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不對,除了搶預算批錢這件事。
各處都在要錢,之前江無眠送來的抄家銀子,這部分還沒到國庫已被人盯上瓜分得幹幹淨淨,就等著上奏建元帝,希望多分一些。
「所以,最好還是離間突厥,兵不血刃最為上佳。」江無眠下了結論。
談論到此為止,因為江無眠點的鐵鍋燉大鵝到了,「時候雖有點不對,但是吃就行了。」
鐵鍋燉鵝,搭配醇香玉米餅,兩人真將一大鍋吃得幹幹淨淨,不留一點。
白楚寒對玉米的興趣陡然高漲,「種子可留足了,何時全大周的百姓都能種上?」
收穫頗多,又不怎麽挑剔土壤,北地多輪作半輪,糧食總量能翻倍,這能養活多少人口?
大周目前最為苦悶的一個難題就是增加人口,玉米推廣幾年,這以難題或許迎刃而解。
提起這個,江無眠目光落在桌上剛吃完的玉米產物上,「這是未來一年的吃喝分量。」
直到明年種子推廣之前,別想再嚐到任何一根玉米,磨成的麵也是如此,隻有這麽幾盤。
而且就算是推廣,一開始也不會大規模推廣,甚至於不會是用種子產量作為推廣。
白楚寒思索片刻便知,玉米雖好,但沒人敢大規模種植,最多會在田間地頭上點上一兩個種子,當作添頭。
為何?
因為田地有限,糧產有限,生產力有限。
歸根結底是因為當今百姓隻有土地這一出路,經不起任何動盪風波。
家中沒有底氣更改地裏的作物作物,一旦改種玉米,伺候不好,耽誤半年時間還算小事,萬一這東西有什麽病蟲害,導致土壤染病,下一輪小麥無法生長,所得畝產降低,一家人要依靠什麽生活?
農家人沒有其他路子可以抵禦風險,一身性命係掛在土地上,因此會為一條河的引水路線爭執得頭破血流。
不為別的,那是一個村莊上百人的命脈。
誰都扛不起未知作物帶來的風險,因此他們寧願固守過去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驗,也不願種一點新作物。
及至八月,所有玉米收穫完畢,稱量入庫,收穫當日,不少朝中官員前去參觀。
當天畝產數量一報,立刻有官員上奏建元帝,希望在北地推廣種植。
附近百姓也有過去的,種了半輩子地,是地裏真切長出來的作物還是為討皇帝歡心作假的東西,他們一看便知。
地上確確實實有根莖,去掰玉米的人臉上還有傷口,都是玉米葉子劃開的細碎口子,汗水一淌,刺得人臉疼。
但沒幾人關心這點事兒,全用期盼眼神看著玉米。
好東西,好東西啊!多種幾畝就不愁糧稅,還能有餘力養活更多人口。
當即有人上前問種子問題,江無眠庫裏的也一併拿去種植,事情先在京畿地區擴散,經過半年學習玉米種子才入地生根,這還不太放心,時刻有人下地去勘探情況。
畢竟此前都是理論,從未實操過,這次種植要讓理論落在地上,真切得體驗一把新作物的生長。
根據土地水文情況,專門製定種植方案,期間還在田間地頭展開教學,以當前種植的田地為例,告知百姓如何判斷旱澇情況、所屬病蟲害、如何施肥翻地。
曾經北上的幾個記錄學生,因此在戶部掛了名紮了根。
江無眠卻是繁忙起來,論理來說,他一實權人物,說一句話底下有的人是去辦,不必親自出麵。
奈何近些年大周發展較快,有些地方的律法跟不上——更有可能是官員素養不行——江無眠隻好親自出手整治,並對刑部、大理寺敲邊鼓,同時還在琢磨如何推動商業上的一些法律。
所以他的確是忙。
相反,白楚寒倒是生活作息固定,他一早將水軍交到楊泰手上,左軍交給薛文和崔護,又提拔了蘇遠,全是他的嫡係部隊,白楚寒倒是不擔心人心散了。
他如今正單人兵備學院的院長,每日修改學習計劃,不時去翻看江無眠前些年寫的摺子,根據現實情況做修改——朝廷有錢就多要點,沒錢就多要人少要錢。
總之,生活規律無比,也讓朝中不少人見了他就繞路走。
誰能想到有朝一日,做個莽夫還要在白楚寒手下討日子!
「陛下又沒批?」江無眠看了一眼輕車熟路去廚房抱來一壇荔枝罐頭的人,頭也未抬問道。
放在桌案中間的是一份草擬,白楚寒上書預備開設水師分校,建元帝看了銀子就打迴來,讓他好好報錢。
白楚寒看一眼另一份草擬,同樣搖頭,「仍是留中不發?」
江無眠的摺子沒被打迴,但也沒同意,倒是叫人摸不著頭腦。
他麵色淡淡,顯然知曉此事不是一事之功,心裏稱不上有多失望。
「商業發展至今,雖是末等,卻和農業日漸持平。然朝中大多數人與其密切相關,想要出手限製,困難重重。」
世上最明目張膽做生意的人就坐在龍椅上,他還能說什麽?
總不能讓建元帝放棄這一得利產業,隻靠皇莊賺錢吧?
恐怕建元帝放棄的下一秒,就有無數人爭先恐後地填補市場,和現在沒什麽兩樣。
起碼江無眠還能插手皇商行事,令其克製行事。換作其他,那怕不是敲骨吸髓也不放棄,骨頭渣滓都要拿去肥田,一點不留。
各處都在要錢,之前江無眠送來的抄家銀子,這部分還沒到國庫已被人盯上瓜分得幹幹淨淨,就等著上奏建元帝,希望多分一些。
「所以,最好還是離間突厥,兵不血刃最為上佳。」江無眠下了結論。
談論到此為止,因為江無眠點的鐵鍋燉大鵝到了,「時候雖有點不對,但是吃就行了。」
鐵鍋燉鵝,搭配醇香玉米餅,兩人真將一大鍋吃得幹幹淨淨,不留一點。
白楚寒對玉米的興趣陡然高漲,「種子可留足了,何時全大周的百姓都能種上?」
收穫頗多,又不怎麽挑剔土壤,北地多輪作半輪,糧食總量能翻倍,這能養活多少人口?
大周目前最為苦悶的一個難題就是增加人口,玉米推廣幾年,這以難題或許迎刃而解。
提起這個,江無眠目光落在桌上剛吃完的玉米產物上,「這是未來一年的吃喝分量。」
直到明年種子推廣之前,別想再嚐到任何一根玉米,磨成的麵也是如此,隻有這麽幾盤。
而且就算是推廣,一開始也不會大規模推廣,甚至於不會是用種子產量作為推廣。
白楚寒思索片刻便知,玉米雖好,但沒人敢大規模種植,最多會在田間地頭上點上一兩個種子,當作添頭。
為何?
因為田地有限,糧產有限,生產力有限。
歸根結底是因為當今百姓隻有土地這一出路,經不起任何動盪風波。
家中沒有底氣更改地裏的作物作物,一旦改種玉米,伺候不好,耽誤半年時間還算小事,萬一這東西有什麽病蟲害,導致土壤染病,下一輪小麥無法生長,所得畝產降低,一家人要依靠什麽生活?
農家人沒有其他路子可以抵禦風險,一身性命係掛在土地上,因此會為一條河的引水路線爭執得頭破血流。
不為別的,那是一個村莊上百人的命脈。
誰都扛不起未知作物帶來的風險,因此他們寧願固守過去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驗,也不願種一點新作物。
及至八月,所有玉米收穫完畢,稱量入庫,收穫當日,不少朝中官員前去參觀。
當天畝產數量一報,立刻有官員上奏建元帝,希望在北地推廣種植。
附近百姓也有過去的,種了半輩子地,是地裏真切長出來的作物還是為討皇帝歡心作假的東西,他們一看便知。
地上確確實實有根莖,去掰玉米的人臉上還有傷口,都是玉米葉子劃開的細碎口子,汗水一淌,刺得人臉疼。
但沒幾人關心這點事兒,全用期盼眼神看著玉米。
好東西,好東西啊!多種幾畝就不愁糧稅,還能有餘力養活更多人口。
當即有人上前問種子問題,江無眠庫裏的也一併拿去種植,事情先在京畿地區擴散,經過半年學習玉米種子才入地生根,這還不太放心,時刻有人下地去勘探情況。
畢竟此前都是理論,從未實操過,這次種植要讓理論落在地上,真切得體驗一把新作物的生長。
根據土地水文情況,專門製定種植方案,期間還在田間地頭展開教學,以當前種植的田地為例,告知百姓如何判斷旱澇情況、所屬病蟲害、如何施肥翻地。
曾經北上的幾個記錄學生,因此在戶部掛了名紮了根。
江無眠卻是繁忙起來,論理來說,他一實權人物,說一句話底下有的人是去辦,不必親自出麵。
奈何近些年大周發展較快,有些地方的律法跟不上——更有可能是官員素養不行——江無眠隻好親自出手整治,並對刑部、大理寺敲邊鼓,同時還在琢磨如何推動商業上的一些法律。
所以他的確是忙。
相反,白楚寒倒是生活作息固定,他一早將水軍交到楊泰手上,左軍交給薛文和崔護,又提拔了蘇遠,全是他的嫡係部隊,白楚寒倒是不擔心人心散了。
他如今正單人兵備學院的院長,每日修改學習計劃,不時去翻看江無眠前些年寫的摺子,根據現實情況做修改——朝廷有錢就多要點,沒錢就多要人少要錢。
總之,生活規律無比,也讓朝中不少人見了他就繞路走。
誰能想到有朝一日,做個莽夫還要在白楚寒手下討日子!
「陛下又沒批?」江無眠看了一眼輕車熟路去廚房抱來一壇荔枝罐頭的人,頭也未抬問道。
放在桌案中間的是一份草擬,白楚寒上書預備開設水師分校,建元帝看了銀子就打迴來,讓他好好報錢。
白楚寒看一眼另一份草擬,同樣搖頭,「仍是留中不發?」
江無眠的摺子沒被打迴,但也沒同意,倒是叫人摸不著頭腦。
他麵色淡淡,顯然知曉此事不是一事之功,心裏稱不上有多失望。
「商業發展至今,雖是末等,卻和農業日漸持平。然朝中大多數人與其密切相關,想要出手限製,困難重重。」
世上最明目張膽做生意的人就坐在龍椅上,他還能說什麽?
總不能讓建元帝放棄這一得利產業,隻靠皇莊賺錢吧?
恐怕建元帝放棄的下一秒,就有無數人爭先恐後地填補市場,和現在沒什麽兩樣。
起碼江無眠還能插手皇商行事,令其克製行事。換作其他,那怕不是敲骨吸髓也不放棄,骨頭渣滓都要拿去肥田,一點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