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拓跋月與姊妹等人宴飲之時,這一頭,拓跋燾也和幾位姊夫、妹夫談興正濃。不過,女子們說的多是閨中秘話,時興的服色、首飾,而男子們說的卻是家國大事。
說到登基後的事,拓跋燾感慨係之,凝注著賈秀,關切問:“又到冬日了,老傷口還發作嗎?”
賈秀忙迴稟:“勞至尊掛懷,近年來傷口已不發作了。”
拓跋燾含笑頷首:“此事過去九年了,但朕還是要謝謝你。”
“至尊自有神佑,臣隻是盡了本分。”
在座數人,並不都知曉當年發生之事,尤其是沮渠牧犍。此時,他不免露出惑色。
撫今追昔,拓跋燾五味雜陳,緩緩道來:“這是神麚三年的事情了。”(1)
原來,四月初八那天,拓跋燾率眾前往雲中,留樂平王拓跋丕和崔浩二人,在京中代為執政。
此前,一萬多帳落的新民叛逃,拓跋燾見他們毫無臣服之心,便派人前去追擊剿殺。
此後不久,便有流言傳入平城,說皇帝在雲中遇刺,故而才遲遲沒有戰報傳迴。
就在眾人惶惶不知所措時,六月底傳來了一道聖旨——平南大將軍、丹陽王拓跋大毗屯駐黃河之北;司馬楚之任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駐防潁川。
此種安排,是為了防範宋軍。而皇帝安然無恙,在遇刺之時,被賈秀給救下了。
“那幾日,朕一直齋戒不出。刺客來的時候,朕剛脫了袍子,準備下池子沐浴。朕身邊沒有一兵半刃的,倒是守在池子外的賈秀最早反應過來,推門趕來護駕。他本非武人,那時卻勇猛得緊,操起門邊的博山爐,對著歹人就是一頓猛砸。最後……他挨了三刀,還好,都不在要害之處。”
一片激賞之情,溢於言表。
聞言,沮渠牧犍忙拍了一通馬屁,說妹婿賈秀忠誠護主之類的話。還敬了賈秀一杯酒。
甫一放下酒杯,又聽拓跋燾道:“其實,‘遇刺身亡’這流言,是朕刻意放出來的。你們可知,朕為何要這般做?”
此言一出,沮渠牧犍心中一沉,暗道:在座諸人,沒一個傻的,誰不知你是想借題發揮,窺伺朝中動靜?但誰敢冒這個頭,道出你的心思?
展目四望,果然一片沉默。
但下一瞬,姚黃眉卻應了話:“至尊深謀遠慮,臣便鬥膽一猜,至尊此舉,可是為了觀察朝中有哪些人不安分?”
嘶……
不知是誰忍不住發出一聲驚噫,空氣頓然凝住了。
沮渠牧犍不禁為姚黃眉捏了把汗,心道:姚黃眉啊姚黃眉,你好歹也是秦主之子,怎麽這般沒有城府?這話想想也就罷了,豈能宣之於口,你是不要命了麽?
誰知,拓跋燾聽了這話,非但沒動怒,反而撫掌大笑,連說了三個“好”字。
沮渠牧犍本想跟著擊掌,但又覺得不妥,便把兩手貼在一起,十指交扣,以便於伺機而“擊”——他得看有沒有人先擊掌。
沒有。
想來,幾位公主駙馬都和他一樣,摸不清頭腦。
而姚黃眉,臉上平靜無波瀾,仿佛方才隻是閑話家常罷了。
少時,拓跋燾飲了口酒,投向姚黃眉的目光多了些脈脈溫情。
“朕知道姊夫是個直爽人,但未想竟直爽若此。還真讓人意外!這人呐——”
他故意拖長語調,眸光如電向姊夫、妹夫們看過去,最後落在沮渠牧犍的身上。
沮渠牧犍知他要繼續點評姚黃眉,但心底卻揪成一團。
半晌,拓跋燾才哈哈一笑,道:“這人呐,心中光明,才可坦蕩無畏。”
話說至此,他再未往下說,但沮渠牧犍心裏卻突地一跳,忖道:原來,這話明著是在褒揚姚黃眉,暗裏卻是在貶損我?我這是赴了一場鴻門宴?
一霎時,他隻覺得諷刺。
方才,他還在為姚黃眉捏一把汗,擔心他直言不諱得罪了皇帝。
豈知,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他自己。
擺明了,拓跋燾是要借點評姚黃眉,來敲打剛來平城的那個人。
沮渠牧犍心中一苦,但麵上卻無一絲異色,裝作懵懂不知,隻附和著點頭。
接下來,拓跋燾再不提此事,說起別的趣聞,但沮渠牧犍哪有心思去聽。
一顆心早已飛迴河西了。
不知,沮渠無諱有沒有尋到寶藏,有沒有盡全力複圖河山。
沮渠牧犍曾聽說,當年夏國滅亡,赫連昌被生擒之後,其弟赫連定,便立馬收攏夏軍殘部數萬人,一路奔往平涼,而後稱帝,延續夏祚。
雖說,僅隔了四年,赫連定便被吐穀渾拿來做人情,送給了拓跋燾,但在沮渠牧犍心中,赫連定還是一條漢子。
同是在永安前殿內,就在沮渠牧犍胡思亂想之時,赫連昌也想起了他的阿奴赫連定。
赫連定稱帝之後,起初赫連昌是很失落的,但隻要想到,大夏並未亡於己身,赫連昌心裏又好受許多。
可就在赫連定稱帝的第四年,吐穀渾可汗將赫連定獻給魏國。隨後,拓跋燾親見赫連定,並讓赫連昌與之話別。
那日,赫連定見到赫連昌,憤恨不已:“阿幹,你知道麽?三年前,我站到陰盤山上,眺望我們的故國時,我在想什麽?
“我在想,當年先帝若是讓我繼承大統,豈會有今日之事?倘得上天眷顧,我便能與臣子們,謀圖複興大業。可惜,天不假年……
“說來也可笑。那日,我剛這麽像,接著便聽到一群狐狸嗷嗷亂叫,像是在反駁我。這喪門星!晦氣!我很生氣,馬上就命人去射殺,嗬,你猜如何?竟無一隻射中!
“哎!天要亡我,複何言哉!”(2)
想到此,赫連昌喝起悶酒來。
殿內,絲竹管弦漸起,舞姬身姿曼妙,有的還湊到幾位駙馬身前勸酒,但赫連昌哪還需人勸?杯中之物,一杯複一杯。
倏然間,他醉眼乜斜,見一人向他投來匆忙一瞥。
頓然,赫連昌清醒過來,向彼方看過去。
而後,他遽然收迴目光,心裏已有了一個計較。
(1)公元430年。
(2)原話是,“此亦大不臧,咄咄天道,複何言哉!”
說到登基後的事,拓跋燾感慨係之,凝注著賈秀,關切問:“又到冬日了,老傷口還發作嗎?”
賈秀忙迴稟:“勞至尊掛懷,近年來傷口已不發作了。”
拓跋燾含笑頷首:“此事過去九年了,但朕還是要謝謝你。”
“至尊自有神佑,臣隻是盡了本分。”
在座數人,並不都知曉當年發生之事,尤其是沮渠牧犍。此時,他不免露出惑色。
撫今追昔,拓跋燾五味雜陳,緩緩道來:“這是神麚三年的事情了。”(1)
原來,四月初八那天,拓跋燾率眾前往雲中,留樂平王拓跋丕和崔浩二人,在京中代為執政。
此前,一萬多帳落的新民叛逃,拓跋燾見他們毫無臣服之心,便派人前去追擊剿殺。
此後不久,便有流言傳入平城,說皇帝在雲中遇刺,故而才遲遲沒有戰報傳迴。
就在眾人惶惶不知所措時,六月底傳來了一道聖旨——平南大將軍、丹陽王拓跋大毗屯駐黃河之北;司馬楚之任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駐防潁川。
此種安排,是為了防範宋軍。而皇帝安然無恙,在遇刺之時,被賈秀給救下了。
“那幾日,朕一直齋戒不出。刺客來的時候,朕剛脫了袍子,準備下池子沐浴。朕身邊沒有一兵半刃的,倒是守在池子外的賈秀最早反應過來,推門趕來護駕。他本非武人,那時卻勇猛得緊,操起門邊的博山爐,對著歹人就是一頓猛砸。最後……他挨了三刀,還好,都不在要害之處。”
一片激賞之情,溢於言表。
聞言,沮渠牧犍忙拍了一通馬屁,說妹婿賈秀忠誠護主之類的話。還敬了賈秀一杯酒。
甫一放下酒杯,又聽拓跋燾道:“其實,‘遇刺身亡’這流言,是朕刻意放出來的。你們可知,朕為何要這般做?”
此言一出,沮渠牧犍心中一沉,暗道:在座諸人,沒一個傻的,誰不知你是想借題發揮,窺伺朝中動靜?但誰敢冒這個頭,道出你的心思?
展目四望,果然一片沉默。
但下一瞬,姚黃眉卻應了話:“至尊深謀遠慮,臣便鬥膽一猜,至尊此舉,可是為了觀察朝中有哪些人不安分?”
嘶……
不知是誰忍不住發出一聲驚噫,空氣頓然凝住了。
沮渠牧犍不禁為姚黃眉捏了把汗,心道:姚黃眉啊姚黃眉,你好歹也是秦主之子,怎麽這般沒有城府?這話想想也就罷了,豈能宣之於口,你是不要命了麽?
誰知,拓跋燾聽了這話,非但沒動怒,反而撫掌大笑,連說了三個“好”字。
沮渠牧犍本想跟著擊掌,但又覺得不妥,便把兩手貼在一起,十指交扣,以便於伺機而“擊”——他得看有沒有人先擊掌。
沒有。
想來,幾位公主駙馬都和他一樣,摸不清頭腦。
而姚黃眉,臉上平靜無波瀾,仿佛方才隻是閑話家常罷了。
少時,拓跋燾飲了口酒,投向姚黃眉的目光多了些脈脈溫情。
“朕知道姊夫是個直爽人,但未想竟直爽若此。還真讓人意外!這人呐——”
他故意拖長語調,眸光如電向姊夫、妹夫們看過去,最後落在沮渠牧犍的身上。
沮渠牧犍知他要繼續點評姚黃眉,但心底卻揪成一團。
半晌,拓跋燾才哈哈一笑,道:“這人呐,心中光明,才可坦蕩無畏。”
話說至此,他再未往下說,但沮渠牧犍心裏卻突地一跳,忖道:原來,這話明著是在褒揚姚黃眉,暗裏卻是在貶損我?我這是赴了一場鴻門宴?
一霎時,他隻覺得諷刺。
方才,他還在為姚黃眉捏一把汗,擔心他直言不諱得罪了皇帝。
豈知,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他自己。
擺明了,拓跋燾是要借點評姚黃眉,來敲打剛來平城的那個人。
沮渠牧犍心中一苦,但麵上卻無一絲異色,裝作懵懂不知,隻附和著點頭。
接下來,拓跋燾再不提此事,說起別的趣聞,但沮渠牧犍哪有心思去聽。
一顆心早已飛迴河西了。
不知,沮渠無諱有沒有尋到寶藏,有沒有盡全力複圖河山。
沮渠牧犍曾聽說,當年夏國滅亡,赫連昌被生擒之後,其弟赫連定,便立馬收攏夏軍殘部數萬人,一路奔往平涼,而後稱帝,延續夏祚。
雖說,僅隔了四年,赫連定便被吐穀渾拿來做人情,送給了拓跋燾,但在沮渠牧犍心中,赫連定還是一條漢子。
同是在永安前殿內,就在沮渠牧犍胡思亂想之時,赫連昌也想起了他的阿奴赫連定。
赫連定稱帝之後,起初赫連昌是很失落的,但隻要想到,大夏並未亡於己身,赫連昌心裏又好受許多。
可就在赫連定稱帝的第四年,吐穀渾可汗將赫連定獻給魏國。隨後,拓跋燾親見赫連定,並讓赫連昌與之話別。
那日,赫連定見到赫連昌,憤恨不已:“阿幹,你知道麽?三年前,我站到陰盤山上,眺望我們的故國時,我在想什麽?
“我在想,當年先帝若是讓我繼承大統,豈會有今日之事?倘得上天眷顧,我便能與臣子們,謀圖複興大業。可惜,天不假年……
“說來也可笑。那日,我剛這麽像,接著便聽到一群狐狸嗷嗷亂叫,像是在反駁我。這喪門星!晦氣!我很生氣,馬上就命人去射殺,嗬,你猜如何?竟無一隻射中!
“哎!天要亡我,複何言哉!”(2)
想到此,赫連昌喝起悶酒來。
殿內,絲竹管弦漸起,舞姬身姿曼妙,有的還湊到幾位駙馬身前勸酒,但赫連昌哪還需人勸?杯中之物,一杯複一杯。
倏然間,他醉眼乜斜,見一人向他投來匆忙一瞥。
頓然,赫連昌清醒過來,向彼方看過去。
而後,他遽然收迴目光,心裏已有了一個計較。
(1)公元430年。
(2)原話是,“此亦大不臧,咄咄天道,複何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