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歷史同人] 開局盤點十大少年天子 作者:魚籽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的,朕設置的節度使職責就是如此。
唐太宗默默點頭。
可是後來又怎麽會成為我大唐覆滅的原因呢?
【迴復4接上 不過到了後來,尤其是武周以後,唐睿宗唐玄宗時,節度使的權力就慢慢大了起來。甚至可以說是所轄地方的土皇帝。】
【迴復5接上 陛下熟讀史書,應該知道周朝的分封製吧。其實到了最後,節度使就相當於周朝時的諸侯。長此以往,怎可能不出事?】
相當於周朝諸侯?土皇帝!
唐太宗倒吸一口冷氣。如果真是如此,他大唐分崩離析那根本是早晚的事!
還有,唐睿宗唐玄宗他可以理解,自然是他大唐的子孫,這個武周又是什麽?難道是人名?
【迴復6接上 其實,說起節度使的職責變化,同唐朝科舉製的變化還是有一定的關係。】
科舉製?同科舉製有何關係?
聽到天卷提到科舉製,除了唐太宗,秦始皇第一個豎起了耳朵。
他可是已經準備在大秦推行科舉製了,當然要各種利弊都好好聽一聽。
之前他的打算是大秦官員一半舉薦,一半科舉,這樣最起碼朝堂中有一半是他的「天子門生」,不會同世家豪強牽扯太多。
但是剛剛放出風去,就有不少官員上諫,說是此舉有違祖製,就算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也必須有薦書才可當官。
嗬嗬,這樣一來等於是讓世家們先篩一遍,那他的「天子門生」不還是各豪強大族的喉舌?實在是可笑!
【迴復7接上 唐朝雖然採用科舉製選官,但是考上的官員還是需要世家大族的舉薦才能做官。這也算是科舉製同世家的妥協。】
舉薦?
秦始皇一愣。
這不是同他此時麵臨的情況一樣?
果然,很多事情,即便過了幾百上千年,隻要根源不變,所麵臨的狀況和解決的辦法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於是他聽得更認真了。
【迴復8接上 但是,世家的沒落是必然趨勢,雖然此時世家還能插手官員的選拔上,但是那也是僅限於京城附近的世家。】
【迴復9接上 經常是皇榜一出,守在榜下的世家大族便將有前途的學子納入麾下。或聯姻,或許以厚利,或開出各種條件,將其籠絡過去,然後再加以舉薦。】
這個……
李世民抿了抿唇。
天卷果然是什麽都知道。這些世家大族,為了各自利益也是拚了。
但是,世家存在已久,他們李家不也是隴西的世家嗎?他倒覺得沒什麽不好。
畢竟世家的底蘊在那裏,科舉取士固然是個好辦法,但是若士子隻會讀書,是個書呆子,隻怕政務也做不好。
秦始皇眯了眯眼。
雖然他已經想要開科取士,但那也是紙張造出,活版印刷術普及之後才要做的事情。諸子百家中,他獨推法家。但是治理國政,也還需要其他學家的士子。
比如他也想要開設的理工科,就可以將墨家、丹石家、醫家、農家、機關家等等綜合在一起開設課程,教導士子。
所以這麽想來,也許並不是隻需要科舉這一種方法才能取士了。而且寫文章這種事,怎麽看,都應該單單是儒家最擅長的吧!
【迴復10接上 但是這樣一來,京城周邊的世家大族還好說。遠一些的世家大族除非自家子弟考上科舉。否則的話,遠水解不了近渴,根本搶不過本地豪強。】
【迴復11接上 雖說世家大族掌控了一方的政治經濟,還可以左右國家的施政方針,用才選能。】
【迴復12接上 但是若長時間朝堂中沒有替自己說話的喉舌,他們也便無法左右朝政,家族一定會迅速衰落。】
的確,若是科舉能夠選擇足夠的士子和人才,帝王又何必向世家取才?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天卷所言深以為然。
想當初世家身份高貴,世家女連皇後都不想做,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亂世時更是明顯,皇帝流水般的換,世家卻穩如泰山,與其說皇帝是天下之主,還不如說是皇帝依仗世家共治天下。
有的時候,下一任皇帝的人選,還需要世家首肯才能擔任,也正是世家的實力強於皇家的緣故。
更誇張的是,甚至都改朝換代了,太子妃的人選卻沒有換,朝廷大臣也沒換幾個,更是讓人唏噓。
在此之前,沒哪個皇帝不為世家的強大頭疼的。而科舉製一出,世家就老實許多,也很少敢同皇帝對著幹了。
這也正是他這個皇帝樂見其成的。
不過,李世民還是輕輕嘆了口氣。
作為曾經的世家大族,他又焉能不知,世家的沒落是早晚的事。但是,時移世易,他再唏噓,也不會阻斷這種趨勢。
如同改朝換代一樣,世家也終究會有興盛和消亡,萬事萬物皆是如此。
【迴復13接上 於是,很多地方的豪強大族便開始向長安、洛陽這種政治中心搬遷,這也造成了地方上的權力空虛。】
【迴復14接上 既然出現了權力空虛,就必須有其他人來填補,自然需要朝廷向地方派遣官員。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節度使就成了天然的、最合適的繼任者。】
【迴復15接上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就成了土皇帝一般的存在,引起了很大的動盪。】
唐太宗默默點頭。
可是後來又怎麽會成為我大唐覆滅的原因呢?
【迴復4接上 不過到了後來,尤其是武周以後,唐睿宗唐玄宗時,節度使的權力就慢慢大了起來。甚至可以說是所轄地方的土皇帝。】
【迴復5接上 陛下熟讀史書,應該知道周朝的分封製吧。其實到了最後,節度使就相當於周朝時的諸侯。長此以往,怎可能不出事?】
相當於周朝諸侯?土皇帝!
唐太宗倒吸一口冷氣。如果真是如此,他大唐分崩離析那根本是早晚的事!
還有,唐睿宗唐玄宗他可以理解,自然是他大唐的子孫,這個武周又是什麽?難道是人名?
【迴復6接上 其實,說起節度使的職責變化,同唐朝科舉製的變化還是有一定的關係。】
科舉製?同科舉製有何關係?
聽到天卷提到科舉製,除了唐太宗,秦始皇第一個豎起了耳朵。
他可是已經準備在大秦推行科舉製了,當然要各種利弊都好好聽一聽。
之前他的打算是大秦官員一半舉薦,一半科舉,這樣最起碼朝堂中有一半是他的「天子門生」,不會同世家豪強牽扯太多。
但是剛剛放出風去,就有不少官員上諫,說是此舉有違祖製,就算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也必須有薦書才可當官。
嗬嗬,這樣一來等於是讓世家們先篩一遍,那他的「天子門生」不還是各豪強大族的喉舌?實在是可笑!
【迴復7接上 唐朝雖然採用科舉製選官,但是考上的官員還是需要世家大族的舉薦才能做官。這也算是科舉製同世家的妥協。】
舉薦?
秦始皇一愣。
這不是同他此時麵臨的情況一樣?
果然,很多事情,即便過了幾百上千年,隻要根源不變,所麵臨的狀況和解決的辦法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於是他聽得更認真了。
【迴復8接上 但是,世家的沒落是必然趨勢,雖然此時世家還能插手官員的選拔上,但是那也是僅限於京城附近的世家。】
【迴復9接上 經常是皇榜一出,守在榜下的世家大族便將有前途的學子納入麾下。或聯姻,或許以厚利,或開出各種條件,將其籠絡過去,然後再加以舉薦。】
這個……
李世民抿了抿唇。
天卷果然是什麽都知道。這些世家大族,為了各自利益也是拚了。
但是,世家存在已久,他們李家不也是隴西的世家嗎?他倒覺得沒什麽不好。
畢竟世家的底蘊在那裏,科舉取士固然是個好辦法,但是若士子隻會讀書,是個書呆子,隻怕政務也做不好。
秦始皇眯了眯眼。
雖然他已經想要開科取士,但那也是紙張造出,活版印刷術普及之後才要做的事情。諸子百家中,他獨推法家。但是治理國政,也還需要其他學家的士子。
比如他也想要開設的理工科,就可以將墨家、丹石家、醫家、農家、機關家等等綜合在一起開設課程,教導士子。
所以這麽想來,也許並不是隻需要科舉這一種方法才能取士了。而且寫文章這種事,怎麽看,都應該單單是儒家最擅長的吧!
【迴復10接上 但是這樣一來,京城周邊的世家大族還好說。遠一些的世家大族除非自家子弟考上科舉。否則的話,遠水解不了近渴,根本搶不過本地豪強。】
【迴復11接上 雖說世家大族掌控了一方的政治經濟,還可以左右國家的施政方針,用才選能。】
【迴復12接上 但是若長時間朝堂中沒有替自己說話的喉舌,他們也便無法左右朝政,家族一定會迅速衰落。】
的確,若是科舉能夠選擇足夠的士子和人才,帝王又何必向世家取才?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天卷所言深以為然。
想當初世家身份高貴,世家女連皇後都不想做,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亂世時更是明顯,皇帝流水般的換,世家卻穩如泰山,與其說皇帝是天下之主,還不如說是皇帝依仗世家共治天下。
有的時候,下一任皇帝的人選,還需要世家首肯才能擔任,也正是世家的實力強於皇家的緣故。
更誇張的是,甚至都改朝換代了,太子妃的人選卻沒有換,朝廷大臣也沒換幾個,更是讓人唏噓。
在此之前,沒哪個皇帝不為世家的強大頭疼的。而科舉製一出,世家就老實許多,也很少敢同皇帝對著幹了。
這也正是他這個皇帝樂見其成的。
不過,李世民還是輕輕嘆了口氣。
作為曾經的世家大族,他又焉能不知,世家的沒落是早晚的事。但是,時移世易,他再唏噓,也不會阻斷這種趨勢。
如同改朝換代一樣,世家也終究會有興盛和消亡,萬事萬物皆是如此。
【迴復13接上 於是,很多地方的豪強大族便開始向長安、洛陽這種政治中心搬遷,這也造成了地方上的權力空虛。】
【迴復14接上 既然出現了權力空虛,就必須有其他人來填補,自然需要朝廷向地方派遣官員。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節度使就成了天然的、最合適的繼任者。】
【迴復15接上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就成了土皇帝一般的存在,引起了很大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