節製。望朝廷早發糧餉,速派援軍。
萬急!”
一日之間遼東重鎮寧遠連損正副兩總兵,又麵臨時刻被攻陷的境地,這讓崇禎如何能不揪心呢。
要知道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中連山、塔山、鬆山、錦州為聯防據點的關寧錦防線是大明抵抗清軍的最後一道屏障。若是關寧防線有失,那山海關就會直接暴露在女真人的鐵蹄之下,如此北京城將永無寧日了。因此寧遠城有難就意味著關寧防線危矣!
不僅如此,前線陣亡的金國鳳、楊振等人都是如今遼東軍中朝廷依賴的中堅力量。尤其是金國鳳,他在年初的鬆山之役中以區區三千守軍麵對皇太極親率的八旗精銳五萬餘人堅守城池達兩個月之久,最終皇太極在損兵折將之後灰溜溜的退迴了沈陽。這一仗讓崇禎皇帝龍心大悅,更是看到了擊敗皇太極的希望。可沒想到這個希望才剛剛出現就如流星般迅速的隕落了。
痛失愛將,邊疆告急。麵對這些崇禎怎能不憂心忡忡呢。
他默默的駐足於空蕩蕩的大殿之內,長長的歎了口氣慢慢的從正殿踱到側殿之內,這裏的一麵牆上掛著他平日裏喜歡的對聯,都是名家手筆。
此時崇禎邁步來到一副對聯前想借書畫來轉嫁一下自己鬱悶的心情。之間這幅對聯寫得墨飽筆圓,端莊渾厚,是這側殿當中的上乘之作,那副對聯寫道: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萬幾清暇,瑤編披覽惜三餘。
看過以後,崇禎的心情更糟了,他不禁感慨地說:
“如今還有什麽‘四海升平’,還說什麽‘萬幾清暇’!”
他搖搖頭,又背著手離開了側殿。就在他剛剛迴到大殿寶座上之際,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輕輕的推開宮門走了進來。他來到崇禎麵前很是恭敬的小聲說道:
“皇上,人都到齊了。”
聽到王承恩的話,崇禎強打精神直奔平台而去。
“皇上駕到!”
正在平台上候著的眾位大員們紛紛跪倒施禮。
“吾皇萬歲萬萬歲!”
崇禎一屁股坐到了龍椅之上注視著匍匐在地上的高官們一言不發。這正是他的馭下之術,他要讓這些朝臣們一個個心裏發虛從而畏懼自己這個皇帝。可今日卻出現了意外,兵部尚書洪承疇突然開口說道:
“臣有緊急軍情上奏皇上!”
崇禎冷冷的看著他迴答說:
“洪愛卿你真是及時啊!朕不召你這遼東軍情怕是要等到天亮才會到達吧。”
“遼東軍情?”
洪承疇一臉茫然的看著崇禎道:
“微臣實在不知遼東有何軍情啊?微臣要奏報的是於穀城再次作亂的張獻忠啊!”
“張獻忠?!他怎麽了?”
聽到洪承疇突然說出這個名字崇禎不由得心裏一驚!
“啟奏聖上,本月初一初左良玉率軍追擊於穀城再次作亂的張獻忠,結果逾房縣八十裏,被張獻忠設伏圍困。左軍遠道奔襲,兵困馬乏,致使大敗。前鋒將羅岱被俘,左良玉大敗奔還,軍符印信盡失,軍資損失千萬有餘,士卒死者萬人。”
這個消息將原本準備質問洪承疇遼東軍情的崇禎一下子呆在了原地,過了半晌他憤怒的拍著禦案怒吼道:
“左良玉無能!熊文燦誤事!來啊!傳朕旨意,熊文燦大言無實以致賊寇喘息。如今局麵熊文燦罪無可恕,拿之問罪!左良玉損兵折將本應重罰,念其功勞現削職留其戴罪之身以期立功自贖。”
身旁的太監們急忙將崇禎的話擬成旨意連夜下發。
洪承疇跪在原地不禁自鳴得意,原來他早就通過眼線知道了午門前馬盡忠闖宮的事情。於是洪承疇決定以毒攻毒,將今日白天壓下的一封關於張獻忠的奏疏在此時連夜上奏於皇上。以期達到轉嫁崇禎怒火的目的,遼東軍情的事反正已經是死無對證了。洪承疇決定裝傻到底,絕不承認。
從現如今崇禎皇帝的反應來看,他的計劃很成功。崇禎自以為馭下功夫了的,可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脾氣秉性意見完全被人摸透了。想要耍猴卻不想反被猴子給戲弄了。
果然,崇禎沒有再追問軍情被延誤之事。而是一臉陰鬱的將遼東的軍情的內容說了出來。最後他開口問道:
“如今外有清兵犯境圍攻寧遠。內有張獻忠、羅汝才再次作亂禍亂荊楚。各位都是內閣、六部,監軍、廠衛的當家人,說說吧!”
崇禎話音剛落,內閣首富、年近六旬頭發花白的薛國觀急忙叩首說道:
“此時天色已深,皇上龍體要緊啊!微臣鬥膽請皇上歇息,容臣等連夜商議對策。明日天亮之時請皇上聖斷。”
崇禎冷冷的看著眼前的這位首輔大人冷冷的迴應說:
“此時皇太極肯定沒睡吧,寧遠城的將士們肯定也沒睡吧,甚至那張獻忠、羅汝才之流怕是也沒睡吧!朕這個皇帝又如何睡得著呢?你們現在就給朕籌劃出個對策來,朕聽著!”
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薛國觀額頭上不禁滲出豆大的汗珠來。崇禎接著說道:
“薛國觀,你是內閣首輔。你先說吧!”
被崇禎皇帝點了名,首輔薛國觀眼看躲不過去了隻好支支吾吾的迴答說:“皇上您是知道的,打仗其實打的就是錢糧。可現如今我朝每年的稅收隻有八百餘萬量,而朝廷僅僅戍邊一項就需要一千餘萬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眼下當務之急是補上軍費這個大窟窿。軍費到位了,自然遼東問題、流寇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了。”
薛國觀之所以這麽說是有緣由的,因為在兩個月前的平台議政之時,楊嗣昌曾經提出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那就是籌餉,即向農民加征。當時薛國觀是極力反對,他提出的助餉之議,即向皇親國戚借款。
雖然在當時崇禎批準薛國觀的助餉之議,但後來因為明朝皇室宗親的極力反對隻能不了了之。今天薛國觀重提此話,用意頗深。
作為十七歲就用雷霆手段剿滅魏忠賢及其閹黨的崇禎皇帝來說,薛國觀的話外之音他一目了然。那就是要重提助餉之議,然而在此時的平台之上楊嗣昌也看出了薛國觀的用意。如果崇禎再次采納了助餉之議,那他楊嗣昌剛剛進行的籌餉計劃豈不是就要半途而廢了。想到這楊嗣昌心裏暗想:
“薛國觀啊薛國觀!既然你膽敢阻撓我的剿匪大計,那可就不要怪我楊某人狠心了。”
想罷楊嗣昌突然在一旁進言道:
“首輔大人之前所提的助餉之議倒是個解決軍費的好辦法,隻是在具體執行上還應當謀劃妥當才是。”
崇禎一聽也覺得有理,上一次的助餉之議他決定的太過於倉促。以至最後阻力匆匆難以實施。這一次既然楊嗣昌也覺得可行,正好借此機會再次啟動助餉之事。
“恩,楊閣老說的在理。薛愛卿,你再詳細的說一下你的助餉之議。”
看到自己長久以來的政敵楊嗣昌都當麵逢迎自己了,薛國觀不禁有些得意起來。於是他便開始滔滔不絕的談起了自己征收助餉的計劃。
可薛國觀不知道的是,老謀深算的楊嗣昌已經在他快步前行的大路上挖下了一處大坑就等著他跳進來了。
眾人聽著薛國觀慷慨陳詞一番之後,楊嗣昌開始了自己蓄謀已久的殺招。
“薛首輔講的真是精辟,眼光獨到直擊時弊。但下官有一個疑問,不知首輔大人能否當麵賜教。”
平日裏清高不遜的楊嗣昌說話都如此客氣,薛國觀更是有些飄飄然起來。
“楊閣老哪裏的話,不足之處您盡管指出。”
“隻是不知這助餉之銀從哪位皇親國戚處征收合適呢?”
楊嗣昌的聲音不大,他的臉上掛著一絲笑意冷冷的看著首輔大人。薛國觀這時像是被人施了魔法一般呆在了原地。他突然意識到剛剛侃侃而談之間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致命的失誤。他說的話本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他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一個錯誤的地點說了正確的話。如今在這平台之上他薛國觀若是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惹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