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衙門的守門侍衛在大聲嗬斥了寧遠來的軍卒後並沒有迴去接著做自己未完的美夢,反而他急匆匆的朝內廷中奔去。今日兵部值班的正好是新任的兵部尚書洪承疇,當值的侍衛第一時間將寧遠有萬急軍情的消息向他做了匯報。
洪承疇自崇禎十二年初率領陝西諸軍入保京師以來一直兢兢業業且與內閣重臣楊嗣昌在諸多事宜上都配合的很是默契。於是得益於楊嗣昌的保舉,洪承疇接任了兵部尚書一職兼任右副都禦使總督薊、遼軍務。
深夜下被下屬叫醒的洪承疇一臉的嚴峻,燭光下他那原本就消瘦的麵容更多了幾分陰沉。在聽完了匯報之後洪承疇淡淡的說道:
“恩,此事我知曉了。再有來自遼東的軍情一律攔下,明日天亮之後再說。”
“小的遵命!”
燭影一閃,房間內再次迴複了寧靜。洪承疇默默的注視著搖曳的燭火深深的歎了口氣。如今的他變成了自己年輕時最痛恨的模樣,但麵對現實洪承疇也唯有坦然麵對良心的拷問。
邊關的將士在饑寒交迫的境遇下浴血奮戰保家衛國,他知道。
夜間抵達的寧遠加急軍情意味著什麽,他也知道。
因為他洪承疇過去就曾經是這些忠心報國者中的一員,他見識過戰爭一線的流血與犧牲;他怒罵過那些隻顧著自己的官帽子而不顧將士們死活的朝廷大員們。他也曾經曆過因為遲遲得不到兵部的批準而導致戰局延誤致使剿除亂民的戰鬥功虧一簣的情形。
然而在今天,身居兵部尚書高位的洪承疇麵對寧遠緊急軍情卻選擇了沉默。
因為如果他接了寧遠軍報就必須在第一時間奏報皇上,否則就是他這個兵部尚書有意的耽誤軍情。崇禎好大喜功剛愎自用;若是深夜聽聞有邊關噩耗傳來定是要龍顏大怒的,到時候所有的怒火都會傾斜到他這個兵部尚書的頭上來。這就是所謂的“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麵對崇禎這樣一個情緒化的帝王,他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一招不慎自己可能就會落得個身敗名裂萬劫不複的下場。
正因為如此洪承疇在兵部定下了規矩,深夜隻收捷報而所有緊急軍情一律等天亮之後再上奏。如此一來他這個兵部尚書第一時間拿不到緊急軍情也就算不上了有意延誤了。這個招式自使用以來就屢試不爽,崇禎對他這個兵部尚書的辦事能力也是讚譽有加。
洪承疇來到窗前靜靜的駐足眺望著寧遠的方向,思量著明日早朝的時候如何應對崇禎可能的提問。因為不用看那軍情的內容他也能猜出其中的大概。
“定是皇太極又有所行動了。哎!這北京遠不如西安待著舒坦,兵部尚書不好當啊!”
洪承疇的一句感慨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的猜測並沒有錯。寧遠的軍情確實與皇太極有關,他思量著明日早朝的對策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洪承疇想來想去終究是遺漏了一些事情,準確的說是一個人。一個小的不能想再小的小人物,那就是那位前來傳送緊急軍情的寧遠軍卒。
這位軍卒名叫做馬盡忠,時年二十三歲。他是寧遠衛中的一員小旗。世代居於寧遠,是個土生土長的遼東漢子。在大明帝國的衛所製度中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二十人為百戶所,百戶所下設總旗,總旗下又設小旗。對於正二品的朝廷大員兵部尚書而言,馬盡忠這樣的人物根本就不配在他洪承疇的耳中留下名字。既然兵部的人讓他等著,那他便踏踏實實的到兵部驛站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覺天明再報便是了。
可事實上卻是馬盡忠不僅讓洪承疇聽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還讓這位堂堂兵部尚書大人將他的名字牢牢的記在了心裏。因為這位寧遠衛的小旗在離開兵部衙門後並沒有和之前那些吃過閉門羹的人一樣前往兵部驛站休息,而是策馬揚鞭沿著禦道旁石板鋪成的千步廊直奔西麵而去,他的目的地正是大明王朝的核心地帶,天子的居所紫禁城!
伴隨著戰馬的嘶鳴聲,馬盡忠勒住了韁繩癡癡的注視著眼前這座雄偉皇城的入口—午門。雖然是在深夜,但城牆之上林立的火把還是將午門一代照的如同白晝一般,金黃色琉璃瓦與絢麗的彩畫交相輝映、氣勢巍峨,宏偉壯麗,盡顯出天子的威嚴。正當馬盡忠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之時,午門上守城的軍士大聲的嗬斥道:
“城下何人!膽敢深夜闖宮!還不速速退下!”
“城上的軍爺!我是寧遠衛的小旗!此處有副將吳三桂萬急軍務呈報!還請速速開門啊!”
“萬急軍務?那你有無令箭和關防呢?”
“這…”
“既無令箭有無關防!那你還是速速前往兵部衙門遞送吧!”
“可兵部剛剛拒接了小人的急報,軍情如火延誤不得啊!”
城頭上當值的是一位禦林軍的偏將,也算是久經宦海了。一聽這城下愣頭青的話便知道了其中的奧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到這他大喊道:
“放肆!你一個小小的軍吏也敢議論朝政!本將軍數三個數,你若是再不離開休怪本將無情了。弓弩手準備!”
“三!”
聽到這話馬盡忠的心一下子就涼了。他出身農民,清兵南下將戰火漸漸燒到了寧遠城為了生存他不得不被迫拿起了武器進行戰鬥。他自幼沒讀過書,大字也不認識幾個。但馬盡忠知道“遼人守遼土”自己家土地必須靠自己的拳頭來保衛,對於肝膽入侵的外族必須給他迎頭痛擊才可讓這些豺狼畏懼而不敢再次入侵。
如今大明的土地正在被清兵蹂躪,大明的子民正在被清人屠戮,大明的城鎮正在被清兵焚燒。自己快馬加鞭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從寧遠趕到京城竟然會是這番光景,麵前的這些大老爺們連看一眼軍情的心思都沒有,到處的推三阻四,到處的推諉扯皮!一瞬間馬盡忠那熱血男兒的氣概被心中熊熊的怒火點燃了。
“今天就是拚了性命也要把軍情送到聖上的手中!必須要快!一刻都耽誤不得!”
“二!”
突然間隻見馬盡忠狠狠的抽了一下馬的屁股,戰馬疼的一聲嘶鳴,緊跟著如離弦的利箭般衝向了午門。見此情景,城牆上的偏將軍趕忙對自己的手下命令道:
“放箭!速速給我放箭!”
“嗖!嗖嗖!”
一聲令下,午門的城頭上萬箭齊發。而在這些奪命的利箭射中馬盡忠前,他用盡渾身最後的力氣也拉弓放出了一箭。馬盡忠將軍情奏疏插在了箭頭上往城頭射去!這一箭劃著禦林軍偏將軍的臉頰釘在了午門城樓的宮柱之上。
馬盡忠看著軍情被成功的送上了午門,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但笑容就此定格在了他的臉上,瞬時間被無數的箭頭刺入了他的身體當中。馬盡忠當場被射下了戰馬。
渾身插滿利箭的馬盡忠就那麽躺在午門外仰望著天空,他的意識已經模糊不清,突然他仿佛看到了自家炕頭上的婆娘正抱著不到一歲的兒子歡笑著迎接著他的歸來,這幅畫麵轉瞬即逝,緊接著無邊的黑暗吞噬了馬盡忠的一切。
禦林軍的偏將軍看著城下的死屍撇了撇嘴道:
“這小子是不是瘋了!真是自家找死!”
人雖然是死了,可眼前的萬急軍情卻讓他犯了難。隱瞞不報那可是殺頭的大罪。不得已,這位偏將軍隻能硬著頭皮將這封被利箭刺穿的緊急軍情送到了司禮監太監王承恩的手中。
握著手中的這個燙手山芋,王承恩也犯了難。但崇禎皇帝的脾氣秉性他可是比任何人都拿捏的有分寸,關於遼東的軍情一直是崇禎皇帝關注的焦點。思量再三王承恩最終還是直奔坤寧宮而去。
此時的崇禎與周皇後的家宴已經結束,眼看著日夜操勞的丈夫有幾分疲憊,周皇後便攙扶著崇禎在坤寧宮內睡下了。
由於常常的睡眠不足,崇禎在床上躺下後翻來覆去的做著各種奇怪的夢,這些夢都是和他批閱的奏折有關。他先是夢到東北的皇太極又起兵南下了,到處是一片哀嚎求饒之聲。突然他又夢到了楊嗣昌跪倒在自己的麵前懇求速速籌措軍餉以應對燃眉之急,可正當他們君臣二人議政之時,紫禁城外突然傳來了喊殺之聲,那聲音由遠及近仿佛已經來到了坤寧宮外一般。
崇禎皇帝猛地大叫一聲被噩夢驚醒了,冷汗已經浸透了他的龍袍。深唿了幾口氣的崇禎這時才發現了矗立在身旁的王承恩。
“怎麽了?”
崇禎知道王承恩出現必定是要事匯報,於是便懶懶的問道。
“迴皇上,這裏有一封寧遠副將吳三桂的軍情奏報。”
聽到寧遠兩個字崇禎一下子精神了起來,他“噌”的從龍榻上坐了起來一把奪過了王承恩手中的奏疏緊張的看了起來。
還沒等奏疏看完崇禎就一拍桌子站了起來,在坤寧宮內不停的走來走去。
“氣煞朕也!氣煞朕也!皇太極欺我太甚!王承恩!把洪承疇給我叫來!”
“天色已晚,陛下的龍體要緊啊!”
看著崇禎如此暴怒,王承恩心裏也是說不盡的心疼。他自崇禎出生開始便陪伴侍奉在其左右,雖說為奴但感情上卻與家人無異。
“此事拖不得!你速速去辦!”
“老奴遵旨。”
王承恩正要轉身離開又被崇禎叫住了。
“且慢!不光是洪承疇,召首輔薛國觀、樞輔楊嗣昌、戶部尚書李侍問以及高起潛、曹化淳一同前往平台議政!”
“老奴遵旨。”
王承恩離去後,崇禎將所有的宮女和太監都屏退了出去。周皇後在一旁默默的注視著自己的丈夫,今晚她精心安排的天倫之樂就這樣被現實無情的打迴了原形。
漫漫長夜,整個坤寧宮籠罩著沉重而不安的氣氛…
洪承疇自崇禎十二年初率領陝西諸軍入保京師以來一直兢兢業業且與內閣重臣楊嗣昌在諸多事宜上都配合的很是默契。於是得益於楊嗣昌的保舉,洪承疇接任了兵部尚書一職兼任右副都禦使總督薊、遼軍務。
深夜下被下屬叫醒的洪承疇一臉的嚴峻,燭光下他那原本就消瘦的麵容更多了幾分陰沉。在聽完了匯報之後洪承疇淡淡的說道:
“恩,此事我知曉了。再有來自遼東的軍情一律攔下,明日天亮之後再說。”
“小的遵命!”
燭影一閃,房間內再次迴複了寧靜。洪承疇默默的注視著搖曳的燭火深深的歎了口氣。如今的他變成了自己年輕時最痛恨的模樣,但麵對現實洪承疇也唯有坦然麵對良心的拷問。
邊關的將士在饑寒交迫的境遇下浴血奮戰保家衛國,他知道。
夜間抵達的寧遠加急軍情意味著什麽,他也知道。
因為他洪承疇過去就曾經是這些忠心報國者中的一員,他見識過戰爭一線的流血與犧牲;他怒罵過那些隻顧著自己的官帽子而不顧將士們死活的朝廷大員們。他也曾經曆過因為遲遲得不到兵部的批準而導致戰局延誤致使剿除亂民的戰鬥功虧一簣的情形。
然而在今天,身居兵部尚書高位的洪承疇麵對寧遠緊急軍情卻選擇了沉默。
因為如果他接了寧遠軍報就必須在第一時間奏報皇上,否則就是他這個兵部尚書有意的耽誤軍情。崇禎好大喜功剛愎自用;若是深夜聽聞有邊關噩耗傳來定是要龍顏大怒的,到時候所有的怒火都會傾斜到他這個兵部尚書的頭上來。這就是所謂的“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麵對崇禎這樣一個情緒化的帝王,他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一招不慎自己可能就會落得個身敗名裂萬劫不複的下場。
正因為如此洪承疇在兵部定下了規矩,深夜隻收捷報而所有緊急軍情一律等天亮之後再上奏。如此一來他這個兵部尚書第一時間拿不到緊急軍情也就算不上了有意延誤了。這個招式自使用以來就屢試不爽,崇禎對他這個兵部尚書的辦事能力也是讚譽有加。
洪承疇來到窗前靜靜的駐足眺望著寧遠的方向,思量著明日早朝的時候如何應對崇禎可能的提問。因為不用看那軍情的內容他也能猜出其中的大概。
“定是皇太極又有所行動了。哎!這北京遠不如西安待著舒坦,兵部尚書不好當啊!”
洪承疇的一句感慨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的猜測並沒有錯。寧遠的軍情確實與皇太極有關,他思量著明日早朝的對策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洪承疇想來想去終究是遺漏了一些事情,準確的說是一個人。一個小的不能想再小的小人物,那就是那位前來傳送緊急軍情的寧遠軍卒。
這位軍卒名叫做馬盡忠,時年二十三歲。他是寧遠衛中的一員小旗。世代居於寧遠,是個土生土長的遼東漢子。在大明帝國的衛所製度中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二十人為百戶所,百戶所下設總旗,總旗下又設小旗。對於正二品的朝廷大員兵部尚書而言,馬盡忠這樣的人物根本就不配在他洪承疇的耳中留下名字。既然兵部的人讓他等著,那他便踏踏實實的到兵部驛站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覺天明再報便是了。
可事實上卻是馬盡忠不僅讓洪承疇聽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還讓這位堂堂兵部尚書大人將他的名字牢牢的記在了心裏。因為這位寧遠衛的小旗在離開兵部衙門後並沒有和之前那些吃過閉門羹的人一樣前往兵部驛站休息,而是策馬揚鞭沿著禦道旁石板鋪成的千步廊直奔西麵而去,他的目的地正是大明王朝的核心地帶,天子的居所紫禁城!
伴隨著戰馬的嘶鳴聲,馬盡忠勒住了韁繩癡癡的注視著眼前這座雄偉皇城的入口—午門。雖然是在深夜,但城牆之上林立的火把還是將午門一代照的如同白晝一般,金黃色琉璃瓦與絢麗的彩畫交相輝映、氣勢巍峨,宏偉壯麗,盡顯出天子的威嚴。正當馬盡忠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之時,午門上守城的軍士大聲的嗬斥道:
“城下何人!膽敢深夜闖宮!還不速速退下!”
“城上的軍爺!我是寧遠衛的小旗!此處有副將吳三桂萬急軍務呈報!還請速速開門啊!”
“萬急軍務?那你有無令箭和關防呢?”
“這…”
“既無令箭有無關防!那你還是速速前往兵部衙門遞送吧!”
“可兵部剛剛拒接了小人的急報,軍情如火延誤不得啊!”
城頭上當值的是一位禦林軍的偏將,也算是久經宦海了。一聽這城下愣頭青的話便知道了其中的奧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到這他大喊道:
“放肆!你一個小小的軍吏也敢議論朝政!本將軍數三個數,你若是再不離開休怪本將無情了。弓弩手準備!”
“三!”
聽到這話馬盡忠的心一下子就涼了。他出身農民,清兵南下將戰火漸漸燒到了寧遠城為了生存他不得不被迫拿起了武器進行戰鬥。他自幼沒讀過書,大字也不認識幾個。但馬盡忠知道“遼人守遼土”自己家土地必須靠自己的拳頭來保衛,對於肝膽入侵的外族必須給他迎頭痛擊才可讓這些豺狼畏懼而不敢再次入侵。
如今大明的土地正在被清兵蹂躪,大明的子民正在被清人屠戮,大明的城鎮正在被清兵焚燒。自己快馬加鞭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從寧遠趕到京城竟然會是這番光景,麵前的這些大老爺們連看一眼軍情的心思都沒有,到處的推三阻四,到處的推諉扯皮!一瞬間馬盡忠那熱血男兒的氣概被心中熊熊的怒火點燃了。
“今天就是拚了性命也要把軍情送到聖上的手中!必須要快!一刻都耽誤不得!”
“二!”
突然間隻見馬盡忠狠狠的抽了一下馬的屁股,戰馬疼的一聲嘶鳴,緊跟著如離弦的利箭般衝向了午門。見此情景,城牆上的偏將軍趕忙對自己的手下命令道:
“放箭!速速給我放箭!”
“嗖!嗖嗖!”
一聲令下,午門的城頭上萬箭齊發。而在這些奪命的利箭射中馬盡忠前,他用盡渾身最後的力氣也拉弓放出了一箭。馬盡忠將軍情奏疏插在了箭頭上往城頭射去!這一箭劃著禦林軍偏將軍的臉頰釘在了午門城樓的宮柱之上。
馬盡忠看著軍情被成功的送上了午門,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但笑容就此定格在了他的臉上,瞬時間被無數的箭頭刺入了他的身體當中。馬盡忠當場被射下了戰馬。
渾身插滿利箭的馬盡忠就那麽躺在午門外仰望著天空,他的意識已經模糊不清,突然他仿佛看到了自家炕頭上的婆娘正抱著不到一歲的兒子歡笑著迎接著他的歸來,這幅畫麵轉瞬即逝,緊接著無邊的黑暗吞噬了馬盡忠的一切。
禦林軍的偏將軍看著城下的死屍撇了撇嘴道:
“這小子是不是瘋了!真是自家找死!”
人雖然是死了,可眼前的萬急軍情卻讓他犯了難。隱瞞不報那可是殺頭的大罪。不得已,這位偏將軍隻能硬著頭皮將這封被利箭刺穿的緊急軍情送到了司禮監太監王承恩的手中。
握著手中的這個燙手山芋,王承恩也犯了難。但崇禎皇帝的脾氣秉性他可是比任何人都拿捏的有分寸,關於遼東的軍情一直是崇禎皇帝關注的焦點。思量再三王承恩最終還是直奔坤寧宮而去。
此時的崇禎與周皇後的家宴已經結束,眼看著日夜操勞的丈夫有幾分疲憊,周皇後便攙扶著崇禎在坤寧宮內睡下了。
由於常常的睡眠不足,崇禎在床上躺下後翻來覆去的做著各種奇怪的夢,這些夢都是和他批閱的奏折有關。他先是夢到東北的皇太極又起兵南下了,到處是一片哀嚎求饒之聲。突然他又夢到了楊嗣昌跪倒在自己的麵前懇求速速籌措軍餉以應對燃眉之急,可正當他們君臣二人議政之時,紫禁城外突然傳來了喊殺之聲,那聲音由遠及近仿佛已經來到了坤寧宮外一般。
崇禎皇帝猛地大叫一聲被噩夢驚醒了,冷汗已經浸透了他的龍袍。深唿了幾口氣的崇禎這時才發現了矗立在身旁的王承恩。
“怎麽了?”
崇禎知道王承恩出現必定是要事匯報,於是便懶懶的問道。
“迴皇上,這裏有一封寧遠副將吳三桂的軍情奏報。”
聽到寧遠兩個字崇禎一下子精神了起來,他“噌”的從龍榻上坐了起來一把奪過了王承恩手中的奏疏緊張的看了起來。
還沒等奏疏看完崇禎就一拍桌子站了起來,在坤寧宮內不停的走來走去。
“氣煞朕也!氣煞朕也!皇太極欺我太甚!王承恩!把洪承疇給我叫來!”
“天色已晚,陛下的龍體要緊啊!”
看著崇禎如此暴怒,王承恩心裏也是說不盡的心疼。他自崇禎出生開始便陪伴侍奉在其左右,雖說為奴但感情上卻與家人無異。
“此事拖不得!你速速去辦!”
“老奴遵旨。”
王承恩正要轉身離開又被崇禎叫住了。
“且慢!不光是洪承疇,召首輔薛國觀、樞輔楊嗣昌、戶部尚書李侍問以及高起潛、曹化淳一同前往平台議政!”
“老奴遵旨。”
王承恩離去後,崇禎將所有的宮女和太監都屏退了出去。周皇後在一旁默默的注視著自己的丈夫,今晚她精心安排的天倫之樂就這樣被現實無情的打迴了原形。
漫漫長夜,整個坤寧宮籠罩著沉重而不安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