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裏外一圈的客棧酒樓生意紅火,已是一房難求,可以預見未來一個多月將賺得盆滿缽滿。街巷散落的茶肆書館裏,亦隨處可見文人墨客三五成聚,說文論理談心議道。
賀今行知道,他們都為後日就要召開的大文會而來。若他還是讀書人,身在京城必定也會前去參加,如今情形卻是不便相牽扯。
他遙望薈芳館,預祝文會順利,來者皆有所得,不虛此行。
第323章 六十六
七月初七,薈芳館大文會於吉時如期開幕。
儀式很隆重,白日焰火喧天,半個內城都能看見。
過午,賀今行帶著鄭雨興到刑部議事。間歇飲茶,大家閑聊幾句,都在說這個文會。
據悉忠義侯特地請了皇帝一幅字,作為鎮會之寶供奉在館中,向與會者表示陛下的重視。
有人說:「陛下願意題字,不止是重視文會士子,也是重視侯爺。」
此話引得多人附和。畢竟先前裴氏的風波都沒有牽扯到忠義侯,反而令他聲望更上一層樓,這其中必定也有陛下的袒護。但聖意不便當眾揣測,隻可互相意會。
一陣眉來眼去之後,又有人提起宮中另一位皇子,「你們說,旭皇子會不會出來參加文會?」
「應該不會吧,旭皇子在為太後娘娘侍疾呢。」有人答。
前幾日太後娘娘突然病情惡化,旭皇子因此連功課都停了,專心守在太後娘娘病榻前。
這明明是後宮事,卻不知為何在私下裏傳得人盡皆知。
「殿下年紀不大,孝心可嘉。」
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笑了。
下一刻,上首的桌案被叩響,賀鴻錦沉悶的聲音響起,「歇得差不多了吧?」
眾人立刻斂笑收聲。
「那就廢話少說,繼續幹正事。」賀鴻錦說罷,往左手邊掃了一眼。
坐在那兒的賀今行一直捧著茶安靜旁聽,接到視線隻是點頭微笑。
此次會議是為了新政所涉及的法條,大理寺卿亦親自到會。但增刪修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今日隻是先議出個綱要來,隨後再由刑理二司擬出具體的草案。
賀今行過來是為了確保彼此不出現理解上的偏差,議事結束便不多留。
走到大街上,被來往行人環繞,憋了許久的鄭雨興挨著上司小聲說:「其實我也覺得陛下更屬意侯爺……不過賀尚書看起來倒是沒有偏心,挺公正的。」
大家提及文會和忠義侯的時候,賀大人一直板著臉閉目養神,不曾參與;說到旭皇子說得有些過火了才出言打斷,沒有因為旭皇子被陛下冷落,就準許大家放肆議論。
賀今行卻說:「若他有意約束,部中官員會隨便起頭說這些嗎?」
「啊?」鄭雨興愣了一下,再仔細想想,換成他們通政司,絕無可能在直房裏明議皇親暗討儲位,不由對下午的場景、以及自己的聯想感到一絲微妙。
可若說賀大人有所傾向……在忠義侯和旭皇子之間,明眼人要麽不做選擇,要麽都會看好前者吧?
不過,不管這兩位誰成為儲君,都與他們無關。通政司隻忠於陛下和朝廷,他也隻需聽上峰吩咐行事即可。
鄭雨興自覺想明白了,邁出堅定的步伐,跟上賀今行。
迴到小二所交完差,這段忙碌的時日終於暫停,在刑部和大理寺做出反饋之前,他們可以不用再繃緊神經。
賀今行瞧著時候不早,便讓大家提前下衙。他也迴家換了官服,問星央要不要一起去薈芳館。
這幾日賀冬出門在外,星央認不全草藥就沒去醫館,悶得無趣,自然答應。
他給兩匹馬兒加足草料,迴屋找出一頂寬簷帽帶上,跟著今行雀躍地出門。
層雲積蓄在天邊,被西斜的太陽一點點浸染。
薈芳館所在的整條街彩旗招展,攤販夾道。被吸引而來的遠不止讀書人,男女老少皆可見,不時還有兵馬司的兵員巡邏維持秩序。
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建築本體坐落在迤邐雲霞中,就像一名紅光滿麵的青年,蓬髮著熱情與朝氣。
越接近薈芳館大門越人滿為患,賀今行二人把臂相攜才沒被擠散,成功順著人流進館。
遊人繞過影壁就不能再往前,他停下腳步,放眼望去。
館內格局未曾大改,隻左右池塘圍著薈芳塔築起數座水榭,以長廊連通;高台上撤去了所有不必要的器物與裝飾,呈環狀設席過百;上下皆座無虛席,甚至有一席擠二三人或是坐不下幹脆站著的情形。
台中央立有一尊青銅鼎,供奉著一副白絹黃邊的禦筆,即是明德帝親題的荀夫子《勸學》選段。文會第一日便以此作為開篇的主題。
一名中年文士立於禦筆下首,背靠蒼天落日,舉著一卷文章慷慨陳詞。
時光的流逝毫不影響與會者高漲的熱情,底下諸君有的仰首傾聽,有的低聲交談看法,有的受到啟發提筆疾書。窄袖素服的侍從穿梭其中,為他們添紙加墨。
台上論罷,得到與會者讚許一片,坐鎮於評席上的幾位大儒也點頭予以認可。這篇文章便被列為精品送至場外,張貼到影壁前的告示欄上。
每貼一篇,守候已久的各書肆小報夥計便立刻湧上去抄錄。不拘奇詩妙詞巧文精論,隻要是「薈芳館才做出來的」,便能引人爭相傳閱。
賀今行隔著欄杆瀏覽剛剛上榜的文章。
賀今行知道,他們都為後日就要召開的大文會而來。若他還是讀書人,身在京城必定也會前去參加,如今情形卻是不便相牽扯。
他遙望薈芳館,預祝文會順利,來者皆有所得,不虛此行。
第323章 六十六
七月初七,薈芳館大文會於吉時如期開幕。
儀式很隆重,白日焰火喧天,半個內城都能看見。
過午,賀今行帶著鄭雨興到刑部議事。間歇飲茶,大家閑聊幾句,都在說這個文會。
據悉忠義侯特地請了皇帝一幅字,作為鎮會之寶供奉在館中,向與會者表示陛下的重視。
有人說:「陛下願意題字,不止是重視文會士子,也是重視侯爺。」
此話引得多人附和。畢竟先前裴氏的風波都沒有牽扯到忠義侯,反而令他聲望更上一層樓,這其中必定也有陛下的袒護。但聖意不便當眾揣測,隻可互相意會。
一陣眉來眼去之後,又有人提起宮中另一位皇子,「你們說,旭皇子會不會出來參加文會?」
「應該不會吧,旭皇子在為太後娘娘侍疾呢。」有人答。
前幾日太後娘娘突然病情惡化,旭皇子因此連功課都停了,專心守在太後娘娘病榻前。
這明明是後宮事,卻不知為何在私下裏傳得人盡皆知。
「殿下年紀不大,孝心可嘉。」
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笑了。
下一刻,上首的桌案被叩響,賀鴻錦沉悶的聲音響起,「歇得差不多了吧?」
眾人立刻斂笑收聲。
「那就廢話少說,繼續幹正事。」賀鴻錦說罷,往左手邊掃了一眼。
坐在那兒的賀今行一直捧著茶安靜旁聽,接到視線隻是點頭微笑。
此次會議是為了新政所涉及的法條,大理寺卿亦親自到會。但增刪修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今日隻是先議出個綱要來,隨後再由刑理二司擬出具體的草案。
賀今行過來是為了確保彼此不出現理解上的偏差,議事結束便不多留。
走到大街上,被來往行人環繞,憋了許久的鄭雨興挨著上司小聲說:「其實我也覺得陛下更屬意侯爺……不過賀尚書看起來倒是沒有偏心,挺公正的。」
大家提及文會和忠義侯的時候,賀大人一直板著臉閉目養神,不曾參與;說到旭皇子說得有些過火了才出言打斷,沒有因為旭皇子被陛下冷落,就準許大家放肆議論。
賀今行卻說:「若他有意約束,部中官員會隨便起頭說這些嗎?」
「啊?」鄭雨興愣了一下,再仔細想想,換成他們通政司,絕無可能在直房裏明議皇親暗討儲位,不由對下午的場景、以及自己的聯想感到一絲微妙。
可若說賀大人有所傾向……在忠義侯和旭皇子之間,明眼人要麽不做選擇,要麽都會看好前者吧?
不過,不管這兩位誰成為儲君,都與他們無關。通政司隻忠於陛下和朝廷,他也隻需聽上峰吩咐行事即可。
鄭雨興自覺想明白了,邁出堅定的步伐,跟上賀今行。
迴到小二所交完差,這段忙碌的時日終於暫停,在刑部和大理寺做出反饋之前,他們可以不用再繃緊神經。
賀今行瞧著時候不早,便讓大家提前下衙。他也迴家換了官服,問星央要不要一起去薈芳館。
這幾日賀冬出門在外,星央認不全草藥就沒去醫館,悶得無趣,自然答應。
他給兩匹馬兒加足草料,迴屋找出一頂寬簷帽帶上,跟著今行雀躍地出門。
層雲積蓄在天邊,被西斜的太陽一點點浸染。
薈芳館所在的整條街彩旗招展,攤販夾道。被吸引而來的遠不止讀書人,男女老少皆可見,不時還有兵馬司的兵員巡邏維持秩序。
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建築本體坐落在迤邐雲霞中,就像一名紅光滿麵的青年,蓬髮著熱情與朝氣。
越接近薈芳館大門越人滿為患,賀今行二人把臂相攜才沒被擠散,成功順著人流進館。
遊人繞過影壁就不能再往前,他停下腳步,放眼望去。
館內格局未曾大改,隻左右池塘圍著薈芳塔築起數座水榭,以長廊連通;高台上撤去了所有不必要的器物與裝飾,呈環狀設席過百;上下皆座無虛席,甚至有一席擠二三人或是坐不下幹脆站著的情形。
台中央立有一尊青銅鼎,供奉著一副白絹黃邊的禦筆,即是明德帝親題的荀夫子《勸學》選段。文會第一日便以此作為開篇的主題。
一名中年文士立於禦筆下首,背靠蒼天落日,舉著一卷文章慷慨陳詞。
時光的流逝毫不影響與會者高漲的熱情,底下諸君有的仰首傾聽,有的低聲交談看法,有的受到啟發提筆疾書。窄袖素服的侍從穿梭其中,為他們添紙加墨。
台上論罷,得到與會者讚許一片,坐鎮於評席上的幾位大儒也點頭予以認可。這篇文章便被列為精品送至場外,張貼到影壁前的告示欄上。
每貼一篇,守候已久的各書肆小報夥計便立刻湧上去抄錄。不拘奇詩妙詞巧文精論,隻要是「薈芳館才做出來的」,便能引人爭相傳閱。
賀今行隔著欄杆瀏覽剛剛上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