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連壁頓了頓,開捐一事確實需要其他衙門監察,他本打算把這件事交給晏永貞。但眼下賀鴻錦這麽說,他又知道他對沒能坐上右相之位耿耿於懷,才盯準這個時間要些好處,稍加思索便安撫道:「那你刑部也看著些,之後改稅,你底下的清吏司也要出力。」
罷了又問陸潛辛的意見。
老同僚明擺著不分一杯羹不罷休,陸潛辛還能有什麽意見?
他想著賀鴻錦求的東西大約和自己不同,自個兒也能藉此機會接近刑部打探些事情,便痛快同意。
賀今行聽著他們三言兩語說定,毫不受影響地繼續道:「士農工商,後三者各有其稅,而『士』之一道,身負功名與官職便能得到極其優渥的待遇。昔日太祖設……」
「等等。」王正玄打斷他,說:「你也知道對士紳優免乃是太祖所立下的原則,這條鐵律從未動搖,大宣也因此綿延興盛兩百年。你連這都想動,莫不是想要攪毀我大宣的根基?」
賀今行拱手道:「王相爺誤會了,下官絕無違逆祖宗之意,擔不起您說的罪責。下官亦推崇太祖,因此熟讀太祖所設任一條例,朝廷稅賦是對士人有優免,但並非無止境,而是逐品逐級增減,譬如役糧優免就是從兩石到三十三石。相爺想必也是知道的吧?」
王正玄自出仕後就一直在禮部,自然沒有仔細研究過這些東西,但這會兒說「不知道」未免拉不住臉,就說:「是,本相當然也知道,所以呢?」
賀今行便嚴肅道:「既然每一品每一階都有對應的規製,那超出規製不遵成法的人,是不是目無王法、不尊太祖?尤其擁有田產與奴僕兩條,越製者大有人在,王相爺走南闖北,應當早已察知吧?王大人所言蠶食國祚、蛀毀根基之輩,難道不是這些人?」
「朝廷如此艱難之際,是不是不該再縱容他們,得把他們都揪出來,讓他們付出代價——刑責暫且不論,至少得為超出部分補稅吧?若是不肯,直接沒產充填國庫也說得過去。」
被一溜問下來,王正玄自然早就反應過來,自己又給人接話搭橋了,頓生悶氣額冒青筋。
然而他想起來之前,王玡天提醒他「多說多錯」,「崔連壁同意,就是陛下同意了,叔父你我反對無用,隻會是白費口舌平添煩擾,所以您不如少開口。」
他咬咬牙,咕噥道:「說來說去,不就是想讓人掏銀子嗎?」
王玡天怕他又忍不住脾氣,把看完的副本遞給賀鴻錦,截過話說:「小賀大人野心不小啊,名為改稅,實則快把大宣律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動一遍。」
賀鴻錦接過去沒看,直接順手給了晏永貞,引得王正玄側目。
賀今行同時開口:「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法度不立,不能成製。要想讓新製有章法地推行下去,勢必要推動相關律例的廢立與完善。看似名目繁多,是因為涉及到的律例多,越往下我們越盡量往詳細裏寫。我們這麽做,是怕新法與舊例產生衝突的時候,底下的官員和百姓不知該依從哪邊。他們一猶豫為難,就容易生出枝節,所以盡量寫清楚不含糊。」
賀鴻錦後道:「大宣律厚著呢,這點子東西才哪兒到哪兒。」
話落,王正玄「啪」地擱下茶盞。同僚聚焦之下,他拳頭捏緊又放開,到底是忍住了,隻作什麽都沒有發生。
「在下不曾精研大宣律,妄言了。」王玡天看明了賀鴻錦的態度,便不欲在此時與他多加衝突,隻盯著賀今行:「小賀大人做事周全,但弄出章程不算什麽,推行到底才是真本事。」
賀今行借他的話說:「若有工部和王大人相助,想必會順遂許多。」
王玡天不緊不慢地迴:「朝廷大事,有需要工部的地方,某自然不會推辭。但工部先前停了不少工程,眼下都等著恢復,已經分派出大量人手。故不敢包攬,隻能視情況量力而為。」
「王大人的能力,下官是信服的。」賀今行微微笑,轉頭繼續陳述。
凡在場諸位提出疑惑之處,他便停下一一解釋,有不足之處也坦然承認,記在心裏待迴去修正。
諸位大人或多或少都有發言記錄在冊,唯有晏永貞默不作聲。
禦史台本就不管實務,他也按一貫的作風安於做陪襯,左右他是末席,便一頁一頁仔細地翻看草案。
透過窗格斜灑廳中的陽光一寸寸往外撤退,天色徹底變暗的時候,崔連壁揉了揉眉心,站起來說:「既然大家都沒異議了,那就先這麽著吧。待我請示完陛下,就發布告讓許輕名去推行,推行得好了,再以江南為軸心,向四麵推行。」
眾人悶了一下午都有些疲憊,應完聲,便相安無事地散去。
賀今行幾步走到晏永貞身旁,低聲問候:「晏大人身體還好?」
晏永貞笑道:「我這好得很,吃飽睡足。倒是你,公務上要熬時間,吃食上就多補一些,別把身體累垮了。上個休沐日,我去看老師,他還說起你一直記掛你呢。」
賀今行謝他關心,抿唇笑了笑,「這陣忙完,我也該尋時間去探望老師。」又說:「近來不曾與塵水通信,不知他辦案可還順利?」
晏永貞直搖頭,「這小子也有二十三天沒給我寄信了,不知道又和什麽事兒倔上。我問過鴻錦,他那案子就快結束,等他迴來再收拾他。」
言下之意,人好好的。
罷了又問陸潛辛的意見。
老同僚明擺著不分一杯羹不罷休,陸潛辛還能有什麽意見?
他想著賀鴻錦求的東西大約和自己不同,自個兒也能藉此機會接近刑部打探些事情,便痛快同意。
賀今行聽著他們三言兩語說定,毫不受影響地繼續道:「士農工商,後三者各有其稅,而『士』之一道,身負功名與官職便能得到極其優渥的待遇。昔日太祖設……」
「等等。」王正玄打斷他,說:「你也知道對士紳優免乃是太祖所立下的原則,這條鐵律從未動搖,大宣也因此綿延興盛兩百年。你連這都想動,莫不是想要攪毀我大宣的根基?」
賀今行拱手道:「王相爺誤會了,下官絕無違逆祖宗之意,擔不起您說的罪責。下官亦推崇太祖,因此熟讀太祖所設任一條例,朝廷稅賦是對士人有優免,但並非無止境,而是逐品逐級增減,譬如役糧優免就是從兩石到三十三石。相爺想必也是知道的吧?」
王正玄自出仕後就一直在禮部,自然沒有仔細研究過這些東西,但這會兒說「不知道」未免拉不住臉,就說:「是,本相當然也知道,所以呢?」
賀今行便嚴肅道:「既然每一品每一階都有對應的規製,那超出規製不遵成法的人,是不是目無王法、不尊太祖?尤其擁有田產與奴僕兩條,越製者大有人在,王相爺走南闖北,應當早已察知吧?王大人所言蠶食國祚、蛀毀根基之輩,難道不是這些人?」
「朝廷如此艱難之際,是不是不該再縱容他們,得把他們都揪出來,讓他們付出代價——刑責暫且不論,至少得為超出部分補稅吧?若是不肯,直接沒產充填國庫也說得過去。」
被一溜問下來,王正玄自然早就反應過來,自己又給人接話搭橋了,頓生悶氣額冒青筋。
然而他想起來之前,王玡天提醒他「多說多錯」,「崔連壁同意,就是陛下同意了,叔父你我反對無用,隻會是白費口舌平添煩擾,所以您不如少開口。」
他咬咬牙,咕噥道:「說來說去,不就是想讓人掏銀子嗎?」
王玡天怕他又忍不住脾氣,把看完的副本遞給賀鴻錦,截過話說:「小賀大人野心不小啊,名為改稅,實則快把大宣律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動一遍。」
賀鴻錦接過去沒看,直接順手給了晏永貞,引得王正玄側目。
賀今行同時開口:「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法度不立,不能成製。要想讓新製有章法地推行下去,勢必要推動相關律例的廢立與完善。看似名目繁多,是因為涉及到的律例多,越往下我們越盡量往詳細裏寫。我們這麽做,是怕新法與舊例產生衝突的時候,底下的官員和百姓不知該依從哪邊。他們一猶豫為難,就容易生出枝節,所以盡量寫清楚不含糊。」
賀鴻錦後道:「大宣律厚著呢,這點子東西才哪兒到哪兒。」
話落,王正玄「啪」地擱下茶盞。同僚聚焦之下,他拳頭捏緊又放開,到底是忍住了,隻作什麽都沒有發生。
「在下不曾精研大宣律,妄言了。」王玡天看明了賀鴻錦的態度,便不欲在此時與他多加衝突,隻盯著賀今行:「小賀大人做事周全,但弄出章程不算什麽,推行到底才是真本事。」
賀今行借他的話說:「若有工部和王大人相助,想必會順遂許多。」
王玡天不緊不慢地迴:「朝廷大事,有需要工部的地方,某自然不會推辭。但工部先前停了不少工程,眼下都等著恢復,已經分派出大量人手。故不敢包攬,隻能視情況量力而為。」
「王大人的能力,下官是信服的。」賀今行微微笑,轉頭繼續陳述。
凡在場諸位提出疑惑之處,他便停下一一解釋,有不足之處也坦然承認,記在心裏待迴去修正。
諸位大人或多或少都有發言記錄在冊,唯有晏永貞默不作聲。
禦史台本就不管實務,他也按一貫的作風安於做陪襯,左右他是末席,便一頁一頁仔細地翻看草案。
透過窗格斜灑廳中的陽光一寸寸往外撤退,天色徹底變暗的時候,崔連壁揉了揉眉心,站起來說:「既然大家都沒異議了,那就先這麽著吧。待我請示完陛下,就發布告讓許輕名去推行,推行得好了,再以江南為軸心,向四麵推行。」
眾人悶了一下午都有些疲憊,應完聲,便相安無事地散去。
賀今行幾步走到晏永貞身旁,低聲問候:「晏大人身體還好?」
晏永貞笑道:「我這好得很,吃飽睡足。倒是你,公務上要熬時間,吃食上就多補一些,別把身體累垮了。上個休沐日,我去看老師,他還說起你一直記掛你呢。」
賀今行謝他關心,抿唇笑了笑,「這陣忙完,我也該尋時間去探望老師。」又說:「近來不曾與塵水通信,不知他辦案可還順利?」
晏永貞直搖頭,「這小子也有二十三天沒給我寄信了,不知道又和什麽事兒倔上。我問過鴻錦,他那案子就快結束,等他迴來再收拾他。」
言下之意,人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