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相爺說完便迴到班列,垂目肅立,脊背稍向前傾,彎出恭順的弧度。
對麵的另一班列裏,兵部侍郎盛環頌身子向右一歪,貼著他的堂官悄悄嘀咕道:「這話說的,好像咱們大家都跟秦毓章穿一條褲子,生怕被連坐似的。」
他不是秦黨,沒受過秦黨的賄,心裏不忐忑不恐懼,自然不願意接這頂帶屎的帽子,要出列上奏論個說法。
誰知人還沒動,就被先一步拉住了袍袖。
「幹什麽?」崔連壁斜眼睨他,看他半舉笏牌就知道他想放什麽屁,嘴唇微動:「這麽急著當出頭的椽子?」
一旦認可這個玄虛的罪名,正經的法司就成了擺設。賀鴻錦和晏永貞都沒說法,輪得到他們兵部的人來出頭?
盛環頌想想也是,就算拖著大家做出一副誰都不幹淨的樣子來,真爛的也不會就這麽洗白了。再去瞧他前頭的同僚們,都似入定的老僧一般,真要裝死到底。
遂也在原位站定,將衝到腦門的熱氣壓迴肚子裏。
朝班後頭,賀今行換到了邊上的位置,也不動聲色地注意著包括盛大人在內的重臣。
不說幾位尚書禦史,按忠義侯的性格,平常絕不會接受這樣的結果。但他沒有出聲,隻可能是裴孟檀提前和他通過氣,說服了他。
他也試圖去理解明德帝這麽做的用意。是否就像當初許輕名接任江南總督的時候,為了穩住危如累卵的局勢,不得不緩下屠刀,先殺雞儆猴,布置賑濟安定民心,再暗中處理貪官汙吏——秦黨一定會被清洗,這一點他並不懷疑。光憑抄家能得一大筆銀子,緩解財政的壓力,朝廷就不會放過那些人。
但是,今日的朝堂並非那時的江南,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嗎?
若是一味地為了維護大局的穩定而忽視公義和律法,真的能夠解決痼疾,而不隻是粉飾太平嗎?
若是他反對,他又能拿什麽辦法來解決這些事?
兜兜轉轉,他再一次麵臨這道難題,不得不沉默。
所有人都保持沉默,無人再發聲。
明德帝高坐在滿殿的沉寂當中,輕輕拍掌,順喜立刻捧著聖旨上前三步。
在大太監打開聖旨的同時,百官皆跪。
「……自高祖以來,選拔萃之信臣坐政事堂,上承君意、掌一國之機要,下統百官、行輔政之職責,舉足輕重,不可連日闕如也。朕累日觀察考校,現禮部尚書裴堅,兢業數十載,累功而不恃傲,可垂範百官,宰執官事,故晉為吏部尚書兼領平章政事。另特授兵部尚書崔英參知政事,佐理朝堂。望兩位愛卿恪守其職,為君分憂,為國民謀福,萬勿懈怠。」
順喜唱罷,下階送聖旨。
裴孟檀與崔連壁先後出班,一同謝恩,「蒙陛下不棄,委以重任,臣等必肝腦塗地,鞠躬盡瘁,以報聖恩。」
「平身罷。」明德帝抬手道。待這兩人起身領了聖旨,再放眼整座大殿,沉聲道:「所謂『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忠臣不先身而後君』,若諸卿都能記住這條至理名言,朕方可高枕無憂矣。」
群臣皆應聲承命。
「答應得好聽啊。」明德帝笑了笑,沒往下說,而是一轉話題:「自與西涼人開戰的這一年來,京曹多有闕位,因戰事緊張而一直沒來得及增補。如今蒼州大捷,和平指日可待,朕思量著也該在這些位子上添人了。以往廷議,隻有幾個老麵孔給朕出主意,朕有些膩味,所以這一迴讓大家都參與進來。隻要是真正的人才,英雄不問出處,也不拘與舉薦人的親疏,朕必任用!」
「但是。」他雙手撐上禦案,傾身道:「諸卿這麽多人,一個個地上前來與朕說項,未免太浪費時間,所以朕現想了一個辦法。」
順喜打了個手勢,立時有十數名內侍捧著空白摺子與筆墨出來,給每位官員都送了一份。
明德帝接著道:「大家把想要舉薦的人才都寫到摺子上,朕再收上來細看,誰也不錯漏。就現在開始吧,順喜,點炷香。」
沉香靜燃,時間一寸一寸成灰。
眾臣一手拿摺子,一手提著筆,大都有些猶豫——這一旦寫上去,可就是白紙黑字,改不了了。再則沒法與人打配合,紅白臉一起唱,也令一些官員措手不及。
賀今行昨晚寫的那封奏摺沒送朝房,還留在袖中,眼下能直接移過來。他仍然重新思考了一遍,稍作刪改才下筆。
等太監收完奏摺,一散朝,眾臣或圍著裴相爺與崔相爺道恭喜,或三五成群議論各自舉薦的人選官職。
先前候朝時尚能聽到不少關於秦毓章的討論,這會兒都煙消雲散了。
到晌午,明德帝又派人給各個衙門賜下粽子。往年隻有常在禦前的幾位大人享有,今次因佳節沒能休沐,朝官皆有份,又少不了一片謝恩之聲。
通政司也得了一盤,賀今行這才想起今日五月初五,乃是端午。他揀了一個粽子來拆,與現在時興的粽葉包糯米不同,這個是菰葉裹黍米。
這是什麽意思?不忘初心麽?
他想起老師讓他靜待陛下的手段,現在看,威逼利誘,連敲帶打,果真厲害。他一邊想,一口一口地把這隻角黍吃完。
下午些,下屬們從其他衙門帶迴來不少傳言,都說:「六部好些年不變動,這一年就變了大半,真應了那句『世事難料』。」
隻要該辦的公務辦完,賀今行不拘他們聚在一起交流,隻自己悶頭在直房,兩耳不聞窗外事,待到申時末就散了衙。
對麵的另一班列裏,兵部侍郎盛環頌身子向右一歪,貼著他的堂官悄悄嘀咕道:「這話說的,好像咱們大家都跟秦毓章穿一條褲子,生怕被連坐似的。」
他不是秦黨,沒受過秦黨的賄,心裏不忐忑不恐懼,自然不願意接這頂帶屎的帽子,要出列上奏論個說法。
誰知人還沒動,就被先一步拉住了袍袖。
「幹什麽?」崔連壁斜眼睨他,看他半舉笏牌就知道他想放什麽屁,嘴唇微動:「這麽急著當出頭的椽子?」
一旦認可這個玄虛的罪名,正經的法司就成了擺設。賀鴻錦和晏永貞都沒說法,輪得到他們兵部的人來出頭?
盛環頌想想也是,就算拖著大家做出一副誰都不幹淨的樣子來,真爛的也不會就這麽洗白了。再去瞧他前頭的同僚們,都似入定的老僧一般,真要裝死到底。
遂也在原位站定,將衝到腦門的熱氣壓迴肚子裏。
朝班後頭,賀今行換到了邊上的位置,也不動聲色地注意著包括盛大人在內的重臣。
不說幾位尚書禦史,按忠義侯的性格,平常絕不會接受這樣的結果。但他沒有出聲,隻可能是裴孟檀提前和他通過氣,說服了他。
他也試圖去理解明德帝這麽做的用意。是否就像當初許輕名接任江南總督的時候,為了穩住危如累卵的局勢,不得不緩下屠刀,先殺雞儆猴,布置賑濟安定民心,再暗中處理貪官汙吏——秦黨一定會被清洗,這一點他並不懷疑。光憑抄家能得一大筆銀子,緩解財政的壓力,朝廷就不會放過那些人。
但是,今日的朝堂並非那時的江南,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嗎?
若是一味地為了維護大局的穩定而忽視公義和律法,真的能夠解決痼疾,而不隻是粉飾太平嗎?
若是他反對,他又能拿什麽辦法來解決這些事?
兜兜轉轉,他再一次麵臨這道難題,不得不沉默。
所有人都保持沉默,無人再發聲。
明德帝高坐在滿殿的沉寂當中,輕輕拍掌,順喜立刻捧著聖旨上前三步。
在大太監打開聖旨的同時,百官皆跪。
「……自高祖以來,選拔萃之信臣坐政事堂,上承君意、掌一國之機要,下統百官、行輔政之職責,舉足輕重,不可連日闕如也。朕累日觀察考校,現禮部尚書裴堅,兢業數十載,累功而不恃傲,可垂範百官,宰執官事,故晉為吏部尚書兼領平章政事。另特授兵部尚書崔英參知政事,佐理朝堂。望兩位愛卿恪守其職,為君分憂,為國民謀福,萬勿懈怠。」
順喜唱罷,下階送聖旨。
裴孟檀與崔連壁先後出班,一同謝恩,「蒙陛下不棄,委以重任,臣等必肝腦塗地,鞠躬盡瘁,以報聖恩。」
「平身罷。」明德帝抬手道。待這兩人起身領了聖旨,再放眼整座大殿,沉聲道:「所謂『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忠臣不先身而後君』,若諸卿都能記住這條至理名言,朕方可高枕無憂矣。」
群臣皆應聲承命。
「答應得好聽啊。」明德帝笑了笑,沒往下說,而是一轉話題:「自與西涼人開戰的這一年來,京曹多有闕位,因戰事緊張而一直沒來得及增補。如今蒼州大捷,和平指日可待,朕思量著也該在這些位子上添人了。以往廷議,隻有幾個老麵孔給朕出主意,朕有些膩味,所以這一迴讓大家都參與進來。隻要是真正的人才,英雄不問出處,也不拘與舉薦人的親疏,朕必任用!」
「但是。」他雙手撐上禦案,傾身道:「諸卿這麽多人,一個個地上前來與朕說項,未免太浪費時間,所以朕現想了一個辦法。」
順喜打了個手勢,立時有十數名內侍捧著空白摺子與筆墨出來,給每位官員都送了一份。
明德帝接著道:「大家把想要舉薦的人才都寫到摺子上,朕再收上來細看,誰也不錯漏。就現在開始吧,順喜,點炷香。」
沉香靜燃,時間一寸一寸成灰。
眾臣一手拿摺子,一手提著筆,大都有些猶豫——這一旦寫上去,可就是白紙黑字,改不了了。再則沒法與人打配合,紅白臉一起唱,也令一些官員措手不及。
賀今行昨晚寫的那封奏摺沒送朝房,還留在袖中,眼下能直接移過來。他仍然重新思考了一遍,稍作刪改才下筆。
等太監收完奏摺,一散朝,眾臣或圍著裴相爺與崔相爺道恭喜,或三五成群議論各自舉薦的人選官職。
先前候朝時尚能聽到不少關於秦毓章的討論,這會兒都煙消雲散了。
到晌午,明德帝又派人給各個衙門賜下粽子。往年隻有常在禦前的幾位大人享有,今次因佳節沒能休沐,朝官皆有份,又少不了一片謝恩之聲。
通政司也得了一盤,賀今行這才想起今日五月初五,乃是端午。他揀了一個粽子來拆,與現在時興的粽葉包糯米不同,這個是菰葉裹黍米。
這是什麽意思?不忘初心麽?
他想起老師讓他靜待陛下的手段,現在看,威逼利誘,連敲帶打,果真厲害。他一邊想,一口一口地把這隻角黍吃完。
下午些,下屬們從其他衙門帶迴來不少傳言,都說:「六部好些年不變動,這一年就變了大半,真應了那句『世事難料』。」
隻要該辦的公務辦完,賀今行不拘他們聚在一起交流,隻自己悶頭在直房,兩耳不聞窗外事,待到申時末就散了衙。