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主要參與人員,楚領隊至今入獄未出,探監不能,問候不得,多說一句便是刺探內情,疑似同夥之人。


    想到此,楊朝也是一陣後怕,好在自己沒被錢迷了心竅,遇到這等事兒,都是拿錢開道。


    倖存的商隊幾乎和楊朝一個反應,心驚膽戰、後怕不已,看過江無眠出的特刊,忙不迭得給背後東家送去,上報一手的情報。


    因江無眠搞出的動作太大,朝中目光也在此地停留片刻,連嶺南道相關官員都在年關時得了傳喚。


    更慘的是隨時跟著皇帝上值的翰林院,別人都封筆封印封璽,他們仍在萬大學士的率領下上值應召。


    此番動靜比上次肥料傳至京中時更甚,內閣召了一任次輔,六部尚書來了三人,又有侍郎三人齊至殿內。


    昨兒風雪剛歇,今日未化,殿內燒著炭火,入內需卸下裘衣。


    萬大學士與戶部尚書餘尚書同時抵達,兩人略有些看不過眼,梁子算不上大,見麵時也總要刺上兩句方才痛快。


    今日,兩人踏入殿中,小黃門迎上來除卻兩人的外袍,放置一旁烘幹寒氣。


    一掃殿內,來的人黨派頗多,竟不是一場小朝會。


    上首建元帝正站在禦案後,低頭翻看文章。


    不等與人嗆聲,兩人急匆匆行至建元帝麵前。正要開口請罪時,建元帝一揮手免了,讓人上前來。


    候在一旁的齊總管,將剩下兩份文章發放至兩人手中。


    早到的人已埋首其中,一言不發,反覆閱覽。


    見此狀,兩人也跟著翻開書,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道寄語,「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


    萬大學士更看重學識,在扉頁停駐許久,才翻開下一頁。


    待人看過一遍,建元帝才問道:「有何想法,盡可暢言。」


    餘尚書率先開口,不贊成道:「陛下,容臣迴稟,此舉膽大妄為,實在不妥。」


    建元帝頷首,不說贊不贊同,看向萬大學士,後者也是皺眉,麵露思索之意,停頓片刻才道:「此番行文,與賦文相悖,可更適於百姓之說,但難登科舉紙上。」


    他說得巧妙,僅僅點評文采賦文一麵點評,不談半點實質內容。


    萬大學士言畢,殿內其餘人心下暗罵一聲老狐狸,半點實話不說,雖避免了建元帝賞識,也避過了斥責!


    這事兒他們看過,實在是不好說,端看紙上內容,假如其中受損的不是自己扶持的商隊,那必然是贊同的。


    關鍵是,裏頭寫得商隊和自己相幹啊!


    建元帝將眾人臉色收於眼下,忽然點名在場的刑部尚書,「劉誌真,你位列刑部尚書,刑責律例一事,論了解,朕也莫過於你。若是文章內此事交與你來審訊,該當如何?」


    這問題若是找個混日子,還真難以迴答。


    文章最後舉出了參考的規定,假使有任何一條對不上,這尚書日子做到頭了!


    劉尚書本人倒是鎮定無比,別的不說,背誦條例一事,他自問沒什麽難度。


    何況,在建元帝這兒,什麽特權都不好使,按條例判決即可。


    真實情況下,還要酌情參考諸多商隊背景、案件相關人員的牽扯、幕後之人的態度等等。


    現在麵對建元帝此問,他隻需如文後列舉的參考條例一般,將條條框框列舉出來,直接判決即可。


    刑部尚書本人與江無眠並無交情,甚至於本人更親近韓黨一脈,所以對文章中江無眠判決的模糊之處,劉尚書看似公正實則暗指「作為知府判決有失公允」。


    這倒是起了反作用,建元帝心下怒火未熄,聞言親自拉偏架,「卷宗並不完備,內情未不可知,江知府多番衡量下,作此判決已是公正不阿。」


    建元帝的態度表明了站位,餘下之人心中也有了掂量,再出口時,即便是對江無眠再不喜,也不至於明晃晃說人壞處。


    萬大學士餘光瞥到建元帝麵上神色未變,眼中未有笑意,顯然對幾人的觀點不滿。


    此刻,他才像是明白過來,對文章內容扯了一句點評,「正如江知府卷首所言,大惡不容於國。商隊所行所為,已是侵害我朝利益,不將治國之法放在眼中,任其肆虐,終有一日,必成大害。」


    這事兒江無眠辦得的確不太符合規矩,擦邊而行,真要拿捏錯處,的確能說道一二。


    但沒人這麽不長眼,敢對著這份文章,明著下絆子挑錯。


    揪出十年之久的冤假錯案,找出偷稅漏稅證據,為國庫再添大筆銀錢,光是這兩件事,足以讓餘尚書為之大開方便之門。


    也是因此,他隻說「此舉不妥」,沒說不對啊!


    倘若是謝硯行在這兒,肯定要先給建元帝請罪了。


    奈何人不在,餘尚書便給江無眠行了方便。


    而萬大學士,他則旗幟鮮明地站在江無眠這路,即合了建元帝的心思,又光明正大賣了個好,叫人欠他一個人情。


    建元帝看得分明,但他未發一言,隻又翻過一頁,筆鋒鮮明的正楷落於白紙之上,格外分明。


    一時之間,殿內鴉雀無聲,僅剩煤炭燃燒發出的輕微劈啪聲。


    良久,從未置一詞的次輔出聲道:「依臣所見,江知府看似有劍走偏鋒之行,但照以往看來,為人實在,此事應在把握之中。


    昔日種紫雲英、造水田犁,發明肥料,皆是自行開墾荒地以作試驗,足以見其身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年基建,三年種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問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問客並收藏五年基建,三年種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