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元錚鬆口氣,笑著抱拳道了謝。
賀今行一走,何萍便出現在她眼前,請她隨自己前往崇華殿。
待得上殿,她與南越使者先後上奏,有問有答,無一出錯;所提所請,皇帝皆應準許。
她估摸著皇帝心情不錯,正事末了,便自然地提起家弟一同迴鄉之事。
誰知明德帝一下變了臉色,陰沉道:「朕是否說過,隻要常明自己願意,大可擇日就迴蒙陰?是不是常明自己不願,而否決了他兄長的提議?」
顧元錚硬著頭皮道:「陛下,小孩子意氣用事,當不得真。隻要勸上一勸,定能迴心轉意。」
明德帝喝道:「勸一勸就能改變主意?難道在你眼裏,他不願意迴家,是朕逼的?朕就是強留他人骨肉,不通情理之人?」
顧元錚抱拳低頭,也麵無表情:「陛下息怒,末將絕無此意。」
明德帝卻沒有要息怒的意思,指著她道:「知道朕為什麽不在朝會上宣見你們,而是要單獨召見嗎?朕就是預料到你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顧元錚,你既有誌做一軍統率,就該明白,居上位者統禦全局,亦常需蟄伏。一點小事便讓你坐不住忍不下,談何成就大事業?」
顧元錚猛地抬頭,「陛下,末將——」
她同時單膝跪下去,開了口,要說什麽卻都說不出來。
無論邊軍總兵還是州衛指揮使,上任都需皇帝的一道諭旨。可以因為地處偏遠而世代罔替,可以因為才幹出眾而經兵部越級推選,但最終都需要皇帝的支持,才能得到那個名號。否則,始終名不順、位不正。
皇帝這麽說,是支持她的意思?不,應該是藉此威脅、拿捏她的意思……但這種威脅,是否可算作變相的默許?
皇帝接連發問:「你想怎樣?你該怎麽做?你心裏就一點數都沒有,要朕來教嗎!」
顧元錚被問得有點懵,舔了舔唇,仍然沒有迴答。
她心裏並非一片空白,然而她浮起的念頭都不可在這金殿上說出口。
她萬分討厭這種感覺,隻能長久地沉默下去。
最終,皇帝叫她滾下去好好想想。
來時東有啟明星,去時烈陽已掛天正中。
玄武大街人流湧湧,一如往日。
午後,未正二刻,秦廣儀率隊抵達兵部衙門。
現在的兵部比月前清閑一些,盛環頌專程等他,交接完,直接一塊兒進宮。
他二人雖不曾長期共事,但從當年剩到現在的人,再不熟也算老相識。
盛環頌問完他們迴來的路程,問起長公主,「晉陽殿下可還好?」
秦廣儀點點頭,「殿下很好,還讓我代為問候盛大人和崔相爺。」
「殿下有心了。」盛環頌帶著幾分唏噓說:「倒是難為你迴來這一趟。」
「不為難。」秦廣儀微笑道:「托殿下的蔭庇,能活著迴來祭拜,已是極大的福氣。」
盛環頌聽這話,知他已經去過宛縣。
宛縣不在京城北邊兒,從雩關迴來得特地繞路過去,顯然很在意那件事。朝夕之間,親族覆滅,家人喪生,誰能不在意?
但又笑又說「福氣」的,這人心裏到底怎麽想,盛環頌一時還真有些猜不透。
很快到應天門,輪值的羽林衛受過囑咐,告訴他們,方大帥和韓將軍已於一刻前進去。
秦廣儀便讓部下留候,繳了佩刀匕首,再搜過身,獨自和盛環頌去覲見。
他的奏本是一大早就遣快馬遞上去的,已得皇帝許可,一路暢行。
方子建和韓履寬臨時求見,但皇帝早已從崔連壁口中知曉他們的目的,就讓他們在抱樸殿外等候通傳,等秦廣儀二人到了,一齊宣進。
這場奏報從頭到尾,明德帝都沒有屏退一眾內侍。
於是諸武將前腳告退,奏報的內容後腳就傳向四方。
西北軍、振宣軍和北方軍一起聯名上奏,請將江水以北的邊防線——從秦甘路境內神救口到鬆江路境內青阿嶺東麓,重新劃分成三段。即原有兩支軍隊轄區分別往東西兩邊縮減,騰出的邊線則劃為振宣軍的轄區。
皇帝禦筆硃批,加蓋國璽,敕了準。
一旦轄區劃定,振宣軍就正式成為常駐邊軍之一。
通政司近水樓台先得月,鄭雨興向賀今行匯報的時候,有些不解:「既然是聯袂上奏,三方肯定早就互相通過氣。約定好要在今日覲見,韓將軍和方帥他們又何必假作不知秦將軍的行程呢?反正最後也是一起。」
賀今行正在寫文書,不輟筆,隨口道:「秦將軍姓秦,此前秦氏倒台時,因他尚了長公主,沒有任何明文提到如何處置他。韓將軍他們不知陛下態度,自然要避嫌。哪怕隻是做樣子,也得做出來。」
鄭雨興摸著下巴說:「那他們怎麽出來的時候又有說有笑,看著很熟稔?不需要避嫌了?」
「是啊,陛下說無需在意,那還要避什麽呢?」賀今行畫下句號,掛了筆,轉頭望向外牆那扇小窗。
重劃邊防之事落定,明明是他期待已久、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卻驅不散他心中的惆悵。
「哎,真難啊。」鄭雨興感嘆,然後提醒他:「大人,還有一刻就到申正,您不是說要去戶部嗎?」
「這就去,直房交給你了。」賀今行輕輕唿出一口鬱氣,起身去大直房,打算帶一個人隨行。
賀今行一走,何萍便出現在她眼前,請她隨自己前往崇華殿。
待得上殿,她與南越使者先後上奏,有問有答,無一出錯;所提所請,皇帝皆應準許。
她估摸著皇帝心情不錯,正事末了,便自然地提起家弟一同迴鄉之事。
誰知明德帝一下變了臉色,陰沉道:「朕是否說過,隻要常明自己願意,大可擇日就迴蒙陰?是不是常明自己不願,而否決了他兄長的提議?」
顧元錚硬著頭皮道:「陛下,小孩子意氣用事,當不得真。隻要勸上一勸,定能迴心轉意。」
明德帝喝道:「勸一勸就能改變主意?難道在你眼裏,他不願意迴家,是朕逼的?朕就是強留他人骨肉,不通情理之人?」
顧元錚抱拳低頭,也麵無表情:「陛下息怒,末將絕無此意。」
明德帝卻沒有要息怒的意思,指著她道:「知道朕為什麽不在朝會上宣見你們,而是要單獨召見嗎?朕就是預料到你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顧元錚,你既有誌做一軍統率,就該明白,居上位者統禦全局,亦常需蟄伏。一點小事便讓你坐不住忍不下,談何成就大事業?」
顧元錚猛地抬頭,「陛下,末將——」
她同時單膝跪下去,開了口,要說什麽卻都說不出來。
無論邊軍總兵還是州衛指揮使,上任都需皇帝的一道諭旨。可以因為地處偏遠而世代罔替,可以因為才幹出眾而經兵部越級推選,但最終都需要皇帝的支持,才能得到那個名號。否則,始終名不順、位不正。
皇帝這麽說,是支持她的意思?不,應該是藉此威脅、拿捏她的意思……但這種威脅,是否可算作變相的默許?
皇帝接連發問:「你想怎樣?你該怎麽做?你心裏就一點數都沒有,要朕來教嗎!」
顧元錚被問得有點懵,舔了舔唇,仍然沒有迴答。
她心裏並非一片空白,然而她浮起的念頭都不可在這金殿上說出口。
她萬分討厭這種感覺,隻能長久地沉默下去。
最終,皇帝叫她滾下去好好想想。
來時東有啟明星,去時烈陽已掛天正中。
玄武大街人流湧湧,一如往日。
午後,未正二刻,秦廣儀率隊抵達兵部衙門。
現在的兵部比月前清閑一些,盛環頌專程等他,交接完,直接一塊兒進宮。
他二人雖不曾長期共事,但從當年剩到現在的人,再不熟也算老相識。
盛環頌問完他們迴來的路程,問起長公主,「晉陽殿下可還好?」
秦廣儀點點頭,「殿下很好,還讓我代為問候盛大人和崔相爺。」
「殿下有心了。」盛環頌帶著幾分唏噓說:「倒是難為你迴來這一趟。」
「不為難。」秦廣儀微笑道:「托殿下的蔭庇,能活著迴來祭拜,已是極大的福氣。」
盛環頌聽這話,知他已經去過宛縣。
宛縣不在京城北邊兒,從雩關迴來得特地繞路過去,顯然很在意那件事。朝夕之間,親族覆滅,家人喪生,誰能不在意?
但又笑又說「福氣」的,這人心裏到底怎麽想,盛環頌一時還真有些猜不透。
很快到應天門,輪值的羽林衛受過囑咐,告訴他們,方大帥和韓將軍已於一刻前進去。
秦廣儀便讓部下留候,繳了佩刀匕首,再搜過身,獨自和盛環頌去覲見。
他的奏本是一大早就遣快馬遞上去的,已得皇帝許可,一路暢行。
方子建和韓履寬臨時求見,但皇帝早已從崔連壁口中知曉他們的目的,就讓他們在抱樸殿外等候通傳,等秦廣儀二人到了,一齊宣進。
這場奏報從頭到尾,明德帝都沒有屏退一眾內侍。
於是諸武將前腳告退,奏報的內容後腳就傳向四方。
西北軍、振宣軍和北方軍一起聯名上奏,請將江水以北的邊防線——從秦甘路境內神救口到鬆江路境內青阿嶺東麓,重新劃分成三段。即原有兩支軍隊轄區分別往東西兩邊縮減,騰出的邊線則劃為振宣軍的轄區。
皇帝禦筆硃批,加蓋國璽,敕了準。
一旦轄區劃定,振宣軍就正式成為常駐邊軍之一。
通政司近水樓台先得月,鄭雨興向賀今行匯報的時候,有些不解:「既然是聯袂上奏,三方肯定早就互相通過氣。約定好要在今日覲見,韓將軍和方帥他們又何必假作不知秦將軍的行程呢?反正最後也是一起。」
賀今行正在寫文書,不輟筆,隨口道:「秦將軍姓秦,此前秦氏倒台時,因他尚了長公主,沒有任何明文提到如何處置他。韓將軍他們不知陛下態度,自然要避嫌。哪怕隻是做樣子,也得做出來。」
鄭雨興摸著下巴說:「那他們怎麽出來的時候又有說有笑,看著很熟稔?不需要避嫌了?」
「是啊,陛下說無需在意,那還要避什麽呢?」賀今行畫下句號,掛了筆,轉頭望向外牆那扇小窗。
重劃邊防之事落定,明明是他期待已久、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卻驅不散他心中的惆悵。
「哎,真難啊。」鄭雨興感嘆,然後提醒他:「大人,還有一刻就到申正,您不是說要去戶部嗎?」
「這就去,直房交給你了。」賀今行輕輕唿出一口鬱氣,起身去大直房,打算帶一個人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