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歷史同人] 召喚秦皇漢武附身後 作者:煎鹽疊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火葬的話,屍骨無存,百姓們沒有意見嗎?」蘭殊問。
「當然有啊。」鹿鳴幹脆道。
【我本來想效仿一下老大,讓官兵收斂遺骨妥善安葬,祭奠死去的人。但現在到處都是疫情,我實在不放心,最後還是選擇燒了……】她有點沮喪。
【事急從權。沒有人會怪你的。】李世民安慰道。
【沒事兒,死的人太多了,活下來的人都得感謝你,誰好意思指責你,那就是狼心狗肺。】劉徹隨口道。
【倘若有人認出屍體,就交由家屬處置;若沒有,還是燒了吧,留一點骨灰便是。】嬴政道,【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更重要。】
【咦?】
李世民和劉徹紛紛側目,驚奇地看著他。
嬴政:【你們為何這麽看著我?】
李世民神色微妙:【我年輕時讀史書的時候,其實對你是有些偏見的。】
嬴政並不在意世俗的偏見,但李世民不一樣,他的話嬴政還是願意聽聽的。
他放下手裏的書,正色地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坐在他對麵,比他要顯得更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笑起來燦若朝陽。
【我經歷過暴隋之亂,深覺民生多艱。楊廣三征高句麗,無功而返,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死者無數。有隋一朝,短短三四十年,人口銳減了四分之三,從四千多萬減少到了一千多萬。到我手裏的時候,整個國家凋敝不堪。——所以我對隋煬帝這樣的皇帝,深惡痛絕。】
劉徹插了一句:【罵了楊廣,可就不許罵我了。】
嬴政倒還平靜:【還有嗎?】
【但事實上,我也打高句麗,也疏通運河。打高句麗是為了邊境安穩,開疆拓土,疏通運河是為了促進南北交流和發展經濟。】
【這算不算我變成了我最討厭的人?】劉徹玩笑道。
【不算。】出言反駁的卻是嬴政,【我看過《貞觀政要》,雖然把書燒給我的人也許是想借李世民諷刺我,但我看完了。——你做的很好,挑不出毛病來。】
【我隻是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李世民笑笑,並不居功,【少年時期我常看到百姓疾苦,深恨暴君,後來我自己當了皇帝,才發現,坐在這個位子上,有些事總得有人做。】
【是吧是吧?】劉徹麵露笑意,湊過去,【有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要是不去打匈奴,不去建都護府,不打通河西走廊,哪來的絲綢之路?難不成像苟宋那樣偏安一隅,把燕雲之地全讓出去嗎?誰不想過安穩生活?不打勝仗哪來的安穩?】
【是這樣。】李世民沒有再說他晚年窮兵黷武,點了點頭,繼續對嬴政道,【每個皇帝有每個皇帝的歷史任務。你結束了幾百年互相爭鬥的春秋戰國亂世,統一天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長城也好,郡縣製也好,都是為了穩定這個統一的成果,我後來常常心有感佩。】
【哇哦!】劉徹誇張道,【雖然現在為始皇翻案的人也不少,肯定他成就的也不少,但這話從你嘴裏說出來,那聽起來就是不一樣。對吧,始皇?】
嬴政不得不承認,是這個道理。
【什麽時候來誇誇我?我的成就也不小啊。】劉徹眼睛發亮,十分期待。
【誇你的人那麽多,就不差我了吧?】李世民瞅他。
【那怎麽一樣?】劉徹叫道,【給你跳舞的人那麽多,突厥可汗跳得能一樣嗎?】
李世民琢磨著,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你是不是在指桑罵槐?】
【沒有啊!冤死了!你有什麽可罵的?就算再討厭你的人,也隻能罵罵玄武門那點破事兒,除了這點事,你還有什麽可以指摘的?】劉徹道,【不像我跟始皇難兄難弟,動不動就被當成反麵教材。】
【我剛剛想說什麽來著?】李世民被他打斷了思路。
劉徹馬上道:【你想誇我們來著。來來來,好好想,繼續誇。】
他甚至殷勤地給李世民倒了杯茶,想聽對方繼續誇自己。
嬴政微微帶著笑,專心聽著。
【我剛剛是想說,後來我理解了你。你想做的事太多,而壽命有限,你總是很著急。扶蘇的背後是楚國舊臣,以他的性子,最多做個太平天子,可六國的遺老遺少總不安穩,反對郡縣想要復國的聲音也從來沒有斷過。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你的身體逐漸不好,想做的事永遠也做不完……】
李世民好像在說嬴政,又好像在說劉徹,或者他自己。
【你隻是太著急了,因為你想把所有能做的事都做完,然後把安定的天下交給你的繼承人。可是偏偏,天不假年……而扶蘇,卻沒有成為你的繼承人。於是一切便糟透了。】
【天不假年……】嬴政心有戚戚焉。
【誰說不是呢?我也是這樣想的啊,把匈奴都打完,留下一個幅員遼闊又安穩太平的天下給我的太子。】劉徹嘆氣,【誰知道差點釀成大禍!】
【尤其到了晚年,多病又多事,難免昏聵。】李世民感慨道,【我那時候寵青雀太過,兩杯水想端得一樣平,險些把承幹氣出毛病,還好觀音婢在,及時勸住我。太子畢竟是太子,倘若他得到的榮寵不是獨一份的,手裏的牌不是最好的,那他憑什麽坐穩太子之位呢?帝王的心要是偏,就必須偏向太子,否則這太子也就會換人了。】
【我覺得我已經夠寵據兒了。】劉徹碎碎念,【你不知道,後來我聽說其他世界那個巫蠱之禍,嚇出了一身冷汗。】
「當然有啊。」鹿鳴幹脆道。
【我本來想效仿一下老大,讓官兵收斂遺骨妥善安葬,祭奠死去的人。但現在到處都是疫情,我實在不放心,最後還是選擇燒了……】她有點沮喪。
【事急從權。沒有人會怪你的。】李世民安慰道。
【沒事兒,死的人太多了,活下來的人都得感謝你,誰好意思指責你,那就是狼心狗肺。】劉徹隨口道。
【倘若有人認出屍體,就交由家屬處置;若沒有,還是燒了吧,留一點骨灰便是。】嬴政道,【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更重要。】
【咦?】
李世民和劉徹紛紛側目,驚奇地看著他。
嬴政:【你們為何這麽看著我?】
李世民神色微妙:【我年輕時讀史書的時候,其實對你是有些偏見的。】
嬴政並不在意世俗的偏見,但李世民不一樣,他的話嬴政還是願意聽聽的。
他放下手裏的書,正色地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坐在他對麵,比他要顯得更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笑起來燦若朝陽。
【我經歷過暴隋之亂,深覺民生多艱。楊廣三征高句麗,無功而返,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死者無數。有隋一朝,短短三四十年,人口銳減了四分之三,從四千多萬減少到了一千多萬。到我手裏的時候,整個國家凋敝不堪。——所以我對隋煬帝這樣的皇帝,深惡痛絕。】
劉徹插了一句:【罵了楊廣,可就不許罵我了。】
嬴政倒還平靜:【還有嗎?】
【但事實上,我也打高句麗,也疏通運河。打高句麗是為了邊境安穩,開疆拓土,疏通運河是為了促進南北交流和發展經濟。】
【這算不算我變成了我最討厭的人?】劉徹玩笑道。
【不算。】出言反駁的卻是嬴政,【我看過《貞觀政要》,雖然把書燒給我的人也許是想借李世民諷刺我,但我看完了。——你做的很好,挑不出毛病來。】
【我隻是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李世民笑笑,並不居功,【少年時期我常看到百姓疾苦,深恨暴君,後來我自己當了皇帝,才發現,坐在這個位子上,有些事總得有人做。】
【是吧是吧?】劉徹麵露笑意,湊過去,【有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要是不去打匈奴,不去建都護府,不打通河西走廊,哪來的絲綢之路?難不成像苟宋那樣偏安一隅,把燕雲之地全讓出去嗎?誰不想過安穩生活?不打勝仗哪來的安穩?】
【是這樣。】李世民沒有再說他晚年窮兵黷武,點了點頭,繼續對嬴政道,【每個皇帝有每個皇帝的歷史任務。你結束了幾百年互相爭鬥的春秋戰國亂世,統一天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長城也好,郡縣製也好,都是為了穩定這個統一的成果,我後來常常心有感佩。】
【哇哦!】劉徹誇張道,【雖然現在為始皇翻案的人也不少,肯定他成就的也不少,但這話從你嘴裏說出來,那聽起來就是不一樣。對吧,始皇?】
嬴政不得不承認,是這個道理。
【什麽時候來誇誇我?我的成就也不小啊。】劉徹眼睛發亮,十分期待。
【誇你的人那麽多,就不差我了吧?】李世民瞅他。
【那怎麽一樣?】劉徹叫道,【給你跳舞的人那麽多,突厥可汗跳得能一樣嗎?】
李世民琢磨著,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你是不是在指桑罵槐?】
【沒有啊!冤死了!你有什麽可罵的?就算再討厭你的人,也隻能罵罵玄武門那點破事兒,除了這點事,你還有什麽可以指摘的?】劉徹道,【不像我跟始皇難兄難弟,動不動就被當成反麵教材。】
【我剛剛想說什麽來著?】李世民被他打斷了思路。
劉徹馬上道:【你想誇我們來著。來來來,好好想,繼續誇。】
他甚至殷勤地給李世民倒了杯茶,想聽對方繼續誇自己。
嬴政微微帶著笑,專心聽著。
【我剛剛是想說,後來我理解了你。你想做的事太多,而壽命有限,你總是很著急。扶蘇的背後是楚國舊臣,以他的性子,最多做個太平天子,可六國的遺老遺少總不安穩,反對郡縣想要復國的聲音也從來沒有斷過。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你的身體逐漸不好,想做的事永遠也做不完……】
李世民好像在說嬴政,又好像在說劉徹,或者他自己。
【你隻是太著急了,因為你想把所有能做的事都做完,然後把安定的天下交給你的繼承人。可是偏偏,天不假年……而扶蘇,卻沒有成為你的繼承人。於是一切便糟透了。】
【天不假年……】嬴政心有戚戚焉。
【誰說不是呢?我也是這樣想的啊,把匈奴都打完,留下一個幅員遼闊又安穩太平的天下給我的太子。】劉徹嘆氣,【誰知道差點釀成大禍!】
【尤其到了晚年,多病又多事,難免昏聵。】李世民感慨道,【我那時候寵青雀太過,兩杯水想端得一樣平,險些把承幹氣出毛病,還好觀音婢在,及時勸住我。太子畢竟是太子,倘若他得到的榮寵不是獨一份的,手裏的牌不是最好的,那他憑什麽坐穩太子之位呢?帝王的心要是偏,就必須偏向太子,否則這太子也就會換人了。】
【我覺得我已經夠寵據兒了。】劉徹碎碎念,【你不知道,後來我聽說其他世界那個巫蠱之禍,嚇出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