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歷史同人] 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 作者:爾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起也是當時的名人,還是戰爭中給了秦國重創的名人,最後還寫了本書,叫做《吳子兵法》。」
「法經的內容我之前其實都說過,也說得都差不多了,這裏就是大概提一下,李悝的變革是涉及了行經軍事多方麵的,包括了鞏固小農經濟的立法。」
「從這一點上看,李悝也確實不愧是法家人,思想和商鞅一脈相承,很難說商鞅給秦國定下士農工商級別的時候,有沒有就是因為覺得李悝做得不錯?」伍愛華調皮了一下:「就是那種你的辦法fine,下一秒mine。」
伍愛華這話一說,現代人在彈幕中都笑出了聲。
【拿來主義居然已經盛行了兩千多年嗎】
【笑死,別說主播說的很形象】
【立法的抄怎麽能叫抄呢?那叫借鑑!】
古人雖然不懂fine和mine的意思,但是看彈幕也大致明白了,這是說商鞅借鑑李悝呢。
「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兩次變法活動——商鞅變法和法經我們之前都已經說過了,如果一定要說還有什麽補充,那就是商鞅樹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律,也就是秦律,而後,律這種體例一直流傳至清朝,後續還有《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的形式。」
「這麽一說又不得不說宋朝,人家都是律,就你是《宋刑統》,怎麽就這麽不合群呢?」
不合群的宋朝:???等等,怎麽律法的名字也要嘴我們一下?大宋是怎麽惹了她了?
伍愛華這麽說的時候,朱元璋發彈幕了。
【你們不懂,是我們排擠大宋!宋朝就不配】
【你哪個啊?狗吠什麽啊?】
【朕乃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是的,朱元璋早就從彈幕了中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封號。
【誰啊,不知道】宋人毫不在意地說道。
明朝的人則是略帶激動:【太、祖啊!】
看著熱鬧的彈幕,伍愛華忍不住說道:「有觀眾扮演了朱元璋嗎?」
說完伍愛華又笑了:「說起來明太祖和商鞅肯定很有共同語言,因為他們都是提倡身份繼承的人。」
「在商鞅規定的秦律下,人的身份是通過血緣繼承的,工匠和商人的孩子也是工匠和商人的戶籍,而在朱元璋也是,軍戶就是一輩子軍戶,工匠也是一輩子工匠。」
「雖然這些規定在我們看來很難評,但是當時社會還真的因為這種政策導致部分人懷才不遇……隻能說,商鞅和朱元璋遭受詛咒的概率進一步提高了。」
「不過這個規定也不是完全限製死了,比如明朝著名才子李東陽、著名首輔張居正,據說都是軍戶出身,但是因為科舉考試厲害,最終成為了文臣~」
【李東陽和張居正那種人,能有幾個呢?】明朝軍戶絕望地問道。
這一問,其實是階級之問。
當身份固定之後,人們便會逐漸喪失創造的可能。
朱元璋這時候又不認了:「咱哪有說軍戶的兒子一定是軍戶?明明可以隻有一個兒子繼承軍戶的位置,別的兒子都可以去幹別的事情!」
朱元璋這麽說的同時,彈幕中也有人提醒。
伍愛華看到彈幕之後,微微笑道:「這個規定我也知道,但是實際執行中……」
伍愛華隻能搖頭說道:「隻需要一個兒子繼承軍戶,在明初的時候還好,明朝中期之後,因為軍戶太苦,家裏往往都是讓最不討父母喜愛的兒子去做這件事情。」
「後麵一家一戶血緣繁衍成為宗族,就變成族中最沒有權力的那戶人家去當軍戶。」
「後來,當軍戶的這一支往往血脈斷絕,不是因為貧苦和身份沒有人家願意嫁女,就是因為家中男丁戰場死絕。」
「也因此,民眾往往畏懼成為軍戶,最終軍戶的戰鬥力也直線下降,畢竟家裏窮苦的人,能指望有什麽好身板呢?」
伍愛華這話說完,朱元璋沒忍住瞪大了眼睛:怎會如此?!
「當然,」伍愛華說道:「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就截然不同了,雖然百戶放在朝堂上也隻是小官,但是好歹比平頭百姓要好的多,所以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生存和婚嫁還是不成問題的。」
「那年代的軍戶人家,至少要讓家族子弟有錢讀書,才談得上改變命運,」伍愛華又說起了明朝兩位首輔:「首輔張居正家裏是遼王的一等侍衛,所以張居正才有了讀書的機會,他十二歲秀才、十五歲中舉、二十二歲進士,十五歲之前讀書的錢幾乎沒可能是自己掙的。」
「李東陽後來也官居首輔,」伍愛華繼續說著:「據說他三歲能寫尺大的書法,經過神童試之後被當時的皇帝看中,七歲的時候由皇帝下令送他去順天府學讀書。」
「實現這一路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他當時家在直隸,所以神童事跡很快上達天聽,二是他家是金吾衛出身,家裏條件不算多好,但是能夠讓他三歲之前就讀書寫字,畢竟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筆墨紙硯也是很貴的!」
「古代的風水師經常會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讀書改變命運這事,古往今來就是東亞文明的認同。」
「論學生捲成績的程度,東亞是遠超過全世界其他地區的,中日韓三國都將高考看得很重,而且也不玩國外綜合評定那一套,主要就是看高考成績,畢竟綜合評定這種事情,就和唐朝不糊名的科舉一樣,盤外招實在太多,階級壟斷的手段罷了。」
「法經的內容我之前其實都說過,也說得都差不多了,這裏就是大概提一下,李悝的變革是涉及了行經軍事多方麵的,包括了鞏固小農經濟的立法。」
「從這一點上看,李悝也確實不愧是法家人,思想和商鞅一脈相承,很難說商鞅給秦國定下士農工商級別的時候,有沒有就是因為覺得李悝做得不錯?」伍愛華調皮了一下:「就是那種你的辦法fine,下一秒mine。」
伍愛華這話一說,現代人在彈幕中都笑出了聲。
【拿來主義居然已經盛行了兩千多年嗎】
【笑死,別說主播說的很形象】
【立法的抄怎麽能叫抄呢?那叫借鑑!】
古人雖然不懂fine和mine的意思,但是看彈幕也大致明白了,這是說商鞅借鑑李悝呢。
「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兩次變法活動——商鞅變法和法經我們之前都已經說過了,如果一定要說還有什麽補充,那就是商鞅樹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律,也就是秦律,而後,律這種體例一直流傳至清朝,後續還有《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的形式。」
「這麽一說又不得不說宋朝,人家都是律,就你是《宋刑統》,怎麽就這麽不合群呢?」
不合群的宋朝:???等等,怎麽律法的名字也要嘴我們一下?大宋是怎麽惹了她了?
伍愛華這麽說的時候,朱元璋發彈幕了。
【你們不懂,是我們排擠大宋!宋朝就不配】
【你哪個啊?狗吠什麽啊?】
【朕乃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是的,朱元璋早就從彈幕了中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封號。
【誰啊,不知道】宋人毫不在意地說道。
明朝的人則是略帶激動:【太、祖啊!】
看著熱鬧的彈幕,伍愛華忍不住說道:「有觀眾扮演了朱元璋嗎?」
說完伍愛華又笑了:「說起來明太祖和商鞅肯定很有共同語言,因為他們都是提倡身份繼承的人。」
「在商鞅規定的秦律下,人的身份是通過血緣繼承的,工匠和商人的孩子也是工匠和商人的戶籍,而在朱元璋也是,軍戶就是一輩子軍戶,工匠也是一輩子工匠。」
「雖然這些規定在我們看來很難評,但是當時社會還真的因為這種政策導致部分人懷才不遇……隻能說,商鞅和朱元璋遭受詛咒的概率進一步提高了。」
「不過這個規定也不是完全限製死了,比如明朝著名才子李東陽、著名首輔張居正,據說都是軍戶出身,但是因為科舉考試厲害,最終成為了文臣~」
【李東陽和張居正那種人,能有幾個呢?】明朝軍戶絕望地問道。
這一問,其實是階級之問。
當身份固定之後,人們便會逐漸喪失創造的可能。
朱元璋這時候又不認了:「咱哪有說軍戶的兒子一定是軍戶?明明可以隻有一個兒子繼承軍戶的位置,別的兒子都可以去幹別的事情!」
朱元璋這麽說的同時,彈幕中也有人提醒。
伍愛華看到彈幕之後,微微笑道:「這個規定我也知道,但是實際執行中……」
伍愛華隻能搖頭說道:「隻需要一個兒子繼承軍戶,在明初的時候還好,明朝中期之後,因為軍戶太苦,家裏往往都是讓最不討父母喜愛的兒子去做這件事情。」
「後麵一家一戶血緣繁衍成為宗族,就變成族中最沒有權力的那戶人家去當軍戶。」
「後來,當軍戶的這一支往往血脈斷絕,不是因為貧苦和身份沒有人家願意嫁女,就是因為家中男丁戰場死絕。」
「也因此,民眾往往畏懼成為軍戶,最終軍戶的戰鬥力也直線下降,畢竟家裏窮苦的人,能指望有什麽好身板呢?」
伍愛華這話說完,朱元璋沒忍住瞪大了眼睛:怎會如此?!
「當然,」伍愛華說道:「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就截然不同了,雖然百戶放在朝堂上也隻是小官,但是好歹比平頭百姓要好的多,所以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生存和婚嫁還是不成問題的。」
「那年代的軍戶人家,至少要讓家族子弟有錢讀書,才談得上改變命運,」伍愛華又說起了明朝兩位首輔:「首輔張居正家裏是遼王的一等侍衛,所以張居正才有了讀書的機會,他十二歲秀才、十五歲中舉、二十二歲進士,十五歲之前讀書的錢幾乎沒可能是自己掙的。」
「李東陽後來也官居首輔,」伍愛華繼續說著:「據說他三歲能寫尺大的書法,經過神童試之後被當時的皇帝看中,七歲的時候由皇帝下令送他去順天府學讀書。」
「實現這一路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他當時家在直隸,所以神童事跡很快上達天聽,二是他家是金吾衛出身,家裏條件不算多好,但是能夠讓他三歲之前就讀書寫字,畢竟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筆墨紙硯也是很貴的!」
「古代的風水師經常會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讀書改變命運這事,古往今來就是東亞文明的認同。」
「論學生捲成績的程度,東亞是遠超過全世界其他地區的,中日韓三國都將高考看得很重,而且也不玩國外綜合評定那一套,主要就是看高考成績,畢竟綜合評定這種事情,就和唐朝不糊名的科舉一樣,盤外招實在太多,階級壟斷的手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