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目間,已至凜冬,窗外一片銀裝素裹,看得人心中格外寧謐。
拓跋月坐在窗前,手中執著針線,唇角微微勾起。
不覺間,腹中的生命已孕育百日之久。
靜息之時,靜息之時,腹中那間或一動的軟軟一團,帶給她莫可名狀的歡喜。
於她而言,這孩子是男是女並無關係,隻要能喚她一聲阿母便好。
這幾日,拓跋月向繡娘學習起了針法。往日裏,她對女紅興致缺缺,隻一味地研習書畫經史,不過,正因她學過書畫,如今再轉學刺繡亦不在難。
正沉心刺繡,忽然間有人在她額上輕輕一叩。
拓跋月忙仰首去看,見是沮渠牧犍來了,便放下手中針線,笑道:“牧犍來了。”
“為何坐在窗邊?這裏涼!”沮渠牧犍側首盯住霍晴嵐,目中有一絲不滿。
霍晴嵐正在教阿澄寫字,聞言忙行禮道:“大王,是奴照顧不周。”
“是我要坐在這兒的,屋裏悶得慌。”拓跋月宛然一笑,“也沒起風,不礙事的。”
“好罷!”沮渠牧犍去拿她膝上的織物,“這是孩兒穿的襖子?”
“是啊。牧犍你看著紋樣,好看麽?”
沮渠牧犍細細凝視,道:“看起來倒很別致,讓我想想。這莫不是忍冬紋?”
“正是。”
忍冬紋,是拓跋月最為喜歡的一種圖色,它本是西傳而來,涵了“生命樹”的意味,時常用在壁畫上頭。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人把忍冬紋繡在衣袖上。這是何意?”
“淩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我希望,我的孩兒能有堅忍之誌。”她微笑著睇他一眼。
孕中的女人,笑起來便似一束聖光,似連夜幕都能被透穿照亮。
沮渠牧犍輕籲一聲,將她擁在懷裏,依依道:“能有堅忍之誌自是好的,我的江山,還要交到孩兒的手裏呢。”
滯了滯,他又道:“隔兩日,我請曇耀法師來做場法事,為孩兒祈祝平安。可好?”
拓跋月喜道:“那再好不過了。牧犍有心了。”
用過晚膳,沮渠牧犍抱了抱拓跋月,囑咐她仔細身子,便出了殿。
拓跋月心中一寬。
自從孟太後得知沮渠牧犍竟整夜宿在德音殿,便邀著乞伏太妃,對他好一頓說教。那之後,沮渠牧犍便不再在德音殿過夜。
現下,拓跋月有了身孕,他更不好與她纏綿廝磨。
“你們說……”拓跋月忽然想起一事,“我要不要為大王選妃?”
霍晴嵐、阿澄麵麵相覷,走到拓跋月跟前來。
“公主這是何意?”霍晴嵐問。
“大王正值壯年,我又有孕在身,與他方便不是更好麽?”她淡然一笑,似乎不在意有人分寵。
霍晴嵐卻蹙眉道:“可是,如果新來的妃妾,為大王生下孩子,日後會很麻煩。”
“這倒也是。”拓跋月忖了忖,“或者,舊人呢?”
“舊人,那幾個舊人都出家為尼了。畢竟曾是大王的女人,也不能隨便嫁人。”
拓跋月把手支在案上,半晌不語,不知在想什麽。
阿澄察言觀色,並不出言。
來到德音殿五十餘日,她發現,一切都和她想象得不太一樣。
譬如,王後的陪嫁隨扈,一直管她叫公主;王後與大王看起來很恩愛,但大王出殿之後,她會展顏一笑;王後奉行節儉,但李夫人卻生活奢侈,畫眉都非得用螺子黛不可……
兩日後,曇耀帶著師弟法慧,奉旨入德音殿,在後院做法事。
但見,二人雙手緩緩合攏,闔上雙目。
低沉的誦經聲中,沮渠牧犍一臉虔誠,目光也比往日更柔和。
拓跋月並不相信,一場法事能護佑她的孩子——真正能保護她的隻有她的隨扈,不過,眼下見沮渠牧犍一副慈父模樣,心底卻也覺溫暖。
沒來由的,眼前閃過她與他一起侍弄孩子的畫麵。孩子奶聲奶氣地喚著阿父、阿母,親親這個,又親親那個……
驀地起了一陣冷風,拓跋月緊了緊毛氅,心思又迴轉過來。
她抿了抿唇,向曇耀、法慧那頭看去,堪堪撞上曇耀在偷偷瞥她。
拓跋月心下一沉。
誦經聲戛然而止,空氣仿佛凝固,拓跋月屏住唿吸,眼神也變得鋒銳。
沮渠牧犍顯然未注意到她眼裏的波瀾,隻對曇耀雙手合十,以表謝意。
而後,沮渠牧犍親自去送曇耀。
見狀,拓跋月對霍晴嵐耳語幾句,隨後她也匆忙跟出。
約莫過了一個時辰,霍晴嵐才麵色難看地迴來,向她奏道:“公主,奴方才問過法師了。”
“大王讓他來做法事,究竟意欲何為?”
“想是他有把柄在咱們這兒,也沒怎麽遮掩。”霍晴嵐覷著拓跋月的臉色,緩聲道,“大王讓他來做法事,並不是為孩子祈福,而是希望他能以其特異之能,看看這孩子是男是女……”
拓跋月怔住了。
局中之人,反而不容易想得明白。
霍晴嵐旁觀者清,遂直接點出:“法師說,他告訴大王,公主這一胎應該是女兒,大王很高興。”
“是麽?”雖然並不意外,但拓跋月心底依然升起一股涼意,“由始至終,他也沒想與我白頭偕老。”
拓跋月澀然一笑,又低聲道:“不過,也不奇怪。若我生了兒子,封壇的世子之位,恐怕就保不住了。而大王並不想讓流著拓跋氏血脈的兒子繼承王位。”
身邊都是自己人。
借著遣散大齡宮女的機會,拓跋月已把可能監視自己的河西人,都排斥在殿牆之外。
故而,這番話,她並不忌憚說出口。
不知為何,眼底忽然有些潮意。想起沮渠牧犍虔誠的神色,想起自己方才也幻想過天倫之樂,拓跋月隻覺諷刺。原來,癡心妄想的人,隻有她自己。
旋後,她仰起頭,眸底的淒色一閃而逝,轉為一笑:“帝王之家,講什麽天倫之樂?”
阿澄侍奉在側,把這話聽了個清楚明白。此時,她終於確認,大王、王後從不齊心。
她自然是河西人,可待她至厚,教她寫字讀書的,卻是大魏人。
她還是分得清的。
拓跋月坐在窗前,手中執著針線,唇角微微勾起。
不覺間,腹中的生命已孕育百日之久。
靜息之時,靜息之時,腹中那間或一動的軟軟一團,帶給她莫可名狀的歡喜。
於她而言,這孩子是男是女並無關係,隻要能喚她一聲阿母便好。
這幾日,拓跋月向繡娘學習起了針法。往日裏,她對女紅興致缺缺,隻一味地研習書畫經史,不過,正因她學過書畫,如今再轉學刺繡亦不在難。
正沉心刺繡,忽然間有人在她額上輕輕一叩。
拓跋月忙仰首去看,見是沮渠牧犍來了,便放下手中針線,笑道:“牧犍來了。”
“為何坐在窗邊?這裏涼!”沮渠牧犍側首盯住霍晴嵐,目中有一絲不滿。
霍晴嵐正在教阿澄寫字,聞言忙行禮道:“大王,是奴照顧不周。”
“是我要坐在這兒的,屋裏悶得慌。”拓跋月宛然一笑,“也沒起風,不礙事的。”
“好罷!”沮渠牧犍去拿她膝上的織物,“這是孩兒穿的襖子?”
“是啊。牧犍你看著紋樣,好看麽?”
沮渠牧犍細細凝視,道:“看起來倒很別致,讓我想想。這莫不是忍冬紋?”
“正是。”
忍冬紋,是拓跋月最為喜歡的一種圖色,它本是西傳而來,涵了“生命樹”的意味,時常用在壁畫上頭。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人把忍冬紋繡在衣袖上。這是何意?”
“淩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我希望,我的孩兒能有堅忍之誌。”她微笑著睇他一眼。
孕中的女人,笑起來便似一束聖光,似連夜幕都能被透穿照亮。
沮渠牧犍輕籲一聲,將她擁在懷裏,依依道:“能有堅忍之誌自是好的,我的江山,還要交到孩兒的手裏呢。”
滯了滯,他又道:“隔兩日,我請曇耀法師來做場法事,為孩兒祈祝平安。可好?”
拓跋月喜道:“那再好不過了。牧犍有心了。”
用過晚膳,沮渠牧犍抱了抱拓跋月,囑咐她仔細身子,便出了殿。
拓跋月心中一寬。
自從孟太後得知沮渠牧犍竟整夜宿在德音殿,便邀著乞伏太妃,對他好一頓說教。那之後,沮渠牧犍便不再在德音殿過夜。
現下,拓跋月有了身孕,他更不好與她纏綿廝磨。
“你們說……”拓跋月忽然想起一事,“我要不要為大王選妃?”
霍晴嵐、阿澄麵麵相覷,走到拓跋月跟前來。
“公主這是何意?”霍晴嵐問。
“大王正值壯年,我又有孕在身,與他方便不是更好麽?”她淡然一笑,似乎不在意有人分寵。
霍晴嵐卻蹙眉道:“可是,如果新來的妃妾,為大王生下孩子,日後會很麻煩。”
“這倒也是。”拓跋月忖了忖,“或者,舊人呢?”
“舊人,那幾個舊人都出家為尼了。畢竟曾是大王的女人,也不能隨便嫁人。”
拓跋月把手支在案上,半晌不語,不知在想什麽。
阿澄察言觀色,並不出言。
來到德音殿五十餘日,她發現,一切都和她想象得不太一樣。
譬如,王後的陪嫁隨扈,一直管她叫公主;王後與大王看起來很恩愛,但大王出殿之後,她會展顏一笑;王後奉行節儉,但李夫人卻生活奢侈,畫眉都非得用螺子黛不可……
兩日後,曇耀帶著師弟法慧,奉旨入德音殿,在後院做法事。
但見,二人雙手緩緩合攏,闔上雙目。
低沉的誦經聲中,沮渠牧犍一臉虔誠,目光也比往日更柔和。
拓跋月並不相信,一場法事能護佑她的孩子——真正能保護她的隻有她的隨扈,不過,眼下見沮渠牧犍一副慈父模樣,心底卻也覺溫暖。
沒來由的,眼前閃過她與他一起侍弄孩子的畫麵。孩子奶聲奶氣地喚著阿父、阿母,親親這個,又親親那個……
驀地起了一陣冷風,拓跋月緊了緊毛氅,心思又迴轉過來。
她抿了抿唇,向曇耀、法慧那頭看去,堪堪撞上曇耀在偷偷瞥她。
拓跋月心下一沉。
誦經聲戛然而止,空氣仿佛凝固,拓跋月屏住唿吸,眼神也變得鋒銳。
沮渠牧犍顯然未注意到她眼裏的波瀾,隻對曇耀雙手合十,以表謝意。
而後,沮渠牧犍親自去送曇耀。
見狀,拓跋月對霍晴嵐耳語幾句,隨後她也匆忙跟出。
約莫過了一個時辰,霍晴嵐才麵色難看地迴來,向她奏道:“公主,奴方才問過法師了。”
“大王讓他來做法事,究竟意欲何為?”
“想是他有把柄在咱們這兒,也沒怎麽遮掩。”霍晴嵐覷著拓跋月的臉色,緩聲道,“大王讓他來做法事,並不是為孩子祈福,而是希望他能以其特異之能,看看這孩子是男是女……”
拓跋月怔住了。
局中之人,反而不容易想得明白。
霍晴嵐旁觀者清,遂直接點出:“法師說,他告訴大王,公主這一胎應該是女兒,大王很高興。”
“是麽?”雖然並不意外,但拓跋月心底依然升起一股涼意,“由始至終,他也沒想與我白頭偕老。”
拓跋月澀然一笑,又低聲道:“不過,也不奇怪。若我生了兒子,封壇的世子之位,恐怕就保不住了。而大王並不想讓流著拓跋氏血脈的兒子繼承王位。”
身邊都是自己人。
借著遣散大齡宮女的機會,拓跋月已把可能監視自己的河西人,都排斥在殿牆之外。
故而,這番話,她並不忌憚說出口。
不知為何,眼底忽然有些潮意。想起沮渠牧犍虔誠的神色,想起自己方才也幻想過天倫之樂,拓跋月隻覺諷刺。原來,癡心妄想的人,隻有她自己。
旋後,她仰起頭,眸底的淒色一閃而逝,轉為一笑:“帝王之家,講什麽天倫之樂?”
阿澄侍奉在側,把這話聽了個清楚明白。此時,她終於確認,大王、王後從不齊心。
她自然是河西人,可待她至厚,教她寫字讀書的,卻是大魏人。
她還是分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