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頁
[歷史同人] 開局盤點十大少年天子 作者:魚籽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多倫會盟?
就是和談?會議?
隻是開個會,這仗就不用打了?
有這麽便宜的事情?
【多倫會盟其實在第一次出征噶爾丹以後,就舉行了,那個時候康熙其實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噶爾丹的反叛正好給了他解決這件事情的契機。】
【於是第一次親政噶爾丹後不久,他就召集了內外蒙四十九旗的王公舉行了會盟。恩威並施下統一了蒙古各部。】
果然不是之開會這麽簡單。
恩威並施?
各朝各代的地方極其關注最後第二個「威」字。
【這次會盟中,康熙對蒙古各部的王公們許以各種親王的名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會盟的同時不但帶了七十多門火炮和很多火器過去,甚至其中還包含八門紅衣大炮。】
【然後又在大家酒酣耳熱,氣氛熱烈的時候展開了浩大的閱兵儀式。據說當場就有部落首領被嚇得趴在地上瑟瑟發抖。】
原來是這樣的曉之以「理」,學到了。
之前還在為自己雖然造出了火炮,但是卻不知道該不該立即使用的秦始皇,仿佛從中一下得到了靈感。
既然此時他的大秦需要休養生息,迴復民生,不是向匈奴開戰,窮兵黷武的時候。所以,眼下看來,他這些火炮隻能架設在長城上。
但是如果效仿這後世的康熙帝,拉著大炮同匈奴坐下來談一談,也許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收穫也不一定。
畢竟火炮這玩意兒,在目前看來實在是太厲害了,若不是大秦現在比較窮,他都想造艘大船,拉著火炮去征伐那個傳說中的美洲去。
但是既然造出來了,即便現在還不方便用,卻也要讓它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所以會盟這種形式他就覺得不錯。
不費一兵一卒,關鍵是省錢,讓匈奴人能夠臣服自然好,若是不然也可以讓他們遠遠退去,保存他大秦的實力。隻待時機成熟,便可以一擊即中。
對,這個法子的確可以試試。而合適聯絡組織這件事的人,自然就是他派去匈奴化妝成商人買馬的扶蘇了。
於是無形中,扶蘇此番前往匈奴的任務又多了一件!
【不但能如此,多倫會盟之後,康熙在承德建了避暑山莊,每隔一段時間就將草原上的王爺們叫來打獵聚會。而也借著聚會的機會,清廷可以調解各部落矛盾,掌握草原動向。】
【正因為如此,清廷同蒙古各部的關係穩定了很多年,草原上也多年都沒再出現反叛的部落。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滿蒙兩個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民族大團結。】
【這是在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的大團結,再加上之前就已經團結到的漢族,清朝也在此時達到了全盛,而華夏作為一個國家的稱唿,也就是在這時才深入人心。】
【所以給康熙賦予千古一帝的稱號up主認為當之無愧。】
民族大團結?
除了盛唐時期,也就隻有在這清朝康熙時才實現過吧。
此外,不管哪個朝代,民族之間、地域之間的矛盾都很少有緩解的時候。
所以,這皇帝能做的,天可汗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的。
聽到這裏,眾帝王對康熙這個千古一帝的稱號,總算是有了些認可。
【這就是康熙舉世皆知的三大功績。在他之後的雍正和幹隆,更是延續了這一盛世,後世稱為康幹盛世或者康雍幹盛世。】
康雍幹盛世?
正在埋頭批閱奏摺的雍正終於抬了抬頭。
之前他隻聽阿婆主說過「康幹盛世」的說法,雖然心中略有落寞,但是畢竟他的父皇珠玉在前,他再怎樣也越不過他去。所以隻能繼續兢兢業業處理政事,治理國家。
但是眼下聽到阿婆主竟然說的是「康雍幹盛世」,這才明白,自己在歷史上也不是籍籍無名。
這讓他心中有了一絲欣慰之餘,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
雖然他也想像其他帝王那樣,在自己在位的時候做些改革。但是他的父皇是千古一帝,他的兒子也極有建樹,且都執政了六十載之久。
而他隻登基了十三載,就力爭為他們做好承上啟下的作用吧,其餘的也就不再給他們添亂了。
但是雖然雍正甘於寂寞,卻有人見不得他寂寞,此人正是他的兒子康熙。
看到「康雍幹」三個字,他簡直比雍正還開心。當即就發了彈幕。
【@十全老人塗鴉怪:看吧,我父皇絕不是庸碌之人,如此盛世也有他的一份功勞。】
康熙看了也讚許道:
【@全科學霸再活五百年:不愧是朕的兒子。】
康熙開口了,雍正就不能不開口了,立即道:
【@嘔心瀝血愛事業:父皇謬讚了!】
其實,對於為何是皇四子接任了他的王位,而不是太子或者大皇子,或者其他的皇子接手大清江山。康熙還是很好奇地。
畢竟他有無數優秀的兒子,哪個兒子接掌江山都沒太大問題,可為何偏偏脫穎而出的是老四呢?
但是現在糾結這些是沒有意義的。他決不會因為天卷提前透露繼任人選就對其另眼相看,也不會因此就對他戒備萬分。
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選擇繼承人的辦法和手段。
隻要兒子們中有符合他標準的繼承者,他會耗不留戀的奉上自己的誠意。
就是和談?會議?
隻是開個會,這仗就不用打了?
有這麽便宜的事情?
【多倫會盟其實在第一次出征噶爾丹以後,就舉行了,那個時候康熙其實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噶爾丹的反叛正好給了他解決這件事情的契機。】
【於是第一次親政噶爾丹後不久,他就召集了內外蒙四十九旗的王公舉行了會盟。恩威並施下統一了蒙古各部。】
果然不是之開會這麽簡單。
恩威並施?
各朝各代的地方極其關注最後第二個「威」字。
【這次會盟中,康熙對蒙古各部的王公們許以各種親王的名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會盟的同時不但帶了七十多門火炮和很多火器過去,甚至其中還包含八門紅衣大炮。】
【然後又在大家酒酣耳熱,氣氛熱烈的時候展開了浩大的閱兵儀式。據說當場就有部落首領被嚇得趴在地上瑟瑟發抖。】
原來是這樣的曉之以「理」,學到了。
之前還在為自己雖然造出了火炮,但是卻不知道該不該立即使用的秦始皇,仿佛從中一下得到了靈感。
既然此時他的大秦需要休養生息,迴復民生,不是向匈奴開戰,窮兵黷武的時候。所以,眼下看來,他這些火炮隻能架設在長城上。
但是如果效仿這後世的康熙帝,拉著大炮同匈奴坐下來談一談,也許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收穫也不一定。
畢竟火炮這玩意兒,在目前看來實在是太厲害了,若不是大秦現在比較窮,他都想造艘大船,拉著火炮去征伐那個傳說中的美洲去。
但是既然造出來了,即便現在還不方便用,卻也要讓它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所以會盟這種形式他就覺得不錯。
不費一兵一卒,關鍵是省錢,讓匈奴人能夠臣服自然好,若是不然也可以讓他們遠遠退去,保存他大秦的實力。隻待時機成熟,便可以一擊即中。
對,這個法子的確可以試試。而合適聯絡組織這件事的人,自然就是他派去匈奴化妝成商人買馬的扶蘇了。
於是無形中,扶蘇此番前往匈奴的任務又多了一件!
【不但能如此,多倫會盟之後,康熙在承德建了避暑山莊,每隔一段時間就將草原上的王爺們叫來打獵聚會。而也借著聚會的機會,清廷可以調解各部落矛盾,掌握草原動向。】
【正因為如此,清廷同蒙古各部的關係穩定了很多年,草原上也多年都沒再出現反叛的部落。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滿蒙兩個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民族大團結。】
【這是在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的大團結,再加上之前就已經團結到的漢族,清朝也在此時達到了全盛,而華夏作為一個國家的稱唿,也就是在這時才深入人心。】
【所以給康熙賦予千古一帝的稱號up主認為當之無愧。】
民族大團結?
除了盛唐時期,也就隻有在這清朝康熙時才實現過吧。
此外,不管哪個朝代,民族之間、地域之間的矛盾都很少有緩解的時候。
所以,這皇帝能做的,天可汗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的。
聽到這裏,眾帝王對康熙這個千古一帝的稱號,總算是有了些認可。
【這就是康熙舉世皆知的三大功績。在他之後的雍正和幹隆,更是延續了這一盛世,後世稱為康幹盛世或者康雍幹盛世。】
康雍幹盛世?
正在埋頭批閱奏摺的雍正終於抬了抬頭。
之前他隻聽阿婆主說過「康幹盛世」的說法,雖然心中略有落寞,但是畢竟他的父皇珠玉在前,他再怎樣也越不過他去。所以隻能繼續兢兢業業處理政事,治理國家。
但是眼下聽到阿婆主竟然說的是「康雍幹盛世」,這才明白,自己在歷史上也不是籍籍無名。
這讓他心中有了一絲欣慰之餘,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
雖然他也想像其他帝王那樣,在自己在位的時候做些改革。但是他的父皇是千古一帝,他的兒子也極有建樹,且都執政了六十載之久。
而他隻登基了十三載,就力爭為他們做好承上啟下的作用吧,其餘的也就不再給他們添亂了。
但是雖然雍正甘於寂寞,卻有人見不得他寂寞,此人正是他的兒子康熙。
看到「康雍幹」三個字,他簡直比雍正還開心。當即就發了彈幕。
【@十全老人塗鴉怪:看吧,我父皇絕不是庸碌之人,如此盛世也有他的一份功勞。】
康熙看了也讚許道:
【@全科學霸再活五百年:不愧是朕的兒子。】
康熙開口了,雍正就不能不開口了,立即道:
【@嘔心瀝血愛事業:父皇謬讚了!】
其實,對於為何是皇四子接任了他的王位,而不是太子或者大皇子,或者其他的皇子接手大清江山。康熙還是很好奇地。
畢竟他有無數優秀的兒子,哪個兒子接掌江山都沒太大問題,可為何偏偏脫穎而出的是老四呢?
但是現在糾結這些是沒有意義的。他決不會因為天卷提前透露繼任人選就對其另眼相看,也不會因此就對他戒備萬分。
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選擇繼承人的辦法和手段。
隻要兒子們中有符合他標準的繼承者,他會耗不留戀的奉上自己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