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不能語言不通,做個聾子使者不是?


    建元帝還在研究江無眠給的主意,他強調了一番重點,「駐外使者一應隻管在真臘的大周之人,不參與北真臘內部的任何事情。」明麵上是不參與的,暗地裏如何表態那就要看情況了。


    說的七七八八,問題在於北真臘一方還不知道此事。


    尤其是選地之說,涉及到租金年限等事,自然是要兩方好生說和才行。此地說是互市,實際是給大周商隊聚集的集市。


    依照建元帝構想的那等情況,當地的建築恐怕是要推倒重建,這又是一筆大支出。就算其他地方不重建,可使者所在的地方總要是大周自行搭建的驛館才行!


    哦,還有此行前往真臘的人馬嚼用,都是要錢的東西。


    鴻臚寺卿餘光已經看到戶部尚書餘尚書整理衣襟,似要出列進言。


    建元帝本來放鬆的架勢也不由散去,他微微前傾身體,看向出列的餘尚書,隻聽後者開口道:「陛下,照您所言,此行隊伍是要使者一人,副使二人,手下若幹,隨行護衛者不下百人,事後半數護衛轉為巡檢。另有駐外布政司監管當地市集。依照本朝互市舊例,大大小小衙門下來不下百人之數。北真臘市集較小,此地砍半來算,即為五十。贈書書童、講學大儒、隨行車馬夫等等應有二十之數。這一路車馬嚼用……」


    算下來,朝廷要送多少東西出去?


    還有那租金年限,多少錢一畝地,租多少年是要一次性付清還是要多少?商隊稅收又要怎麽算,關稅多少,是在北真臘交一次迴大周交一次還是如何算?


    期間種種皆是問題,依慣例……可這沒慣例可以依啊!


    往年都是在自己家中做生意,北邊西邊兩地沒有上稅抽稅習慣,因此牛羊馬匹這類的交易隻要在大周本地交一次稅就得了。


    真臘學習大周,北真臘即是分裂出來,在稅課一事上也是仿大周的糧稅商稅,至於關稅……目前隻有大周設有相關條例律法,北真臘還沒學到手。


    此事江無眠最有發言權,關稅本就起源嶺南,還是他一手主導出來的東西,因此,他給建元帝出了一個主意。


    前麵幾年免除關稅,吸引商隊駐紮,後續再商議如何調整關稅,做好徵收準備。


    總之,先讓眾人看看這片地的賺錢能力,能賺錢自然有後續發展,沒有錢可賺,那就專門用來開設學院,同化當地百姓。同時還能作為觀察西南半島局勢的窗口,西南邊關一道有什麽事都能及時得知,朝中能迅速反應過來。


    比如南北真臘分裂這迴事,但凡早早得了消息,江無眠都能順手做個準備,從中獲利。現在人都到京城了,自家才知道消息,豈不是太慢了?


    當然,也有大周本身在內亂,無暇顧及西南形勢的原因。


    關於當地建設這迴事,這不是更好說,依照江無眠當年建設嶺南碼頭的方法進行就得了,甚至還能炒作一下房地產賺迴部分成本。


    依舊是先做規劃,將要準備上的官府衙門一類搭建好,再將附近的地塊劃分成不同大小的商鋪,一年租金多少,能享受什麽服務都列清楚,不愁商隊在那兒駐紮。


    崖山商隊現在雖是海商為主,可當地還有不少商隊做的陸地買賣,尤其是有門路的糧商,倒買倒賣糧食賺的不必其他商隊少。


    若是此事真成了,江無眠已經想好迴頭定要買上一個商鋪經營。


    他還期待能在那集市附近找到橡膠,按照當地位置來講,當地應有此物,然崖山商隊經商多年,就沒見過這東西,相關材質都沒聽說過,也是蹊蹺。


    大朝會開了整個上午,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最終還沒定好章程。一看時間,得了,今日到此為止,先行用飯吧。


    宮內有專門供人用飯食的地方,首輔、幾位尚書以及五軍都督等人皆能在東西兩閣處用飯,其餘人就是各處廊下用飯,江無眠本該隨龐侍郎一道去廊下吃飯,臨走時卻被伍陵一招手,喊去閣內問話。


    不少人目睹此事,心下慨嘆,江侍郎年紀輕輕入了建元帝的眼睛,如今又得閣老另眼相待,前途無量啊。


    再看自己,年紀鬍子一大把了還是個員外郎,若非是趕上了朝會未停,連留廊下用飯的資格都沒有!


    伍陵招進來江無眠,其餘幾個尚書也不約而同找來了相關之人,顯然是要趁著用飯時私下好好談論通氣一番。


    第一個叫的是江無眠,顯然是知道背後給建元帝出主意的是他。


    一進去,食案已然擺上了,江無眠腳步未停,逕自去了兵部侍郎身後的位置,其餘尚書喚來的人隨之入內,待迎了諸位大人,閣內便散開飯菜香味,伍陵隻道一句「暫先用飯,事留後再議。」


    飯畢,伍陵沒就驛館一事問他,反而問起嶺南碼頭當年是如何找來商隊有了現下繁榮情況的。


    「……本身地理位置重要,可謂是我大周南部國門所在,對外是海上諸多國家,是眾多商隊補給所在。內部而言,本身有發展價值,香料、米糧、甜柘、蔬果等物,皆有所供,唯獨交通運輸有難,故而下官當年上任後,首要關鍵是修築路途,後才有嶺南發展。」


    餘尚書曾研究過江無眠是如何振興嶺南的,一路走來,他因地製宜,利用嶺南當地事物發展,主意頗多,又捨得投錢,自然是能起來。


    對比江南道,嶺南道還在蓬勃發展期間,而江南則是穩定被皇商為首的勢力分割,有什麽東西全用來中飽私囊,無法反哺江南,自然發展成當前模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年基建,三年種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問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問客並收藏五年基建,三年種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